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巨大

(一)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屡屡将‘三农’工作当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对于发展“三农”事业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伴随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

这种现象在宁夏同样普遍存在。一些例子可谓佐证,诸如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并不大、人口并不多的区域内,资产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却得以实现几何级发展,足见在目前的金融发展格局下,农村金融市场空间有多大。

以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为例。该银行所在的隆德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经济并不发达,县总人口才18.21万人。而作为该县唯一的一家村镇银行,于7月28日正式挂牌营业时,注册资本金仅为万元,但截止7月末,短短三年时间,该行资本总额已达3.4亿元,各项存款3亿元,在当地5家银行同业中占比8%,排名为第四位,超过了邮政储蓄银行;各项贷款1.84亿元,同业占比10%,排名第三位,超过了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存贷比61%,涉农贷款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无不良贷款。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服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全区唯一一家农村资金管理公司,月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而截至206月底短短3年不到时间,泰信公司共支持永宁、吴忠、中卫等地近4000户农户进行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涉农经济实体的发展,累计贷款金额高达近4亿元。

(二)“草根金融”表现突出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一直强调并加压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模式,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但从整体来看,多年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实际成效并未能得到农户和基层政府官员的认可。

目前,在服务三农方面,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被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寄予厚望,但从实地调研了解来看,这几个渠道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使得农民从者几个渠道获得贷款,依然存在“贷款难”和“贷款贵”问题。

农村信用社:官办特性依然很严重。在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特别是信用贷款的时候,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同时还存在需要“走关系、工作人员要好处费要回扣、要求贷转存”等问题。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支持一些大型三农项目,一般农户需要的小额短期贷款,基本无法从农业发展银行得到支持。

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三农金融需求最大量的小额短期贷款,出于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依然缺乏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缺乏足质抵押物问题依然难解,而通过担保又将普遍增加3个点左右的年利率。

综合来看,调研发现,在农村金融这一领域,当地政府官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农户各方有共识: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嫌贫爱富”并没有发生改变,主要还是集中于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对于“三农”领域这样的小、散、短的融资需求,投入意愿不足;小额贷款公司,则普遍存在“唯高利率放贷”现象,且因为多少发生过催债、暴力要债现象,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户的心目中印象不佳;而村镇银行,特别是一些还不具村镇银行资格的各类资金管理股份公司的“草根金融”,深耕农村市场,开发各类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具有很高的信誉,获得农户的信任。

创新模式与亮点总结

(一)以物抵贷,资金调剂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耕种时节,农民往往急需用钱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资金需求较为集中而急切,资金短缺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农民只能到相熟的农资店赊账购买农资。这不仅制约了农民耕种生产的积极性,也给农资流通企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针对这一状况,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自治区供销社农资供应龙头企业——宁夏中农金合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由中农金合公司提供整体担保,由中农金合公司分布在全区各乡各村的下游经销商与农资店提供分户担保,通过“以物抵贷”的信贷方式进行农资、物流与资金的调剂,把给农民的贷款转化为种子、化肥等优质农业生产资料,让农民可以直接到就近的中农金合农资店选购农资。

这一方面为农民节省了时间成本,为他们及时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为农资供应商、经销商有效解决了因农资赊销而产生的资金回笼问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泰信公司对农村信贷经营风险的掌控,保证了涉农贷款资金的安全。

泰信公司创新开展的“以物抵贷”这一服务举措,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信贷资金为纽带,整合了农资供应—流通—销售—使用的上下游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达到了调剂农资、物流与资金的目的,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农民欢迎、经销商与供应商满意、信贷机构放心的合作共赢。

(二)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对种养殖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多方位金融支持的创新金融模式也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农民、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在运营中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上的需求,为入股农户、当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农资物流等全程化服务,是一个将农民信用合作、小额贷款、农资物流服务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微型金融服务组织。该公司打破单纯发放现金的放贷方式,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将农用物资作为“放贷物”,不仅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前服务,而且还将技术、营销等产中、产后服务纳入视野,成为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

目前,该公司正在努力搭建“三农”产品交易平台,把农资经销商、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商、种养殖农户串联起来进行公开、公平交易,并通过“赊销转贷款”和“贷物”的金融方式,作为联合他们的黏合剂,以达到支农资金的风险防范,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各个环节都收益的“共赢”局面。

具体做法是: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金融,在产前为农户提供物资化肥贷款、产中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产后进行帮扶销售。第一,通过将放贷款改为由供销社放物资,确保贷款资金用途【资金调配公司(付款)-供销社(交付农资)-农户(还本付息)-资金调配公司】;第二,若农户出现偿付困难,可用农产品作价偿付给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户(农产品作价抵债)-农产品交易中心(付款)-资金调配公司】。这样三方合作模式,最终有效实现了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获得农资贷款、供销社避免赊销坏账且扩大销售、放贷机构获得有效隐性担保这样的三方共赢。

此外,掌政公司还通过掌握有当地详细的农户基础资料这一信息平台,针对失地农民家庭,劳动力富裕农民家庭,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家庭,通过开展物流信息调剂工作,无偿带给它们各种政策、创业就业信息。通过创业贷款的形式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及时实现农民创业梦想。

(三)各显神通解决抵押、担保问题

农户贷款难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苦于无有效抵押物。“草根金融”机构要服务“三农”,又得防范风险,该怎么做?各家机构各显神通。

宁夏中宁青银村镇银行创造性提出“以粮食贩运的上下游客户相互担保”、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则通过引进担保公司,推行公务员担保、多户联保,开办机器设备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探索宅基地、林权抵押等担保模式,破解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难”问题;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农村缺少抵押物,则根据农户具体情况,要求不同数量的连带担保之外,还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出具还款承诺书,这种做法旨在督促客户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同时针对部分贷款额度较大的农户,将其部分土地的经营权、第二处宅基地的使用权、设施农业经营权等通过村委会公正进行流转、抵押、质押等等。

“草根金融”成功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扎根当地”“拉近距离”是关键

放下身段,扎根当地,走村入户,拉近与农户的距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户需求特征量体裁衣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是宁夏一些做得较好的“草根金融”的经验总结。

农村偏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缺失现象严重,是农民“贷款难”问题的重要症结。为破解这个问题,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制定了“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扶持产业,辐射全县各乡镇,实行整村推进”的营销策略,下沉服务重心,解决好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访农户、入棚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发放贷款。例如,该行营销团队自带电脑和打印机,深入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调研农户实际需求,以“三户联保”模式破解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现场为该村7户种植、养殖户办理了贷款手续。这种服务模式,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显然不可想象。

在农村,在农民的传统观念里,银行总是有门难进的固化形象。如何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获取农户的信赖,对于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颇有心得。该公司营业大厅显著位置挂的浮雕大字“农民最讲诚信,我们就是农民值得信赖的朋友”尤其显眼。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这简单一句话不简单,在其他商业金融机构肯定没有,农户一进门一看见这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该公司提出,“我们把农户即当成我们的客户,又当成我们的朋友。我们不仅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贴心、真心、细心。还要求让每位来到公司(中心)办理业务的农户都能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热情友好的服务;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农户办结各项业务,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二)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创新心态至关重要

市场主体看到巨大需求,自然有抢占市场的创新积极性。但在金融这样一个高度管制的领域,市场要实现创新,若没有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允许,则也就难以见于阳光之下,更不可能成熟壮大。这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和创新心态也就至关重要。

在宁夏,我们走访的多家机构中,有两家公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公司名字有些奇怪。比如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小贷公司,更不是村镇银行,却又多年来在从事信贷业务。

后经了解得知,这一名字略显复杂奇特的“银行”,是当地监管部门出于无奈的一种打擦边球的创新。以掌政为例,该公司成立当年,全国正在全国有6个省市自治区搞“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但宁夏不在试点名单内。当地政府觉得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当地有基础,市场主体也有意愿来做,而为了不违反相关规定,故取名“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特别的名字。组建时的宗旨和企业章程是依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为原型的,也股权结构的设置是合作制的。

(三)以实现农户权益确权和可转让解决抵押难题

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抵押物一直是农户贷款难的关键症结。一些金融机构在尝试用诸如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进行抵押,但又常受困于各类权益未能实现有效确权,且不具流动性。

因此,若能对农户各类权益进行有效确认,并通过机制创新,使之能够进行流转,使得农户的“死资产”变成“活资产”,由此对于解决农户贷款缺乏抵押物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在这方面探索着一条完整路径。年年底,平罗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具体承担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任务。20底,平罗县成立了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中心的农村产权交易范围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含农民开垦的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未利用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机具、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产权交易。

目前,中心已经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明晰了农村“五项权属”,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5800多笔,发放贷款2.42亿元。同时,实现了权益交易。该中心交易网站共发布交易信息150条,办理以农户宅基地为主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鉴证180笔,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转让交易鉴证290笔,办理黄渠桥镇前光村、候家梁村集体荒地转出交易鉴证2笔,交易金额达5700万元。

农村金融尚需更大创新空间和政策支持

(一)扩大草根金融的政策优惠力度

从几家村镇银行调研获知,缺乏足够可放贷资金一直是村镇银行未能有效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但按照现在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在定向降准、存贷比考核口径调整方面却一直未能享受到。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因为未能解决金融机构身份问题,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按照一般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两项的税率合起来高达30%,影响了企业近些年的扩大发展。

(二)解决“草根金融”未来发展之路困惑

未来向哪发展?这个问题成为像掌政调剂中心类似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困惑不已的一个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一、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现状

(一)蚌埠市目前共有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12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484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99家,蚌埠农村商业银行(由原蚌埠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而成)分支机构49家。

通过对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所在地进行分析,发现极少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在农村社区及村一级,大多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都设立在乡镇一级和市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支付结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然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

(二)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农村地区仍以现金结算为主。对目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本票、汇票、支票和银行卡,分别有16%、20%、35%和67%的人表示知道,而对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方式,也仅有38%的人表示有所了解。

二、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

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往往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迫于经营压力,设置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极少。同时,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配套ATM机、POS机等银行卡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需要投入比城市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ATM机、POS机等银行卡业务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硬件设备投放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相适应,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支付结算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的宣传。

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还存在着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工作中存在缺陷,宣传方式还是以突击性和启动性宣传为主,缺乏持续式和普及式宣传。在宣传方法上往往采用悬挂横幅,发放传单等方式,宣传方式单调,宣传覆盖率低,没有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难以使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仅对银行卡、支票和网上转账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金融支付结算方式了解不多,不清楚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方式。

(三)农村金融支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少,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又主要以现金存取为主,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高。为节约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聘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服务。而出于对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从事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随着金融支付业务的不断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理念、知识结构和业务操作技能也应该不断地更新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大多数从事农村金融支付的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对所从事的业务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业人员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生疏,不清楚现代化金融支付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设。

(四)农村地区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习惯难改。

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方式单一,农村地区居民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银行卡普及率不高,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持卡人总持不放心的心理,因为银行卡不如存折可以一目了然的体现银行存款余额,农村地区居民对不是十分了解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持排斥态度,更加喜欢使用已经习惯了的存折,不习惯使用银行卡。

(五)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

因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不高,对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十分敏感,而存折与银行卡相比,存折没有工本费、年费等,各种费用相加总和也不少,所以农村地区居民更加偏爱使用存折这样的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文化素质较低的特性,当前流行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无法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缺乏农村特色,使得农村居民偏好现金支付结算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这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三、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改善建议

(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建设。

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政策性扶持,可以给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经营压力和调动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目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统筹合理规划网点布局,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应该增加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快捷支付设备的投放量,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的需求,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宣传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一是改变以往单调低效的宣传方式,改用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同时在营业网点安排专人进行讲解和派人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的宣传;二是针对不同群体,从农民个人、农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到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宣传。农村地区居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不能理解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很难接受过于专业化的宣传。针对这一现象,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简单直观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增强金融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拥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是推动农村金融支付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使之成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正常开展。同时,也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从业人员集中短期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而是要建立合理长效的培训机制,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加强从业人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安排更多业务素质高,业务技能熟练的人员到农村地区服务,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员共同进步,并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用人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建设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支付结算服务团队。

(四)积极引导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

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精心策划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引导农村地区居民使用多种多样的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使农村地区居民养成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习惯。在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宣传手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为经过细分之后的群体选择最合适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有重点的进行推广。例如,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不存在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重点推广银行卡、票据和网上支付结算等业务。对于广大农民,可以根据所需支付结算业务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和个体经营户,他们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所需的支付结算业务量大,支付结算业务活动频繁,着重宣传银行卡和网上转账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对于支付结算业务需求量小的农民,他们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弱,以宣传推广银行卡为主。

(五)降低金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发展新型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一是应当制定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支付结算各项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村地区居民支付习惯,立足实际,创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要针对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多种需要,细分客户群体,不断推出更加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操作简单、直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农村地区居民真正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方便快捷和好处,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六)创建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原则,根据蚌埠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户金融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城作为试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试点县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建设,培育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构建以市场支付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乡镇特色经济服务为纵深拓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户等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全覆盖、零风险、高效率、可复制”的原则,建设功能多样、收费合理、实用高效的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努力建设出一个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中间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通过试点交流,发挥示范县带动作用,为其他县全面推广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提供范本和经验。并在总结示范县经验的基础上,有效促进蚌埠市农村地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摘要:本次调研以蚌埠市为例,从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认知程度的随机抽样调查入手,旨在了解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现状,发现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调研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朱学彬,陆国庆,李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海南金融,2010.9.

[3]史联合.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讨论[J].低碳世界,2014.15.

张掖市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 篇3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近年来,张掖市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张掖市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目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涉农信贷投放增速明显,至2014年6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58.12亿元,较同期增长39.31%,其中涉农贷款达到256.74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的71.69%,涉农贷款较同期增长40.6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2个百分点;农村贷款231.51亿元,同比增速38.92%;农户贷款160.66亿元,增速34.78%,符合贷款条件的涉农经济体贷款满足率100%。二是农村支付体系日趋健全。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共有209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93.30%,网点覆盖全部乡镇;全市特约商户达到7351户,布放POS机具7589台,ATM机具427台;全市银行卡累计发卡达384.56万张,新兴电子支付用户达101.97万。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作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26.46万户农户建立了档案,农户建档率达到98.67%;评定信用农户24.12万户,占全部农户的89.95%,全辖贷款农户总数18.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68.06%;评定信用村487个,占全部自然村的58.39%;评定信用乡镇29个,占全部乡镇的47.54%。

为有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全市先后制定了《张掖市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实施意见》、《甘州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方案》、《张掖市农村金融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张掖市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制度性文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围绕玉米制种、肉牛养殖和啤酒大麦等支柱产业,建立并实施了《玉米制种业金融服务方案》、《肉牛养殖业金融服务方案》、《啤酒大麦金融服务方案》、《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融服务方案》等特色化、专业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和方案。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在现有涉农信贷品种的基础上,按照“围绕特色、一县一品”的创新要求,重点推出了“金果宝”、“多种经营共同联合体贷款”,“草原奖补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蔬菜大棚及养殖场区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有效满足了全市农村市场信贷新兴需求。二是强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张掖市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金融部门推动、多部门参与的有效合作模式。三是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应用,依托银行卡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模式,初步探索出“银行卡+小额贷款+转账电话+农户”、“银行卡+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卡+惠农补贴+农户”、“银行卡+自助终端+农村用户”等多种非现金支付推广模式,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提高涉农产业在产、供、销环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比例,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链模式带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新途径。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农业信贷需求存在矛盾。自去年以来,国家基于实施稳健政策考虑,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从房地产、“两高一剩”等行业以及大企业、大项目中退出,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放在“扶农、扶小、扶贫、扶弱”领域,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实施宏观调控。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涉农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兼顾支持涉农经济发展与执行国家总体宏观调控政策,就成为需要抉择的两难矛盾。

二是贷款额度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大额化资金需求。从张掖来看,农村地区50万元以下小额农户贷款需求基本不存在问题,贷款额度限制主要制约了一些种养大户两百万以上大额资金需求,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农户贷款实行单户限额管理,农户单笔最大不超过200万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养大户规模发展。从全市对种养殖大户的调查来看,信贷资金满足度率仅为50%左右。

三是贷款期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融资需求。部分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春种秋收模式,农业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最多可以到两年,但出于风险防控,一般仍以1年期贷款为主。而特色集约化农业产业生产周期大都在3-5年左右,许多新型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收回往往都在2-3年以上,而涉农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贷款风险等因素考虑往往无法提供相应期限信贷品种。

四是农业保险缺失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张掖市目前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保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尚无商业性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品种也只是马铃薯、玉米和设施大棚,其中马铃薯投保面积为40万亩,玉米面积为80万亩,养殖业仅有能繁母猪险和奶牛险,其中母猪投保55411头,奶牛、牦牛32839头,其他作物和养殖品种尚没有相应的险种。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协调增加农业地区信贷规模

一是金融机构要强化与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合力,主动反映问题和困难,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追加合意贷款规模;二是定期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和事业部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结算,增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用资金。

(二)继续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步伐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农户、企业联保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间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元联保贷款;探索发展订单,股权或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林地、土地、水域经营权、房产所有权等权利抵押贷款;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新产品;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的“三农”担保公司,对规模种养农户提供担保;

(三)积极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省、市级担保公司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业务,依托市、县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多种形式县域担保公司,面向农户发展互助担保组织。二是完善中介及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以土地、山林、水域等承包经营权为对象的县、乡级产权评估、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并降低中介服务收费标准;三是优化县域信用环境。将县域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县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市政协三届六次全会期间,政协委员对我市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综合委员的建议意见,市政协三届三十一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将 “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从四月份开始,成立了由陈子敬主席牵头,由王文观、张锦鸣、徐仁鹤副主席带队的三个专 题调研组,先后分赴九个县市区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 查,并就调研涉及的相关问题,广泛征求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分析研讨,提出了深化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 告如下:

一、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目标任务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金融支撑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加大政策引导,优化区域环境,深化金融改革创 新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了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农村金 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和农民从中得到 了许多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目前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组织分工有序、互为补充,多 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优势,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求精心策划、合理布局,不断地将金融网点延伸到农村和基层,服务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而在各金融机构中,地方金融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所起的主力军作用十分突出,全市“农业贷款”90%以上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同时,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地 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转变作风、改进服务,在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目 前,各县市区均已基本建成了由台州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在农村开设和延伸的金融服务网络,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体金融功能进一步提 升。

(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各县市区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农户小额贷款 等信贷产品20多个,盘活了资金,方便了群众,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建设筹资难题。比较有影响的如临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丰收小额贷款卡”发放试点工作,现已于全市全面铺开。仙居县积极创新推广“九贷一卡”工程,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至今年3月底,各项贷款余额达16亿多元。其他金融产品创新还有“惠 农卡”、“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新农村新家园康居小额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等,惠及面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和农民创业 增收的资金需求。黄岩区农村合作银行自2008年以来累计发放外出务农创业贷款20289户、106074万元。路桥区农合行的涉农贷款覆盖面占全

区农户 数近50%,这一比例处于全国、全省前列。三门县2009年推出的11项有关农村金融的创新产品,当年就发放贷款3亿多元。

(三)农村金融服 务不断创新。具有农村金融特色的服务创新深受欢迎。一是进一步设立延伸金融服务网点,以农行台州路桥支行为例,其辖属12个二级支行和分理处,除本级大楼 营业中心之外,11个网点分布在路桥各大重点集镇。截止2010年5月末,全行涉农贷款达31.2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66.1%。二是积极打造便农支 付工程,如仙居县农行为加强服务渠道建设,方便农民存取款和各类结算业务,目前已投入ATM机23台,POS机164台,电话转帐宝286台,很大程度上 方便和满足了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坚持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各金融机构主动下乡下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户和小微 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如温岭市农村合作银行积极走访农户和企业,开展了“送信贷政策、送金融产品、送金融服务、送金融信息和送信贷资金”活动。玉环金融机 构加大对扎根农村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特别是我市地方金融机构,担保抵押机制比较灵活,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流转 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农房改建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贷款管理办法,为开展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实现产权流转咨询和交易作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

(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小法人银行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继续深化。2008年,农村信用联社开始向农村合作银 行升级转变,现全市农合行已增至6家。2009年11月,临海市涌泉镇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成立营业,标志着农民经营主体自身金融合作步出了可喜的一 步。2010年3月22日,首家由我市本土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三门县村镇银行开业。市场主要定位于“涉农、小额、无贷户”,秉承“简单、方便、快 捷”的服务理念,积极致力于满足本地区“三农”资金需求,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输入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势头较好。截至今年1月底,我市已经有14家 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区域覆盖性发展,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发放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有效缓解了部分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解决了还贷与 再贷时差问题,补充完善了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各县市区国有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十分重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建设和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单位和个人征信 数据库覆盖率稳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形成,推动了全市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完善。如仙居县开展了“信用仙居、共赢 未来”信用工程建设活动。目前共创建信用村137个,信用户16580户。临海市还出台了星级信用村(社区)评定实施细则,农户信用档案建档面达90%,信用户评定面积82.8%。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健全完善,有效地促进 了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二、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必要的金融制度安 排,使得农村金融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很小。当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就是金融中的弱势,靠弱势服务于弱 势,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状况。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即使是规模小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城市服务向城市进军,而不愿意呆在农村服务“三农”。这些因素造成 了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依然严重。

(一)现有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当前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变化趋势来看,80年代中期前,我市的农业还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 殖业阶段,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经济;之后,进入小规模农业发展时期,以货币缓慢积累和滚动的发展特征,伴有少量民间借贷,基本没有银行信贷;进入上世纪九十 年代后,进入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订单农业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需要银行信贷资金来扶持、发展、壮大。因此,需求大、供给小,地域广、机 构少,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缺失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源于1993年起的金融体制改革,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不 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国有银行金融网点的大举撤军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愈加薄弱,支农供给体系不健全,大量资金被抽走,在一些乡村还存在金融服务盲区。二是严重失衡的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贫血”。主要是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多存少贷等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流向非农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三是原有单一服务品种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产品推广普及的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比如,各县市区普遍反映农房抵押贷款推进速度缓慢。至2009年末,三门县农村信用联社发放农房抵押贷 款仅仅10万元。路桥区虽然出台了《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意见》(路政办发〔2009〕89号),但截止2010年5月,该项业务仅开展8笔。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全,风险偏高。农业是弱质产业,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卖 难”“价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尚需健全完善,金融机构 在信贷支农上缺乏足额的抵押和担保,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整体风险水平依然偏高。二是农村金融内在商业竞争压力与外在金融需求环境不对称。农村 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商业化经营动机明显强化,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其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大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权上收及农村资金外流,直 接掐断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血脉”。三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在调研中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环境表现出较大隐忧,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信用观念 比较淡薄,造成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难,农民又贷款难的现象。原因有农村六合彩留下的阴影,原基金会事件的影响等给老百姓留下守信还款吃亏、失信赖债得利的坏 印象;农户创业能力弱,经营亏损致使逃、废、赖债行为非常普遍。特别是有极个别村干部不以赖债为耻,反而把骗贷、逃贷看作是一种本事,造成一些村民纷纷仿 效,故意拖债、躲债、赖债等现象逐步蔓延。

(三)新设农村金融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新设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者总体素质不 高,学历较低,金融业务水平与能力明显不足,在经营管理决策中行为不够规范,容易出现金融风险意识较差、贷款发放与回收行为不规范、逾期贷款处理方法不适 当、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新设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和运作中的培训需求比较突出。二是新设农村金融组织广泛建立在血缘、亲 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上,小区域小农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对称是其开展资金融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边界效应,一旦突破了地缘和血 缘边界,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借贷风险也会大幅增加。因此,这种新设农村金融组织规模很难“做大做强”。三是新设农村金融组织抗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组织资金和发放贷款两难,运营成本偏高。同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有些村镇银行还面临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 支付系统,无法启用征信系统等问题,势单力薄,无任何优势可言。

(四)农村金融支农体制机制不健全。首先,尚未建立统一的政银企支农协调沟通平台,信贷投入与市场需求缺乏统一的信息调配;其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与农 业特色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之间还缺乏有效对接,缺乏金融产品对接农业特色产业金融平台;再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薄弱,信用环境不优,农业融资担保 体系急须拓展提升。同时农村金融配套管理建设滞后。无论是从“条”还是从“块”管理来看,农村金融管理配套不足。比如,各县市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评价、评 级、信用体系的建立或者征信体系的建立,行业协会、网络,包括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外审机构等方面的系统性建设比较薄弱,即使有相应的机构设施,也没有发 挥应有的权威作用。又如,目前各区(县)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征信系统还不能涵盖所有基层的低端客户等等。另外,从台州地方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 看,由于地方金融还处在体制转型期和发展起步期,无论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还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都还不够强。从制度性安排看,缺少主动权; 从产品创新看,缺乏监管权;从风险控制看,缺少风险补偿机制。

三、深化我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

深化农村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经过研讨分析,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正面临第二次深刻变革,即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体系的变革。我市农村经济活力较强,农业 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步子迈得比较早、比较快,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大额化的特征。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民处于创业致富不同阶段 的差异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高度,从统筹城乡发展,扩内需、保增长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深化 农村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成立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和市金融办,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为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及 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此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同时 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工作部署制度,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中有关问题,部署落实工作目标任 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由办公室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确保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建立信息上报和宣传制度。各地区、各相关部门 要加大信息上报和宣传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重大信息和进展情况要及时上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舆论宣传,使城乡各级全面了解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 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支农服务功能作用。一是 加快推进全市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切实发挥其在农村金

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特别加强与农业银行的政策协调,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 构,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 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农发行要在加强原有业务的同时,拓展新的业务,往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层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发展,拓展对农业、农村 的服务范围。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乡镇分支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 行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推进邮政储蓄银行尽快调整业务范围,充实和培训信贷人员,彻底改变只吸不贷现象,增强服务“三农”功能,逐步增加对基层网点的业务 授权,加大办理小额贷款力度,鼓励区域资金回流农村。四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只贷不存、服务三 农、规范管理、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或微型农村金 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充实和完善农村金融资金供应主体,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三)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按照“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双赢目标”的要求,鼓励县市区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积极组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有针对性的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农民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集镇农民住房消费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帮助农 民致富,同时探索农房、林权、土地经营权、海域使用权抵押等不同融资方式,为农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努力满足农村多层次的资金需求。此外,要注重引 导涉农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争取上级金融机构扩大县一级农业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广 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并创造条件推进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

(四)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市场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各县市区农业担保等中介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通过采取政府出 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入股等方式,建立符合各县市区农村实际的农业借贷担保公司,完善保护和农村中小企业抵押、质押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风险分摊机制。二 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县市区财政对农村保费补贴力度,为提供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参保企业与农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加快建设农村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村、农业抵御风险 能力。三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县市区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 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实行贴息,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四是降低抵押、担保等中介收 费。进一步规范土地、房产、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动产及不动产的抵押、担保、评估、审计、验资、登记备案等农村中介服务,适当降低收费,减轻信贷成本,提高 中介效率。五是继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为此新设立的农村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搭建农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快涉 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

案电子化建设,积极推广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充分发掘和利用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培植诚信 文化,培植农村优质信用载体,切实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增强农户诚信意识,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调查报告 篇5

状况的调研

一、主题简介

为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户对农村金

融机构创新服务的要求,掌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并准确地预测信贷投量,把准信贷投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从而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通过对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的调研,就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普及和服务能力、服务方式进行全面掌握,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对策。

二、调研时间

2013年11月15日-2013年12月1日

三、调研情况

1、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的模式,分析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当前问题,然后通过剖析当前问题,以及借鉴国内先进县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提出促进现阶段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2、调研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调研调(调

查问卷见附件2)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

很多。部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

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延川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因为农村

信用社一直扎根农村,情系农民,立足农村经济发展,长时期服

务“三农”,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农村主要的金融服

务机构,截至2013年10月,延川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 63237

万元,各项贷款9584万元,其中涉农贷款 4996万元。农村金

融服务机构初步在农村开始设立,时间较短,所以存在有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尚待普及,经营模式还不成熟

农村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需要在摸索中

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年来,农村信

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需要。从客户群体看,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广泛,客户群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体个

体差别较大,服务需求差异化,部分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金融

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农村客户群体

对信用社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同时,信贷产品单一,未能满足客户多

样化需求;从基础服务设施上看,农村信用社硬件服务设施还有

待加强,服务网点的改造、人力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

(2)支农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还很弱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立足县域,主要吸收当地存款资金,存款

规模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农业县,经济规模制约农

信社支农资金更加明显。县域范围内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

烈,民间融资行为更加活跃,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突出,支农资

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支农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服务

机构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受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

大,而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一旦发生自然灾

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履行还贷责任。即使有抵押,但由于抵

押品大多数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难

变现,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

(3)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单一,创新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困难,所以要在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

产品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润来

源和结构单一,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服务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也

仅有代理企业产险和代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几项,还不能办

理代扣代缴税金等中间业务,无法留住企业基本结算账户,吸收

企业存款难度较大。

4、解决对策及办法

(1)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找准

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支持本

地农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办成具有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

(3)通过合理规划,设置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公平竞

争,服务周到,高效务实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农村金融机构良性运作

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4)改进服务方式,开发多种服务产品。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要推行“阳光信贷”,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一是公

开信贷品种、办贷流程、信贷服务人员服务片区、办贷监督机构,承诺办贷时限;二是简化贷款办贷手续;三是适当放宽基层网点的贷款审批权限。农业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

产经营项目的制约,也与农村地区经济交易方式相关,对额度较

小的农户贷款在监管上适度放宽,以比较简化的手续规范管理。

(5)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金融服

务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

意识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工

作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

从业人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五、总结

通过实践调查,全面掌握了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并根

据自己的学习知识,结合实践情况,对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未来

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自己的这些建议能为延川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次实践调查给了我一次很好的锻炼

机会,使我所学习到的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一次有机结合,提高

了我的实践应用能力。

附件1:

参考书籍和资料

1.延川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规划

2.延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发展规划

3.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县域经济

报》

附件2:

村镇银行现状及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现状、农村金融等问题,现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不记名,绝不会泄露您的信息,希望您能够放心如实作答。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调查,提供宝

贵的看法与意见。

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1、您目前是否从事金融行业?

A 是 B 否

2、您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了解程度?

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了解 D 仅听说过 E 从未听说

3、您所知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的业务有哪些?

A 个人存款 B 个人创业贷款 C 个人消费贷款 D 单位定期存款

E 单位活期存款F 结算 G 代理发行 H 其他

4、您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办理过业务吗?

A 办理过 B 未办理过

5、对于如今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极易偏离宗旨、筹集资金困难、发展速度缓慢等),您有什么想法或对策?

6、您认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如何改进?(例如服务、组建制度、业务等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篇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金融网点少、服务空白点多、金融服务品种少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的、多元化的、多主体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我国“二元经济”经济结构导致城乡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金融资源按照盈利和安全的目标在经济发达、投资环境好的地区配置,农村资金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近年来,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07年末,全国县城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于大量的金融机构网点的撤销,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不到位

目前,在农村占据垄断地位的正规借贷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改革未有大的突破,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部分地区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辖内县联社“一级法人”社基本上变成了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县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社员的权利普遍受到忽视。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存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上历史包袱重、人员素质较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长期低下,金融服务不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农户的经济活动和金融需求日趋复杂。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缺少有效的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将精力放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优质客户和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贷支持。而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见,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面窄,功能单一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其业务主要是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仅在农产品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扶持作用。对农业综合开

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还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四)非正规金融市场活跃但缺乏规范

由于农村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的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等非正规金融呈快速发展之势。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在江苏省13个地市。59个区县的1226个乡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民间高利贷情况调查。据测算,截止2006年8月末,江苏省民间高利贷资金规模为40.12亿元,约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43%,其中,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徐州、淮安等8个地区存在民间高利贷现象,最为活跃的地区为泰州,其高利贷规模为28.26亿元,约占江苏省全部高利贷规模的七成,其次为常州和徐州,分别约占江苏省高利贷规模的14%和6%,在被调查的所有乡镇中,存在高利贷现象的乡镇覆盖率为19.7%。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在民间自由无序流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区域金融稳定,并由于其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约束,在社会资金匮乏的地区,其交易中极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在经验、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

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由于其成立时间尚短,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经营管理人才,至今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对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主要局限于存款、汇兑层面。

(六)农村保险覆盖面窄,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分散风险。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还未建立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保险,由于赔付率过高,各大保险机构不断压缩农险的份额和品种,农业保险呈现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目前,我国种养两业95%以上不在农业保险保障的范围之内。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1亿亩。大小牲畜8771.39万头(只),家禽3.25亿羽(只),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1126亿元风险保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

(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改革没有进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司法执行难、对拖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实,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热情。农村信用咨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民缺乏信用意识、甚至有部分债务人恶意赖帐。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农户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小,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完善,担保中心要独自承担担保风险。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债务人进行贷款欺诈。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农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户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土地只能用于耕种和居住,不能用于买卖或抵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农村房子变现能力差,一旦发生不良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高企的处置成本。

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信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因此,要细分农贷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应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商业银行,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农业银行要在农村县域范围内合理布点。通过改善经营,增加业务种类来增加收益,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工作重点应由原来农产品收购伸延到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邮政金融机构要将其吸收的资金全额用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通过协议存款、债券交易、小额质押贷款等业务产品创新,直接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要放宽准入条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发挥微型金融机构先天的信息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小规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利用资金、网络、产品等优势,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担保方式,同时加强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功能互补。各类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实力和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农村网点,逐步扩大“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

(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

农村金融机构要研究市场定位,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工具,丰富产品供给,充实服务内容。使服务方式能够更加贴近“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创新信贷产品

要增加贷款种类和方式,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商品零售等生活需要贷款,引导农民消费升级。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允许农户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要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支持力度。根据小企业和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链融资工具、农村产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等新产品。

2、创新中间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依托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企业、农户和县域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收益较高、手续便捷的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买卖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3、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

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为农民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完善市场品种结构。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研究引入期货市场的QFII制度。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鼓励

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便捷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动产抵押登记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建立企业联保机制,推行小企业联保、生产经营户联保、农户多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十专业市场十农户”等联保形式,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2、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体系,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个体户评选,通过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和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要加强企业及个人信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对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予以制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诚信意识,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保险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7

一、珠琳镇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广南县珠琳镇位于广南县西部, 距县城52公里, 地处广南、砚山、丘北三县交界出, 土地面积496平方公里, 共有11个村委会, 176个村民小组, 12753户63388人。全镇2009年经济总收入26300万元, 财政收入1802.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 烤烟、畜牧、辣椒是珠琳镇财政政治、群众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目前, 该镇烤烟、油茶、核桃等经济作物已形成规模化种植, 畜牧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小区域经济发展粗具雏形。

据统计, 2009年, 珠琳镇共完成小春冬油菜良种良法全覆盖示范样板22360亩, 落实油茶种植面积1000亩, 核桃种植面积2000亩, 辣椒种植34699亩, 玉米高产示范样板1274亩, 烤烟种植面积35317亩, 种烟农户3978户, 收购烟叶10.5万担, 烟农实现种烟收入8660万元, 户均售烟收入达35881.55元, 为国家创税1700万元, 烤烟税收站全镇财政总收入的90%, 是全镇财政总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

畜牧业收入是该镇农民收入的第二大主要经济来源, 2009年该镇大牲畜存栏25816头, 肉牛出栏9703头, 生猪存栏77319头, 肥猪出栏84314头, 肉类总产量7297吨。生猪、肉牛、奶水牛产业逐步向公司+基地+农户方向发展, 目前, 该镇已建成20个养猪专业村, 发展肉牛产业规模重点户139户。以宏发生猪养殖企业为例, 该公司在珠琳建有日交易量达5000头左右的生猪交易市场, 带动规模在100头以上养殖农户5户、商品猪养殖农户400多户。广南县谷多奶水牛乳业公司是全省唯一的以法人出资成立的奶水牛养殖企业, 也在珠琳镇建有一规模化养殖基地, 该公司推出了“合作、代养、托养”3种合作方式, 以“专业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养殖村+农民专业户+奶农”方式运作, 普通农户饲养简单易行, 投资少, 非产仔期间可劳作, 每头奶水牛扣除成本从产奶开始每年可收入6000元左右。

在推进珠琳镇小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广南县金融机构积极为该镇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珠琳镇农村信用社是该镇目前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 在当地设有ATM机1台, 农业银行虽然未在该镇设立网点, 但近两年来, 也通过向珠琳镇农户发放金穗惠农卡的方式加大了对当地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截至2009年末, 全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60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3779万元, 其中, 农业贷款余额3692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98%。贷款主要用于支持烤烟、油茶、核桃、辣椒、畜牧业等农业主导产业, 贷款方式主要有农户联保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财产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 贷款主要满足农户传统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业、农特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家电消费、农民子女读书等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惠农一折通”和金穗惠农卡的发放, 很大程度方便了农户的生产生活。2009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606万元, 发放惠农卡2700张, 授信农户1066户, 重新评定信用户400户, 宏发生猪养殖企业、谷多乳业等涉农小企业也先后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满足率不高, 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由于三农发展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因素和生产周期长, 干旱、霜冻、降雨、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又增加了农业贷款风险, 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在权衡利弊时, 往往将资金投向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

二是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动, 农民贷款成本较高。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 客户距离远, 业务量小, 存贷款金额小, 风险大等原因, 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营运成本, 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普遍较高, 但另一方面, 利率偏高, 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农户们在遭遇资金需求的时候, 往往先采取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民间借贷方式, 其次才会考虑向银行借款。

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够, 银行信贷方式单一, 贷款抵押、质押品种突破少, 缺乏灵活性。另外, 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融资方式、授信程序、放贷要求等不够了解, 用卡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银行授信。由于珠琳镇无农行网点, 农户办理金穗惠农卡贷款需要往返县城, 增加农户贷款成本的同时, 也增加了农行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后跟踪管理的管理成本。

(二) 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小区域地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较差, 电子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非现金结算支付工具较少, 资金流通和发挥效益受限。珠琳镇部分村寨距信用社网点较远, 农户存取款不方便, 成本高, 目前该镇设有1台ATM机, 相对于其他乡镇还是较好的。

二是小区域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人员偏少, 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受到影响。农业银行乡镇机构撤销后, 农村信用社成了独挡支农局面的主力军, 客观上由于其网点人员少, 除办理传统的存贷款结算业务外, 还要代理发放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村低保、家电下乡等补贴, 工作量较大, 主观上由于缺乏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点的竞争环境和对象, 农村信用社在当地处于垄断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金融知识宣传覆盖面受到限制, 辐射范围不宽。农民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 金融知识匮乏, 对银行卡使用、假币鉴别、征信知识等了解不多, 小区域经济体中, 由于各村寨较为分散, 人员不集中, 传统的利用街天摆摊设点等金融宣传方式, 宣传范围、效果往往受到限制, 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宣传方法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 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金融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农业生产易受天气、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而农业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形成, 农业生产收益得不偿失制约了农业贷款的发展。而部分农户农民诚信缺失, 贷款偿还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 甚至赖账和逃废债务等现象时有发生, 不良贷款的增加加大了金融风险, 严重阻碍了小区域经济的发展。2009年末珠琳镇不良贷款766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20.27%, 由于受旱灾影响, 截至2010年4月末, 不良贷款余额为874万元, 较年初增加了108万元, 增长14%。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围绕农民资金需求小、急、短等特点, 探索适合农村中小企业担保方式的信贷品种, 积极开展林权、应收账款等抵押贷款业务, 不断挖掘发展短、平、快的信贷产品来满足小区域地区信贷需求。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创新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覆盖面, 积极推广“农信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保贷款新模式, 鼓励一次性、不定期和定期还款等灵活还款方式, 科学确定贷款期限, 适当降低利率水平, 切实减轻农民利息负担。

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巩固和加强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 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拓展邮政储蓄银行乡镇农村金融业务, 根据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需求恢复部分乡镇机构网点, 形成组织机构健全、功能互补完善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活力。制定涉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激励措施, 加大对金融机构新增支农贷款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 适当增加补贴标准, 逐步扩大支农贷款贴息比例和范围。

三是积极建立农村金融担保基金, 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信用担保合作社、担保协会, 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的等联合增信方式, 扩大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 增强小区域经济融资能力。探索开办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对保险机构开办农村保险特别是农业信贷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分散和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

四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促进涉农金融机构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增加农村金融业务品种, 大力推广“金碧惠农卡”、“惠农一折通”“金穗惠农卡”等特色服务, 为广大农民提供广覆盖、普惠及、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储蓄、汇兑、支付、结算服务网络, 加快构建功能完善、有序竞争的多元化支付结算服务体系, 畅通资金汇划渠道, 为农民融资、理财提供便利。

开化县农村金融需求调查与分析 篇8

一、开化县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一)调查样本及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在18个行政村分别选取185 户农户、43家家庭农场、46户种养大户、3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38家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60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情况、资金周转和融资情况、当前金融服务需求、对金融宣传看法及对银行(农信社)金融服务评价等五方面。具体到每类问卷对象时,又根据不同主体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内容。

(二)“三农”经济主体对金融需求的新特点。从调查情况看,“三农”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经过初级的低层次需求阶段,正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阶段,在需求用途、支付结算手段、资产保值、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信贷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调查显示,目前农户传统农业生产或者基本生活消费信贷需求的比例较低,75%以上农户认为不需要为基本生活和简单农业生产而进行借贷。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对种田农户有补贴,样本农户2013年享受的补贴同比增长10%,加上部分农户有打工等非农收入,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消费,而且多余资金支付小额的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此外,消费支出结构也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产生了贷款消费意识,此类消费性信贷需求占所有信贷需求的35.79%。其中改善住房、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和提高消费档次的消费信贷需求较大,其中改善住房占消费信贷需求的29.82%,婚丧嫁娶占23.39%,申请助学贷款占14.98%等(见图1)。

与传统信贷需求下降状态相对应的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条件下,部分农户成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与人合伙成立专业合作社后,经过规模化生产而形成较大数额、更高层次的信贷需求,如贷款购置大型农机设备、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条件等,生产性信贷需求占所有信贷需求的64.21%(见图2)。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趋势明显,农户出现了以商贸、加工、运输等为主的非农产业融资需求,部分农村经济主体实力逐步壮大,信贷需求趋向于长期化、大额化。

2. 支付结算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传统的支付结算仅限于简单柜台业务,农户需要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办理结算、取现、汇兑等业务,费时费力,对于居住地离乡镇金融网点远的农户尤为不便。随着农村总体经济水平提高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农户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方面的支付结算需求呈现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步迅速增长的特点,希望获得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成为农户的普遍诉求,占比达85.66%。传统的柜台虽然仍是农户经常选择的结算途径,但是随着助农服务点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支付手段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突破传统柜台向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机等现代化服务需求转变(见图3)。调查显示,72.97%的农户在村里的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办理过取现、转账等业务,76.22%的农户开通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

3. 投资理财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农户的投资理财需求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下,农户收入低且多用于维持基本生产生活,既没有多余资金更缺少投资理财的信息知识。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条件的改善,投资理财的支付能力也与日俱增。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教育程度等综合素质不断趋向城市居民,产生了投资理财的支付意愿。调查显示,51.63%的被调查农户有资产保值增值类金融需求,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财需求、购买国债、基金、黄金等的投资需求以及保险需求(见图4)。

4.金融信息需求变化及行为特征。近几年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种新产品、新知识、新规定、新名词等层出不穷,农村居民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新的“亮点”,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因此,对金融信息类的需求便显得尤为迫切。调查显示,当前农户迫切想要知道金融知识,包括农村金融政策、征信知识、银行卡知识、防金融诈骗、家庭理财、假币识别、涉农保险等等(见图5)。

二、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需求的差距

近几年,在全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开化县农村金融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4年4月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78.97亿元,较年初增长12.2亿元,增速达18.27%,比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3.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30.44%。虽然在支农惠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农村金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农村金融组织单一化,适度竞争的市场尚未形成。开化县目前共有各类经营性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营业网点55家,其中分布在乡镇一级的有37家,73%的网点为农信社设立,61%的乡镇只有农信社设立机构。调查的18个行政村中,只有38.89%设置金融机构网点。此外,农村现有金融组织基本上以银行业为主、保险业为辅,基本没有证券业经营机构,因此农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单一的信贷及简单的代理服务,保险业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单一的保险投保及理赔服务,而对于农村居民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需求因受限制而得不到满足,农村居民更不可能进行期货等交易,这些都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盲点,金融产品难以跟进。目前,农村金融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汇兑等结算业务上,对于农村居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的理财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办,代理业务仅开办了代理收放财政拨款等,不能满足全面代理等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农村渠道建设仍存在盲点,调查显示,18个样本行政村中88.89%的没有ATM机。此外,农村担保、评级等中介机构的匮乏以及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真空现状,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近几年,虽然农村金融组织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银行卡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产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受制配套设置、部分法律法规不能及时跟进等因素,不能依照当地农户的特色量身定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产品,不能全面大范围推出农房抵押、土地质押、仓单质押、林权抵押等适合农村居民的“农”字系列产品,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很大空间。

nlc202309021502

(三)农村金融信息公开在广度及深度方面都存在局限。近几年农村金融组织虽然通过金融知识宣传,在信息公开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总体上农村金融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不算太高。调查显示,对农村金融信息公开满意及基本满意的占74.05%。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公开的途径较少。调查显示,现阶段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占37.31%)、农信社(银行)分支机构的宣传单(占32.94%)获取金融知识,通过基层政府等官方组织及互联网等新型宣传途径获取金融知识的较少。二是信息公开的内容还不深、不透。目前农村金融宣传的信息主要是推荐各家行社的金融产品,而对于一些风险和隐患较少提及。三是信息公开与农户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农户渴望的金融信息的数量和种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质的变化,然而当前提供的金融信息与农户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四)农村金融敞口较大,风险防控存在隐忧。调查显示,仅26.92%的样本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能保的品种较少是影响参保率的重要原因。目前开化县已开办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林木综合保险、小额信用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但农业保险业务覆盖面不广,保险量也不大。除油菜和公益林保险实现100%承保,其他诸如水稻、生猪、商品林等承保率仅为13.08%、4.5%和 0.02%;大棚、水果、蔬菜等方面的保险办理甚少,且保费普遍较高,保险办理的效率也有待提升。此外,当前各级财政对小企业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要求较高,范围较窄。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互相补充和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重新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如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等方面发挥其作用;农信社要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等。其次,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新型涉农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快形成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在竞争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二)因地制宜,做好政策支持与引领。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适当提高农机作业补贴,拓宽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户负担。二是做好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如农田配套、晒场和水利排灌设施及其他生产辅助设施设备,积极搭建服务于土地流转的沟通和交易平台。三是完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农业抵押登记公司、农业设施评估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为农村经营户融资打造一套标准化、便利化的服务。同时,在政策上尽可能让农村各类群体将集体土地类房产、特色种养业的预期收入、果权和林权等转化为金融抵押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按需供给,加强金融服务与创新。一是进行信贷担保抵押创新,大力开办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农房抵押、定单抵押、固定资产抵押等多种抵押方式,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种养大户”、“信贷担保公司+农户”等方式的农村信贷产品。二是提高支付结算的科技含量,广泛布放ATM机、POS机等现代支付机具,推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并拓展银行卡的服务功能,加大银行票据的推广使用力度,提供足不出村、足不出户的方便快捷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三是针对农村居民设计推出多种类型的金融理财产品,如国债、基金、黄金及纸黄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真正让金融理财服务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同时在目前简单代理和咨询产品的基础上,开办贴近农村居民、涉及各方面生产生活的代理产品和咨询业务,切实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方便舒心的服务。四是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宣传的渠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政府、银行、农村组织等各方力量,以丰富的形式及贴心的方式为农户带来全方位的金融信息。

(四)健全机制,降低涉农信贷风险。一是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的险种,探索建立保费补贴机制,研究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和农业商业保险发展的机制和途径。农村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真正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大力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积极研发适合“三农”的保险产品,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参保覆盖率和参保额,满足“三农”的各种保险需求。二是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专门负责落实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农业保护政策,管理农业风险基金,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三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指导农户应用先进农业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开化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温州市中医院妇科简介下一篇:为白血病捐款救助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