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推荐1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1

临镇小学:苗继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知识技能目标: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⒉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 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⒉ 出示练习九第1题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 说说你的理由。

二、教学新课

⒈ 教学例7 ⑴ 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 小结。

⑶ 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⑷ 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⑸ 小结。

⑹ 练习

①做“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②做“练一练”第2题

师:你能分别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⑺ 小结。

⑻ 总结判断策略

①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 ② 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③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⑤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 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⑼ 练习

① 做练习九第2题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② 出示练习九第7题

⒉ 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⑴ 出示例7的两个表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⑵ 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⑶ 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⑷ 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师:我们再来研究怎样将反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⑸ 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⑹正、反比例图比较

师:用图来表示正、反比例,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⑺ 练习:做练习九第8题

⒊ 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⑴ 小组讨论交流

⑵ 汇报交流结果,完成表格。

三、课堂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 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 根据表中信息, 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 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 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 算算这些比的比值,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 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 教师将教材例题后 (相当于练习) 的一组信息“前置”, 这样设计与处理, 一是使题材鲜活, 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 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 依据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 提醒我们什么?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哪一个比能与51∶4组成比例。

a.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 (1) (2) (4) 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 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 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 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 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引导学生读教材 (相关内容) ,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 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 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外项。

(4) 任意写一个比例, 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 填数。

(1) 出示比例8∶ () = () ∶3。想一想, 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 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 所以填数相对费时, 慢慢地, 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 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 (如1和24、2和12、0.5和48……) 板书在括号下面, 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 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 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 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意见不一, 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 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 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 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假设成立, 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 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

1. 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 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 ∶5=6∶ ()

3∶5= () ∶ ()

2. 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 (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 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 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 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陸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比和比例的数量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会准确、迅速地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理念: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实用的数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播放公安人员根据脚印与身高的关系进行破案、抓获罪犯的录像。

师:公安人员是根据什么破案的?故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根据脚印和身高的比。

生2:运用了比例尺的知识。

生3:比和比例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将复习比和比例。请你说一说我们应该先复习什么?

生4: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

师:为什么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同桌讨论,说出原因。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多媒体分步出示下图:

指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公安人员破案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表格使学生清晰地看清比和比例的关系,并掌握比和比例的异同之处,表格呈现使知识形象直观,再通过填表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等。

师:比的基本陸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学生汇报:用途①化简比,②解比例等。

[设计意图:比较方法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此环节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了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构建了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自主实践 合作交流

1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4:2/5=

化简比:4:2/5=

2多媒体分步出示:

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验求比值、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和结果,明白求比值、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数学中表格是一种最直观、最形象和最集中的语言,包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用图表反映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取性质、规律,并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理解。]

3多媒体出示一幅杭州到上海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知道些什么?

生:因为缺少比例尺这个条件,不能算出结果。

师:能求出杭州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吗?

师:什么叫比例尺?

学生说出数值比例尺;讨论后,画出线段比例尺。

师:如何进行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只给出图上距离,故意不给出比例尺,而要求学生求实际距离。使学生一下处于尴尬状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数量关系,知道什么叫数值比例尺、什么叫线段比例尺,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异同和关系,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转化的一般规律。题目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可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三、强化巩固 拓展延伸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解比例:3/5:x=1/3: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2写出比值为1/2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3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像片上的人是谁?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回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你家室内地面的平面示意图。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題时,不知不觉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对优等生可增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对后进生选择一些教材中最基本的、一般性的题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本组数学练习题的安排遵循了这一要求,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全课小结加深理解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能不断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学习境地。

2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在比较、思考中构建知识网络。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课本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丽!

师: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课件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   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请出题考考老师。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

生2:我想知道我们合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师用地图量出地图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很快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在创设情景时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样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吗?

生4: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题,让处于对新知好奇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

三、 实验对比,得出概念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实际3米。

师:图上画的1厘米,3厘米叫“图上距离”,3米叫“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3米长的线段画在本子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意义奠定基础)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

师:谁能说说1:300 和 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课件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用1:300 或1/300  和  1:100或1/100   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它们也可以表示成  和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发现1:100   1:300   1:100000000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

离怎么样?

生:缩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机器上的小零件,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小

师: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

生:把它放大

师:很好!课件出示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

师:你知道图中2:1表示什么吗?

生:图中2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师:你们发现这些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

生1: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生2:比的前项或后项为1

不同点:  新 课标 第 一网x kb 1.com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2:1是把实际距离放大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出示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义,并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四、 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师: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

呈现课本第5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师强调实际距离的单位要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设计意图: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比较,让学生在尝试性地改写、练习中理解并掌握。)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

(4)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  )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给自己打打分。

七、布置学生填质疑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我在本周星期三下午第六节课上了《9.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这节课,感受很深。这节课是在学习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之后,展开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研究。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得出性质,难点是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解决问题。我感到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下面我就谈谈上完这节课以后的体会。

上一节课学习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之后我特意留给学生画6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这节课就以这6个函数图象入手,让学生观察图象并对其进行分类,并要求阐述理由。以此由一般到特殊的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在这一环节上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观察、感受、讨论、发现、探究、总结,表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例题教学这个过程中,我准备了两个例题,第一个较为基础,主要考察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花费时间较少。我在板书时也是简单的写一些重点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解答题的完整步骤展示给学生,在这一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妥当。在处理第二个例题时,我考虑了反比例函数中k决定面积的不同变式,而且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与k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也理解得比较透彻,我认为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最后在当堂检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5个练习,从不同的方面考察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k决定函数图象的位置,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中心对称性。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处理练习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讲解为主,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时间问题,在处理最后一个关于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的问题时有些仓促。

本节课结束之后,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1)板书稍显凌乱;

(2)由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引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一次函数中的k决定其增减性深化类比到反比例函数中的k决定其增减性上。在这个环节上我应该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相同点带领学生挖掘出来,体现知识的相通性。(3)因为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进行总结。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篇6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复习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7

我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了这一难点。第一, 利用Excel的数据填充功能、填充柄的函数复制功能和“几何画板 (老版本) ”的描点功能, 很快地描出所需要的点, 使函数图像一目了然;第二, 利用“几何画板4.07”的构造功能、追踪点功能及度量功能等直观的构造平滑曲线。

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本课难点的 (教材第48页例题2) 。

方式一:联合使用Excel和“几何画板 (老版本) ”

1.打开电脑中的Excel软件, 在A1单元格中输入x, 在B1单元格中输入y, 表示在A列输入的值是x值, 在B列输入的值是y值;

2.在A2单元格中输入6后, 拖拽鼠标, 选中A2至A13单元格;

3.依次点击“编辑”、“填充”、“序列”,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让序列产生在“列”, 类型为“等差序列”, 并将步长值设置为“-0.5”后单击“确定”按纽, 在此时, 从A2到A13各个单元格分别显示6、5.5、5……0.5;

4.在B2单元格中输入“=6/A2”, 表示B2单元格中的值是6除以A2单元格的值, 输入完成后按回车键, 此时B2单元格中显示的数据为1;

5.选中B2单元格后, 将鼠标移到此单元格的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处, 当鼠标变为黑十字形后, 按住鼠标左键, 一直向下拖动到B13单元格后, 再释放鼠标左键, 此时, 从B2到B13各个单元格分别显示1、1.090909、1.2……12;

6.选中从A2到B13之间的所有单元格 (共12×2个) , 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按钮, 将数据复制到剪贴板中, 见图1;

7.打开几何画板软件, 单击菜单中“图表”、“建立坐标轴”, 这时在窗口中会出现直角坐标系;

8.单击菜单中“显示”、“参数选择”,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将“自动显示标签”一栏中“P点”前面的对勾去掉后单击“确定” (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以后描出的点旁边出现表示该点的字母) ;

9.单击菜单中的“图表”、“绘制点……”, 会出现一个对话框, 选择对话框中的“固定点”后, 单击“粘贴数据”, 此时会把刚才在“Excel”中复制的数据粘贴到该对话框中 (这时我让学生注意该对话框中数据的意义) , 单击“确定”, 坐标系中出现了相对应的点, 学生很容易从图上看出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击活图像上所有的点后, 单击菜单中的“度量”、“坐标”, 窗口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点对应的坐标, 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算检验一下相应的点的坐标是否满足函数关系式, 见图2。

完成以上操作后, 还可以拖动横轴上的单位长度控制点 (其横坐标为1, 这个点“几何画板”在坐标系中已经给出, 教师不必再描) , 这样改变了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从而改变所描的点的“密集程度”, 让学生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这一事实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样的方法能作出的图像, 可由学生来完成。

方式二:使用“几何画板4.07”

1.打开几何画板4.07软件, 单击菜单中“图表”、“定义坐标系”, 这时在窗口中会出现直角坐标系;

3.击活解析式, 单击窗口菜单中的“显示”、“函数的标签”,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标签栏内的“f”改为“y”, 单击“确定”, 这时窗口中的解析式更改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析式与教材贴近) ;

4.击活窗口中的函数图像, 单击菜单中的“构造”、“函数图像上的点”, 这时图像上会出现一个点, 单独击活这个点, 单击菜单中的“显示”、“显示标签”, 这时点的一旁会出现一个大写字母“A” (这个字母可以修改) , 单击菜单中“度量”、“坐标”, 这时A点的坐标会出现在窗口中;再单独击活双曲线, 单击菜单中的“显示”、“隐藏函数图像”, 此时窗口中的双曲线消失, 坐标系中只有点A及其坐标和函数关系式;

提示:以上四步操作应该在课前完成, 避免影响课上演示效果。上课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窗口中的点A是函数上任意一点, 通过其坐标可以验证, 但是在验证时, 可能有微小误差, 原因是窗口显示的坐标值是近似数。单击点A并拖动鼠标, 变换一下点A的位置, 能进一步验证它是函数上的任意一点。

5.单击菜单中“显示”、“追踪点”, 再单击“显示”、“生成点的动画”, 会出现如图3那样的窗口。同时, 在窗口菜单下面会出现一个“运动控制台”, 控制台台面上有“运动”、“停止”、“方向”、“暂停”等按钮, 速度栏内的数据可以改写, 促使点A的运动速度改变。根据需要来调整点A的运动速度 (速度为50.0为宜) , 可以重新演示给学生看, 在演示前要单击“显示”、“擦除追踪踪迹”。就这样通过切换“暂停键”和“擦除追踪踪迹”可以重复演示“点的集合成平滑曲线”的事实。

本节课联合使用“几何画板”与Excel软件通过两种方式教学, 充分显示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传统教学几乎不能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 不需要教师大费口舌。过程简洁明了, 结果形象、直观、生动, 突破了本课难点。

需要说明的是:1.两种版本的“几何画板”软件安装在同一台计算机里不存在替换现象, 可以独立使用, 互不干涉;2.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本课函数图像的形状,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并承认“反比例函数图像是平滑的曲线”这一事实, 它不能取代手动作图像的过程, 所以还是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手工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并能画出简单的函数图像,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图像就是符合某些条件的点的集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融资偏好债务融资股权性质持股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创新成为国家“十三五”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风险投资做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能否有效地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肩负着创新重任,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颇多。然而,关于风险投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影响其股权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因素较多,本文则结合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对其融资偏好进行研究。

Hochberg et al(2007)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有着广泛的社交,形成由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提供一定的帮助。Nahata(2008)认为自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企业后,会主动地对企业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这种行为能有效降低债权人的顾虑,更好地吸引债权人进行投资。靳明、王娟(2010)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持股可以影响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可见,风险投资的持股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传递出高成长性的信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所持股份越多,越有利于企业对外融资。

[JP+1]熊波,陈柳(2006)认为有风险投资持股的公司,能较好地为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有效地信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杨大楷,陈伟(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会提高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而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致力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政府背景和企业背景的风投机构对此关注略显不足,但能为企业寻求债务融资提供更多的优势。[JP]

所以本文提出假设2:国有性质的投资机构的介入,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用我国中小企业2004年—2013年间上市的701家企业作为样本数据。依照CV Source数据库已有的分类,按照样本企业在上市前是否有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为标准,进行划分,其中221家企业是有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另外480家企业则无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也收集并阅读了這些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获得了企业上市前的相关财务数据,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和CV Source数据库得出数据结果,对其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

(二)研究变量

1[JP+1]因变量。本文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选用借款融资变动值和权益融资变动值来衡量企业融资变动情况,用债务权益比来衡量企业融资偏好。其中:债务融资变动值用第t年的借款总额减第t-1年的借款总额除以t-1年的总资产;权益融资变动值用第t年的实收资本总额减第t-1年的实收资本总额除以t-1年的总资产。[JP]

2自变量。本文以风险投资在企业的持股比例和风险投资机构股权性质做为自变量。其中: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以企业年报中公布的,若为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则是其单独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若为多家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则用汇总的持股权比例来衡量。风险投资机构的性质则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若其合伙人或股东中有中央或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科技部等部委,即为国有性质的风投机构。

3控制变量。本文将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流动比率等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分别构建如下四个模型,以检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Debt=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1)

Equity=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2)

DE=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3)

其中:现金流量则用第t-1年的经营现金流量除以t-1年的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流动比率则取第t-1年的相关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风险投资在企业的平均持股比例为11%;风险投资机构性质包括两种,国有和个人两种性质;借款融资变化值、实收资本变化值均值分别为总资产的03%和26%。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持有比例和风险投资的股权性质与企业权益和债务融资有显著的相关性,企业的融资偏好则只与股权性质相关,而且呈现出的是正相关,说明风险投资在融资选择时更偏好债务融资。同时,其他控制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都对企业对外融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余变量与企业对外融资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三)风险投资影响企业融资的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以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和风险投资机构性质为自变量,以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汇总显示在表3中:

从表3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性质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结论与前文的假设1相符合。实际上,风险投资机构会因业务的需要,与其他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日常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投资者往往利用这个关系网,及时获取资金需求方的信息,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资金的融通。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偏好不同,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偏好于债务融资。这一结论与本文的假设2相一致。这个结论似乎与我国学者邹薇和钱雪松(2005)得出的股权融资成本确实比债务融资成本低的结论相悖。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国有风投机构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但却可以利用其政府关系网络为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提供帮助。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获取债权人资金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债务融资成本将会真正低于权益成本。同时,債务融资的抵税效应,也成为企业偏好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据分析,验证了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

第一,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外部资金。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为企业投入资金后,会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降低代理风险,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提升企业 IPO 后长期的业绩,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借款能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

第二,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其融资偏好更多选择债务融资。一方面,鉴于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拥有其特殊的资源优势,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债务融资的机会。另一方面,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将更加吸引企业融资的积极性。[LL]

参考文献:

[1]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J].经济研究,2004(04)

[2]吴超鹏,吴世农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01)

[3]钱苹,张帏我国创业投资的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7(05)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9

1、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在进一步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创设现实情境,改变习题的单一呈现方式,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练习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扫除学习障碍。复习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问题导入:我们班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能写出一个比吗?从这个比中可以知道什么?能想出一个和这个比值相同的比吗?组成比例。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内容。(板书:比和比例)二.梳理

1.罗列:在比和比例这个知识板块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内容。指出:这节课上,我们主要梳理以下几个知识点

课件出示:比的意义 比的基本性质 求比值 化简比 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2.回忆:在这么多知识点中,先把那些印象很深刻的内容,自己轻轻说一说,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内容,可以到书上寻找答案。

3.交流

(1)交流比的意义时,复习“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追问:你能用字母式子来表示除法和比之间的关系吗?a÷b=a:b(板书)

比还能怎样写?分数形式(板书完整:a÷b=a:b=a/b,这里b≠0)如果把这里的 看作是一个分数的话,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追问: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板书:一种运算、一种关系、一种数)(2)引问: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

还记得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吗?(那个时候,我们学的数局限在整数范围,所以用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来表达,现在的数拓展到了分数、小数,我们就可以把商不变的规律也上升为商不变的性质,谁能表达?)

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小结:你们看,根据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再来看各自的基本性质,不难发现知识之间真是彼此融会贯通的。现在的我们,是站的高看的远,想的更深。我们还将原有的知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3)说说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等

4.整理:这么多内容,怎么复习呢?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复习整理的方法?(构成网络图、画表格等)今天我请大家用语文中的连词成句的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适当添加字词,串联成一段完整的话。

比如刚才有同学提到: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等这样的句式。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反馈:

根据比的意义,来求比值;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出比值以后,可以把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5.小结:真不错。通过整理,我们不仅知道了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还知道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我们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 练习1.再回首

引:让我们再回过来看看刚学这部分知识时,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跌跌撞撞,摔了好多跟头,出现了不少错误。我从你们平时的练习中采集了几个最典型的错题,今天的你,会怎样看待这些错误呢?

出示:

(1)化简比:24:0.8=24÷0.8=30 分析错因:把化简比当作求比值了。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归纳成表格

小结:列表比较,是我们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这道题你打算怎样改?

说明:刚才归纳的仅仅是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实际计算中,在方法上是可以互通的,但是结果表达上,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点含糊。小练兵:5 /12 时:10分(化简比并求比值)(强调带单位的要统一单位后再求比值或化简比)

反馈:1。两种方法,可以化为分,也可以化为时,前者简单。2.化简比和求比值都可以写写成5/2 的形式,读法不一样。(2)解比例:

28/x=7:2 解:2x=7×28 x =98 错在哪里?(搞错比的内项外项)怎样避免出错?

小练兵:1:X=4×25(看题,这道题目暗藏机关?指生口答)(3)a×3=b×5, a:b =3:5 你怎么看它正确与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怎么改?(两种方法)

小练兵:a×13 =b× 14 , a:b=()

结语:同学们,整理典型错题,剖析错误原因,并逐个歼灭,这是我们数学复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是老师带大家一起整理,以后,你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复习吗?那就从现在开始,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

【三个小练兵都正确的加个笑脸。】 2.基本练习,(课后练习)交流反馈。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内容。我们是怎样复习的呢?有什么收获?

复习比 和 比 例

陈夕艳

蚌埠市陶店中心小学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篇10

城西小学刘桂苹

1、关于知识点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隐私权和知情权冲突中的比例原则 篇11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亦称了解权、知悉权。最初意义上的亦即狭义上的知情权,即知政权,是指获取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的权利。1945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Cooper)首先使用了知情权的概念,意指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①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庄严宣告,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有言论、出版著作的自由。1946年联合国大会宣布,新闻自由为基本人权之一,且属于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之关键。

广义的知情权不限于知政权,而是指人们有了解他应该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其对象范围很广,如有关个人的信息、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财产状况、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对于这些事务,人们都有了解的权利。②

隐私,是指自然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领域,就其范围而言,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合理划分公共利益与私人生活,保障私生活自由,是一个健康的多元社会的根基所在。隐私权为绝对权,任何人对于他人的隐私,都负有不得侵害的消极义务。未经本人同意,禁止非法窥视、窃听、刺探、窃取、偷录、偷拍、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侵入他人私人空间,跟踪、骚扰他人私人活动,否则,即构成对权利人隐私权的侵犯。

哥伦比亚电子百科全书对隐私权的定义是“不被政府、媒体或其他机构、个人无正当理由干涉的独处权”。

个人隐私可分为私生活秘密、私生活安宁和私生活决定等,侵犯隐私权包含:其一,以非法手段包括窥视、窃听、刺探、窃取、偷录、偷拍等获取他人私生活秘密,其二,对掌握他人的私人信息非法披露。

信息时代,隐私不仅涉及人格权,而且可以是一种无形财产,如个人对隐私的处置权:面对媒体的信息采集权可以出卖隐私(卖故事或卖作品)。在美国,人格权作为财产的一个方面,此种财产利益是公开权。具体说,我对我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享有权利,别人使用时必须支付费用。沿着此种思路分析人格权,美国采取了知识产权的方式。③

现代隐私权的保护更趋于国际化,为许多国际人权公约所肯定,如1950年《欧洲人权公约》、1966年《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等。

媒体在信息采集过程和编辑出版过程中都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

宪法中的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警察法》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行政法原则,并进而成为宪法原则。

现代行政法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国家权力的行使保持在必要的限度之内,特别是在法律不得不给执法者留有相当的自由裁量空间时,如何才能保证裁量是适度的,不会为目的而不择手段,不会采取总成本高于总利益的行为。在大陆法中,这项任务是通过对手段与目的之间关系的衡量,甚至是对两者各自所代表的、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的权衡来实现的,也就是借助比例原则进行有效的控制。

据考证,这种权力必须合比例的思想,最早可以上溯至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中关于犯罪与处罚应具有衡平性之规定,即人民不得因为轻罪而受到重罚。其后,在国家的契约理论,特别是宪政国家、法治以及宪法基本权保障等理念的支持之下,逐渐提炼出具有客观规范性质的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并进而扩展到宪法层面,成为具有宪法阶位的规范性要求。④

传统意义上的比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特殊性,也称妥当性,即公共权力的行使,行政措施的采取,是为了达到法定目的。如果一个执法者违反了这一要求,便丧失了其合法性。比例原则中的特殊性是从“目的取向”上来规范公共权力与其行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是指任何对人民权利的限制都必须有“公共利益需要”这一前提。

第二,必要性,也称不可替代性,即为了达到法定目的,保证所要采取的手段在诸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中是最温和的、侵害最小的。比例原则中的必要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行使时,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最小的措施来达到目的,如要存在多项措施可以选择,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必要性要求的拘束。可见,比例原则中的必要性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

第三,比例性,也称法益相称性,目的与手段之间仅符合妥当性、必要性的要求还是不够的,因为行政行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双方,甚至多方利益的冲突,因此,必须在价值层面进行考量和权衡。一项行政措施虽然为达到行政目的所必要,但其实施的结果不得给人民带来超过行政目的价值的侵害,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以公权力对人权的“干涉分量”来断定该行为的合法与否,使人民因此受到的损害,或者说作出的特别牺牲比起公权力由此获得的利益来讲要小得多、要合算得多,在人民可以合理忍受的程度内,否则,公权力的行使就有违法、违宪之虞。

比例原则的三项内容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构成了传统比例原则完整而丰富的内涵。

欧洲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已经把比例原则作为一般的法律原则用来阐述欧洲人权公约,并为欧洲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引作判案的根据。

比例原则在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中的适用

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被人们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隐私权的保护与知情权的冲突,应适用“比例”原则,寻找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最佳平衡点。

一、合目的性

2001年最高法院的解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按照这条司法解释,侵害隐私的前提是“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这就给隐私和非隐私划定了一条基本界限。隐私是同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但是如果有些私事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隐私就转化为非隐私,就不再受到法律保护,新闻媒介予以公开揭露,就是完全正当的。

如果一个恶性传染病患者进入公共娱乐场所可能导致恶性病的传播,媒体对该患者个人信息的披露显然有利于公众避免被传染的危险,报道该患者的病情及其社会危害程度就符合公共利益原则。

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PCC中规定,在三种条件下,个人隐私应当服从公众利益,可以被适当侵犯:1.侦查或揭露罪行或严重的卑劣行为;2.保护公众的健康或安全;3.防止公众被某个个人或组织的某些陈述或行为所误导。

公共领域限定为公共利益和正当的公众兴趣的领域。由于人类的窥私、猎奇、好奇、探索等本性,知情权的范围无边无际,必将威胁个人的私生活安宁和自由。因此,为了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平衡,有必要在法律上设置公众人物、新闻价值等特定抗辩事由,以及公共利益、正当的公众兴趣等抽象的判断标准,以期划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合理界限。公众人物针对主体,新闻价值针对事件,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公共利益和正当的公众兴趣,在此限度内,公众享有知情权,故应属于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的范畴,不宜作为私生活领域受到隐私权的保护。④

二、必要性,掌握必要限度,不得滥用曝光手段

对隐私的损害程度是否为最小、是否有替代措施,这其实也是一种利益衡量与价值选择的方法,即尽量做到利益、效率的最大化和伤害最小化。

1.采访手段的必要性。1997年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报刊开展关于记者“隐身采访”即不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或称“偷拍偷录”的讨论,记者隐身采访应当受到隐私权法等有关规范的限制,但是限制到什么程度,则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记者不公开身份的采访,要区分公开场合还是非公开场合、观察还是询问意见、采访对象是特定个人还是不特定多数人、消极地不公开身份还是积极地伪造身份、使用工具是否合法等,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目前,隐瞒记者身份的采访和隐蔽拍摄、录音等方式被普遍采用,但应把握非法获取私生活秘密与合法采访的界限。

2.披露当事人隐私的必要程度。在事件报道和批评报道中,能说清事件来龙去脉时尽可能少地涉及当事人隐私,对事不对人,保护对象的合法权益。

讲新闻六要素,第二个要素指的就是当事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有关人的事实,不能不出现人,回避人,关键是应不应该把具体的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形象及行为等)公之于大众,公布到哪种程度。如果报道出来可能侵犯“具体的人”的隐私权,那就得考虑报不报道、如何报道的问题,尽可能保护相关对象的合法权益。

3.把伤害减少到最小限度。最轻微侵害手段或尽可能微小,即隐去或者改变部分标志和具有辨识特征的部分形象。有照片的则考虑隐去识别特征明显的部位,多是设法回避面部,最低的也是隐去双眼。用化名,对容易造成错觉的进行说明或者发表更正启事等。

三、均衡性,也称适当性,要求披露隐私的行为与其所达到的目的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

1.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根据当今国际惯例,有两种人的隐私权受到限制,一是官员,二是公众人物,原因很简单:(1)人们有权推选公职人员,也有权监督他们的政治活动、对不良决策提出建议、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罢免,这些民主权利的行使,建立在公众对国家官员各种信息的综合评判上。人们有权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和其相关的诸多信息。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高官上任伊始都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弃“隐私”为官,要么保护隐私为民。(2)明星是FANS的效仿对象,因而明星的行为有关社会风化和青少年的成长,所以对其行为的揭露与评论有利于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这也涉及公共利益。(3)公众人物的利益源于公众的关注,他们借助于新闻媒体扬名,又借助于新闻媒体造势,由此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公众人物”应忍受公众评论的理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社会共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两种人也不是没有隐私权,只是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受到一定限制。

2.利益平衡。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因被动接受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媒体把信息当成产品出售以获益,如果因此披露隐私必须与当事人协商,应经当事人同意。

权利是法律赋予公民可为、可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公民主动放弃、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对其隐私就失去了保护的必要。平衡新闻活动中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关系,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取得公民的同意。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新闻活动应尽量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既是对当事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有的媒体为了争得当事人同意,不惜花重金购买“故事”,对隐私权的保护从消极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发展到积极的“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的权利”,进而使隐私变成了无形财产。

参考文献:

①杜钢建:《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当代国外权利立法的新动向》,《中国法学》,1993(2)。

②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423页。

③朱岩:《寻求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监督权的平衡——“中美人格权法与侵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0883,2005-03-09。

④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台北,三民书局,1996,273页。

(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布赫液压比例阀和平衡阀的应用 篇12

布赫液压在该领域具有40年经验和专业知识,能提供广泛的产品满足行走机械的要求。下面介绍其中的比例阀和单向平衡阀。

1. 比例阀

布赫新型LV系列比例阀(见图1)用于控制液压缸和液压马达动作,实现平稳的速度控制,可以同时进行几个动作或者单独动作。一般,每个执行器的流量由控制信号控制,通过多路阀上的对应联实现。

A——液压缸A□B——液压缸B□D——压力补偿器阀芯H——主阀芯(带负载敏感钻孔) MA——比例电磁铁A MB——比例电磁铁B P——泵油口T——油箱油□DB——A、B□溢流阀

(1)基本特点

该比例阀为多路阀结构,包括入口联、2~8个中间联和尾联。入口联有主溢流阀,适合所有泵系统,各主阀阀芯前有单独压力补偿器(负载敏感系统)和溢流阀(执行器压力限制)。在阀芯全行程中执行器A和B油口能达到设定流量并可以优化。电-液和液压先导控制可任选。主溢流阀A口和B口压力可单独进行设定,A口和B口带外置阀芯行程可调限制器。该阀泵口最大压力为35 MPa,执行器油口压力为42 MPa。额定尺寸16~22 mm,P口最大流量300~550 L/min;执行器A、B油口最大流量为180~330 L/min。

(2)流量自动减少(AVR)

LV系列比例阀适用特殊的负载敏感系统和压力补偿回路。例如,控制与负载变化无关的几个执行器同时动作。这正是机械制造商,如起重机、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和高空工作平台所需要的创新系统。

优化后的液压系统性能高,使得AVR的需求增加。AVR阀具有流量共享特性,当系统要求的流量超过泵流量时,LV比例阀的先导阀压力会自动减小(导致主阀流量自动减小),差别大小由AVR阀决定,其作用是减小了供给各联先导阀的控制压力。

第一个被影响的先导阀是产生最高先导压力联的先导阀,该阀输出压力减小,接着导致主阀流量按比例减小,执行器的流量也相应减小。如有必要,第二高的先导压力也会减小,然后是第三高的先导压力,直至执行器要求的流量与泵供油量一致。

AVR阀作用是实现连续和统一速度减小的目的,同时确保无执行器停止。使用该系统,流量优先可以供一个或者更多预先设定的执行器;主阀芯的压差仍然保持恒定。

2. Cindy平衡阀

平衡阀(见图2)功能,抑制负载超速。当外负载作用在执行器(液压缸和液压马达)时,其速度可控制,确保执行器不会出现气蚀。

当三位四通换向阀处于中位或泵停止时,执行器零泄漏保持在原先位置。

即使在管道或软管破裂时,具有管道防爆保护功能。为保证该功能,平衡阀必需直接安装在液压缸内(插装式)或法兰安装在液压缸上。

B——接液压缸口D——入口节流孔A——管道、软管(流入和返回) X——先导油口K——先导柱塞V——先导阀芯R——控制阀芯SV——第二级溢流阀F——先导油滤油器DB——旁通节流孔带单向阀RV——从A到B的单向阀

(1)平衡阀带第二级溢流阀

平衡阀带二级溢流阀,用于限制当外力作用在执行器上产生超压或当外界影响液压缸内油温上升引起压力增加时,限制液压缸的动作。

负载压力作用在控制阀阀芯使先导阀芯处于关闭状态,先导阀芯及相关阀座密封处为高强度钢材,阀座经特殊加工处理确保当阀处于关闭时零泄漏。

先导比为>1:100,意味着先导控制实际上与负载无关,负载下放的流量与先导压力成正比例。可选开启与背压无关的第二级溢流阀。

(2)举升功能(A→B)

当换向阀切换到举升位置时,泵的压力作用到关闭阀芯的端部,只要泵压力大于负载压力,控制阀芯和先导阀芯一起开启,流量达到B口,单向阀(RV)同时打开,让控制阀芯快速开启。

(3)下降功能(B→A)

控制从液压缸的反向端进行,当换向阀切换到下降位置,泵压力作用在液压缸有杆腔和平衡阀的先导油口,先导油压力通过先导油滤油器和先导柱塞入口节流孔,在某设定先导压力下,平衡阀先导柱塞推动先导阀芯离开密封位置,然后平衡阀控制阀芯后的负载压力衰减随着油液从A口溢出(初始释压),流量很小,其流量大小由开启设定面(负载压力)决定。随着先导压力进一步增加,先导柱塞及先导阀芯进一步开大。在先导压力作用下,控制阀芯随先导阀芯开启,这使得下降流量被非常精确地得到控制。

(4)可选标准控制

先导控制系统包括一个旁通节流孔DB,位于入口节流孔D后面,用于影响先导压力,由节流孔组合决定,这样先导压力有非常广泛的选择。如0.6~2.0 MPa或2.2~7.5 MPa。

控制与背压无关。这种控制方式,先导柱塞的弹簧腔与泄油口L相连(见图2),这样与A口连接的回油口被堵住。

其他可选择控制,包括先导控制盖板带特殊缓冲弹簧,用于变幅系统防止抖动、先导盖板液压外控制和电比例控制。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13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过程:

一、竞赛激趣, 引出“正比例”

1.口算训练, 比比谁做对的题最多。

(1) 学生拿出口算。 (课件出示1分钟倒计时)

(2) (1分钟结束) 说说你做对了几题?

(3) 做对1题记5分, 你得了几分?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完成表格填写)

(4) 如果做对x题, 应得几分?如果得了y分, 那么做对几题?

(5) 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表中有 () 和 () 两个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B.做对1题, 得分是 () ;做对2题, 得分是 () ;做对6题, 得分变成 () 。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做对的题数扩大几倍, 得分也随着 () 。

C.反过来观察:做对9题, 得分是 () ;做对5题, 得分是 () ;做对1题, 得分是 () ;做对的题数 () , 得分也随着 () 。

(6) 教师小结:刚才的口算竞赛中产生了两个量, 做对题数和得分, 得分随着做对题数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我们把它叫作一组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

(7) 得分和做对题数这组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规律呢?请你随机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数, 写成比的形式并求出比值。

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二、深入讨论, 走进“正比例”

1.小组合作, 引入概念。

(1) 请观察这张表格统计的是什么?

一列火车 (匀速)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2)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完成以下问题。 (每个小组填写一张)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4个问题进行分析,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最默契, 讨论得最认真。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可以举手, 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

(3)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教师在课件上填写。

2.观察比较, 归纳概念。

(1) 刚才我们分析过的这两张表格,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课件出示“口算竞赛积分表”和“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导出: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变化, 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比值一定”)

(2) 师小结:当满足这两个条件时, 我们就说, 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在口算竞赛中, 得分和做对题数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火车行驶的速度一定, 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3) 如果用字母表示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和它们的比值, 如何表示呢?

我们通常用x、y分别表示这两个相关联的量, 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你能把关系式表达出来吗?

3.认识正比例图象。

(2) 引导学生完成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图象。

三、多样练习, 巩固“正比例”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并说明理由。

(6) 订阅《学生新报》的份数和钱数。

(7) 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2.小明今年13岁, 身高1.5米, 周六他骑车去书店买书, 书店距离他家大约4500米, 他10分钟后到书店。他买了一套《科学世界》共4本, 每本书的单价相同, 他买这套书花了40元, 还剩60元钱。

(1) 这段信息中出现了哪些数量?

(2) 哪些是相关联的量?

(3) 哪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四、拓展练习

1.a和b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2.x, y, 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 已知x·y=z。当 () 一定时, () 和 () 成正比例。 (引导说出两种结果)

五、归纳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比例尺》教学设计方案 篇15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比例尺;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51-01

姓名: 班级:六年级一班上课日期:

课题: 比例尺

执行思路: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1、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能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预习提纲

或自学题目1、化简比

1千米:100米 1000厘米:20米

1米:5厘米 5千米:20厘米

1千米:50厘米3000000厘米:3千米

2、自学课本30页内容,了解什么是比例尺。

探究与

展示内容1、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1:20000”或“”类似的数字和标记?如果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 表示什么意思?看看你们手中的地图,告诉我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什么是比例尺?和同桌尝试说一说。

比如: 1:200表示

①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厘米。

②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③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300000呢?你能说说它在图上的意思吗?

你认为比例尺的概念应该是:

求比例尺的方法:

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要求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练习

巩固基础1、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是()。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3、一幅地图用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拓展判断

(1)一幅图上的比例尺1:20000cm()

(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4)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上一篇:为教学服务下一篇:我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