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模样作文字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未来的模样作文字

未来的模样作文字 篇1

这顶帽子是红夹着蓝,已经很久了,但很有意义。

小的时候,总很向往外公的家,外公很疼我,每次去外公家我都是满载而归,超爽的。然而,那次……那一天,阳光明媚,妈妈载着我去外公家给他过寿。那天家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见到外公,我高兴得不得了,外公那天心情也超good,背着我去购物。

来到超市,外公抱我下来,然后挑选营养品给我,但我却像丢了魂一样,被一顶帽子吸引去了,瞪着脚想拿帽子,摇了帽架,一不小心,架子向我道来,我摔倒在地,哭了起来,外公听见哭声,转过头来,发现我不在身边,急忙寻找,最后在架子那找到了我,外公念了我几句,我只顾要拿顶帽子。外公听懂后,卖给了我……

外公很偏爱孙子,总买东西给他们,孩子们也很真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公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被查出心脏病,要多休息。

终于外公还是躺下来。

那顶帽子就是我童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未来的模样作文字 篇2

大部分专家一致认为, 未来的互联网就像电一样, 悄无声息地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无所不在, 我们都将成为“网中人”, 穿戴式技术也将与我们的生活无缝接轨;但与此同时, 也有专家担心数字鸿沟会加剧不平等, 隐私将成为富有阶层的奢侈品, 政府和企业组织也会进一步使用互联网进行监控和社会控制。

看法更趋统一

皮尤研究中心每两年都会针对互联网的未来进行一次调查, 以前的调查一般都是询问一些更直接、并不需要太多开放式思考的问题, 而这次调查则不同, 问题更加开放, 需要专家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但调查结果显示, 专家们对互联网未来的看法更趋一致。

该项目负责人李·莱尼表示:“似乎专家们对未来技术变革的方向非常确定。几乎每个人都持有差不多类似的观点, 那就是, 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 人工智能程度更高, 穿戴式设备渗透进日常生活等等。”

但莱尼也表示, 与此同时, 人们比以往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互联网潜在的黑暗面。

3月11日出版的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 互联网本来就是一种多层空间, 即使是自称互联网门户网站的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也有其阴暗面, 2012年, 著名新闻博客网Gawker透露, Reddit网站编辑使用Violentacrez的名字, 在Reddit上发布未成年少年的照片。

与生活无缝对接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 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中心和其他创新会彻底让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缝对接, 上网将像我们呼吸一样自然。

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乔·陶奇表示:“互联网将从我们发现猫视频的地方转变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缝对接的一个背景。我们不会去‘上网’或‘搜索’, 我们随时都在网上, 随时浏览。”

与此同时, 这种高度的互联性将有助于减少全球的沟通不畅。有些人甚至预测, 这可能意味着以国家为单位的货币系统会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球性货币或数字货币。如此一来, 政府会逐渐失去对人民的控制, 这种趋势似乎正在加快。

专家们也表示, 包括谷歌眼镜在内的穿戴式技术也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在监测并改善我们的健康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南加州大学的一名新闻研究人员预测:“这将导致约会、求职面试、警察办案甚至间谍和侦察活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

专家们预测, 另一方面, 受互联网支配的未来可能也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不公。

合作教育服务委员会的财务总监彼得罗·西米尼尼预测说:“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遭遇结构性失业, 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或者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的脚步。”

有人指出, 硅谷把重点放在为有钱白人开发精彩的应用程序上, 却忽略了其他人的需求。这样, 精英阶层可能会通过互联网制造出一种超级集团, 他们与周围本来就联系很少的邻居们可能会更加形同陌路。

有专家表示, 这样的数字鸿沟和分割可能会加剧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研究人员预测, 互联网的繁荣昌盛或许会让网络跟踪、色情、网络暴力等行为日益严重。一位管理咨询人员就表示:“集体决策和从众心理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无知群众将影响他人, 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有效管理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政府控制日趋严格

有几名专家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人陷入由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所支配的世界里, 政府、黑客以及公司在侦察、监控、言论审查以及社会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将与日剧增。

隐私问题也将日益凸显, 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局文件泄密者斯诺登教会了人们如何提高数据防范意识, 但还是有很多空子可钻。

软件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阿兰·克拉克表示:“更有可能的情况是, 因为对监控活动数据的权威或者非权威的使用, 很多人将被迫处于不利地位, 他们被逮捕、被诬陷或者被绑架。”

未来机场的模样 篇3

最近,由FENTRESS建筑事务所举办的未来机场设计大赛中,甚至连飞机怎么起降都不在设计者的考虑之中了——反正飞机自由上下,甚至改变形态都只是时间问题。设计者不再担心科技的发展,而是担心科技的副作用。

于是在FENTRESS的获奖作品中,观者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点,几乎所有设计者都摒弃了停车场,而将未来的机场设定为只有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才能到达。一个来自韩国的参赛作品甚至干脆把机场建在了高速公路上,建筑的外墙则成了公路上的高架桥。

当然减少车辆的污染是远远不够的,机场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械系统和生态系统,其自身能耗才是最致命的危害。来自伦敦的参赛者Martin Sztyk重新设计了洛杉矶机场,将海藻放进了整个系统中,让机场能够得到自供自净的能源。

比起飞机,Martin Sztyk显然更钟爱飞艇,因为他的机场外壁是一个巨大的架子,所有的飞行器都可以像酒瓶一样对格入座,立体停放,而带着巨大翅膀的飞机显然无法适应这样的生存空间。

一等奖得主Oliver Andrew的LDN三角洲机场设想则走得更远,他将机场拆分成了数个相连的三角形,漂浮在泰晤士河上。没有出发大厅没有办票程序,旅客提前通过自己的手机远程办理登机,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直接登机。由于机场是通过泰晤士河的潮汐力来供给能源,因此机场的位置并不是恒久固定的,旅客需要通过GPS查询定位。

设计者强调,这座漂浮岛有极强的柔韧性和防冲击力,增强它对灾害的应变能力。而由于它本身就建在水上,显然是2012的那一天到来时,起飞的最佳场所。

这样的机场当然是没有跑道的,还需要助跑的飞机也被拒之门外。如前文所说,科技如何发展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科技如何取悦自然才是他们的目标。

相比之下,获得三等奖的Alexander Nevarez的掌上机场在外形上并没有惊为天人之处,但其创意也实在大胆妄为——将帝国大厦的顶部数十层掏空,小型的新能源飞机从中飞进飞出,担负着短途运输的功能,人们乘坐该大厦的举世闻名的电梯,便可达到登机口。

不过设计者的原本设想并非单单针对帝国大厦,而是想利用所有废弃的高层建筑,里面有现成的运输系统和动力设备,将其变成空中车站再合适不过。这个方案既让人想起飞艇还会在纽约上空盘旋的日子,又颇有蒸汽朋克科幻的味道,很可能会比位居其上的两位更吸引人。

与此类似,马来西亚的Thor Yi Chun设计出了一个航空环(Aero Loop),飞机停在环外面,而里面是一整片森林,这样的构思显得有点东方感。

如同人们试图亲身考证地球的形状时,已不再考虑航海技术的支持一样,当人们在考虑永续发展这个更伟大和重要的命题时,讨论飞机是不是能悬浮起降,是不是能飞进烂尾楼的夹层里这样的问题已不合时宜。然而当发生这样的忽略时,未来也正在发生。

除了未来机场设计竞赛以外,FENTRESS建筑师事务所每年都会向全球发起一个设计挑战,2012年新的主题是“未来的办公场所”,让参赛者们构想未来的办公场所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功能,应该呈现什么样的形态。如果说未来的机场不用考虑飞机只需要考虑世界的永续发展,那么未来的办公场所也許最不需要考虑的就是老板,只需要考虑全世界美好心情。

我无数次幻想过未来的模样 篇4

冬末,我毅然坐上了北上的火车。那一年,我大四,周身还环绕着梦想的光芒,我无知却无所畏惧,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

我终是不顾父母反对,怀揣着三千元积蓄和暖心的梦想踏上了这一场未知的旅行。

曾经的曾经,我无数次幻想过自己未来的模样。

也许,我能成为一名热心公益,接触形形色色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记者,又或者做一名不出家门半步,却能够用键盘敲出整个世界的职业写手。兴许,我还会拿起曾经放下的画笔,当一个富有创意的画家。

然而,用“也许”“兴许”拼凑出来的始终都只是跳跃在我脑海中的假想。而这一次,我要做的事情是和真正的未来相逢。

列车载着我不断向北,我的心绪也变得愈加沉重。抱紧怀中那还有点儿余温的餐盒,想到泪眼婆娑与我挥别的母亲,我的心纠成了一团。说实话,我真是一个狠心而又自私的女儿,假借着梦想的名义,在他们面前肆意妄为。

母亲原是万分不赞成我离家北上的,而父亲也未必心甘情愿地同意。从小到大,只要我一掉眼泪,父亲便铁定拿我没辙,只能由着我买了车票,大张旗鼓地整理行李。

临行前一晚,母亲与我长达一周的冷战,终于以她的投降而宣告结束。母亲塞进我行李箱里的各色药品、家乡的风味小菜、厚重的棉袄,让我以为她终于愿意放我高飞,她一句“出去看看也好,有比较才会知道家的好处,待不下去了就早点儿回来”却让我的自尊瞬间破碎。

我赌着一口气和她犟嘴,抛下“不混出个样子,坚决不回家”的狠话,然后憋着气再没同母亲说一句话。

梦想的远方,是个和幻想中不一样的地方

有人说,失去便是得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抉择,在放弃间失去所该失去的,得到所该得到的。只是我从南至北,失去的安逸立竿见影,至于该得到的却迟迟未能如愿以偿地得到,迎接我的只有颠沛流离的无所依傍。

初到北京,我暂租了一个床位。大通铺人多口杂,房间里弥漫着怪异的气味。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是夜晚室友磨牙的声音。

我原不是多么娇贵的人,却没有想到来北京的第二天,便开始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为了节省开支,我咬牙想要靠身体机能自我恢复而没去医院,却没想到这一恢复便是一周。

这一周中,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城南跑到城北,辗转多趟车,面试了几家公司,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所谓的不尽如人意,结果无非就是两种,他们挑剔我,抑或我嫌弃他们,缺的就是两情相悦的一拍即合。

家里打电话来询问我的近况的时候,我早已经心急如焚,为着和母亲赌的那口气,却假装风轻云淡,说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还想等等看会不会有更好的。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未曾真正踏上社会的人,都将第一份工作视为神圣,有一种“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情结。毫无疑问,我偏执地拥有这样一种情结,固执地不愿意将就,以至于迟迟没能真正安定下来。

某一天,面试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望着灯火通明的街头、四通八达的道路,我的心在这寒冷的冬日里空荡荡地漏着风。

这城市那么大,我却无所依傍,不知该走向何方。这一刻,暖心的梦想早已经变得稀薄。

接到母亲电话的时候,我有那么一瞬间想脱口而出说:“妈妈,这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冰冷城市,并没有所谓包容所有人梦想的阳光,我想回家。”但是,我还是咬牙忍住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算是再难,我也要走到再没有路可走的那一刻。

我在路上,徘徊过,迷茫过,却从不曾停下脚步

人生完美的事情始终太少。

妥协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半个月后,我带来的三千元钱已经花得所剩无几。我别无他法,为了支付昂贵的房租、为了吃饭、为了生存,我不得不接受一份与我梦想差之千里的工作。

每天早起赶公交,倒两班车,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吃盒饭和泡面,摒弃所有的娱乐活动,做这个城市最普通的上班族。我磨平了来时的棱角,变得平和而世俗,渐渐领悟了母亲的话,人生不止有梦想,还有烟火,所有的梦想都需要烟火的支撑。

“就这样吧,放弃吧!”这样的话语经常在我心底疯狂地叫嚣着,但我还是选择了努力屏蔽,想着咬咬牙再坚持一下,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这段最煎熬的日子里,给予我帮助最多的还是最初对我最决绝的母亲。她安慰我,向我传授她的人生体悟,教会了我怎样坚持。

我曾害怕,倘若我继续留在这座城市,有朝一日,会变成一个麻木的人,被生活压迫着,牵着鼻子走,翻不了身却也割舍不掉这些年的所有。离不开,放不掉,最终会变成连自己都陌生的模样。

所幸,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机缘巧合,我等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每天被梦想叫醒的日子是幸福的。就算工作繁琐而又冗长,但是一步步地向梦想靠近,我满心欢喜。

很久不曾设想过的未来模样,在接近未来的现在,终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走在来时的路上,曾徘徊过,曾犹豫不决过,却终于在坚持许久后,在转角遇见了我梦想中的幸福。

感恩的作文字 篇5

存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生命、身边的生命,悉心呵护,使其免遭创伤。感恩生命,为了报答生命的给予,我们实在不应该轻视和浪费每人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浪掷青春,一生庸庸碌碌,而应该让生命达到新的高度,体现出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显出生命本应拥有的精彩。

看着父母那爬满岁月的额头,看着那饱尝雨露风霜的脊背,看着那饱经艰难困苦的丝丝白发,一种莫名的泪淌下面颊,我哭了,那是亲情的呼唤。

看着那少不经事的小弟把母亲气得落泪,看着父母望子能成龙的忧虑,看着父母因孩子成绩一再滑落而着急,额角的一条条银蛇爬满额头,一种滚烫的东西从眼眶中迸出,那是感恩的泪。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当我们嬉戏于课堂之上,玩耍于操场,我们的父母却正为我们高昂的学费而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每当返里时,我的心为见到父母而高兴,与此同时,又为向父母索要生活费而隐隐作痛。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

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深情。

假期里,我与父母朝夕相伴,望着父母肩头沉重的担子将脊背压弯,我一阵心酸,我帮父母打扫房间,做做家务,聊以表达对父母的愧疚。

秋天的作文字 篇6

秋天的校园时间可过得真快呀!一转眼,秋天来啦!校园又换了一件新的衣裳,让我们去欣赏一下那迷人的校园秋色吧!我们的学校的样子一定千变万化。走进学校的大门,走廊旁边的那四块草坪的小草已经开始穿上了金黄色的外套,不像春天那样嫩绿,虽然它没有牡丹的娇贵,也没有茉莉的芬芳,可是它有顽强的生命里力,现在变成金黄色,明年春天,它的绿色任然会回到我们的校园,给校园带来美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

操场旁边的小树,树上的叶子被秋风吹黄了,一阵秋风吹过,许多叶子飘了下来叶子在空中飞舞着,打着旋,缓慢的飘落下来,地上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树叶,好像下了一场叶雨。我抬起头来,望望天空,看见一群大雁往南飞,天空是那么蓝,这种蓝在画家的调色板上难以调出,天空中那若有若无的浮云,像轻烟飘散在长空。我抬起头来,望望天空,看见一群大雁往南飞,天空是那么蓝,这种蓝在画家的调色板上难以调出,天空中那若有若无的浮云,像轻烟飘散在长空。校园的天空一碧如洗,白白的`云彩像是一个人在舞台上跳舞。蓝蓝的天空会让你想起一个成语,那就是“秋高气爽”。

校园的空气特别新鲜,不时吹来一阵阵的风,会让你觉得很凉爽。校园里的树木、花草都渐渐变成了黄色似乎正在对你说:“秋天来了,粮食丰收了。”此时此刻,教室里传来了朗朗书声。阳光也透过窗户洒到了教室里。看!美丽的鸟儿在教室周围飞来飞去,像是在听老师讲课。凑过鼻子来闻小花,那香气真是香飘四野。不闻不舒服,一分钟的时间里就是闻小花的目标。我缓慢的走在操场上,一阵凉风吹过,习习秋风散夏日酷热,我深深吸了一口,那凉意使人精神爽朗。秋天里的美好秋天又来了,又是绵绵细雨遮盖了整个天空,我一伸手,雨滴滴答答落在了我手上,是那么舒服。突然,我看见了那顶花雨伞,我又想起了那个发生在秋天的美丽故事……

落叶无疑也是伤感的,秋风无情地将它们赶下枝头,却还是给了它们机会,让它们消耗完最后的生命力,去上演那出最凄美,最动人的哑剧。落叶归根,最终还是成为人们脚下最不起眼的那一声脆响;最终还是化做春泥,更护花。不记得是谁说过;秋天是容易怀旧的季令。秋天,天不是那么蓝了,太阳变得有些白白的了,风吹在身上,让人陡然起一种萧瑟之意,天凉得早了,半下午之后,来不及看太阳,不知怎么天就黑了。人心里就会莫名地有一种悲凉,就越发想着要驱走这份寂寥,就会温习一些旧日的情致,旧日的人,旧日的景,旧日的自己……

秋天。山谷里到处是黄黄的颜色,黄的谷子,黄的树叶。天高高的,远远的,云淡淡的,轻轻的,田野里弥漫着熟了的谷粒的甜味。农人忙着收割,一块一块的田野空荡下来,一担一担的谷子挑回来。这个美丽的秋天就是一位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裳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大家的笑容格外灿烂。“嘿~李茉妮,秋天来到了,你要笑起来了。”我的朋友佳仪说。我不好意思的望着天空,看见了翩翩起舞的叶子;看见了太阳在游玩;看见了美好的秋天。秋天使我灿烂,使大地辉煌!又是一个秋,又是无尽的哀愁,无止无休,欲语,泪先流。秋天当夏天悄悄的走了,秋天就悄悄的来了。

每次它来的时候都是一声不响,悄悄的就来了,当你早上一开门,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来,驱走了夏天的炎热,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再过几天树叶就开始渐渐泛黄,然后悄悄的飘落,生怕惊醒还在睡梦中的人儿。可有的树却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换上了新装,看那,山那边,整山的枫叶树随风摆动,红的像火一样,好像整座山都在燃烧。当它来了,就再也看不到夏天一直鸣叫的小蝉,也听不到夏天晚上鸣叫的蛐蛐儿。当它来了,稻田里的水稻也就开始成熟而渐渐泛黄了。我站在稻田里面,放眼望去全是金黄色的一片。田野里的稻香使劲的往鼻子里面钻,使我陶醉在这一片金黄色里,突然间,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一身都飘飘然的,这是一种久违了的释放感。把心中的所有情绪都倾泻出去,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停下我前进的脚步。

秋天是最抒情的诗,也是最容易写的诗。

古时候的诗人,看到秋天悲凉凄惨的景象,于是触景生情,来了灵感,立马提笔写下了许多秋天的诗,不过大多数都太悲凉,太凄惨了。因为诗人大多数都是多愁善感的,写出了秋天的悲凉,也写出了自己心中的向往或者是眷恋吧。只有寥寥数人,比较积极乐观,写出了秋天不同于往常的一面。

在我的眼里,秋天是一个不错的季节,虽然它比不得春天万物复苏和夏天活力充沛,但是它也有它的独特。秋天有着春天没有的秋景,有着夏天没有的凉爽。秋天啊,秋天。你的脚步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未来的模样作文字 篇7

一百年来,我们选择通过“向外看”描画未来。我们把现代化作为未来的标准,把今天的西方作为未来的模版,把吃西餐、过洋节、说洋话作为时尚,向提前过上、甚至只是短暂地经历这样生活的人投去艳羡的目光,甚至,为了更快更直接地过上这样的生活,很多人想尽办法,选择远赴重洋、背井离乡地移民……

一百年来,我们坚定了“向前看”的姿态,把“弃旧图新”作为方向。为了迎新,我们不遗余力地除旧,遗弃旧传统,停用古汉语,把怀念过去斥为守旧,把信守古训看作迂腐,决绝地想割断自己的文化根基,努力将未来变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样子……

大家不再认为,过去,包含着照亮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之光。但是,一件事的意义,无法在孤立的时间片刻定论,而必须在时间的绵延中,在诸多连续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中才能清楚地呈现和绽放。失去过去这一根基,人终将无法确定自己去往哪里,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如托克维所说,如果“过去不再把它的光芒照向未来,人们的心灵(就会)在晦暗中游荡”。

过去,如同广阔的海洋,隐藏着前人、他人以及自己以前的思与想、生活的经验与教训,是我们全部的文化财富和意义宝藏,“因为离开旧思想传统,任何思想都几乎是不可能的”(阿倫特)。在这个宝藏中,我们捡拾起珍视的贝壳,装进衣袋,带向明天。在昨天与明天的相逢中,成就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回头看是描画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式。孔子强调“日三省乎己”,教导弟子时常回顾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检视自己的德行,他晚年时对人生的回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已成为很多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参照。但他写《春秋》修史中所透露的回望对精神前行的方法论意义,可有多少人懂?

小学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请学生回顾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环节,多数老师都以此作为课堂的引入,作为展开讨论话题的基础,但很少有人想到,回望生活的教材设计思路,暗示着意义找寻的方法论路径——

在回望中实现意义的前行。

孙彩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2100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青春的细节作文字 篇8

她依旧穿着秋季的格子衬衫。冷风钻进她的手心,撞进她的胸口,她没有感到一丝寒冷。直到她的手无意间碰到脸颊,她的心才猛地抽搐,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她把原先打开一点点的窗户敞开,让风直吹着她——冬天,终究是来了。

他是踩着舞台上的红地毯闯进她的视线的。她一直盯着他,像是要把他定格在那片帷幕的前面,内心莫名升起的一股感情使她情不自禁地急切地想要记住他的样子。瘦高的体型,立体分明的脸部轮廓,别人不一定适合但却很衬他脸型的发型。细长的双眼,还有……她在心里描绘着。他抢答成功,走下了舞台。她的视线一直跟着他走,直到看到他在中间的一个位置前停下来,她才把她专注的视线收回来。她的心像是刚出土的编钟一样,被人尝试着敲来敲去,试图敲出天籁弦音。

接下来,她经常在自习课的时候跑到他的班级里,坐在认识的朋友旁边,找到一个舒适的角度慵懒地把头枕在放在桌上的右手上,明目张胆地注视着背向她坐着的他。他有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她看着他俯身写作业的样子,脑海呈现短路的状态,除了看着他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她的思想似乎停止了,或是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都系在了他身上。

有时候,他们中间隔着的同学写作业疲倦后,会稍稍伸个懒腰,动作幅度并不大,却偏偏挡住了她的视线,她的心里便喊着:“你伸懒腰到是快一点啊”;也有时候,会有巡查的老师从窗前巡视而过,她便迅速地把头转回来,假装很认真地研究语法,但书上哪还能找到字母的样子,只有他的笑脸和背影在四面八方浮动,她只能从心里催促着老师快走。——青春就像是河岸边抽出新芽的杨柳,三者新绿的枝条,在微风里轻跳出柔美的舞。

但这样的安谧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天后,不仅是别的人,连他也感觉到了某些小情愫。人的第六感在很多时候就像是灵动的眼,来自四面八方的秋波都逃避不开。她不能再得以以默默者的身份看他。她尽量减少去他的班级的次数,但每次大脑和双腿总不听使唤地走下楼梯到他的班级找一个朋友去走廊聊天,然后用余光瞥视玻璃窗隔着的教室里头的他,却发现他也正看着她。

心里瞬间闪过一秒的悸动,分不清是喜悦多一点,还是诧异更多些,或许是更多的疑惑。但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心里一次次告诫自己不要像所有花季的少女一样总是怀着傻傻的童话,他或许更多地是在眺望她背后的远山。

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和人,一旦注意过后,便会发现他和它经常在生命里路过又路过。她和他便是这样。她很少去食堂吃午餐,但每次去总能碰上正在排队或是正在吃饭的他,她因为这一次次的偶遇而快乐。不知不觉中,她增加了去食堂吃午餐的次数。一到食堂便四处张望,直到搜寻到他后她才能安心地吃饭,假若没有见到他,她便觉得爱吃的番茄炒蛋一点味道都没有,但在吃完后端着盘子走向收拾处时,恰好遇上也端盘子来的他,她便突然觉得刚刚一定吃得很香甜。

不知道这是不是只有她的一厢情愿。她发现每次,他也在看她,两个人互视一眼后几乎在同一时刻像是约好了一般迅速地转移视线。她不懂那互视一眼代表什么,她猜测那只是他的无意,或是对一个似乎喜欢自己的人抱有好奇心而多看几眼,也或许是一种揣测和拒绝。好朋友对她说:“你们这样……好暧昧。”暧昧么?她觉不出那个味来,她只怕万一自己往好处想,便多了情。——青春就宛若梦中的一块闪光的宝石,很想抓住它,却害怕醒来以后对着空空如也的白色墙壁漠然深思。

第一次她没有在食堂碰见他,她担心他是不是没有吃饭,但转而,她便愀然——人道她,天性的孤傲,不太合群,只怕是不会认真的。也许这些话,他也信的,毕竟没有走进过她生命的人总会误判她的.性格和为人。她笑了——自嘲、凄凉,还有,漠然。

她又恢复了本性的她,外表嘻嘻哈哈像是无法扑灭的旺火,心里不闻不动像是南极一成不变的冰川。杂乱的镜头从她的脑海里汹涌而出,她重新回忆起曾经的一个信念:不轻易出卖真情给不可靠的男人。这个信念一直潜藏并影响这她,因此,她总是有所保留地对待每一位有意靠近她的男子,在男子表现出第一个令她不再有安全感的品性德行之后,她便全身而退。而不了解的他,也不能避开这样一场考验。我和他是无缘的,她想。

从此,她不再看他,无论是做课间操排队碰到,路上相遇,还是食堂、小卖部或是各个地方的相碰,渐渐地,他也不再看她了。再几天后,在食堂,也鲜少有相遇的机会。——青春就如便捷却呆板无趣的流线工程,某些人在某个程序中幸运地放在了一起,但下一个程序里,谁也不知道谁会被打包成说的样子,和谁浪迹在最后的天涯。艺术节,在舞台上,她为他唱一支歌,是她和他这段故事的不了了之。

青春的每一个小细节就像一群小小年纪便要找自己的妈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一步步蜕去小尾巴,长成青蛙妈妈的小蝌蚪。在这途中经历了一些事,涉足踏进或是令别人无意踏进自己的小圈子里再悄然离开,谁也怨不得谁,谁也留不住谁,只留下曾透明的一个小点,令彼此感叹:哦,你曾来过。

寂寞的意义作文字 篇9

这个世界,真正甘于寂寞的人并不多。甘愿默默无闻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人微乎其微。自称寂寞者,无非是让别人知道我在寂寞,从而引起关注,最终以热闹为告终。自甘寂寞,这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是最害怕寂寞的一种动物。

然而,有一种工作,需要寂寞;有一种岗位,需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而又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有一种工作,不为人所知,甚至可能让人不屑一顾,钻进故纸堆,势必错过世间多少轰轰烈烈与繁华,这与当下彰显个性、标榜自我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如。有一种工作,恰恰是在这脚踏实地的岑寂中显示它小草般的张力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当我们从古籍整理那几个字中走出来,目睹那一堆密密麻麻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翻译整理的文字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被称之为中华布依第一县的地方册亨,开始成立古籍整理办公室,于是民族宗教局多了一个职能:收集、整理和挖掘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开始从事这项工作之初,我们发现,布依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挖掘传承的问题,而是需要急需抢救的时候了。因为在不经意间,我们一些宝贵的财富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慢慢地消失,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这样无可挽回地流逝。

在布依族习俗文化中,近几十年间,消失最快的无疑当数婚姻习俗了。曾几何时,在我们生活的县城,每逢赶场天,青年男女在树荫下、小河边成双成对,悠然自得以歌会友浪哨的情景,如今早已不再。

初,当贵州民族出版社的郭堂亮老师要我们收集整理布依族婚宴歌,我们在这个布依族发祥地之一的册亨县的山寨深入采风时,发现布依族的这一婚姻习俗几乎无迹可寻。在册亨县,会唱布依情歌的`人也许还有很多,但会唱布依族婚宴歌而又能够完整记忆下来的却难以找到,因为现在的布依婚俗,早已省去这个环节。一方面,新时代、新风貌倡导婚事从简,男女青年从开始恋爱,就已经有开始在一起生活的可能。一些布依小姑娘,在没有完婚之前早已到男方家生活,因此婚礼只不过是让世人知道的一个热闹场面罢了,这中间省去了许多繁琐的礼节,可喜可贺。

但另一方面,布依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在不知不觉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当我们谋划实施这一工程的时候,更加增强了挖掘和抢救这一文化宝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于是开始在册亨县范围内搜寻,通过每一丝线索,寻找会唱婚宴歌的民间艺人。我们到荣庆、到达央、到移民新村......慕名寻找每一个歌手,在寨子里说服他们努力回忆和说唱,录音到天黑,但几乎都遗憾没有得到完整的歌词,这些歌手不是因为害羞不愿演唱,或是因为某种顾虑不愿开口,为此酒没有少喝布依农家的便当酒,但还是没要找到我们要找的人。

当我们辗转找到那个远在册亨县双江镇坝恩村北盘江畔一个布依族山寨,找到一个五十开外、叫做岑启明的村干部、据说会唱婚宴歌的布依族中年男子的时候,如获至宝。邀请他到单位,调动所有的录音、录像设备,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那间闷热的会议室里整整摄录了一个多星期,才把这珍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资料收集到手,接下来是艰苦的翻译和整理,根据摄录的音像资料用布依文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与演唱者进行整理、核对,接下来是艰苦的翻译,将布依语翻译为汉语。

由于布依语与汉语差异较大,翻译中常常遇到困难,不得不停下来,向亲友和通晓布依语和汉语的人咨询,有时候为了翻译某一种植物或器具,由于各地的称呼不同,在汉语需要寻找相应的词语,常常反复推敲和争论,加上婚宴歌属于民间叙事兼抒情的诗歌,需要先将原文直译成汉语,再进行意译,翻译工作相当于一项艰辛的再度创作,进展的艰难可想而知。

由于我们主要从事民族宗教工作,还有许多其它工作要做,翻译整理工作大部分时间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整个工作从阳春三月,到炎热的夏季,再到寒冷的冬天,当人们节假日在街头散步,或者在热闹的歌厅狂欢的时候,作为翻译整理者,只能各自守着这一堆密密麻麻地写满布依文和汉字的稿子冥思苦想,感受原作的无穷韵味,沉浸在原作的唏嘘歌哭之中,就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慢慢长夜。

在外人看来,这多少有些另类,不为人所理解。也许在世人看来,这默默无闻而又异常艰苦的工作既不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发达和升迁的机会。但是,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既是应有的责任也是一种荣幸。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和珍爱,当我们听到我们收集整理的布依族婚宴歌将于月出版的时候;当我们想到就连大多数布依族同胞都不知道布依族婚宴歌为何物的时候,能够让即将消失的婚宴歌用一种神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传之于世、惠及子孙,心中感到无比满足和自豪。

感恩母亲的作文字 篇10

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感激同学帮助之恩?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人生崎岖坎坷的旅途上,是谁给予你最真诚、最亲切的关爱,是谁对你嘘寒问暖,时刻给予你无私的奉献;是谁不知疲倦地教导着你为人处世的道理;是谁为了你的琐事而烦恼?对了!是伟大的母亲们。母爱是无私的,是永不停息的。没有一位母亲是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不管怎样,母爱终究都是生命中最真挚、最难以割舍的感情。母亲将你带到这个世界上,随即你便有了生命,有了生存的寄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母亲的罗嗦与唠叨也开始厌烦了。然而,当你以一个有理方呵斥母亲时,你曾作何感想?母亲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哺育你、教导你,至死方休,如果在她年迈时,你不孝敬她,反而对她不理不管、大发雷霆,她会有多么地伤心、绝望啊!哪个母亲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母亲会对自己的孩子索要什么回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的小脚母亲作文字 篇11

我母亲今年96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红扑扑的,精气神蛮大,街坊四邻都夸她身体硬朗,扎实,说她越活越年轻了。我们全家几十口人都满怀信心的准备着给她过百岁大寿了。

我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的旧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听母亲讲,我外祖父母家虽然也是普通的庄稼人,但他们的思想却很封建,守旧。母亲三四岁就开始裹足了,嫩小脚趾用裹脚布一层层缠起来,紧紧地裹向脚心,一年又一年,除大脚趾外其余四个脚趾骨都弯曲变了形,紧紧的爬在了脚心上,整个脚就像一个小粽子。裹脚之痛苦是现代女孩难以想像的。

母亲十八岁嫁到我家与父亲结婚。从此,与我父亲一起支撑这个家。我父亲是个老实把脚的农民,忠厚朴实,一辈子只会种地。母亲中等身材,慈眉靓目,满脸秀气。她贤惠,善良,勤快,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美德。打我记事起,在我的眼里母亲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白天与父亲一起下地干活,整地,栽种,施肥,除草,收割--------,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一天闲的时候。除此之外,母亲还要操持家务,做饭,照料我和弟弟妹妹。母亲的小脚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下田里干活,简直就是受罪。脚踩到松软的土地上,鞋就陷进土里,弄得满鞋壳的土。地湿发粘,鞋不是被沾掉,就是连脚一起陷进泥里。母亲为了防脚陷进泥里,遇有这种情况,她就穿双大点的鞋,在鞋壳里塞些棉花,再用鞋带将脚系紧。母亲的脚常常被磨破,流血。一次我看她晃晃悠悠地从地里回来,我急忙上前扶她,母亲却像没事似的说不碍事,可能是脚起泡了。到了家里,我急忙打了一盆水,叫母亲洗脚。当母亲坐在凳子上脱掉鞋和解下包脚布时,我惊呆了,母亲红肿的双脚流出的.血沾在了包脚布上,将包脚布都浸透了。当母亲解下包脚布后,我看到了母亲的脚,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这么清楚地看到母亲的双脚。母亲红肿的小脚就像两个小粽子,四个脚趾紧贴在脚底上,像干瘪的老姜,而且都磨出了血。这是人的脚啊!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的心颤抖了,刺痛了,害怕了。自此以后,我甚至不敢正视母亲的赤脚,想起来心里就发寒。

冬天 ,男人们总算有了点消闲的时光,而女人们并没这个福分。冬天,我母亲似乎更忙了,白天做家务,晚上纺棉花,在昏暗的油灯下常常干到深夜。纺出了线,还要赶着织布,织好了布,母亲又忙着给我和弟弟妹妹们赶制过年的新衣。再忙再累母亲从没叫过一声苦。过年了,母亲给我们穿上她亲手做的花格格粗布新衣,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脸上堆满了微笑。

1957年,我考入了初中,学校要求学生住校。每周六下午放学,周日返校。那时学生要自带干粮,我家离学校七八里,周日返校时母亲只让我带三四天的口粮,因为多了怕我背不动,累着我。中间家人还要给我送一次,送干粮的事多是母亲。有时父亲送,母亲总是说你地里活忙,还是我去吧。母亲背着一篮子干粮,走七八里土路,到学校时已累得气喘嘘嘘了。每次我看到母亲汗流满面的样子,心里就有说不出难受。我也不只一次的对母亲说以后叫父亲或别人来送,可还是母亲送的多。一次母亲感冒刚好给我送新做的菜包子,我看母亲脸色蜡黄,问她是否病了,母亲说有点小感冒,已经好了。我心疼地埋怨母亲道:“娘,你病啦就不要来送了。”这时母亲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疼爱地说:“几天不见你,娘也想你呀。”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眼泪如泉水般地涌了出来-------。

1963年,我高中毕业后当兵来到了天津市。近30年的军旅生涯使我的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天津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前父母常来天津短住,母亲80岁后不再来津,说城里不方便,不自在,住楼里瘪屈得慌。父亲去世后,母亲在老家与我的小弟一起生活,我和家人常回家看她。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带全家回乡看望老母亲,在电话里母亲得知我们回家的时间,那天一大早就站在村口张望,等我们回来。我在车里老远也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当我下了车快步向母亲走去时,母亲晃动着小脚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来。此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我上学时,我入伍参军时,我回家探亲时母亲在村口送我、接我的情景,我和母亲的眼睛都湿润了------。

在家的几天里,我陪母亲说话聊天,话题也多为我小时候的事。一天,我老伴从箱子里取出一双在天津买的老美华鞋,要给母亲穿上。母亲看了看尖尖的小鞋,一脸的惊愕,说咋还有这鞋呢。母亲拿过鞋,左看右看,在脚上比了比,说还是有点大。我老伴说这已经是最小的号了,也只能凑合着穿了。这时,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给母亲端水洗脚的情景,要给母亲洗洗脚,可母亲怎么也不让我洗。

投入大海的怀抱作文字 篇12

在放假的第一天,我便和爸爸、干妈、干爹、妹妹以及其他的几位叔叔阿姨一起来到了南戴河玩,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两天的快乐时光…………

一、夜晚观海

因为路上起了雾,所以我们晚上八点多才到达了南戴河。

吃晚饭后,大家一起去了海边。在海边,我光着脚,在沙滩上漫步,正好,做了四五个小时的汽车,正好可以活动活动了!这时,妹妹走过了来,和我手拉手的站在沙滩上。现在是涨潮,再加上轰轰的海啸,大海更加的波澜壮阔了!虽然是夜晚,但是仍然能令人激动、令人热血沸腾!

在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条由海浪组成的白线,恰似那蒙古人民赠送的哈达,看来大海在欢迎我们呢!

海水不断地扑打着沙滩,沙滩上的沙子因为受不了海水的冲击,都在向后挪动,就算是上面站着人也不例外,所以会使人感到一阵晕眩,不过这并不能扼杀人们那种激动的心情。

已经很晚了,听大人们说,过一会儿的浪会更大,大到可以把人卷走。于是我们就回到了宾馆。

听说明天还会下海玩呢,好兴奋!但是还是快快睡觉吧,这样明天才会有精神玩!

二、感受

一早,我们就离开了外形好像城堡一样的宾馆,来到了海岸。

昨夜的一些雾气似乎对这黄金海岸还有些恋恋不舍,依然还空气中荡漾,使得海岸边朦朦胧胧,倒是恰似那仙境。不错哦

这时,干爹和一位渔民伯伯商量好,带大家一起乘着小渔船,去打鱼,大家便上了这条陈旧的小渔船。

船开了,我拉着妹妹来到了船头。渔民伯伯将矛拉了上来,然后,走到船尾的驾驶舱内,将船缓缓的驶向海的中心。

这小渔船在海面上摇曳着,他看起来很陈旧了,刚刚拉上来的矛以长满了铜锈;船上的油漆也脱落了不少,船内也萦绕着海水和海鲜的`咸腥味,有些地方的木板甚至还裂开了,叫人有些不放心。

站在船头的甲板上,我清楚地看见海上波澜荡漾,海鸟再天上翱翔着,就连蜻蜓都对大海的雄伟迷恋住了,不停的在海面上低飞着。

正当我陶醉在这如同仙境一般的美景之中时,突然听到后方的渔民伯伯喊道:“喂!撒网喽!”全船的人都向船后方走去,目不转睛的盯着渔网。干爹说:“怎么说也应该捕着几只海虾吧!”“不会吧?我想能捞到不少东西的。”妹妹说,大家都很认同,我想也是。网捞了上来,上面只有两个小狗爪那么大的小螃蟹,这可是让大家的“成就感”大打折扣了。“嗯……没关系,没有烤白薯,生的也凑合嘛!”妹妹忙“补救”道,大家都被逗乐了,夸妹妹聪明。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船驶回了海岸。

三 、 玩耍

回到了岸边,就要下海去玩了。

换好泳衣,我和妹妹高兴地手拉手一起下水。妹妹急着下水,可是脚刚刚碰到海水,就立刻跑得离海水远远的,对我说:“姐,水太冷了!”我说:“你应该撩点水到身上去,让身体适应一下。”妹妹找着我的话做了,不一会身体就适应了,我们便走进了冰冷的海水。海水虽然很冷,但是却我和妹妹的热情依然在,所以就感觉不到了。在水里,常有一阵阵的海浪扑来,好像天然的按摩器。爸爸说在海里应该面冲岸边,这样就不会被海浪卷进去了。不错哦

一下海,妹妹就找到了一个贝壳,就把它贝壳送给了我,看了看,贝壳的纹路很清晰,一层白的,一层棕的,一层蓝的,很漂亮。我问她:“你怎么找到的?”“很简单的,你把手伸到海底的沙子里找找就能找到了。”说这,妹妹又找到了一个贝壳。我也试了试,果然找到了一个,也很漂亮,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的,毕竟是我找到的第一个贝壳。

过了一会儿,杨阿姨和干妈也换好了泳衣,下水来了。她们为了保护我和妹妹,所以和我们俩在一起。

在我们四个人里,只有杨阿姨会游泳,于是她自告奋勇 不错哦 你也可以投稿,来教我们。

首先,要学会闭气。所谓地闭气就是深吸一口气,在把头埋到水里,只用嘴呼气。这个我倒是会,因为以前学过,干妈和妹妹也轻易的过去了。下面杨阿姨教得我就不敢了,因为是要在闭气的状态下,浮起来,她说:“这个得原理就是将气‘锁’在肺和肚子里,身体里充满了气,自然就浮起来了,就像潜水艇一样。我做一次你们看看。”说完,阿姨一头扎进水里,手和腿都向前向后伸得很直,整个人在水里浮了起来。这个我光看这就觉得好可怕,虽然我们已经走到了很浅的浅滩上练,就算沉下去,只要手一撑就能起来了,但是我还是不敢,杨阿姨鼓励我:“没关系的,你要是沉下去,我们三个人一起救你,你就放心好了。”我鼓起勇气,试了试,把整个头埋了进去,水里好安静,我只听到水里的泡泡爆掉的声音。不行了,快没气了!我赶快起来,眼睛着急睁开,可是水一下就流进了我的眼睛,“好疼!”我大叫,“没事,轻轻的擦擦。”我听得出是干妈的声音。我慢慢睁开眼睛,看见她们三个站在我眼前,“不错!”杨阿姨说,“樨樨还真行!”“你还挺棒的!”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说:“都是杨阿姨教的好。”不错哦

接着,我们在水里游玩着…………

就这样,这如同做梦般的两天,使我感到了无限的欢乐,也使我感觉到了大海的魅力,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用还作为题材了。

描写难忘的红薯作文字 篇13

时令进入冬季,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凡是人员熙来攘往的地方,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甜甜的烤红薯的香味。闻着它再沉睡的味蕾也会苏醒,再没有食欲的人也想品偿一口沁人心脾的香甜。

我对红薯既感到熟悉亲切,又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辛酸记忆。几十年前饱含酸楚的日子,随着一缕缕香味,薄雾一样升腾在脑际,

在那个粮食产量低,吃饭不得不靠“瓜菜代”的年代,红薯作为主粮的替代食物,在农人的饭桌上伴演了重要角色。一年当中有近一半的时间要靠红薯搭配大米,才能解决吃饭问题。那吃起来干涩、坚硬、粗糙的红薯,总令人难以下咽,特别是吃后肚子火辣辣的感觉,使人们对红薯怀有一种厌倦、腻味的心里。现在从农村走出来的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无不饱受了吃红薯的辛酸,无不保持着对红薯的若即若离的心态。

事过境迁,平心而论,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还得感谢红薯,是它无需肥沃的土地就能结出累累果实,使农人免受了饥饿,渡过了那个缺少粮食的年代;是它以旺盛的生命力伴绿了农人单调枯燥的生活;是它不仅可当主食,还可以做成多种副食品的用处,温暖了农人整个冬天的日子。

红薯苏醒在春天里,生长在雨露下。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除重视水稻种植外,对红薯种植也很重视,从育种、催苗、栽种、管理到收获投入了大量的劳力。阳春三月,大地气温回升,农人们将红薯种从地窖中取出,一个紧挨一个安放在事先堆积好的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牛栏粪上。牛粪热量大,利于红薯种发芽。红薯种安放完后,盖上一层草木灰,再遮上一层地膜,在保温的条件下,不几日,就会冒出嫩黄色的小芽,在暖阳下缓缓生长。待长到十几公分左右,农人们将其稀植到熟地里,让嫩芽长成粗壮的红薯藤。红薯藤长到二三尺时,一般选择雨天将其割回家或在地头,一根根打头去尾,剪成一节一节的红薯苗,绑成把,然后挑到整好的旱地里栽插。若是遇上晴好天气,要点上一二次水才能成活。红薯的生命极强,对土地没有太高的要求,不需什么肥料,一般熟地栽插后锄上几遍草,红薯藤就会自然的生长,将地遮得严严实实,绿油油的一片。生长了五六个有时间,到了农历八月份左右,成熟较早的蔸下会隆起小包,有的还从裂缝中坦露出紫红的颜色,透露成熟的信息,农人就会将早熟的挖取食用。进入初冬,红薯普遍成熟,收获红薯的忙碌就开始了。起初是人工用耙锄一蔸蔸的挖,慢且累。后来有了创新,用牛拉着铁犁翻挖,工效提高了几倍,但破损的多些,土遮盖的也不少。家中有小孩的早晚或星期天都会扛着一个耙锄翻“漏网”的红薯,均有不少收获。收挖的红薯捡起来堆放在地头的一角,小山似的,也有些喜人的景象,生产队当天按人口数分配到户。分红薯的场面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很是热闹,分捡的分捡,扶秤的扶秤,记帐的记帐,大人小孩忙得不乐乎。红薯分配完毕,有的用萝筐担,有的用袋子背,有的用老牛驮,高高兴兴将劳动的果实搬回家。人们披着初冬的夕阳,蜿蜒在乡间的小路上,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将丰收的晚归图绘就在萧瑟的旷野中。红薯收挖结束,家家户户的闲屋里堆满了红薯。为了妥善保存,不让其腐烂,有效利用,农人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分类处理,细小的留下喂猪,破损的洗净磨红薯粉,大的切成片抛洒在当阳的野外晒干,均匀完好的放入地窖中储存,慢慢食用。那时家家户户或在山边,或在家中保温的地方挖上几个窖储存红薯,作为半年的主粮的搭配。

红薯从收挖开始,农人便进入吃红薯的季节,早上家家户户蒸上一大锅红薯作为一家的早餐。那时红薯蒸熟后也有一股香味,但没有现在的烤红薯香,大人小孩每人捡一碗坐在屋檐下一字排开,晒着暖暖的冬阳,不紧不慢的吞咽着。尽管他们的眉宇不很舒展,表情也是厌倦的,但为了填饱肚子都木纳地慢吞细嚼着;中午是红薯大米煮的干饭,虽薯多饭少,但比早餐好,就着蔬菜,大人小孩多少能进些油水,因此都吃得津津有味;晚餐是去了皮的红薯切成块状投入锅中,放入少量的大米煮的稀饭,与其说是稀饭,还不如说是红薯米汤,红薯和大米泾渭分明,稀汤清澈照人,吃到肚子里还能听到叮当的响声。饱食红薯的日子,梦里也充斥着红薯的干涩和酸楚。但红薯做成副食品就是另一番的景象。红薯熬成的糖香甜绵长,很有诱惑力,且不说熬糖的过程我们这些小孩是多么的忙乎、高兴、垂涎三尺的样子,单红薯糖熬好后放在房间的一角就够我们眼睛受累的,进出房间不离其左右,总盼望着做冻米糖的一天早日到来。红薯做成的薯片也是很有味的食品。将红薯去皮煮孰后捣碎成团,切志薄片晒干,炒熟后格外香脆,若放上一些芝麻就更有味了。这些食品虽然是红薯为原料做成,但那时都不能满足胃的要求,多食不到。现在想起仍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香甜在脑海中盘缠。

分田到户后,农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人吃大米饭的`愿望实现了,红薯作为主食的替代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农人还是小面积种植,主要用作饲料。后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重视饮食的营养搭配,红薯作为可预防疾病的食物进而在城市走俏。至此它已转换了角色,以食疗、改善食谱、增加食物的多样性重上了餐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农人看到了红薯的经济价值,种植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种植面积又进一步扩大,种植的品种也有大的改良,原来的白心薯都换成了红心薯紫色红薯,个大、皮薄、含糖份高,产量高,亩产能达4至6千斤,亩收入超二千元,大大增加了农人的收入。红薯卖到了城里,受到了市民的青睐,堂而皇之的走街串巷,用它烤熟后的柔软、浓郁香甜吸引市民,曾受到的委屈和埋怨,在市民的热捧中一扫而空。

红薯在那苦涩的岁月中农人虽吃得有些腻味,但还是帮助农人渡过了艰难的日子,农人仍心怀感激。现在作为一种辅食,人们少而食之,更体会到了红薯的妙处和它的美味甘甜是其它的食品不能代替的,红薯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农人也在生活富裕后的今天,念念不忘说着红的种种好处,讲述那些有红薯相伴酸楚而充实的日子。

★ 难忘家乡的红薯作文600字

★ 窖红薯作文200字

★ 红薯的作文1000字

★ 难忘的家乡味道作文

★ 红薯说明文600字

★ 红薯如何产量高

★ 乡村红薯香作文400字

★ 一份红薯一份情_600字_小学作文

★ 卖红薯的老爷爷作文

上一篇:端午节节日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毕业论文之英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