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推荐5篇)
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者是主体更是关键。自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莱州市公安局通过创新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培训,以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促进了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全面提升。
创新执法理念,带动执法队伍形象改变。莱州市公安结合“整肃风纪扬正气,求真务实创满意”教育整顿等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查摆剖析、落实整改使各方面的工作规范了、制度健全了,要求严格了,民警的工作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实现了跟上级的要求同步,跟群众的需求同步。民警的法治意识、群众意识、形象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真正实现了从执法“治民”到执法“为民”的理念转变。
完善执法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也就难以实现。莱州市公安局根据给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重要文件,从实际、实用、实效的角度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案件回访制度、法制员管理规定、执法质量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健全了工作机制,规范了执法行为,确保民警在各项警务执法活动、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
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高执法素质和能力。莱州市公安局从法制工作入手,在全局实行“每周必学、每月必考”制度。每月对每名民警的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测试,测试成绩计入个人执法档案,并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和执法质量考评。积极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鼓励民警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针对基层民警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案件和法律难题,除了向每个一线科队和派出所所配备专职法制员,法制部门民警每月都要深入基层一线办案单位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分析研究案件性质,指明侦查方向,大大提升了基层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莱州市公安局执法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执法民警素质明显提高,执法保障标准科学规范。
丽水市公安局多头并举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2010-06-23
丽水市公安机关结合自身实际,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以规范民警执法为重点,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公安工作的核心地位来抓,注重从理念转变、能力提升、制度规范、引导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下力气,出实招、求实效,不断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有力推动了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执法质量实现了“一高一低、一升一降”。“一高”即民警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一低”即执法问题的出现率明显降低。“一升”即反映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的破案率、逮捕率和起诉率、反映行政案件质量的处结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降”即案件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和新发信访事项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法制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丽水市公安局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深化推行法制员制度,在有执法职责的科、所、队设置专、兼职法制员,将法制员作为法制机构的延伸和“触角”,充分发挥法制员的参谋、指导、协调、审核监督等重要作用,全面推动了执法质量的提高。
(一)树立质量理念,构筑执法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针对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公正、质量不高等问题,市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建立推广了法制员制度,将过去的事后监督倒查向事前、事中监督转移,构筑起执法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到基层所队反复座谈研讨,对法制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一是履行好监督职责,防止和及时纠正错误的执法行为;二是履行好教员的职责,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警的法律水平;三是履行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职责,对本单位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法制员队伍的同时,市局党委将法制建设作为提高执法质量的总抓手,把执法质量好坏与“升降去留”、“评先创优”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法制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执法质量情况,总结部署法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制队伍建设。借助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机会,将三个县局法制部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近三年来,及时为法制部门补充民警,将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到法制部门,营造了人人重视法制,领导齐抓执法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制度落实,保障依法履行职责
市局党委高度重视法制员制度,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执法质量考评,并与推行“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在系统中增加了法制员审核环节,确保了制度的落实。严把法制员素质关,对法制员的选拔实行择优推荐、考试聘任制度,由各分县(市)局、业务处室、支队择优推荐,市局考核后对符合条件的授予法制员资格,再由推荐单位聘任。制度实行以来,市局对各单位推荐的225名民警分期进行了培训,目前,被各执法单位聘任的法制员225人。为保障法制员履行好职责,市局要求各派出所为法制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统一为法制员配备了电脑、U盘、打印机和法律工具书等。市局法制处每年组织法制员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卷宗展评、个案评析、庭审旁听、到法制部门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执法培训,提高了法制员的案件审核和把关能力。通过在公安内网设立法制在线等栏目,为法制员、广大民警答疑解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三)探索创新机制,逐步实现法制员队伍专职化
通过近年来法制员制度的实施,由教导员、办案民警兼任法制员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法制员既要办案又要把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力度上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无法保证执法办案水平;二是法制员行政关系隶属于派出所,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大多数派出所仅有一名兼职法制员,如有人员调整变动,其指导及监督审核工作就会缺乏连贯性。对此,市局探索创新,正在试行专职法制员派驻办公制度。
一是重新定位,优化结构。对原有法制员选拔程序、组织编列、职责任务、职能作用等进行完善,参照干部竞争上岗程序,将执法经历、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条件;通过笔试、面试和审察精挑细选,组建专职法制员队伍;编列关系脱离派出所,隶属法制部门,受法制部门直接领导。二是明确岗位,落实职责。市局明确规定,专职法制员是派出所执法案卷、执法基础台帐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案件审核、执法指导、案卷质量把关等工作,参加派出所所务会,不参加派出所的值班,不参加所内的业绩考核,但必须保证对派出所全部案件的实时审核。三是健全制度,严格奖惩。实行派驻专职法制员周例会制度,法制部门每周召开一次法制员工作例会,研讨疑难案件,学习交流执法工作,及时解决法制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法制员在审核案件过程中,出现较严重执法问题或执法过错的,取消法制员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连续两年以上担任法制员的,在竞争上岗和提拔、聘任干部时,优先选拔使用。
(四)执法全程监督,法制员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办案质量明显提高。法制员从案件受理、采取措施到案件的调查处理,都予以审核把关,提前介入、协助审查、指导取证、提供咨询,有效消除了执法的随意性,及时发现升、降格处理等问题,提升了打击效能。在2009年度全市执法质量考评中,执法质量达到优秀的单位同比上升了10%,执法问题同比下降了21%;全年破获刑事案件、治安处罚案件同比提高12%、33%,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9.9%。二是民警执法素质显著增强。法制员积极发挥教员作用,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以执法案卷点评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为重点,采取法制讲座、现场答疑、典型案例剖析、编发执法手册等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全局民警整体执法素质的提高。三是执法监督职能有效落实。法制员制度实施后,法制部门从原来的宏观监督转变为对办案过程的微观监督。特别是专职法制员人事关系隶属于法制部门领导,审核监督与办案工作相脱离,从体制上保障了专职法制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办案质量。
二、重视执法考评工作,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坚持全方位考评、多角度监督、实质性奖惩,全市公安民警依法办案的自觉性逐年提高、执法问题出现率逐年降低、整体执法质量逐年提升。
(一)高度重视执法工作,将执法考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自公安部60号部长令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将执法质量考评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公安队伍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局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会议,研究部署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市、县两级公安机关都常设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政工、纪检(监察)、督察、装财、审计、信访、法制和从事刑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执法质量考核评议领导小组。同时,立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执法监督,加强执法培训,狠抓各项制度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执法质量意识、执法责任意识和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为深入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考评,推动执法考评工作动态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针对以往考评对日常执法监督不够的问题,市局从2007年起,将年度考评延伸到日常执法办案之中,实行了“每案把关,实时监督,每月抽检,季考年评”的考评工作模式,将执法考评与案件办理同步进行。一是坚持“三个一”。坚持“一案一考评”,即市、县法制部门通过“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实行办案质量审核、考核同步制,并将个案考评情况和考评分值定期上网公布,作为民警执法资格升级认证的依据;坚持“一月一抽查”,即每月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的接处警台帐、网上录入、案件办理、执法档案建设等情况进行抽查;坚持“一季度一通报”,即每季度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总体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同时评选出精品案件和劣质案件,逐卷点评,每年进行两次卷宗巡回展评。二是严格“三查”。一查执法问题整改情况。2008年度执法考评结束后,市局将检查中发现的主要执法问题拉出清单,直接向各分县局一把手反馈具体情况,并由市局党委委员每人包一个县区,分别到10个分县局督导整改,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各分县局执法考评档案。二查执法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年度执法考评,采取巡回考试、检查、执法奖惩兑现等硬性措施确保民警严格按制度办事。三查执法培训的成效。通过“一月一考”、培训后集中考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三是抓住“三个问题”。一抓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对隐瞒案件、网外循环、久拖不办等突出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到位、追究到位、整改到位。二抓基层执法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掌握民警在执法办案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并予以解决,先后制定下发了丽水市公安局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七类违法行为适用处罚的量化标准。三抓反复发生的执法问题,分析原因,统一规范,下发了两期执法办案的指导性意见。四是紧扣“三度”。一抓广度,通过案件审核、执法考评、复议案件审查、劳教案件审批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全市公安机关执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内部监督。市局法制处对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一案一评析”,对审批劳教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执法建议书。二抓深度,落实执法责任,坚持案件主办人、法制监督员、办案单位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民警、局领导五级审核把关制,严格落实执法质量“末位淘汰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充分发挥执法考评奖优惩劣、综合评判的效果。三抓精度,改进考评方式,除对案件实时跟踪考评外,推出三级互动考评方式,由法制部门一家开展考评的模式改为全局抽调执法业务骨干和优秀法制员组成考评组统一考评,实行分县局和办案单位交叉考评、执法业务部门对基层单位联合考评的互动模式。
年以来,阜康市公安局将“五种理念”贯穿执法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大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
“将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解决“为谁执法”问题。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多形式多渠道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内化民警心、外化民警行,贯穿到每一项执法工作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
“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的全过程”,解决“对谁执法”问题。在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市局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在继续建立健全执法责任体系、执法培训体系、执法办案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不适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执法理念,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民警切实做到遇到挑衅、面对复杂情况,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切实要求民警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合法和实体合法为一体,将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解决“让谁执法”问题。为使民警的执法行为和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市局继续健全以“个案质量评判制”、“疑难案件商讨制”、“案件评议制”、“法制员审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内容的执法考评体系,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案件审核、严格执法档案的建立。
“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核心”,解决“凭谁执法”问题。为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市局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及收费和处罚标准;进一步拓展“警营开放”,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民意防止涉法涉诉问题发生;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警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解决“靠谁执法”问题。为充分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市局继续深入推行网上办案、网上办事,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将整个案件从受理、传唤、调查取证、审批、送达执行等十个环节逐一细化标准,统一规范,为杜绝民警的主观错误,严格实行测评制度,以此时刻警醒执法民警规范执法。
自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延安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要求,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牵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牛鼻子”,确立“以公安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以执法规范化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工作思路,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抓”,而是“要下大力气、创造性的抓”,快速自主研发了延安市公安综合警务平台,同步创建了延安公安执法管理“网上执法、监督、服务”的“八大机制”,作为新的工作模式,赋予全市公安机关新的动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增强执法公信力,推动了全市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一、找准着眼点,谋划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创新
在“三项建设”工作中,延安市公安局党委多次省内外调研,讨论分析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任务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要求。要用有限的财力集中精力谋实事、办大事,一次性投入500万元,研发覆盖13个县(区)的“全市公安警务综合平台”。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项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十条措施》,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从领导班子的责任落实抓起,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条块结合、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选好着力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明确
一是“执法服务网上开展”。开办“法制在线”、“疑案会诊”、“法制110热线”,24小时面向基层科、所、队服务,指导民警办案;开展网上法律法规查询,对突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执法问题进行执法预警提示。二是“执法培训网上进行”。网上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开办法律专家、学者、业务部门领导、办案能手讲座,实行网上法律学习、考试辅导,民警按年度计划完成学分考核。三是“执法源头网上控制”。从执法源头严格规范接处警、受立案执法行为。民警接到报警和处警后,及时发给当事人《案件受、立案查询书》,当事人可在市局互联网门户网站查询受、立案及案件办理情况。群众报案后,民警没有及时出警,或发现处警后的案件没有上网办理,群众可以在网上向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委员会提出控告,有效解决了群众报案难和受、立案不实问题。四是“执法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各警种全部案件的网上办理。建设了“网上办案平台”,从案件受理、笔录制作、调查措施、权利义务告知、法制部门审核、领导审批、法律文书生成等办案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运作程序对执法行为、程序、时限,甚至法律文书制作细节的全面规范。同时,延安市公安局实行“网上流转保程序、网上审核保实体”的“执法质量双保工作法”,提高案件审核把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五是“执法监督网上实施”。建设了市、县法制部门、办案单位法制员三级执法考评平台,坚持年度、季度、月执法网上考评,法制部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够掌握整体执法情况;开展日常网上案件巡查,随时发现问题;针对突出执法问题组织网上专项执法检查,指导整改,实现了对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六是“执法过错网上举报”。群众认为民警执法有过错,可在延安市公安局门户网站上举报,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确定专人负责收集;市局各部门接到群众网下举报、上级交办、工作中发现执法过错线索时,登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系统”向执法监督委员会报告。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在网上指定单位调查,法制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是否具有执法过错认定后,交由纪检部门追究责任。七是“执法台帐网上建立”。单位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与各类执法台账,依据部、省要求的种类和式样网上设置,系统自动生成,达到了规范、准确、完整;八是“执法情况网上通报”。定期公布执法监督、执法考评、错案追究和执法活动情况。曝光不合格案件,对个案进行剖析点评。
为确保“八大机制”的顺利实施,延安市公安局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六个百分之百”硬指标,即全市民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00%,民警警务通发放运用达到100%,数字身份证书发放率达到100%,民警计算机应用“八会”达到100%,网上办公办案达到100%,网上绩效考核达到100%。提请市委政法委发文,解决了检察院、法院对网上电子印章效力的确认问题。2009年底,进一步扩大网上执法系统的应用范围,研发出具备社区管理、治安管理、公文发布、案件管理、信息交流、系统设置、取证上报、视频监控、对讲呼叫和交警执法十大功能的警务通系统,将网上办案、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网上办公延伸到路边街头工作一线的日常执法,实现了“八大机制”的动态延伸。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市公安机关基层办案单位,实现了人均一台电脑,实现了所有案件网上办理和网上审核,按照公安部的考评标准网上考评。据统计,已网上办理各类案件10895起;2009年10月起试行网上考评以来,网上考评各类案件2875起。年底考评,全市公安机关案卷合格率为99.71%,其中优秀案卷达到66.86%。
三、创造闪光点,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在一些城市蔚然成风。大学生年富力强,视野开阔,精力充沛,课余时间多,组织程度高,是志愿者队伍的绝对主力。传统观点认为,高校肩负着培育大学生志愿者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服务意识好、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志愿力量是高校的使命和职责。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但其忽略了在校学生的固有属性和志愿服务的长效特性,一方面大学生终要毕业,高校精心培育的志愿者走出校门后,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吸纳和再培育,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再次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数仅占三成,这造成一种资源流失。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热心,但其持续性和长效性则建立在相应的机制供给和高校、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保障上,各主体间应形成多元协同合力,方可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一、理论阐述:多主体协同理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多主体协同理论(又译为多中心协同)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创立,“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奥斯特罗姆教授以著名的三个命题(“公有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为分析起点,批判了传统公共事务治理当中单向度的国家主义范式和市场主义范式,认为制度安排过程中不应该只存在权力与利益,具有共同偏好和价值的人完全可以在国家与市场之外主动或被动的组织起来,形成自主治理基础上的协同治理。[1]
志愿服务通常体现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小到社区邻里互助,大到国际人道主义援助,[2]与公益慈善“强者”对“弱者”的二元逻辑不同,志愿服务不仅仅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它包含了大型赛会服务、公共交通引导、文化传播推广等诸多方面,是“多对多”的混合逻辑,老弱病残需要志愿服务,普罗大众需要志愿服务,精英群体也需要志愿服务。它本质上是属于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内在属性要求志愿者主体之外的政府、市场、社会等公共事务主体的参与和协同。
二、实践探索:杭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地区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区的杭州,具备了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天时地利人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水平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手笔和魄力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较高的文明水准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氛围;西博会、休博会、世界文化大会和永久落户临近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诸多大型赛会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广泛平台;30余所在杭高校,60余万在校大学生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活力源泉。
二十余年来,杭州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由小到大、人员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单到丰富,风华正茂、青春阳光的大学生志愿者形象,已成为市民眼中一道亮丽风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最初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到与相关机构共建服务基地,从将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德育体系,到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向深层次发展,涌现出“雷锋服务公司”(采用企业化运作,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语言+服务队”(在自然博物馆等景点为国内外游客进行志愿讲解),“移动三脚架”(为敬老院孤寡老人拍摄照片)等一系列专业匹配性强,社会影响好,深受服务对象赞誉的志愿服务项目。
然而,我们也遗憾的看到,一些原本开展的如火如荼的项目,在“风靡”一段时间后嘎然而止;一些表现优秀,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在初期的活跃之后,悄悄退出了志愿者队伍;一些很有意义的志愿活动,确缺乏应有的感召力。这些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不健全,具体表现为:
第一,保障体系不健全。完善的安全和权利保障体系是促进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基础,笔者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14所在杭高校的1800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设置9个维度调查志愿服务的保障措施,按照李克特量表设置选项,结果显示:只有“为志愿者提供相关培训”(3.11)和“对志愿者进行管理、监督、指导”(3.04)高于平均值3,其余7项全部低于平均值。特别是在“同服务机构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志愿者责任与相关权利”、为志愿者提供基本补贴、为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等方面,均值明显偏低。
第二,发展体系不健全。志愿服务是人们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它具有非物质性、非强制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也就造成了志愿者的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在笔者的调查中,7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相关机构对我们的服务志愿进行考核”,6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星级义工的概念”。调查发现,杭州还没有针对大学生形成层次化、结构化的发展评价体系,志愿服务的好与不好,差异不大。
第三,组织体系较单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是按照“党政支持、学校组织、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在开展,运转上多是党团组织自上而下发起的,以命令或者任务的形式下达项目,自主能动性缺乏。[3]有的学生表示对于一些上级倡导的项目,学校存在“下指标、硬摊牌”的现象,这不仅偏离了教育引导的目标,还与志愿服务的宗旨和初衷相违背。
第四,衔接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再次从事志愿服务的比例很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衔接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杭州尚未成立专门性的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部门,虽然率先成立了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但因体制格局的束缚,志工委并非法人实体,是共青团牵头的临时性议事机构,其协调和衔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对策:多中心协同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志愿服务工作,是传承美德、传播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4]从多主体协同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该是以大学生自身为行动主体,以高校为培育主体,以政府为保障主体,以市场和社会组织为接纳和发展主体的多主体合作协同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类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格局。
大学生是行动主体。解铃还须系铃人,任何涉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和制度都应符合大学生的主体特性。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正在实现从传统型动机(以“责任感”为轴心)向现代型动机(以“发展”为轴心)和后现代型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结构转型,且不同类型的动机彼此共生。[5]换言之,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和需求是多重的,既有社会责任的感召,也有提升发展的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这就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关系,正确对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善精神和“今天我帮助他人,是为日后他人更好的帮助我”的互惠理念,只有行为主体的动机可持续,志愿服务才能可持续。
高校是培育主体。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中心协同框架下,高校是当仁不让的培育主体和组织载体,贯穿着志愿者的招募、遴选、管理、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高校开展志愿活动时,需进一步完善志愿者培养体系,理顺教学、学工、团委、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突出志愿服务人文性和专业性,健全志愿者评价机制,在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借助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在开辟志愿服务基地、拓展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内涵、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等方面谋求发展,
政府是保障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已从最初的政府统一组织、单一动员逐渐发展为民间自发行动,政府保障监督。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志愿服务提供兜底性的保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动大型服务计划、设计志愿者成长机制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发展性保障。当前,我国未设立专门性志愿服务监管机构,没有建立成熟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和评价体系,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缺少再吸纳和再培育。对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保障作用,解决高校与大学生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市场和社会组织是吸纳和发展主体。新形势下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要靠政府部门提供制度保障,还要靠市场机制发挥效率优势,也要靠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吸纳和“软引领”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哪里需要志愿服务,需要何种志愿服务,应由“市场”决定。社会组织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领域,在公共事务中发挥这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个体组织化和偏好集中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种,一是官方背景的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二是社区性志愿组织,三是民间自发成立的,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为宗旨而提供无偿服务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6]三类组织应各司其职,各守其序,承接大学生志愿者的吸纳和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E·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2000年版,第6、15、31、40页.
[2]彭远威.《多中心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2期.
[3]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载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6期.
[4]《2014年杭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报告》,http://www.hzva.org/article/fileshow/id/56.html.
[5]王金财.《总结经验、完善深化,提升志愿服务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杭州市志愿服务表彰大会暨市志工委九次全会上的讲话.http://www.hzva.org/article/fileshow/id/1284.html,2012.5.
(作者 电白县公安消防大队)
绪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的消防法监督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机制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了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消防体系的重要障碍。
关键词:执法、执法主体、监督管理
一、消防执法主体的现状
消防主体按照行政级别的划分进行分类,其最低级别组织为基层公安派出机构(所)。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消防形势的严峻,近年来,公安消防机构开始出现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措施难以落实、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监督机制低效等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一)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现行的体制决定了公安消防队伍编制的严重紧缺,造成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少事多的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到规范执法。目前,以我电白地区为例,一个消防大队只有不到30人,全县公安消防系统编制内人员不足六百人,而辖区内总面积为1855平方千米、总人口达135.6万人(至2007年),还有数以百家工厂企业、几百个公众聚集场所,仅不完全统计在案的吸毒人数就达1200多人,在承担如此大量的审批任务以及繁重的治安协助任务的前提下,执法主体很难完全保证行政执法的规范性。
(二)执法措施难以落实
现行的法律法规赋予了公安消防机构拥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权力,但在作出相关处罚措施后,往往因自身没有强制执行权而无法落实。例如在当事人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时,现存的工商、法院等联合执法、交叉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低下,致使处罚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行政相对人火灾隐患难以根治,从而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三)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法理上的公平正义包含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部分。当前消防执法主体主要存在着程序不当和实体不当等两方面的不规范。
如程序不当方面,某些单位存在先处理后取证,先处罚后裁决,先裁决后审批的现象,甚至先处罚,然后再补填补送《立案审批表》、《告知权利通知书》、《公安行政处罚审批表》、《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或者干脆不发放不送达相关的法律文书给行政相对人。
而实体不当则主要表现在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确、应用法律法规把握不当、使用错误的法律进行处罚、法律条文运用不完整、执法不廉不严等方面,这些错误严重破坏了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执法主体一贯的良好形象。
(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在现行的公安消防部队人员选拔机制下,初高中学历的人员作为消防基层部队的主要业务力量,其优点是吃苦耐劳、勇敢朴实,但其身文化知识底子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法律法规、新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不强。因此,基层执法主体的法律素质、业务水平长期处在不合理的低水平阶段,以致容易出现消防执法不规范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消防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执法监督机制低效
我国消防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属地、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立,并推行“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的工作模式。然而,该监督体系长期以来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以致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例如: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作为消防三级管理单位的公安派出所,其工作重点以社会治安和处理一般刑事案件为主,并以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为辅,充分发挥在消防执法中职责。但是,目前上级公安机关并未将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畴,对派出所的等级评定条款也仅限于对派出所辖区内是否发生灾害事故等结果进行考核,对是否开展了消防监督工作没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平时检查派出所工作时对消防工作也是轻描淡写
[1]。
又如纪委的工作模式,长期以来真正被同级纪委纪检出的问题干部寥寥无几,而且往往是问题出来后,同级纪委才介入调查,因为纪委的工作要受同级党委领导,你的一言一行和对某个问题干部查还是不查,都要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要和同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再加上纪委成员的成长进步受同级党委领导,就必然会束缚纪委成员的手脚,无论你是多么正直的干部,都无法真正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这种体制的弊端,使得纪委监督本单位人员的监督功能就得不到有效履行,更谈不上打击腐败,纪委这个机构从监督这个层面讲就犹如形同虚设[2]。
二、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指导我党我军工作的重要理论,其本质属性为“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就是贯彻“三个至上”的理念,落实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重要内涵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消防执法主体,要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从制度上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消防执法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将消防行政执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行政执法是否合法合理,是消防执法主体在执法工作中的最基本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民众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行政救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面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时,民
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懂得正确使用法律救济途径。因此,从内而外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消防各项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对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诠释。
“服务人民” 是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部局总队号召创建廉洁型警队,践行公安消防精神,紧紧抓住服务人民这一法宝,诠释着爱民思想;紧紧抓住执法为民这一核心,诠释着为民思想。而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正是从自身监督入手,从加强依法行政入手,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落实“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根本问题,全面诠释新时期的公安消防精神。
三、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多措并举,解决欠发达地区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是从体制上扶持欠发达地区。以茂名地区为例,由于经济欠发达,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多年来无论是大学生入伍分配还是普通征兵分配,都少有人问津,以致缺编情况比较严重。如果能从体制上有所倾斜,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经费支持、设备支持,积极改善其硬软件设施,增加人员编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防执法力量欠缺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落后地区就业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消防工作人员,使原来从事文秘、档案管理、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岗位的警力置换出来,充实到执法第一线。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消防执法主体力量欠缺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地区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积极深入推荐城乡专职消防队建设,特别是是农村专职消防队的建设。与此同时,可以采取多形式发展派出所治安消防联防队、企业义务消防队、农村志愿消防队等消防队伍,扩大农村火灾救援覆盖面,增加消防救援工作人员,从而置换更多有效警力投入到一线执法队伍中去。
(二)建立执法联动机制,落实各项执法措施。
消防行政处罚措施难以落实,随着5月1日新消防法的正式实施,这一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解决。然而,要从根本上落实各项执法措施,消除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的各项隐患,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建立起有效的执法联动机制。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先进省市的做法,由政府牵头,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安全隐患执法联动机制等制度,让工商、司法、法院、公安等各部门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帮助提高消防主体行政执法效率,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强化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消防行政执法。
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重要方法。通过监督机制的监督管理,促使执法者进一步规范法律文书的填写和使用,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从而使整个执法行为的到有效规范。
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首先从内部监督着手,不仅要搞好纵向监督,即不但上级对下级有监督权,下级对上级的执法活动,违法行为也有权提出建议;同时要搞好横向监督,即同一业务部门之间,不同业务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保证消防执法活动准确合法。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做好外部监督工作,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加大消防监督
执法的透明度,各单位应设立警务公开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执法程序,让群众了解各种手续如何办理,公开自己的电话和单位的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聘请社会消防监督员,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征求对消防监督工作的意见,及时地发现消防监督员在执法中的不正当行为,包括吃、拿、卡、要等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一些曾经有过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消防监督员及时地纠正。[3]
(四)改进执法人员遴选制度,加强执法培训教育。
一是要多接收专业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大学优秀毕业生,以逐步改善消防监督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工作经验缺乏,但其学习能力强,对法律法规、高科技技术熟悉掌握能力好。因此,改进执法人员遴选机制,充分吸收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有利于提高执法主体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是要加强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抓好思想作风廉洁教育。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主体法制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消防机构要制定长期而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行政执法办案能力的培训,通过以案例教学、模拟执法、视频教学、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学习,倡导业务练兵,在学习中实践,使消防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处罚必正。
2、要加强消防监督人员廉政教育。要摆正消防执法工作的位置,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权为名所谋”的执法意识,坚决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从严落实“五条禁令”、“六个严禁””等纪律规定。与此同时,各级领导要树立榜样,带头转变执法观念,带头学法懂法,严于律己,公正、文明执法;还要进一步落实监督执法责任制,实行奖优惩劣,责任分明。
(五)健全监督管理模式,探索特派员、巡视组等全新模式
一是积极健全现行机制,弥补制度漏洞。针对属地、分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我们可以积极探索纪委特派员制度,由上级委派纪委干部,其工作直接向上一级领导负责,受上级党委或纪委定夺,从而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又或者可以参照党中央设立巡视组的模式,成立一支专职纪检反腐队伍,打破“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这个体制和僵局,实行纪委干部垂直领导制、独立领导制,独立开展有效的监督反腐活动。
二是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监督机制之所以运行低效,归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没有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无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做好外部监督工作,要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增加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同时,可以探索通过公开聘请社会消防监督员、警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入民众监督,让民众及时全面监督执法主体在执法中的不正当行为,从外部杜绝执法不廉洁、不公正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引自《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主体地位的探讨》,作者:王俊迪,2010年6月4日。
[2] 引自《浅谈如何打破纪检瓶颈 创新监督机制》,作者:重庆永川消防支队 张晖,中国消防在线,2010月2月23日。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一门崭新的课题,也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自1997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2002年下半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1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56号文件,就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能行使和队伍管理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推动了该项工作在全国的广泛开展。
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经国务院批准,于2001年9月开始筹建,2002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根据国务院规定的八项职能,突出严管重罚,对温州的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充满生机和活力。十个多月以来,管理工作以专项整治工作为主要形式,如“三项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整治”、“餐饮业油烟排污整治”,每项整治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突击性的专项整治之后,违法违章又出现回潮,执法人员对如何开展系统有效的管理缺乏系统的理念,在日常的管理中也缺乏比较高效的管理方式。因此,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如何搞好长效管理作一些探索。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有其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长效管理的理念又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长效管理不是某一种管理手段或某种措施,就能起到长效的结果,我认为长效管理必须首先树立起以下几个观念。
一、长效管理就是长期管理
长效管理首先体现为长期管理的要求。“一朝一夕”解决不了管理中所有的问题,必须克服急躁的情绪,“一棍子”打死的想法不切实际,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而言,管理不但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长期的需要,长期需要又需要长期的管理,所以什么时候进行管理,什么时候就有效果,什么时候不管了,什么时候管理效果就要丧失。要当好城市的“管家”,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不舍不弃的工作热诚。针对短期而言,多则几个月少则几个星期,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目标,若是能够基本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说完成了现阶段的工作任务;针对长期而言,若能坚持认真工作,通过若干个连续的“短期”,连续不断地做好相应各阶段的工作,那到时,我们又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两个过程,即从短期到长期的“延续”过程和从阶段性管理到推进整体工作的“连续”过程。我们不可因为某时段某地点仍然存在较多违章行为而否定整个阶段的工作,还要善于化解“这么多违章,实在没法管”的畏难情绪。如龙湾分局状元中队以前就出现过急于求成的做法,结果导致被管理对象过激行为的发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之后他们吸取了教训并调整了工作思路,在对蒲州街道主要道路管理过程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连续管理虽然牵涉力量大、精力多,但是我们必须在重点管理区域下大力气,否则就会失去长效管理的目的,如果我们对蒲州街道主要道路停止一个月或一个星期不管理,该地违章现象就会迅速回潮。同时我们又要树立信心,只要制定的计划是切合实际和确实可行的,只要我们的工作方法得当、工作方式灵活,工作作风扎实,我们的管理就会有成效,我们应当在树立必胜信心的基础上真正树立起长期管理的观念。
二、长效管理就是全面管理
我认为,全面管理就是根据八项职能全面展开管理工作。法律赋予我们八项职能是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而定的,只有全面履行八项职能,管理效果才能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对于管理者而言,权力即责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部门行使的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如果该部门被法律法规授予管理权之后没有积极履行职责或是因为职能切割不到位而影响工作的开展,就会相应地造成管理的“空缺”和管理的“无序”的现象,显而易见,若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与开展此项工作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要树立起“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若已取得某项工作执法主体资格,那么开展此项工作就是责无旁贷的事,因此,坚持全面管理也是职责所在。如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的“8+1”职责,是法律授予的神圣职责,是上级部门根据温州实际情况,结合法学原理,作出科学决策的产物。那些已切割的职能应随着执法主体资格的变迁而划转。既然法律赋予我们八项职能,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的管起来。从法律上讲,处罚权相对集中以后,有关部门对相关职能已无权行使。对职能的划归,我们作一些协调是必要的,但由于有关部门不愿放权,我们就不去履行,从主观上讲,履行职能还不够大胆。有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到没有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去协调职能划转问题,且困难重重,是不正常的现象。
全面管理还要体现出工作有轻重。管理没有侧重点,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无“点上工作”,“面上工作”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全方位管理也要按照“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分时期、分区域、分方式地进行管理,使管理体现出“点面兼顾,点亮面上”的特点,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放心。如龙湾分局在市局范围内率先开展了交通占道整治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参与拆违等工作,为市局在今后全面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三、长效管理就是严格管理
管理分两个层面,即对内管理和对外管理,对内体现为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对外则体现为严管重罚。
(一)对队伍的严管
在管理中,行政执法的主体是法人(单位),在工作中,具体行使管理权的主体却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因此工作队伍的自身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效,加强内部管理需要时时强调,时刻抓紧,来不得半点马虎。
1、队伍思想工作不可松懈
要在队伍建设中体现出“政治合格”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加强学习、开展交流谈心、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来提高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还要在执法工作遇到挫折或者队员思想不太稳定、思想起伏比较大的时候,尽快及时地抓好队伍的思想工作,帮助队员卸包袱,鼓舞队伍的士气,激昂队伍的斗志。由此来使我们的工作队伍“胜任管理”,达到“我能管”的要求。
2、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人人力争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坚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队员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起大局意识,形成工作的合力。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更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些来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也由此来使我们的工作队伍“勇于管理”,达到“我要管”的要求。
3、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出业务精干能够独挡一面的工作队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一般都有较多的工作职能,牵涉到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多,如法律适用问题、文书制作要求、实施处罚过程等等都关系到业务工作开展的好和差,我们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个案分析、集体讨论、交流经验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也由此来使我们的工作队伍“善于管理”,达到“我会管”的要求。
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执法工作缺少监督,必会导致偏差,甚至导致错误。要建立健全相应监督机制,做到制度管人,要在出台措施上下功夫,在执行制度上抓落实,同时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尽量多的积极性因素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服务。如龙湾分局在市局范围内率先推出了首问负责制和诫勉制度,为市局制度管人工作开了个好头。
(二)体现为严管重罚
在当前阶段,通过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来使他们自觉配合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严管重罚仍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是主要的手段。必须做到严管重罚,在分类管理,堵疏结合的基础上,加大办案的力度,扩大工作的影响面,在严格依法管理中体现出文明执法的要求,同时要制定应急处置的措施,要从“主要靠突击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加强常规性管理力度,通过严格执法,狠狠打击违章行为的同时,影响和促使其它行为走上合法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四、长效管理就是服务群众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要求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努力造成一个秩序井然,市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他还指出“城市的建立必然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城市管理在存在的问题,要支持标本兼治,我们过去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这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必须体现“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并从这样的高度做好服务性的管理工作。江泽民同志之所以强调走群众路线,首先是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为群众服务,群众需要我们的服务,其次是我们的工作更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权力为维护权利而设。管理者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而法律体现为广大人民的意愿,必须树立和坚持服务性管理的工作理念,要甘当老百姓的“办事员”,办群众想办的事,切实体现
人民作主的“权力”,切实维护群众的“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还是要通过“体现权力”和“维护权益”来为人民的“权利”保驾护航。还要正确使用权力,任何违背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改变,任何违背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禁止,任何违背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反对,要杜绝不文明执法和野蛮执法,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龙湾分局永中中队开展执法活动进社区工作和发放便民联系卡及为了给来我单位办事的同志提供方便在办事大厅走廊放置凳子、报纸、饮水机等做法都体现了服务性管理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五、长效管理要注重管理方式
要在管理中实践,在实践中管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高效执法的管理方式,切实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落实责任片区,强化上路巡查
对管理辖区进行责任片区划分,一是根据管理中队设置要求进行划分,即明确每个中队的管理区域,二是达到分级管理的要求,对责任区进行分级管理,明确两个重点,即重点区域和重点管理时段。要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这样既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又能形成工作合力。此外,要强化上路巡查,道路始终是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执法工作的主要载体,要坚持机巡与徒步巡查相结合,在巡查中发现违章,纠正违章,达到管理的要求,还要在巡查中通过与广大群众的广泛接触,来充分了解群众的呼声,多为民办实事、好事,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2、对人员安排做到分合有序
管理方式必须体现“灵活”二字。分即化整为零,分局到中队是一个层面,中队到队员又是一个层面,要充分发挥每位队员的作用,深入接触群众,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执法工作的工作面覆盖每个角度,体现出执法工作的惠民性。合,即化零为整,在必要时集中力量进行统一行动,既可制造强大的声势,又可给违章者以强大的震慑力,体现出执法工作的权威性。
3、宣传要充分到位
宣传工作要早介入、早开展,做到管教结合,由此来让群众来了解管理的意义和我们的工作职能,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支持配合管理的积极性。建议与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传媒的联系工作主要由市局来抓,可出大专栏,打响我们的牌子。分局及中队宣传工作则可以将重点放在辖区住户、经营户、学校、企业及村居委会等个人和单位。如龙湾分局通过由分局领导结合每个中队所在辖区的村居委会干部进行集中授课的形式来宣传我市行政执法工作,效果特别好,很多干部甚至是第一次知道我们单位的职能,表示不但需要我们单位工作的支持,也会支持我们单位的工作。
4、用实效取信于民
在“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整体要求下,用事实说话,用实际管理效果赢得市民的支持与
理解。还要好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大多数民众集体意识较强,能把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但仍然存在一些现象,某些个人认为个人利益最要紧、甚至大于一切,如一些违章者之所以违章大多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这些行为在法律上体现为违法,在现实中体现为利益冲突。因此我们的管理只要是到位的、规范的,是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在执法队员“我要管”的基础上达到市民“要我管”的要求。
5、加强横向联系
一、现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意识不强, 执法水平低
具体表现在执法不懂法, 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都在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 有的执法人员思想上认识不足, 不能把专业的法律法规真正的学懂弄通, 思想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没有认识到规范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在执法的过程中习惯于以权压法、以言代法, 不能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去工作, 从而损害了执法部门和单位的执法形象。
(二) 缺乏执法的主动性, 削弱了法律应有效率
我国的各类法律法规都在不断的健全, 很多部门和单位都在法律的授权之下, 代表着政府或政府的某个部门行使执法职权。但从实践中看, 各个执法单位的工作人员, 不能严格认真的主动的去执法, 特别是在平时的工作中, 不能随时随地的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实施工作职责, 一旦出现问题才手忙脚乱地去处理和应对, 降低了执法单位的整体形象和威信, 减小了法律法规应有的效率。
(三) 执法人员身份不明确, 影响执法效果
当前我国的法律种类较多, 有的是行政执法, 有的是业务执法, 有的是技术执法。从实践看有的本不是该单位的人员, 没有执法职权而在该单位从事执法工作。一是由于执法主体资格不正确, 而无法大胆的严肃认真的去执法。二是违法执法, 由于没有执法主体资格, 而从事执法的工作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从而影响了执法的效果。
(四)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
规范执法就是要求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必究,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有的执法人员不能依法对应的去执法, 而是随心所欲看人执法;有的是情绪执法, 高兴时一种是严肃认真地去执法, 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去执法, 同时也能执行业务技术操作规程, 达到规范执法。另一种是高抬贵手徇私执法, 忘记了法律法规对执法人员的约束力, 忘记了一切法律的规定, 把个人情感和哥们意气放在首位, 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抛在脑后, 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五) 配套法规不齐全, 影响执法效果
我国的很多法律都是属于母法类型, 发条比较笼统不能直接用于实践, 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才能具体实施。有的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依照A条例或办法执行, 但有的法律已经出台一年多甚至几年了, 相应的配套法规还没有出台, 严重影响执法效果。
二、确定执法体制, 强化执法管理
(一) 依法对应确定执法机构, 使其执法主体资格合法
自上而下的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确定同法律相对应的执法机构, 而且上下机构设置要一致, 性质要相同, 任务要统一;人员身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人员编制必须明确, 法律责任必须清楚, 工作职能和执法权限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 强化法律监督, 规范执法行为
政府及其执法单位的主管部门, 必须加强对执法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要加强执法机构内部的监督, 监督执法机构在研究和制定执法决策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所做出的决策和有关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使执法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学法、知法、懂法、执法。三是加强对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 从而达到全面规范执法行为。
(三) 规范执法程序, 保证执法效果
执法程序就是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它的主要作用维护法律尊严, 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保障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必须首先做到主体合法, 自觉履行执法程序, 使规范执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维护法律尊严
【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推荐阅读:
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07-16
认真抓好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06-22
创新市场管理建设长效监管机制10-15
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07-13
长效机制模式07-15
创卫长效机制07-23
长效发展10-29
坚持优良学风加强作风建设06-26
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07-22
城市长效管理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