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推荐11篇)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1

主备:jpfs2011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重点:

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自主学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合作探究】

活动

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吗?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活动

二、讨论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的物质存在什么结构中?

【本章小结】

【检测】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

5识图题:右图为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里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1)请写出各部分的名称:

[1] [2] [3]

[4] [5] [6]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 ],起 和 作用。

(3)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中有一层结构看不清楚,这层结构叫[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4)植物细胞中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2

一新教材结构体系中的STS理念

1. 新教材章节内容体系的构建

苏教版新教材章节内容主要由观察、实验、探究、实习、调查等活动组成, 构建了解决问题、知识背景和辅助内容3个模块, 比较深入地阐释了建构主义的观点, 可使教师成功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做到STS理念和生物学知识的统一。

第一, 通过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模块,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探究活动是STS教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所经历的过程,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精神和动手能力。

第二, 通过概念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背景, 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给予支撑。所以“本章重要概念”、“本节目标”、粗体部分 (新版给重要概念加上粗体) 和正文共同构成教材的主体。这样的设计克服了过去教材在直接呈现答案、限制学生思考等方面的缺陷,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学和对学习活动的反思。

第三, 通过辅助模块, 实现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知识的延伸。由“本章题头图”、“本节题头图”、“课外探究”、“课外阅读”等栏目组成, 具有进一步开拓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不同需要、更好认识生物学等作用。

2. 新教材章节编排与STS理念

第一, 新教材章节编排概述。苏教版新教材共分有4册10个单元26章, 围绕“人与生物圈”这个重点进行编排。

第二, 新教材章节编排与STS理念的衔接。结合STS理念中的第二个“S” (社会) ,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来编纂章节, 以“人—生物—环境”角度来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 让青少年从内心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的态度, 包括: (1) 用大自然各种生物独特的美来感动学生, 欣赏生命, 爱护生命。 (2) 在获得生命健康的知识中,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3) 通过设计亲历活动, 使学生体验、探究生命历程, 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 (4) 学生在彼此的合作、交流中, 逐渐感悟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教材中的典型STS实例说明

1. 课堂教学案例

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中心”这一部分, 教材中先通过思考生命信息怎么传递, 然后提出为什么伞藻的移接体长出的帽是伞形而不是菊花形?学生在阅读正文后, 找到了答案——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2. 课外阅读案例

新教材开辟了“课外阅读”、“课外探究”等新颖的栏目,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科学本质——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的理解, 了解了生物科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学科的最新进展。

3. 验教学案例

新教材在STS理念的引导下将过去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 完善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实验”这个栏目上, 从不同角度形成实验思路, 采用自学—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等步骤组织教学, 意在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培养创新操作能力,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引导教师实施STS教育

1. 探究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讨论法

如八年级《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中遗传病这个章节, 教材当中有如下几个问题:什么叫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3. 调查法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教材关于“环境在恶化”时, 可带学生参观本地的化工厂、制药厂的污水排放情况, 或考察本地的河流、水域的污染情况等, 让学生去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融入国内外优秀教材特点的同时,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并从生命教育的层面来深刻认识生物科学的本质, 突出自然、社会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可以说是做到了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小议苏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58—01

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素养的教育,体现了对学生在生物科学中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因材施教。

二、合理的教材编排顺序

新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旧教材重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贯例,删除了“繁”、“全”、“旧”、“难”,改变了过去从低等到高等、分类别讲述植物、动物及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方式。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从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精选主题,突出了生物与人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三、新颖的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出发,注重课程的衔接,努力让学生把所学生物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加强了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材先从生物能为人类提供各种食物为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物的生命现象,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身边的生物现象,有很强的针对性。新教材除了每节配有一定图片外,还穿插形式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以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课外阅读”。

四、内容设计与时俱进

新教材内容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多层次的需求,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具有时代感。新教材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于一体,内容设计时尚简洁,容纳了许多更新、更先进的知识。如“立体农业”、“克隆技术”等。

五、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是,克服了以往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加强了对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良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全新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的组织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常规的过于接受知识内容,死记硬背,机械性重复强化的弊端,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学间密切协作、共享知识资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共同分享成功乐趣。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根据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全新的学习方法,给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老师更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获得新知的需求。

七、日趋完善的评价方式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4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上海卷)以下4支试管置于适合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生ATP的

是()

A B C D 2.(2016·无锡一模)把鼠肝细胞磨碎后进行离心,细胞匀浆分成a、b、c、d 4层,向c层加入葡萄糖,无CO2和ATP产生;可是加入丙酮酸,有CO2和ATP产生。c层必定含有的结构和成分是()A.线粒体和ADP B.核糖体和ADP B.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和ADP 3.(2016·上海卷)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适合无氧呼吸、进行剧烈运动。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① 酒精 ② 乳酸 ③ CO2 ④ H2O ⑤ ATP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2016·苏锡常镇二模)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正常进行 B.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C.无氧呼吸产物的不同是由于参与反应的酶不同

D.种子晒干可降低细胞呼吸的强度,从而有利于种子贮藏

5.下式中①②代表有氧呼吸的相关场所,甲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6H12O6甲CO2

A.①和②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②中所含的酶在乳酸菌中都能找到 C.①和②中都能产生[H] D.甲一定进入线粒体

6.(2016·苏州一模)利用葡萄汁发酵生产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下列有关解释错误的是()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 B.葡萄汁中的营养物质不足

C.发酵液中pH逐渐降低影响酶的活性 D.氧气过少导致酵母菌无法进行细胞呼吸

7.(2017·盐城模拟)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窑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个月;利用大窑套小窑的办法,可使黄瓜贮存期达到3个月,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有关“自体保藏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CO2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 C.在密闭环境中,O2浓度越低,CO2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

D.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使温度保持在1~5 ℃,贮藏时间会更长

8.据交警反映,驾驶员若食用荔枝后,立即用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秒变“酒驾”。其原因是荔枝糖分含量较高,且荔枝果皮较厚,O2不易进入造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2很难进入荔枝果实中,造成荔枝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这唯一的产物 B.因为荔枝进行无氧呼吸时无法产生[H],所以不能产生H2O C.荔枝在进行无氧呼吸时,糖类等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转移至ATP中储存,其余的都以热能释放

D.若要检测荔枝中是否含有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

9.(2013·江苏卷)将下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 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CO2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10.为研究植物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影响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无细胞体系的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通过测定仪中的氧电极测量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过程②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底物不足 C.过程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H]不足 D.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

二、多项选择题

11.(2016·淮阴中学等五校联考)在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能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B.粮食贮藏时,应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

C.透气性好的“创可贴” 可保证人体细胞有氧呼吸所需O2的供应 D.温室种植时,夜间适当降温,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12.(2016·江苏卷)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下图为呼吸链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酵母乙醇代谢途径未变 B.突变酵母几乎不能产生[H] C.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 D.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13.(2016·南通、扬州、泰州、淮安二模)右图是某同学在一定条件下测定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打开软管夹将试管恒温水浴,10 min后再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 min 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下列有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保温10 min有利于消耗掉葡萄糖溶液中的氧气 B.实验中可观察到毛细管中液滴向右移动

C.需另设一组相同装置,用等量死酵母菌代替活酵母菌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D.去掉油脂层、打开软管夹、通入氧气,该装置可用于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

三、非选择题 14.(2015·安徽卷)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下图1和图2。请回答:

图1 图2(1)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 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 浓度的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 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 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 ℃和0.5 ℃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③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a.;b.。

15.下图表示测定消过毒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的比值)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2)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 ℃温度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 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 过程。

(3)在25 ℃温度下10 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 mm(以糖类、脂肪为呼吸底物),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 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4)为校正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1.D 【解析】 线粒体利用丙酮酸产生ATP,A错误;内质网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产生ATP,B错误;丙酮酸可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ATP,不能在内质网中分解,C错误;仅细胞膜破裂的真核细胞中含有线粒体,能将丙酮酸分解产生ATP,D正确。

2.A 【解析】 c层不能分解葡萄糖,能分解葡萄糖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能分解葡萄糖但能分解丙酮酸产生CO2和ATP的场所是线粒体,故c层中有线粒体,也含有生成ATP所需的原料ADP和Pi等。

3.D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人体内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两种过程都能产生ATP。

4.B 【解析】 无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掉,少部分用于合成ATP;无氧呼吸产物的不同直接原因是由于参与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的基因不同;含水量少的细胞中代谢较弱。

5.C 【解析】 ①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场所细胞质基质,②代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基质(若原核细胞则为细胞质基质),都没有膜结构,A错误;②中所含的酶为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而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C正确;甲(丙酮酸)不一定进入线粒体,可发生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6.D 【解析】 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酒精对酵母菌具有毒害作用会导致酵母菌死亡,A正确;随着发酵的进行,营养物质的减少、pH的改变、有毒物质的积累等都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B、C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7.C 【解析】 O2浓度较低时,植物细胞会发生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利于贮藏。8.D 【解析】 荔枝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A错误;荔枝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用于第二阶段,B错误;无氧呼吸产生少部分能量,糖类等有机物中能量大部分存在于酒精等有机物中,少部分释放出来,其中又有少部分转移至ATP中储存,C错误;酒精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正确。

9.B 【解析】 图中管口1为进气口,管口2为排气口,管口3可以检查液体中的成分,因此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应打开阀a通入O2;管口3可以检测酒精,管口2可以与澄清石灰水相连以检测CO2。10.A 【解析】 由题图曲线可知,加入线粒体后,①过程O2浓度略有下降,说明在线粒体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错误;加入呼吸底物后,耗氧速率明显增加,故过程②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底物不足,B正确;②过程加入ADP,O2浓度下降较慢,加入底物后O2浓度下降速度加快,由于O2的作用是与[H]结合形成H2O,因此限制②过程O2浓度降低的因素可能是[H];加入ADP后,⑤过程O2浓度降低的速度加快,说明该过程限制O2与[H]结合的因素是ADP的量,因此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H]不足,C、D正确。

11.ABD 【解析】 作物栽培时,及时松土透气,利于根系的有氧呼吸,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储藏粮食、种子时,应该是零上低温、低氧、同时要保持干燥,以抑制细胞呼吸,B正确;选用“创可贴”、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而不是保证人体细胞有氧呼吸,C错误;大棚蔬菜进行温度调控,阴天和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抑制酶的活性以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增加农作物的产量,D正确。

12.BD 【解析】 突变酵母细胞中乙醇代谢途径未变,但有氧呼吸的途径改变,A正确;突变酵母细胞可通过乙醇代谢途径在其第一阶段产生[H],B错误;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可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突变酵母因有氧呼吸链中断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故野生型酵母释放能量多,繁殖速率快,C正确;由于线粒体中的有氧呼吸链被中断,突变酵母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13.ABC 【解析】 实验开始前,保温10 min的目的是消耗掉葡萄糖溶液中原有的氧气,避免酵母菌有氧呼吸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试管内气体体积增大,毛细管中液滴向右移动,B正确;实验受温度、气压等影响,需设置用等量死酵母菌代替活酵母菌的对照组,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C正确;去掉油脂层,打开软管夹,通入氧气,无法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因为消耗氧气能产生等量的CO2,D错误。14.(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 CO2 O2

(2)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解析】(1)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O2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根据可重复性原则,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15.(1)增大吸收CO2的面积(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3)0.85(4)等量煮熟的无生命力的小麦种子、清水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

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讨论法、阅读法。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谁在分享晚餐?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过渡: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臭氧层破坏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 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问题: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7

知识目标: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说出植物的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及用具: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滴管、碘液、干净的纱布等。

2、植物细胞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的生物体组成如动物、植物等等,这些 生物体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用他自己设计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

的薄片,发现有许多类似蜂巢的封闭状小室,就把它称作细胞。后来,

人们就逐渐认识到,所有的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今年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

板书:植物细胞的结构

二、实验制作

四人一组,指导制作临时装片

1、制作玻片标本

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在载玻片滴一滴清水,将洋葱叶向外折断,用刀划成长宽各0.5cm左右小格,用镊子从小格的一角撕起,尽量不带叶肉,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解剖针使其展平,盖上盖玻片(由清水一边开始慢慢压下,尽量减少气泡的产生)

2、染色

从一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

3、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三、新授内容

1、请学生自己讲述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2、置疑

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细胞有无共同之处?

出示挂图 讲述植物细胞具有的一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板书)

3、置疑 细胞的这些结构有什么样的功能?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板书)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 (板书)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板书)

如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除此以外,成熟的.植物细胞还具有大的液泡,液泡内充满细胞液,其主要成分是水,人们切西瓜或其他水果时流出的汁液就是液泡中的细胞液。

细胞核:近似球形,由核膜包被,核膜上有许多小孔使核与质既分隔又相互连通。

(板书)

小结: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练习

1、结合显微镜中观察的内容,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2、讨论:洋葱表皮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吗?

3、课本P22页 思考与练习

五、整理。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课外作业。

1、实验报告册 P2页的巩固提升内容。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4)说出叶芽的结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并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

2)通过尝试探究外界条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的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构成的? 2.绿色开花植物大都通过什么来繁殖。

引入新课,:绿色开花植物大都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那么,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呢?这决定于种子本身的结构和成分,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种子的结构。观察:让学生观察自己搜集到的植物种子,从种子的形状、大小、种皮的颜色方面进行观察,说明种子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教师:尽管种子的外形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可以用菜豆、蚕豆等豆类种子作为代表,另一类可以用玉米、小麦等禾谷类种子作为代表。下面就分别研究这两类种子的结构。

一、种子的结构

一)、菜豆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菜豆种子

1.外形的观察:先看一下菜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肾形,白色或褐色)。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有种脐(是种子从果实里脱落时留下的瘢痕,(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察豆荚,注意种子的着生状况)和种孔(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出现什么现象)。想一想,种孔有什么作用。)2.解剖种子,观察胚的结构:

(1)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剥下种皮,用手摸一下种皮,了解种子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2)剥开种皮后,首先看到有两片肥厚的豆瓣,这是子叶。用手或解剖针轻轻地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片豆瓣。然后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放大镜观察和辨认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二)小结观察结果

二)、玉米种子的结构

(一)学生解剖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外形观察:取一粒玉米粒,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教师指出,每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果实,但是由于它的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称它为种子。

2.内部结构的观察:对照课本上的图解,用刀片从种子的顶部,沿着中线把种子纵切开来。切的时候要通过胚的中轴部分(即玉米粒中线部分有一个呈三角形的部位,这是胚)。在籽粒纵切面上,种皮以内大部分为胚乳;胚只占基部的一角,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子叶盾形,外侧与胚乳相连,不贮藏养料,但它能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观察时,用吸管吸取碘液,滴在切面上,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成蓝紫色的部分是胚乳,染成桔黄色的部分为胚。用解剖针轻轻地将胚上端由几层幼叶包裹着的胚芽挑出来,放在培养皿上。再用同样方法将胚下部呈锥状突起的胚根挑出,也放在培养皿中。胚芽和胚根之间剩下的部分就是胚轴了。在胚轴与胚乳之间是子叶,只有一片。

(二)小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

二、种子的萌发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 学生回答:“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

教师可:“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

(或者可以从一周来的准备工作开始,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从学生的实验中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

教师: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教师: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

教师: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教师:“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 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大家思考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

学生:皮厚的不易萌发。

教师: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教师:介绍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 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请大家结合萌发过程挂图,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学生: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茎,胚芽发育成叶。

三、茎的发育

教师: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

(一)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二)芽的种类: 小结: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

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

(三)叶芽的结构:

1、提示注意事项:

(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2)对照挂图或课本中的实验-叶芽的结构。

2、组织学生总结叶芽的结构,并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3、小结:

白杨枝条的每个节上有叶痕,在叶痕上方的叶腋中生出侧芽。白杨的侧芽是互生的。顶芽着生的顶端。芽的外面被覆盖着两片鳞片,鳞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丧失和严寒的侵袭。

侧芽的鳞片内有中轴,这是芽轴。芽轴的周围生有幼叶,带黄色,彼此挤紧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叶越小,最小的只是一个个突起,叫做叶原基。每个幼叶的叶腋都生有一个突起,这是芽原基。芽轴的顶端有白色肉质的小丘,这是生长点。叶芽发育成枝条时,芽轴渐渐伸长,节间距离加大,叶原基和幼叶形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附:

一、人工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一些具有坚厚果皮或种皮的种子,可以在播种时将种子混在粗沙中,用脚踩踏,让粗沙擦伤种皮,以利于水分和氧气进入,从而促使种子提前萌发,对于番茄、梨、苹果、柑桔和甜瓜等植物,可以把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借助水流洗去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促使种子萌发。

二、用染色法鉴定种子的发芽率:

其原理是活的胚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透过一般的染料。如果胚体死亡,则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染料就可以透入细胞,从而使胚着色。鉴定的方法是取浸泡在温水中3~4小时的小麦籽粒300粒,用手剥去种皮,或用镊子自小麦籽粒胚凹处剥去种皮,使胚体裸露,然后将种子浸于红墨水中染色20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除去胚表面的染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凡是整个胚均被着色的种子,均为死种子;凡是胚体不着色的均为活种子。

三、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的寿命: 1.柳树种子寿命为12小时。

2.杨树种子寿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3.花生种子寿命为一年。

4.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种子寿命只有两年。5.黄瓜、南瓜、西瓜的种子寿命为3~6年。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不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应尽量采取淡化概念、联系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Flash动画、卡通图片、激发学生课上深入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快乐,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 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懂得健康的生活,珍爱生命。2 关心他人的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对理论想强的知识,教师的语言尽量要贴近现实,尽量让学生接纳,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课时计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Flash动画,制作课件,准备表现免疫功能的形象卡通示意图。学生: 课前调查自己的“预防接种证”,了解自己出生之后都接种过那些疫苗,打过 那些预防针及其作用,参考教材81页分小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通过调查相关信息,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一些免疫与计划免疫方面的医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提问:1 什么是传染病?

病原体都包括哪些? 三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个种疾病,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患病,并且能够健康的生活,这就是因为人体具有多道免疫的防线,阻碍了病原体侵入人体,那么人体到底有几道防线?有什么功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第三节 免疫

设计意图:结合前两节的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有的放矢。抓住本课的相关切入点立刻转入教学环节中。教师:大屏幕展示教学目标。四 讲授新课: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师:大屏幕展示卡通图片“人体免疫的作用”(三个)学生:观看图片并且小组讨论,人体免疫还有哪些功能?

教师:人体好像是一座城堡,将病原体比喻成入侵的敌人,那么联系一下你自身的实际,分析人体抵御敌人入侵的防线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讨论,人体的几道免疫防线以及其功能。

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取自学的方式,初步理解三道防线的组成。(提问)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真诚的鼓励,给学生信心,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轻松的了解免疫的功能,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过渡:人体有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道防线 教师:大屏幕展示“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皮肤的结构图,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以及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的动画。(学生观看动画,思考并总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

教师:如人的第一道防线被病原体攻破,我们不怕,因为我们还有第二道防线。

播放第二道防线的组成,溶菌酶的杀菌动画,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病菌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小组讨论并总结第二道防线的功能)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同学们发现没有,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设计意图:再讲授中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同时利用很形象的动感图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心情舒畅,才敢想、敢说、敢问。

教师过渡:当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时,前两道防线没有阻挡住敌人的强烈攻击时,那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身体还有第三道防线。

活动二

学生观看教材插图,并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第三道防线组成以及功能。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免疫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免疫细胞的作用”教师在结合学生接种过牛痘的生活实际,由此引出“抗体,抗原”的概念,并讲解它们的区别。(以天花为例)最后让学生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特点。(特异性免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三道防线的知识进行理解,梳理,将知识巩固,加深记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

设计意图:第三道防线的知识多,概念多,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选择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师的语言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可以清晰的直观的将第三道防线的功能特点等知识一一解析。再先观察图片,利用动画讲解,最后以经典实例——天花,加深了学生对抗体和抗原的理解和区别。这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过渡:师生共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人类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免疫能力?

(二)计划免疫

活动三:小组交流课前调查结果,并完成讨论:本地计划免疫的实施有哪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

教师:展示“计划免疫的概念、意义,四苗免疫,以及几种疫苗所预防的传染病。” 教师:大屏幕展示,图片,资料(非洲儿童、中国儿童),通过对比,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自主获得知识的喜悦,在老师的指导下,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给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观看图片,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先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所做出的努力,在对比中感受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发达了,人民的健康才能保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课堂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纳出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实际上生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展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特点的表格给予最后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完成了本节课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内容很醒目,有利于学生回忆知识。六 巩固练习

大屏幕展示练习题(选择)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计划 篇10

周次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类 型

光对鼠妇的影响

探究

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分组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分组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分组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演示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分组

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探究

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分组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探究

植物根尖的结构

演示

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探究

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探究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演示

茎的输导功能

分组

花的结构

演示

叶片的结构及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分组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探究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探究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演示

植物呼吸的蒸腾作用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 篇11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2章 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⒈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反光镜 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平面镜:光线强时用

⒉使用:取出→安放镜头→对光(白亮的视野)→放置→调焦(先用粗准焦螺旋下降,注视物镜与标本间距离;后用粗准焦螺旋上升,注视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观察

⒊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滴(植物:清水;人:生理盐水)→取(薄而透明)→浸→展→盖→染(后吸)→看

二、探索生命的方法

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⒉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第2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⒈相同点: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⒉不同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第4章 生物体的组成

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⒈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⒉动物、植物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

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

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植物体的细胞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上一篇:表达自己很幸福的句子下一篇:虎丘题壁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