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颜色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1、地位与作用
《光的色彩 颜色》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对颜色之谜的揭秘。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级,与前后知识点联系不太紧密,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颜色,但对颜色成因知之甚少,有比较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本节课确定为让学生掌握白光色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用实验来探究物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在能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在理论上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难点:色光的混合及物体的颜色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会用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成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2)学法
引导启发 观察体验 实验探究 阅读自学 演示与多媒体结合演示 实验探究
三、教具、学具
学生仪器: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放大镜、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学生活动卡、计算机等。
教师仪器:三棱镜、投影仪、三基色演示仪、彩色透明纸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一是播放世博会开幕式精彩片段,二是展示大自然中彩虹图片。
看到世博的五彩缤纷,同学们感到兴奋和骄傲。看到天空的彩虹,同学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学们在骄傲和激动时,你们有谁思考过人类和自然如何创造的这五彩缤纷世界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颜色之谜。
【设计说明】这样的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3.1 光的色彩 颜色
(二)、新课教学
投影展示四幅图片,找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他们自身都能发光。这些物理学中把他们称为光源。板书:
一、光源
板书: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再从这四幅图片分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同学们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天然光源,哪些人造光源? 多媒体展示:(对比图)分析他们都是光源吗?
仍然以这四幅图片看,同学们看到的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的色彩相同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世博会开幕式中,中国馆图片有哪些光源,他们是什么颜色的?
从中国馆中发出白光,那么白光是最单纯的吗? 请我们同学猜想一下? 板书:
二、光的色散(重点)
【活动】
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白光的色散
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彩带,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条彩带。
【设计说明】一句话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师生关系成为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今天用的白光既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我们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那我们观察一下,这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否得到彩色光带呢?大家看实验非常清楚。这就是我刚才的实验。它告诉我们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光的色散。
板书: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设计说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色散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同学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那么如果我们将七色光混合,会产生什么颜色呢? 板书:
三、色光的混合(难点、重点)
(1)、观察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的结果: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是由无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光点组成的。
【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情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拨动了学生的思维。
(2)、体验旋转自制的三色陀螺比较观察到的颜色。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比较观察的结果。
【设计说明】利用身边随手可得器材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色光混合的感性认识。
(3)、利用三基色演示仪演示色光的混合。
板书:
四、物体的颜色(难点)
(1)对透明体的颜色成因
①首先让学生利用手边仪器寻找单色光,将有色滤纸蒙在手电筒照上,并射向白纸,得到单色光。
【设计说明】它利用生活用品改进设计成学生活动器材,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②接着教师演示透明体的颜色实验,*这是一张红色的透明纸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红光能透过红色滤纸,蓝光和绿光均不可以。*这是一张蓝色的透明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只有蓝光能透过红色滤纸。
由此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板书: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设计说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彩色透明纸、手电筒各种颜色的布条等来研究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把单纯的书面作业转变为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请学生阅读自学59页生活*物理*社会,然后回答一下的问题:(1)光具有能量吗?
(2)光能在科学上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3)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吗?
板书:
五、光具有能量,光能。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学习收获
①首先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②接着在科学探究方面有什么收获? ③再来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④最后是你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设计说明】本节课小结形式与以往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总结课堂收获时,不仅回顾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交流的更多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这种小结方式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
(四)、作业布置: ① 完成不透明体颜色成因的“实验探究”
② 尝试解释电脑、电视上的各种色彩形成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3.1 光的色彩 颜色
一、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光的色散
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四、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
五、光具有能量,光能。、六、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突出了新课的导入、教师的引导、实验探究的功能、多媒体的应用、设问的培养、这样设置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比较好地创设了探究情景,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评委!篇二:1.4光和颜色(第1课时)_教学设计
光和颜色(第1课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光源,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学会光线的画法;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光速的应用;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教具
ppt课件、蜡烛、火柴、激光灯、玻璃砖、水、牛奶、烧杯、玻璃水槽、镜、三棱镜、红色玻璃纸、绿色玻璃纸、白纸、手电筒、绿叶、橘子(黄皮)。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学生个别回答。
教学意图: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的水平,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准备。
师:什么是光源?
(1)光源ppt02 活动: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它们之间各自发光的特点,并思考,哪些属于光源?
定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
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
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
反射光)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
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附)点击“进入人造光源发展史”ppt12 返回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光的传播
演示1: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
演示2: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
演示3: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线
结论: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按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影子的形成、树林里的一缕缕阳光、军训时排队必须看齐前面同学的后脑勺、日食的形成、隧道挖掘机的激光、射击运动员射击时瞄准(以我国射击运动员朱启南射击瞄准时为例)(超级链接)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展示几张手影的图片,并提问:你知道手影的原理是什么吗?
生:与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有关。【思维拓展】
思考:一个人从路灯下走远时,其影子长度如何变化?
(3)光速 ppt07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并填空:
光在中传播速度最大,其值为,合。
并要求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约3×108米/秒;在水中:真
空中速度的3/4;玻璃中:真空中速度的2/3(生)算一算: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路程?(速度以真空计算)1光年 = 9.46 ×1012千米
(展示图片)光速、声速与火箭的速度的比较
课堂小结: ppt08 水中掺入少量牛奶
课外延伸的小孔成像原理图(可四人一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ppt09 课堂练习:ppt09 ppt10 1.打雷时,为什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 【分析】实际上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光速是3×108米/秒,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仅为340米/秒,所以打雷时,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见到发令枪冒烟时就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的形式_____。
才计时?
【分析】发令员发令时,枪声和烟同时发生并在空中传播。运动员与发令员相距很近,可以认为在发令的同时起跑。记时员在终点,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可以认为发令的同时记时员看到了冒烟,记时员听到声音要稍后些。
3.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参考答案:d a.影子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看不见高墙后面的物体 d.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4.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参考答案:a a、太阳 b、月亮c、蜡烛d、眼睛
5.晴天,树阴下见到一块圆形的明暗不同的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分析:其实这些光斑是太阳的像,因为太阳光线通过树叶的缝隙时,也按原来的直线进行传播(原理同小孔成像)。
灯光照明有两大功能, 一是基本功能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娱乐、休息;二是具有装饰功能, 是要创造一个使人愉悦的理想的外部景观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于活动, 有利健康和增强美感。
在空间设计里, 灯光的运用, 不但可以丰富空间的美感, 同时不同强弱、不同颜色、不同位置发出来的光, 也会塑造出不同的氛围, 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例如, 在卧室的内部空间里, 我们用怎么样的灯光, 能让人们感到舒适;在室外的外部空间中, 我们又利用怎样的光环境, 来让大家感受到光的存在与必要, 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光微妙的强弱变化可以打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感。光可以渲染气氛:晴日当空, 阴雨连绵, 雷鸣闪电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心情, 这主要是光线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 园林景观中灯光设计的艺术美
具有艺术性的照明效果主要是反映在空间、色调和层次几个方面, 使之与环境造型要求和风格和谐相一致。如济南泉城广场的设计, 大型音乐喷泉取得光、声、色的综合艺术效果。灯光的色彩也要服从整个景观的色彩, 如长江一桥, 营造一种庄重、大方, 具有时代气息, 宏伟气势的高大建筑物。
园林中的照明设计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周密考虑, 灯光的运用应丰富而有变化。灯光下射可使光线呈现出伞状的照明区域, 洒向地面的光线也极为柔和, 能给人以内聚、舒适的感觉, 所以适用于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室外空间照明中最为自然的一种手法是月光照明。利用灯具的巧妙布置, 可以实现犹如月光般的效果。美好的环境离不开色彩的装饰。
3 构图要素中的灯光设计
园林景观中的灯光设计应在设计之前作好全面细致的考察。可在白天对周围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 所以记录, 以决定何处适合安装, 园林照明也要兼顾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园路灯光照明设计, 首先在满足其功能性照明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的照度要求, 选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和灯具类型。一二级路照度要求高, 可采用高秆路灯或庭院灯。游步道照明设计, 可结合草坪照明或沿路缘布置光带。广场照明要求照度高, 显色性好, 灯光内容丰富, 照明手法多样。如大连星海广场选用广场灯 (庭院灯) 或草坪灯作为广场的主要照明设施, 为广场提供基本的照度。
4 灯光在居住区景观中的应用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灯光设计又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构成要素, 灯光不仅可以照亮人们回家的路, 也可以丰富居住环境中的景观感受。反之, 如果运用不当, 也有能对居住在小区环境中的人们造成伤害, 比如过度的眩光可能使人们辨别不清水池的边缘在哪儿, 而掉进水里。因此, 灯光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美丽的灯光夜景是居住区环境景观空间的魔术,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安全照明而且还丰富了环境景观空间的效异也突出了出题和营造了恰当的空间氛围。隧科技的发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新颖的灯光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来。
5 灯光影像在广场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 尤其是城市中开放性公园, 绿地的照明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园林照明的意义并非单纯将园地照的明亮, 而是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 可以使园林呈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意趣。
光能够突出重点,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而影像就是这样, 它可以使人迷醉也可以使人忘却也可以使人铭记。为此追溯影像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追溯人生的意义。数字媒体技术在影响中的应用是—种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是一种休闲性的娱乐方式。
西班牙设计师Jaume plensa设计的水广场就充分利用影像和多媒体技术, 广场两端的显示屏随机播放芝加哥市民的头像, 俄尔头像的嘴中又会喷出水流来, 表现出媒体时代的技术魅力。而另外一个云门雕塑, 把镜面的特性用得恰到好处, 形成和“人”以及周围“城市”的交流对话。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空间成为人们在室外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空间。光本身对人类的生存极其重要, 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没有了光, 我们几乎不能生活。在不同的季节, 每天不同的时分, 光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喜悦、悲伤, 它能左右我们的情绪。我们人生的整个周期都依赖于不同的光营造出来的氛围。园林的景观更应该注重其意境的营造, 利用光和影像创造一种具有内涵和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光,灯光,影像,景观,氛围,营造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景观设计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在大学宿舍的那段日子,统一的六人间,千篇一律的木板床,就连床单也是清一色的蓝白格子。唯一特别的,是床头一盏果绿色小台灯,总是擦得亮亮的,调整好弧度,底座是柄夹子,可以夹在床头。灯光从果绿色的灯罩里散漫下来,夜晚便有了一点不寻常的气氛,再简单的日月也由此镶上一道金黄色的边儿。
正是有心事的年纪,躲进属于自己的狭小空间里,打开小台灯,灯光刚好打在头顶,看书,或者发呆。常常是一行行通读下去,也不知究竟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还是在反刍自己的心事。怎么样都好,再硬的文字再凉的情绪都有灯光暖着,冻不着。
后来,我换过几份工作,也搬过好几次家。进门的第一件事,是开灯。这是一份不离不弃的安慰,这屋子,洒满每个角落的光和影,都在安然守候着我。
搬家时总是很繁琐,行李箱里有一半都是灯具,水晶吊灯、陶瓷台灯、化妆无影灯、荧光灯。小心翼翼打开层层包裹的软布、报纸,发现它们毫无损伤,才松了一口气。
曾经打碎过一盏他相送的灯,珐琅材质的,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美得诱人。如同这段美得无处安身立命的感情。跟他决绝争执,挥手向珐琅灯,碎片就此绽放在脚下。须臾后就开始期期艾艾后悔,打电话去售后问可不可以修复,开口之前其实就知道答案一定是“不”。事后渐渐明白,开口之前就已经知晓答案的事,何必再去苦苦挣扎执著,拿得起之前要先学会放得下,人如是,物也如是。
买下一栋小公寓,燕衔泥般地收拾,邀朋友来,刻意打开每一盏灯,平面的房子立刻有了立体的迷幻诡异,异彩纷呈。我们这一众单薄得像剪纸人的灰白身影,立刻鲜活饱满起来。
冬夜,冷得呵气成霜。袭着月色走到楼下,忽然一抬头,看到自家窗户上隐隐透出来的一抹桔红色的光,那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桔子造型的微型灯。
那一刻,停下脚步,望着意犹未尽的灯光,暖,从脚底蓬生。
光和影教学反思1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每组一把手电筒,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在讲述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并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照射长方体木块之后,在白纸上的影子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能力,从效果上看,有两个小组还需努力。有十个小组的学生很懂得配合:有的拿长方体木块(固定位置后不动),有的照手电,有的画图形,有的在旁边观察,提出建议……
本节课,学生对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月亮不是光源”,知道了“用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叫投影”。关键的是: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要好好配合才会发现实验中的奥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2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3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5
这周开始上第二单元,相比于第一单元,很多孩子更喜欢第二单元,动手机会更多,难度也更大。之前上课,总感觉五年级的孩子上课没有那么活跃,往往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问题太简单平淡,无趣味性。高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爱思考,需要老师用有趣的情境设计,一定有难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进行头脑风暴。
在上《光和影》一课,我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看完手影表演后,当我提出问题影子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时,孩子们有在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对于探究影子变化规律与光源遮挡物的关系时,三个实验一起做,学生容易混淆和忘记,可以一个实验做完了总结后,再做第二个。在做第一个实验探究从不同角度照射遮挡物时,可直接用桌面当屏。而对于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距离,最好选用一本书立在桌面上当屏。对于第三个实验,光源照射遮挡物不同面,最好用让遮挡物悬空,选择书和桌面同时作为屏。如果时间允许,最后还可请孩子们想办法,借助教师里的材料,进行手影表演,学以致用,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光和影教学反思6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的开始。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学生的认识很多是基于平时的生活经验,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给他们引导,具体地去探究一下影响影子的特点的因素。
基于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平时所玩的游戏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特点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存在着很多不足。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游戏引入,从玩中学
片段一
师: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三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一猜表演内容。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手影游戏,发现屏幕上出现了手的影子。那么,谁来说一说,影子的产生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生:需要光、手。
师:除了这两个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吗?还需要别的东西吗?再想一想。
生:还要背景。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科学课上,我们把手或别的物体叫做遮挡物,把背景叫做屏幕。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要有怎样的顺序呢?
生: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反思:我的引入部分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手影表演直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影子游戏,我向学生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从而进入到第一部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学习。通过刚才的手影游戏,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光、遮挡物、屏”,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口语化,我对此也及时地纠正了。虽然学生一开始对这三者排放的顺序的没有意识,但是在我的提示下还是能顺利地说出三者的顺序。
(二)避免学生的回答牵制了课堂进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月亮、星星。(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这些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太阳、月亮。
生:太阳、蜡烛、星星。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
反思:在光源这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他们例举了会发光的物体。然后利用他们对光源的潜在认识,让学生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光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能顺利的辨别,有些还是很模糊。学生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听到我要的回答而耽误了时间。对于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到这样的设计思维跳转过大,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更好的设计是:在学生列举出会发光的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所举的会发光的物体分类成自己发光和不是自己发光的两大组,然后就能顺势得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这样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具衔接性。
(三)鼓励学生思考,但须控制时间
片段三
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那么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你觉得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和形状与光的位置有关。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与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有关。
反思: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但若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做这个实验,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灌输式教育;但直接让学生思考“影子的特点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又显得太宽太泛,而没有价值。几经思考,最后我决定先帮他们抓好方向,让学生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这几个特点跟什么有关进行思考。实际课堂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粗略的说一说,也提到了光的方向、距离等这些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为后面的实验做了铺垫,也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对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成为这堂课时间不够的最大的原因。课后我听取了别的老师的意见:把每组讨论四个特点改成每个大组讨论其中一个特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可以减少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相信学生,少唠叨
片段四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橡皮。现在请大家参考书本上的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每个组派代表发言。
生:先把橡皮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橡皮,然后在纸上画上影子。
生:用手电筒照射橡皮,然后改变橡皮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影子。
师:那么实验中手电筒和白纸的位置是否改变呢?
生:不变。
生: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橡皮,然后把影子画下来。
师:书本中分别是从哪两个位置照射呢?
生:上面和右面。
教师PPT展示每个实验,并做简要说明。
反思:在本节课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也许担心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差错,所以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又简单地讲了每个实验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现在回想一下显得拖泥带水,让费时间,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没有我最后的说明我认为学生也能较顺利的完成实验。这样的说明反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够,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课的语言神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也着重反映出来。整节课,我的语速过快,无意识的口头禅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急于把课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态。需要我在以后的每堂课时时给自己暗示,改正过来。另外,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过于严肃,没有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上课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平时上课的习惯问题。虽然,在自己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暗示自己亲近学生,但是显然还没有做到,在师生间的默契与信任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取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光和影教学反思8
本周进入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学习,对于光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在第一节《光和影》的教学中,第一个班教学时我采用的是用手电筒将自己的手照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来引入课题,但是由于手电筒本身光不是很强,教室里不够暗,所以影子不是很明显,正当我在想如何进行调整时,无意间走过了投影下方,发现自己的影子正好可以投射在屏幕上,于是借机直接让学生进行观察此时看到了什么,产生影子的条件需要什么,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没有花费太多时间。
在影子的特点和规律的教学中,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木块充当物体,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按照影子的位置,大小,形态,三个方面自己进行探究和总结,没有对他们讲解的太多,让他们自己小组去探究,绝大多数小组都还是可以找在不用情况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因此学生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在进行总结时,也就直接将小木块放在投影仪下方,让学生直接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效果是真的好。最后给学生播放了手影舞蹈的视频,学生通过刚才实验的所得,很多同学都自己分析解释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舞蹈效果,怎样可以做到。
第二节《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还比较纠结,考虑到最近的天气是不会有很好的太阳让学生来做这个实验的,书上的模拟实验是将小木棍立起来,放在阳光下观察不同时间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现象,又不想因为没有太阳就不做实验,直接分析数据和凭生活经验来总结,于是决定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小塑料棍,同时用科学书立在棍子后面,手电筒围绕科学书四个边进行移动来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整个过程手电筒的光都要照射小棍上,然后记录科学书四个角,三边的中点上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发现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影子的变化过程,学生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图个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光和影教学反思9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光和影教学反思10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光和影》教学设计
高桥镇何家小学
唐家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影子长短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8)、白纸(8)、长方体的橡皮(8)、实验记录单(8)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有趣视频?想不想看?一边看一边思考:
1、这是什么表演?
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
分析:播放的是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板书:光和影
二、探究
(一)认识光源
1、课件出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这些图片那些是光源?
3、月亮是光源吗?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光源?
三、探究影子产生条件
(一)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
1、导入:白天在阳光下,我们的影子总是一样的吗?(不一样)那么我们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谈)
2、师:那么你们知道影子与什么有关系吗?
3、它们有怎样的关系,你能说说吗?
课件出示:影子与光源的照射的角度有关系吗?
4、我们怎么验证他们的关系呢?(做实验)
(1)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实验方法。请学生读一遍。
(2)现在明白怎样做实验了吗?实验结束后我们评一下那个组做的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吧!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反馈:
(1)激励: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我们看哪个组积极踊跃,而且汇报得好。
(2)学生汇报。
(3)评价。
(二)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系”
1、引入:还记得视频里的大手拉小手的场景吗?
2、请学生猜测表演者是如何做到的。
3、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也就是说,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系,怎么验证他呢?(做实验)
4、师:简要的指导实验的注意点。
5、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反馈:
(1)激励:大家的实验成功不成功呢?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6
(2)学生汇报。
(3)评价6。
(三)实验三:探究“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1、课件出示实验图,问:当光照这一面时会是什么?当光照另一面时又会是什么?谁能猜到?(学生回答)
师:相信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猜测,等会把你们猜到的填到实验单上吧,这个实验会做吗?
2、学生做实验。
3、汇报
(1)激励:你们的实验结果出来了嘛?现在谁愿意将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我们看哪个组积极踊跃,而且汇报得好,我将为他们组颁发一块奖牌,谁愿意?
(2)学生汇报。
(3)评价。
四、拓展应用
1、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3、小结,下课。
五、板书设计
光和影
1、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
3、探究影子的特点:
长短
大小
形状
光源的照射的角度
到光源的距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辽中县大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示范园进行。试验地土壤为耕型沙质碳酸盐草甸土,地力均匀。土壤有机质1.5%以上,碱解氮87.34 mg/kg,速效磷58.04 mg/kg,速效钾57.05 mg/kg,速效锌0.23 mg/kg,土壤p H值6.7。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优质高产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大垄双行种植的高产田,密度8.25万株/hm2;清种的对照田,密度为5.70万株/hm2。
1.4 测定指标
该研究在玉米灌浆期测定以下指标:(1)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观测分析群体LAI及分层分布。(2)光量子通量密度。用LI-250光照计于8∶00—16∶00测定,每隔2 h测定1次,测定群体从地面至冠顶,垂直高度30 cm一层进行观测,读数取15 s平均值。(3)群体中CO2浓度。用GM70多功能CO2分析仪于无风天气测量群体内CO2浓度的垂直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面积指数与光照的垂直分布特征
从图1可知,在玉米群体的顶部和底部,叶面积指数较小,中部和中上部叶面积指数较大。下层叶面积高产群体低于对照群体,而120 cm以上高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群体,高产群体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在180~210 cm层次,高度较对照有所增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群体透光情况有关,在这个高度上的叶片受到光照的强度和光质较高,光合作用较强。高产玉米群体叶面积的这种分布特点使光能更多的分配到群体下层,延缓下层叶片的衰老,提高光合面积,是实现高产的基础,合理的光分布使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达到最高,为玉米获得高产提供了条件。
从图2可知,2个玉米群体中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在玉米封行之后符合Beer-Lambert(比尔-兰伯特)定律[4],光量子通量密度都表现出随高度降低而呈递减的趋势。玉米冠层顶光量子通量密度下降比较快,中层光量子通量密度下降缓慢,而下层光量子通量密度急剧衰减。对2个群体正午各层的光量子通量密度进行比较,表现为对照群体内各层的光量子通量密度均大于高产群体,漏光损失比较多,而高产群体各层的光量子密度比较适宜。在180 cm处高产田的光量子密度达到了141.17μmol/(m2·s),210 cm处的光量子密度达到了510μmol/(m2·s),在这一层次上的叶片受到光照的强度和光质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对玉米形成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群体内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由于叶片主要集中在群体的中层和中上层,顶层和下层叶面积较少,因此上中层的光量子密度差距比较大,上层和下层差距比较小。
从图3可知,高产群体的截获率始终大于对照群体。高产群体的平均截获率为73.02%,对照群体的平均截获率为54.04%,前者截获率大于后者18.98%,在穗位处高产群体的截获率为94.67%,对照群体为68.74%,此处的高截获率有利于高产群体形成高产,这与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分布有关。太阳辐射进入群体以后辐射强度会逐层减弱,冠层结构会影响群体对光的截获能力,群体对光的截获量适宜能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2.2 玉米群体内CO2的分布特征
2.2.1 玉米群体内CO2浓度的日变化。
从图4可知,玉米群体CO2浓度的日变化总体是早、晚高,中午前后低,其变化趋势呈现W型。该结果与徐克章[5]的研究结论一致。太阳升起以后,光照增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群体内一整夜呼吸作用积累的CO2,群体内CO2浓度下降。正午前后CO2浓度有所波动,主要是因为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水分少,叶片气孔部分关闭,出现“午休现象”,导致群体内CO2浓度增加。傍晚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比较弱,群体内CO2浓度相对较高。
从2个群体CO2浓度日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上午8∶00和10∶00高产群体的CO2浓度高于对照群体,12∶00—18∶00之间高产群体的CO2浓度均低于对照群体。从群体内的CO2浓度下降的趋势和群体内的CO2浓度可以得出高产群体的光合能力较强,消耗较多的CO2。
2.2.2 玉米群体内CO2浓度的垂直分布。
选取有代表性的8∶00、12∶00、18∶00 3个时刻代表早、午、晚农田中的CO2浓度变化。从图5可知,CO2浓度的垂直变化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曲线。这是由于夜间农作物呼吸释放CO2,在农田中由地面向上CO2浓度不断递减,日出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上层首先降低,浓度曲线出现弯曲现象。群体内CO2浓度的最低点出现在玉米冠层的层次也不相同,高产群体最低点的位置在220 cm左右处,对照的最低点在150 cm左右处,此层次正好是玉米叶面积指数最大的层次,同时CO2浓度最低处与光合能力最强处也是对应的。
3 结论与讨论
(1)从光分布特征来看,高产玉米群体的光分布有利于较高产量的形成。与对照群体相比,高产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光能分配合理,群体对光的截获能力增强,减少漏光损失。
(2)群体中CO2浓度的垂直变化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趋势,CO2浓度最低点出现在各自叶面积指数最大的层次,也是光合作用最强的部位。高产群体最低点的位置在220 cm左右处,对照的最低点在150 cm左右处,与各自叶面积指数最大的层次相对应。
(3)玉米群体CO2浓度的日变化总体是早、晚高,中午前后低,其变化趋势呈现W型。8∶00和10∶00高产群体的CO2浓度高于对照,12∶00—18∶00之间高产群体的CO2浓度均低于对照,从CO2浓度的变化趋势来看,高产群体的光合能力较强,为玉米群体获得高产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沈秀瑛.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的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1993,19(3):246-252.
[2]王鹏文,戴俊英.玉米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9,14(3):60-64.
[3]刘开昌,张秀清,王庆成,等.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候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89-493.
[4]于强.玉米株型与冠层光合作用的数学模拟研究(数值模拟)[J].作物学报,1998,24(l):7-1.
“逃”出来的人生哲学
他是一个身材不是很高却很健壮的东北纯爷们儿,长相也是再普通不过了,出身于革命家庭,话不多却很爽朗,大多数时候的他都是在倾听。从扶梯上到三楼的一路上,摆放了很多他的油画,每一层楼画的整体风格都不同于其他发生了迥异的变化,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同一个人的作品,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眼看就要达到某一个境界的作品突然戛然而止了呢?
“我是一个多变的作者,不会守住一个东西,风格这个东西对于作画的人来说永远是靠不住的,是别人给你的。”这是韩绍光对别人疑惑的一种解释,“我很容易否定自己,也常常否定自己,从而完全扔掉了以前的东西,有人说我那些风格随便哪一个延续下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但忽然间我就放弃了,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很多想法。”
韩绍光给自己这种行为的定义是“逃离”:“我总是在尝试着‘逃离’学院派的一种创作方式、表达方式,虽然不清楚自己要探索些什么,但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以前画了很多超脱学院掌控和传统的画。学院体系内的名利是我这种‘溜边的艺术家’永远可望不可及的,没有办法只能选择‘逃离’,在另一条路上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也正是那一年他“逃离”了学校,“逃”到了这个金融城堡里。有人说,这恰恰反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对艺术家成长的关照,也呈现了金融机构的包容性,很微妙的呈现了艺术家的金融化。“我是幸运的,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打造艺术文化空间的一部分,在这里‘白吃白住’了10年,虽然挂着艺术总监的头衔却什么都不用管,每天的工作就是画画。”韩绍光认为,“我是一个做项目的艺术家,期货交易所培养艺术家也是一个项目,我的作品也都是按照这个定位来做的,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没有任何拘束,让我能够潜下心来去创作。”
“躲闪”中遇到真谛
韩绍光的“逃离”在他创作过程中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躲闪”,“我很崇尚自由的艺术家,他们追求解放却没有离开艺术规则,仅仅是打算逃离艺术的套路化、美院系统、大家系统、受追捧的市场系统。这也是我目前的一种创作状态,寻求自己的解放,绕过前面的徐悲鸿、梵高等里程碑式的人物,从他们笼罩的土地边缘行进,不知不觉的就找到了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走出了另一条很宽的路。”
“这些大师和主义的边缘往往都会有一个狭小的缝隙,我左躲躲右闪闪的就躲进了一片新天地,躲闪过程中的新发现比主动去找更有意思。至于我所发现的东西,是不是会被人们认可,不是当下我在创作中要考虑的问题。”韩绍光恰恰不是一个什么问题都不考虑的人,就像他每次和别人聊天都会不断抓取别人信息中一些有帮助的东西,然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一个艺术实践者的角度,理念是学院中的东西,作为我们这种已经走出院校的职业艺术人来说,我不是确立了一个目标性的画家,躲闪一些东西的同时我又从东西方哲学中吸收了一些共有的净化心灵的东西。如果当代艺术涉及到人性,我想这方面一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敬畏感。”
《迷思》、《迷失》、《飞者非鸟,潜者非鱼》系列作品从人类、世界等宏大题材进行审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个寄存着困惑、迷茫、矛盾、思辨、激情的驿站。“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就是,当代艺术一定要涉及到人和人性精神,人性这点东西无论善恶,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关注不关注他都是存在的。在画布上讨论人性,虽然不能直接帮助人们什么,但是艺术家通过画笔进行讨论,从而引发社会的关注,就已经功德圆满了。”韩绍光表示,“很多看似离我们很远的东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我选择如此宏大的艺术题材也是希望这些画能够对社会发展提供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