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学反思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谈教学反思(通用8篇)

再谈教学反思 篇1

王雪玲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多年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我经常不断地反思,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上学年的地理教学体会。

一、抓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用“快乐教学”中的游戏法,用多媒体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当然我还在地理教学的好多地方采用了其他方法,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使课堂更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地理的浓厚氛围.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教学生会学地理,那就不得不说一下地图了.二、抓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

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我每节课都画一张地图,甚至到两张或三张地图,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俄罗斯时,我首先把世界图画在黑板上,再把俄罗斯图画在黑板上,接下来我就在一旁轻松的进行指导来学习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人口城市等。从而养成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并渐渐的养成了用图分析问题用图背知识的好的地理学习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的.我觉得应该还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来约束学生才对。

三抓评价机制

评价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环节,我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特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地理学科评价方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小测试成绩等给学生进行量化打分,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竟赛,我自己花钱买奖品到期末根据量化成绩对学生进行奖励,,同学们都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局面,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回顾过去,展望今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在以下几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地理文化素养的提升,使自己的课堂更立体.更生动 1我的初步设想在学七年级下册时候,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国际新闻播报,新闻中的任何国家和地名都是学习地理的兴趣所在。然后针对新闻热点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是在课前5分钟,注重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教育,在课堂中间我以后也会多放视频,比如我现在在《地理中国》节目中已搜集了比较实用的如《北极的困惑》、《消逝的冰塔林》、《食人的北极熊》、《野性俄罗斯》等等还有很多,打算以后上课放给学生看,再就是我现在经常阅读特别文摘刊物,因为里面有一个版块是异域采风,专门介绍各个国家的逸闻趣事等,对我非常有用,以后我想多讲给学生听,补充课本以外的地理人文知识。使自己的课堂更立体.更生动,始终把学生的兴趣保持新鲜度.二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丁校长来后,实行了小组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奔标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合作行为与团队精神的养成。但在平时我上课时还是不敢大胆改革.不敢大胆放手只有在公开课时才完全用到,基本上还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学期我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自己的老模式,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我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该有的生命活力。

以上两点就是我这学期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的地理教学

再谈教学反思 篇2

一、坚持用心备课

备课是我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策划。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否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否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进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都需要教师进行反复思考,甚至开头第一句话怎么说都要仔细推敲,直到制定出自己满意的方案为止。备课是一种极其细致复杂的脑力劳动,马虎不得。哪怕老教师也绝不能放松精心备课这一环节。

1. 备《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备课就是为了达到《生物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准确地把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标准》中“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要求: (1)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主要能源物质,ATP的具体作用(如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等等); (2) ATP分子的结构简式; (3) ATP的产生,对动植物来说具体产生的部位; (4) “ATP与ADP+Pi+能量”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等。明确了这些要求就知道了教学中不必去拓展ATP的分子式等内容,而且上述要求 (1) (4) 可由学生讨论进行,教师着重讲解 (2) (3) 。

《课程标准》中生物实验的学习内容是以能力要求来构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并选择相应的知识内容来和该能力的培养相配合。如在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备课中,设置情景:有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就该问题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寻找实验失败的可能的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制片时使用的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再设置情景:有的学生虽然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引导思考: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2. 备学生

我们的课堂面向的是几十个有个性、思维品质有明显差异的群体,而且学生时期又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根据每届每班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实在难以区分,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2)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如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时,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切取材料的技能,好预留制片时间。

(3)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够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4)问题链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探究或讨论的结果以哪种形式交流为好?

(5)哪几个学生喜欢发言?哪几个学生想发言但又缺乏勇气,是不是该用他们能回答的题目促进一下?尽量避免临时随意点名回答问题。

二、坚持课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1. 反思教学亮点

反思教学亮点,记录教师教学灵感,提高教学效率。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详略得当的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进行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很有帮助。如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备课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一定时间前后细胞数目的减少来体会部分细胞的破裂,但在观察过程中突然受到图像的启发:也可看视野中折光率变小的区域变多,这些区域是细胞膜的碎片。

2. 反思学生见解,记录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也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 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在高倍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有学生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细胞观察完整的前、中、后、末期的染色体动态变化过程,究其原因有学生对固定、解离过程的不理解,也有我们老师反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而没有解释清楚。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借鉴与教训,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4. 反思教学疑难,寻求突破方法

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疑问,又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这些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区别时,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辨认不清。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特别是新课程中新加的最新生物科技部分,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通过课后反思,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这样在以后的相同教学中难点解决就做的比较从容。

再谈高三语感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三     语感    成绩

一、背景

在高考压力之下,不仅家长、考生,甚至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到了高三开始逐渐淡化英语语感的培养。他们误认为语感应该从小培养,毕业班应该先刷题提分。殊不知语感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连续性的,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培养起来的。因此,任何时候语言学习都不能忽视语感的培养,而且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感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只要学生语感强,语言能力提高了,那么他们作答高考英语试卷便会得心应手。

作为高三英语教学一线教师,每次月考结束都可能听到学生说“哈,某某题我没把握但是猜对了!”这就是语感在考试中对学生最好的回馈!研究表明,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里,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我们说的语感。因此,即使是高三英语总复习过程中,语感的培养依然极为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在语言教学中,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离开了语感, 文学作品无从欣赏,听说读写能力无从起; 语感的水平决定着听说读写的水平。”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培养好的语感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对于已经进入高三总复习的学生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二、充分利用一轮复习材料中的美文欣赏(笔者连续任教高三毕业班,每一届所选复习材料都配有单元美文欣赏)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早读尽量大声朗读美文,并在课内花十分钟左右抽查学生背诵,尤其注意那些较为被动的学生。学生背诵美文时输入的“语言形式”、文字符号中的形义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汇,会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从而形成语感。语感强了,那么理解力就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笔者2011年带的文科班学生林珺,对于英語材料中的美文无论长短,总是背诵得朗朗上口,每次英语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同学向她取经她总是回答:“背背美文,读读完型填空,做做阅读理解,练练书面表达。 ”高考亦不负众望,取得148分的佳绩!因此,语感并不神秘,只要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就可以获得语感。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感。

三、教师课内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尽管高三多为复习课或讲评课,但是课堂内要求教师自身坚持使用英语口语,专业用语,英语课堂使用英语,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习惯,这非常重要。当然学生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这样的英语课堂。笔者的做法是词汇复习前,先要求学生使用英英词典查阅词义,进行英英释义,然后试着引导学生把词典中的例句改造成试题,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使用英英词典。其实学生在查阅词典过程中,也会浏览些其他的短语、习语、俚语等,这无形中大大增强他们的语感,同时也证明了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这样培养起来的语感,既会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四、整理高考书面表达素材,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背诵或熟练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了可能性。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国斌老师说:“学习外语,要允许‘死记硬背, 先死后活, 死去活来,也许是个规律。”(《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326期)由此可见,大量背诵英语短文,也是形成英语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三尤其是下学期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通常分工整理书面表达素材,或从网上整合,或自己写英语短文,或精选一些常用经典句子让学生背诵,或要求学生自己找一些适合于自己英语水平情况的文章或句子进行背诵。一般情况下,书面表达与高考息息相关,学生会自觉诵读。随着背诵的不断输入,信息的不断积累,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敏感度也就会不断增加,毫无疑问,语言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五、教师不断强化学生习作中使用的优美词句或学生套用的高级句式及名言警句

笔者在批阅学生习作时从不打“×”,即使学生用词不当或句式语法有误也只是打问号要求学生课后订正。相反,我关注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并打勾,写下鼓励性批语,并在讲评课堂中给予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后自觉诵读美文,而且让学生养成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的习惯,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语言的价值在于使用,英语也是如此。

关于高三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我们另一个重要做法是组织全体英语老师分工收集整理校本教材《课堂新体验,听歌曲赏美文》。收集到的歌曲有90后的获奖歌曲,也有60、70年代红极一时的时代金曲。我们精心挑选,从经典到流行,以迎合学生各种品味,激发他们开口吟唱的兴趣。按学校的惯例,我们安排英语老师每周一、三、五统一播放英语歌曲,组织学生放声歌唱。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语言,而且感受到文化的震撼,因为语言学习应用的境界便是产生文化共鸣。听一曲经典英语歌曲,可以让学生胸怀开阔,歌曲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对发音的要求较高,而歌词连读、略读、重读等现象经常出现,这极大促进了学生语音和朗读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英语语感的培养功不可没。

许多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语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名语言教师,务必清楚语感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我们要认识到真正帮助学生高考取得优异的英语成绩并且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能自如灵活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这就是确确实实的语感。

【参考文献】

[1] 王景和.学好英语之路[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再谈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篇4

八十中学附属小学绪永红

一、问题的背景

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所以,如何使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自然地延伸过渡是防止两极分化、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面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探讨中小学衔接问题对我们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意义,我校组织了多次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发现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现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的良莠不齐

具体表现:

1)、语音不标准

2)、书写不规范、不准确

3)、听力不过关

4)、词汇量少

2.学生兴趣差别大——不爱发言,学习兴趣不高。

3.自信心差别大

4.学习方法不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态度差别大

二、寻求原因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生到了初一后,教学节奏迅速加快,内容迅速加深,单词量骤然狂增,要求也迅速提高。

2、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比较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对学生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3、心理特点的差异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障碍小,不怕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光是好玩,而是负有一种责任。

三、具体措施

1.教学任务衔接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始终围绕《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分层推进展开。

我们在教学中,有梯度地循序渐进地作着与初中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尤其在保证持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做好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换言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视角正在从以前“听说>读写 ”的教学中适度适量地进行以听说为主训练的同时兼顾读写训练,这也是考虑初中的教材中所提倡的从听说运用为主,逐步向听说读写并重发展的过渡期做一些教学准备。

就词汇教学而言小学生应该掌握最常见的200个左右的单词短语,学习认读的单词短语近700个。学习运用一些常见简单的目标语句和一些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英语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自信心、策略和习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这项工作体现在每堂课甚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该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浓厚的兴趣加上有效的方法则如虎添翼,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初步的成功感的价值不止是成功本身,而在于帮助学生产生了自信,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开端。至于策略,我们都知道,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旦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同单词的不同记忆方法,语法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习惯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就小学生中学习“潜力股”现存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问题都会影响其自身持续纵深的发展。到中学之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往往致使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兴趣递减。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习惯。

1)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第一步。预习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包括预读新课课文,回答有关问题,熟悉生单词,找出难点并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三步曲”即“浏览——标注——听读”。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a.总体浏览课文 b.读课文,在过程中划出生词,通过查阅书后46页和50页的单词表把查到的音标写在单词的上面,汉语写在单词的下面,书上查不到的通过电子词典和英汉词典来标注生词。接着试读单词两遍,再把单词所在的句子试读两遍。c、听录音带模仿读。操纵录音机暂停键,分句跟读一遍,最后自己读两遍

预习对抗赛 普通同学只要标注出必会的底线单词即可,更深入的预习是由选出的男、女小先生来承担的。在新授课之前,这两名学生的预习内容要比其他同学更深入一些,除了基本的单词的意思、课文的朗读之外,还有本课的词组、重点的语音知识、主

要的语法等拓展性的知识提前自学。上课时讲给大家听,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对抗赛,每月结算成绩,给获胜的团队发小奖品,这激发了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要检查督促落实,对表现好的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对不认真完成任务者要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要重点跟踪培养一段时间,直到这些学生基本能自觉的完成任务为止。持续一到二个月,慢慢的大多数同学们就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自觉的预习的习惯。

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2)每节课前两分钟,学生做的Duty report能得到了同学们的欣赏的掌声。每节课学生按学号轮流做值日报告。值日生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当天的日期、天气情况,二是学生把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的小故事背给大家听,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回答,下课之后把学生准备的资料收集起来张贴在黑板的一角,供给学生再细细品味,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成功的感受。

课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各个教学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和巩固等;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和复述等。

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四五六年级学生课堂上做完笔记之后,两人交换,按数量和准确度进行打分,评价课堂笔记的质量。

根据规则见词读音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理解水平才有可能随之提高。教师对各个年级同学适当介绍拼读规则,六年级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单词按照读音规则进行分类,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单词,不必急于知道意思,先按照拼读规则读出来,做到“见词读音、听音写词”;在能读会写的基础上,对单词进行中英文对照,这个过程同学们可能会感觉枯燥,不妨结合小对话或句子来学习;同时,应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短文背单词,一个单词有很多意思,要经常翻词典了解它所有的意义。

学习新单词 coconut一词时,给学生扩展了walnut, hazelnut, peanut等常见的坚果,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的部分和这些单词的构成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和初步了解相似的词。扩展词汇时我通常对同类词进行归纳,如帮助学生梳理出名词中的文具类、衣帽类、交通工具等单词,帮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旧词新意,同音异义的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和阅读理解水平

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能从听和说上辨别一些易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如cup-cap, bag-bike, cat-kite等。重视字母、音标和读音规则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就要求学生在单词上记音标,单词下记汉语意思,课堂教学中把字母——音标——单词同时教,利用各种卡片,使学生从字母的读音中识读

音标,又借助音标去接受字母和单词,让每个学生懂得简单的读音规则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帮助学生总结ee, ea, er, ar, ay, air, ear, ch, sh, th, ow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使学生看见会读,听到会写。

熟练背诵脱口而出 背诵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连课文都背不熟的学生,英语水平肯定不高。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要坚持每天背点英语文章,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对话、短文,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学到的课文要背诵,经常复习,增强熟练程度,以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看图造句在Module 3 Unit 2的教学课件中出示了黄山、五指山和泰山的图片及它们所在的省份和本课重要内容This is a picture of…引导学生看图造句,造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练习形式之一。我在让学生造句时常常提供一个结合实际生活的情景,避免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脱离一定的情景与主题。用图片创设情景是很有效的,接下来,用课件出示了姚明、菲尔普斯、贝克汉姆等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人物图片和语言训练点a picture of,…from…同学们眼前一亮,纷纷举手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说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先听说后练笔

在Module 3 Unit 2的巩固环节中,我设计了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thing.”的活动,我先给同学们作了个示范,出示一枚硬币向同学们介绍说“This is my favourite coin.It’s a picture of a mouse.Mouse is my birth sign.It’s from 1984.I love it very much.” 让学生模仿在组内交流,选出的代表在班级里交流汇报。

接着给学生们布置真实的任务——给好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为了让学生们具有明确的写信动机,对写信有强烈的愿望,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仅为练习格式而写信,安排的写信内容完全结合学生实际。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对写信的格式、语言风格、正式与非正式程度便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3)课后复习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反复练习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零打细敲保证时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耗时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语言学家经过测算提出,要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大致需要4000小时。如果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少于1-1.5小时,而且将时间化整为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能形式多样地接触英语(如听、说、读、写、译、背、诵等),效果会出奇地的好。

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根据自己学习中的弱项自觉补充课外作业的习惯。

复习与总结。学过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整理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比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再谈外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 篇5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可获取国内外的文化知识,所以,掌握阅读技能技巧有十分重要意义,搞好外语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应该了解阅读理解的路径、普遍存在的规律和技巧性。

[关键词] 外语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

一、阅读理解的过程

阅读的层次分为:①词汇量要求,在阅读中会遇到很多词,阅读能力强弱的和单词量的掌握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大词汇量,能迅速辨认某个词汇,达到速阅即知的程度。只有词汇的认知程度高,才能提高阅读速度。②呼出词义,从记忆中看而即刻得到所需词。③词义组合,得到整体句子的意义。④解读段落之间所包含的主题所叙内容,以及与段落有关的但暂时补充的论证。⑤得出结论。(包含议论、叙述、论证等所需阐述的内容)。

前三点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主要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后面是将阅读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去获取知识点及学习外语重要点。

二、外语教学中阅读理解的主要几方面

1.外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获取信息。这是外语教学的基点,也是外语教学的旨意。新时代,新要求,掌握外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外语不仅是全人类进步发展的条件,也是个人寻求发展的必备需要。因此,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开设了外语课程。对于非大学外语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学习主要是用于获取各种知识及与他人交流,所以,外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获取学习内容。

2.阅读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要求

第一,阅读是语言知识最基本元素,也就是单词、句子,语法“三位一体”组合。因为没有一定量的词、整体句子理解及语法知识,就不知晓文章内容;其次是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情况,包含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第三是生活经历,经历就是财富,越多,理解的越好;第三是阅读量的积累。这里指阅读过的各种题材,学习课文的量等。

要求非外语专业学生用外语去阅读,难度是极大。在外语教学阅读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很多的阅读问题,因为阅读的文章较多是从原文中节选的,因此,阅读中有习惯用语的阻碍,以及文化背景条件、生活阅历的问题。由于不了解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场所情景,很难把握准确地理解文章。老师们发现,当提问学生,让其讲解句子的语法关系时,他们理解还比较到位,但在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及文章内涵时,他们就不知所云了。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对所学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不多,或领域知识不理解,不懂形成障碍,例如,教材不适用,文科学生使用的却是理工科外语教材,因此,学生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拓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未知知识性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学习,例如,医学院校我们教授医学外语,就要向医生们请教本科知识。这就是领域知识狭窄造成的阅读理解问题。

因为学生学习外语水平不一,基础差异的存在,阻碍阅读理解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具体实施。零起点开始的初学者,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教词的掌握,读写,语法知识,句法知识教授及做大量的课后习题,做到熟能生巧,并教会学生记忆常用语,做每天的值日报告和背诵短文。当词汇量积累到3000多,就尝试做一些有难度的阅读练习。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词汇积累量,语法掌握度、学习者丰富的知识阅历,及大量的阅读实践。

三、外语教学中的阅读主要任务

外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休伊在1908年出版的《阅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着重指出,“阅读就是获取意义,而不是辨别词或短语”。这一观点延使至今仍有我们可以借鉴。如今外语四级考试课程要求有很大的变动;即由考?舜驶愕挠τ玫阕?变到阅读理解基点,并加大听力的分值。授课教程跟随课程要求不断变化,过去的精读课也改为综合能力课。我们所说的综合能力,就是运用语言知识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阅读课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四级全国外语考试中从三十分值提高到四十分值,由此可见,阅读的量向。如何定位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同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等级考试辅导材料对阅读考?四谌葑髡庋?叙述: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了解阐述主旨的相关事实和细节;

(3)根振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固定短语的意义;

(4)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5)根据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6)领会作者的现点、意图和态度。

以上六点的要求我们可以归纳为: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其次是文中的中心细节理解;了解掌握多义词、固定词组在短文中表示的不同含义;三是确定文章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据在文章阐述,清晰的推理判断;读懂作者的观点、想法、态度及其中的隐喻部分。

根据上述所述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基本要求就是确定讲解的主题。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了解课文所给的信息,推测作者告知我们文章内容。通过题目阅读,读者可以把将读的文章和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为了帮助阅读者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提示问题及中心基点,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目的的去找出所需答案。

第二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主旨议题,因此我们对文章要有整体的理解掌握思路。课文中如果逐词逐句讲解对全面理解文章的不适宜,建议指导学生先通篇通读,把握文章总体理念后,再分段分析确定会更有效果。

第三,对文章中的某些影响较大的词汇进行强调讲解,某些生词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理解的,就不必在课堂进行详解。很多生词,可根据文章上下文推测它的含义,然后再做简单学习。阅读技巧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内容猜到词汇含义。

第四,做课后巩固课文的加强练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文章理解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教材中都有课后提问,提出的问题都设计的很有针对性。阅读理解的题基本是四种类型: 一.中心题,主要是让读者理解课文中作者叙说的中心点、目的,态度及文章的隐身意义。这类型题主要让读者了解文章大意,主题词等。常见的提问: 文章的大致内容、作者想要的基点。; 二.指导提示型:所提的问题一目了然,读者在文章中一看即知,主要题型是人物、事物的特征、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数量等具体问题; 三.是推理论证题:这类题型在文章里不好选择:推论?}是作者的主旨在文章中模糊、但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情况推断出合理正确的结论。此题型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课文的概括能力。因此,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做一些这样的题型,避免在阅读理解中失误。四.解词释义题:确定词在文章中的确切意义后,词汇工作就引刃而解了。

四、外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技巧的方法

在中国,阅读技巧在传统外语语言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课程,我们只有精读、泛读、语法、口语和听说课。而在西方,阅读教学是作为一门课程设置的,是和语言语法教学分开,专门训练阅读技能。阅读技巧的研究在国外四十年代就有了罗宾逊(Robinson)SQ3R五步阅读法――概览(просмотрение)、提问(вопрос)、阅读(чтение)、复述(повторение)、回顾(вспоминание)。随着不断深入阅读研究,人们对于阅读方法的研究不断进行着完善,根据阅读类型可以?取相应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阅读异同体裁的文章。

对于中国人学习外语培养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没有缺少语言环境,因此学习外语有很多困难及棘手的问题,如果方法得当,外语阅读理解的就会有所提高,减少阅读学习的错误做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的同仁们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阅读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完善。下面根据“语言心理学”阅读理解的观点谈谈阅读的方法。

1.文章结构的观念

课文结构与文章的体裁有紧密相连。不同的体裁及结构,阅读的方法也会随之发生。记叙文、小说和说明文结构不同,所以文章所获得的信息类型就不同。记叙文主要提示我们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进展。而说明文的却给我们的信息是:举例、比方、比较和给定义等。学者研究告诉我们,在阅读中,有些学生能够确定文章的结构模式,而一些学生不能判断。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回忆出的信息类型和数量的不同。明了结构模式的学生不仅回忆出更多的信息,而且回忆出更多的主题思想(麦吉,1982;泰勒和塞缪尔斯,1983)。这就是阅读中的结构策略。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给学生一些结构方面的知识,那对他们阅读理解文章是有益的。

2.上下文理解中了解词汇和段落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会常用此方法。当阅读中出现“拦路虎”,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可行,但如何运用?所以,教育者不仅要告诉学生上述方法,还要进行具体讲授、多学多练,熟练掌握多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才会掌握并应用,这也是阅读课的技巧之一。

3.概览的阅读方法

概览课文就是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基本事物。具休步骤是①根据文章的题目:了解阅读的体裁,选择阅读的方法。推测阅读文章的内容,回忆有关的已在记忆中的知识,这是阅读理解的准备过程。如果阅读的文章是熟悉的内容,即使文章中有生词也不会影响理解;②每段的第一句及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是告知读者段落之间的联系;③快速阅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所需信息,重点阅读提问问题的段落。

阅读技巧很多,而且阅读技巧的运用也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阅读不同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外语阅读作为学习和交流的手段,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共同解决,共同研究和探讨。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推出一套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及可供参照的标准,使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文章,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利用外语作为工具学习很多知识,锻炼阅读能力,这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晓蕙、赵永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俄语等级考试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长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缪小春、朱曼殊:《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吕武平:《全脑熟读记忆》,中国民航出版社,作者简介:孙永光(1964-),女,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再谈教学反思 篇6

笔者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1~2 期上推荐了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每一个板块都瞄准一个目标设计教学,教什么非常清楚,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常态的语文课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为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过程: 1.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2.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3.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4.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明白什么道理呢?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鼓励,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偏重的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另一位教师设计的《爬天都峰》教学过程,没有把重点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上,而是抓住每段课文的特点教学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初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第2节,学习景物描写。3.学习第3~5节,学习人物对话描写。4.学习课文第6节,学习人物动作仿写。5.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应该肯定的是,这位教师是围绕本体性内容展

开教学的,各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的都是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学习人物动作描写,学习人物对话描写,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应该学习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要把内容写具体,掌握这些基本人物和景物描写方法,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帮助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教学能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打个问号。我们知道,教师课堂上教了什么,这只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学生事实上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学会,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是否学会,这才是判断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教给学生三四种阅读、写作方法,显然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追求的是“教过”了,而不是学生的“学会”了。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会”,是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一、把目标定位在学生“学会”上

其实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向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师在一堂课里教学的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有关圆的知识,可能分解出:认识圆的半径、直径,认识圆周率,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等等。数学教师不会在一堂课里将有关圆的知识全部教下去,一般只教一点。数学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时间新授知识,三分之二的

时间让学生操练。这样教学有何道理?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理解”是一回事,“会用”又是一回事。比如怎

本期特稿

样求“圆的面积”,学生理解了求“圆的面积”的公式,并不等于“会”计算“圆的面积”;只有会计算出正确答案了,才说明学生真正“学会”了,真正理解了、掌握了。数学教师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仅是优等生的接受能力,而是瞄准中等以下学生的接受能力。

当下的语文课教学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教师追求的往往是“教过”了,而不是追求学生是否“学会”了。比如《爬天都峰》的第三环节是学习“人物动作描写”,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默读第6节,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2.交流学生画出的动词。(教师板书

3.学生朗读第6节,体会课文通过这些词语把人物动作描写得很具体。接下去又开始教学后面几个小节,认识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文课的问题就出在教师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在学生理解、认识这种写作方法,“认识、体会”了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就完事了。其实认识“人物动作描写”这种写作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写作。学生仅仅“认识”或“理解”了人物动作描写,离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人物动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语文教师教学一些语文知识或方法,往往满足于“教过”了,因此几乎每篇写人的记叙文都在教学“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每篇写活动的课文都在教学“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每篇说明性课文都在教学“说明的方法”,等等。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可有些学生写作文还是不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只管“教过”,不管学生是否“学会”。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生“学会”,完成这一转变,是语文教师教学观的一大进步,可以极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实现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 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

学,教师都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项新的语文知识,都需要经历“认识—实践—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无论是比较简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复杂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的学习。

再回到《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将学习“人物动作描写”作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那么首先要通过实例来辨认什么是人物动作描写,接下去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读下面两段话,比较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动作的:(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2.画出第(1段话具体描写“我”爬天都峰时的一系列动作,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哪些作用。

(“我奋力爬,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爬呀爬,终于爬上……”把“我”奋力爬天都峰时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第(2段话只写“爬呀爬”,怎么爬的,没有把动作描写出来,所以看不出“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这就是动作描写的作用。

3.朗读这段话,想象“我”爬天都峰时的动作。

课文没有描写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动作,你来试着描写一下老爷爷的动作,然后再体会一下动作描写的作用。

4.交流总结动作描写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两段话的比较,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什么是“人物动作描写”;接着通过画出动词和朗读,体会文章中动作描写的作用;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动作,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如果只是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只是认识了动作描写,获得的只是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学生才真正学会这种写作方法。也只有通过实践运用,学生对这种方法

本期特稿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9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10 的认识才能变得清晰、具体,才能真正“学会”。

三、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语文课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必须认识到,“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其实只是适合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学生获得的只是碎片化的语文知识或方法,留下的主要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痕迹;只有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这堂课教师所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这堂课于老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体会文章中联想的作用,并通过修改习作,认识习作时加上作者联想的好处”。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这些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教学“事物和联想”,是这堂课教师新授的教学内容。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课文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 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了99%的美(3 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2.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3.拓展延伸,迁移写作。(1修改短文《荷花》。(2修改后交流。

首先,认识什么是事物描写,什么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学生学到的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陈述性知识;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联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读文章时要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 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事物和联想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完整的“认识—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一堂课“教什么”。也就是一堂课除了完成生字新词教学,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这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准备新授什么教学内容,新授内容应该就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碎片化地添加,一定要明确、集中。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师必须学会

“舍弃”,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的道理。什么都想教,什么都不肯舍弃,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

2.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程序设计教学流程。常态化的“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的教学流程瞄准的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学生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流程理所当然地应该瞄准本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来设计。

3.一定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习得”的,不是教师“讲会”的。

以往的语文课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因为教师只管“教

过”,不管学生“学会”。现在要追求学生“学会”,那么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深刻的课程意识,围绕明确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再谈高效历史课堂教学 篇7

长期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是教师讲教材, 学生背教材, 考试考教材, 因此中学历史课堂上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默默无语地听。课堂上少有的互动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式或只追求形式互动, 表面上气氛活跃, 不能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唯一标准是考试成绩的高低, 结果是教师感觉历史课繁乱冗杂不好教, 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趣无味不愿学。

自从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生活, 传统教学观念的坚冰逐渐被“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基本理念所融化。教师们普遍认识到要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学生才是主体;教师的教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转变。可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传统观念还是在不经意间左右人们的行为。我们要真心真意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让新课程、新观念在思想意识中把根扎牢, 只有这样, 教师在备课时, 在授课中才不会背离教书育人的方向, 才能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

一、进行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基础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知识疑点;要依据课标和考纲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 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 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 而不是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推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笔者发现我们很多老师, 特别是上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不太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 无效或低效的提问充满了课堂, 学生学得无精打采, 老师教得索然无味,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思想品德课上的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准确的切入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 在重难点处提问有助于启发思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落实教学目标。或者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点, 在生长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寻求问题答案, 学习新知识。如笔者在上《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课中, 针对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设问, “公安人员对某人的住宅进行搜查是否违法?”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比较多, 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这正是知识的生长点之处。于是, 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果然, 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违法, 搜查是公安人员的权利,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违法的, 因为他们在电视上看到公安人员在搜查前, 往往会出示搜查证。在学生讨论中, 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法律的有关规定, 这样, 就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为深入, 也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二、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只有设计的问题难易度合适, 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枯燥乏味的。

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 作为历史学科, 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 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以及具有知识明鉴, 服务人生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习, 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 通过学习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宽容理解文化多元的开放精神。做到这些, 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 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 而是要有技巧, 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精心设计的一堂课, 在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有灵感闪现, 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 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 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 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 我们会继续攀登, 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 而采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保证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 努力让学习历史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 让历史知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问题的设计技巧

◇周泽福

佳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问题的难易度适中呢?笔者认同问题设计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潜在水平的过渡区。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 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问题所涉及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有联系, 学生比较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发挥。如笔者在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我先不直接给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禁渔期”吗?我国为什么要设“禁渔期”?“禁渔期”体现了我国在生产发展上怎样处理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转变提问的方式

再谈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是我国的主题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工具作用显得日益突出。新疆是个以维吾尔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该区的经济、文化相对内地较落后。要使新疆经济腾飞,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汉语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新疆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组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进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教师从“演员”逐步向“导演”转化,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县还提高对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现范的汉字,真正结合汉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教学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语文素质,我们也叫它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常常影响到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我们过去常常提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基础工具,这样一个用于交际的基础工具,不仅是在校期间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走出校门、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但语文还不止于此,因为语文本身无可避免地还带着浓厚的文化因素,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因此,语文又不单纯是工具,还必然涉及到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因素,所以它往往又包含着很强的人文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素质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从基本的字词句篇到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感情、道德修养、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以至于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都包括其中。第二语言教学虽然应该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但也不应该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普遍。不仅本地区、本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往。随着交往的增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道德观念等等都会发生碰撞,产生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文化已不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所有,而往往具有全末、全社会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该具有高度的开放意识,要能够尊重别人的文化风俗习惯,能够吸收和借鉴好的东西,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说,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在这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要让我们的少数民族的孩子认识到山外的世界,了解到社会的变化,并接纳和吸收有利于自己生由于对象所处的语言环境与所学习的语言完全不同,因此,只教给他孤立的字、词或句子,而不告诉他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使用,那么他所学的东西就是死的东西,而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要使学习者能够真正地学好这种语言,学了能有实际用处,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情境,告诉他这样的语言材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这样,当他遇到相同的情境时,自然会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存、发展的有益的知识和文化。

学习对象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严重地受到其母语的干扰,一方面会在较长时间内使用“中介语”进行交际,一方面常常会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使用第二语言。为此,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的母语进行比较、对照,同时更多地关注所学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革命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的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上一篇:小学学雷锋主题活动企划方案下一篇: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管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