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统领,根据太仓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立足“课题”与“课堂”坚持履行中心“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工作职能,关注前沿,优化理念、创新方法、扎实过程,运用针对性科研方法,规范有序、求实务真、追求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计划,坚持教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十三五”省级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2.协同各部门做好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3.协同各部门制定2024校本培训方案,按计划开展活动。
4.做好2024县市级培训工作报名工作。
5.抓好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工作。
6.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7.做好教师论文参赛、投稿等宣传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安排
(一)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本科室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结合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先向全体教师征集本校内关于学校规划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阅读、教科研训一体化等领域内的问题。动员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报,架构起学校的课题网络,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提高专业素养。
2.做好在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深入课题的研究过程,与课题主持人定期沟通,了解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内容。尽量多的参与具体的研讨活动当中,一起听课、研课,从科研角度来查看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带领课题组老师用科研眼光来推动课堂教学。帮助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指导梅老师做好课题平台建设,按要求完成资料上传,并随时积累好过程资料。
3.优化教科研制度,做好相关网络管理
教科室制定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校教科室将采用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加强各级培训活动,加大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全员阅读,建立学习型校园
本学期继续通过阅读促进全体教师理论修养,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重点围绕指定书目以及市发展中心编制的《燃荻》、校教科室编制的每月一期的纸质文摘,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指定阅读书籍一本,并撰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三篇,上传校本培训平台的读书活动栏目内,纳入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内。同时把读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课堂实践,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起来,为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架起互通的桥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本学期是2024年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开始,一是协同各部门制定好新一的培训计划,二是提醒各部门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做好活动前有签到、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报道,将每一次的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到位,材料搜集齐全。并做到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三是本科室及时做好每位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做到每次活动结束立即登记统计,每月汇总结算一次,及时查漏补缺,为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2024年的县市级培训又将拉开序幕。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有名师大讲堂、“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考试、“江苏省网络知识竞赛”、“苏州电教馆的网络培训活动”、“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苏州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竞赛”等众多的培训项目,本科室会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商量,采用自主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教师有序合理地参与培训。本科室将认真做好各项报名的动员与名单上报工作,为每位老师顺利参与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太仓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规范校本培训学时记录
做好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工作,严格按照《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每学年每位老师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各不少于50学时,5年总和不少于500学时的要求。本科室主要负责好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这一块的内容制定与学时统计。在以上两类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请老师们及时登录培训管理系统,查看培训活动获得的相应学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搭建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评选平台
1.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个学期都有一些固定的论文比赛,接到上级部门传达的相关通知,就要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
2.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也是教师评定职称需要的一个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这方面的成绩,除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论文比赛,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作用,帮助老师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附月行事历:
2-3月:
1.上交苏州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
2.参加全市教科室主任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3.完成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4.完成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5.“十三五”课题研究。
6.完成2024年校本培训方案。
7.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8.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9.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10.召集课题组长,各课题组完成计划和月科研活动,资料上传课题平台。
11.编辑教育文摘一份。
12.完成本学期课题信息表填写。
13.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网页的建设。
14.做好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比。
15.下发教科研工作电子台账。
16.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4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5.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6.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宣传工作。
5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的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报名工作。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组织工作。
8.太仓市级个人专项课题结题准备。
9.上交有关比赛论文。
10.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6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最终整理。
3.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
4.结合教导处评优课与汇报课,进行课题研讨活动。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论文比赛材料
7.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8.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9.收集各位教师本学期论文、案例、反思等(40周岁及以下)。
10.做好学校继续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1.统计、汇总本学期教师各级获奖情况、参加培训的情况。
12.整理本学期教科资料,条线评优。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通过运用不同的形式, 采用层层分级的方式获得各个省市县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的汇总、 统计与分析进而展现出我国人口的发展现状, 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做好基层人口与生育统计工作对于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 使得人口和计划统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 利用科学的手段, 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存在的缺陷
(一)统计数据不真实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情况比较复杂,要想做好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其重要的一步。 在城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是根据这个城市的各个行政区域以及居委会对本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数据统计。 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比较多,有关部门在统计人口数据上容易造成疏漏,统计不全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城市人口的发展情况。 而在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生产比较落后,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上报的数据以乱充好,随意填写人口情况就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不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监督力度不够,统计人员没有专业的素质素养,统计工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常常因为领导的压力而对数据进行改动,也造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大大阻碍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发展。
(二)收集统计信息比较困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其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是是对各省市县乡的人口信息进行统计,进而通过汇总,分析和研究来得出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 由于各个省市以及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人口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来说, 派遣计划生育采集人员在收集相关信息时就比较的困难,同时也比较复杂,这都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出现。 另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统计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用人工手写的方式来记下人口的基本情况,由于纸质表格过于陈旧,不能清晰的反应出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国家通过数据制定出正确的人口政策。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人口流动数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这部分人口的统计,由于我国现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统计还不能够做到地区之间信息数据共享的程度,这样就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统计工作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点:做好基层领导的思想宣传,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才能够积极的组织人力、物力来配合统计工作的实施。 于此同时各级领导要做好桥梁工作,负责做好统计人员与统计对象的沟通协调,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组织专业的统计人才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高水平的统计才能确保统计工作的质量, 对于优秀的统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对于业务不熟练的统计人员要加强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在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因为人民群众是这项统计工作的被统计对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统计时能够主动的把真实信息传递给统计人员,对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有效开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做好统计前的准备工作是为做好统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先进手段开展统计活动
我国当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多个单位的统计数据综合而得来的有效信息。 在各单位的统计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特点, 其在统计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 例如统计时间、统计范围、统计方向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也使统计数据的结论存在着一定差异。 比如人口计生部门是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统计,而公安部门对新生人口进行统计,这就会数据重复统计的问题,而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以确保各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展开工作。 就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虽然我国的人口统计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漏记或者所记内容不真实情况的存在, 例如公安部门的户口登记上由于黑人口现象的存在而使户口登记与现实情况不符。 因而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手段开展统计活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辅助走访调查统计人口信息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
由于我国传统的统计方法比较陈旧, 不能准确的反应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步伐。 拓宽农村的信息网络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数据进行管理、研究与分析。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录指纹的高新技术来帮助展开统计工作, 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重复统计现象的发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应与人口和统计工作的发展。 在这一环节,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时,要改变以往根据人口数字情况来决定人口数据的上报形式,要以数据分析为主,结合现今的工作实际情况,把生活与分析结果联系起来,以体现客观的人口统计情况。 最后要积极的与政府沟通联系,让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掌握我国人口的最新消息, 为我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成果,才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
四、结束语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有做好统计工作才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才能够为我国的发展制定出准确的政策。 而在统计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水平,从而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提高人口与计划统计工作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经济视野,2013,(14):12-13
[2]赵红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2,(23):44-46
【关键词】新形势;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36-02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现状
(一)统计数据不真实
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比较多,有关部门在统计人口数据上容易造成疏漏,统计不全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城市人口的发展情况。而在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生产比较落后,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上报的数据以乱充好,随意填写人口情况就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不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监督力度不够,统计人员没有专业的素质素养,統计工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常常因为领导的压力而对数据进行改动,也造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大大阻碍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发展。
(二)收集统计信息比较困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是是对各省市县乡的人口信息进行统计,进而通过汇总,分析和研究来得出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由于各个省市以及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人口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来说,派遣计划生育采集人员在收集相关信息时就比较的困难,同时也比较复杂,这都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统计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用人工手写的方式来记下人口的基本情况,由于纸质表格过于陈旧,不能清晰的反应出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国家通过数据制定出正确的人口政策。
二、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改善策略
(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统计工作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点:(1)做好基层领导的思想宣传,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才能够积极的组织人力、物力来配合统计工作的实施。于此同时各级领导要做好桥梁工作,负责做好统计人员与统计对象的沟通协调,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2)组织专业的统计人才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高水平的统计才能确保统计工作的质量,对于优秀的统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业务不熟练的统计人员要加强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3)在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因为人民群众是这项统计工作的被统计对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统计时能够主动的把真实信息传递给统计人员,对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有效开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做好统计前的准备工作是为做好统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先进手段开展统计活动
我国当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多个单位的统计数据综合而得来的有效信息。在各单位的统计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特点,其在统计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例如统计时间、统计范围、统计方向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也使统计数据的结论存在着一定差异。比如人口计生部门是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统计,而公安部门对新生人口进行统计,这就会数据重复统计的问题,而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以确保各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展开工作。就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虽然我国的人口统计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漏记或者所记内容不真实情况的存在,例如公安部门的户口登记上由于黑人口现象的存在而使户口登记与现实情况不符。因而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手段开展统计活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辅助走访调查统计人口信息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
由于我国传统的统计方法比较陈旧,不能准确的反应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步伐。拓宽农村的信息网络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数据进行管理、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录指纹的高新技术来帮助展开统计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重复统计现象的发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应与人口和统计工作的发展。在这一环节,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时,要改变以往根据人口数字情况来决定人口数据的上报形式,要以数据分析为主,结合现今的工作实际情况,把生活与分析结果联系起来,以体现客观的人口统计情况。
三、结语
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做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对于我国制定正确的人口计划以及其他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本文对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做简单的阐述,并通过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几点有利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士华,郭丁兵.浅析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J],财经界(学术),2010,(2):77-79.
[2]王玉玲.浅议如何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质量[J].经济视野,2013(10):321.
[3]孙晓青.浅谈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财经界,2012(10):279.
关键词:2024铝合金,热处理,电导率
2024 铝合金是国内外航空、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铝合金之一, 然而, 对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的控制和使用过程中, 特别是在短时较高温度下, 材料出现的问题, 通常都采用破坏的形式进行金相检查, 或采用抗拉试验或硬度试验来检测铝合金热处理质量。由于铝合金热处理后, 在一个强度 (硬度) 值下, 可能有两个不同状态。因此, 只用强度或硬度来控制铝合金热处理后的质量是一种已经落后的检测方法, 是不能完全确保质量的。电导率检测方便快捷, 工作效率高, 且基本不受被检件形状、重量等条件限制, 对零件无损检测独具优势。国内外已有很多采用测电导率的方法来决定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和某些力学性能的报道[1,2,3]。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摸索出2024 铝合金热处理制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为铝合金原材料的电导率检验及零件的电导率检验提供经验与数据支持。
1 试验过程
1.1 试验用原材料
试验材料为2024 铝合金, 化学成分见表1。
1.2 试验方案
(1) 退火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退火温度分别为300℃、350℃、400℃, 保温2h, 出炉空冷。
(2) 固溶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处理温度分别为485℃、490℃、495℃、500℃及505℃, 保温1h, 水淬, 自然时效96h。
(3) 人工时效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温度495℃, 保温1h, 水淬, 分别180℃、185℃、190℃、195℃、200℃时效, 保温12h, 空冷。
(4) 自然时效时间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固溶温度495℃, 保温1h, 水淬, 自然时效24h、48h、72h、96h、120h。
1.3 试验设备
试验选用D60K型、精度为±0.12MS/m的涡流电导率测量仪;在每个试样两端分别取3 点测量电导率值, 6 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数为该试样电导率值。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退火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图1 显示了退火温度对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电导率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当温度升高时, 合金中第二相溶解增多, 过饱和固溶体的浓度增加, 使基体晶格畸变增加, 基体点阵中的电子散射源的数量和密度也随之增加, 导电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变小而使电导率下降。
2.2 固溶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铝合金固溶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固溶温度的逐渐升高, 电导率则逐渐降低。固溶程度越大, 作为溶质元素的异类原子引起的作为溶剂元素的晶格点阵畸变越大, 电子的散射越大, 导致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小, 电导率越低。此外, 合金组元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有效电子数减少, 也会使电阻率增大, 从而使电导率下降。
2.3 人工时效温度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延伸率与人工时效温度的关系如图3 所示, 可见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电导率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当时效温度升高时, 淬火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将逐步析出溶质原子, 使合金的晶格畸变程度减少, 内应力降低, 从而使电子运动变得容易, 电导率逐步增大。时效温度越高, 强化相析出越充分, 合金的电导率越高。
2.4 自然时效时间对2024 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电导率与自然时效保温时间的关系见图4, 随着时间的延长, 电导率逐渐升高, 在96 小时之后变化趋势不明显。这是因为当时效时间增加时, 淬火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将逐步析出溶质原子, 使合金的晶格畸变程度减少, 内应力降低, 从而使电子运动变得容易, 此时电导率逐步增大。自然时效时间越长, 强化相析出越充分, 合金的电导率越高, 但超过96 小时之后, 析出溶质原子趋于饱和, 因而电导率的变化趋于平缓。
3结论
通过2024 铝合金的电导率试验研究,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铝合金电导率逐渐降低。 (2) 铝合金电导率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可用电导率来判断固溶处理时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 如当铝合金的固溶温度持续升高时, 电导率如果持续下降, 说明该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在持续提高;如果电导率保持不变, 则说明铝合金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已经达到极限, 继续升温意义不大。 (3) 铝合金电导率随着人工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后期上升趋势缓慢。 (4) 电导率随自然时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后期趋于稳定。 (5) 在材料机械性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调整热处理参数调整铝合金的电导率。 (6) 两个不同的强度可能对应着一个相同的电导率读数, 两个不同的电导率值也可能对应着一个相同的强度值, 因此, 不能单独用电导率值来确定铝合金的热处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宁, 石峰.电导率用于铝合金热处理工艺控制和过程检查[J].材料工程, 19949 (6) :37-39.
[2]何和种.热处理对919铝合金电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 1997, 12 (3) :6-9.
关键词: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信息化;数据库;计划管理体制;计划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18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92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推动下,出现了空前的飞跃性增长,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各种企业与集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制约了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壮大,因此对其改革时必须从当下的社会条件出发,利用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尤其要运用计划与统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谋求更好的道路。
1 计划统计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计划统计工作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对施工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与进展程度等进行数据性的记录,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及时有效地把握施工中的种种进程,同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来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以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更加深入。
计划与统计管理工作主要对企业的施工计划、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也即是对项目策划、立项、项目进展程度、交工验收、付款程度、零时增加的工程、物资材料采购计划、工程质量情况统计等所有数据的记录、分析,其精细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几乎涵盖了整个施工的每个环节,促进了企业施工过程的完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其在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使企业在其项目的开发中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可以说运用计划统计的管理方式对企业施工而言具有使其更加透明化的优势,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部署与科学管理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使一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综合实力与竞争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 施工企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有不少企业已经采用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由于其经验不足等原因,往往在计划与统计的工作中容易造成疏忽,其工作有时不到位,而且从全局的大方向上来把握相对可能理性一些,但在其整个运作过程中,其对于很多细节的处理还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或者其对工作的细目分列上还不能更加精细化。应该加强说明,使其对于今后的工作能够有一个清醒认识,责任心进一步得到加强。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时,由于其不大注重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的方式,往往容易造成矛盾或产生某些不必要的冲突,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其管理层进行严格要求,还要探讨一些与施工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方法,使相关的检测与问题在一种良性的关系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即使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很到位,其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项目开始应当成立一些外在于企业项目之外的监管体系,让项目运作得更好,实质也是为了给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 作用分析
3.1 整体把握,引领全局
计划统计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施工计划;另一方面指统计管理,二者是现代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重中之重。从上文对其内涵与意义的概况与简单介绍可知,施工企业要良性发展、长久发展,就必须做好计划与统计的管理工作。因此其是从构建系统化的管理角度进行切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全局出发来对施工企业进行引领。从制定计划,到战略部署,与项目的引进与实施工程到最后的完工检验等都一一进行监管。又从其统计管理工作将各个部分加以精细处理,最终又将部分合成到整体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其从整体出发,将所有的部分都纳入管理中,又从各个部分的统计中回到整体,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为其重新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3.2 实事求是,细致到位
从施工的相关规范与设计要求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其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统计表格,使统计指标得以固定。从施工质量计划表、项目进度统计表及其柱状图到工程管理的曲线图等皆要详细编制。
3.3 操作有序,按部就班
只有科学地编制各种施工进度计划,才能保质保量地使施工任务得以完成,在项目的管理中要把握其成本、进度、质量这三大主要拥有支配力的要素,其中进度管理也是其核心的核心,因此也要将其更加重视,分阶段、分时期、分任务,从整体上把握,从合理的分化中来进行具体施工管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4 数据记录,清晰明了
时时记录其进展数据,对其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问题,若存在问题,当及时有效地提出并加以解决。从计划统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表格可以运用数据库进行汇总与分析,用其他如柱状图、曲线图等能起到很好直观作用的图表加以处理,进行呈现,如此,施工项目工程所有成本投入情况、目前的进度情况与安全状况、任务完成情况及其质量等都一目了然。因此可以保证项目质量与安全进行的同时,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其因管理不善与情况不明所导致的无谓损失。
3.5 分析准确及时,正确决策
根据当下社会以信息化为主的大趋势,要应用一些多媒体工具,加快其信息资源的网络建设,如此才能更清楚地显示出其功效,让各个部门在这种信息共享中充分认识到其所决策将产生的利弊。只有这种透明化、科学化的处理方法,才能使一个企业的各个管理决策部门更加精明、选择更加正确,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人治彻底地转变为理性工具的管理模式。
3.6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第一,按照其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工期科学合理的安排,也能够及时地处理其出现的问题,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第二,从数据上得来的清晰的施工进度显示,透明度加强,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三,通过其分析可以合理地使施工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第四,这种新型的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的最终结果使项目工程管理得到了实际上的效益,将项目管理与其自身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合一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五,统计工作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第六,协调了各个部门,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共享,使其决策更加理性,也更加科学合理,使传统的人治管理模式得到了转变,且以工具理性为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如此有效、密集与细化的管理方式,步步跟进,提高了企业的整个竞争实力,使其在投标中不但始终发挥作用,而且使其总是立于不败之地,用实力说话,赢取了一切机会中的胜利。
4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工作是从一个企业的整体出发,对其所有部门进行细化与监管,以信息数据化的手段对其进行透明化,使其所有的计划与执行及检测工作显露于外,让企业更加了解其自身的情况,更加理性科学地去处理其实施的项目工程,协调所有部门的工作,从总体上来引领一个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其作用的分析,希望所有施工企业能够正视其现状,提高对其认知度,积极更新其管理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综合实力,从战略上进行长远的部署,做好计划统计工作,保证其健康稳定有序地向前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琳.浅议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工作[J].山西科技,2012,(3).
[2] 苏国平.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
[3] 许志端,张金隆.基于事例推理的报高率确定模型
[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13,(8).
作者简介:张莹(1982-),女,江苏扬州人,中国三安建设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部综合管理。
关键词:计划统计 成本管理创效 关系 操作程序 问题及措施
1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概述
施工项目计统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错综繁杂的数字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一系列动态的过程,扬长避短、步步深化,形成条理清晰的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通过严谨的科学统计程序,优化后的可控化成本指标作为施工经验总结,为类似的或者下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合理组织施工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方案的优化、采购方案的比选、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通过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考核一系列成本管理环节,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成果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应从工程投标报价开始,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
2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计统与成本管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计划统计是前提,成本管理与创效是目标,计统与成本管理相互间有机组合,共同推动项目管理的进程。计统为成本管理提供可控化成本管理指标,成本管理的最终成果通过计划统计而进一步提升,计统与成本管理之间相互制约,共同为管理创效服务。
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哪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都需要计划统计做支撑。
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计统与成本管理方面的关系如影随形。在项目投标报价阶段,如果拟建工程与已完工程类似,通过统计分析类似工程的成本数据,再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并对结构差异和价差部分进行调整,可以用此概算指标编制拟建工程的预算。项目施工阶段,编制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已完工程部分的成本数据资料并加以优化,结合已完工程部分的工程量,可以推导出未完工程预计需要增加的投资及其各成本费用可控化指标(包括材料、燃料、动力等可变成本指标及折旧、修理、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等固定成本指标),用此成本控制指标考核下一阶段成本工作的效率。在项目成本阶段性控制及分析考核阶段,通过计划统计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横道图法、表格法、曲线法等表达方法,可以分析成本的费用偏差、进度偏差、费用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等评价指标,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使成本管理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可以找出实际可控化指标与目标指标的差距,并能分析出由于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指标变化的差异,步步深化,为下一步的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操作程序
3.1 统计工程项目各项成本消耗
3.1.1 施工项目成本资料准备:搜集已完工程成本资料,摸清每项成本消耗情况并加以分类、归纳、提炼、升华,形成条理明晰的成本资料。
3.1.2 各种主材工程量统计
①各种主材设计消耗量统计:根据设计施工图,计算各种主材的设计消耗工程量并按各种主材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②各种主材应耗量统计:根据计算出的设计消耗量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考虑一定的合理损耗率计算各种主材应耗工程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③统计剩余工程主材应耗量:根据已完工程的单位应耗量及剩余工程量推导出剩余工程的材料应耗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3.1.3 劳务费用统计:按照剩余工程量=总工程量-截止某一阶段已完工程量,剩余工程量×劳务合同单价=剩余劳务费用。
3.1.4 机械能源费用统计:机械能源费用统计以某一时段能源消耗实力为参考,结合已统计出的已完成工程量,反推出单位工程量能源消耗指标。
3.1.5 周转、二三项目材料统计:根据合理适度的周转次数计算总的需求量,按照后期需求量=总需求量—某一阶段已进货量,后期周转材料费用=后期需求量×平均单价,按照计算出的后期周转及二三项材料的费用进行控制。
3.1.6 其他剩余费用统计与计算:其他剩余费用包括机械设备摊销、本级费、不可预见费等,根据公司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进行计算和控制。
3.2 设定可控化指标
成本控制可控化指标设定原则:通过统计出来的可控化指标要适度超前,有挖掘潜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设定的过低,或许由于统计有误或者计算错误,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不经过努力便很容易达到,测算结果显示的成本控制效果虚盈,起不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如果设定的过高,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成本测算结果呈现虚亏的情况,很容易挫伤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符合成本管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最终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所以成本控制的可控化指标要经过专业人员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统计、分析、计算并考虑各种可能发生因素的影响来设定。
3.3 成本分解与考核管理办法编制
3.3.1 成立责任成本领导小组:根据费用控制目标及设定的可控化指标,成立以项目长为组长,各个科室为责任人的成本管理领导体系。
3.3.2 明确成本费用目标:结合各部室及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责任成本预算的费用组成设置相应的责任费用控制中心,明确总成本预控目标及各个责任中心费用预控目标。责任划分明晰,分工明确。
3.3.3 明确考核化流程及要求。
3.3.4 明确考核方式:(比如:责任成本预控考核实行总成本包干、分项成本动态管理、季度考核、年终兑现的方式)。
3.4 成本控制:根据各个责任控制中心的责任划分,多方面采取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实施管理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进行控制。
3.4.1 人工费控制: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作业队的组织管理水平,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各工种工人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多种施工作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提高作业功效。
3.4.2 材料费控制:包括指标控制、计量控制、包干控制。
3.4.3 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控制台班单价、控制台班数量。
3.5 成本核算:根据项目实际支出范围,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安全费、基本费、不可预见费等。
3.6 成本分析:以某项材料节超为例,节超分析包括由于量差引起的节超和由于材料价差引起的节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清楚了解到哪项节超是管理方面的经营成果(真正的节超),以便为下一步的控制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4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全员参与意识不强;计统台账不健全;计统与成本管理关系认识浅薄;信息化系统在计统与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足。
4.2 应对措施:加强业务方面的培训;定岗定员;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经常下工地,锻炼实操经验。
5 结语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强基固本,狠抓落实,才能真正达到管理创效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长庚.基于资源流的作业成本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2]邓明君.集成成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5.
多波束测深系统将传统的测深技术从原来的点、线扩展到面, 能够对所测水域进行全覆盖、高精度测量[1,2,3]。Sonic 2024多波束测深系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测深设备, 较其他类型多波束优势在于超高分辨率和准确度, 且波束具有导向性[5]。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中航道扫测的项目, 详述了多波束系统中各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多波束系统的安装与校准以及多波束数据后处理的基本流程, 最后通过CARIS HIPS生成水下地形的三维图像。
2 主要仪器性能指标
2.1 多波束测深仪
Sonic 2024是美国R2Sonic公司生产的基于第五代声呐结构的高精度多波束测深仪。工作频率为200-400k Hz (可调) , 波束宽度为1°×0.5°@400k Hz, 波束数目为256个, 扇形条带开角为10°-160°, 测深最大量程为500m, 脉冲宽度为17μS-500μS, 功率为191-2211d B, 测深分辨率为1.25cm。
2.2 光纤罗经及姿态传感器设备
法国i XSEA公司生产的OCTANS光纤罗经和运动传感器是世界上唯一经IMO认证的测量级罗经。它内置有自适应升沉预测滤波器, 在任何情况下, 均能实时提供精确可靠的运动姿态数据。OCTANS航向稳定时间小于5min, 航向精度为0.1°×Secant纬度, Roll/Pitch动态精度为0.01°, Heave精度为5cm或5%。
2.3 定位设备
Trimble SPS361型信标机是世界GPS知名公司Trimble的高精度的定位设备, 支持接收MSK信标差分信号, 可提供亚米级定位精度, 广泛应用于海洋测量、港口工程等各个领域, 水平定位精度优于1米。
3 多波束安装与校准
3.1 多波束系统安装
多波束换能器采用侧舷安装方法安装于测量船舶的左舷, 并以多波束换能器安装杆与海水面交点作为参考点建立船体坐标系, 定义船右舷方向为X轴正方向, 船头方向为Y轴正方向, 垂直向下为Z轴正方向[6], 量取各传感器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置, 往返各测量一次, 取其平均值。
3.2 多波束系统校准
多波束系统的校准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地形特征的合适区域做校准测量, 本次选取垂直于航道的两条测线作为多波束校准的测线。由于Sonic 2024多波束系统具有PPS功能, 能够实现GPS UTC时间和电脑时间的同步, 故时间延时 (Latency) 为0[4]。因此, 本次测量仅需进行横摇、纵摇和艏摇校准。
(1) 横摇 (Roll) 校准。通过海底平坦海区同线同速反向的条带断面测量数据测定横摇 (Roll) 偏差数据。
(2) 纵摇 (Pitch) 校准。通过水深变化大的海区同线同速反向的中央波束测量数据测定纵摇 (Pitch) 偏差数据。
(3) 艏摇 (Yaw) 校准。通过水深变化大的海区异线 (间距为覆盖宽度的2/3的两条测线) 同速同向的边缘波束测量数据测定艏摇 (Yaw) 偏差数据。
4 数据处理与比对
多波束测量结束后使用CARIS HIPS软件进行水深后处理, 后处理顺序为:定位数据检查-姿态数据检查-声速改正-线模式编辑-潮位改正-合并数据-面模式编辑数据处理等, 生成水下地形三维效果图, 如图1所示, 使用CARIS GIS软件对水深数据进行抽稀, 并按照5mm间隔生成水深文件*.txt, 最后根据项目要求绘制测区1:1000比例尺的水深图。
5 结束语
通过Sonic 2024多波束测深系统水下地形扫测的工程实例, 详述了各种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多波束系统的安装与校准和多波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通过水下地形三维图的生成, 较直观地验证了高精度和高密度的多波束数据可以分辨水下地形地貌的细微结构和变化, 这为对水深测量有较高要求的水下工程以及研究海底地形地貌的变化问题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建虎, 刘经南.多波束测深及图像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家彪, 等.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
[3]赵建虎, 等.现代海洋测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闰成.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安装校准[J].海洋测绘, 2003, 23 (1) .
[5]周兴华, 陈永奇, 等.长江口航道疏浚的多波束监测[J].海洋测绘, 2002, 22 (6) .
在一些精密、超精密应用场合,如卫星轴承、卫星天线、激光反射镜、惯性导航系统、机器人手臂和光学座架等,要求其产品或零件材料具备在高的温度梯度或机械外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1]。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p/Al)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2]。随着SiCp/Al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日臻完善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上述场合,从而其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密切关注。
SiCp/Al复合材料由于塑性低以及在微观上的不均匀性而难于采用机械加工,特别体现在刀具磨损快和加工表面缺陷多等方面[3,4,5,6]。目前针对SiCp/Al超精密加工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且绝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切削参数和增强颗粒体分比、尺寸等对加工表面粗糙度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7,8,9,10]。虽然Hung等[8]研究发现,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0%的SiCp/A359复合材料时发生了剧烈的后刀面磨损,并认为刀具可能发生了扩散磨损,但没能做出理论解释或提供实验证据。
本文对超精密车削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SCD刀具的磨损形态和磨损机理进行研究,进而为超精密切削此类材料时的刀具选择提供依据。
1 试验条件及方案
使用SCD刀具对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法制备,平均颗粒直径为2μm)进行超精密外圆车削,基体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工件材料尺寸为ϕ25mm×15mm。刀具材料及几何参数见表2,切削过程中采用煤油喷雾冷却。车削试验在二轴Nanosys-300型CNC超精密加工复合系统上进行,该机床的测量和控制系统分辨率为1.25~5.00nm。如无特别说明,机床转速n、进给量f和切削深度ap分别为1000r/min、3μm/r和10μm。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在Form Talysurf-120表面粗糙度轮廓仪上进行,其标准圆锥形探头直径为2μm。测量取样长度设置为0.25mm,采样步长为0.25μm,测量总长度为5×0.25mm。切屑后经环氧树脂冷镶嵌、抛光、腐蚀。使用Quanta 2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刀具磨损形态和切屑形态进行拍摄。SCD刀具切削表面物相分析在XD-3A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采用Cu靶),后刀面物相分析在HR800 UV型激光拉曼仪上进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崩刃与剥落
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圆弧刃和直线刃的SCD刀具磨损形貌,从图1a、图1b和图2b可以看出,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时,发生了微磨损以及较多的脆性崩刃和剥落。切削SiCp/Al复合材料时,刀具由于交替切削软的铝合金基体和硬脆的SiC增强颗粒而承受交变应力,切削振动现象较严重,如图3所示,刀具-工件相对振动幅度在100~150nm之间。此外,切削时SiC增强颗粒对切削刃或前刀面具有频繁的强力冲击作用,使得刀具承受较大的冲击应力。在上述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刀具刃口局部区域应力达到其脆性解理强度时,就会发生微小的脆性剥落或崩刃。而在发生剥落或崩刃处极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更大规模的崩刃或剥落,如图1b、图1c和图2b所示。
(e)靠近切削刃处的前刀面
(c)(a)中B部分放大图 (d)前刀面(110)
2.2 磨粒磨损
由图1d可看出,圆弧刃SCD后刀面存在明显的磨粒磨损痕迹,而图1e和图2d表明前刀面也存在着不甚明显的磨粒磨损痕迹。这是试验前未曾料到的,因为一般认为由于SiC增强颗粒的硬度(3000HV)远小于单晶金刚石的硬度(10000HV),从而前者不可能在后者上刻划这么多如此明显的沟槽。
产生上述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工件材料中的众多硬质相SiC颗粒的刻划作用,虽然单晶金刚石的硬度比SiC的硬度高出数倍,但由于SiC颗粒众多(对本文所使用的材料,每20μm长度上分布5~6个SiC颗粒),SiC对单位长度切削刃的冲击、刻划达105~106次/min(n=1000r/min);另一原因是超精密切削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SCD刀具在铜元素作用下发生了化学磨损。比较图1d和图2c可知,后者并未发生明显的磨粒磨损现象,这是由于直线刃刀具后刀面为(100)晶面,其耐磨损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优于(110)晶面。
2.3 化学磨损
如图1c所示,圆弧刃SCD刀具圆弧顶部后刀面有一抛物线状磨损平台,它的尺寸比其他磨损部分大得多,即使在低倍下也很容易观察到。为探究SCD刀具这种磨损是否为化学磨损,对试件已加工表面进行XRD物相分析。由图4可知,XRD物相分析结果虽然没有显示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发生化学磨损的直接证据——石墨的存在,但表明加工表面有Cu2O和CuO生成。
Uemura[11]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铜比铁更容易使金刚石产生石墨化,但实际上切削纯铜时,单晶金刚石刀具基本不发生石墨化,这是因为铜不固溶碳,因此切削纯铜时金刚石刀具表面一开始生成的一层极薄的石墨膜不会增厚,从而也就不能促进氧透过这层石墨膜继续向金刚石表面扩散。而切削包含着硬质颗粒的铜合金时(如Cu-Si合金),金刚石刀具表面生成的这层石墨薄膜不断及时的被刮除,这意味着氧或者氧化铜可以通过与刀具表面的氢反应而直接浸蚀刀具。对本次试验研究来说,所使用的SiCp/2024Al基体中含有质量分数为3.8%的铜元素(表1),而图4也说明了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的确伴随着铜的氧化物的产生。鉴于切削时刀具后刀面处的石墨化层一旦形成就会被工件材料抹除以致XRD无法分辨的事实,采用激光Raman对SCD刀具后刀面磨损带进行物相分析,以找到SCD刀具发生石墨化的直接证据。
如图5所示,石墨拉曼峰(1590.67cm-1)的存在表明SCD刀具超精密车削SiCp/2024Al时的确发生了石墨化(图5中1338.83cm-1对应的为金刚石拉曼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位时间内金刚石石墨化产生的石墨量很少,且生成的石墨不断及时地受到工件材料
(b)拉曼峰附近的放大
的擦拭作用,故残留在后刀面上的石墨量很少,所以图5中的石墨峰强度较弱。
由上述分析可知,SiCp/2024Al基体中铜元素在切削高温下被氧化生成Cu2O,它对金刚石刀具表面的化学吸附氢具有氧化作用,使得刀具表面生成一层石墨薄膜,而硬质SiC颗粒不断实时地将这层薄膜刮除,使得Cu2O能够不断与金刚石刀具表面的氢反应,从而刀具的石墨化也不断进行,最终形成如图1c所示的磨损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在理论上很容易使金刚石刀具发生石墨化,加上SiC颗粒的促进作用,因此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即发生石墨化。SCD刀具发生石墨化时,刀具磨损迅速,造成加工表面质量恶化,如图6所示。
(a)新刀 (b)切削6.4km
上述研究表明,由于铜元素在有硬质增强相存在的条件下能使金刚石刀具发生剧烈的石墨化磨损,所以切削SiCp/2024Al等这类含有较多铜元素的复合材料时,金刚石刀具的定向方案应该选择前刀面110-后刀面100或前刀面100-后刀面100,以减缓化学磨损,图2c就是采用了前刀面110-后刀面100定向,从而后刀面化学磨损程度比图1c轻的多。
3 结束语
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主要发生脆性崩刃、剥落、磨粒磨损和石墨化磨损。崩刃主要是由于该材料切削过程不稳定、切削振动较大、刀具承受交变应力这几个因素造成的。高温高压下众多硬质SiC颗粒的微切削作用是造成后刀面磨粒磨损的主要原因。SiCp/2024Al复合材料中铜元素的催化作用以及SiC颗粒的磨粒磨损作用的综合,造成SCD刀具后刀面发生剧烈的石墨化磨损。
参考文献
[1]Miracle D B.Metal Matrix Composites-from Sci-ence to Technological Significance[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65(15/16):2526-2540.
[2]欧阳柳章,罗承萍.复合材料应用及其进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0(2):28-31.
[3]Andrewes C J E,Feng His-Yung,Lau W M.Ma-chining of an Aluminum/SiC Composite Using Dia-mond Inserts[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102(1/2/3):25-29.
[4]Hung N P,Boey F Y C,Khor K A.Machinability of Aluminum Alloys Reinforced with Silicon Carbide Particulates[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6,56(1):966-977.
[5]El-Gallab M,Sklad M.Machining of Al/SiC Par-ticulate Metal-Matrix Composites Part I:T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8,83(1/2/3):151-158.
[6]Manna A,Bhattacharayya B.A Study on Machin-ability of Al/SiC-MMC[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40(1):711-716.
[7]Chandrasekaran H,Johansson J O.Influence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and Reinforcement on the Sur-face Quality of Finish Machined Aluminum Alloy Matrix Composites[J].Annals of the CIRP,1997,46(1):493-496.
[8]Hung N P,Tan T C,Zhong Z W,et al.Ductile-re-gime Machining of Particle-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Mach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2):255-271.
[9]Cheung C F,Chan K C,To S,et al.Effect of Rein-forcement in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of Al6061/SiC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Scripta Materia-lia,2002,47(2):77-82.
[10]Chan K C,Cheung C F,Ramesh M V,et al.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Generation in Diamond Turning of an Al6061/SiCp Metal Matrix Composite[J].Mechanical Sciences,2001,43(9):2047-2068.
疲劳是一个能量耗散的过程,在材料疲劳破坏过程中,绝大部分塑性功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热量耗散是材料疲劳过程中的主要能量耗散形式,所以试样疲劳点的温度及其演变包含了疲劳过程中塑性应变发展的重要信息[9,10]。
采用红外热像法研究材料疲劳过程中温度的演变规律已有相关报道。Risitano等[11],Luong等[12], Wagner等[13]分别利用红外热像法得到了材料疲劳过程中的温升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材料疲劳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阶段,即第一阶段———初始温升阶段、第二阶段———温度稳定阶段、第三阶段———温度快速升高阶段;Zhang等[14]利用红外热像法研究了10mm厚AZ31B镁合金熔焊接头疲劳过程的温度变化,发现其温升曲线的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呈上升趋势,但第二阶段温升值下降并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并指出弹性滞后引起的热弹性效应滞后是第二阶段温升下降的主要原因;姚磊江等[15]同时使用红外热成像仪与远距离高倍显微镜对纯铜疲劳过程中的热耗散和显微结构演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红外热像法能清晰地反映塑性应变集中区域裂纹萌生和扩展等过程,与表面形貌的显微图像具有一致性。
但以往的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疲劳性能主要集中于疲劳过程的温升曲线变化趋势以及变化机理分析, 没有将其与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对应起来。组织结构不均匀的熔焊接头疲劳过程的温升曲线与均匀材料相比显示出了明显的不一致性[14]。本工作针对2024-O铝合金的母材及优化参数后的无缺陷FSW焊缝,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其疲劳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演变规律,对比揭示FSW焊缝区的组织结构不均匀性对其疲劳过程中热耗散的影响规律。
1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选用8mm厚的2024-O铝合金板材制备焊接接头,其名义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为了获得无缺陷的FSW接头,实验采用搅拌摩擦加工代替平板对接FSW过程,在搅拌摩擦焊机(赛福斯特FSW-RL31- 010型)上进行焊接接头制备。 搅拌头轴肩直径为18mm,搅拌针为根部直径5mm的锥台结构,上面加工有右旋螺纹。选择优化后的焊接参数:搅拌头转速300r/min,焊接速率60mm/min。母材试样和焊后试样经剖切、打磨、抛光、Keller试剂(HF∶HCl∶ HNO3∶H2O=1∶1.5∶2.5∶95)腐蚀15s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形貌。将母材和接头制备成拉伸试样,为了使拉伸断裂发生在焊缝区以得到准确的接头力学性能参数,采用圆弧标距的拉伸试样, 其尺寸如图1所示,在INSTRON 3382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实验。
室温疲劳实验在INSTRON 8802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带双圆弧缺口的疲劳试样以确保疲劳断裂发生在焊缝处,其尺寸如图2所示,此时疲劳试样的应力集中段较短,温度变化区域集中。将疲劳试样表面用细砂纸打磨至光亮,然后超声波清洗。为了提高铝合金表面的辐射率,在疲劳试样待观测的侧面喷上一层均匀的黑漆(辐射率0.9)。疲劳实验时载荷加载频率为20Hz,以正弦波方式加载,应力比为-1,试样夹持端用玻璃绒隔热。采用VarioCAM?hr head-HS红外热像仪(精度为0.1℃)记录疲劳过程中试件表面的温度变化,采样速率为12.5帧/s,拍摄温度范围取为0~300℃,红外热像仪距离试样50cm处放置,侧面拍摄。实验系统如图3所示。
2结果与讨论
2.1组织形貌观察与力学性能测试
2024-O铝合金母材为轧制状态,微观形貌为沿轧制方向的板条状组织,如图4所示,基体晶粒取向性一致,结构均匀。在实验所选取的焊接参数下制备的FSW焊缝微观形貌如图5所示,其中整体形貌如图5 (a)所示,接头的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 HAZ)、热力影响区(Thermal Mechanical Affected Zone,TMAZ)、焊核区(Weld Nugget Zone,NZ)微观形貌分别如图5(b),(c),(d)所示,焊核区为细小的等轴再结晶组织,热力影响区的组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扭曲变形,晶粒沿着焊核呈流线型分布,其中前进侧热力影响区如图5(c)所示,晶粒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长大,与焊核区的组织过渡出现突变,后退侧热力影响区与焊核区的组织过渡较为平缓。热影响区的晶粒与母材相比,取向性不再明显,晶粒尺度与母材相似。可以看出,FSW焊缝区显示出了高梯度的组织结构不均匀性。
为了得到母材和FSW焊缝区的拉伸性能参数以确定疲劳加载的应力水平,分别取母材和FSW接头的三组试样进行拉伸实验,测得的各组试样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0.2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实验所选取的焊接参数下,FSW焊缝区的抗拉强度超过了母材。拉伸实验时,三组FSW接头试样均在前进侧热力影响区断裂,因为在前进侧,塑性体之间的速度梯度比较大,组织过渡出现突变,在焊核区与前进侧热力影响区之间往往形成力学性能的薄弱区。
2.2疲劳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母材和FSW接头的疲劳试样分别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进行疲劳实验。为了获得疲劳寿命在103~ 105周次时母材和FSW焊缝区疲劳过程的温升变化曲线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经初步实验调整,对于母材试样,分别选取0.64σb0,0.57σb0,0.52σb0,0.5σb0四个应力水平;对于FSW接头试样,分别选取0.75σb1, 0.7σb1,0.68σb1,0.66σb1,0.65σb1,0.6σb1六个应力水平(其中σb0为母材的平均抗拉强度,σb1为FSW焊缝的平均抗拉强度),在相同的加载频率与应力比下进行疲劳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获取疲劳过程中试样表面的温度。疲劳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FSW焊缝的疲劳寿命曲线位于母材的疲劳寿命曲线上方,在加载应力为139.3MPa时,FSW接头的疲劳寿命为72768周次,为母材疲劳寿命值(4675周次)的1550%,即实验所制备的FSW焊缝疲劳性能优于母材。
经过退火处理的2024-O铝合金中夹杂物呈弥散分布,夹杂物使滑移均匀分布,同时弥散的夹杂物也使其与基体界面易于脱开,加速了疲劳裂纹扩展,在裂纹尖端塑性区内,空穴也易在弥散相周围产生,空穴的连接导致裂纹的扩展,所以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高[16], 而FSW焊缝区由于经过固溶溶解,其夹杂物较少,因此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慢,疲劳性能较好。
图7显示了部分母材和FSW接头的疲劳试样断裂后的形貌,矩形框内为疲劳断裂发生的位置。可以看出,母材的疲劳断裂均发生在圆弧缺口的底部,因为对于组织结构均匀的母材试样来说,缺口底部宽度最窄,是加载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区。然而,FSW焊缝的疲劳断裂均发生在前进侧热力影响区,与拉伸断裂的位置一致。结合图5中对前进侧热力影响区微观组织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前进侧接近焊核附近的区域,被拉长的晶粒沿着焊核呈流线型分布,晶粒尺寸与焊核区相比相差较大,晶粒沿界面方向被拉长,整个区域呈放射型的条状组织,表明该区域的金属在焊接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拉伸变形[17],又由于前进侧晶粒方向与加载应力方向几乎垂直,当试样承受轴向交变载荷时,裂纹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扩展,所以该区相比于接头其他区域最容易发生破坏。
2.3疲劳过程中的温度演变及分析
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别采集了母材试样和FSW焊缝区在疲劳加载过程中的温度演变数据,将每个循环周次下试件表面最高温度与环境最高温度的差值作为温升ΔT,当疲劳寿命较短时(循环次数为3× 103~5×103周次),母材和FSW焊缝区疲劳过程中的温升变化及部分特殊点的红外热像图如图8所示。 由图8(a)可以看出,母材试样在循环载荷的作用下表面温度变化符合“三个阶段”[11,12,13]的明显特征,即第一阶段循环初期温度快速升高、第二阶段循环稳定表面温度平稳变化、第三阶段宏观裂纹扩展开始温度急剧上升。第一阶段因为试样和环境的温差较小,对流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较少,大部分热量耗散用于提高试样的温度,试样表面温度上升较快直至温度稳定;第二阶段由于试件的热量耗散与试件和环境的热量交换大致相当,因此温度相对稳定;到了第三阶段试件中宏观裂纹开始扩展,由于裂纹尖端的能量快速释放,导致温度迅速上升,直至发生破坏。图8(b)显示出在循环载荷作用下FSW焊缝区表面的温度演变,表面温升在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变化趋势与母材相似,而在第二阶段呈下降的趋势,且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有峰值出现,与熔焊接头疲劳过程的温升变化相似[14]。图9为疲劳寿命在1×104~2×104周次时母材和FSW焊缝区疲劳过程中的温升变化及部分特殊点的红外热像图,可以看出,加载应力较小时,FSW焊缝区表面的温度变化显示出了同样的规律。
在一定的应力水平下,取加载开始时载荷循环1000次试件表面的最高温度T1、断裂前1000次载荷循环中的最低温度T2,将T2与T1的差值作为该疲劳载荷下第二阶段总的温升值ΔT0,各组疲劳试样第二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对于母材,不同的疲劳寿命时第二阶段的温度变化值都接近于0,可以认为母材第二阶段的温度稳定,这一现象说明,疲劳加载过程中不断输入的机械能通过对试样塑性应变做功稳定地转化为热能耗散出来;对于FSW焊缝区,不同的疲劳寿命时第二阶段温度的变化值均为负值,在实验选取的应力水平下,FSW焊缝区第二阶段表面温度变化值为-5~-3℃。由图8(b)与图9 (b)可以看出,温度的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存在一个最低点,这说明对于具有高梯度不均匀结构的FSW焊缝来说,第一阶段之后,疲劳加载输入的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率开始降低,由于FSW焊缝具有高梯度不均匀的组织结构,焊核区与热力影响区的晶粒通过不断的循环软化积累了大量的弹塑性应变能,材料本身结构的稳定性随着能量积累的过程不断降低,到第三阶段开始时,宏观疲劳裂纹形成并扩展,由于经过固溶溶解的FSW焊缝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慢,因而此时热能的释放是一个更加缓慢连续的过程,由图8和图9都可以看出,FSW焊缝区疲劳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第三阶段所经历的载荷循环次数相比于母材更大。
因为第三阶段是宏观裂纹开始扩展直至断裂的阶段,一般这个阶段的循环次数只占整个疲劳寿命的很小一部分,为了降低损失和危害性,当监测到结构件中宏观疲劳裂纹开始扩展时,即可认为该结构件已经失效。随着先进的测温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希望通过疲劳过程中结构件表面的温度监测来确定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时间,即要准确捕捉第三阶段的开始时间,因为FSW焊缝较之于母材,其第三阶段循环次数更多且温度缓慢升高的过程更长,所以更加适于将来通过构件表面温度的无损检测来确保其在疲劳加载环境下工作的安全性。
3结论
(1)对于8mm厚的2024-O铝合金,在搅拌头转速为300r/min、焊接速率为60mm/min时,得到的FSW焊缝区抗拉强度为232.2MPa,高于母材,FSW焊缝显示出了高梯度的组织结构不均匀性,前进侧热力影响区是其力学性能薄弱区。
(2)实验所选参数下制备的FSW接头焊缝显示出了较好的疲劳性能,由于前进侧热力影响区内变形的晶粒方向与加载应力方向几乎垂直,裂纹扩展阻力小,因而疲劳断裂均发生在其前进侧热力影响区。
【2024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计划生育统计员工作05-24
计划生育手术情况统计表01-26
2024年度公司计划生育总结07-01
2024年机关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总结07-22
2024计生办计划生育工作总结11-19
202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汇报06-12
2024年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总结12-16
2024年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总结01-15
2024教育统计工作计划、总结06-30
2024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自查报告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