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1篇)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东莞龙文鸿福西校区教师
韩秀丽
面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意识: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两项能力:想象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说说诗歌的特殊性。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追求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距离感。
高考诗歌赏析题,要求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诗歌是诗人大胆想象的结果,学生既要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又要表达到位,说出诗人意犹未尽的内容。鉴于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训练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知识的逻辑性。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何谓鉴赏?鉴赏就是鉴别、赏析。赏析出诗歌意境好坏的原因,关键要把握住诗句本身的含义,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或者从诗句本身的语言信息中分析出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
问题“症候群”:1.对诗歌的特质不了解,未掌握诗歌鉴赏的本质,不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不能针对具体诗歌有理有据地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
2.分析能力差,只根据题目像老师写操行评语一样进行评定式回答,结果是脱离原文,给人思维不严密的感觉;再加上表达能力较差,常常言不由衷,让阅卷人。
3.当作读后感回答,引经据典,过度阐释。答题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形式不规范,不能写出答题步骤。
三、应对措施
(一)在诵读中激发想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尽在其中,也激发了想象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鉴赏知识百宝囊
1.文体知识: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和诗歌发展的脉络;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3.诗人风格
一、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考试重点大致可 分为两个方面:1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进行鉴赏;2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从上述两个方面出发,要求学生根据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理解与赏析。但由于诗歌鉴赏的题型相对较为广泛,学生难以对所有题型进行全面把握,因此传统的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以微课进 行诗歌鉴 赏教学,可通过利 用其 “精”、“易”、“快”等相关优势,帮助学生有效消化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掌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1.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分解,化抽象为具体
基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知识点较为繁琐复杂、题型较为广泛的特点,可通过微课来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分解与细化,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良好结合。微课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种:1PPT式微课。这种类型主要由文字、图片及音乐等因素构成,设置相对便捷,可通过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来将教学内容转换为时长约5分钟左右的视频;2讲课式微课。这种类型主要是由讲师根据实际微课要求以模块的分类来进行授课拍摄,并通过后期的剪辑操作来将其转换为时长约5~10分钟左右的微课。在微课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上述两种微课类型进行结合使用。就“诗歌鉴赏 中的表达 技巧”这一考点而谈,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在没有得到正确归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类后,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例如,在教学《送杜十四之江南》 一文时,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作者孟浩然送别朋友的大致情景进行播放,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与高考题型相结合,进行具体阐释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多以高考题型为落脚点, 因此,在利用微课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也应立足于高考题型,紧扣最新的考试大纲,确保学生鉴赏能力与应试能力的不脱节。以《鲁山山行》一文为例,原文为:“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 改,幽径独行 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此篇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并提出相关问题:“这首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没有对原文意思进行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对于所提出的问题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可能会 出现一定 的曲解现 象。 针对这种 情况,便可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原文的每一句诗句以逐句讲解的方式通过PPT进行播放,分解阐释后再将上下文进行总体联系,使学生在脑海中可对文章大意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在加深学生理解印象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掌握高考的相关题型,促进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中,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渲染、烘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属于其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且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许多对应的子概念,这便给学生的复习带来了较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微课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及概念以图画与动漫的形式进行展现。具体操作方法为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分解与罗列之后,通过图片与动漫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相关的教学视频,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同时还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在无形间完成知识点的消化,同时还可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充分地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之下,微课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便成了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据笔者统计,以人教版语文必修1-5为例,5册书共有20个单元65课,其中包括3个单元11课总计18首诗歌,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反观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对诗歌学习普遍提不起兴趣,一讲到诗歌,学生只会想到课后作业又要求背诵,久而久之对诗歌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爱学习诗歌,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出现了偏失。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找到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来说,作为三大主科之一,语文教师肩负重担。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可避免导致教学功利性太强。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普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应付考试的答题技巧,真正留给学生鉴赏和感悟的时间过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而如果师生共同迷失在所谓答题拿分“捷径”里,何谈“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更不必说“鉴赏”和“审美”了。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诗歌,感受诗歌,重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当学生慢慢地在课堂上诗歌美的熏陶下找到诗歌鉴赏的“感觉”,答题拿分便可以手到擒来了。
二、精选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所以是非常灵活的一门课程。灵活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诗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两层含义:一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二是对不同诗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讲《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采用类比法,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沁园春·雪》,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又比如讲《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其音乐美;再比如讲《琵琶行》的时候,导入时可以播放琵琶演奏,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情境。
三、重视讲授诗歌基础知识
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在诗歌鉴赏中插入一些基础知识的介绍讲解。中国有“诗的国度”之美誉,据笔者统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的诗歌选择涵盖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7首)以及唐代(7首)的古代诗歌,还涵盖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现代新诗(4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语文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发展的脉络,各个流派的风格,以及诗歌鉴赏的角度,包括对意象的解读,对押韵、对仗的品读等等。
四、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方式
语文教师的提问方式是一门艺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缺少了思考的环节,会失去兴趣;提问过于难,学生则会产生畏惧感,失去回答的信心。所以语文教师提问必须紧扣诗歌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比如讲《归园田居·其一》时,提问“诗人的感情从哪里体现出来?”就不如提问“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为什么在诗人笔下显得那么美?”让学生有思考的动力,而且后种提问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属于启发式提问。
五、活跃诗歌鉴赏课堂氛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理念包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试着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鉴赏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六、拓宽课外诗歌诵读内容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最后的附录中列出了关于诗歌诵读篇目的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对课外诵读的重视。语文教师可以安排每天轮一个学生在教室的后黑板抄写一首名家诗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的诗歌底蕴定会大有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谷宇,女,1992年出生,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三,其次说形式欣赏。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四,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问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第五,有的选项、其考测点常常不只是一个,命题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选项时,故意在看似“真”的说法中藏一个“假”的细节,考生稍不注意,便会选错答案。例如,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1小题,b项对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进行比较,得出“都贴切地描绘了 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的结论。应该说,刘诗写的确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样是写洞庭湖。雍诗却不是写的月下湖水。命题者比较隐蔽地以假乱真。第2小题的d项,就两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比较,得出“都将洞庭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的结论。其实,刘诗写的是远望之景,写得确实“高旷超俗”,但雍诗写的却是近视之景,写得“清秀俊美”,d项又一次“真”中藏“假”。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词中的人物形象,抓住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愁”和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让学生赏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这首词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妙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亡国之愁恨的感情比作满江绵延不绝的江水,它是那样之多,那样的没有穷尽。
总之,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中国诗歌和文化,从中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感知名家大师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要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4-01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诗歌作为古代流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同于白话文,诗歌描写追求的是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通常以简单的词语表达深刻的内涵,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在理解和学习中常常存在困难。诗歌鉴赏类题目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分数占比也很大,倘若学生对其的理解存在偏差,就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使他们产生畏惧情绪。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施授课,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
第一,审美鉴赏。审美鉴赏是诗歌鉴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学生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审美鉴赏关乎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经验与思维的连接。例如,诗歌《再别康桥》一文处处体现着韵律美,作者通过一座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具有独特的美感。因此,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必须要把握好审美鉴赏性教学。
第二,自主鉴赏。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人,学习质量的提升也必须要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基础,教师是知识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诗歌鉴赏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由于学生思想、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的不同,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时候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讲解《锦瑟》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确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领悟的能力。
二、有效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保证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关键,它能够扎实的打好学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意象基础知识的讲解,将意与象融为一体,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字音校正、阅读查阅、分析理解等一系列环节,提高自己的鉴赏力,能够充分表达看法与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诗歌审美鉴赏教学
众所周知,音乐课以优美的旋律为核心,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诗歌也具有韵律美,与音乐具有相似之处。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就必须要重视起它的审美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例如,苏轼的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苏轼自身经历经受了多次波折,但是诗歌中却没有一点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能够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起情境审美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三)重视对学生的自主理解教学
有效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必须要以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本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诗歌《锦瑟》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并在交流和沟通中明确诗歌的意境,然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他们的理解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歌包括白话诗歌与文言文两种形式,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对诗歌鉴赏的教学,不断改善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样式,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诗歌审美鉴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理解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98.
[2]吴春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分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12:30.
[3]万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5:49.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缺乏深层理解
由于高考浓烈的应试导向性,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层次解读,没有深入挖掘在语文诗歌鉴赏方面考试重点关注的内容,自然不能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做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指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2.片面重视提高应试技巧,忽视培训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的本质应该是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理解,重点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往往将一首完整的诗歌拆分成若干个细小的部分,按照程式化、模式化的方法总结一系列解答诗歌鉴赏的套路和模式,这样的方式不仅使诗歌鉴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变的枯燥,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而且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根据《新课标》对发展学生们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重点使学生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学生自身积累不够,对诗歌理解不深刻
诗歌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十分简洁、跳跃,但是这样简单、跳跃的语言却能够营造出十分丰富多彩的场景。我们和古代人或者诗人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语境的阻隔,如果缺乏一定积累,很难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积累不够,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玉关”表达的含义是思乡之情,而他们常常将“良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为好的人,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极大的理解偏差。
二、改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问题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重要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认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但是教师们并没有真实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目的。
2.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
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根据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在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设计,诗歌鉴赏部分必修的诗词共有三十首诗词,其中仅有三首现代诗歌,其余二十七首均为古诗词,从诗词编写的体例来看,整体是按照诗词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的,其中,唐诗宋词的数量最多,这都说明考察的重点应当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教材,要注重教材提出的要求。
3.注重诵读诗歌,领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学语文非背诵不可。这条定律在诗歌鉴赏方面同样适用,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同时在平时要注意补充课外知识,因为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基础上的,具体的,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有范读过程,通过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地方和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基调,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播放名家诵读诗歌的音频或者视频,也可以通过其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兴趣。
4.注意总结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能力最终仍然要在卷面上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应当注意总结高考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在目前的考试命题中,诗歌鉴赏类一共有以下几种命题思路和角度:首先是鉴赏形象类,此类提醒主要考察任务的特点和形象,一是鉴赏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而是鉴赏第三人的形象;其次是鉴赏语言类,此类主要注重理解关键词句,需要学生们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含义;再次是鉴赏技巧类,此类题型主要注重分析作者在写作诗词过程中使用的各类修辞手法;最后是鉴赏评价类,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评价,这就需要综合把握,包括提取诗词的关键信息以及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
绣岭宫词
李洞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际上是针对时政而发的。《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于岛(贾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奇,就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山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该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便给人以“草遮回磴绝鸣鸾”之感,写的却是荒草披径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狗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培训乐队(“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准备嫁接的母本,此后便漫生起来,再也无人管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多少感慨!“开尽”的“尽”字,又道出了多少“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又蕴藏着诗人多少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少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阶段,诗歌的考查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就近几年山东省高考卷的古诗词命题趋势而言,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占有较大比例。古诗词阅读试题实现了考查由单纯的阅读、表达走向高度综合的目的。山东卷在古诗词的试题赋分方面,一直都保持在8分,题量为2个,以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考查方式依照课改要求与《考试大纲》,并没有明显变化。以下将分析2010年到2013年四年山东卷在古诗词方面的考查态势。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本诗属于魏晋诗,题材为“述志感怀”,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难度也相对高,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分值分配为5分,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题材为“羁旅思乡”,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以古诗考查为主,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夏崇青,女,1969年生,汉族,山东省泰安人,本科,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11-07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7-0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高中诗歌鉴赏炼字训练12-03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07-03
202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10-29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
高中语文篇目09-27
高中语文试卷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