管仲列传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仲列传(精选11篇)

管仲列传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游、欺、进、之”等词的含义,判别文言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成功的主客观原因,揣测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缘由。

3、珍视友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在古往今来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人被孔子以“仁”称颂,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是谁呢?他是我国春秋时期使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管仲(投影管仲像)。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史记 管宴列传》的节选《管仲列传》。(投影课题、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等。(投影)

(一)解释实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齐桓公以霸

5、知我不羞小节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管仲因而信之

(二)理解虚词

管仲之谋也

下令如流水之原

岂管仲之谓乎?

咸与维新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三)判别句式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5、岂管仲之谓乎?

6、分财利多自与。

7、齐桓公以霸。

三 研读课文

1、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管仲的?为什么会这样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三归:管仲受封时,得到了相当于“百乘之家”三倍的土地;也说三次赐予的三处采邑。

反坫:坫(diàn)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是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①拟:比拟,类似。②三归:建筑华丽的台。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diàn,店):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③侈: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

2、管仲有怎样的才能?作者是怎么写的?(筛选信息)

第三段先内政才能,先写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写出国富民强的事实;再写执政理念。

第四段写交际才能,通过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突出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国际关系方面的才能。

作者认为凭借管仲的才能,齐桓公才得以“一匡天下”,首先称霸;孔子为管仲没有“勉之至王 ”而“小”之。

描写方法第三四段是正面描写、第五段作者的评论是侧面描写

3、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客观因素:

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鲍叔终善遇之

管仲没有得志的时候,鲍叔牙是怎样对待他的?(读第二节排比句,管仲回顾自己与鲍叔牙多年往交,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管仲任政相齐后,鲍叔牙位在管仲之下,但他又是怎样跟管仲相处的呢?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 史记·管晏列传》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管子•大匡》载: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后人用“管鲍之交” “管鲍分金”来形容人生知己,相知相悉。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补充:前686年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的故事,突出齐桓公的大度。【典故】病榻论相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隰(xí)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

主观因素:

施政理念 :“顺民心”、“俗同好恶”、“上下相亲”。

施政才能: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总结:成功原因

主观因素 自身才华

客观因素 鲍子举荐

桓公重用

写对联

下联:相桓公一匡天下

上联:交叔牙万古高风

横联:挚交千古

4、课堂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要为管仲作传?表达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生活在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生活在不被明君主赏识、重用的时期。

司马迁为管仲作传,一方面赞颂了管鲍之间的深挚情谊;另一方面,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四 课堂讨论

1、当今社会还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吗?

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机会来了,我们才能抓住它。如果没有真本领,即使给你机会,你也不能抓住机会。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来立足于社会。无论立足于哪一个社会,都需要有真实的水平、很高的素养,要德才兼备。如果给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就能干得很出色,成就自己的事业。

2、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个人物中,你最看好哪一位?为什么? 五 课外作业

司马迁给管仲、晏婴写下的是合传,学习了本文,我们领悟到了作者对生活奢侈的管仲是一种由衷赞美之情;那么,同为齐相,同样才华横溢的在管仲100多年后的晏婴生活态度如何?作者对他又是一种怎样看法呢?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晏婴其人其事,感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样,学习他们的可贵品质。附:疏通文意时的辅助资料

1、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鲍叔遂进(保举,推荐)管仲。

2、“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3、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4、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词类活用:.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2.富国强兵

使动

:使„„富

使„„强 3.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动 以„„为羞

意动 以„„为耻

6.贵轻重 : 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

•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囚焉。•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省略句:•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以„„为”这一固定搭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把„„作为”,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另一种是“认为„„是”。根据语境,此处选择第二种。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注意句站句中两个“耻”的用法,前一个为形容词,“羞耻”;后一个则活用为“以„„为羞耻”,是意动用法。“召忽死之”中死的用法等同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是为动用法。“吾幽囚受辱”是没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点:注意其中“因”“信”的翻译。“因”的用法有:

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此处可译为“乘机,趁机”。)

②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

① 的确,实在。如:刘禹锡《天论上》“文信美矣!” ② 随意,《琵琶行》中有“ 低眉信手续续弹”

③ 讲信用,《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在本句中,先确定“之”的意思,然后可以推断出该字为使动用法,“使„„讲信用”。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的约定,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使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4、岂管仲之谓乎?

翻译指点:该句翻译时注意固定结构“之谓”和“岂„„乎”。“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李将军之谓也?可以译为“说的是„„吧”。“岂„„乎”表反问语气。参考译文: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管仲列传 篇2

一.让文言课堂有声有色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传统文言文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灌输。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兴趣全无。由于多媒体的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学手段也丰富多样起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刺激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上课伊始,便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原本还有些躁动的课堂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每个同学都在悠扬的旋律中低头沉思。与此同时,笔者又展示一些历史上传为友谊佳话的图片,学生的目光又被吸引过来。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轻声读着文本,还有同学主动要求朗读。

正是“声”、“色”的恰当引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也大大减少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让文言课堂有滋有味

文言文学习索然无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师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一味追求字字落实,过多重视“言”的讲授而忽视了“文”的挖掘。如此教学机械、呆板、缺少创意,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更遏制学生的创造力。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为课堂“添油加醋”,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情调。

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流程时从文本内容出发,将其分为“管鲍之交”、“管仲之才”、“太史公评价”三个部分,“枯燥”的文言文摇身一变为脉络清晰的“现代文”模式,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放声诵读,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去,不仅在讨论中解决了疑难字词,而且对“文”感悟得有滋有味。如此教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教学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让文言课堂有血有肉

古典文学,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摇曳多姿的文学风格。但古今语言的差别,却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蕴含文章的深刻道理。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能使原本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生动很多。

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文章第四自然段涉及背景知识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管仲的外交才华。于是,笔者把这一段文字还原成几个“有血有肉”的小故事,通过课件用知识链接的方式投放给学生。当学生读到桓公与夫人蔡姬荡舟湖上,蔡姬这个活泼的少女嬉戏惹怒桓公,桓公因此去攻打蔡国时,就理解了“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中所体现的杰出的外交才能。“曹沫之约”这一典故又让学生见识了管仲之所以能辅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非凡智慧。

小故事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让文言课堂有情有义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因此教师要着力打造“有情有义”的文言课堂,引领学生去感悟文言作品的至美境界。

笔者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你如何看待他的生死之择?”问题刚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不多一会,很多同学已形成思路。有人认为管仲选择“生”是对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服,是为了更好地施展理想和抱负。也有人认为管仲应该向召忽那样忠于公子纠,选择“死”,并列举了历史上那些为正义、为理想而死去的英雄人物。此时,课堂气氛已达到空前活跃的程度。让笔者倍感惊喜的是一个男生的发言,他用哲学辩证法的原理剖析了管仲或生或死的不同意义,见解深刻独到,语言犀利精当,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只有真正走进文本,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迸射出这样灿烂的火花。

《管仲列传》教学策略 篇3

一.让文言课堂有声有色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传统文言文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灌输。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兴趣全无。由于多媒体的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学手段也丰富多样起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刺激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上课伊始,便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原本还有些躁动的课堂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每个同学都在悠扬的旋律中低头沉思。与此同时,笔者又展示一些历史上传为友谊佳话的图片,学生的目光又被吸引过来。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轻声读着文本,还有同学主动要求朗读。

正是“声”、“色”的恰当引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也大大减少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让文言课堂有滋有味

文言文学习索然无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师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一味追求字字落实,过多重视“言”的讲授而忽视了“文”的挖掘。如此教学机械、呆板、缺少创意,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更遏制学生的创造力。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为课堂“添油加醋”,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情调。

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流程时从文本内容出发,将其分为“管鲍之交”、“管仲之才”、“太史公评价”三个部分,“枯燥”的文言文摇身一变为脉络清晰的“现代文”模式,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放声诵读,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去,不仅在讨论中解决了疑难字词,而且对“文”感悟得有滋有味。如此教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教学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让文言课堂有血有肉

古典文学,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摇曳多姿的文学风格。但古今语言的差别,却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蕴含文章的深刻道理。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能使原本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生动很多。

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文章第四自然段涉及背景知识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管仲的外交才华。于是,笔者把这一段文字还原成几个“有血有肉”的小故事,通过课件用知识链接的方式投放给学生。当学生读到桓公与夫人蔡姬荡舟湖上,蔡姬这个活泼的少女嬉戏惹怒桓公,桓公因此去攻打蔡国时,就理解了“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中所体现的杰出的外交才能。“曹沫之约”这一典故又让学生见识了管仲之所以能辅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非凡智慧。

小故事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让文言课堂有情有义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因此教师要着力打造“有情有义”的文言课堂,引领学生去感悟文言作品的至美境界。

笔者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你如何看待他的生死之择?”问题刚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不多一会,很多同学已形成思路。有人认为管仲选择“生”是对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服,是为了更好地施展理想和抱负。也有人认为管仲应该向召忽那样忠于公子纠,选择“死”,并列举了历史上那些为正义、为理想而死去的英雄人物。此时,课堂气氛已达到空前活跃的程度。让笔者倍感惊喜的是一个男生的发言,他用哲学辩证法的原理剖析了管仲或生或死的不同意义,见解深刻独到,语言犀利精当,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只有真正走进文本,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迸射出这样灿烂的火花。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格拉说:“头脑不是容器,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炬,让学生的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芬芳韵味,在满园芬芳中沉醉心灵;让学生沐浴着灿烂的文化阳光,在文化阳光中陶冶情操。以上仅为《管仲列传》一文的教学探索,距离文言课堂的快乐灵动境界还很远,但笔者愿意继续探索下去,为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增添一抹新绿。

管仲列传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具有伟大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一部被后人奉为圭臬的巨著。

《史记》是文言文的典范之作,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认真学习。通过对所选文章的精读细读,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史记>选读》要达成基本目标。

(二)教学设想和目标

1、教学设想

本文比较短,相对难度不大,教学应立足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②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探求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②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相处贵在理解、相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难点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只要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二)教法、学法

文言文的教学要放低重心,落到“实”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我试过许多的方式,单纯的老师讲解看似全面、快速,但是效率并不高,学生很容易疲惫。我想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被动的感觉的,所以,我把课文的梳理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学,再经过小组讨论,基本能够解决课文的大多数问题;而且,在轻松的环境中,他们也能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的工作主要放在重点字词、句子的点拨上。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背景、体裁及管仲其人

2、朗读课文;整理字音和通假字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找出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某一天你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出钱时你七成,他三成。中间赚了钱,他又偷偷拿走一些去用了,而在年底分红时,又要对半分。你愿意继续同这样的人合作吗?

而且这个人,打仗冲锋时,他跑在最后,撤退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往往在最前面。他出主意帮你办事,事情却越办越糟。你愿意同这个人交朋友吗?

可在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他;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就是管仲。不仅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而且是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愿意。愿意吃这亏的人名叫鲍叔牙,鲍叔牙推荐他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去领略一下管仲的风采!

二、介绍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

公子小白,并暗暗拿出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了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鲍叔牙向桓公力谏管仲,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业。

三、体裁介绍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四、管仲其人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人。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五、课文诵读

1.学生自读

2.听录音跟读

3.读准下列句中红色的字词:

⑴颍()⑵鲍()⑶匡()⑷衽()⑸桓()

⑹贾()⑺仓廪()⑻召()忽

4.指名朗读

六、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课文:

逐句默读,在头脑中逐字对该句进行翻译,并与该句书下注释中的内容及参考资料中的译文核对,将自己在疏通过程中不会翻译及翻译错误的在书上相应位置适当记录。

七、效果检查:

1、通假字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___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______

(2)名词作状语

桓公实北征山戎 _______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 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为动用法召忽死之 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将顺其美 __________②匡救其恶 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国强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

②贵轻重,慎权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孔子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生活困难;贫穷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4、文言句式

①岂管仲之谓乎 __________

②分财利多自与 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 ________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强调、明确部分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适当分析课文。

一、导入

检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朗读,再次让学生熟悉课文。(第1、3、4段个读,第2、5段齐读)

【说明:课文的朗读,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篇阅读,有利于尽快进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问题探究

1、本文虽是为管仲立传,却还提到了另外两人,他们是谁,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鲍叔牙宽以待友无私荐才

齐桓公识人善任虚心纳谏

2、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1)主观因素

A、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B、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B、君臣知遇之恩。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3.讨论:司马迁为何要在《管仲列传》中展现“知己之情”、“知遇之恩”?

因为此时司马迁充满无知己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悲伤,《管仲列传》正表现了他对知己的渴求、对君主任人唯贤的神往。

四、作业

1、将课文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

管仲列传 篇5

7(史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法1 学生填空: “

之交”

君子之交 金兰之交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生死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方法

2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

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3、背景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请学生根据所发讲义概括)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朗读 默读)

三、结合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将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积累入活页本,并对疑难 1

字词进行质疑,互相解决,教师点拨。(讲解法)板书 词类活用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2.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4.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5.贵轻重 : 以„„为贵

6.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宾语前置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3介词短语后置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4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5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齐桓公以(之)霸 古今异义词 穷困 不肖

四、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4、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五、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2)翻译这段文字: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答案

1、①经商,做买卖②认为③主张④平原⑤给予⑥攻打⑦轻视,看不起⑧纠正)

2、C

3、C

4、C

5、B

6、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一、导入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文本研习

(一)、(联系导入语)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可参考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二)、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管仲的成就与他的好友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那么管鲍之间的情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一段? 品味佳段

1、朗读

2、四人小组讨论 从四各方面来分析:感情(表达什么感情)、内容(写了那些内容)、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或设置问题:

1、哪句话集中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情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这句话如何动情而成为千古佳句?(鲍子-父母)

2.这句肺腑之言因何而发?(具体体现到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的内容叙述上)板书

不肖 怯

无耻

知我-

贫 时不利 不遭时 孝

显功名于天下

3.这一段叙事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1.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2.叙事简洁,笔墨经济,而意味浓厚。总结:知遇之恩,溢于言表,“至今仍让人激动不已”。(韩兆琦《史记通论》)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三)、小组讨论:除了好朋友的帮助,管仲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战国这个大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名士。如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孙叔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商鞅变法为改革家们津津乐道。本文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杰出政治才能(施政理念和施政才能)? 他又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谈谈你对他的思想及做法的看法?

1、有“与俗同好恶”“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如何与富民联系?)

民贫则乱,乱而难治,治则更乱。反之,民富则易治。所以,乱的根源在于民贫:因为民贫则无家财可持,无乡人可亲,无亲无恃,必然轻生而犯禁作乱无所畏惧,人性恶劣,社会道德沦丧,其乱不可避免;治的本质在于民富:因为人人家里仓廪充实,必然看重礼节;个个丰衣食足,必然重视荣辱,社会由此可成为道德秩序的社会。

“民贫而生乱,民富而得治”的根本原因是人乃欲望无穷的生命个体:治与乱,最终由欲望所驱使.民贫穷,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必然产生犯禁陵上的行为;如果民的欲望得到满足,必然会有所顾忌而知礼讲节。所以,治国的核心问题是富民,治国的根本任务亦是富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是“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国语.五辅》)由此可以看到,民本主义理想是其刑赏主义法治观和功利主义政治治理观的思想基础:在管仲的法学思想里,民是国家的主体,君主是刑赏的依据,刑罚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民的权利和明确民的义务;在管仲的国家治理念中,富民是首要任务,一切治理措施都围绕此而展开

2、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本段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你对“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的理解?

管仲作文400字 篇6

明君,是怎么样的定义,在我看来明君就是齐桓公。管仲,曾是公子纠的下属,曾一箭射向公子小白,只因衣服挂钩险些捡回了一命,小白与管仲结了杀人之仇。这样的血海深仇又有几人不记得、不明白?小白最后当上了齐国国君,俯视万上,九五至尊。当然,他必定要杀了管仲。当鲍叔牙自退让位,请求放了管仲让他来当宰相。谁能忍受一个要杀了自己的仇人每天在自己眼前,但齐桓公不同,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放弃整个国家,他让管仲当上了宰相。

齐桓公心胸宽广的品德是少见的,但他的实力也是十分强的。

春秋五雄国,齐国排行第一的原因是何,是鲍叔的`卑躬屈膝,是管仲的才华横溢,也许更是齐桓公的超强领导力,也许更是齐桓公的慧眼识才。桓公霸业,也许换一个君王就不会出现历史上这显著有名的九合诸侯一天下的盛情广面。直至秦国,战国时期秦国也模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统天下。

齐桓公的慧眼识才是冷静,是放下一国国君的面子。国君的面子是有多大呀!李世民,中国千古明君,曾就只因魏征直言不讳,起念头要杀了魏征,认为魏征顶撞了皇上。而齐桓公却放了管仲,认为管仲后有重用,而他却放弃了对他不离不弃的鲍叔牙。为了齐国,他冷静,他没有在一怒之下杀了管仲,而是让他活了下来。

识齐国霸业,认桓公之志,明九合诸侯,清桓公之才。

管仲名言名句摘抄 篇7

1、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2、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3、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5、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6、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7、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8、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9、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百年之计,莫于树人。

10、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慎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11、“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1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3、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14、异于常情之举,必定暗藏非常之企图。

15、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16、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7、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8、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19、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齐桓公求管仲 篇8

二、一词多义

加:君加惠于臣夫:夫为其君动也知:夫知吾将用

使百姓皆加勇焉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共知越国之政

三、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是这样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四、通假字

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通“返”);执�⒐牧⒂诰�门(��通“桴”)

是以滨于死(滨通“濒”)

五、词类活用

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法,效法。名作动)欲用其政也(政,执政,治理。名作动)

君若宥而反之(反,使……返。使动)请生之(生,使……活下来。形容词的使动)

宽惠柔民(宽,使……宽大;柔,使……感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臣,君之庸臣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2所字结构

则非臣之所能也。

3省略句

(我)弗若(之)也。庄公以(之)问施伯。

4介宾短语后置句

执�⒐牧�〖于军门〗欲以戮之〖于群臣〗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师: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是这些,最后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请同学完成练习上的3―7题。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逼返、返回。

B。执袍鼓立于军门鼓:击鼓。

C。夫为其君动也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D.寡君有不令之臣令:善、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制礼义可法于四方B.宽惠柔民

C.君若宥而反之D.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①投诸渤海之尾

“・1②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u・1②鲍子对曰:“请诸鲁。,,

。/①对曰:“夫战,勇气也。”,、/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L・1②夫管子,天下之才也u1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厂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施伯一语道破寸’齐桓公的用心,并建议庄公杀死管仲。

B.B.鲍子力荐管仲,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夫为其君动也”一句中的千君”是指公孙无知的儿子公子纠。

D.齐国使者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想亲眼看到管仲被杀死。.

7.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3)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五、布置作业

课后朗读成诵,并完成练习3―7题。

教后感:

[1]

齐桓公求管仲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管仲名言

★ 《管仲列传》读后感

★ 管仲作文400字

★ 管仲的故事议论文

高中有关管仲议论文 篇9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合伙经商,管仲每次多得钱,别人都说管仲贪心,鲍叔牙就会替管仲解释,说管仲家里穷,所以要多得钱,管仲这是有责任心;管仲打仗时当了逃兵,别人都说管仲怕死,不忠诚,鲍叔牙也会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是因为管仲有老母亲,管仲死了老母亲就没人照顾了,管仲这是孝顺;管仲当官,治理一个小地方并不顺手,别人又说管仲没有能力,鲍叔牙仍为其辩解,说管仲是栋梁之材,怎么能顺顺利利当牙签用呢?后来,管仲不止一次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来,管鲍分别辅佐齐国两位王子,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胜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了,管仲被关在死牢。鲍叔牙为其向齐桓公小白求情,小白与管仲讨论之后,发现管仲的确才华惊人,便同意让管仲治理齐国,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之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这么看来,齐国的强大似乎并不是仅仅是因为管仲才华横溢,治国有方,而是在于他自己有雄才,同时又有一个识才的朋友。真正的友谊就是一个人腾飞的翅膀,能够让你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自信。

你们一定知道马克思吧。马克思的思想是伟大的,可是马克思如果没有那一个朋友,他也不可能有时间、有精力发表自己的研究观点。他的那个朋友就是恩格斯,他知道马克思研究理论需要经费,而马克思因为要写作,无法赚钱,所以恩格斯拼命工作,他挣的钱大部分都给了马克思,供其生计,助其研究,帮助马克思出版自己的作品,最终让共产主义的思想在世界上大放光芒。

这说明,朋友十分重要,就如同黑夜中的一轮明月,就如薄冰寒霜时的一抹暖阳,就如同烈日中的一片绿荫……

好友是重要的,但是,那些只能与你一起玩乐的,并不一定是好朋友,甚至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只要“同甘”,更要共苦。锦上添花远远比不上雪中送炭,试想,如果鲍叔牙只是在管仲被人赞美时与其深交,他们之间的友谊还会被后人所赞美吧?不可能。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 篇10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篇11

管仲小时候就与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对管仲非常了解,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管仲家境贫寒,为了占一点小便宜常常欺哄鲍叔牙,然而鲍叔牙并不在意,从不说起这些事,始终对管仲很好。

后来鲍叔牙成了公子小白的谋士,而管仲成了公子纠的助手。

当是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他的弟弟。

齐襄公无道,被其臣子杀死。于是最有实力的这两位公子就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王位的斗争。最终小白胜出,做了齐王。战败的一方,公子纠被杀,管仲被俘。因为在一次战斗中,管仲一箭没差点射死小白,小白对管仲非常恼怒,要杀了他,多亏了鲍叔牙向小白进言,说若要称霸诸侯非用管仲不可。小白还真宽宏大量,就重用了管仲,要不小白怎么就成了赫赫有名齐桓公呢?

管仲也没辜负鲍叔牙的推荐和齐桓公的信任,在他的协助下,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功成名就的管仲,对鲍叔牙感恩戴德,他说:

当初我不得意之时,曾经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分红得利我常多分多得,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好利,知道我家境贫寒;我曾经为鲍叔牙出谋划策,没想到反而使鲍叔牙陷于更大的困境,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无能,知道我没有天时地利;我曾经三次为官,三次被国君罢黜,鲍叔牙不认为我德不具、才不备,知道我时机未到;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我卑贱怯懦,知道我家有老母;公子纠败,我的同事召忽杀身成仁,我却下狱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在小节气上认真,而为功名不显于天下感到羞耻。生我养我的是父母,知我赏我的是鲍叔牙呀!

管仲饱含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上一篇:森林服装店作文下一篇:五上英语复习资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