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通用12篇)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篇1

注意表强调的关联词:

片段阅读中的很多关联词都可以表强调,在做片段阅读时,从关联词上突破是提高做题速度的一大捷径。议论类体裁的短文,作者强调的主要观点一般在转折性关联词的后面,做题时可直接把目标锁定在关联词的后面。

例题1: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促进了发明创造;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计算机软件、文学作品(包括文字及视听作品等)的版权保护,促进了工业与文化领域的智力创作。但在保护今天的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忽视了对它们“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我们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制度和保护知识产权 B.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C.保护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非常重要

D.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能促进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

解析:阅读短文,由关联词“但”可知短文的重点在“但”字后面的部分,再由另一个关联词“而”可知短文的主题词、重中之重为“而”后面的内容,即“传统知识”、“民间文学”。四个选项中只有C提到了“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故而我们可以很快地选出C这个正确答案。

强调的副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副词有表强调的意思,故做此类题时应注意短文中出现的表强调的副词,尤其要注意“实际上”、“事实上”、“其实”这三个副词,它们都含转折的语气,表示作者强调的重点在后面。故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可以直接关注这类副词后面的内容,用排除法,迅速找到答案。

例题1:人文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等级考试。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中公教育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英语等级考试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人文教育 B.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C.在目前的学科体制下,人文教育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

D.人文教育的目的包括人性境界提升、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答题解析:短文中“实际上”后面的内容才是文段的重点,阅读这部分内容和选项,可发现A、B、C三项都不是“实际上”后面提到的观点,故可直接排除。

除了表转折以外,“实际上”、“事实上”、“其实”还常常引领主题句。找到主题句,就可以迅速把握短文强调的观点。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篇2

题型分类: (1) 是非判断。 (2) 事实细节理解题。 (3) 排列顺序。 (4) 看图判断。 (5) 计算题。在此作者只着重介绍三种。

一、是非判断

常见提问方式:

(1) A 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 hich ofthe follow ing is true/nottrue?

(2) W hich ofthe follow ing is true/false except…

(3) W hich ofthe follow ing is m entioned except…

(4) A 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 hich ofthe follow ing is not m entioned?

(5) A llofthe follow ing are true/false except…

二、事实细节理解题

1. 完全式

此类问题询问人 (w ho) 、物 (w hat) 、时间 (w hen) 、地点 (w here) 、原因 (cause) 、结果 (effect) 等。新闻、说明文、广告信息等常常考查这些细节。常见问题形式有:A 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 ho/w hat/w hich/w hen/W here/w hy/how/how long/H ow soon/how often…

2. 不完全式

(1) The m an did notcharge the old m an because____

(2) The authoruses A as an exam ple to show____

(3) The m ostdifficultthing to do A is_____

提问方式不完全时, 首先要理解题干, 然后根据提干在文中寻找信息, 找到答题区间, 逐个理解选项。

三、排列顺序

先确定首先或最后发生的动作, 然后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做此类题目出现的问题:

(1) 缺乏耐心, 不细心。对于题干中偷梁换柱现象未注意, 或将文中并非绝对化的内容绝对化。

(2) 审题不清, 应该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 正确理解题干。

(3) 找准信息, 要注意句式的变换和词语的替换。

(4) 细节题的难点。

文章中长难句子的理解,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如下:

(1) 略读材料, 大概了解原文, 掌握中心或主旨。

(2) 按文章的体裁, 作者写作的组织模式及有关的信息词, 如forexam ple, first, second等预测应该到何处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事实。

(3) 将精力放在寻找你所需要的细节上, 快速通篇跳读, 待找到含细节句子时, 放慢速度, 仔细比较内容, 直至找到答案。

这里介绍一种做细节题的方法:检索阅读方法 (scanning) , 注意题干中的标志语, 标志语是从阅读材料中快速寻找答案依据的“路标”, 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在阅读材料中寻找某一个特定信息的具体位置。不必逐行阅读, 也不必考虑文章的结构布局。具体步骤为:

(1) 要时刻记住所要寻找的特定信息。

(2) 应该快速沿纸页或栏目自上而下扫视, 时刻期待着有关信息的出现。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篇3

一、精读文章,找准蕴含中心的关键句段

从结构上来说,有的句段是落笔点题,指涉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有的句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有的句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有的句段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在做题时才能做到有根有据,答案精准。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动手答题,所以一定要读通、读透文章,彻底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阅读短文后的题目,肯定是根据短文内容出的答案。要答好阅读题,一篇短文至少要读够三遍:第一遍要速读,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遍要细读,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总结文章的中心,因为阅读题有较大比重的题与中心有关,如果中心把握不住,可能会影响到好几个题的作答,失分就多了;第三遍就要带着阅读题要求读文,有目的的去解决问题。

二、掌握写法,体会技巧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篇文章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2.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有很多,是否用的贴切生动形象,是否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懂,帮人加深体味;是否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是否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这样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使表现喜爱的事物,显得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自然。从而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

三、反复读题,巧审题目

每次考试,都会有孩子答非所问或答不全面现象。这可是大忌。为避免孩子们在这些方面丢分,我常常告诫孩子们: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找出每个题目的“题眼”,再有针对性的答题,避免答非所问,出力不讨好。

四、纵观全文,结合中心

在答阅读题时,有些孩子容易“惜墨如金”,连话都说不完整,更别说将问题回答全面了,这种懒汉思想可要不得。还有的孩子容易为了全面,答得啰啰嗦嗦,照抄原文。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说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是文章的“魂”,文后的阅读题肯定与中心有关联。既要答出要点,言之有物,又要考虑全面,条理清晰。谈感受之类的题目就要走出短文,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五、结合课外阅读,先易后难做解答

每次考试都会留有空题,有孩子因为在前边的难题上耗时太多导致后面会的题来不及做。要静下心来,按照序号答题,避免空题;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六、仔细检查,确保无误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篇4

2013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片段阅读题特点

行测片段阅读这类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貌似简单实则较难。说其简单,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这类题目,所以对这一类试题比较熟悉;其次,由于不是英语,在阅读上不存在困难。但说其较难,主要是因为这来试题的主观性很强,容易引起争议。一般来讲,这些小的片段都是从一篇完整的文章中截取出来的,在脱离了原文的语境之后,看一个小的片段,非常容易引起歧义。再加上出题人设置一些迷惑选项,最终导致了这部分实体的难度比较大。

在片段阅读中,如果能够站到命题人的角度,去想想一些设错的原则,那么,在做题时不仅会帮助我们提高正确率,而且还会提高做题的速度。经过对国考行测和各省行测的研究,总结出了命题人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我们给大家举个例子:

例题:每个人睡觉时都要做梦,人在做梦时的睡眠叫有梦睡眠。有梦睡眠时,控制四肢和躯体的神经传导被阻断,除了脚和手指有知觉外,身体其它部分均处于麻木状态。心跳和呼吸的次数与清醒时差不多,但变得不那么均匀,体温调节机制受阻,打寒颤和出汗都很难。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人在做梦时,呼吸和清醒时不完全一样

B.人在做梦时,心跳和清醒时是相同的C.人在做梦时,常常出汗

D.人在做梦时,全身处于麻木状态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篇5

2018云南临沧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片段阅读之主

题词法

在云南公务员考试过程当中,片段阅读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是行测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很多考生反映在做片段题的时候内容太多,时间太紧,找不到重点和中心,心情很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去好好做题。对于片段题,题干长,阅读量大,主观性强,提问方式越来越灵活,让各位考生在做题的时候费尽心力,却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考生都希望能够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地锁定答案,最好是能够一分钟解决一道题,那么如何能够快速找到重点和中心,云南临沧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主题筛选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题筛选,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筛选文段当中的主题词来确定文段的主题的方法。那咱们就先得了解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材料内容所陈述的主体。那么怎么找主题,就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了。大家做题时其实都会发现很多题目中有些词语会经常性地重复出现,这样的词语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主题词——文段中重复出现的高频词。

如果一个文段里面重复出现某个或者某些词语,那么这个词或者这几个词就是文段的主题词,这个时候就主要看一下选项是不是包含了主题词,如果没有包含,那这个选项就与文段主题无关,可以排除。选择一个与文段主题相符,内容相吻合的选项。比如:

例1: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一切理念、制度和技术的的价值基础。企业在重视财务、营销、技术的同时,更应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lincang.offcn.com

该重视员工,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根本,只有建立起以“重视员工”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凝聚员工、创造个性,为自身的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动力。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B.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C.企业文化应以重视员工为中心 D.企业如何形成和加强自身的凝聚力

【中公解析】答案:C。这个题目中,我们一看材料就会发现文段中包含了一些重复出现的高频词,那这样的文段我们就可以通过找主题词来做题。这个文段里面重复出现的高频词有“企业”和“员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文段强调的是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建立起以重视员工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再看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A、B、D都没有强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与主题无关,排除。故答案选C。

云南临沧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方法一般是在当一个文段中重复出现某个词或者某些词的时候适用,而且主题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论述两个词之间的关系。需要大家多多练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希望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地判定文段的主题,从而快速锁定答案,节约时间,提高正确率,为公考的成功增添更多的筹码。

更多云南省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临沧中公教育

托福阅读小结题技巧 篇6

首先,对黑体句进行识别,黑体句表示为

T(X) =S(X 主语)+P(X 谓语)+O(X 宾语)

其中,T,S,P,O是X语句的一个句式,那么小结题答案为方程X的解,可以表示为:

X=S(X 主语的分支)+P(X 谓语动词的同义改写或者不变)+O(X 宾语不变或者其分支)

其次,根据选项的主谓宾的分析,可以选择出答案。

因此,我们只要分析黑体句和选项的主谓宾,就可以选择三个选项。

接下来举个例子

TPO2第2篇阅读:THE ORIGINS OF CETACEANS的小结题。

这道题的黑体字句子是:this passage discusses fossils that help to explain the likely origins of cetaceans-whales,porpises,and dolphins.

分析主谓宾可以知道:fossil(主语)+help to explain(谓语)+origins of cetaceans(宾)

然后看答案:

1.recent discoveries of fossils have helped to show the link between land mamals and cetaceans.

很容易的划出主干: fossils(主语的分支) +helped to show(谓语动词理解一样) +the link(宾语一致)

所以1正确。

2.the discovery of A__ provided evidence for a whale that lived both on land and at sea.

划出主干:A_x(化石,又是主语的分支)+ provided evidence (谓语动词理解一样)+宾语

所以2也正确。

5.fossils thought to be transitional forms between walking mammals and swimming whales were found。

主干:fossils(主语的分支)+were found(因为找到所以提供的证据,帮助理解,和谓语动词理解一样)

所以5也正确。

由此可见,托福阅读小结题的黑体句是十分重要的,理解和分析黑体句从而可以很有效的帮助解题。

另外,可以通过排除细节信息,比如某些细节它并不是主语或者宾语的分支,而是其分支里面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很明显的细节,并没有进行抽象和概括。

正确选项往往具有and连接的句子,因为这是对段落进行概括的体现;一种情况除外:and连接两个具体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句子或者意思。

阅读理解主旨大意题技巧浅探 篇7

所谓主旨大意题指针对段落或短文的subject (主题) 、main id e a (主题思想) 、title (题目) 或p urp os e (目的) 拟题。尽管题型或用词不尽相同, 但所针对的都是段落或短文的主旨大意。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的, 理解一个段落的主题思想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一般来说, 在一个段落中, 主题句的位置有四种情况:

1.文首找主题句, 提炼文章标题

在有主题句的段落中, 主题句位于此的可能性最大。一般以概括开始, 随之详细解说。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常用这样演绎法来写。

2.文尾找主题句, 提炼标题或归纳大意

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 概述性的句子在后, 并以此而结束。记叙文往往用该种归纳法来写。

3.首尾呼应展现主题句, 瞻前顾后归纳大意

主题句在段落中间时, 开段的句子往往表述段落要论述的主题, 而主题则由随之引出的句子来表达。此外, 为阐明主题思想, 在主题句之后, 仍有一些句子陈述细节, 或作合乎逻辑的引申。这种段落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引题—主题—解释。议论文通常用这种“总—分—总”结构。

4.段中无明显的主题句, 所陈述的都是细节或只是暗示性地体现主题。

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或提供的线索来概括总结主旨大意。

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 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 且概括性非常明显。

(2) 句子结构较简单, 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

(3) 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所表述的主题思想。

做好主旨题, 除了概括主题句之外, 还要会区分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仔细剔除干扰项。干扰项一般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1) 以偏概全。干扰项只阐述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 也就是文章的局部信息。

(2) 断章取义。干扰项常常以文章中的个别信息或个别字眼作为选项的设置内容, 或者以次要的事实或细节冒充全文的主要观点。

(3) 主题扩大。干扰项所归纳、概括的范围过大, 超过文章实际所讨论的内容。

(4) 张冠李戴。命题者有意地把属于A的特征放在B的身上, 构成一个干扰项。考生在不注意的情况下, 会造成错选答案。

(5) 无中生有, 似是而非。有的干扰项中的关键词语好似在文章中谈到了, 但认真分析之后你会发现这类干扰项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毫无联系。

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技巧题探究 篇8

一、考查内容

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湖北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考查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辨明表达技巧。如2006年的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是要求对表达技巧作具体说明。如2007年的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三是赏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如2008年的第16题第二问:“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動物的细节。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可见,高考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自行提炼与总结艺术描写方面的特点,更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赏析其表达的作用与效果。

二、失分原因

很多同学解答表达技巧题得分并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理解不当。这主要是指对文本的把握不准确,直接导致答题出现失误。如回答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7题,须从文本出发,整体把握住女主人公灵性可爱的性格特点。文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情感的表达方式十分特别,先抑后扬,极富生活气息,突出表现山村青年朴实而醇厚的感情之美。可有的考生没有读懂文章。竟将答案拟为“开头勾勒出沙滩一派银箔景色,最后用刚刚托起的新月呈暗红色的山垭衬托出不和谐的气氛,形成对比”。从答题中不难看出,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2知识不足。表现在很多同学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缺失,不到位。表达技巧不但指表现手法(如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还应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结构安排(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以及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要求回答“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不少同学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有误,有的考生答成表达方式,还有的考生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如答成“描写”、“抒情”、“象征”、“排比”等等,不一而足。

3表述不清。表现在组织答案时。部分同学不能规范答题,表述零乱,不会分条列举;抓不住本质、要害,不会精练作答;句子缺乏连贯,不会以原文中的关键词语为核心进行合理重组;用语不妥,词不达意。

除此而外,很多同学还往往在审题不够严密、答题空泛抽象以及生搬硬套术语上失分。

三、方法点拨

1了解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名称和作用。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动静相衬、以小见大、直抒胸臆、烘托渲染、承上启下、卒章显志、对比、象征、反衬等等。还应了解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如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拟人的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试题,须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在了解以上知识性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回答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第二问就容易了。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是: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注意从多角度拟制答案。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文本进行多角度思考,确认适合题干要求的艺术手法。所拟制的答案应涵盖三个方面: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技巧;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表达技巧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一句话,要回答出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

根据文本内容,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可紧扣“技巧、内容、效果”将答案拟为: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技巧)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内容)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效果)②拟人化的描写。(技巧)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内容)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效果)

3规范表述,分条作答。答题应规范严谨,这包括术语使用正确,观点表述明确,分析方法得当,阐述条理清晰,符合字数要求等。答题时还应学会分条作答。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表达技巧题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的答案清晰明白,能显示出答题的深度和广度,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2007年高考湖北卷的第17题,可这样分条作答:(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法点拨都是建立在对文学作品整体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复习备考中应尽可能多地扩大阅读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和丰富思想,提高认知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技巧题的得分率。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套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的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9

一、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往返答:对于熬头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讲,是下笔点题,点见于文字章的中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来讲,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部实质意义的描写打下伏线。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继往开来、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见于文字章大旨,让人回味无限,并与标题问题相照应。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惟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往返答,常见的有称道、嘉赞、热爱、喜爱、打动、开心、巴望、震撼、眷念、失意、淡淡的忧愁、惋惜、忖量(吊唁)故里和亲人、或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见患上的,有的也许写患上比较蕴藉,多的很直抒胸臆。

三、归纳综合文章大旨。

对于这种标题问题,在回答以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举行回答:“…故事,称道(嘉赞)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惟感情,展现了…的深刻原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出格是熬头段或最后一段的熬头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品类型的标题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怀,出格是描写中又分为人士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士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活泼、形象、动人。抒怀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凸起文章的中间。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情形的描写,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部实质意义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乐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伎俩?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许多,经常使用的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患上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巨著中的有关内部实质意义,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部实质意义有什么作用?“,这种标题问题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位,凸起了主人公的某种精力"。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原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觅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语,这样才能真正地舆解文章的意思,富厚回答内部实质意义,用本身的语言把本身对文章的理解精确地表达出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一、基本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谜底

二、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抵了解。先整体大略阅读全文,大抵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和词组、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标题问题,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干的段、句,截取一段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谜底(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查抄]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归纳综合提炼。(尽有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抵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大略阅读全文,大抵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里有数。那么我们要大抵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一、了解文章的大抵内部实质意义。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二、了解文章的大抵结构,首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士、工作、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质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搞清文章的线索、挨次、层第二等。

三、了解文章的思惟、感情、大旨。

注意事变: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边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文句。文章中关键的文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自力成段的句子、中间句、警语、比方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怀句、议论句、重复出现的文句、重点联系瓜葛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并且…由于何况可是然而是以)等等,应出格注意那些表现作者立场不雅点、反应文章深层次内部实质意义、内涵较为富厚、形象活泼的文句。注意文章的大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个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伎俩,相当不明显,我们也能从这些个文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搞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情势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惟内部实质意义,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搞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间思惟。从这一点来讲,搞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搞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底下几方面举行。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篇10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篇11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其次,我们要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1.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1.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2.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1.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2.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片段阅读题临场技巧 篇12

在英语高考中, 阅读理解题通常占40分或50分, 是整份试卷中比重最大的, 可以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情况决定了考生英语成绩的高低, 教师和考生都应充分认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考试说明》指出, 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考生应能“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在九级语言技能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按课标要求允许有3%左右的生词量, 而这些生词往往是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高分的绊脚石。词义猜测题已成为近年来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 而且试题增加了对短语意思及句意猜测的考查, 需在较为复杂的句式中通过上下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突出考查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它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水平, 还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 有12份高考卷中出现了阅读猜测题, 有的试卷甚至出现了两题 (见下表) 。学生必须具有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及判断句意的能力, 才能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猜测题题目设计分析

1. 猜测题题干设计

单词或短语猜测题的设问方式常为:

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probably means____.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probably mean?

The word/phrase can best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best take the place of the underlined word?

The underlined word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

如果是要求考生猜测画线部分指代的是什么, 它的设问方式则为:

The underlined part refers to.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refer to?

而句意猜测题的设问方式常为:

By the underlined part, the writer means that____.

2. 猜测题考题设计思路

猜测题的理解障碍主要有三种:

(1) 熟词新义。考查考生能否对某一熟词的多个意义项进行选择和理解。如辽宁卷第67题:The word“address”in the first line probably means.对于address这词, 很多考生知道它名词的用法, 意思为“地址”;作为动词, 它可以解释为“称呼, 发表演说, 写地址, 解决”等多层含义。在此处, 根据上下文, 它解释为“解决”, 而不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发表演说、写地址等意思。

(2) 新词 (短语或句义) 猜测。考查考生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词在文本中的意思的猜测和理解。如湖南卷第67题考查divergence和重庆卷第56题考查dilapidated, 这两个单词许多考生完全不认识, 只能依靠上下文语境和有关线索来猜测。除了考查新单词外, 还设计了对短语意思的猜测题, 如全国大纲卷第56题考查on cloud nine, 江西卷第67题考查drawing on, 浙江卷第42题考查near miss和天津卷第49题考查shared a word。此外, 浙江卷第57题还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By“we were all beside ourselves”, the writer means thatthey all____.

(3) 指代猜测。文章为了行文连贯, 有时会用一些指代词, 此类考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上下文来判断画线部分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如四川卷第49题:The underlined part“its idea”in paragraph 3refers to the idea of____;辽宁卷第65题:“That sale”in paragraph 4refers to____;全国新课标卷第64题:What does the word“residents”in paragraph 1probably refer to?这三题分别考查考生对“its”, “that”和“residents”的理解。

三、猜测题的解题技巧

做猜测题时, 在利用上下文语境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语篇中标示的各种逻辑关系 (比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例证关系、并列关系等) 及对语篇连贯起标示作用的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 所提供的线索来解题。下面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来谈谈猜测题的解题技巧 (画线的为所考查的部分) 。

1. 定义解释法

在写文章时, 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常常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定义, 或在关键词后面进行解释或说明。这些解释或说明从形式上来看, 可能是短语, 也可能是句子;从句子功能来看, 可能是定语从句, 也可能是同位语从句。因此, 在做相关猜测题时, 要善于利用这些表示定义或解释的话语标记语来猜测相关词义。这些话语标记语有:be, be called, mean, stand for, be known as, refer to, that is,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等。以辽宁卷第67题为例:

【相关句子】The 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seek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t is a network of offices, some of which provide food and houses for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and some of which fight for the passing of laws that would give every American the right to a place to call home.

【解析】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无家可归者联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在第一句话后面, 进一步介绍了它的工作内容:它是一个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系统, 有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 有的为争取通过让每一个美国人有住房权的法律而努力。从后面作者的解释, 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干扰项talk about和write to;而选项fight for意思不全面, 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也可以排除;选项 (B) deal with符合要求, 说明这个联盟是一个旨在解决无家可归者需求的组织。

2. 举例证明法

为了让某一词语或句子意思更明确, 作者常常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证实问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常用的词有:in other words, that is, that is to say等。另外,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在某些冷僻的词后举一个例子, 使该词具体易懂, 用such as, like,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cluding等例证性词语来作引导, 举例说明前面较难理解的名词。以江西卷第73题为例:

【相关句子】Knowledge or techniques have been acquired through exploration.The techniques may have medical applications which can improve the length or quality of our lives.We have already benefited from other spin-offs including improvement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satellites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in communication system.Even non-stick pans and mirrored sunglasses are by-products (副产品)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space industry!

【解析】“通过探索我们获得技术和知识。这些技术可能会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从而延长生命的长度, 提高生活的质量。”接着, 作者用including来举例说明我们已经获益于航天工业的spin-offs, 包括地震预警、卫星天气预报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进步, 甚至不粘锅和镜像太阳镜都是航天工业的副产品。从此处可以看出, spin-offs应该是类似副产品的意思, 即科技发展中意外带来的东西, 所以选项 (C) unexpected benefits应为正确答案。

3. 同义替换法

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一个词, 作者常常在语篇中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含义, 特别是在一些冷僻的词后面, 作者会用一些读者比较熟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同义替换法可以为我们猜测词义提供明显的线索, 一些常见的表示同义的信号词有or, similarly等。以湖南卷第67题为例:

【相关句子】The divergence of the two species took place around the time of the divergence of Asian elephants and woolly mammoths.

There has long been debat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at the two might be separate species, but this is the most convincing scientific evidence so far that they are indeed different species.

【解析】从下文可以看出, 虽然科学界长期就有两种大象是不同种类的争论, 但这是迄今为止它们是不同种类的最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这里作者用了separate和different两个形容词来说明两种大象是不同种类的, 也就是说画线部分divergence的意思是“不同”, 与separate和different是同一意思。此处画线部分是名词, 所以separate或different的名词形式应该是正确答案, 即选项 (C) separation。

4. 转折对比法

在写作中, 作者有时通过语篇中语义转折和对比关系的话语标记语来提示读者后面出现的词与前面出现的词意义上是不一致的, 有时可能是一对意思完全相反的反义词, 这时只要把握了其中的一个词, 就不难猜测出另外一个词的意思。文章中表示转折和对比关系的话语标记语有:and, or, but,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 unlike, rather than, instead of, otherwise, although, whereas等。以陕西卷第58题为例:

【相关句子】GM companies tell farmers that they will make good profits by saving money on pesticides.“The promise was that you could use less chemicals and boost production.But neither is true, ”said Bill Christison.

【解析】“转基因公司告诉农民他们可以节省买杀虫剂的费用, 以此来获得更多利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杀虫剂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and前后的意思应该是相对的, 杀虫剂少用了, 但产量反而会增加, 这是他们的承诺, 因此boost的意思是增加。

5. 因果关系法

在语篇中, 作者为了语句连贯, 常用一些连词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不同逻辑关系, 标志性词语如because, so, therefore, so that, so/such...that...等体现的就是前后句子的逻辑因果关系。because和since是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so,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后是表示结果的;so/such...that...的句型里, that是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信号词来猜测词义。以重庆卷第56题为例:

【相关句子】To water his flowers, he used twobuckets.One was a shiny and new bucket.The other was a very old and dilapidated one, which had seen manyyears of service, but was now past its best.

The old bucket felt very ashamed because of its holes.

【解析】文中提到“他”用两个桶浇水, 一个是新的, 另一个是旧的。后文又提到这个旧桶因为有洞而感到羞愧。从而可以推断出这个桶不仅是旧的, 而且是破的, 因此, 画线部分dilapidated的意思应为 (C) worn-out。

6. 上下语境法

要很好地理解一个单词或短语, 离不开它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所提供的语言环境;要理解一个句子, 更离不开上下文语境所提供的线索。以浙江卷第57题为例:

【相关句子】Even our fathers dropped their tools and joined us.Our mothers took their turn, laughing like schoolgirls.I think we were all beside ourselves.Parents forgot their duty and their dignity;children forgot their everyday fights and little jealousies.

【解析】此处画线部分前面说甚至我们的父亲们扔掉他们的工具, 加入到我们放风筝的行列里来, 母亲们也变了, 笑得像学校女生;画线部分后面又说父母们放下了他们的责任和面子, 孩子们忘了他们每日的争吵与嫉妒。可以看出, 画线部分的前后语境都表现了父母们和孩子们非常开心快乐。因此, 画线部分的意思应为: (B) went wild with joy, 即欣喜若狂。

7. 特定指代法

通常情况下, 英语忌讳实词重复, 而避免重复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限定词或代词, 常见的有:this, that, these, those, its, their, his, her, your, my等。其中, 指示代词this可指较近的人或物, 而that可指较远的人或物;同时, this和that都可指已提到过的人或物。遇到此类题, 一定要弄清楚是近指还是远指。如果指示代词被用来指已提到过的人或物, 这个代词前面的内容通常为答案。如果在从句中出现物主代词, 它所限定的内容通常可在主句中找到。以辽宁卷第65题为例:

【相关句子】In 1903, a doctor in Detroit bought the first car from the company.That sale was the beginning of Herry Ford’s dream.

【解析】因句子较简单, 可以清楚地看出画线部分That sale (那次购买) 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1903年, 一位底特律的医生从福特公司买了第一辆车。因此, 很容易就可以选定答案为 (C) the selling of a car to a Detroit doctor。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严明贵.如何利用话语标记语推测英语词义[J].英语知识, 2011 (8) .

上一篇:关于父亲节讲话稿下一篇:《榜样3》专题节目学习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