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礼仪文化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韩国礼仪文化(推荐11篇)

韩国礼仪文化 篇1

韩国是个礼仪之国,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这是我们队它的第一印象。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

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

大多数韩国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人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韩国的农历节日和我国差不多,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学网

韩国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

特别是女性在笑的时候还用手帕捂着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的时候,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的时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粥。还喜欢吃辣椒、泡菜,吃烧烤的.时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汤里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候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韩国人还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

韩国人对“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出现“4”字;医院,军队绝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忌讳力用双数停杯罢盏。

韩国礼仪文化 篇2

本研究为了考察中国结婚移民女性对韩国孝文化的看法和她们的经历, 与九名在韩的中国结婚女性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的中国移民女性在韩国的生活时间最短的为五年, 最长的为12年。通过访谈了解她们对“孝”的含义的理解和她们的感知, 以及她们在讲究儒教孝文化的韩国家庭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适应困难。五伦被视为是三纲的具体化, 其中的“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指的是家庭中的伦常。在此基于此三点伦常展开论议。

一、父子有亲

孝的本质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顺的行为则为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韩国人的子女们在孝的表现上多为遵守一定的准则, 讲究生活规矩。而来自中国的结婚移民女性一时还摸不清这些家庭规矩。在国内多是婆婆洗碗, 洗不洗碗跟孝敬无关, 只是每个家庭内部的分工, 没想到在韩国竟是一种与孝顺与否相关的社会共识。类似的规矩还有父母起床前一定要先起来准备早餐, 长辈未用餐晚辈不可动筷等。正是因为这些规矩, 现在大部分年轻的韩国女性都不愿跟公婆一起住, 而一些同住的中国结婚女性则在努力地适应着韩国的孝顺父母的规矩。

“父子有亲”即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 在这一点上, 一部分来韩的中国结婚女性, 作为子女, 在孝上表现出一种牺牲精神。早期来韩国的中国结婚女性多为通过介绍跟韩国男人结婚的, 两名受访者直言嫁到韩国是为了改善自己家的生活, 希望父母可以安享晚年, 同时受韩国孝文化的影响, 深为愧疚自己不能在父母膝前尽孝。而作为父母, 她们则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背负任何因为要尽孝而承担的责任。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 自己虽不能给予子女很多, 但是至少不会成为子女的负担。有个受访者说, 老了自己就去养老院, 死了就将骨灰洒向大海, 子女也别麻烦去祭拜了。中国结婚女性表达了一种自己对子女不图回报的无私的母爱。

二、夫妇有别

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妇两个人责任不一样, 各有其职, 这个职是天职。韩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强烈的国家, 传统的韩国家庭文化完全是夫妇之间“须遵守正理之秩序以行持, 而为夫者, 待其妻须如待友, 且为妻者, 事其夫如事宾客也。”在夫妇有别上的理解, 受访者认为在韩国的家庭里男人一手遮天, 女人被要求事事顺从。虽然在韩国现代的年轻人群体中, 这种大男子主义已不似以往那么浓烈, 但是在韩国的农村地区还奉行男人说话女人不能反驳的文化。

受访者中, 自由恋爱结合的夫妇多认为丈夫虽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 但是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甚至有的称其为很男人。但是通过介绍结婚的中国结婚女性多表示丈夫的大男子主义过于强烈, 对此深为不满, 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 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由于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引发的。也有受访者虽对家庭中的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持有异议, 但是看到自家的公公婆婆间的关系也是公公发脾气, 婆婆敢怒不敢言的家庭关系, 自己多少有些释怀, 认为不是自己一人境遇如此, 这是一种社会家庭文化。夫妇在家庭中位于核心位置, 上侍奉老人, 下抚育子女;夫妇关系破裂, 则老人得不到赡养, 孩子得不到教育, 家庭即刻解体。在这一层理解上, 几名处于家庭矛盾中的中国女性也有提及, 自己是为了孩子才在努力维护夫妇关系, 而不是对丈夫的依恋。夫妇有别, 成为一部分中韩婚姻家庭中的不稳定因素,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 2003年到2013年间, 在韩国的中韩国际婚姻的离婚总数为44 741, 这个数字是同期结婚总数的27%。

三、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指的是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对于这一点, 中国结婚女性首先表达出认可和欣赏, 认为基于这种文化构建的韩国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随着访谈的深入, 她们也有自己的疑惑, 觉得这个长幼有序有时过于刻板于形式主义, 进而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兄长对兄弟, 婆婆对儿媳都是理所当然地指使, 整个韩国社会太阶级化, 论资排辈, 倚老卖老。她们最为不能理解的是长辈明明说的是错的, 晚辈也不能反驳, 只能唯唯是从。如果依照“不孝有三”的伦理, 一是指阿谀曲从, 陷亲不义, 二是指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三是指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也就是说,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 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这是第一种不孝, 似乎从这一点上不符合原有的孝文化。按照其他学者的研究, 在韩国, 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 义务养育孩子, 传宗接代。第二, 供养并服侍父母。第三, 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这里面祭祀祖先的礼仪替代了规劝父母。

虽然对韩国的孝文化怀有质疑, 中国结婚女性们还是在努力调整自己适应着。有受访者说中韩两国都很重视老人在家中的作用。在中国有类似“家中有老是福”的说法, 老人让家族成员更经常相聚, 老人的豁达让大家族里的人们更其乐融融相处。在韩国也会因为老人的存在而家族聚会, 但是老人的角色更多的为训诫, 节假日的家族聚会有时更像一种仪式。

中国和韩国的孝文化同源于孔孟之道, 来自中国的结婚移民女性对韩国的孝文化在理解上并不具有障碍, 而且她们骨子中是具有孝的精神的, 但是对于韩国对于孝的认识细则并不了解。来到韩国后她们接触到了韩国关于孝的行为准则, 产生了一定的异议和不适, 尤其在一些中韩反差较大的细节上, 如婆媳家务分工上和夫妇家庭角色认知上, 冲突较多。不过, 大部分的中国结婚女性在文化适应中都在努力调整自己适应着这个夫家的社会。

参考文献

[1]DOO-HYEON KIM, SEONHWA CHOI.Research on Filial Duty and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Work.[J].Korean Thought and Culture, 2009 (48) :345-372.

[2]HAE-RAN KIM, YOON-JUNG KIM.Culture:A Study on the Sustentation Stress of Chinese Family Supporters-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Family Sustentation Values[J].Eastern Studies. (2011) 20:277-309.

[3]HYUN-OK HONG.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Filial Piety[J].Honam Culture Research, 2000 (35) :23-45.

[4]KOREA NATIONAL.Statistical Office (2014) [R].Statistical Yearbook of population movements, 2013.

中国和韩国的礼仪比较 篇3

【关键词】礼仪中国韩国交际礼仪饮食礼仪服饰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古人强调“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作为社会文化重要构成方面的礼仪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一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可以从礼仪的各个方面得到发现。中国和韩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所以韩国和中国的文化模式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韩国和中国的文化模式又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欢聚一堂,各个民族文化激烈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包容性和独特性。而韩国则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几乎整个国家的国民都是朝鲜族人民。韩国单一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国的文化模式相比必会大有不同。而礼仪是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方面,两国文化模式存在的相似处与差异性又决定了两国的礼仪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和差异。

首先是交际礼仪。中国的礼仪发展至今,不断地朝着“平等”和“民主”的模式慢慢发展。在过去,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分明、长幼尊卑有序的社会,人们交际时首先要明确对方的身份地位,选择合适的词句和行为,谦恭有秩。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世界文化的融合,人们的交际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处处分层划级了,而是向西方靠近,走向了平等和民主,但是也不排除西北、西南和中部等一些落后的地区依旧封建。而韩国,从古至今等级秩序依旧鲜明,只是较古代来说已不是那么明显了,今天的韩国社会中,礼仪、亲族关系、孝道等各种儒教思想仍对个人和集团产生这重要的影响。儒教有其重视上下级关系,其中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关系。儒教思想传入韩半岛可追溯至三国时代(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之后出现的韩国各王朝将它运用到国家统治中。以中国宋代朱熹的思想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儒教思想于朝鲜时期(1392~1910年)成为韩国国家统治和社会关系的基石。所以现在的韩国的敬语文化依旧十分发达,使用非常频繁,依旧是一个尊卑有秩、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记得在韩国学习韩语的时候,光是一个“再见”就有三种表达方式,对长辈必须使用谦辞敬语,与西方发达国家忌讳询问他人年龄不同,韩国人初次见面时会互相询问年龄,以便日后恰当地使用敬语谦词。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和“忠孝”思想给韩国的交际礼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例如小辈见长辈,下级遇上级,都要鞠躬行礼,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盛大节日小辈向长辈行大礼至今仍然是韩国民间流行的礼节。

其次是饮食礼仪。中国菜从古至今闻名世界,做法复杂,样式丰富,中华人民一贯以来都强调“民以食为天”,讲究饮食的“色”“香”“味”俱全和营养搭配,但是对前者的关注程度远远多于后者。此外,由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各民族各地区又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韩国的饮食文化虽然也丰富多样,但是与中国相比,则“单一”了许多。在韩国夏令营的两个星期里,每餐必吃的泡菜是韩国饮食习惯的一大特色,还有极冷极热的吃法也是其一大特色。韩国人比起中国人注重食物的外观来说更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荤素搭配合理考究,饮食油水很少,蔬菜几乎是生食。此外,在用餐的时候,中国人偏爱于欢聚一堂,边吃边聊,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而韩国人则不然。韩国人用餐礼仪十分考究,在重要的场合吃饭喜欢席地盘腿而坐,据说这样显得比较有礼貌并且有利于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座位还按长幼、男女排序,用餐时一般安静有秩,要求碗不离桌,勺筷无声。中国人们摒弃了许多传统礼节,追求自由,废除了餐桌上许多束缚人们的礼节,而在韩国,饮食礼仪基本上没有改变,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不需要过多注意就将礼仪在行为举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是服饰礼仪。从传统服饰方面看,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因此传统服饰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显著特点,并且都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其中具有代表性并且个性鲜明的传统服饰有汉朝的汉服、唐朝的唐装、清朝的旗装和民国时代的旗袍等等。而韩国在传统服饰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是从中国大唐朝廷把丝质长袍传到韩国而开始的,后来韩国成为了中国明朝附属国,其传统服饰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汉化,男式传统服饰以线条粗而平坦为特点,女式则以装饰华丽和曲线精致美丽为特点,讲究得体与实用美观。韩服的种类有很多,根據颜色和繁复程度来区别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另外韩国人还会根据不同场合或不同节日穿着不同的韩服。而从现代服饰方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国和韩国的现代服饰都顺应着时尚的潮流,款式新颖多样,设计创新丰富。

两国交际、餐饮和服饰礼仪的差异仅仅是中韩礼仪差异的一个缩影,但是却深刻反映了两国礼仪的典型差异。对待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中国日渐开放的礼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好地发展本国的经济,同时,中国礼仪中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元素又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大人多的国家,这对各地礼仪的均衡发展是有一定制约的,目前中国还有许多地方处于低度发展的状态,与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差甚远,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各地礼仪的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发展一国的礼仪,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经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才更有可能迅速地发展。而韩国趋向于保守的礼仪也是为了稳定社会的表现。因为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所以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礼仪是比较保守的,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容易凝聚人心,也形成了韩国人执着进取的性格,从这方面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的这种保守型的礼仪也是先进的。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成功不如现代化的韩国应该是成功地与过去挥手告别的国家。他们应该会以韩国人那种激烈果断的方式彻底地产出“封建文化”,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以全新的姿态与欧美“接轨”。然而谁知道,韩国竟然保留了那么多我们抛弃的“封建”和“落后”的传统。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郑杭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2]《韩国交际礼仪手册》 张乃禹,(韩)金荣玉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年10月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用餐礼仪 篇4

韩国人的祖先本来是活跃在中亚的游牧民族,后来他们渐渐向东迁移,最后定居于东北亚和韩半岛。中国古代把他们称为东夷貊族,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长久以来形成了消费家畜肉类的饮食文化。大约1000多年前,新罗和百济在韩半岛兴起,由于新罗和百济把佛教奉为国教。所以在他们统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食肉被禁止,食肉文化也渐渐的销声匿迹。后来到了高丽时期,虽然佛教依旧盛行,但随着游牧民族蒙古的侵入,吃肉的`风俗又恢复了。

韩国古老的饮食文化 ----烤肉文化也自然的再次复活,和蒙古的关系建立后,在当时的首都开城,一种叫做雪下觅的饮食出现了,也就是今天的烤牛肉片。把牛肉切成方形,用事先准备好的卤汁调味后放在饼铛上烤。用这种烹调方式制作出来的烤肉叫做烤牛肉片。这种烤牛肉片有两个缺点:一是,肉烤好后端上桌时还要用剪刀剪一次,很麻烦;二是,肉烤好后才端上桌,在端上桌之前就已凉了,使肉的味道差了很多。后来发明了一种即时烤肉的特殊装置。即在饼铛上钻洞,用饼铛下面的火来烤肉。吃一种特殊菜肴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拌菜一起吃,人们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认识到,如果把两种不同的食物结合在一起食用,两种食物的味道都变的更好。如果在韩国吃烤肉,通常情况下会提供泡菜和包肉用的佐菜。

韩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将牛肉或牛排用佐料卤腌好,放在铁板上烤熟。蒜、辣酱、生菜叶、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级一些的就多几样海鲜,用菜叶包着肉吃,味道很不错。还有一种火锅,类似日本火锅,其实就是煎锅。在平底锅里放上肉片、洋葱、金针菇等,加入酱油,煎熟蘸调料吃,就是味道有点甜,吃多了有些腻。韩国人不喜欢油腻,当锅里的肉渗出油时就用纸巾吸去。而高丽参温而不燥,和乌鸡或童子鸡炖,味美营养.

韩国烧烤的肉料主要是牛肉:牛里脊、牛排、牛舌、牛腰,此外海鲜、鱼、羊肉、大虾等都是韩国烧烤的上佳材料。其中烤牛里脊和烤牛排的出品最为有名,韩国烧烤的肉事先在味料中煨了一下,但其味道主要来自于所蘸的汁。不同的烧烤要用不同的汁,吃熏肉,有熏肉的汁;吃烤肉,有烤肉的汁..每种汁都是由十几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

韩国人吃烤肉与我们吃饺子有类似之处,那就是重家庭气氛,一帮朋友围坐在专门吃烤肉的餐桌边,顿时就有了一种置身家中的温暖感觉。在无烟的炉边,听着烤肉的铁板“滋滋”作响本身已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拿铁筷在烤炉上漫不经心地拨弄几次,为原来鲜红的肉片翻翻身,比白纸厚不了多少的肉片就熟了七八成,沾上生菜叶、泡菜、豆瓣酱包着一举吞食,就吃法来说与北京烤鸭有相似之处

韩国人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里菜里基本全放辣椒,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

虽然有不少人经常说自己爱吃韩国菜,但对于韩国菜的认识多止于烧烤食法,最多是对人参鸡汤或泡菜略知一二,其余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可谓一无所知。

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亦保留了不少传统文化。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主席地盘腿而坐。年青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不过,现代的韩国人越来越崇尚外国潮流,无论餐桌或者饮食礼仪,都离传统越来越远了。

就从餐具谈起吧,韩国人同我们一样使用筷子,但他们使用的多为金属筷,餐馆里见不到一双竹木筷子,更不用说一次性的“方便筷”了。他们觉得金属筷爽利、卫生、经久耐用,一次性的简易筷子太浪费,即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

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据说是世界第一,种类之多我看也能拿冠军,因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致盘碟中能摆出不少花样:白菜、萝卜、辣椒,还有我们叫不出名的,既开胃也好吃。他们餐桌上的素菜显然比我们多,因为靠海的缘故,海产素菜也相当多。另外一项“多”是酱制品。我们的“酱缸文化”在那里的影响,大概已达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他们有专门用来掺和着菜拌地饭的一种酱,我试了一下,味道很不错。以上“三多”,恐怕构成他们饮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营养学要求的合理因素。我们注意到韩国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气色,这是不是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呢?

韩国人待客同我们一样热情、周到,但没有用满桌“大鱼大肉”来显示慷慨大方的。从官方到民间的宴请,从韩式到非韩式的吃法,至少我们没有享用到我们在国内经常会碰到的“高大全”。他们的荤菜如烤鸭,做得也很正宗,瘦肉层较厚,不肥不腻,滑嫩可口。吃法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不用面饼包鸭肉,而是用菜叶裹,碧绿的生菜上佐以葱蒜、调料,夹上烤好的鸭块,色、香、味俱佳。还有一种菜叶,是我们想不到的:芝麻叶。他们特别介绍说,这是目前的时兴食品、科研新成果,芝麻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物质,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韩国人饮食主面的节约与科学,还可以从一种专供饮水机配套使用的“微型纸杯”上得到佐证。那是一种只有中指长、两指宽的小纸片,经过特别处理,拿上手就变成一个很小的杯子,放到龙头就能接水。比起那种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纸杯,自有它微小、简便的优越性,韩国街头和快餐店里常能见到。

泡菜烧烤高丽参是韩国饮食的三大代表。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泡菜就是韩国的第一美食,营养好味道好还美容,是韩国人顿顿离不了的菜。除了泡菜,韩国人还离不开辣酱,泡菜里有,烤肉上有,面条里有,海鲜上有,生菜黄瓜蘸辣酱就是一道菜。可以说,韩国菜的特点之一就是辣。这种辣和中国的辣不一样,中国的辣是香香的咸辣,而韩国是甜甜的干辣,吃时不觉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气。

韩国饮食礼仪 篇5

不能端起饭碗吃饭:

韩国人认为端起饭碗吃饭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在炕上吃饭的坐法:

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在餐桌吃饭的坐法: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主席地盘腿而坐。年青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

用餐习惯:

韩国人用餐的习惯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而且,他们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吃饭的顺序:

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

筷子的用法:

韩国进餐礼仪 篇6

1.泡菜情意结:韩国上至国宴下至千家万户不离泡菜,没有泡菜,韩国人完全没有办法吃饭。

2.色彩情意结:正宗韩餐讲究红、白、黄、绿、啡五色必须齐备,否则会被视为不正宗。

3.平凡情意结:御膳几乎都用最常见的原料,韩菜精髓就是在平常小菜中体现高超厨艺。

韩国料理进餐礼仪有哪些?进餐礼仪要牢记:

1.饭碗不可拿起!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饭碗只能放在桌上,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

2.左手不要出现!正规的韩餐,是只能用右手来取食的。

3 严格进餐顺序:上菜齐后,右手一定要先拿勺

子,从泡菜汤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然后才可以随意地吃其他东西。

4.筷子不入汤:筷子只负责夹菜,不许出现在汤里。不用时筷子要并拢放在右手边的桌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请韩国客人用餐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韩国汗蒸房文化 篇7

关键词:汗蒸房,保健,休闲,共同体

自上世纪末“韩流”袭来, 一瞬间草木皆“冰”, 其中, 韩剧的影响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 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市场, 形成了所谓的"韩剧热"现象.正是因为韩剧的影响和传播, 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韩国以及韩国文化。透过韩剧, 不仅让更多的观众记住了影剧里面的男女主角, 也使泡菜、料理、辣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广受喜爱, 除此之外, 对于韩国的澡堂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 像《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就讲到了韩国上个世纪末已经普遍的澡堂子文化, 经常会在韩剧里看男女主人公或者是一家人在澡堂里包着羊头, 吃鸡蛋。那一刻你是不是既好奇又羡慕, 它与我们中国的澡堂有着极大的区别。

韩剧里面的澡堂子出现的频率极大, 因为在韩国, 澡堂其实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公共场所”。韩国的澡堂子其实又叫做“汗蒸”。汗蒸一种休闲项目, 起源于朝鲜, 历史悠久, 深受民众的喜爱, 汗蒸是韩国的一大特色。传统的韩式汗蒸是将黄泥和各种石头加温, 人或坐或躺, 用于驱风、袪寒、暖体活血、温肤靓颜, 古代只是贵族或皇室的特权享受, 文化渊源深厚。据说韩式汗蒸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是朝鲜时代的世宗大王为替百姓治病而研发出来的, 后来推广开来, 成为了大众人民也可以享受的一种保健、理疗方式。

韩国汗蒸是利用特殊材料及红外线反射原理, 加温使人流汗而形成的一种高热的物理疗法。通过吸收加热后的特殊材料, 红外线、负离子、亚离子、矿物元素, 代谢皮肤有害物质, 提高肌肤弹性,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从而达到美容、美体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作用。韩国汗蒸的特殊功效表现有以下几点:美白肌肤、改善皮肤肤质、增强皮肤弹性, 延缓衰老;提高肝脏解毒、排毒作用, 彻底排除体内毒素, 减轻肝脏负担, 使内脏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消除体内多余脂肪、代谢多余热量, 消除赘肉, 健身美形。

汗蒸房是上世纪年代中期出现的, 是韩国“大众洗浴文化和“房屋文化”完美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有场所。汗蒸房经济实惠、干净舒适, 完全可以作为投宿之地向游客推介, 堪称韩国代表性文化中的亮点。只要打开门进入汗蒸房, 所有人就成了一个样子。换上的衣服一样, 围在脖子上的毛巾一样, 头下的枕头也一样。没有人在意周围的视线, 地位高低、男女老少的森严界限忽然都消失了。大家都会很放松地躺下, 就像是躺在自家的炕头上一样。统一浴服不觉中成了舒适的睡衣, 虽然身处家外却可以像在家里那样随意自在, 无拘无束, 不知从何时起汗蒸房已经深深融入我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据韩国沐浴业中央会的统计, 韩国约有9400家汗蒸房。在首尔就有三四千家汗蒸房, 韩国的汗蒸市场一年约人民币1200多亿, 我们也经常在韩剧中看到韩国人蒸汗蒸的情景, 蒸房内老老少少席地而坐, 享受着汗蒸带来的乐趣。随着韩国文化的流行以及人们对健康理疗的不断重视, 汗蒸也紧随韩剧, 服装, 化妆, 美容技术一起进入中国并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地被中国人所认可和接受, 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人们所热衷和追捧的休闲保健方式。目前国内掀起一股“汗蒸”之风, 大大小小的汗蒸房比比皆是, 这股汗蒸之风尤其受到爱美女士的青睐, 一时间, 韩式汗蒸房广受欢迎, 体验过汗蒸房的人流传着一句话,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 可见人们对汗蒸房的喜爱程度。

从建筑学观点来看, 汗蒸房是“颠覆了传统空间排列体系的新概念空间”。建筑学家承孝相是这样解释的:“传统概念上的都市空间是以‘绝对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中性地带→私人空间→绝对私密空间’的顺序排列的。例如‘广场→街路→庭院→住宅→卧室’, 但是, 汗蒸房的出现等于从广场一步跨到了卧室。这种私密空间和公共场所的珠联璧合打破了循序渐进的模式。”

建筑师郑基镛 (音) 2004年作为维尼斯美术展韩国馆负责人曾策划过“房屋城市”展。他定义说:“汗蒸房是代表韩国房屋文化的一份综合大礼。随着商业资本的流入, 原本属于”居住“这一单位的房屋以‘卡拉OK练歌房’、‘网吧’、‘录像厅’的形态走进公共活动领域, 其中汗蒸房则是集这一切之大成的完美版。”那么, 拥有卡拉OK、大众洗浴等类似文化的日本为什么没有汗蒸房呢?首尔设计奥林匹克 (SDO) 总监千义荣 (音) 解释说:“韩国的汗蒸房可以解释为, 是残留了共同体意识的封建资本主义文化。所以汗蒸房在个人主义发达的日本没有发展, 而在保留着对共同体情怀的韩国却能够发展起来。”就是说, 我们穿着同样的衣服, 一起看电视, 一起洗浴, 一起躺着睡觉,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共有着一种“篱笆文化”。

建筑科学家相信, 未来的城市空间现象之间的明显区别将消失, 被网络所取代。汗蒸房对他们来说也成为饶有兴味的研究对象。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教授佛朗西斯科·山林评估说:“汗蒸房就像是提前展示了根据需要而消费空间的未来城市形态。”韩国的汗蒸房可以被解释为资本主义和封建文化的遗憾。所以, 汗蒸在韩国的文化中得到保留并被不断的传播。

在韩国,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 比如“快乐星期天”“healing Camp”等将录制现场布置为汗蒸房的形式, 来宾穿着汗蒸房统一服装, 头上带着用毛巾做成的羊角帽,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录制节目。韩国汗蒸房不仅是韩国式的洗浴文化, 更是在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的现代社会中, 喜欢“我们”文化的韩国人与亲朋好友相约, 一起放送松休息、休闲娱乐、侃侃而谈, 以及留宿过夜的好去处, 可以说是职场人、家庭主妇们的“游乐园。”

参考文献

和文化与韩国 篇8

[关键词]和文化;韩国;意义;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39-02

一、绪论

和文化,原属于中国古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之文化,在2500年前孔子集先王之道之大成而创立了儒学,《论语》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对此,朱子曰:“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认为先王之道皆以和为美,在一切事中都以和文化为其缘由。换句话讲,儒教继承了先王们的传统和文化直到今日。

现在在中东,每天都发生自杀爆炸事件,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惨遭杀害,这也许是宗教纷争的一环吧!笔者认为,过去2000年以来在西洋发生的宗教战争持续到现在,就是因为在西洋文化里缺乏和文化的结果。

与此相反,过去2000年以来,东洋虽然有儒教、佛教、道教等三教并存,虽有互相发生对立和摩擦,但并没有发生互相残杀的局面。

当然佛教或道教,讨厌杀生是事实,但是三教并存的原因就在于儒教有和文化的结果。在东方所有国家长期统治的儒教,虽然讨厌佛教和道教,但是由于儒教对佛教和道教持包容、调和以及和谐的态度,致使三教得以和谐并存。

笔者认为,为实现世界的长久和平,强调宣传儒教的和文化,是势在必行。

然而,现在作为和文化的儒教文化,在韩国只存在一部分。现在因日本、中国和东南亚诸国观众,尤其是妇女喜欢看韩国电视或电视剧而掀起的韩流热风,是对儒教和文化的留恋。对此北京社会科学院徐维诚教授经分析,也肯定“韩流热风起因于对儒教文化的憧憬。”

二、和文化的意义

和文化是东方的基本文化,那是因为过去2000年间它成为东方所有国家的教科书内容。

所谓儒学是自2500年前由孔子创立的学问,是孔子集古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中国古代先王、先哲之精神和文化之大成而创立的,并且孔子将先王、先哲之道收录于六经之中,教导弟子,传到后世。

然而,秦始皇为统—文化和法律,企图抹煞先秦文化的和精神,实行焚书坑儒。到汉朝时复原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的过程中六经变为九经。即诗经、书经、易经三经,虽称古文尚书或今文尚书,但被复原;六经变为礼记、周礼、仪礼三礼;春秋经则变为左传、毂梁传、公羊传等三传。九经传到中国汉、唐,也传到高句丽、新罗,并成为教科书的中心。中国宋朝时因崇尚程子、朱子的新儒学而抬高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地位,宋朝以后四书五经仍是教科书的中心,直到李氏朝鲜朝。

过去2000多年来,东方所有国家不管是国立学校,还是地方或小村庄私立学校的书堂里四书五经都成为中心教材。时至今日,在东方文化底层里儒家文化仍为中心。

众所周知(以韩国为例),在经济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大约有30年时间,后进国可以赶上或接近先进国。后进国在经济上得到富裕和科学技术发展后,就考虑到伦理道德之文化。但要恢复伦理道德就需要百余年的时间。所以,必须做到既不失去儒教伦理道德和文化,又发展经济与科学技术,两者并行不悖。

三、和文化的价值

实践证明,只有儒家的和文化,才能帮助人类取得真正的和平。

笔者认为,在彼此不同文化之间没有摩擦而做到和合,在不同国家之间没有纷争,在不同民族之间没有倾轧而和合共荣,在不同宗教之间没有摩擦而和解并存等问题,都是与和文化普及相关的重要的又有价值的问题。

今天,世界各国彼此竞争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发展,而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和污染社会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滥用化学燃料,威胁着地球村的生存。

经济与科学技术先进国为改善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把有严重公害的工厂转移到经济后进国。经济后进国因技术落后,不得不争先恐后地接受有污染源的先进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经济或科学技术有一定的发展,但造成了空气、水质、土壤的污染,百姓深受其害。

当前,经济发达国犯罪率急增而且犯罪更凶暴,而经济后进国也并不是没有犯罪。经济后进国因全力集中科学技术或经济发展而忽视对人的教育,致使犯罪相对增加也是事实。

那些无知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富饶,可以使人们得到幸福,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诚然,在经济上富饶是幸福的基本条件,因为我们绝不能对饿肚子的人强要伦理道德,但是,只有在物质富饶、又实行伦理道德的社会,才能得到幸福。经济的富饶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因此,孟子说明王道政治时,曾讲先作经济的富饶,后教伦理道德。

换句话讲,今天世界所有国家与民族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或经济的富饶是作为手段所必需的,但我们要明确认识,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不可能实现和平。总之,科技和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教育是儒家和文化并行不悖的事情。

去年韩国K.B.S播音室利用4天时间,专门播送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他们动员世界硕士们,专讲仁义礼智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他们对仁义礼智的内在方面的问题只字未提,只讲表面性的问题。前几年中国内地,也同样播送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但是只讲了外在的东西,其内在的问题,谁也没讲。他们不懂内在的人,怎么能知道外在的问题呢?内在的问题比外在的问题更重要,是根本性问题。

那么,不讲仁义礼智的内在方面,而只讲其外在方面的理由是什么呢?

这也许因为主持单位或管理放映的负责人无知而所为的。但是作为世界硕士们也只讲外在的方面,也许是根据主办单位的要求,笔者对此有许多疑惑。

假如根据主办单位的意图没有放映有关仁义礼智的内在方面,也许是被外来宗教所迷惑的人有意贬低孔子而所为的错误的行为。

笔者认为,仁义礼智是和文化的核心思想,所以正确地宣传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结论

自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相接的先王之道是经孔子集大成而创立的儒家和文化,转载于六经之中,经过2000多年成为东方所有国家的教科书流传下来,形成为东方所有国家的价值观。

但是,当前视儒家经传为教科书的国家除韩国保留一部分之外,其他国家已消失了。

韩国人的礼仪 篇9

通常情况下,鞠躬要达到30度左右,并停顿2-3秒。

如果鞠躬人戴着帽子,需要在行礼前脱帽

女性若穿着低胸衣服,则可以手掩领再低头行礼。

但如果是好朋友见面,通常不需要行鞠躬礼,而只需互相挥手示意就可以了。

在过去,人们并不习惯通过握手来互相问候,但现在,握手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见面寒暄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礼仪了。

在与长辈见面握手时,礼貌的做法是,由长辈先伸手;

在和异性握手时,通常应由女生先主动伸手发出邀请。

但即使现在,异性之间的握手仍不是很多见。

在农历新年,按照风俗习惯,孩子们需要给父母和家里的其他长辈行大礼()。

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上,也需要行这种礼。

韩国校园的“抗议”文化 篇10

在这个五月,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不断传来国内高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层次均有)跳楼自杀的噩耗,真的教人心情沉痛。

就以北京地区的高校来说,5月13日,清华大学一硕士生从高处坠落,命归黄泉;5月14日,北京农业大学一本科生纵身一跃,一了百了;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硕士生(据说还是火遍全国“学术超女”于丹教授的学生)撒手而去,了却尘缘;5月16日,敝校(中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生告别尘世,香消玉殒。一天一个死于非命,这景象又怎么一个“惨”字了得!以至网民们竟编撰出这样的联语:“实验楼宿舍楼教学楼,楼楼皆跳;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汤显祖《牡丹亭》有词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有如此感受,今人也一样。春季万物复苏,风光明媚,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感春伤怀;加上毕业面临失业的阴影,学业过于沉重的现实,家庭个人特殊际遇的曲折坎坷,等等等等,让年轻脆弱的心灵承受不了,结果做出不理智的选择,这也就是有这么多的年轻生命黯然消逝的深层契机了。面对这样的悲剧,简单地责怪这些年轻的死者“心理脆弱”、“不负责任”是很不公平的,更是极不人道的。社会大众,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应该心存愧怍,反躬自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失败在哪里?我们该怎样设法尽可能减少(要杜绝恐怕不现实)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韩国,接触了当地校园里普遍流行的“抗议”文化之后,我觉得自己忽然有所感悟。原来中国高校的学生自杀事件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普遍感受压抑,而又没有畅通的宣泄渠道,这真的应了《国语》中召公的那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韩国的人均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中国,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小小国土面积上,林立着数以百计的高等学校。韩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难觅工作岗位的程度,比起我们中国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在韩国整整一年,却从不曾听闻有韩国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或许是我本人孤陋寡闻的缘故吧)。从韩国媒体的职业精神看,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就说明学生跳楼这种现象的确是近于绝迹的了。

是什么导致了韩国高校校园里绝少自杀事件的出现?我刚开始时颇有些纳闷,但是,随着我对韩国校园文化的逐渐了解,终于多少明白了这中间的某种奥妙。归根结底,是韩国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给韩国高校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最畅通的宣泄渠道,让怨恚、不满、困惑在没有形成心灵风暴之前化解与释放,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学生们抑郁苦闷的负面心理情绪,使他们比较顺利地走出了情感的漩涡,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进取者与主宰者。

韩国高校校园里业余活动之丰富,各种名目繁多的节日之夸张,真让我们这些外人瞠乎其目。

以春光明媚的五月为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庆熙大学、汉阳大学、西江大学、东国大学、建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淑明女子大学等著名高校(更不必说弘益大学这样的专业型艺术类大学了),可以说不是校园而是游乐场,男男女女的学生“穿着各色T-shirts,筹办各种Festivals,布告栏、楼梯、地面,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广告,风格各异的音乐伴着群情激昂的宣传声,着实让人感到青春真好,有的是时间可以挥霍”(摘自于“韩国策”的博客文章“下雨、蹄膀和凌晨4时半”)。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所信奉的人生哲学:“享受生活每一天”,在这些韩国在校大学生的身上,获得了形象生动的体现。

这样浪漫的情怀,这样宽松的氛围,这样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心中所有的郁闷得以宣泄一空,哪里还会有迈不过去的坎?有的只是自由不羁的心灵,挑战自我的精神,追求快乐的自觉意识!只有蓬勃的生机,璀璨的年华。

当然,对韩国高校学生而言,生活中也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他们也有烦恼,个别人甚至也会遭遇各种打击,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有排遣心中郁闷,化解心中压力的途径,这就是颇具特色的校园“抗议”文化。

我第一次在高丽大学美丽雅致的校园里散步观光时,就注意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庄重肃穆的高丽大学行政主楼前,搭着一个蓝帆布的大帐篷,上面还张贴着好几条韩文书写的标语。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校园里存在这么一个“怪物”,实在显得很不协调,甚至可说是大煞风景。

我向陪同我散步的高大亚细亚研究所的朴教授询问,这顶帐篷是怎么回事?他笑着对我解释说:这是几个受校纪处分的学生在抗议。原来,这几个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作弊,学校当局依据校纪相关规定给予其以开除学籍的处分。他们不甘心接受这样的裁决,就到学校行政办公楼前抗议。校方不予理会,他们在办公主楼跟前支起帐篷,打持久战,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迫使校方撤销有关处分的决定。校方不愿让步,他们也不愿退却,于是抗议行动也就这么日复一日持续了下来,帐篷也始终支搭在办公主楼跟前。时间一长,双方就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受处分的学生也顾不得更多,白天轮流外出打工,解决基本生计问题,到了夜晚,则倦鸟归巢,到帐篷中休息,周而复始,大家就拼耐心了。

到了2007年春节前,在蓝帆布帐篷旁又支起两顶圆形的白帆布帐篷,上面同样张贴着醒目的韩文标语。一位懂韩文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那些标语上书写的是这几位抗议学生有关自己斗争行动的周年纪念感言,说明搭建两顶帐篷乃是为了纪念他们这一周年来的抗议经历。直到2007年8月,我完成访学任务回国时,那些帐篷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学校当局没有去干预,就当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抗议学生也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仍然在帐篷里进行持久作战。双方还在比耐心,熬时间。至于结果究竟会如何,现在只有天晓得。

然而,就在这样的相持之中,这些受处分的学生心中的戾气,通过“抗议”的方式也多少得以释放了,他们把“抗议”当作一种过程,从而避免了因心理的抑郁而可能导致的走极端的冲动。而校方当局的容忍,不作强制性、暴力性的行政干预,也给这种“抗议”方式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使得矛盾不至于激化到发生悲剧的地步。

2007年4月的一天,我前往汉阳大学拜访该校哲学科的金炳采教授。进入汉阳大学校园后,见到其行政主楼前也支着一顶帐篷,同样是几位受校纪处分的学生在那里作持久性的“抗议”。看来,这种校园“抗议”乃是韩国高校中普遍流行的现象,而决非高丽大学所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色彩所体现的韩国文化内涵 篇11

韩国是一个三面环海的美丽岛国, 自古以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 民族固有的色彩也被日益重视起来。因为色彩不仅涉及到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审美, 更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 不同的色彩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韩国固有的色彩可以透析韩民族的文化心理。因为色彩表现在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通过“衣”“食”“住”, 即服装、饮食、建筑三个方面来解析色彩所体现的韩国文化内涵。

一、服装

1. 白衣民族

朝鲜族历来被称为“白衣民族”, 自称“白衣同胞”, 与白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古至今崇尚白色, 尤其爱穿白色衣服。高丽时期不论身份贵贱, 都穿着白布制成的衣服, 到了朝鲜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祭祀的时候, 身着白色丧服日益普遍。朝鲜喜好的白衣不是纯白色, 而是衣服材质本身具有的天然色, 朝鲜时代的衣服大多采用天然白色。他们即便选择带有颜色的服装, 也要选择与白色相近的灰色或者玉色等素净而明亮的色彩。这里原因有三: 其一, 素色的广泛应用表现出韩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自然, 具有朴素、谦逊的美, 同时它也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其二, 体现了韩民族节俭的美德。即便是颜料品种增多的朝鲜时代, 自上而下大范围地崇尚自然色的服装, 这是崇尚节俭、抵制奢华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为当时颜料仍然依靠进口, 属于贵重物品。其三, 特别是朝鲜时代,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2. 韩服的色彩特点

除了对自然色的偏爱, 其实传统韩服对色彩的采用是极其讲究的。从高丽时代, 韩国的传统服饰颜色就曾受到中国五行色①的影响。五色中的红、青、黄色就经常被广泛地用于宫廷和日常韩服中。刘心雄等韩国学者曾很好地分析了韩服对色彩的采用。他们分析出韩服色彩的特点: 一是淡雅的基调。比如白色、粉红、粉蓝、淡黄、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的采用传达了韩国人优雅的气质。二是对比鲜明、高纯度的亮色基调。这种色彩的跳跃感和饱和度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1]。

3. 素雅的年轻人

到了现代, 韩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 韩国人的生活质量有了空前提高, 甚至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韩流。但是, 很多去过韩国的外国人不难发现, 当下的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 在衣着色彩上, 仍然极少选择亮色系的衣服。大部分的年轻人甚至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 日常的衣着都不会选择太耀眼的色系。这跟喜欢大红大绿, 穿着个性的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素色的喜好, 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仍然对当代的韩国影响至深, 韩国人至今保持着崇尚自然、自制内敛的民族性格。

4. 亮丽的大妈们

与衣着内敛、素雅的年轻人相比, 韩国中老年的妇女们则常常衣着艳丽, 穿戴华丽, 浓妆艳抹。这种年轻人和中老年人衣着色彩的反差, 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比起中国, 韩国的中老年人更具活力和热情, 是一种不服输、不服老的表现。另一方面, 在男主外女主内、男权主义这种儒家思想仍然盛行的韩国, 相当一部分女性在育儿和工作的矛盾中, 放弃工作, 相夫教子。这就导致韩国女性在子女长大成人, 自己又丧失工作能力和社交圈子的中老年时期, 很容易失去自我和自信。这一群体的女性在自己的女性特征日渐消失的同时, 她们却不甘心女性魅力的退却。这就表现在容颜老去的韩国中老年女性群体尤其注重衣着和外表, 想通过艳丽的衣着, 华丽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增强自己的自信。

二、饮食

1. 韩国人对饮食色彩的“苛求”

吃过韩餐的人不但对韩国传统饮食的“辣味”有深刻印象, 大都会被韩国传统饮食的华丽色彩深深吸引。的确, 韩国比中国更注重饮食色彩的选用和搭配。比如韩国人在腌制泡菜选用辣椒的时候, 为了使泡菜的颜色更加美观都会把辣椒的籽儿一个个分离出来, 只把辣椒皮研磨成辣椒粉, 甚至在对辣椒的选择上也是几乎苛求, 比如很多韩国人喜欢选用色泽深红的辣椒, 而非鲜红的辣椒。再比如, 韩国人在食用鸡蛋的时候, 往往在煎鸡蛋的过程中把蛋黄和蛋清分离开来, 来搭配菜肴中的黄色和白色。近几年来, 随着韩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食和养生更是越加讲究, 很多韩国人爱吃黑豆、黑芝麻、蘑菇等黑色的食物。诸如此类, 韩国人对饮食色彩的讲究体现了韩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 韩餐的色彩特点

上文提到了韩服与五行色的关系。不仅如此, 五行色对韩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涉及方方面面。传统韩餐基本食材的选用也是基于红、青、黄、白、黑等这五种色彩。韩餐中红色的食材有辣椒、大枣、胡萝卜等; 绿色的食材有芹菜、南瓜、黄瓜、葱等; 黄色的食材有蛋黄; 白色的食材有蛋白, 黑色的食材有石耳蘑菇、香菇、木耳等。在韩国, 产妇生产时要喝黑色的海带汤, 因为从五行中血属心, 心为火, 而黑色五行归水, 根据水克火的原理, 黑色的饮食可以止血, 所以对于出血过多的产妇要喝海带汤来滋补身体。五色中最被广泛应用的要数红色。比如红色为火, 代表太阳和阳气。在三面环海, 严重潮湿的韩国常年吃红红的辣白菜, 以祛除潮湿。按照韩国的传统, 在婴儿出生时韩国也要在各种罐子上放上辣椒, 女家接受聘礼那天, 要在喜糕中放入红豆, 冬至那天家家要喝红豆粥, 寿礼上公鸡口中要叼红枣。这些都体现了韩国人想利用红色的食材以辟邪和祈福。

韩国人在选用食材的时候不仅利用了五行色的原理来养生、辟邪和祈福。在饮食色彩的搭配上也是相当讲究。以具有代表性韩国传统饮食石锅拌饭为例, 石锅拌饭因为营养价值高, 色彩丰富不仅成为很多韩国医生的午餐必点, 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的喜爱。石锅拌饭不仅采用了非常多样的食材, 而且各种食材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拌饭不是单纯的蒸大米饭, 而是糯米、粳米、黏小米、黏高粱、黑豆、红豆等多种谷类和盐按照一定的方法焖制而成的五谷饭。拌饭搭配的蔬菜则有黄色的豆芽、鸡蛋黄; 绿色的西葫芦、黄瓜、菠菜; 红色的辣白菜、辣椒酱、胡萝卜; 黑色的桔梗、蕨菜、香菇、牛肉; 白色的则有蛋白等。而且, 根据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及变化拌饭的食材搭配不尽相同。所以石锅拌饭不仅营养价值高, 味道鲜美, 而且能给人一种视觉享受。因为韩国人不仅注重蔬菜色彩搭配, 为了美观, 连切菜技巧、蛋黄和蛋白的分离, 都十分讲究。所以拌饭的食材杂而不乱, 多却精致。

再比如, 世人皆知的韩国冷面, 也是花色食材完美搭配的典范。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条, 配料则有熟鸡蛋、牛肉片、黄瓜、梨、辣椒粉。其中熟鸡蛋切开黄白相间, 黄瓜与梨切成片状, 分别呈绿色和乳白色, 辣椒粉为红色, 可谓是红青黄白黑五色俱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佳。这道极具代表性的韩国菜肴又一次印证了韩民族的“五色”观。

三、建筑

1.“上绿下丹”的传统建筑

韩国传统建筑从整体上说有着“上绿下丹”的色彩特征。就是说立在建筑物墙部的柱子多用叫做石间硃的颜料涂为红色, 建筑物柱子以上部分多用叫做磊绿的颜料涂上绿色系的图案, 这样整体色彩凸显为“上绿下丹”的特点。这种建筑色彩特点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很多韩国学者把它诠释为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韩国作为中、日、俄等强国的邻国, 历史上真正行使独立主权的朝代寥寥无几, 受压迫和欺凌成为了韩国一种历史性的民族心态, 同时也铸造了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所以, “上绿下丹”的韩国传统建筑特点被诸多韩国学者诠释为一种犹如“青松”的民族精神。

2. 韩国建筑的色彩特点

当然, 除了上述的总体色彩特征, 韩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建筑的用途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用途的建筑色彩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宫殿、佛教建筑、儒教建筑、一般民居等就有色彩差别。所以韩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丹青技法”②, 即彩绘方法不尽相同, 那么各种颜色在建筑上的体现也有所不同。

其一, 如上图所示, 从彩绘方法上, 韩国的佛教建筑多采用“锦丹青”, 宫殿多采用“锦丹青”和“双边丹青”, 儒教建筑多采用“双边丹青”或者“底漆丹青”。所以在佛教建筑、宫殿、儒教建筑这三种建筑类型中佛教建筑的彩绘最为华丽。但是, 从颜色的采用上, 儒教建筑采用黄色和红色最多。这也体现了虽然儒教建筑不是最华丽耀眼的, 但是最为至高无上的。这显示了儒家思想在韩国历史上的地位。另外, 佛教建筑采用黄色和绿色最多, 宫殿建筑采用绿色最多[2]。

其二, 韩国传统民居色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多用自然的木色和白色。虽然儒家思想有着强烈的尊卑观念, 但大部分的韩国传统民居则没有采用华丽的色彩, 同时在建筑色彩上也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尊卑观念。这是与韩民族崇尚“白色”以及朝鲜时代的统治者提倡“节俭”的儒家思想有着紧密关系的。

韩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特征不仅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也体现了韩国统治者和韩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虽然色彩采用与建筑类型有着密切关系, 但从整体上看, 韩国的传统建筑体现了简约、自然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结语

色彩不仅描述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物质世界, 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韩民族色彩的研究和解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韩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在此基础上也更加了解韩国这个国家和民族, 对于跨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色彩不仅涉及审美意识, 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色彩的研究来透析韩民族固有的色彩文化内涵。即从韩国人的服装 (衣) 、饮食 (食) 、建筑 (住) 三个方面的色彩分析, 来解析韩国色彩文化的内涵, 深入了解韩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色彩,色彩文化,韩国文化,五行色

参考文献

[1]刘心雄, 等.韩国传统服饰色彩与现代设计[J].设计思想与艺术理论, 2007, (5) :47—48.

[2]#12

[3]孙红娟.韩国的饮食五色和中国的阴阳五行[J].烹饪知识, 2003, (5) :44.

[4]#12

上一篇:交通流倡议书下一篇:幼儿园防溺水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