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 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积累相关字词, 理清诗文大意。
2.以诵读为主线, 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采薇》中主人公情感的领悟,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经》中独有的人文关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选自《诗经》, 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 本首诗以追忆的方式, 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即可。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如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在备课初期, 设计将课堂分割为以下六步: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教师简单介绍图中伯夷、叔齐采薇充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经》, 穿越时空, 一起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走进《诗经 采薇》 (板书课题) 。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
在前一节《卫风 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语言生动朴素, 自然而又富有韵律。古人读诗谓之“吟”, 谓之“咏”,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 (板书) 的方法来品读《采薇》。
三、学生“音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节奏。
1.学生尝试自己“音读”《采薇》。
2.小组成员互读互听, 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作诵读提示:注意生字;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通假字。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对生僻字的识记。 (教师通过课件对生僻字作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意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准确理解文意, 概括全诗的梗概。
1.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圈点重点字词和疑难字词。
2.小组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师生共同总结重点字词范围: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动词;词类活用;课文注释中强调的字词。
学生疑难字词情况预测:止 莫 启 孔 尔 路 腓 弭 思
3.小组合作进行文白对译。
4.学生设计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抽1~2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五、学生“情读”
多媒体出示对《诗经》的评论:《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 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 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讨论: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呢?请结合本诗或者《诗经》中其他诗歌谈谈你的感悟。
(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前三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最后一章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通过一个戍卒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越过几千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思念家乡的痛苦, 也有征战胜利的自豪。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的心灵写照。
(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采薇》)
六、小结
这就是《诗经》, 富有魅力的《诗经》, 真实的《诗经》。
教学反思:1.课堂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诗歌教学步骤, 从学生的认知顺序, 逐步深入,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对诗歌进行把握。
2.导入部分较为生硬, 有些“为导入而导入”。
3.在“意读”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 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 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 无法体现学生的开拓思维和理解的多样性。
4.在教学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没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第二稿设计】
根据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修改:
1.导入改为由《诗经》中的常见植物导入, 更贴近教学目标中体会《诗经》独有的人文关怀这一点。
2.“意读”部分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采薇》, 然后学生从内容、形式和韵律进行模仿, 更侧重于对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探究进行引导。
3. “音读”“意读”“情读”三个部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目标, 使得课堂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关键词:高一语文;导学案;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90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样老师就能解放”。新课改也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起辅助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尝试运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导学案”模式的确可以解放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目前“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课后学生更落实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与改良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构成。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拓展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学期必修三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课前有知识导学,课中有文本探究、有片段训练,课后有拓展迁移和学法指导,这样更加强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学案。这样,既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教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最后,为了使导学案更美观,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页眉插入了相应课文作者的经典名言,如:在《苏轼词两首》导学案中插入苏轼的“发愤识遍天下学,立志读尽人间书”;在《师说》导学案中插入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是两课时的学案就在第二课时设置学生“自创名言”一栏,训练学生自创名言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课堂应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 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 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 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 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5.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有些学生为了争取分数,由小组共同合作。这样就使部分学生不思考就有答案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笔者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因此,语文组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笔者认为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1. 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2. 语文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语文味,在教学时间上有所滞后。3. 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4.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认真细致、全面把握、重点突出,整合资料,精心设计。5. 同一份导学案要适应不同的班级,因而就存在学生不能全面完成,教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有选择地完成。
李文丽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有课外阅读;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问个问题,集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议论文写作,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8、复背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对所学诗歌、文言文进行复背检查,让学生在复背的过程中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9、加强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学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的利用率。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外研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第2模块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上一课时Introduction里已经初步接触和学习了描写抽烟、吸毒及其危害性的词语, 已经为本课阅读做了铺垫。这篇阅读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Adam的吸毒经历, 让学生了解吸毒对人体的伤害;第二部分介绍crack cocaine这种毒品的危害, 使学生加深对毒品的认识。阅读材料中具备了大量的信息及有用的词汇和语言结构, 文中的语言及内容都为本模块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二、三维目标分析
1. 语言知识、技能目标:
(1) 单词:addictive, cannabis, cocaine, danger, addict, inject, needle, powerful, reduce, nearby.
(2) 短语:related to, break into, belong to, become addicted to, take one’s advice, in order to, so as to, give up.
通过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获取语篇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叙述的能力。
2. 学习策略目标:
从网络或其他媒体了解吸毒的危害, 学会根据资料分析、归纳有用信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培养学生在interview中运用提问控制谈话方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
通过对毒品基本知识及其危害性的了解,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 做好宣传工作, 让身边更多的人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学会关爱社会, 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有关吸毒及其危害的知识, 找出段落和文章的从属关系。
2. 培养阅读时的联想、理解、前后联系的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 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综合运用, 准确表达思想。
四、教法分析
1. 情境教学法:利用各种问题, 通过设置的多种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任务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逐渐生成知识, 形成技能,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 评价教学法:将学生通过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 在全班同学中展示,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五、学法分析
1.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观察力强, 接受能力强, 良好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分别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了学习任务, 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 学法分析: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完成较简单直观的任务时, 以个体探究为主, 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维意识。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 鼓励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同时实现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教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First ask students a question, then introduc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describing taking drugs.Last, show a short video from Protégé—《门徒》about how the heroine acts after using drug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it.
T:Do you know the date of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S s:June, 26.
T:Yes.This class we’ll study something about drugs.First let’s learn some words and phrases describing taking drugs.
(Ss:From the explaining, they master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T:Is it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to take drugs?Please watch a short video and show us your view. (video from Protégé.)
(Ss:watch i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T:Who are they?
Ss:Addicts.They are addicted to drugs.
T:What is the addict doing?
Ss:He is injecting drugs.
T:Can the addict’s little girl go to school?
Ss:Taking drugs can make a family very poor.
T:What’s the result of taking drugs?
Ss:The drug addict died as a result of injecting too much cocaine.
T:Can an addict stop taking drugs easily?
Ss:No.
T:Can taking drugs change a person’s behaviour?
Ss:The addict became a drug dealer and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T:Do you still think it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to take drugs after watch video?
Ss:No.
T:What’s your opinion on taking drugs?
Ss:Dangerous.
T:It is dangerous to take drugs, but some people still want to have a try or continue taking drugs.Adam Rouse is one of them.Now, let’s read the story of him.
(设计意图:以提问及短片的方式, 引入本课主题。选取电影《门徒》中的片段拉近话题与学生的距离。虽然整部影片呈现出压抑、愤懑的情绪, 但对于学生来说, 除了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外, 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从而更加坚定远离毒品的决心。)
Step2 While-re a ding
1.Fast-reading:
Read the opening paragraphs of two different articles and find the topic of each article.
(1) Explain the idea oftopic sentence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topic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The theme or purpose of an article come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usually as the first sentence.
(2) Finish activity 2.
●A Drug Addict and His Story
●Dangerous Activities of Teenagers
●The Dangers of Using Cocaine
(Answers:the first and the third.)
(3) Decide which article they belong to.Group competition:let’s see which group get the answer in the shortest time.
Part 1 belongs to (Article 2) .
Part 2 belongs to (Article 1) .
Part 3 belongs to (Article 1) .
Part 4 belongs to (Article 2) .
Part 5 belongs to (Article 1) .
Part 6 belongs to (Article 1) .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topic sentence的含义, 并帮助学生找出开头段的主题句,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找出有效信息, 从而整理出文章脉络。通过这个练习, 培养学生的前后联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Detailed-reading
(Answers:Adam;19 years old;15 years old;first cannabis then crack cocaine;stole things;a centre for drug addicts)
Article 2:true or false
Read the three paragraphs of Article 2 and then decide if these sentences are true (T) or false (F) .
(1) Cocaine can be smoked and also injected.
(2) People who inject cocaine are in more danger if theyshare needles.
(3) Cocaine makes your heart go more slowly.
(4) Smoking crack cocaine can change people’s behavior.
(Answers:T;T;F;T)
(设计意图:根据两篇文章的不同特点, 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使学生注意文章的细节, 进一步把握内容, 关注焦点。利用这两个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抓住两篇文章的细节内容。)
3.Post-reading:
My name is Adam Rouse.I______an addict.I first bought cannabis from a_____in the street.One day, he offered me some________.I wanted more, but I didn’t have_______for it.I was in terrible pain.I had to_______and took the money to the drug dealer for more crack cocaine.I___so___________crack cocaine that I had to steal things every day to______it.I was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Later, I took the doctor’s________and stopped taking crack cocaine and now I work in a centre for__________.
(Answers:used to be;drug dealer;crack cocaine;enough money;steal things;was;addicted to;pay for;advice;drug addicts)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单词及短语填空, 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air work
Work in pairs to make a small dialogue.One is to act a Adam Rouse;the other is to act as interviewer.The dialogu should concern the content of passage 1and2.通过采访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的角色,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相互提问、回答, 将阅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输出和实践, 教师及时进行评价、点拔, 增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再次呈现出来, 进一步加强对文章内容、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
前面部分为信息的输入、整理部分;学生进行读和说的综合训练;通过略读、详读等方式, 培养综合阅读技能。在对信息进行分类、理解的过程中, 语言表达能力则在师生, 生生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得以提高。小组讨论, 加深认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提供大量的口头运用语言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以致用, 体现新课程实施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Step4 Dis cus s ion
How do we stop people from using drugs?Discuss in groups and let’s see which group gets the most advice.Make a list of the advice and present it in front of the class.
“If you are asked to design a poster asking people to stay away from drugs.What slogan will you write on the poster?”
E.g.:Treasure your life, stay away from drugs.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海报及标语, 提出自己对于吸烟、吸毒问题的一些看法、提案等, 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 拓展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 提高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会话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Step5 Summa ry
Ask students to summarize what they learnt and their feelings.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活动中任务的完成及问题的解决, 运用英语表达对毒品的认识, 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让学生切实理解和体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 师生交流心得体会, 总结点拔, 深化主题。)
Step6 Home work
Design a poster asking people to stay away from drugs.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 挖掘主题。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的方式, 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八、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 寻找文章和所属段落的关系以及回答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联想、理解、前后联系的能力, 逻辑分析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让学生远离毒品, 培养爱心意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 增大了课堂容量, 加大了练习的力度, 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本节课在设计上,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阅读理解练习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由于设置的活动空间大, 在实际实施上未能按照预想的进行, 因此, 学生课堂上的活动随意性较大, 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个别学习任务在操作时, 因受时间的限制, 有些匆忙, 不细致, 没能高效率地完成。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这一学期,我是刚带完高三来带高一年级的。从高三到高一年段,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比较投入比较积极的,学习目标很明确。而这届高一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似乎没有什么热情。这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我接手开始,总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学习的状态,提供了很多可以执行的学习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还是教材缺乏吸引力,还是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语文学习?我至今还不敢轻易下结论。我从这一学期一开始就布置的那些积累知识、背古诗、读名著、练字、增加阅读量这些工作,他们基本上始终能够坚持下来。但学生分了好几个层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读语文,但并不愿意花时间,认为考试前突击很有效,平时能够偷懒的,尽可能偷懒;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学语文,因为他们认为语文不读照样可以学好,反正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都熬过来,尽管成绩不理想,不是照样过日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毅力不强,总是坚持没有几天就放松了,老师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这种学习习惯,长期养成的惰性很难改变,尽管老师鼓励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这些学生事实上他们也很痛苦,而教师面对他们的反复,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经常提醒帮助他们,尽管知道非常累,尽管知道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还是坚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许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也许是对语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届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极为被动。
也许下一学期我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水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词,多美的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了,琅琅书生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已经,但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明白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学生的潜质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整节课我只设计了一张课件,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这个教学资源。引入课文用了它,分析“关关”用了它,引导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整节课学生独立回答虽仅5次,但全班学生参与度很高,在老师“生活化” 语言的引导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学习积极性也像诗文内涵一样被慢慢 “泡开”了,诗化的语言充盈着整个课堂。
一、试卷分析
这次的语文试卷,立足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适量选入简易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卷难度适中。试卷满分100分,知识题60分,其中课内知识30分,侧重教材中文言知识的考查,这一部分分数的高低直接证明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课外知识30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考题涉及记忆、分析、运用三个层级的考测,意在提醒学生,注重课本学习,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成绩分析八班九班语文成绩优秀率是 11,平均分是72.5分。没有预期的好。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试卷,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该会做 的题失分了。如默写题4分,必修一只让背四首短诗,一首一句,八班九班得满分的学生不到一半;翻译题出自课本,13分全拿到的一个班仅有六七个人
2、学生答题不规范,应付高中考试的能力还不够。
三、应对措施
1、对要求背诵的篇目加大检查力度,抓牢试卷中的默写题的分数。老师抽查、学生组长检查、全员默写、背诵竞赛多种方法齐上阵,做好做实这一项工作。
2、下一阶段,准备加大学生的做题量.增加一些高考单项练习,让学生在实战中逐步提高做题能力.3、再狠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强化高考意识,在完成必修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高考试题做题指导。上课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努力提高优秀学生的语文成绩。优生语文偏科一直是制约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提高优生语文成绩,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将根据这次考试成绩,分批与学生交流。然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辅导。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成绩能有所提高。
24、《《诗经》两首》教学案
一、文学资讯
(一)、作品资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二)、文体资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三)、其他资讯
(一)《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三)《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字词空间 重要字词注音及解释
(一)雎鸠(jiū):一种水鸟。
(二)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三)逑(qiú):配偶
(四)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五)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六)蒹葭(jiānjiā):芦苇。
(七)参差:长短不齐。
(八)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九)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三、问题探究
(一)、整体感悟
(一)从内容上看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二)《关雎》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三)《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二)、局部探究
(一)这两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二)这两首诗语言有何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蒹葭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四、综合性学习
(一)、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一语文诗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17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4课《诗经两首》语文教案06-28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高一语文教学年度总结07-21
高一语文学科教学计划11-20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0-11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1-10
高一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06-27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总结07-21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的工作总结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