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学体会
第一部分:英国给我的总体印象
2013年3月10日凌晨6点50分,我们一行八人带着领导的嘱托和老师学生的期待,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近20小时的飞行,(在迪拜转机,并短暂休息)终于当地时间在晚上9:00点钟到达了曼城机场。
尽管经过了进20多小时的旅程非常疲劳,但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心情还是非常激动,对即将开始的行程充满了期待,我们八人分组被安排到四家home stay居住,从房东来接我们那一刻起,我们开始认识英国。
一、英国人做事认真、严谨给我上了良好的一课。
英国房东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取完行李已经接近晚上10点了,长途旅行让我们疲惫不堪,我们迫切希望有地方休息,home stay的房东了来接我们,我的房东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当她得知我们需要乘坐公交车去上课时,非常严肃告诉我们不可以,并找接洽的公司负责人米歇尔协调,她态度坚决的说我们必须乘坐火车到市区,她负责明天买好我们的火车票。上车后她解释说,她住的地方是农村,坐公交车比较远,而且不安全,那里曾经发生过事故,最安全的方法是坐火车,她要对我们的安全负责。听完她的解释,突然对陌生的老人产生了敬意。在以后的一周,每天晚上她都会认真的给我们核对行程,计算我们起床、吃早餐、出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睡觉前还再一次叮嘱,不要起晚了,好像我们的事就是她的事。一次,我无意 1 中问到土豆的价格,她竟然把橱柜里的四种土豆一一向我展示,哪种土豆产自哪里,价格几何,看着老人的认真劲,更加深了对老人的敬意。
特顿中学的戏曲表演更震撼了我。听课的第一天,我们听了一节戏曲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排练话剧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段历史我是了解的,二战中希特勒大量屠杀犹太人。可当我看到孩子们排练时的认真劲,还是被震撼了,希特勒没来之前,犹太人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可希特勒上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孩子们表演希特勒指使盖世太保屠杀犹太人时,犹太人发出了痛苦的声音,他们被砍、被杀、扑倒在地,孩子们表情严肃、认真,没有一个孩子溜号,没有一个人嬉笑,配以悲伤凝重的音乐,仿佛又回到了那恐怖的时代,心都被揪紧了。那些孩子的认真劲深深打动了我。想想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在想办法“糊弄”,糊弄群众、糊弄领导、糊弄学生,有太多的事在糊弄中不了了之。英国人的认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英国人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肃然起敬。
火车是一个流动的图书馆。由于我们住的地方较远,我和孔老师有幸乘坐火车上下班,我们乘坐的是比较小的火车,只有7节车厢,第一次乘坐小火车,感触颇深,一是英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免费的,候车室好多乘客都会取一份报纸来读。二是多数乘客在有序的上车后,都会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来读,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像是一座流动的图书馆。英国有非常多的图书馆,都是免费开放的,每个英国人每月都可以凭借书证免费借阅28本书,牛津大学就有104个图书馆。2 英国人的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道晚安时,都会看到房东太太会在灯下阅读,这一习惯直接提升了英国人的整体素质。可回头看当代的中国人,好多人都心浮气躁,有点时间都在忙着觥筹交错,忙着成名、忙着挣钱,追求短期效应,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提升和完善自我,都说书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一个民族如果不读书,即使经济发展了,那也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民族整体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
三、英国人交通秩序和文明礼仪
英国的交通非常有序,这让我们团队中深受交通拥堵之苦的人们(同行有来自北京新东方的领队)非常羡慕,双层巴士是英国的特色,几分钟一趟,非常方便,加上地铁、轻轨、小火车英国的交通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即使在伦敦市中心,也没见怎么堵车,大家上下车自觉排队和展示买票。在中国我最害怕的过马路,在英国完全不是问题,车会自动让着行人,行人过马路会摁路口的指示灯,等灯变绿了,所有车辆会自动停下来,行人非常安全。一次参加小学在教堂举行的复活节活动,需要孩子们穿过马路到教堂,看到孩子们过来,司机们远远的停了下来,至少距离孩子们有50米,一直等到孩子们有序的过完了马路,没有人抢过,没有人鸣笛。看看每天在我们学校门口乱停乱放、横冲直撞的私家车、出租车,不免感慨。
英国人的文明礼仪。英国人不愧被称作绅士、淑女,在任何场合他们都会自觉排队,商场结账、景点拍照、餐厅用餐、上下车,排队意识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有序的排队可大大节约时间,提升城市 3 的文明程度,同时还会减少很多摩擦和冲突,真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让排队也成为我们自觉的习惯。
四、真诚付出,我学会了与英国人相处。
孔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伙伴,在十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刚到英国的时候,有些自卑的我不太会主动和房东说话,可孔老师却可以主动和房东聊天,她总是很亲切的称房东太太为dear,老人家非常受用,说实话,刚到那里时,我们很不习惯他们的饭菜,可是我们没有不开心,我们努力去适应,去体验。房东太太做好饭,我们认真去吃,真诚的赞美很美味,邻居送来了鲜花我们会大声赞美很漂亮,渐渐地,房东太太对我们越来越好,甚至问我们可不可以多留几天,送别那天房东太太非常不舍,和我们拥抱送别之后开车走了,可一会儿又把车倒回来再次和我们道别。半个月后,我们学会了主动和英国人打招呼,学会了对陌生人微笑,我们知道不管在哪里,真诚的付出,多一些对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回报你的一定是微笑和鼓励。
第二部分:特顿中学的学习感受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校训简单,但意义深刻,反映了英国的教育理念,creative、successful、happy即有创造力的、成功的、和快乐的(我宁愿把它翻译成幸福感),虽然创造力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但事实是学生的创造力正在一点点的抹杀,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按照照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按我们的期待来思考和生活,忽视了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我们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孩子需要什么,4 这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有的老师缺乏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用严厉的措辞来训斥和羞辱学生,直到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听话的流水线上“合格”的产品,创造力被抹杀殆尽。另外,在他们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缺乏的,那就是快乐,施教应该是快乐的,接受教育的人更应该是快乐的,可中国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点,只在乎知识,孩子们本身生活的是否开心,都应经被分数挤到极不重要的位置去了。
学校吉祥物。学校的吉祥物是海豚,在校园的墙壁上,围着可爱的海豚图像,我看到这样的词汇helpful(乐于助人)、fun(有趣的)、friendly(友好的)、thoughtful(有思想的)、strong(强壮的)、intelligent(聪明的)、team player(团队精神)、considerate(体贴周到的)、they are a family(学校就是一个家庭)。虽然我的翻译不一定准确,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德育是这样润物细无声,面对各种可爱的海豚造型,你怎么可能排斥和抗拒呢?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育人于无形,我想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去尝试呢,一定好过刻板的说教。
我在孩子作业本的扉页上上看到这样的话,是学校写给孩子们的:I try(我尝试),I persevere(我坚持),I achieve(我收获)。比起孩子必须考第几名,考多少分来说,可能孩子会更自信和开心一些,压力小一些。
第二、严格的管理。
一般人以为英国的课堂是宽松和自由的,思想的确是自由的,但管理并非松散的,从手机的管理可见一斑。每位老师和学生进入教 5 学区必须要刷卡,教师还要签到,带上工作证,最让我们惊奇的是他们的学生在学校不玩手机,也不带其他的电子设备进教室。他们的教学区手机是屏蔽的,只有在老师休息室才有通讯信号。学生上课玩手机应该是中国的学校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三、精心设计的课堂
他们的课堂看上去比较随意,他们几乎不用统一的教材,其实他们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只是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借助的工具、课件的设计,完全由教师来完成。这样教师课下要有大量工作去做。我们曾问过他们,怎样让孩子对学习始终感兴趣?他们说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话题,并查找感兴趣的资料,比如举例时他们经常会提到贝克汉姆,并正确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其次通过阅读让孩子们不断探索。最后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是最关键的,每堂课都是有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要通过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最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比如一堂地理课题目叫做《食物的旅行》。这里不做细致分析)内容风趣,有创造性,学生参与度极高。我想我们的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教条,缺乏吸引力和创造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缺乏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职业规划指导。这是我在特顿中学看到的又一亮点,学 6 校每个月都会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指导。他们会请来社会上有名望和有成就的人到学校来对学生做职业规划指导,比如我们参加的一次就是关于医学方面的,学校请来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医学教授,医院的著名医生、护士,医学杂志的编辑,活动分组进行,每组都先简单做自我介绍,然后由学生来自由提问,孩子们大部分都提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做哪些准备才能从医?当医生需要面对哪些问题?你为什么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当医生需要哪些专业技能等等。而专家们不但了专业方面的问题,还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工作只有读了大学才可以从事;你通过读好的大学就会有更多机会找到感兴趣并能赚更多钱的工作;你能认识新人并可以交到更多更高层次的朋友。这种指导没有空洞的说教,非常直接和实用,我想对我们那些比较彷徨和即将报考志愿高三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
第五、注重尖子生培养。他们对尖子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尖子生占到全部人数的10%左右,他们的尖子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尖子生,这些学生学校会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他们甚至会安排成绩优异的学科尖子生到小学去教低年级的孩子学习,来培养其专业特长。另一类是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学校会通过领袖培养计划,让孩子们担任社团的策划人、组织者,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刚到学校时为我们介绍学校情况的就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这算是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做到了因材施教。
第六、学困生得到重视。学困生在我们看来都是不爱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可是,在他们那里这些孩子被称为“学习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在他们眼里,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对那些“学习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不会有歧视,相反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为这些孩子提供单独的辅导,费用将由政府买单,这好像和我们有些不同,在我们国家能够得到单独辅导的往往是尖子生而不是学困生。
第七、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语气是欢快的,仿佛要和知识去赴一个美好的约会,问题是贴近学生的,老师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话,老师经常会蹲下来看孩子的课堂作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每个学生得到最多的是肯定和鼓励,没有训斥,没有冷嘲热讽,师生之间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我听到最多的话是great、super、excellent!我想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不带着偏见,不带着抱怨,真诚面对每个孩子,一定会有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两周的学习是短暂的,但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除了国情的差异,我们是不是还缺了些什么?例如尊重、认真、责任心、创造力,我们能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第三部分: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宝贝
对于大英博物馆,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没去之前充满了期待,作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馆之一,藏品极其丰富。因此,我特意要求接待方在并不宽裕时间中挤出一个下午去参观大英博物馆。
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实施教育?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将近20年的一线教师,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外许多名家都对教育给出了不同定义。孔子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充实生命, 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综上所述,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帮助人能更好地生活, 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离不开生活, 教育是从道德、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完善生命个体, 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然而, 当前教育达到这个目的了吗?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幸到英国学习交流, 感受到了两国教育的不同。
二、个人视角下的英国教育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教育优劣状况直接体现在国民的基本素质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英国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人的塑造。
在英国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Excuse me (抱歉, 打扰一下) , I’m sorry (对不起) , Thank you (谢谢你) 使用的频率之高, 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与国内差别很大, Queue (排队)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每个人都尽量做到不妨碍别人;稍有打扰到他人, 就会感到不安并道歉。
这得益于英国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 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 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 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 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 即“道德是被感染的, 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 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道德准则, 而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 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 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 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 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 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同时注意不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 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更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育下, 英国绅士 (gentlemen) 和女士 (ladies) 成为英国人的标志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这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2.“材”的培养。
在英国学习期间, 实行小班教学, 每个班不超过20人。groupwork (小组活动) 和presentation (现场讲解展示) 经常让我们忙到顾不上休息, 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称为input (输入) 。之后, 要求我们对学到的理论或技能进行运用或展示, 称为output (输出) 。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去图书馆查资料, 弄不懂的就要和老师讨论, 没法蒙混过关。英国的图书馆功能区分很细:资料查阅室、复印打印室、研究室 (不可以讲话) 、讨论室 (可以交流) 、学习室 (可以小声交流) , 咖啡间 (沙龙) 。工作人员不像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一样坐在办公室里, 他们全部在前台, 随时为你服务。藏书及学术期刊更是丰富和先进, 图书馆里的资料都是学习资料, 是课本, 是课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 英国的教师课堂上可以随时联网, 使用网上资源。可以随时根据学生或自己的需要打印资料, 制作handout或其他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室四周的张贴版可以张贴和展示学生或教师的作品或资料, 桌椅是活动的,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由组合。总之, 教师教学是绝对受到重视和支持的。
显然, 英国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 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小班授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怀, 尊重个人之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英国大学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 学生也没有固定的课本, 学生的课本是整个图书馆里的书。导师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教学。在课堂和讲座之余会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小组指导, 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 这也是一个鼓励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英国大学的考试不是太多, 但学生大量的课程作品项目 (Coursework) 和现场讲解表演 (Presentation) 及其锻炼动手能力。这样在英国教育的熏陶下, 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 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管理。
英国教育管理给予教师自主权和教学上的支持重视。教育管理者认为教育不可能改善, 除非挑选优秀人才教书, 除非给老师不断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 老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花费, 而是投资。
短短的学习生活, 无法让我们全面感受英国的教育教学管理, 但有种“窥一斑知全豹”的体验。在英国学习期间, 教师进行教学, 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培训项目的质量, 教学管理非常具体。项目开始前的问卷调查、学习期间对每门课程、每个班学习状况的了解, 项目结束与学生的座谈都是项目负责人亲力亲为, 每天都能见到项目负责人在跟教师交流情况。教师对教学状况的反馈非常及时, 教师们每天相互沟通教学情况。除此之外, 三个班级还配备了三名年轻的social organizer (管理员) , 负责教学外所有社会活动的组织。分工非常明确, 教学、社会活动、管理, 各司其职。这不仅杜绝了人力的浪费, 而且出了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教师教学是中心, 其他人员和设施、活动都围绕教学提供支持和配合, 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得到了保障、监管和支持。
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反思
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 中国游客的素质有时候会令人汗颜。而回国之后在教学方面的尝试也让笔者感受到:改变我国教育现状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从教育的理念入手, 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审视我们办教育的方法。在英国的学习交流中, 笔者感受到英国教育是以师生为中心的。即便如此, 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当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师生的需求, 仍然对教育现状感到忧虑, 提出:不能靠改革 (reform) 教育体制扭转教育质量不高这一局面, 需要对教育进行一次深刻的转型 (transform)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亲历英国的教育教学后,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回国后也试图进行改革, 深切感受到进行教学改革的艰难。笔者参照西方教育改革者提出的观点, 结合我国教育现状, 对我国进行教育转型提出一些建议。
1. 改革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从小学的《品德与社会》, 中学的《思想品德》, 高中和大学的《政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也贯穿始终, 可是效果如何呢?一个到中国来感受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美国年轻人被问到他对中国的感受时说:I don’t know. (我不懂他们。) They are aloof. (他们很冷漠。) They do not care. (他们不在意你的感受。) (注:他举例说人们挡着你的道却无视你的存在。) 据对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排队观念的调查, 笔者发现学生在小学阶段排队意识最强, 而大学阶段最弱。如果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道德意识应该是逐渐增强的, 可是调查结果相反。
西方教育者认为道德不靠教导。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有规则、没道德, 久而久之, 道德自会成型;有道德、没规则, 久而久之, 道德亦会沦丧。在我们的教育中, 加强具体的社会秩序规则的建立, 减少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日常生活中, 加强规则的执行。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一起努力, 将这些作为规则来实施, 违反了规则必须受到惩戒或提醒, 而不是全社会默认和容忍一些恶习。比如建立信用档案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孔子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我国对于道德的教育要落实到“做人”上, 也就是将人的行为、人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 而不是看一个人对道德学习了解了多少。必要时, 可以强制性地执行一些规则, 引导人们逐渐自觉遵守规则。
2. 教学与学习个人化,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体系应该吸引学生, 重视好奇心、个别性、创造力, 才能让学生想要学习。长期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管理学校, 这种管理方式把学生看做一个个的零件 (mechanism) 。其后果是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得不到尊重, 生产出来的是同质化的“产品”。我们应该应用农业化的思维模式思考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organism) , 他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农民的任务是保证种子拥有最佳的生长环境, 校长亦然。
我国目前取消一些学校, 合并一些学校, 进行资源整合、大学扩招, 每个自然班的人数动辄40、50人, 何谈因材施教?由于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 在英国学习时经常需要做的presentation (展示) , 20人的班级每组4人, 5组效果还不错, 可是到了国内, 10多组展示会占据课堂太多时间, 教师为了进度更多时候选择“满堂灌”, 这样, 枯燥乏味的课堂教育和标准化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才能。我国有学者质疑: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提高吗?笔者接受基础教育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 每个班人数很难超过20人。而现在, 在一些乡村地区, 撤销一些学校之后每个班的人数也是几十人。不是我国的教师太多, 而是教学班级太大,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过剩是一个假命题。据笔者了解, 目前很多城镇小学教师每周课时甚至只有5节, 一方面, 教师工作量不够, 另一方面, 班级太大无法实现小班教学, 更谈不上重视每一位学生。为何不合理利用师资, 将班级规模在现有条件下相对缩小呢?学习资源缺乏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 我国大学校园比英国大, 图书馆建筑恢弘, 可是图书馆服务几乎没有, 功能少, 藏书陈旧。
3. 提升教师地位, 将自主权还给师生。
在我国, 教师地位比几十年前的确有所提高, 但是学校行政化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一直是自上而下的, 政策往往是通过管理者的会议决定的。然而, 教育并不是在会议室进行的, 而是在教室和学校进行的, 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如果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就会产生问题, 必须把自主权还给他们。当前, 普通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教师是否受到足够重视不仅从收入高低上可以衡量, 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是否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师生需要怎样的教室和设备?根据笔者调查, 在被问到“你是否会将学习到的教学活动进行使用时?”一半教师给出的回答是“偶尔会用, 坚持不了”, 原因是几乎每所大学对于教师打印活动材料都没有提供设备支持, 甚至是因为“教学经费有限”, 教师只能尽量少用打印材料和活动材料。总之, 教师获得的支持不够, 没有自主权, 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 资讯日益发达, 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深入, 我国教育转型是必然的。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尊重每个学生, 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天分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才回归了本来面目———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志全, 李跃进.从英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看教育的传统与变革[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02) .
[2]李霞.自由教育通往理想人格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3]郭三娟.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0) .
[4]张俭民.论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5]潘正初, 肖娟.自由:教育的最高追求[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壮观的英国巨石阵
游学达人:王语菲
去英国游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巨石阵。
早就听说过英国的巨石阵,一直很向往。那天,经过一段很长的车程,终于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巨石阵。当巨石阵映入眼帘时,我不禁暗暗惊叹了一声:真宏伟呀!那里的石头比我想象的更高、更大,有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和威严。大部分的石头都是不规则的椭圆体,大小不一,颜色浅灰,看上去有些凄凉。有的石头相互重叠,形成各种形状,像字母“T”或“M”等,有的石头孤零零地站立在一边,还有的石头形状怪异,像高跟鞋、像榔头、像骨头……
站在巨石阵前,我不禁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是谁把这些石头运到这儿的?为什么要运呢?怎么运的呢?又是怎样搭成现在的形状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探索巨石阵由来的行动。
原来巨石阵是由蓝砂石建造的,建造过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不过当时并没有巨石,只是建造过了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圆形土堤,在土堤内挖出了许多圆形坑。
第二个阶段是在公元前2000年,人们对巨石阵的进口进行了改造,当时铺设了壕沟和两道可以让人行走的道路,在巨石阵内侧竖立了四座石柱,后来这项工程突然停止,石柱被搬走坑被填平。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个阶段,人们运来了100多块巨大的砂粒岩,并且建成了有30多个石柱的外圈,在外圈里侧布置了马蹄形。在第三阶段中期,在这5座石碑坊的里侧布置了许多蓝砂岩石柱,其中蓝砂岩的石柱残存到了今天。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巨石阵的真正用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四种推测,分别是古代祭祀场所、显赫家族的墓地、康复治疗中心和天文观测台,但至今仍没有定论,这让巨石阵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游览了巨石阵,我不禁赞叹古代英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感慨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期待着下次旅行带给我新的惊喜。
参观英国苏赛克斯郡市政厅
游学达人:晋浩桐
一早,我们迎着明媚的阳光,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苏赛克斯郡市政厅。
苏塞克斯郡市政厅在城中心,大门口挂着英国国旗,整个市政厅像小的古城堡,和周边建筑差不多。一进大门走过一段楼梯就到了市长的会议厅,我们看到一位笑容可掬的慈祥老人在迎接我们,接待员介绍这就是市长先生。只见他穿着一件有着两只宽大袖子的红色斗篷,满头银发,颈系白色围巾,满脸堆笑十分可亲,我仿佛见到了梦中的圣诞老人。我想英国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市长穿的应该就是本地民族礼服吧。随行的三位老师快步走上前去与市长握手问好,我们也礼貌地向市长先生挥手致意,市长先生满面笑容地看着我们,居然高声地用带着浓重英国口音的中文喊道:“你们好!”,话音刚落,我们先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没了,局促的脚步渐渐放慢。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急不可耐地环视着大厅,我发现厅中整齐地摆放着会议桌和十几把椅子,周围墙上挂着几幅穿着传统服装的英国绅士油画像。在接待员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这些是几任市长的画像,他们为这座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墙壁上还悬挂着具有英国特色的壁灯,透过高大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整齐的街道和稀疏的行人。在市长建议下,我们在会议桌前合影留念,后来这张照片还在英国本地的报纸上作了刊登报道呢!
接着市长先生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很大的展厅,展厅里面摆放着各种不同时期的市长用过的物品,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英国是个注重历史的国家。在展厅中,市长拿出一个绿色封面的精致小本子,里面有曾经参观过市政厅尊贵客人的签名,市长让我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中英文名。哈哈,我们成了英国尊贵的小客人了。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特别高大的大厅,在这里,市长亲自为我们讲述了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我们作为中国文化小使者,真是有说不出的自豪!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分别时刻,带着市长发出的热情邀请,带着中英两国的友好情谊,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市政厅。我们也向市长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欢迎苏赛克斯郡市长,欢迎英国人民来中国、来北京、来我们芳草地小学参观。苏赛克斯郡市长和市政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的美好的回忆。
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游玩达人:宋佳荣
这次去英国,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个拥有着许多全世界血多著名人物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那天,伦敦的天气好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朵朵洁白的云彩漂浮在半空中,荡来荡去,就像我那颗兴奋不已的心。
一进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大门,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些我经常在梦里才能见到的世界著名人物现在全部“齐刷刷”地站在我的面前,这边是英国女皇、美国总统、莎士比亚……,那边是姚明、刘翔、成龙……,似乎全世界的名人都来到了这里,我的手摸摸这,摸摸那,真想和它们每个人都握握手呀!这里的每个蜡像都做得那么栩栩如生,那外貌、神态、动作、皮肤都做得十分细致,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天衣无缝。我真佩服这里的工匠,能把每个蜡像做得如此地精致,连有的明星身上的纹身都没有漏掉。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说:这些蜡像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用真人毛发细心地植入“头皮”中的,就连每一个主题人物的身高和各部位的大小都是经过非常认真地测量过的。我站在这些著名人物的身边,和它们合影留念。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和它们一样,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这些世界著名的人物蜡像中,我最喜欢的是世界流行乐坛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他的蜡像被万盏五彩缤纷的灯照耀着,蜡像馆里记载了杰克逊从一个刚出道的黑人歌手,变成了一个整容失败的白人,以及临终前的迈克尔,杰克逊,但是不管他的外貌如何变化,他拥有的无以伦比的一身绝技和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享受,都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从生到死的一幕一幕,犹如放电影在我的眼前闪现。其中一个摆出了一个经典的舞台姿势的:迈克尔,杰克逊带着一个黑色的礼帽,穿着V字领T恤衫、闪闪发光的黑色皮夹克、黑色长裤、白袜子、黑色平跟鞋,带着白色的手套,噢,太棒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迈克尔·杰克逊!他就站在这个舞台上闪闪发光。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时间飞快过去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蜡像馆里待了一天了,当老师要带我们走的时候,我是多么舍不得。我多希望还能多看看我的这些“偶像”,听它们给我讲的人生、讲传奇故事,它们好像都在望着我和蔼地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有一天也向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美丽的蜡像馆,这美丽的一天!
感言:
游学的经历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风景,更在风景中找寻到了属于我们一生的珍贵记忆,我们无法忘怀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风景,还有深藏在记忆中的故事。
大家好!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假期外出学习及这次分享交流的机会。
2014年2月6日到15日,我们四位老师带领着22个孩子,有幸参加了为期十天的赴澳大利亚学习交流活动。在出国之前,经常在网上看到,也听人说过,国外的教育如何松散,学生上课如何不会坐,基础教育如何不扎实,但同时我也知道,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它的面积约为77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两千多万。短短的百年历史,却出现了二十六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带着几分疑惑和好奇,踏上了去澳洲的旅程。学习结束,疑惑顿消:澳大利亚的小学教育给我打开了另一扇清新的窗户。所以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面朝大海,打开窗户。
2月6日下午,我们从西安起飞,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稍显繁琐的通关手续,终于踏上了这片传说中的“南方大陆”。漫长的飞行旅程,令人难以忍受,但丝毫没减少我对澳大利亚的热切盼望,反而充满了憧憬。不得不承认,悉尼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城市;由于空气质量优良,天空的透明度很高,就像一块蓝色的水晶,总是那样清新宜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色彩鲜艳,干净清爽的马路两旁,所有的植物枝叶就像水洗过一般绿得鲜亮。难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用“悉尼的情怀,世界的仙境”来盛赞这里。
一、国家缩影。
1.悉尼:歌剧魅影。悉尼大剧院是必不可少的参观景点,有一个说法“没来过悉尼歌剧院,就等于没来悉尼。”悉尼歌剧院那帆船的造型,象征着整个澳洲就像帆船——始终航行在海面上,直到永远。悉尼是迷人的,更是精致的。紧接着参观的达令港,海港大桥,海德公园,圣玛丽大教堂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秩序井然:汽车都靠左行驶,而且按照统一的速度行驶,不得超过这个速度,也不能低于这个速度。拐弯处,经常看到大家互相示意,谦让对方先行。行人更是至高无上的,各种机动车辆都会无理由地让着行人。人们都非常守规矩,听说即使在深夜,没有旁观者没有交警时,红绿灯的指示对每一个过往者,也都永远是一道道圣旨,没有任何人会违反践踏的,这或者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交通文化了。这样的秩序在后来学生的课堂上也随处可见。真是环境造就人啊!
3.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里对生命的热爱首先体现在对动物的热爱上,动物都不怕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与动物共处。鸽子在草地上走来走去,甚至飞到人的身上。袋鼠惬意地卧在草坪上,等你去造访。汽车里,则经常有各种狗和猫跟主人呆在一起。甚至过马路的各种小动物,行人和车辆都礼让三分的。这或者就是澳洲人敬畏生命的具体体现。人与动物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更和谐了。
二、学校写真。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实施十年义务教育.但如果学生想要上大学的话,则需要继续接受十一或十二年级的教育。
在澳大利亚小学普遍为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至25之间。班级大多为复合班,即两个年级被安排在一个班里学习。通常是低一年级的程度好的学生与高一年级的程度差一些的学生放在一道学习。他们认为这种班式有许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协调发展。而复合班也是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重新组合,这个月你在二/三年级,下个月你可能到三/四年级去了。在同一班里学生通常根据不同目的、个性被分成四五个小组,进行分层教学。另一个方面通过助教形式给位于学习程度两端的学生进行额外辅导与补课。
小学教育共有五大学科,英语(语文)、数学、社会研究、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手工和戏剧)和保健(包括体育和品质培养)等。澳大利亚小学实施包班制,一位教师或称班主任全包一个班,除一些学科如体育、计算机外,班主任传授所有课程。包班教师还有一位或以上的助理教师,帮他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补课。英语课作为最重要的学科(相当我们的语文课),一般学校会配备专门的英语阅读教师,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另外,图书管理员除了管理图书外还要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资料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澳洲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澳洲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居住在澳洲的人大多是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从不同国家移民到澳洲的老师把自己国家的传统习惯、教学方法、不同的想法融入教学中,同时也吸收学校其他老师的新观点,新主张,新方法。
“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小孩子的快乐”,这是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校会不会快乐,并时时处处体现这种理念。澳大利亚的小学被公认是“快乐教育”的典范,因为学生们基本上没有课业压力,可以说是在“玩”中完成基础教育的。
在悉尼两天的参观结束后,第四天就直接奔赴首都堪培拉的一所小学,进行4天扎实的全澳式英语课程学习。
澳大利亚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高速公路旁的绿化似乎并不是刻意种植的,总是那么原汁原味。更令人惊讶的是,就连首都也颇具自然气息。堪培拉,总体感觉是淡然的繁荣。与悉尼的热闹相比,堪培拉则像一位大家闰秀那样内敛。城市建筑零零落落地撒在树林原野之中。市中心也不过是几栋楼凑紧一点罢了。在堪培拉的街上,除了奔驰的汽车,很少有行人,走在那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宽松、祥和的气氛。车窗外的风景以飞快的速度变化着。每个转角都是一道风景啊!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国会大厦,它以宏伟的建筑结构著称,并收藏着大量艺术精品。在黑山塔上了望格里芬湖,感受到的是一幅硕大的山水画: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山
峦„„ 堪培拉的这些景物都在提醒人们,她是一个优雅而谦和的政治中心。
当地时间,中午12:30抵达堪培拉政府阿兰达小学,它开办于1969。坐落在堪培拉北部郊区。提供从幼儿园到6年级教育。简单的欢迎仪式上,孩子们与澳洲小伙伴见面后,大部分孩子都被分到不同的寄宿家庭里,我和邢老师也十分荣幸的在寄宿家庭度过了五个晚上。几天下来,感触颇深。
1.非常干净:所到之处,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坪,人们可以在上面随意活动。草坪上有许多树龄长达百年的观赏树。城市里,所到之处,扑入眼帘的全是这种相互衬托的草坪和绿树。当地人一般都是居住在带前后院的两层楼上,前后院里依然是宽阔的草坪和绿树。空气好得让人只想多吸几口。学校里呢,没有塑胶跑道,用来做操场的就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坪。所有的操场都没有围墙,所以与社区的草坪连成了坦荡无垠的大地毯。如此以来,学校就完全是开放的了。学生可以在操场上做游戏、体育运动,中午在操场上读书、吃饭的学生也很多。我想,这样的环境,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自由开放的氛围。
2.非常安静:可能是因为人比较少,国土又特别辽阔,街上的行人车辆不是很多。晚上五点半以后街上更是特别安静,周六周日四点半所有超市等就下班了,一切街景、建筑又那样神奇,让人觉得这里是童话的世界。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也比较安静,能静下心来阅读、写字、讨论,而少有无节制疯闹的现象,这可能都源于他们长久以来,在家里、社区里形成的安静气氛。相较我们的学生,对比鲜明。
3.教室另类:这所学校,所有的教室都琳琅满目,不仅墙上贴得满满的,空中挂得也是满满的,到处没有一点儿空隙。但都无一例外地很有条理:或者是学生某一个主题的作业,或者是某一主题的学生绘画,或者是对学生总体的习惯要求,或者是要孩子记住的重要字母等。眼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方方面面的知识。这种文化氛围,不光是小孩子的教室,高年级的教室也是如此。他们的理念就是“抬头就是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自然会促使每一个孩子在不自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
4.教师博学:在澳洲的学校看不到堆积如山的备课等材料,每位教师都是凭着自己工作的兴趣和责任在尽职尽责地做着工作,教师纯粹是自主地在工作。据我所在的寄宿家庭老师说,教师职业资格的考核很严格,做教师之后也有自愿选择放弃的权利,同时如果做得不好也有被要求去参加其他职业培训的危机感,留下来的教师都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大部分都是包班的,学校要求同学们9点前到校,老师则从每天早上八点开始进入教室,开始备课,上课,直到下午三点半放学。可面对这样大的工作量,我们却没有听到一节不够精彩的课。反倒是,我们听了几天课,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普遍感觉到: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学具,要给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有趣的活动资料、丰富的阅读资料、相应的讲议材料等等,所以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只有这样,课堂上学
生才有内容可做,才有资料可读,才有我们看到的精彩课堂活动。澳洲的老师还要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没有教科书。因为,这所学校从来不考试,所以学校不提供统一的教材,好多教师都自己从书店买教材作参考,有选择地留做上课用。让我不由地感慨老师们的职业责任感强,感慨老师与时俱进主动学习的能力强,更感慨老师们的博闻强记。
5.待人真诚。初到学校,我们就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据孩子们反映,大部分家庭,虽然不会说中国话,却用他们最热烈的拥抱为孩子们洗尘,打消了离家的孤独与不安。第一天晚上,有几个三年级的孩子因为语言问题无法沟通,不敢独自住一个房间等问题哭泣,虽然我和邢老师后来都一一打电话安抚好了,但第二天早上一到学校,寄宿家庭的主人们还是第一时间给学校反映,并表示愿意陪着孩子并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后来几天,从孩子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我们知道,他们确实说到并且做到了。不仅如此,孩子们离开寄宿家庭的时候,也都收到了非常珍贵的礼物,澳洲特色的笔,小本子,考拉、袋鼠等毛绒玩具,尤其是卢美含和刘扬哲,他们家庭的主人将孩子几天活动的照片制作成小相册,并配上精美的底纹和英文说明送给他们。还有好多孩子和小伙伴分别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甚至都不想回了。我们与他们非亲非故,可他们用最真诚的心陪伴着我们,大家都感到无比幸福!
6.学生参与活动丰富多彩。四天学习结束后,第五天早上,校长集合全校师生,给我们进行了非常隆重的欢送仪式。全部由学生操办。所有与会人员——教职工、家长和学生都到齐了。这样严肃隆重的场面,没有哪个老师着急指挥学生或命令学生,只有前面两个学生即主持人一直在忙碌。校长讲话过后,给我们的22个孩子一一颁发了结业证书,还给老师赠送了澳大利亚明信片和学校校徽。会议一项项进行着,不算中规中矩,明显没有排练过,但每个同学都很投入,都很开心。这样的集会,他们一周一次,经历过多少次没人说得清。但绝没有一个教师动手,全部是学生轮流设计筹划参与。我想: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每个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示张扬,在一次次没有排练的训练场上,孩子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了,直至走向世界成为强者。
虽然我所列出的几条非常有限,因为我们短短几天的学习,所见所闻只是沧海一粟,但却能管中窥豹,令人深思,促人深省:东西方教育的差异真大,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学校里大小学生没有戴眼镜的近视眼,老师年纪大了不愿意退休,不同种族的人们移民到澳洲的趋之若鹜(听说他们有的学校里有来自六七十个不同国家的学生),这些都是很好的胜于雄辩的事实证明。
回想我们的教学,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其实我们也可以给学生营造自信、洋溢生命活力、让学生自我管理、有归属感的氛围。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欣赏、夸奖他们,对所有孩子尽可能做到普遍关注;启发激趣,生动活泼。质疑交流,有理有趣。分层教学,最终
也能达到满园花开。
旅行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有钱人出行叫旅游,没有钱者出去叫流浪。但不管怎样,旅行都会提升出行着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社会的理解。付出金钱.时间和汗水,归来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收获。外出旅游既玩得开心又省去不必要的花费,是每一位旅游者所希望的。
出门在外首要是安全问题,不然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其次是身上的财物,要知道,你一到某地,身上的行李很容易被狼盯上。背着旅行袋的人到那里都是任人宰割的对象,所以不要完成全相信陌生人的话,也不要走行人稀少的小道,方便的话最好是将包裹就近寄存,免去这道危险。同时在身上相对安全的地方保留贴身的救命钱,狡兔三窟,千万不要将开心的旅游变成伤心的流浪!
出门在外要想整个旅程无遗憾,关键是心态。首先要对即将到的目的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期望。
如果你要去陕西旅游,那么你就要先了解那里的历史遗迹,如兵马俑、乾陵.法门寺等否则当你面对着一堆泥土和石头,你就会出现一种失望的感觉。
旅游可以说是一种体力运动,如果你体力不行的话,你的活动范围最好别靠近山,否则当你的旅伴已经快登上山顶的时候,你还坐在山脚下喘气,那种情况将会给你一种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感觉。我在登华山的时候就遇到一位年轻夫妇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一个要上去一个要下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般每个自然风景区旅游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带著一种游九寨沟桂林山水的心情和期望去陕西的人肯定会失望而归。同样带着游西部的心情和期望去海南.桂林你也会觉得那里也没有什么,只不过山和水比别的地方特别一点。我曾遇到住在漓江边的人说:“整天游山玩水又怎么样?没有钱每天心里都慌慌!”在陕西的时候一位北京的朋友对我说过:“要是让我住在杭州西湖或桂林漓江边,我每天都快活如神仙,那还记得什么。”
看惯山的人心中无山,看惯水的人眼里无水,这是一般人情。(个别的除外)所以出门在外,要时时调整好心态迎接。不然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带回的却是疲惫的身躯和失望的心情。
暴发户卖弄风雅者最好是别到西部,那里泥土气味跟你心中的圣殿有着太大的差别。交通不方便不说,许多风景名胜更是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在一些人的眼中确实是如此)加上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如果没有人随身解说常常是身在宝山而不知。
看自然风景如果有时间最后避开旅游高峰期。因为高峰期,有名的景点乱哄哄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台。根本没有时间给你站住脚跟,更别说拍照。人文景观因为没有啥看头,人相对少一点。已经来过第一次的人肯定不会来第二次,文艺.考古工作者除外。所以旅游团团队过后,你有的是时间翻经查典,摆姿作态。(旅游团由于时间安排得很紧缺少这种优势)
旅游是一种在辛苦和疲惫中寻找快乐和放松并增长见识的经历。是增长见识和经验的好机会。古人说:“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去名胜古迹可以看看古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各种遗迹,了解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到更多的知识。去自然风景区,能够直接面对自然界的奇异景观,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去繁华的大都市可以目睹大城市的时尚和繁荣和人间百态。
所有的人都会同意,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旅游可以使人明智”也是对的,象我们从中国到美国来的时间长了,就知道美国既不是遍地黄金,也不是苦得“水深火热”。有个外州的朋友问我,听说德克萨斯州很落后,据说牛仔脾气的德克萨斯驾车人碰上交通拥挤时会跳出来,岔开两腿朝天打一枪,问:“前头怎么回事?”是不是啊?很难解释清楚,因为德州牛仔的刚愎强悍给人联想,但是道听途说和联想并不是事实。
旅游似乎是幸福家庭的专利,其实不一定。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琳娜》一开头的两句名言是:“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看,幸福的家庭都尊老爱幼,万事如意;而不幸的家庭或许有病,或许有婚姻的危机,或许有失业的不安感。但是,小说中的吉提大病一场,医生给满脸愁容的吉提的药方是“旅游一个月”。
旅游要有好的同伴,这也因人而异。旅游中要以友谊为重,不能指望别人事事照顾你的需要,还要原谅别人无心的伤害。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妥协”这门心理功课。不然,好朋友也会在旅游中闹得不欢而散。
旅游需要花时间。时间总是有的,无非是旅游时间的长短而已。有一个多星期,可以到欧洲玩。长周末,可以开车到郊外一游。
旅游需要花钱,这话不假,要看怎么花钱。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价值五美元的电子手表和一万美金的名牌手表Rollex一样准确;不是名牌的衣服和价值数倍的名牌衣服的保暖效果是一样的,非名牌衣服的式样也顶好的,过去衣服的牌子是钉在里面的,大该名牌衣服厂家觉得亏了,现在也把牌子钉在衣服外面了。20万的房子和40万的房子在8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定是一样的感觉(投资是另一回事),除非房子的感觉特别好,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当然,旅游花费不小,到非洲一次的花费可以买4个60“的大电视机。
所以,旅游计划的安排是很有讲究的。同样一个旅游点,有人花了$1800,有人只花$900。比如说,你一定要临时安排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玩,当然贵。先玩英国再玩墨西哥,和先玩墨西哥再玩英国没有什么差别,毕竟没去过的地方多得是。航空公司在淡季推出过$50来回任何美国城市的优惠。
吃,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饱、吃好、吃干净。注意:
1.不要太多地改变自己饮食习惯,注意荤素搭配、多食水果。
2.各地名吃一定要品,但量不可太大,注意消化能力。
3.各地都有风味小吃,特产瓜果,大家吃时勿忘考虑服不服水土问题。外出旅游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中山的杏仁饼、上海风味点心、云南的过桥米线、泰国的榴莲等。出产地自然是味道正宗价格便宜,但千万不要在旅游点购买,到所住地街道店铺去买才不会被’宰’。知道了第二天午饭要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吃饭,就应买好足够的午餐食品和饮料,这将节省几倍于自带食品的价钱。
住,如有条件在出游前可与信誉较好的旅行社联系,进行咨询并委托代订房间。出行前没有事先订房,到一个城市先买张旅游交通图,查看住在哪里方便又便宜,选择好宾馆登记入住前你可试着对服务员讲:我又来光顾了,你们这里对常客该有优惠吧(虽然你是初次入住)。也许会得到较大的优惠。一家不超过4-5人,合住一间拥有席梦丝床的双人房即可,可把厚床垫放在地上,两床并拢,两垫并拢即成两张大床。不要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注意:
1.只有睡眠充足,才能确保第二天旅游时精力充沛。
2.如果因换环境不能入睡,睡前洗个热水澡会有助睡眠。
3.床具要干净,内裤要穿好,防止得传染病。
玩,这是旅游最大的目的,观景区、展览或逛街,都免不了花钱。满世界这么大去哪不去哪儿呢?须看旅游图或打听: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展览要有选择地参观;留影别乱按快门浪费胶卷,选择好的景物或具有纪念性的镜头;预先看不到的游乐项目,最好向游完出来的游客了解,别只听卖票的乱吹。游是核心,一定同导游配合好,可领略到更多乐趣和知识。注意:
1.去游览景点之前,找些有关介绍读一读,把读书和游览结合起来,会提高旅游档次。
2.因旅游交通费是主要开支,为此,最好能将目的地附近的景点顺更一游。
旅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旅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3.不要只游览,也顺便考察一下当地和自己行业有关的状况,则会受到启发.使旅游具有更大意义。
行,交通费用是旅游中开销最大的一项,往往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如果时间宽裕,坐火车硬卧最适宜,既比飞机便宜很多,又节省住宿费用,增添旅途内容。购机票要先了解起飞时间与机型。到达目的地后,乘坐出租车前应大约知道路程和价格才不会被骗。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注意:
1.先买好返程票。
2.乘交通工具注意安全。
3.所到处宜购买一份当地地图,以防迷路。
购,旅游购物,男女大不一样。男士大多不购或少购,不妨多花些时间选购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或土特产,回家敬妻孝母。女士大多多购或乱购,在购买衣物、首饰或珠宝、玉器时,既要听清介绍,又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异地他乡购些物品也是乐趣之一。注意:
1.只购当地独有的。
2.购当地非常便宜的,可以节省旅游费用的开支。
3.千万别购太重的物品,防止行李超重。
娱:娱乐乃人之常情。注意:
1.不要入迷,适可而止。
2.玩一些当地喜闻乐见的项目,自己又没玩过的。
3.注意安全,保存体力,切勿到不适当的场所。
旅行途中7大忌
1,忌走马观花。我们出来旅行,目的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如果我们每到一地而不去细心观察鉴赏当地的风土,则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2,忌行李过多。旅行时带过多的物品是没意义的,它是我们旅行的累赘。带在身边,行动又不方便;放在旅馆,又不安全。所以我提倡一包政策:所有行李只须一个大背囊。
3,忌惹事生非。旅行的地点始终不是自己”地头",蛮劲、霸气还是收捻点好。
4,忌分散活动。如果是一伙人去旅游,最好不要各有各的节目,至少保持两、三人的人数才分散活动。切忌单独外出!切记、切记!
5,忌钱人分离。多个心眼,小心为上的好。
6,忌带小孩。小孩子时刻需要大人的关照,使大人不能全身心享受旅行所带来的乐趣。小孩将来的日子还长,将来还有的是机会!
旅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文章旅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出自www.gkstk.com/article/1427163335667.html,请保留此链接!7,忌不明地理。每到一地请先买份当地地图,一可作走失时应急之用;二可留为纪念。
旅游归来六体会
1、选好旅伴。无论跟团还是自助,一个好的旅伴,是一个开心的行程的保证。如果有位不好的旅伴,即使是极美好的景色,都换不来好心情。最好大家的消费水平与收入差不多,这样就不至于双方分歧太多。
2、带备必要用品和常用工具:
一只电吹风,不单可以吹干头发,还可以吹干内衣裤。
一只手电筒,令你在走夜路时,倍感安全,晚上发生危险时,可以变成你求生中一个工具。
一只折叠水杯,令你传染疾病的机会又可以大大减少。
一些常用的药品,可以令你不至于由于一些小病使你的`旅程半途而废。
一包沙姜粉,令你在一些卫生情况不太良好的地区,可以睡个好觉。
一只打火机,无论你是否吸烟,带上它。在野外的环境,你就特别需要它。
一只双肩背包,可以令你解放双手。
一张当地的地图在手,可以令你少走很多弯路,少花不少钱。
一双凉鞋+一双旅游鞋,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无忧足下。
3、关于购物。除非你是参加购物旅游团,否则不要购买太多的东西。因为在旅途中购物有很大的风险。风险是由于在大多数时候,你并非一个专业人士,你鉴别不了商品的好坏真伪;而一个陌生的购物环境,更容易使你做出一个错误的购买决定。但也不要因噎废食,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买一些特产和小玩意作为礼品,至少可以令你觉得不枉此行。
4、关于旅游心理。对景点不要期望过高。大多数人旅游后,都只记得精彩的地方,有时就难免有些夸大,所以不要太过相信。没有太高的期望,就不会有太大的失望,而当景色很美时,就可以给自己一个惊喜的机会。
5、关于衣食住行。对于要带的衣服,请选择那些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穿的。尤其是要带上一件风衣,即可以防风挡小雨,也可以保暖,而且比较容易干。对于食,我就觉得去到哪,就要吃到哪(把那里的美食吃遍)。对于住,因为我们出来是旅游,不是来享受,所以不用找太贵的旅社,只需要有张舒服的床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才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去游玩。关于交通工具,飞机是最方便快捷的,火车是最有旅游的感觉,汽车是最节省的,徒步是最累的。
3月13日晚(为了避免重复,以下日期均为3月)19:03分,带着领导的信任和嘱托,在***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五人踏上了开往北京南站的2190次列车。14日中午12:52分抵达北京,由于距北京发往江西九江的特快列车还有近半天的时间,所以大家到了北京安排好行李并拿到各自车票之后,到天安门去参观。晚18:07分乘T167次列车赴九江。
火车开入江西地面时,正是清晨时分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大片开阔的水田和起伏的山峦在淡淡朝霞下泛着一层朦胧的微光,宁静晨曦中,只有仨俩头黄色的水牛一动不动地站在田埂上,线条优美宽阔的脊背给这幅山水画添上了恰到好处的一丝动感。列车缓缓驶过这块浓墨泼就的画布,朝露的清新透过车窗映入了从睡梦中茫然苏醒的人们,虽然漫漫长夜是痛苦难熬的,但毕竟过去了,新一天的开始恬静而美丽。
下了火车之后,我们换乘当地的旅游小客开始向第一站––––庐山进发。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
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些文化名人都曾隐居此山并作诗歌颂她。
车子飞快地绕着盘山道顺势螺旋而上,据导游讲我们走的是当年毛主席上庐山时的路线,盘到山上要转四百多道弯,两边是深得望不到底的沟壑,随着车子螺旋而上,说实话我的心像拧螺丝钉似的越盘越紧,在内心恐慌的同时不仅惊叹于司机师傅的娴熟技艺。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含鄱口。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在那里我平生第一次望见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大家要拍照是免不了的了,驻足在景点边拍快照的小贩们更是精气十足的呼喊着:“一分钟快照,跟主席合影啊„”,自己拍的照片不一定比他们的好,索性“反哺”他们一下了,坐在椅子上拍了一张。接着我们乘车子来到了五老峰,可是很遗憾,当地的人告诉我们峰上前几天下了点小雨,最好不要登五老峰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悻悻地离开了它北下奔赴著名的三叠泉。到三叠泉要乘坐一段路程的索道车,然后步行下去要走三千六百个台阶才能到达。由于是往下走,大家的脚步(包括几位老同志)似乎变得很轻盈,走这三千六百个台阶大约花去半个多小时才到了三叠泉,“不到三叠泉,一路白花钱”,路上的轿夫这样跟我们说。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
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游玩了三叠泉,大家心里都憋足了一口气,干什么?按原路攀回呀,来的时候是下坡,可回去的时候大家的脚步当然没那么轻盈了,我算是我们团中比较瘦的一个,就领着大家向上登,不时还要往回走去扶一扶那些老同志。大约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庐山的故居,里面非常简陋,但似乎仍能追寻到毛主席的影子。
回宾馆吃过晚饭后,我们分几伙出去逛街,庐山上的建筑非常独特,但建筑物似乎多了点,我们期望以后国家要相应的控制建筑占地问题。有意思的是城内的商店、超市、土特产屋门都大开着,有的甚至没有门。
16日早上去参观庐山会址,庐山会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我们还一起观看了长约20分钟的庐山会议录相片,深受教育。接着参观了庐山著名的天桥和仙人洞。
16日下午乘车赴第二个站点 –––井冈山,到井冈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5点多了,大家吃过晚饭就到宾馆休息了。
17日上午开始了井冈山之游。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方圆几百公里。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被游客称为喝的是矿泉水,吃的绿色食品,呼吸的是负离子。
井冈山是一片山区,真正的山区。从任何角度看,四周都是一片山的海洋,潮湿多雨的气候更增加了浓重的雾气,山隙的光线在云雾中恍惚穿行,让重峦叠嶂在轻纱缭绕下显得愈发迷离。这种类似越南丛林的复杂地形,易守难攻,哪怕近在咫尺,密林中也有无数藏身之地,虚虚实实,让人难以一看究竟。尽管国共两党力量悬殊,似乎成竹在胸,但在大多数战斗中,作为进攻方的国民党处在敌暗我明的不利位置,即无法将重型机械运上狭窄陡峭的山路,也无法在林区集结大堆兵马,完全丧失了在设备和人力上的优势,因此在游击战中屡战屡败,最终从优势转为劣势,节节败退。后来,老蒋也试图用围城的方式将红军困死在山区,就像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一样,让根据地的红军因缺医少药,营养不良,饿死在里面。但是这招也没奏效,红军的对策是开山种地,铸银造币,在封锁区内凭借有限的资源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修生养息。根据地内有造币厂、练兵场、医院、服装加工厂、物资交流中心,军纪严明,官兵平等。“军民鱼水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标准的棉布服似乎也反映了一种新型的身份关系:没有阶级之分,没有代际之别。老百姓是军队的衣食父母,也享受到了衣食父母应有的待遇。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真正实现过共产主义的话,就是1928-1933和1935-1939在江西和延安根据地的那段时间。根据地能够种植的食物品种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所有人的主要食品就是红米、野菜和南瓜。红米是江西特有的一种米,口感粗糙干硬,现在已经很少人吃了,不过随着粗粮之风日渐,说不定
很快又会在都市流行起来。玻璃橱窗里,落满灰尘的草鞋、褪色的军衣,蜡像一般的巨大南瓜和粗瓷碗中的红米,在灰暗光线下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很远很远的历史的气息,仿佛他们不是跋涉了半个世纪的时光,而是从另一个更遥远的时空掉落在这里,如此陌生、如此辽远和苍老。根据地的旧址,大多已毁于内战,建国后依原样重建。这些散落于井冈山丛林中的老式江西民居,无论是毛泽东茨坪旧居,造币厂、还是练兵场、红军医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矮。所造成的效果就是,压抑。江西人普遍很矮,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理由。另外,一层楼的矮房,采光已经很差,还不舍得把窗户开的大一些。所有的房子,只有一面开窗,窗户千篇一律狭小之极,一旦失火,只有小孩和狗可以夺窗而逃,每次进屋,眼睛都有几秒瞬间失明.。数千年来,江西地面上的祖祖辈辈都在这样举手碰顶的低矮屋檐下进进出出,父父子子孙孙,没有一个人想到要把一座平房造高三十公分,人住在里面会开阔许多,舒服许多。也没有一个人想到要把狭小的窗子开大一些,让多一些阳光扫净空气里的阴翳和霉味,而情愿像基督山伯爵一样坐在黑洞洞的角落里修炼火眼金睛。这是中国人因循守旧的一个绝好案例。中国人固执地遵循某种生活方式,不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好到不需要改变,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喜爱它,而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了,而这个崇古的民族对所有已经存在的东西,都看作是比尚未出生的东西更加神圣的。
一路走来,我们参观了黄洋界、大井、小井、革命博物馆,大家还饶有兴致的品偿了红军茶,红军妹子那动听的请茶歌更是让我们怀念根据地的生活。中午吃的是红军饭:
红米、南爪汤、笋心。在毛泽东读书石处我和***还穿上红军装拍了一照,真正体验一下当红军的感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8日上午我们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三站––瑞金。瑞金市地处武夷山西麓,毗邻闽粤两省,是江西省东南部重镇,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人口60万。
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名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九位元帅、十位开国大将中的七位大将以及其他党和国家的早期领导人都曾在瑞金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工作、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革命史料和旧居旧址。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相继参观了叶坪旧址群、苏大会址、国家邮局、国家银行、红军广场、红井等。红井是当年毛主席为了解决苏区人民的用水问题而亲自带领战士们挖的,井口很大但不算深,井旁立着一块石埤,上面是苏区人民为了感谢毛主席而题写的十四个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当然我们也喝了这革命的水,体验了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今天甘甜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长征第一山––云石山。由于受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于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出发开始了震憾全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历时367天,经过了十一个省,最远的走了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会师。可以说长征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离开了瑞金,19日晚到吉安住了一宿,20日上午到达了本次旅游的第四站––南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庄严、古朴,坐落在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占地面积5903平方米。这里原为江西大
旅社,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江西大旅社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在江西大旅社,我们还观看了高科技制作的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和整个战斗过程的模拟镜头。倍受感动!
下午15:36分乘1454次列车返回北京,21日上午9:55分抵北京,下午15:13分乘2190次列车返回白城。结束了本次愉快之旅。
红色旅游点,人生大课堂。瞻仰革命遗址,伫立烈士墓前,目睹沧桑巨变,心灵怎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能不得到升华!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产,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前进奋斗、富民强国的精神动力,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
【英国游学体会】推荐阅读:
游学策划书06-30
游学计划的作文10-29
游学五年级作文12-07
国际游学计划书09-19
旅游学复习重点10-17
游学夏令营意义11-07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06-20
旅游学概论k07-25
快乐的游学作文300字11-01
旅游学丛书读后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