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精选9篇)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1

授 课 人:沈凤玲

位: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

第五完全小学

授课年级:五年级 指导教师:石莉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们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心情。

2.通过音乐时间活动,体会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原作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漫舞的场面。表达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瑶族人们无比幸福欢乐地心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加音乐的创造力,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表现能力、有乐观的态度,听辨音乐情绪的变化用语言简单的描述。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具备初级欣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体会优美抒情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识谱能力有提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注意不同的演奏乐器及音色,了解每种乐器的音色效果是怎样的。聆听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

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聆听和音乐实践活动,着重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主观能动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瑶族舞曲》综合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学重点

1.演唱主题a,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速度的表现作用。

2.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体验乐曲的情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感受民族器乐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教学难点

辨认乐器的音色、分析作品曲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之前的音乐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今天我们将要到瑶族山寨,体会不一样的音乐风情。

二、新授:

1、介绍长鼓及演奏方法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引子部分音乐)生:鼓

师:你的耳朵非常灵敏,没错是鼓声,这个鼓可不一般,它是瑶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图片)它有两个鼓面,腰很细,因为它很长,所以人们形象的称它为长鼓。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是整首乐曲的引子部分。长鼓的演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们会一手拿着它的鼓腰,一手拍打它的鼓面。还有一种方法是拿一根绳子挂在脖子上,双手拍击它的鼓面。你想不想试一试。

生:… …

师:我们先要有一个小小的侧身,把手臂远远的拉开,双手轻轻的拍打。

生随师一起做动作。

师:在瑶族,长鼓打的好非常受欢迎。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打起长鼓并感受音乐情绪。师生一起随音乐打长鼓。

这段音乐可不一般,是我国作曲家刘铁山,有感于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的节日场面而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后来作曲家茅沅把这首合唱曲改编成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这首乐曲享誉全世界,很多外国的交响乐团争相演奏它,成为代表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符号。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

2、欣赏第一主题

师: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一部分是整首乐曲A段音乐的第一主题。

师:刚才我们随音乐打起长鼓,那么你觉得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答。

师:长鼓能表现优美的情绪,你听下面两条旋律,哪条可以代表音乐长长的感觉呢?

师示范,生答。

师:你觉得这两条有什么区别? 生答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那你能不能唱一唱这种感觉呢? 师弹琴,生唱谱。

师:接下来的旋律你能不能唱呢? 师弹琴教唱一遍,两个乐句一起唱一遍。

3、长强短弱的用法

师用不同的力度示范第三四乐句。学生听出区别。师介绍长强短弱的用法。学生练习三四乐句,并跟琴演唱。

随琴完整演唱第一主题。

4、再次欣赏第一主题,并听出主题音乐出现几次,有什么不同,音乐情绪怎样。

5、再次欣赏,听出伴奏乐器的种类。

师:随着这样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音乐中来,当然也有不同的乐器参与进来,你能听出这段音乐有什么乐器吗?

生仔细聆听,并回答,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师讲解各个乐器的演奏方法,生模仿。随音乐模仿各个乐器的演奏方法。

6、师:瑶族山寨越来越热闹了,你们能听出这两段音乐有什么区别吗?

7、介绍盘王节圣会。

8、第二主题的音乐与第一主题的区别。并随音乐画一画。

师: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段音乐的区别 生:力度由弱变强再变弱,情绪热烈。师:你认为用怎样的声势可以表现音乐形象呢? 生讨论,师总结。师生进行声势练习。

9、盘王盛会。同学们一起跳起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欣赏《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200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应遵循的方针政策;而整个“十一五”期间, 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就有14个。虽然, 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 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少数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并结合发达地区的支援, 使本地区的经济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又如“三农”政策的持续升级, 乡村民族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乡村民生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见图1)

广西马山县古寨乡地处南宁市马山县东部, 东与加方乡接壤, 西南与古零镇、白山镇相连, 南与上林县镇圩乡交界, 北与里当乡、金钗镇毗邻, 是南宁市三个民族乡之一, 是马山县的民族文化基地, 是瑶族文化历史沉淀深厚的乡镇。2014年是瑶寨成立30周年的乡庆年, 为保持古寨乡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更好地保存瑶族文化这块民族文化瑰宝, 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古寨乡政府提出对古寨乡乡镇风貌进行改造的项目规划。

但此次规划, 不应像保护博物馆似地保护马山县古寨乡这个古老的瑶寨, 要考虑居住在瑶寨里面的居民, 所以整个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都以瑶族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依托, 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兽崇拜等, 满足瑶乡居民的切实需求, 真实反映瑶乡人民的生活风貌, 折射出瑶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2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临街建筑的风貌改造

瑶族,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光辉文化的山地民族, 其文化作为人文景观的精华, 具有存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1]本次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风貌改造的设计理念, 源于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背景, 设计的主题定位为古老的瑶寨, 引申为古香古色、瑶味十足。要使设计的主题得以凸显, 必须从挖掘古寨瑶族文化开始。

(1) 龙犬。龙犬源于瑶族的盘瓠, 亦称盘王、盘护等, 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2]瑶族人崇拜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 他们认为人和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于是出现了“盘王图腾”, 并崇拜盘瓠, 在特定的日子祭祀和供奉盘瓠。瑶族人民把龙犬奉为始祖, 相信龙犬会守护他们的民族, 保佑民族逢凶化吉, 风调雨顺。因此, 在对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的风貌改造中, 临街民居建筑、临街公共建筑、古寨乡大门的屋顶和大门前的石雕都分别采用了龙犬吉祥的灰塑装饰和龙犬神兽。 (见图2、图3)

(2) 瑶族人在盘王节祭祖时大跳长鼓舞, 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庆祝人丁兴旺、农作物丰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饶鼓, 瑶人乐, 状如腰鼓, 腔长倍之, 上锐下侈, 亦以皮靴植于地, 坐扮之。”[3]瑶族人根据长鼓舞来设计, 其造型独特、鼓身修长、鼓身通红、形态优美, 鼓上饰有色彩鲜明的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彩绘花纹, 极具民族风格。勤劳的瑶族人在盘王节都为别开生面的长鼓舞做准备, 更为成为鼓手而感到自豪。因此, 临街房屋的门在改造设计中, 多选择采用长鼓舞这个富有瑶族文化气息的元素符号, 涂上红漆, 使临街建筑与马山县古寨乡完美地结合, 烘托出瑶寨独特而源远流长的瑶文化背景。 (见图4)

(3)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及金银花为主, 金银花的种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已成为古寨瑶族乡的又一个标志性符号, 金银花的丰产预示着瑶寨大部分乡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因此, 作为象征着古寨瑶族乡的人们连年丰衣足食、勤劳安康的载体, 其在风貌改造的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建筑屋脊起翘部分和窗框均采用金银花元素。 (见图5)

(4) 瑶族女性的头饰大多是对牛角的模仿, 热爱唱歌的瑶族人会用牛角制作成乐器。而瑶族人每年举行的斗牛盛会, 斗牛师的服饰也是取用了牛角这一最为突出的装饰, 也由此衍生出了后来的牛角图案。因此, 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临街民居建筑的改造设计中, 屋脊翘角采用牛角元素既能代表瑶族人民对牛图腾的信仰, 也使牛角这个瑶族的标志性元素更深入人心。 (见图6)

此外, 设计中还运用如瑶锦图案、吊脚柱门框、栀子花镶边、飞鸟几何花边、盘王印等瑶族特色的文化元素, 使整个设计极具瑶族特色, 主题鲜明。

3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设计要点

(1) 以人为本, 尊重少数民族居民的诉求。在民族村落文化的景观构成中, 当地村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他们是整个民族村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村落风貌改造的过程中,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所进行的改造才是有价值并且可实施的。[4]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的走访, 广泛征求乡民意见。如随着乡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空调, 在临街立面改造中出现高科技产品, 破坏了“古色古香”的瑶族风格。因此, 为了不影响整体风格, 也不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临街建筑立面上则增加了具有瑶锦图案的空调罩, 以达到整体风格的统一。又如, 屋顶排水问题一直困扰当地住户, 为了不影响住户室内的使用美观, 选择应用广泛、结构简单的外排水方式, 临街建筑主要采用女儿墙外排水的做法, 既经济适用又不影响整体美观。再如, 为解除建筑之间的安全隐患, 设计邻户之间使用山墙连接, 起到防火和分隔的作用。而山墙的形制则选择了线条优美、取意“前程远大”的锅耳墙, 这不仅满足了建筑美观的要求, 还提高了住户们的安全系数。

所以, 在设计前必须到当地进行充分的调研, 多听听当地居民的声音, 多与当地居民沟通, 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及当地居民内心真正的需求。在设计时, 把调研期间收集的民众意见综合考虑,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体现到设计当中, 并最终被当地居民接受和欣赏。

(2) 以文化为“魂”, 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文化景观既是产物, 又是过程, 是人们生活方式、民族身份和信仰系统的象征, 扩展了关于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交叉关系的思维。[5]在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脆弱性决定了我们要注重保护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当地的文化景观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 还传承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文化历史的价值格外突显, 地方文化在乡村景观改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也显得格外有意义。在规划设计越来越追求现代化的今天, 在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过程中以文化为“魂”尤为珍贵, 因为民族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导向, 在设计中渗入民族文化, 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尊重, 能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推崇和拥护, 容易被接受, 同时也是设计师站在少数民族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的体现。所以, 身为设计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份“珍贵”延续下去, 在设计之前, 要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秉承让“即将遗失的民族文化延续下去”的态度;而设计时, 要让“民族文化”这条主线贯穿在整个设计当中, 要让文化的精神渗透进细节里, 以小见大, 表达的不仅是对家乡的保护和热爱, 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尊重和热爱。

(3) 就地取材, 凸显地方景观特色。在少数民族风貌改造过程中, 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地方景观特色的凸显。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本地现有资源和条件, 以及当地的景观特色。在设计时则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如把民居建筑改造成最科学的朝向, 提供最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合理栽植, 以实现降温的作用等。还应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考虑地方景观特色, 如体现当地植物形象特色、建筑装饰特色、街道格局特色等。应做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并积极响应全球低碳化的主题, 从实际出发, 就地取材, 充分考虑当地文化景观的特色, 整合资源 (如结合当地交通条件和本地资源考虑建筑构件材料等) , 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只有在设计时做到上述三大原则, 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协调地开展少数民族民居风貌的改造。

4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启动, 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这些乡镇, 给少数民族乡镇带来更多的商业契机。如有更多的人想去了解少数民族乡镇的生活现状, 想感受民俗文化, 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如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政府的鼓励下, 把目光聚集到发展蒸蒸日上的少数民族乡镇上, 注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带动少数民族乡镇的发展。给少数民族乡镇创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乡民们不再大量向外流动, 在不过度开发的情况下, 还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延续下去。长此以往, 少数民族乡镇与城市的差距会慢慢缩小,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5 结语

实践证明, 开展少数民族乡镇风貌的改造,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 展现了各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带动少数民族旅游业、养殖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首先, 少数民族文化是小众的文化, 大众们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体验, 开发商在迎合游客时, 难免会呈现出或多或少变质了的民族文化;其次, 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带来许多商业活动, 这些商业元素的注入会让纯朴的民俗文化失去本真。

因此, 在不过度开发的情况下, 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开拓少数民族居民的视野, 同时又要延续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既要拉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又要使得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邓远东, 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8) :53-56.

[2]吕大吉, 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瑶族卷.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柯可.文化产业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4]杜晓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今日国土, 2006 (Z4) :23-27.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篇3

此次活动的亮点:

(1)进场音乐的选择借助于孩子熟悉的小兔子和乌龟的动作快慢,随《花儿与少年》音乐感受音乐快慢的变化,让孩子在音乐快慢的体验中入场。

(2)在欣赏中通过孩子听、说、看、做引导幼儿感受、区分、体验ABA三段体结构特点,使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首先借助服饰装扮自己,给幼儿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然后,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音乐聆听感受策略,使幼儿对音乐有初步的感受。接着采用课件支持策略,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三段体结构。接下来与幼儿采用共同讨论策略,进一步让幼儿共识出三段体的不同,速度的快慢及第一段和第三段相同的ABA结构特点。后来老师带领幼儿用动作表现这三段体ABA结构,更增加了幼儿对此欣赏活动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材料辅助策略,借助小兔子和乌龟的小卡片这一游戏材料,进一步正确区分乐曲的三段体结构,使孩子借助手中材料表现三段体ABA结构。最后是教师个人瑶族舞蹈的展示策略,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乐曲旋律的优美和欢快,然后是“男女孩子跳跳跳”,再次体验ABA结构,通过幼儿亲身表现进一步感受乐曲旋律的优美和欢快。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舞曲》欣赏教案 篇5

欣赏《 瑶族舞曲》

印江四小 杨梅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2.能够熟悉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3.拓展、创新(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音乐)。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手铃、沙锤、古筝。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各名族图片,学生欣赏)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就有五十五个,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个少数民族——瑶族,并欣赏瑶族的音乐《瑶族舞曲》。(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瑶族舞曲)(2)民族简介(出示课件)

介绍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瑶族图案采用长鼓造型,是因为长鼓文化渊远流长,称为瑶族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活动。

(3)了解瑶族长鼓及瑶族舞蹈(出示课件、视频)2.了解管弦乐及民族管弦乐合奏(出示课件)

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是管弦乐合奏。而为了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也是常见的。所以《瑶族舞曲》是民族管弦乐合奏。3.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合奏,认识民族乐器。(1)听完全曲,谁知道音乐的情绪怎样呢?(有时安静、优美、有时热闹欢快)(2)速度有变化吗?(有时快、有时慢)4.介绍作品背景(出示课件)

(1)乐曲简介

(2)作品分析

5.听了《瑶族舞曲》后,请问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呢?(出示课件)

二、分段欣赏 1.欣赏A部分的主题Ⅰ

(1)聆听主题Ⅰ,说说主题Ⅰ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一阵轻柔的鼓声,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的青年男女们穿

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A,主题音乐(姑娘们在长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音乐速度——稍慢)—(情绪——幽静委婉)

(2)跟唱主题(用手划拍子跟唱),感受音乐的旋律。2.欣赏A部分主题Ⅱ

(1)主题Ⅱ的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呢?(姑娘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音乐速度——加快)——(情绪——欢快活泼)(小伙们也情不自禁的围到了姑娘们的身边)——(音乐速度——稍快)——(情绪——热烈奔放)(姑娘们向小伙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们在一起尽情的舞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可用速度的变化介绍、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介绍。)

3.欣赏B部分

(1)听音乐,思考B部分的节拍,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请学生说一说从音乐的转变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情绪的变化:音乐的旋律安宁、深情委婉)

三、完成表格

聆听全曲后,思考音乐主题的情绪变化,完成表格。(出示课件)

四、拓展、创新

1.活动:加入声势语言演绎《瑶族舞曲》主题部分。

2.用古筝弹奏主题部分,让学生聆听民族乐器的音色,感受民族艺术的美。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瑶族舞曲》、了解了如何欣赏音乐,那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学会渗透民族情感、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板书:

曲 民族管弦乐合奏

刘铁山、茅沅曲

A1

肖邦波兰舞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众所周知波兰舞曲贯穿了肖邦创作生涯的始末,他对波兰舞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创新,从形式上和体裁上,以及创作风格和和声效果上,他都做了大量的创新,使得这一时期的波兰舞曲不仅在当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还远远超过了其他作曲家在这一体裁上的成就.可以说肖邦为波兰舞曲的创作拓展了一页崭新的篇章。

肖邦的波兰舞曲,总体上而言,主要以优美的快板为主,但是,对这种优美的快板通常又有一定的限制,经常见到的是庄严的快板,除此还热情的快板,有活力的快板等。例如从早期作品《升g小调波兰舞曲》和《降E大调大波兰舞曲》,从它们的速度术语标记中便可看出这一限制的创作形式.除了作品22号以外,每一首波兰舞曲都是用了一个几乎统一的速度,作品的中段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在作品《降E大调大波兰舞曲》中却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开始引子部分以126拍/分钟的速度开始,在进入了乐曲的主题后速度逐渐减慢,出现以96拍/分钟的速度提示语和Meno mosso的速度术语。

在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中,有众多作品的旋律有声乐的音调自然而然的转换到了器乐的音调,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还有一些作品是由器乐音调转向声乐音调的。除了这两种现象以外,还有将两种旋律音调混合在一起的现象。例如在作品《#c小调波兰舞曲》的一开始,就在中低音区的基础上,向下模进了写出了一连串带复附点的纯八度音程,在短暂的沉静后,写出了一个更加响亮而浑厚的中高音区大和弦,音乐一下子划破了前半部分的沉闷感觉,随后又依次奏出了断奏式的五个大和弦,这无不显示出了旋律器乐化的特点。而与其截然不同的是,从作品的第五小节相继奏出了一段歌唱性的旋律,这些两两级进式的音符依次上行,流畅而平稳,与之前的刚开始的器乐旋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不论旋律上倾向于声乐性还是器乐性,从整体上而言,肖邦的音乐风格都具有十分流畅、连贯、乐句清晰、气息绵长等特点。尽管器乐性的旋律线条相对于声乐音调的旋律而言歌唱性较弱,但肖邦仍通过特有的音乐创作手法,使得其在钢琴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歌唱。

二、肖邦波兰舞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肖邦一生创作了十七首之多波兰舞曲,这些作品风格独特,加之作曲家本人娴熟的演奏技法,所以在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教学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肖邦的钢琴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即兴成分,在演奏时,不仅要严格把握他每个阶段的音乐风格,而且对于这种音乐当中所包含的即兴因素也要拍考虑进去。因此,肖邦波兰舞曲在创作手法中坚持独创性,在曲式结构、调性、旋律、和声运用以及速度等多方面都形式多样,充满了创新精神,对每部作品都赋予了灵感。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和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音乐风格和难易程度上来说,弹奏着应根据波兰舞曲创作的时间顺序依次来作为联系的顺序,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从作品的感情方面以及演奏技法方面把握作品,比如《降e小调波兰舞曲》,又被称之为《西伯利亚》或者《革命》。此作品在感情以及风格上,充满了神秘感和黯淡,使人战栗,不禁令人想起那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囚徒。最初只有少很少一部分人秘密集合,慢慢的人数增加,人们的胆量也变大,而且越来越靠近,到后来在作品中便能听到马刺、武器以及号角的声响(降D大调)。充斥着各种复仇以及赴死的共同语言,作品表现了他们坚决的意志,眼前一片清静(高音部f的持续音)。在十分有趣的经过句后,作品再现了第一乐节。在乐曲速度较慢(B大调)处,又一次听到他们勇敢搏战的节奏。到后来作品中的集合已经变成了为战争胜利时的庆贺。远方传来自由与光荣的声音,梦醒了,此时爆发的的又是阴郁的叫喊。只有先搞清楚音乐风格,才能把握音乐感情,不致于在演奏时无所适从,无法驾驭作品的感情。

另外,肖邦的波兰舞曲要注重从曲式方面着手,肖邦的作品大为ABA的三段体结构,在钢琴演奏和教学时,要注意三段体的曲式特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演奏技巧方面,首先要弄清楚肖邦的惯用演奏技法,可以借鉴和模仿其演奏方法,这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肖邦常用持续音的组合创造来表现音乐,并且还使用了大量古典主义的“炫技”手法,使得音乐比较华丽;其次运用了大量变奏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器乐化;再次,他注重“自有节奏”的运用,使得其音乐感情不拘泥于形式,情感流露比较自由;最后,他的演奏注重“即兴性”,让音乐有一种自由的美,并且可以随时变换感情,使得音乐更加自然、抒情。

三、结语

大班艺术瑶族舞曲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编节奏型的能力,提高使用节奏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2.激发幼儿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认识瑶族的服饰特征,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准备】

录音机、所需磁带、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活动室进行律曲表演

二、复习节奏型

1.用体态律曲复习语言节奏《小毛驴》。

2.复习照谱视奏。(出示节奏谱)

小猫:× × | × 0 ||

小鸭: × × | × ××||

小鸡: × × × | × × ×||

公鸡: × × × | × × ×||

青蛙: ××××× | × × ×||

3.启发幼儿按以上节奏型创编语言节奏:

例:× × | × × × || ①

我 爱 幼 儿 园

××××× | × × ×|| ②

夏天到来了 荷 花 香。

三、复习节奏乐《金蛇狂舞》

四、请幼儿听音乐《瑶族舞曲》,谈感受

1.请幼儿说说音乐的节奏是几拍子的?整个音乐分几段?两段有什么区别?

2.教师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性质及特点。

3.请一名教师扮演瑶族客人表演舞蹈,帮助幼儿认识瑶族服装特征理解音乐,激发幼儿演奏兴趣。

五、教师、幼儿为乐曲创编节奏

第一乐段

1.请幼儿听音乐,加深熟悉程度。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自己乐器的音色创编节奏型。

2.用乐器合奏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1.听音乐加深印象。

2.请幼儿拍腿、拍手、跺脚照谱视奏。

3.用乐器照谱合奏。

六、老师指挥幼儿用节奏乐器完整地演奏

1.配班老师用大鼓合奏。

2.幼儿伴奏请瑶族客人跳舞。

幼儿园大班瑶族舞曲教案反思 篇8

(1)大班优秀音乐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2)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

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3)大班音乐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音乐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

2.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瑶族舞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 欣赏《瑶族舞曲》

2.瑶族舞曲配器音乐、铃鼓,圆舞板,木鱼等,图谱、乐器卡片。

活动难重点:

用打击乐相互合作拍出节奏。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欣赏配器乐曲

仔细听一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用了哪些乐器?

(2)再次欣赏

听听是不是这些乐器?

(3)找找哪两个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这么多乐器,他们是怎么唱歌的?谁和谁对唱?(幼儿说到该乐器,教师要示范演奏)

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那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哪种乐器唱歌最多?(大鼓)

这几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第三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一起来歌唱的?(所有乐器一起唱歌)

3.出示乐器图谱

我们听一听小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对话的?(请小朋友试一试乐器节奏是怎样的)我们看着“节目单”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演奏。(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演奏第一段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

(2)分解演奏

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是和谁一起对话的,用什么节奏。

(3)完整演奏

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结束活动: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4)大班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

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音乐,根据音乐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9

1 项目概况

翠屏山森林公园位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城西侧, 主入口广场位于公园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08o5'32.61", 北纬23o55'38.26",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干湿季明显, 夏季高温湿热;规划区总长约90m, 总宽约61m, 面积约4276m2。公园以峰、石、林兼胜, 以雄、奇、险、秀、幽著称, 依托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和自身峰峦重叠、雄伟壮观的石山景观, 获“翠屏叠嶂”的美誉, 为都安县八景之首。

广场东、南部为商住居民楼, 西、北部为翠屏山脚, 山间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牌, 为都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临山侧砌有挡土墙, 其上有当地居民供奉的社王庙小型建筑。场地内较平坦, 北部有个舞台, 因年久失修被居民用作蔬菜种植用地。广场中部为大面积硬质铺装, 兼顾篮球场、停车场使用, 空间单一空旷, 人车杂乱。广场周边绿地现有香椿、苦楝、银合欢、桂花、海桐、三角梅、黄素梅、迎春等植物, 内部杂草丛生, 植物的生长较差。另外, 广场内随处可见垃圾废物, 无休息、游玩和环卫设施, 造景缺乏, 导致居民活动参与性不强。

2 总体布局

项目之初希望设计尽可能扩大场地利用空间, 融入当地的瑶族文化, 反映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 同时增设停车场、公厕、休息桌椅、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根据甲方的要求与调研, 在不断磨合与调整中形成了现有的设计方案, 以满足功能、扩大空间、体现地方特色、服务当地群众的设计为宗旨, 在规划结构、空间营造、交通组织、文化内涵、景观绿化、雕塑水体、建筑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设计。 (见图1)

2.1 设计构思

由于公园紧邻城镇, 规划区不仅是公园入口, 还具有城市广场和纪念地的功能, 是城市与森林的结合点, 也是自然和人工的过渡和融合[2]。因此, 规划设计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公园入口广场的要求, 又要满足市民聚会活动和革命纪念的需要;在景观上既要考虑与森林公园景观序列的协调一致性, 又要体现瑶族文化特色。基于此, 广场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将瑶族对五色的喜好[3]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瑶风五韵”的设计构思, “五韵”一方面指色彩的丰富, 多变的色彩符合瑶族的性格;另外“五”在中国具有深厚喻义, 如五行、五官、五谷、五金、五味、五音、五洲等, 从而代表了方位、地域以及属性的全部。具体表达上利用瑶锦、竹编铜器、饮食美酒、山川河流、乡土物产的元素提炼形成“醉、美、福、古、秀”五韵文化体系, 结合地形扩大空间形成多层台地景观, 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瑶族自然、人文景观。 (见图2)

2.2 功能分区

根据构思和功能要求, 将场地划分为入口景观区、休闲活动区、舞台演艺区、五韵景观区和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 (见图3) 。平面上通过圆和线条构成划分场地, 形成外向内聚的个性和共性空间, 富有动感。设计景点有临福阁、社王庙、瑶歌舞台、百花通径、竹编聚景、绣美涌泉、民瑶宴客、叠石迎宾、印象八景和红荣岁月等。 (见图4)

2.2.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是通向翠屏山公园烈士纪念牌的通道, 宽12m, 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用条形铺装横向分割, 在视觉上与登山台阶形成统一体, 中央绿化带打破单一化台阶同时对交通进行分流, 内部交替种植龙柏、南洋杉乔木, 其下为修剪整形的福建茶, 烘托纪念碑的环境氛围, 展现公园的革命文化特色。

2.2.2 休闲景观区

区域面积约948m2, 原为两层台地, 一层台地改造扩建为向上台阶和休息看台, 间隔花池, 层叠错落可供小孩嬉戏玩耍, 故名花台戏语。台地之上为通向游客服务中心的通道, 设若干树池座凳供市民纳荫乘凉。临福阁立于广场和一层台地间, 一楼供舞台后台管理使用, 二层为观景阁, 可供游客棋牌品茗观景。一、二层台地均设防护栏杆, 其间的挡土墙作浮雕造景使用, 展现都安红色革命文化;二层台地之上规划保留并扩建现有的社王庙, 平整硬化场地为当地人民开展祭祀活动提供便利, 也可观广场之景。

2.2.3 舞台演艺区

对现有约369m2的舞台进行立面和平面, 舞台地面铺设大块条形和铜鼓造型铺装, 中心靠墙一侧设升旗台, 舞台背景墙进行浮雕化并分层错落装饰处理, 内容反映“都安八景”印象的地域风情。考虑公园停车需要, 舞台空闲时兼顾临时停车场的功能, 大块条形铺装恰是停车位分割块。

2.2.4 五韵景观区

五韵景观区是规划的核心, 面积约1512m2, 供游人集散和集会活动使用, 规划打破了原有场地的单一呆板, 将广场分为五个组团, 贯穿“醉、美、福、古、秀”的五韵思想。广场中部铺装以都安瑶族的瑶锦图案为主要基调图案, 中心设景观喷泉池, 置“密洛陀”女神雕塑, 为布努瑶精神写照, 水秀人韵, 体现“秀”的感觉。东南角以假山叠石搭配植物堆砌成错落有致的入口景观, 假山石上撰写着公园名字, 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有一种迎宾接福之感, 即为“福”韵。西南角抽象提炼瑶族人物造型, 手持美味特产, 以红色雕塑嵌入百花绿叶之中, 表现瑶族盛装迎宾的独特方式, 引人入胜, “醉”人心动。西北角表现彩叶植物造型带围合成瑶族花包形状, 这与瑶族盘阿思、刘三娘与五色凤凰衣的故事结合, 赋予场景浪漫情怀, 亦是“美”韵。东北角的“古”是将瑶族农具制成竹编工艺模具形式融入多个弧形植物种植带中, 表现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2.2.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规划区东北部台地上, 面积约608m2, 主要由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组成。游客服务中心为二层干栏式建筑, 建筑占地面积182m2, 是一个集宣传推介、导游服务、咨询投诉、办公会议、演艺购物、安防监控、厕所盥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因用地局限, 场地设停车场车位数9个, 利用凤尾竹枝密干矮的特点分隔舞台与停车场, 减少停车对广场舞台的干扰, 也有利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突出显现。

3 地域景观的表达

地域景观的表达元素是指能够充分承载和传递文化信息的某些物质[4]。广场设计中反映地域景观的元素主要由建筑物、雕塑、小品、铺装等人工元素和以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两部分组成。在主入口广场融入瑶族景观元素不仅宣传当地民族特色, 也可加深游客对场地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3.1 铺地图案的多样化

对都安文化要素进行取材, 选取瑶族有代表性的瑶锦、长鼓、铜鼓等图案, 经过变形, 分割、重组, 反映于广场铺装之中。

3.1.1 瑶锦图案铺地

瑶族好五色衣, 早在后汉就有记载[5], 通过红、白、黄、绿、橙等色丝线绣出丰富的花纹于黑色、深蓝或青蓝布底, 这些花纹图案为广场铺地提供素材。瑶族长方形的挑花锦俗称“帕”, 流行于广西河池地区, 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6]。广场中心铺装设计用桃花红、黄绣石花岗岩按照几何规律绣出大团花图案, 外用中国红花岗岩铺成环形, 两者间随机埋入五彩地砖灯, 并以钢化磨砂玻璃保护, 表现五彩主题, 突出广场的“韵”美。

3.1.2 长鼓饰纹铺地

长鼓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造型奇特的长鼓表面饰纹美观大方, 在广场四角利用冰花篮和芝麻白花岗岩将长鼓乐器装头部饰图案嵌入铺装。活跃生动的图案丰富了场地色彩, 也为广场四角的主题表现提升动感。

3.1.3 铜鼓饰纹铺地

瑶族铜鼓是瑶族权力的象征, 常用于婚嫁丧葬和节庆场合。广场舞台中心铺装借鉴铜鼓表面太阳形放射状图案, 采用红、黄、白三种花岗岩铺地, 条形嵌套分割舞台, 与广场带状铺装一致, 便于引导游客视线, 强化舞台的视觉效果。

3.2 建筑造型的地方化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 大部分瑶族民居均为依山而建的竹木干栏式建筑, 场地中的社王庙、临福客、游客服务中心参考瑶族竹木构架建筑, 突出表达建筑横纵向结构标识, 屋顶均为坡屋面, 立面墙体采用深灰色和白色调, 门窗格扇、花罩漏窗在精雕细刻的同时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瑶族长鼓吉祥物纹样图案, 象征崇敬万物, 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 犹如瑶家玲珑剔透的锦绣。建筑装饰格调自然流畅、清新典雅, 具有鲜明的干栏式建筑风格。

3.3 园林小品的民俗化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游人休息、欣赏及点缀环境的小型建筑物和装饰设施, 是城市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7]。神圣的“密洛陀”女神被布努瑶民众崇敬为人类创世之母、创造万物的女始祖;在广场的正中心设置“密洛陀”女神雕塑的景观喷泉, 增加游人与广场的互动, 通过场地纵横的条形铺装引导游客视线集中于雕塑喷泉上, 感受“创世之母”的民族风情。

另外, 广场四周布置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竹编工艺品, 有手拿密洛陀野生葡萄水果篮的瑶族情景雕塑、有反映都安八景的舞台浮雕背景墙、有反映瑶族革命文化的大型景观墙等, 从不同层面反映了都安县瑶族风物特产和历史文化。

3.4 植物配置的乡土化

植物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提供庇荫场所, 具有观赏价值。广场绿化选用乡土树种营造景观, 表现植物色彩、姿态、果实、风韵等观赏特性。广场中的植被多为灌木及小乔木, 以组团的形式搭配形成围合空间, 丰富广场层次。利用不同植物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表现景观主题形象, 如入口一侧刻有“翠屏山森林公园”题字的大型假山周围种植红花檵木、苏铁、红叶乌桕、小叶榄仁等植物, 山石植物的组合造型反映出翠屏山印象, 也表达都安瑶族大山情怀的纯朴性格;舞台西侧的绿地由红花檵木、黄素梅、福建茶等灌木组合形成的花包造型隐喻瑶族盘阿思、刘三娘之间的爱情故事, 增添人文气息和景观美感。

3.5 市民活动的民粹化

都安瑶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 如瑶歌对唱、打陀螺、打铜鼓、跳竹竿、扁担舞等, 场地在规划时注意营造不同大小的空间供市民活动, 除了日常观赏游览休憩活动之外, 对一些有民粹特色的活动规范化, 提倡并置于特定区域, 丰富场地的人文特质 (见图5) 。

5 结语

都安县翠屏山森林公园主入口广场兼顾公园入口和市民广场的性质, 紧临山脚, 周边楼房林立, 对广场的观赏具有全方位和多视角特性;为丰富和扩大空间, 打破单一平面, 满足休闲娱乐、节庆集会、文化演艺、游客咨询、办公管理等多功能性;平面构成、空间体验、视线引导、设施布局等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强调地域景观特色, 在造型, 色彩、结构、纹饰、植物上均融入当地瑶族文化, 同时考虑活动空间的引导,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

方案重视乡土资源和地方文化挖掘, 保护和延续民族精神和美学特征, 促进人与场所的和谐共生, 为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风景园林发展尽一份力。

摘要:翠屏山森林公园主入口广场不仅是公园形象的展示地, 也是县城市民活动的聚集所, 还是民俗、革命教育的纪念场。在场地中运用瑶族文化, 植入瑶锦、长鼓、铜鼓等符号特征, 形成“瑶风五韵”的设计主题, 以植物、小品、铺装、地形、建筑营造大小不同的个性空间, 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民粹休闲活动, 赋予广场地域文化属性, 传承和发展瑶族人文精神, 展示公园地域景观特色。

关键词:风景园林,瑶族文化,地域景观,广场设计,五韵

参考文献

[1]张丽珠.论广西瑶族歌舞音乐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 (5) :35-37.

[2]吴军, 李鹏波, 臧真荣.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探讨——以蒙山森林公园广场规划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4) :201-204.

[3]吴建陵, 黄华丽.“好五色衣裳”——瑶族服饰色彩特点初探[J].艺术教育, 2005 (4) :108-109.

[4]史晓松.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5]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6]左汉中.民间织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上一篇:中小学课题研究申报表下一篇:毕业生求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