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论文(精选8篇)
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层次・内涵・建设-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为例
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和核心,分析其生态精神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有利于指导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和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分别从认知、情感及行为响应三个层次解读森林精神文化的层次和内涵,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个人、政府、企业的森林生态认知、森林生态情感和应有的森林生态响应,倡导个人、政府、企业对森林要有科学的`认识、真挚的情感和积极的生态响应,从而形成健康的森林精神文化.
作 者:但新球 但维宇 巫柳兰 DAN Xin-qiu DAN Wei-yu WU Liu-lan 作者单位:但新球,DAN Xin-qiu(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但维宇,巫柳兰,DAN Wei-yu,WU Liu-la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7)
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112 S7-05 关键词:生态认知 生态情感 生态响应 森林精神文化 国家森林城市中世纪德国对于森林神话的认识并不深刻, 人们只能认识到森林文化的神奇和神秘, 但是对于森林文化所传递出的意义却并不清楚。一直到条顿堡森林之战时, 德国人对于森林的意识还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 但是在这之后的历史中, 森林开始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森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需要。从历史角度来看, 森林崇拜有两个较为主要的阶段, 一是森林的无害化, 二是森林的神秘化以及神圣化。当德意志进行到了工业时期, 森林也随之进行了商业化, 而森林的神秘化也正是在工业化时期才被赋予了神秘意义。森林的无公害则是将森林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化领域, 然后使得森林才获得了这种文化的内涵。森林资源的不断开发, 人们对森林的印象不断改变, 森林也越来越散发出亲近人类的气息, 德国人大面积的种植森林, 并在森林中开发出能够让人们休息的地方, 森林越来越成为人们休憩心灵的场所, 森林文化也融入了德国人的血脉之中。
二、社会大转型和盛林的神圣化
工业革命后, 人们对森林不再畏惧, 对森林的印象也从负面转为正面。随着德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森林成为人们休憩心灵的重要场所, 这也是森林在德国被神圣化的较为主要的原因。德国进行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十分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社会转型和变革过程中, 大量的人从城市涌入乡村, 谋求生计。社会上较多较为复杂的问题使得人们不断渴望心灵庇护, 而森林能够给人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进入森林的人们能够更加放松, 并且精神愉悦。19 世纪, 大量歌颂森林和树木的诗歌涌现, 在这些文艺和文学作品中, 森林更多的是给人信任和依赖感, 散发出更多的亲和力。德国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开始思考德意志森林的政治含义, 通过将森林和树木作为创作题材, 来唤醒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救亡意识, 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的转型, 让德国人开始意识到森林对于他们精神的巨大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 诗人将森林描述为自己的故乡, 描述为日耳曼民族的故乡, 如果日耳曼人与森林失去了联系那么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 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根本, 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下, 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与森林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 在德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 也加剧了人们对于森林感受的改变, 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听到的更多是机器的轰鸣, 看到更多的是工业污染和滚滚浓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德国的社会等级制度还没有终结, 生产者还是处在一个被压迫的状态,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更加希望去找到内心上的宁静, 更加希望能够找到心灵上的满足, 最终人们想到了森林, 这时的森林仿佛是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样给予德国人更多心灵的庇护, 让他们能够脱离这恶劣的环境, 让他们能够找到内心的满足, 这是森林对于德国人最重要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的变革让森林对德国人的意义更加神圣化,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德国人开始近乎狂热的去崇拜森林。
三、森林崇拜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在上述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 德国人的森林崇拜是与其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欧有很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社会变革, 都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森林, 但是为何只有德国人对森林如此的崇拜而在西欧其
他国家并没有这种森林文化呢?德国人森林崇拜产生的原因, 多的是基于工业化和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德国在工业化的方式中, 与西欧其他国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德国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国家, 只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木作为原材料, 而英国虽然也曾砍伐森林, 但是英国的工业化更多的是以航海、纺织业为主导的, 这就使得森林对于英国人的意义并不是十分的强烈。英国的工业化犹如是和煦的春风在一点一点的改变, 而德国的工业化更加像是疾风骤雨来势汹汹, 这就让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到在这样的一个工业化方式中, 德国人更加重视能够迅速地实现工业化, 于是他们加速了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 将森林资源作为自己工业化的推动力, 我也是后来德国产生了森林同伴而西欧其他国家没有产生森林崇拜的原因所在。
本文通过对于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的特点进行研究, 推断出德国森林崇拜思想产生的原因, 结合德国的历史和西欧其他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解释了森林崇拜出现在德国的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变革以及科技的进步会对于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远.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J].德国研究, 2012, (06) :17-18.
[2]徐天.德国人的森林崇拜现象初探[J].德国研究, 2012, (07) :21-27.
[3]吴成.森林文化在德国文化中的展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2, (08) :27-29.
何谓“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使人们真正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生态文化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我国历史上独特的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当属此范畴。生态文化体现在森林旅游中将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品味、高层次的休闲活动。
首先,只有生态文化才能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活动。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伺时,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体味自然。生态文化丰富的旅游活动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的方式,树立现代文呀的时尚。
其次,生态文化能够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将是今后森林旅游的发展宗旨。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将使森林公园成为高质量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环境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之余的最佳去处。从而实现森林旅游的价值,最终促进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维长
(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 100091)
人类的祖先原本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人类仍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然而,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变得贪婪。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财富,导致了森林消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灾害不断。在大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的严峻事实面前,人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也许,人们能够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融入了道德、文化、政治、经济及生态领域的许多方面。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实质是对大自然的保护文化,他们以生产为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方法,曾有效地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早期社会中,人类文化积极作用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例证。“风水林”这一传统形式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且历史悠久,风水林文化是中国林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 风水林
中国的“风水”认为,住宅或坟地周围的风向和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风水林一般栽种在村庄的“水口”或“上风”之处。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的森林称为“风水林”,由于中国的风水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所以这种风水林实际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很多村庄里,至今都保留着种植风水林的习俗,因为森林保护了他们的“风水”,而“风水”使他们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当地的居民会对风水林里的树木加以重点保护,如果林地里没有树,他们就在屋后栽种树木,以期成林,村民们相信这样的树林是村庄和家庭的“风水”所在。有人解释说,人不同于禽兽,需要以衣避体,而村落也同样应该穿衣服,这风水林就是村落的衣服。虽然这都是一些传统说法,但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林木的作用。风水林一说,看起来貌似迷信而毫无科学根据,但是,除去迷信的外壳,就是自然保护区的刍型,它实际上符合于当今称之为生态平衡的理论。
风水林是在宗教意识和风水意识共同支配下营造和保护下来的历时久远的林木。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风水林的树种一般都以当地生长的、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为主,由于风水林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当地的居民也确确实实从风水林得到了许多生态方面的益处。风水林是人们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植物群落,是人们在路口、村后、庭院、坟墓周围等与风水有关的地方所植的林木。它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高大而茂密的树冠层,林下植物种类较多等特征。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布局呈半月形,环抱整个村落,是村落的一道天然绿色保护屏障,无形中具有守护乡村的象征意义。风水林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绿色文化遗产。在古代东南中国广大农村,缺少风水林几乎不形成村落。
案例:
在解放前交通相对闭塞的闽北,80%以上的村都有风水林。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的上屯村,1958年,村里为了建村部把后山一片300多年的风水林砍掉一半,当时人们嫌那些楮木不好烧火,才留下了10株左右的白、黑楮。大自然堆人类的惩罚很快就出现了,砍树后的第三年,山上的黄泥每到雨季就漫满村里的道路,井水也开始变浊。1964年,村民们决定重植风水林,后来尽管在“破四旧”时拆掉了风水林前那座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庙,也没动一下剩下的老树。如今,随着这片风水林的成林,村里还形成了一个新民俗,每年正月十五早上,全村人都要到林间锄草,养护树木。
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昆东村后的小岗上有一片风水林,相传是该村华侨从南洋带回种子人工栽种的。这片风水林的树种是格木,格木是一种亚热带珍贵树种。目前,风水林中的大树已有180年以上的树龄,胸径已达80—90厘米。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一家造船厂愿以两台拖拉机来交换砍伐这片格木林,但遭到昆东村民的拒绝,村民们认为这是风水林,它已经为当地带来了保护水土、遮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效益,绝对不能砍。目前,这片格木风水林已经作为鹤山一处重要的华侨历史文物而受到政府的保护。
在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水县境内有个藏族人居住的卡龙沟,沟内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当地藏民视为风水林,他们认为破坏森林就会受到山神的惩罚。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个伐木公司计划砍伐沟内的原始森林,世代生活在沟里的藏族居民恳请有关部门停止采伐森林,当地林业部门出于对当地风俗的尊重,留下了这片风水林,从而也给当地藏民留下了一块聚宝盆。今天的卡龙沟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沟里的彩林、叠溪、滩流、石林、苔藓、雪峰、藏寨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7绝风韵。1.2 神林
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反映。宗教与森林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很大。尽管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方式具有宗教色彩,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等,甚至把某种动、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崇拜的实质和本意在于保障其生态平衡,并制订具体的禁忌措施来加以保护。神林、封禁林是少数民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森林的深厚感情,而且,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确已成为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采用神林、神树等传统习俗和方式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其经验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兴趣。
树神崇拜是人类早期文化中共有的现象。人类的祖先见得最多的就是茂密的森林,这就很自然地在人类祖先的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据传说,神林是神的“家园”,这里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也就是神的“伴侣”,神的“家园”是神圣不能侵犯的,保护好神林可以消灾免难,可以人类健康和家庭平安。神林在中国的古代就已有之,时至今日,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不少神林。众多神林的存在,对于保护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不仅使得中国一大批珍贵的古树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但是,哪里有人家,哪里就有森林。中国云南省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一种“神林文化”,既在村寨后方或附近有一片被赋予神秘色彩或被作为宗教崇拜对象的树林,这就是神林。这种神林在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苗族、水族、瑶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各个有神林文化的少数民族对这种树林都十分崇敬,一系列民族节日、祭祀活动和禁忌习俗都与神林有关。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神林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崇拜中的护村寨神;二是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灵或神龙所在地或化身;三是安葬祖先的地方。在少数民族文化观念中,神林是圣洁的,人不能在里面打猎和行走,更不允许在其中放养牲畜。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山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他们世世代代与大山、森林及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形成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对灵魂的信仰。产生了包含对神山的崇拜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朦胧意识。这些民族认为动、植物都是有生命力的,狩猎和砍树是杀生行为,因此绝不可以乱砍滥伐。老一辈告诫青年人如果砍了不该砍的树,打了不该打的鸟,就会得到报应;反之,如果保护了动植物,就是救了一条生命。这种原始的生态伦理观念在青藏高原的民族中代代相传,与佛教结合,逐渐形成了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文化。实事证明,这种敬畏自然、不敢肆意破坏山林生态以免得罪各路神灵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傈僳人与森林的关系,而且融入到傈僳人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至今仍影响着他们对山林的管理,当然也促进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壮、傣、彝、纳西、苗、布朗、德昂、哈尼、拉祜等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习俗就是祭林拜树。所谓祭林拜树就是在人们居住的村寨附近,选一片葱绿茂密的山林作为本村的风水林或水源林,有的民族甚至把水源林当作神山森林加以崇拜。村寨中或神山上的参天古树一般称为树神,严禁砍伐与破坏。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文化传统对于西南边疆的生态资源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案例:
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千百年的傣族,早就意识到人的生息繁衍与森林休戚相关,民间流传的“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的谚语,就是傣族人对森林重要性的朴素认识和护林意识的反映。早在800多年前,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就有风水林存在了。傣族传统的护林方法,就是把一些重要的水源林都叫做神林(或称为“龙林”),借用人们对神的崇敬和畏惧保护这些林地不受破坏。傣族人认为,神林是神居住的地方,神林里的树木、花草、禽兽也因此成为“神物”,应当爱护和崇拜,以求得神的保护,严格禁止在神林里伐木、狩猎、采集和开垦。人们不仅不敢采伐林内竹木,就是落在地上的野果也无人捡食,落地枯枝也绝不用作烧柴。这种表面上看来是一种自然崇拜的迷信习俗,却包含着深刻的早期人类生态学观念。在西双版纳,由于树木得到保护和蓄养,动物无受人侵扰之忧,神林已成为不是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境内约有神林400余处,面积约为30 000~50 000公顷,目前许多保存完好的热带森林都是神林。
创造了“梯田文化”的哈尼族人民的生存模式是“谷底江河一坡地梯田一山腰村寨一山顶森林”,可见哈尼人把乡土知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充分认识了森林与水源、森林与农业的关系,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7种类型,神林是其中的一种。哈尼人每年都有几次大规模的祭山活动,这种借助神灵保护森林的意义,有效地保护了哈尼人赖以生存的森林和水源。哈尼族的神林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及部分热带山地雨林,其中植物特别是棕榈藤类十分丰富,因此也称为村寨藤类保护林。哈尼族视森林为命根子和衣食饭碗,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有着约定俗成、千年不渝的规定,根据古时哈尼族勐龙土司的规定,当地群众每年只许进山采藤3次,其余时间不准入林砍树,若谁敢犯禁,则村寨的牲畜或庄稼遇到灾害均由其负责。哈尼人还制订了自己的乡规民约,对违禁者的制裁的方式很多,例如罚款、罚粮、罚清扫街道等。
在云南省,拉祜族的每个村寨附近都有一片树林,拉祜人称之为神林,其中最大的古树被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时,各家各户都在神林旁点上蜡烛,献祭上肉、饭、水,以求人畜平安。根据拉祜族的族规,神林及其周围的林木禁止砍伐,人畜不得入内,不得在其中放牧采伐,更不能在神林中大小便。
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栽种和保护神林的传统习俗。例如: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属全村寨公有,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四川省茂县较场区一带的羌族村寨每年秋季还要举行封山仪式,村寨的所有成年男子在择定的吉日那天都要前往神林参加仪式,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老人面对悬吊在树上的一个草人祷告:为了全寨的幸福安宁,必须保护好这一片神林,谁违反戒规砍伐了树木,将会受到惩罚,像这个吊在树上的草人一样不得好下场。祈祷完毕,参与仪式的男子依次走到草人面前,瞄准草人开枪,全寨盟誓,如有违反封山公约的行为,甘愿受到像草人一样的枪击惩处。茂县赤不苏区的羌族村寨也有类似的习俗,但他们以狗代替草人。在西藏,神林被藏族人民视为保护神的居住地,每逢吉日或有人出远门时,都要到神林旁烧香敬神,以求平安和如意。神林内严禁砍树和狩猎,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也信奉原始宗教。普米族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神林,这里是全村寨的祭祀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地区或山区,可以说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少数民族村寨。几千年来,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广大少数民族与森林共处,森林给予了少数民族人民以水源之利,衣食之本,给了他们绿色的生存环境,少数民族人民也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州省的苗、侗民族自古以来就珍惜森林,酷爱造林,崇拜树木视同命根。每年的春季,各地苗、侗村民踊跃过“买树秧节”。中老年人买苗造林;未婚青年男女则互换树苗作为恋爱信物。更为有趣的是,婚后哪家出生一个婴儿,不论是男是女,全寨都要为其种100棵小杉树,18年后孩子长大,杉树成材,即以成年杉树为其办婚事,当地称此习俗为“种十八杉”。苗、侗民族居住的山区杉林遍野,与此风俗关系极大。2 乡土知识系统在林业生产和森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先民们在世世代代与森林共处共荣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累和创造了很多适应自然环境的、行之有效的乡土知识系统。在当前的国际发展领域,“乡土知识系统”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述语。所谓乡土知识系统,系指当地社区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所积累的、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技术,乡土知识系统既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亦包括信仰和人生价值观等。当地社区和人民不仅对其周围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知识,他们也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这些乡土知识系统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乃至文化多样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乡土知识系统也为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乡土知识系统中,有关农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内容极为丰富,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并得到国际上称誉的有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庭园经济、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等。本文仅重点讨论乡规民约在保护森林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乡规民约在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乡规民约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行为规范,在林业生产和森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村民参与了乡规民约的制订,使得这些公约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乡规民约还是法律的补充。
案例:
一次,中国清朝皇帝乾隆微服南行,只有两个太监随行。某日来到浙江省衢县航埠乡三十六亩村,发现当地的红橘正熟,橘树上果实累累,芳馨扑鼻,乾隆伸手摘了橘子就吃,在他细品橘味,怡然自乐之时,被当地的橘农发现了,有人高声喊道:“摘橘要罚款的,就连皇帝也不得例外!”乾隆这才知道自己违反了乡规民约。他要来乡规民约看后得知未经许可摘食橘子者,每摘食一个橘子罚戏一曲,因为乾隆和两个太监共摘食了8个橘子,需罚戏8曲。乾隆遂按照乡规民约的处罚规定,安排戏班子在当地连演大戏3天,还为当地红橘命名为“七点红”。当加盖了“乾隆南游”篆印的命名布告贴在墙上时,当地的乡民才知道皇帝居然也受罚。可见乡规民约的权威和效果。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双口镇的军营村是一个普通的客家村寨,他们制订的乡规民约很特殊,但却非常见效。这里的乡规民约规定:谁砍了风水林里的树,大家就把谁家的猪宰杀并分吃掉,同时,砍树的人还要掏钱为大家放一场电影。养猪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以杀猪来惩戒违规砍树的行为,这项规定的确够让违规砍树人掂量一番的。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的苗族有世代相传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这里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满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多少年来岜沙的苗族村民自古以来一直恪守禁止乱砍滥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用现代运输工具盗伐林木的事件。岜沙的苗族有自己的乡规民约:如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60公斤米,60公斤猪肉,60公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
云南省的彝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彝族人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全体村民要杀鸡宰羊去神林祭祀,以求“山神”保佑全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根据彝寨的乡规民约规定,严禁在神山上砍树、放牧、取石,违者不仅罚款500元,而且必须宰鸡杀羊去祭祀神林,还要请村里人吃饭赔礼道歉。
在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鳌峰寺内,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杉,大的一株两个人都围不拢,小的直径略细一点,该双杉高大挺拔,因为它们比周围的森林高出许多,所以常遭雷击,20世纪前叶,当地不断有人认为此树不吉祥,主张砍伐。这一动议引起乡民的广泛关注。1931年重阳节,和顺乡各界知名人士在寺中集会商议此事后决定:双杉不能砍!还当场做诗一首——《双杉行》,并将这首“护树诗”刻在石碑上,以警世人保护林木。为两株树制订乡规民约,且以乡规民约入诗,诗又出自名家手笔,这“护树诗”碑当可算是滇中一绝了。云南省广南县旧莫汤盆寨的一块立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护林石碑,现在仍然立在该村的老人房外左侧,告诫村民不得乱砍森林,并有对违者的处罚办法等。
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漆树垭村四组有一块立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乡规民约石碑,虽然碑文只有226个字,但对乱砍滥伐却不惜重墨,大加挞伐,对违规者“罚戏一台”的惩罚措施促使当地村民严格遵守护林公约,自觉地保护森林。前人立碑为规,至今丝毫未犯,这样有效的乡规民约的确令人钦佩。
浙江省宁波市茅镬村至今仍然保存了一块立于公元1849年的石碑。据碑文记载,当时村里曾有人因经济拮据欲砍“村旁宅边大荫木”,族人坚决不答应,最终由族人严正标买下了这些树木,并由族长制订禁约刻在石碑上,此后,村里再没有人违禁。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刻不容缓
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由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合理地存在了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乡土知识系统正面临着威胁并受到严重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被政府部门所忽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行之有效的的利用乡土知识保护和管理森林的方法不仅得不到流传和使用,反而十分遗憾地被遗弃或废止。有的地方甚至把农民自助组织(NGO)制订的乡规民约也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并建立了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致使乡规民约成了包罗万象、门类较多的社会治安管理条文。这种名存实亡的政府行政管理式的乡规民约已经完全丧失了其原来的作用,而只能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也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里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野花和可爱的小动物。这时一只玲珑可爱的小
松鼠和小猴,为我准备了美味的香蕉和松果让我品尝,它们说:“吃吧别担心没有农药。”
吃完后小松鼠带我去溪边饮水解渴。我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欣赏着蓝天白云。体会着大自然的宁静。无聊时动物们给我一种叫“麦哨子的野生植物,它们用特殊的语言指导我把它拨开,然后取出豆子,最后把它对折成两半,拿一半横放在嘴里一吹,就能听到悦耳的“歌声”。我用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为动物们编了一个个花环戴在它们头上。它们想一个个小精灵,在林中跳来跳去。
森林具有较强的和不可替代的吐故纳新功能,树木对城市的作用远不只是绿色点缀,而是通过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和吸附粉尘、分泌杀毒素、调温降噪等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条件,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森林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
森林以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屏障。漫天风沙时人们想到了森林,水土流失时人们想到了森林,因为森林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家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已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另据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
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发展城市森林正是打造低碳城市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中国将坚定不移的努力实现减排目标,言必信行必果”。
林业和生态建设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加强林业和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为。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树木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在享受各种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充
分感受到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城里人对绿色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绿色”的口号是如此让人怦然心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种三棵树=消除排放278千克二氧化碳。”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倡导“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责任。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抵消人们的碳足迹,“共建绿色家园”就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造林绿化,美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树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闽南魅力宜居城市形象最具特色和魅力、不可或缺的晋江市。
政府倾力打造“打造低碳森林城市,享受富裕阳光生活”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心和精神律动。多年来,晋江市将通过数亿元资金的投入,数十万市民参与,多个项目实施,数十块片林营造,真正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目标。
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积极鼓励企业民营资本和社会大众通过栽植碳汇纪念林、大树认养、认种、庭园绿化等一系列义务植树活动来,以充分调动全民植树造林,共建森林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这项活动中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城市绿化理念。
森林和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
森林和绿色多了,我们的城市才会生机盎然,我们的生态才会更加优美,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红、黄、蓝、绿、青、白、紫„„世界上有万千色彩,但我最钟爱绿色。因为绿是宁静的色彩,绿是欣欣向荣的象征,绿是生命的依托,绿是健康的保证。绿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活力。
地球本是美丽富饶的星球,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像波澜起伏的大海一般,雄伟壮观;碧绿透明的湖水,像一双双充满活力的眼睛,闪动着光波。一处处茂密的森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可是,由于人类急功近利,肆意地挥霍地球的资源,让我们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乱砍滥伐,森林越来越少,小动物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洪魔和干旱趁机作威;人类任意排放污水脏物,使生命的源泉不再纯净,天空不再蔚蓝,鸟儿不再歌唱,鱼儿没有了家园,绿色离人类越来越遥远。我们作为地球的儿女,怎么能不揪心?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了使地球妈妈更加美丽,我要向社会呼吁:让我们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放下斧子,拿起锄头,撒下一片绿色的种子,来造福子孙吧!
是的,绿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绿是美的,象征文明与希望。人类呀,你们想过吗,如果没有绿,我们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绿给我们生存,让我们成长。还在犹豫什么,快去拥抱绿色吧。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
就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我再来问个问题小朋友,地球到底会不会毁灭呢?这就要看我们怎掩盖胡她了,如果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她的话,相信她会永远年轻的。
还我青山绿水
我是赫赫有名的晋江。我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几十万子孙后代的身上。如今,我的工业越来越发达,儿孙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可我却今非昔比,千疮百孔,丑陋不堪,再也找不到几处净空、净土、净水了。
我在思索,在寻找,发现原来是因为许多富起来的儿孙不能善待我。你看:如林而立的烟囱口上呛人的浓烟滚滚升腾,笼罩住我的头;穿梭不息的车辆喷出的废气,无时无刻地向我扑来,熏得我的脸发黑;儿孙们的生活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液,大部分渗入我的肌肤,流进我的血液,侵害我的躯体„„
无奈中的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出呻吟。有一天,一群快乐的红领巾唱着歌,扛着农具和树苗,来到我的身边。我认识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的后代。我有点儿害怕:他们要干什么?我正在忧虑着,那群红领巾已经开始行动--植树!我欣喜若狂,深情地注视着他们:挖坑、培土、提水、浇水„„他们干得可积极啦!挖坑的肩上搭着一条湿毛巾,铲子紧握手中,用劲往土里一插,再使把劲儿用脚一蹬,往后一仰,舀汤似地将土挖起来,往身后一”泼”,土落了下来。反复几次后,一个坑就挖好了。放树苗的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坑内,扶正,让挖坑的培上土,再让提水的浇上水。只见他们个个脸上挂着汗珠,欣慰地笑了。多乖的孩子呀!霎时间,委屈、痛苦化为乌有。我忙托风婆婆为他们拂去脸上的汗珠。他们帮我做新衣裳,我能不高兴吗?他们还在我这儿撒下了花的种子,不久的我将穿上一件五彩缤纷的花裙子!我能不激动吗?
你不知道吧?这群红领巾还帮我清理了垃圾,从树上取下了一个个塑料袋,并告诫人们少用“白色污染”。在红领巾的带动下,那些缺德的公民也渐渐地正直起来了。以前垃圾箱旁蚊蝇乱飞的情景消失了,街道两旁的树灰尘不见了。我的生活亮丽斑澜了!
我陶醉了:满山苍翠,一水碧波,芳草茵茵,鸟语花香„„这才是原来的我呀!感谢孩子们还我青山绿水,还我多姿风采,我将赐予子孙们无尽的宝藏和永恒的幸福„„
为了激发我校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增强我校学生植绿护植,生态环保意识。02月23日下午第三节,我校举行了以“拥抱森林,绿化晋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号召全体队员积极参与“小家种棵树,大家绿成荫”活动,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1 净月潭的历史
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可追朔到1934年, 日本侵略者攻陷东北, 为了解决城市用水, 在原腰站屯一带的山谷北部, 修建了一条550米长的大坝, 截断伊通河的支流小河台, 在三山之间蓄水,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净月潭水域面积400多万平方米。日本人考虑与台湾的日月潭相呼应, 为这个人造湖取名曰“净月潭”。由于不间断改造, 勤劳的吉林人民把整片荒山建成了8000多公顷的人造森林, 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到2000年净月潭已经被评为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2 都市森林风光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长春都市森林”, 公园的地势南北各异。北部地势起伏较大, 海拔220~290米;南部地势相对平坦而开阔。该园是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 以亚洲第一人工森林景观和观光旅游为特色, 伴以潭水群山自然风光, 融关东风情、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
净月潭东西长7千米, 南北宽1千米, 呈新月形, 由于没有污染源、加上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潭水清澈碧透, 岸边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 是游泳、划船、垂钓及冬泳、滑冰和进行风帆等活动的极好场所。
净月潭四周生长着8000公顷距现在已有50多年历史的人工林海, 是我国目前较大的人工林场。树种以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油松、赤松、云杉、冷杉及天然次生林、山杨、桦树、蒙古栎、糠椴和少量的杨、榆、胡桃楸等、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 是旅游、度假、野营、登山、观花、赏月的理想环境。植物园内的植物格局是模拟长白山植物垂地分布特征栽植的。现有各种植物千余种, 是座活的植物标本库。
净月潭景区分为潭北山色、潭南林海、月潭水光和潭东村舍四个分景区。
3 历史文化遗迹
北普陀寺, 该寺庙占地约9 200平方米, 已建成山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大雄宝殿占地约700平方米, 高15米, 双层歇山屋顶, 黄瓦灰墙, 花岗岩石阶, 基座汉白玉栏杆, 殿堂雄伟, 规模巨大, 气宇非凡, 每次可容纳千人做法会。
仙女擎月雕塑, 它是净月潭的象征。关于净月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 王母娘娘不同意七仙女留在人间嫁董永为妻, 就派天神强行把七仙女召回天宫。七仙女喜欢人间, 留恋董永, 走时好不伤心, 两目垂泪, 一步三回头, 其中有两滴泪被风吹落, 一滴掉在台湾, 一滴掉在长春, 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日月潭和净月潭两个姊妹潭。这个传说也表达了人们期盼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和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心愿。
金代古墓, 古墓位于石羊石虎山, 墓道两侧有石人石虎石羊。据考证, 该墓所葬可能是金代官爵在三品以上的带兵武官, 其墓尚待发掘。1981年被列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现代人文景观
钟亭是为纪念吉林省1981年至1990年10年无森林火灾建立的丰碑。钟亭上的大钟重4吨高2.5米, 直径1.8米。登钟亭的台阶刚好是365个, 象征一年365天, 保护绿色家园, 不可一日松懈。
塔楼是一棵树的造型, 高50.2米, 共11层, 是集观光、购物于一身, 文化品位极浓的综合性景点。改建后钟亭与塔楼有机结合, 浑然一体, 成为关东第一楼。
避暑山庄是由南国情调的竹楼、亭阁组成的建筑群, 以六角龙亭为中心, 此外还包括太白亭、东坡亭、居易亭、杜甫亭等别具一格的亭子。
5 休闲娱乐的天堂
净月潭冰雪运动乐园是全国冰雪旅游胜地, 是瓦萨国际滑雪节的主要活动场地, 净月潭瓦萨冰雪运动乐园位于景区滑雪场景点核心周围, 主要由雪雕观赏区、滑雪健身区和冰上娱乐区三大区域构成。整体建设遵循“冰雪结合, 以雪为主;动静结合, 以动为主”的原则, 规划设计集观赏性、娱乐性、地域特色性和可参与性于一身, 除举办国际滑雪赛事外, 还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雪雕艺术欣赏、“瓦萨”赛事观看、滑雪健身和体验关东民俗风情等冰雪旅游产品。在雪雕观赏区, 名为“净月女神”的主雪雕以净月潭风光为背景, 以吹笛子的少女为形像, 采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雕成, 该雪雕长100米、高14米、厚6.5米, 用雪量2.3万立方米。在滑雪健身区, 推出了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单板滑雪等项目, 倡导热身滑雪新理念。冰上游乐区主要由雪地摩托、雪地跑马、冰上自行车等13项趣味性户外项目构成。从2003年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走入中国, 长春作为国内唯一指定城市, 每年都将在净月潭举办瓦萨国际滑雪节。这项运动在长春的成功举办,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春, 关注净月潭。
净月潭沙滩浴场是省内最大的人工沙滩浴场, 占地近万米, 同时可容纳3000人。娇阳细沙, 帐篷木屋, 乘船嬉水, 沙滩排球, 足不出省便可感受到浪漫的海岸风情。沐浴着充足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来风, 脚板感受着松软的细沙, 心中惬意油然而生。人们可在乘船戏水之后小憩于韩式帐篷, 品尝美味的净月鱼宴。十八条锁链怪桥风格迥异, 条条纵横交错。飞渡锁链桥有惊无险, 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 这已成为一个勇敢者的乐园。
净月潭森林高尔夫球场也是长春市唯一一家18洞国际标准森林高尔夫球场, 距离长春市中心15公里, 由美国著名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JMP精心设计规划, 球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 18洞72杆, 球道总长7500余码, 有6个共计90 000平方米的人工湖, 球场草坪选用进口名贵草种, 并配有美国雨鸟自动喷淋系统, 能保证不同季节草坪的维护标准。高尔夫球场球道依山林地势而建, 山水相间、古木参天、森林环抱、自然起伏、空气清新、风景独特, 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是球场的珍贵所在;当人们步入球场, 即可远离喧哗,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体验标准球道的自然流畅、起伏有致, 沉醉于球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它所营造出来的“人在球场走, 球逐森林飞”的极致感觉, 使得来此挥杆的球友无不称叹。
圣诞乐园是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圣诞乐园, 是世界第二座以“圣诞老人故乡”为主题的公园, 风格独特的西式建筑, 童趣盎然的卡通人物, 让您全身心地感受到欧洲圣诞“狂欢之夜”纯正格调和氛围, 置身其中, 仿佛走进了童话的王国, 从中细细品味这原汁原味的圣诞文化。
6 未来园区设计构想
早在2005年,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就有净月园区绿化工程设计理念, 即以植物造景为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不同的植物群落为纽带, 把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花期、叶色来体现四个园、八个景点, 代表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 再加上园林小品等硬质景观点缀其间, 不失轻松怡人的休闲气氛。为游人制造具有高质量的活动场所建成春花、夏绿、秋叶、冬枝, 形成富有诗情画意和具有净月特色的森林风光园。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101-02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进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态文化是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一、基本情况
龙岗森林公园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面积1350亩。文物古迹有菩萨泉、卧龙岗、祖师庙。公园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整个山地状似卧龙、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显,最大高差约有110米,形成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现有各类森林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左右,公园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鸟语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宽通厨水泥路3公里。为人们休闲、散步、晨练提供了方便。
二、建设规划
龙岗森林公园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结合体,无论您是在北城街仰视龙岗森林公园,还是站在龙岗阁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叹和谐自然,完美无暇,意味深长。以菩萨泉为核心的古树名木群落,使龙岗层林叠起,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汉阴人爱护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一)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公园的目的和出发点
在建设中,把生态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原则,依据公园的实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方向、重点和功能布局,边建设边补充、完善。2001年,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使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给树木挂牌铭志,介绍树木生物学特性、用途、绿化效果等。开设“状元林”、“青年林”邀请文化名人写诗植树;建设“陕南坑日第一军”纪念碑,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点;完善菩萨泉、祖师庙道观景点,发扬光大宗教文化。龙岗阁、凉亭、观景长廊的兴建,体现人性化思维;环境舒适优美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汉阴特产美味的乐园。
(三)开展科普教育,培训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培训提升导游解说水平,增强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游客对自然的认识,从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达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龙岗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间等方化内涵,将其延伸,为人们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生态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强化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该公园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结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爱国文化等的熏陶,让城市生态文化得到升华。
(六)让环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人是一种陶冶。龙岗森林公园之所以能受到全县人民喜爱,关键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气。公园始终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措施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充分认识森林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龙岗森林公园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点,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一)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深层生态旅游是提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追求对自然知识、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获取,把菩萨泉绿化起来,结合名胜古迹作为城区的小游园,使人地关系的和谐融洽上升为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和谐“共赢”。在实践层面上,深层生态旅游对应着学习型社会和体验旅游,强调了景观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态感知与生态体验,尽量做到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和充分展示园林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休闲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龙岗生态旅游规划,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用生态科技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操作平台。
(二)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
今天,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环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儿童开始就接受环境教育,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人类的“自觉文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龙岗森林公园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包括林地资源以及林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结合龙岗的实际,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等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分析对龙岗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林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龙岗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龙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招商引资投入龙岗园林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
经过近10年开发建设,龙岗森林公园得到省、市领导好评,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增砖添瓦,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龙岗游,带动了城关镇龙岭、赵家河、麒麟等村农家乐的发展壮大,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解放思想,接受更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森林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森林防火护林论文06-08
650字世界森林日的作文:森林11-17
天国的森林06-25
地下森林断想10-25
森林防火12-17
城市空中森林12-20
森林和小鸟教案06-15
森林的笑声作文07-16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