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
4、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学生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来看,学习这首古诗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二、出示目标(齐读)
1、读准4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与探究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对学、群学。(提示:先认真阅读学习提示)
1、出示学习提示: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2)读准本课4个多音字。(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点拨
1、知诗人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2、读诗文
汇报一:以小组的形式展示
汇报的小组:“我展示”,其他同学:“我倾听” 小组展示完毕后说:请其他小组为我们点评。师提示:我们可以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点评。点评的同学展示——范读——另一组展示——全班展示 汇报二:读准“间、数、重、还”这四个多音字,并组词。
3、解诗意 汇报一: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汇报二:
春凤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4、入诗境
(1)一个小组展示:感情朗读,并提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2)展示完毕问:请问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什么?(3)教师配乐范读。
(4)比一比,赛一赛,听听哪个小组最能把我们带入诗境中。(5)点评。
(6)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过渡: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5、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的思恋和热爱。
五、检测与反馈
1.《泊船瓜洲》是()朝诗人()的作品,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的思恋和热爱。
2.背诵古诗。
六、总结延伸
1、这首诗前两句着重写(),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的思恋和热爱。
2、点明诗人离乡时间的诗句是(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网络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毋庸置疑,网络的使用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它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解说,局限于挂图的演示,从而增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它不仅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意,还能凸显古诗词的意境,也为学生搜集信息、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得以真正实现,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些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技能,而忽略了素养;更多关注了诗句中解词的结果,而忽略了诗情感悟能力的生成过程。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 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基于此,无论从教材的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此外,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风土人情,所表达意境等都感到陌生疏远,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仍然不得要领,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难提兴趣。
二、小学古诗词传统教学的弊端
笔者在语文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十五年,通过教学实践、观摩,与同行的教学交流发现如今古诗词教学课堂上仍然是比较多地运用“读——讲——背”这三部曲。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活泼的古诗词教学陷于一种枯燥沉闷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释义、背诵的粗浅层面,在较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也没有真正地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网络环境下古诗词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古诗词教学,使用不同类型的科技手段,可以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以课本资料和教参资料为唯一的学习文本的教学模式,克服弊端(如下表所示)。
课堂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上教学技术手段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鲜活的声像材料,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借助网络促进学生课前的预习,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的课外阅读面,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
笔者就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一课为例,浅析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针对古诗拓展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想象丰富诗词画面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还可以是用于课前,学习一首或几首新的诗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包括作者的介绍、诗作背景、名句的理解、朗诵的配乐、 朗诵的示范视频、图片资料等,然后将之用于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瓜州、京口、钟山等有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这几个地点有初步的地域认识;然后, 搜索与这些画面相配的音乐,初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搜索关于诗人王维的相关介绍等内容,深入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生平。
教学中采取“查询——整理——分析——研讨—— 延伸”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查询诗词的创作背景、 作者生平、作品风格以及诗人的相关评论等资料,能够丰富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感性认识,以此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共同走进诗词的意境,一起感悟品味古诗词的魅力 ( 如左图)。
(二)创造网络情境,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可以听到昆虫的低吟,落花的叹息;可以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可以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这是古诗中的物象美。也可以感悟到人世的悲欢离合,宇宙的神秘浩渺,继而唤醒生命的意识,点燃理想的火炬,这是意象美。还有领悟到意象美与物象美的高度统一——意境美,以及恰如其分表象这种意境的风格美。物象美、意象美、意境美、 风格美,这都是古诗这个传统文学体裁整体里面的共同要素,在教学中发掘诗歌中的共同要素,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就可以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学习的范围会更广, 理解的层次会更深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更强。
教师在教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播放了Flash软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浏览从网络上下载的江南春景图片,然后设置换字体会, 让学生比较“绿”和“过”“遍”的表达。再放一段视频或Flash:春风吹来,江南两岸柳绿花红,百花盛开, 眼前灰蒙蒙的景色,瞬间变成姹紫嫣红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绿”的表达效果。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古诗文意理解,感悟诗情: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 春草萌生,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这种处理一方面使学生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古诗意思理解结合在一起,便于识记,且学会运用; 另一方面,学生又很自然对自主学习任务——理解诗意,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提供网络平台,学生在论坛中互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都比较浓。 学生喜欢在网上玩游戏、浏览新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加喜欢在网上与同学、朋友聊天。“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产生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价值取向。应教育孩子感觉和品尝学习与工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并把这种成功感和满足感变成新的需要,从而自强不息, 不断进取。”[1]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词的课外学习活动,可成为学生的所爱。选择这种学习的方式,也自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传统古诗教学中,古诗教学更多的是一首首地教, 学生把古诗作为不同的个体逐个逐个地学。而笔者认为高效的古诗学习应该是对一个整体的学习,可补充其他作者的同题、近题作品[2]。《泊船瓜洲》是一首思乡诗, 思乡之情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 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以《泊船瓜洲》为引子,学生能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归之愁;搜索出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悲苦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亲之愁。这些思乡怀人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学生的耳畔。学生在互联网上的阅读, 不仅可以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离愁别绪,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或分析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课堂上再次深入交流,或将自己的一些观点, 改编成小故事……。借助网络,可以建立一个课外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利于创作性思维的发展,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一种可取方式。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习古诗词建立一个论坛、博客或者Q群,可以进行文章的转帖、对文章进行评论,还可以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疑问。教师还可以在建设交流平台时,设置“经典名篇”、“名人诗篇”、“我的创作”、 “畅所欲言”、“我的疑问”等多个栏目,学生通过这样的网络交流方式,可以尽情地发挥见解,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好文章放到博客或论坛上,供其他同学分享。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对某个观点进行指导。
(四)自觉阅读,拓宽阅读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 古诗词的网站也越来越多,网站的内容在丰富的基础上也越来越优质了。与在图书馆阅读文字书的方式相比, 网上的阅读更加方便,阅读的方式更为多样,它不仅呈现文本信息,还结合图、音、像,形式也更加丰富。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选择一些有优质的网站,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古诗词阅读,从而具有扩大学生的课外古诗词阅读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水平较高、尤其适用于小学生浏览的古诗词网站。笔者搜索到几个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网站:
中国古代诗词库:http://www.artx.cn/shige
国学网诗歌研究:http://www.guoxue.com/sgyi/ sgyj.htm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意存高远,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小学生通过对其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发古诗词课程资源,探索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用以充实学生, 给了学生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摘要:本文从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入手,分析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伴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生成和完善语言能力的过程。
现在已是春回大地,万物生发的美好季节。和暖的春风吹过大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山上绿意盎然,小草冒出了泥土,呼吸着新鲜的温暖的空气,枝头长出的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又一片,在微风中,阳光下,抖动着,舒展着,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一座座山像披上的绿色的新装,深一点的,浅一点的,似美丽的少女在炫耀着自己的新衣。江水泛着绿色的涟漪,白色的鹭鸟飞过,映着似乎身上也变成绿色的了,小鸭子开始在温暖的江水中嬉戏着,扑扇这翅膀。大江两岸,千里莺啼,绿树丛中点点红花,美不胜收。
月亮出来了,柔和的光辉洒在江面上,点点光斑跳跃着,似千万只闪亮的眼睛,如千万颗透亮的宝石。诗人不禁陶醉在这美景里。但王安石也清楚地知道,此次复出前途绝不会一帆风顺,首都开封的政治环境严峻,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变法改革大业,自己将要面临极大的挑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家乡,过上宁静舒适的生活,随时能欣赏到春满江南的美景。想到这里,他不禁随口吟诵出一首诗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回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对回这个字似乎不太满意,换上了“来”、“到”,诗人读了又读,仍不满意。反复推敲比较,最终换上了“绿”这个字。呀,真美呀,一个“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奇丽美景。这句诗就是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案教学设计
崔坤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第 1 页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
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
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
第 2 页 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第 3 页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洲》。
2、默写《泊船瓜洲》。
二、指导学习《游子吟》。
板书课题
1、理解题目。
(1)、“游子”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第 4 页(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2、检查预习。
(1)指名个别读。
(2)教学“晖”(读hui;字义指阳光。)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游子“身上衣”是慈母“手中线”一针一针缝成的。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密密缝”意为母亲担心儿子长久远游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所以把衣服缝得很密很结实,使之不易破损。“意恐”是担心的意思。)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对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寸草心”:比喻儿子报答母爱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季三个月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慈爱的恩德。)
(4)个人把全诗连起来说一说。
4、轻声朗读,边读边想。
讨论:这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母亲缝衣的细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歌颂了母
第 5 页 爱,歌颂了母亲。)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请几位学生当众有感情地朗读。
3、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游子吟》,准备默写《游子吟》。
2、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选做题的要求,展开想象,并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州》、《游子吟》。
2、指名默写《泊船瓜州》、《游子吟》。
二、检查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学习。
《泊船瓜州》
1、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泊船、一水间、数重山、绿、何时、还。
2、你是怎样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
3、《泊船瓜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4、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第 6 页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
5、你是怎样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游子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你在课外学过哪些思念故乡和母爱的诗歌,读给同学们听。
资料提供者: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6年9月21日 授课类别:语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有几个步骤?是哪几步?
生:1.解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师:下面我们就安这几个步骤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出示诗题。师:“泊”是什么意思? 生:停船靠岸。师:那“泊船瓜洲”呢? 生: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岸上。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首诗在题目中还给我们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瓜洲。
(二)知诗人
1、出示诗人的生平简介,教师讲解。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2、出示古诗。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明诗意
师:好,看来我们前两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三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
1、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好吗?
2、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边出示诗句的解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生1:“间”是什么意思? 生2:“间”是“隔开”的意思。生3:“数重”什么意思?
生4:是“几座、几层”的意思。„„
(四)悟诗情
师:通过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我们已经明白了,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1、出示图片,教师讲解瓜洲、京口、钟山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
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宋神宗时,即公元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大臣和皇太后的反对,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困难,1074年4月王安石被迫离职回到江宁,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的心情。
师:从地图上我们知道了诗人离家很近,而且不愿去京城,所以站在瓜洲渡口眺望长江南岸,看到江南又是春天了。
3、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课后的“资料袋”中就有介绍。
指名学生读“资料袋”。
师:诗人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最后确定了“绿”字,那么“绿”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吹绿的意思。师:“绿”字在这里做动词用,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课件演示:一片荒凉的大地,春风吹过后一片新绿,使学生感受“吹绿”带给读者的动态变化。
师:诗人站在江岸上眺望长江南岸,遥望着自己的家乡,这时是什么心情? 生1:思念家乡。生2:难过。生3:孤独。„„
师:诗人眺望着长江南岸,想到自己的家乡现在一定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是自己却不能回去,长夜难眠,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再来读一遍这首诗。放背景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全诗。
三、总结,练习
1、《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但选择的景物和表达的方法又各不相同。
2、选择景物上:王安石将乡愁融入()之中,张籍将乡愁融入()之中。
3、表达方法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抒情,张籍的《秋思》是()抒情。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者唱一唱。
教学反思:
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 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同学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析题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导语:听!这是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泊船瓜洲》,去感悟诗人王安石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板书古诗题目,学生齐读)3.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4.解题:“泊船”是什么意思?“瓜洲”在哪里呢?
教师借助地图介绍“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5.质疑导引:诗人为什么停船瓜洲?为什么这首诗又被人们千古传诵呢?让我们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争取流利朗读。
2.指名读,互相评价,纠正字音“间、数、重、还”。
3.教师范读,学生再反复读,和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读互评。4.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5.指名交流,教师介绍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1.整体感悟,理解诗意。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思考:诗人的家乡是哪里?前两句诗怎么解释?哪些景物让诗人开始思念家乡?
2.交流赏析,理解诗意,领悟表达方法。(1)诗人的家乡是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是钟山,从“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中知道的。教师补充: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市紫金山。
(2)前两句古诗怎么解释?
预设:瓜洲到京口仅仅是一水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教师用课件展示瓜洲、京口、钟山的位置。
①指导朗读。
②过渡:诗人刚刚离开家不远,夜晚要住宿瓜洲,是哪些景物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绪呢?
(3)哪些景物让诗人开始思念家乡? 预设:春天的景色和明月。
①追问:春天的景色很美好,诗人应该陶醉才是,可他为什么开始想家了呢?从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情怀?
②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虽是满眼的绿色,诗人却无心欣赏,一个“又”字表达出了“何时还”的惆怅!教师介绍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意思。
③谈话:你有过想家的感受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④讨论:在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⑤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诗人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表达方法就叫“借景抒情”。
⑥指导朗读:是啊!虽然和家只有一水之隔,但是偏不能还,春天又一次来到了人间,我的归期却无望。让我们再读一遍古诗,来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吧!(学生齐读)3.说一说:在这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4.学生自由说后,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并指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5.教师小结: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居然为了一个“绿”字修改了十多次,这就告诉我们,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们也要不怕麻烦,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教师总结:王安石的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推敲,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就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四、课堂达标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3.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A.因为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B.因为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4.“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什么意思?()。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五、作业布置,感情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一些王安石的作品,读一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泊船瓜洲古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06-10
《泊船瓜洲》的优质教案10-19
泊船瓜洲 王安石解析06-19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10-05
古诗教学反思11-07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06-07
古诗教学学习心得06-19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9-06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09-30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