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节选朗读(共2篇)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
1.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2.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
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其妾生一子,有足疾。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后发生内乱,孔子去鲁至齐,受到齐景公的礼遇。景公咨以为政之道,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景公虽然赞赏他 1 的意见,但终不能加以任用。孔子遂返回鲁国,整理古籍并教授弟子,从学者更加众多,远道而来者遍及各国,其中以子路、曾晳、冉有、颜渊、公西华、仲弓、闵损、宰我等最为著名。如此度过了十三四年。《论语》“侍坐”章所记述的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期之末。其时鲁国的政权又落于季氏家臣阳货之手。阳货欲借重孔子的声望,遂邀他出仕,孔子虚与委蛇。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孟懿子(孟僖子之子,受父命师于孔子)逐走阳货,鲁国起用孔子,任为中都宰,一年之中再迁为司空、大司寇,孔子时年五十一岁。十年(前500年),齐鲁两君会于夹谷,孔子预为武备,据礼力争,挫败了齐人劫持鲁君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领土和尊严。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以“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古制为据,提出“堕三都”的建议。因三都已成家臣反叛三桓的据点,该建议乃得以实施,毁掉了叔孙氏的郈邑和季氏的费邑,唯孟孙氏坚守成邑,围之而不能克,其事乃半途而废,孔子强公室、弱私门的计划也因此而遭到挫折。齐人闻孔子之举,深恐鲁强而不利于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氏,诱使其荒怠朝政,并激化三桓与孔子的矛盾。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朝,对孔子颇为无礼。孔子见志不能伸,便率十余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时值鲁定公十三年春,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一行先到了卫国,居十月而过匡过蒲,曾为匡人所囚。月余复返于卫,仕于卫灵公朝,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卫灵公问以军旅之事,孔子辞以不知,遭其冷遇,孔子遂离开卫国,经曹国前往宋国,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拔其树,欲杀孔子,孔子乃去宋至郑,曾与弟子失散,被郑人讥为丧家之犬。至陈,居三年,去而适楚,途中因绝粮而困于陈、蔡之间,几至饿毙。路遇楚国狂士接舆,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遭其讽劝讥嘲。至楚,见叶公诸梁,叶公问以政事。不久离楚返陈,复返于卫,受卫灵公之孙卫出公禄养。居数年,季康子使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离卫返鲁。时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至此,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为“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国政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著名晚辈弟子。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晚年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 2 著名晚辈弟子。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2、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之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四、文本详析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一次谈话,文章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写作的特点也很值得注意。
《论语》开创了先秦语录体说理文的先河。它以记录孔子的言语、孔子与弟子及时贤的问对为主,也附带记载了孔门著名弟子的一些言论。就文体的特点而言,它们大多篇幅简短,平朴自然,所记多为只言片语,极少神态、动作、场景及性格的描写,片断性较强而整体感较弱。由此来看,本文在《论语》中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它不仅记录了人物的语言,也出现了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和场景的描写,而且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谈话的过程首尾完具,内在的节奏跌宕有致。颇富文学色彩,全文像是一出不话剧:人物,背景(课间?)、事件。至于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况味,更是十分的丰富。
文章第一句话,就交代了谈话的参与者(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及其具体情境(先生坐,弟子侍坐)。以孔门的尊师重礼和师弟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所以,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无疑是为了打消弟子们因拘礼而不能尽言的顾虑,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慈祥、平易近人。启发式教学。而“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提问,则揭开了文章的中心话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平民出身的人想有所作为,除了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擢用之外是绝无可能的。这也反映出孔子一贯的思想,即求为世用,以行其天下归仁之道。
于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位弟子都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子路以勇武见称,性格梗直鲁莽(在教育方面,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常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好勇过人。兼,倍也]人,故退之。‛),不假思索便抢先作答,以振兴受压迫的弱小国家自任,完全是一副当仁不让的神气。孔子“哂之”,既有善意的批评,也不无私心的赞赏,或不出所料之会心一 3 笑?(《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在孔子看来,子路果敢决断,治理政事毫无困难)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中等国家,如晋、楚,则为万乘之大国矣),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这一表示,自然发生了影响:冉有的回答,既申其襟抱(冉有长于理财,故以‚足民‛自任),又多了一分谦虚和谨慎(不说‚千乘之国‛,而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又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而公西华的回答,就更为谦逊(公西华善于治礼,礼尚卑让,故云‚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仅以‚小相‛自任)。由各人的口吻,当时的情态和说话者各自的性情宛然如在目前。在如此简短的篇幅之内,而能见出如许微妙的变化,人物的语言又呈现出如此个性化的色彩,实难能可贵。
但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却在曾皙一段。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前三位弟子,都是仅记其言,并未作其他的描写。随着孔子“点(曾晳,字点),尔何如”的问话,读者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曾晳,读者的阅读惯性也期待着听到预想中的回答,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由动作、声音所构成的场景延缓了叙述的节奏,预示着某种变化的发生(前文之谈话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果然,曾皙的回答完全溢出了“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限定,它与前三位弟子治军、治赋、治礼的入世理想皆全然无涉,也毫无概念性的陈述,而是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雨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其中流露着一种从容欣悦、无所牵碍的心境,令人为之心旷神怡。全文也在孔子“吾与点也”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
最后,由于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回答未作明确的评论,所以曾晳留在后面,想知道孔子的看法,孔子逐一给予了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深刻了解和充分的信任。至此,全篇意足神完,自然收束。
讨论问题:以孔子积极入世的一贯精神,何以会如此赞赏曾点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未曾解释,后人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孔子见天下无道、志不能伸而产生的出世之思,与其“道不行,承桴浮于海”(《公冶长》)和“欲居九夷”(《子罕》)之念属同一性质。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有感于天下无道而产生了隐逸之心?平静无为?有的则认为曾点所言,实为太平社会之缩影,孔子的感叹,乃是对此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感慨于大道废弃,深惜三子之一意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从容自得于日常之间。孔子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可见其乐道之心,孔子一直强调“安贫乐道”:道在我,则无往而不乐。当时凡来求学于孔子之门者,皆有意于 4 用世,未必皆有志于行道。孔子之“与点”之叹,是为诸弟子之汲汲于有意用世而叹也。然而大道不行,常居亦需有“乐道”之心:道在我,乐无所不在。
这些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似不必拘泥于一端。对孔子而言,天下有道,人人无奔波之劳、冻馁之苦,而得以畅享人生,自然是最大的快乐;天下无道,壮志难酬,失望之余,乃交结于同道,寄情于山水,也是欲进不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提问: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儿时,现在有什么不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我们如何来安顿自己的人生?)
五、艺术特色
文章以自然而完整的结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子路之急躁、直率、自负),简练而传神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几千年前孔门师弟问对切磋的动人情景,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而它所涉及的人生志向的话题,也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情境的永恒性,因此激起了后人无穷的共鸣与遐想。
六、思考题思路提示
1.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 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2.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韩诗外传》在构思上受到“侍坐”章的影响,但没有本章的自然、平实和蕴藉;其句式更为整齐,语言更为华丽,感情更加张扬、外露,并带有战国文章的雄辩色彩。
3.假如你想在社会事务或政治领域有所作为,而这一理想又屡遭挫折,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提示: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七、附: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5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夫子哂之[4]。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四人皆孔子早年弟子。子路是字,姓仲名由,小孔子九岁,于孔门中年岁最长。曾皙,名点,曾子(曾参)的父亲,年岁次于子路。冉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2] “以吾”句: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点就感到拘谨。平时你们总说:“人们不了解我的才干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样去做呢?一日,谦辞,意思是年纪大一点。居,平居,意为“平时”。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式。
[3]率尔:轻率的样子。摄:迫蹙,这里有“夹”的意思。方:指礼法。[4] 哂: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难以开口。平时你们总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干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去做呢?‛ 子路急忙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困迫于大国之间,外有敌军侵犯,内有灾荒接踵而至。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它的百姓具有勇敢的品质,而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5],如五六十[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7]。”
[5] 方:指国土的边长。[6] 如:或者。
[7] 如:至于。俟;等待。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答道:‚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时间,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制度,只有等贤明的君子来建设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8]。”
[8] “非曰”句:不是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间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相,读四声,义为赞礼的人。端:礼服;章甫:礼服的帽子。注意此处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不是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9]
子曰:“何伤[10]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2]!”
[9] “鼓瑟”句:(曾点)弹瑟声音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撰,郑玄本作“僎”,读作“诠”。《广韵》:“诠,善言也。” [10] 伤:妨害。
[11] “莫春”句: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穿定了,我愿意和五六位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莫,同“暮”。成,定。冠者,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舞雩,指雩坛。《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即曾点所欲风处也。” 乎: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沂(yi):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入海。风:风用作动词,吹风。舞雩:古时求雨的坛名。注意古代汉语中这种“介词+地点状语”后置的现象。[12] 与:赞同。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之声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答道:‚我没有他们三位说的那样好。‛
孔子说:‚那有何妨?也就是要说说各自的志向啊!‛
yúyí 7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慨然叹道:‚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道:‚先生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问道:‚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宗庙的祭祀与诸侯的盟会,不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作小相,谁又能作大相呢?‛
xī
八、补充:四弟子
1、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 8 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
2、曾子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一生如其父不做官,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从其身上亦可见其父之处世原则。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3、公西赤(前509~?)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4、冉有
师徒渊源:冉有,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但这是个十足的俗人和势利眼。冉有当季氏(鲁国执政)的家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有一次季氏要干不道的事情——“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质问冉有为什么不谏阻,冉有说了一大堆这么干的理由,后来被孔子说的没话可说了,塘塞说:这是季氏的主意,我也没有办法啊!孔子极其气愤,对其他弟子说:“冉有非我徒也,汝等可鸣钟鼓而攻之!”
儒家一开始就有俗不可耐的势力小人,跟孔子学了点文雅的东西掩盖自己,孔子称其实这种人是“小人儒”。以后这种“小人儒”是越来越多了。
九、孔子与“礼”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即“礼”,其中包括礼节仪式、政治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等。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为完备和完善的。而到了春秋时代,西周的旧礼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新兴势力违礼抗礼,礼崩乐坏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试图在政治上用周礼,思想上用仁来消除当时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君臣内部的问题。所谓周礼,一般认为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仪礼》中所描述的琐碎的“礼仪”并非凭空捏造,毫无意义,它源于远古 9 氏族的原始礼仪活动,巫术礼仪。在原始的礼仪活动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细节也不能忽略,否则渎神,对神的不敬,如打猎,就会得不到猎物。它将其群体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对每个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器皿中两串玉)若“豐”,推之而奉神之酒谓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礼是后来的字,金文中有用丰字的。
从商至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礼也从事神,到人事,即将原始礼仪加以改造、系统化,成为一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周公),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孔子一生的目的都在于恢复周礼,渴望用周礼重新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用礼纠正已经发生改变的混乱的社会。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郁郁乎文(典章、制度)哉,吾从周”(《八佾》)
孔子“复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礼是社会规范,而仁则是达到这个规范的道德。礼在外在的,仁是人的内在道德。
钱穆:“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主敬:《礼记》开篇第一句是“毋不敬”,郑玄注:“礼主于敬。” 孔颖达疏:“行五礼,皆须敬也。” 《孝经》:“礼者,敬而已矣。”
君子自谦而敬人:《礼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孟子》:“敬人者,人恒敬之。”
十、对比阅读
● 《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
hé
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韩诗外传》卷七: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
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
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
颜回不愿。孔子曰:‚回何不愿?‛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
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
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诗曰:‘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教学目标
1. 学习用“重音”“停顿”等朗读方法读懂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2. 试着用说书的形式,感受古代白话文的魅力,品味人物的神韵。
教学过程
一、在朗读中“感受形象”
(一)朗读题目,初知人物形象
1. 朗读题目,初步了解人物地位。
师: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一起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师:“凤辣子”是——
生:(齐答)王熙凤。
师: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是贾母十分信任的人。
生:是贾府实际的大管家。
……
师: 她是林黛玉的——
生:嫂子(表嫂)。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很有效。这是她们的第几次见面?
生:第一次。
师:这篇文章是小说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节选,题目是编者取的。
2. 课前朗读,生生交流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课文咱们预习过了,这就是大家的预习单(课件出示6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爱看书,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读过《红楼梦》了;大家的预习习惯也很好,每个同学都读了3遍以上课文。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王熙凤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们是第2小组,王熙凤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泼辣、富有,穿着漂亮、高贵。
师:真了不起,读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生:我们是第6小组,王熙凤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高贵美丽,而且很关心林黛玉。
师:看来,王熙凤给你们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生:我们是第5小组,我们组认为王熙凤穿得华丽高贵,而且很放诞无礼。
师:大家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好。老师还把大家认为难读的词语整理了一下,我们来读读。(出示词语,生字用红色标出)
(小老师带读,生齐读)
师:难读的词我们会读了,那大家认为最难读的地方是——
生:第1自然段。
师:其实,不论读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先把不会读的字给读准了,把难读的段落给读通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在就请你们再次读读自己认为难读的部分吧。
(点评: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文言文、古诗词”外白话文中最难读的内容之一。难读在哪里?其一,文中生字很多,学生字音不会读,字义不理解。其二,句子过长,学生难以停顿,难以理解。其三,文中描述的服饰过于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宽,别说看到过,就是听也没听到过。总之,文本内容的高深与学生知识的肤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教师该怎么办呢?第一,让学生大致了解王熙凤与贾府人物的关系及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为理解文本埋下伏笔。第二,文本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知道,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通过预习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初步认识,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明确了教学的难点,能有效帮助教师找到教学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
(二)渗透方法,再悟人物形象
1. 缩句对比,感知穿戴花样繁多。
师:谁自告奋勇来读读自己觉得难读的部分?
生: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中间停顿了好几次,常常回读)
师:真的挺拗口的。怎么会这么难读呢?
生:王熙凤的穿戴我们都没见过。
师:哦,因为陌生。还有吗?
生:她穿得实在太多了,搞不大清楚。
师:复杂,眼花了。
生:这些配饰、这些衣服的名字很长,也很难读。
师:哦,那我们就来看看她到底穿了些什么,戴了些什么,谁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说?
生:头上戴着攒珠髻。
师:还不够简单。
生:头上戴着髻。
师:好!绾着——
生:绾着钗。
生:项下戴着圈。
生:裙边系着佩。
生:身上穿着袄。
生:外罩褂。
生:下罩裙。
师:看清楚了没有?(清楚了)还眼花吗?(不眼花了)自己读一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熙凤这一身上上下下穿戴了多少东西啊!头上戴着——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说,教师指图上的相应部分)
(点评:朗读任何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才能渐而读出情、读出味来。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其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差异较大,而王熙凤这一人物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穿着打扮奢侈华丽,许多配饰莫说是现在没有听到过,在那个年代也是罕见的,对学生而言,“髻”“钗”“圈”等物品都极为陌生。如何在“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幻境中,看清王熙凤的真面目?首先,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去除“枝叶”,留下“主干”,即通过缩句的形式化繁为简,让学生看清楚王熙凤一身繁复的穿着究竟是什么。其次,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弄清楚这些服饰、配饰具体的模样、穿戴的位置。经过这一过程,学生脑海中清晰地留下了褪去彩绣辉煌神秘面纱的王熙凤形象,感知王熙凤穿戴的花样繁多。)
2. 渗透方法,感受穿戴彩绣辉煌。
师:那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写吧?(不行)为什么?
生:这样写太简单了,一点都表现不出人物的高贵。
生:要是这样写,那她就和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师:和哪些人一样了?
生:和旁边的那些丫鬟一样了。
生:这段话前面说她是“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写就都一样了。
(师相机板书:彩绣辉煌)
师:看来王熙凤就是王熙凤,作者这样的语言(点击回到原文)才显出王熙凤的彩绣辉煌来。那我们该怎么把它读好呢?不要着急,先想一想,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髻。
(生静静思考、想象)
师:自己先读一读,你能把自己看到的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师:谁来试试?
生: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没有重音,很普通的读)
师:看到了吗?(没有)怎么样才能看到呢?谁再来读?
(另一生读)
师:怎么她一读,我们就看到了呢?
生:因为她读的时候有轻有重“。金丝八宝”读得重一点。
生:她读得比第一个同学有感情。
师:看来她是用读重一点的方法来强调的。你还能怎么读,也能让我们看到呢?
生: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师:镶满了珍珠,真是珠光宝气呀!
生: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读慢“金丝八宝”)
师:闪闪发光了。
生: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读快“金丝八宝”)
师:太耀眼了,刺到我的眼睛了。同学们,发现了吗,重一点、轻一点、快一点、慢一点,都能够表达自己想要强调的东西,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彩绣辉煌。下面就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接着读一读后面的句子,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生自主练读,教师巡视)
师:读得真是有滋有味,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晃起了脑袋。现在谁来读下一句?
生: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师:真是贵气逼人啊!你接着读——
生: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师:看到与众不同的佩了吗?(学生点头)这句话比前面的长一些,你还是读得这么清楚,能分享一下经验吗?
生:我在“宫绦”的后面停了一下,在“双鱼比目”的后面也停了一下,就读清楚了。
师:看来,停顿很重要。我们来看这块佩的下面挂的是豆绿色的流苏(教师在“豆绿宫绦”下面画线),款式也很特别(教师在“双鱼比目”下面画线),颜色更是稀有的玫瑰色。谁也来读读?(生读)
师:请刚才这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生: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停顿较乱)
师:这一句更长了,你别紧张,再试试。
(生读,依然停错位置)
师:看来一口气读好像吃不消,在哪个地方换下气会比较好?
生:“穿着”后面要停。(师画上停顿线)
生:“缕金百蝶”是连在一起的。
师:你们也这么想吗?
生:不对,“百蝶穿花”应该连在一起,我知道有这个词。
师:我也听说过。其实这件衣服是用金色丝线绣成了百蝶穿花的图案,所以在这里停顿比较合适。(师在“百蝶穿花”后面画上停顿线)
生“:大红洋缎”要停顿。
师:那个年代能穿上洋货,身份地位肯定不一般。(师在“大红洋缎”后面画上停顿线)它的款式也很时尚,是修身的窄裉袄,更能显示出王熙凤苗条的身材来。这下看清楚了?(学生点头)再请刚才这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身上穿着 / 缕金百蝶穿花 / 大红洋缎 / 窄裉袄。(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停顿清楚,马上就读好了。谁再来读?(另请三位学生读)
师:一起来——(生齐读)
师:瞧,这身打扮真是光彩夺目,彩绣辉煌啊!自己连起来读读。(生读)
师:咱们合作着也来读读。头上戴着——
生:金丝八宝攒珠髻;
师:绾着——
生:朝阳五凤挂珠钗;
师:项下戴着——
生:赤金盘螭璎珞圈;
师:裙边系着——
生: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师:身上穿着——
生: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师:外罩——
生: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师:下罩——
生:翡翠撒花洋绉裙。
师:读着读着王熙凤彩绣辉煌的形象就出来了。(板书:感受形象)
(点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从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仅让学生感知王熙凤穿戴花样繁多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王熙凤为什么要穿得如此“彩绣辉煌”。本环节的教学就是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在认识“主干”的基础上,再看枝叶的“繁花似锦”。教学紧紧围绕“看”字展开,从学生的视角慢慢看王熙凤从上至下的彩绣辉煌,用自己个性的朗读方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快慢,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进行一种艺术创作,使得“彩绣辉煌”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感受王熙凤“神妃仙子”的人物形象。)
二、在说书中“品味神韵”
师:不过读一个人物,光读出她的形象还是远远不够的。刚上课的时候我们进行了预习交流,我记得第2组和第5组的同学都觉得王熙凤给他们留下了一种泼辣的感觉,那我们能不能透过王熙凤的这身打扮,把辣的韵味也读出来呢?(板书:神)
(生沉默思考,无人举手)
师:我想到在老北京有一种说唱艺术叫评书。(课件出示“评书”二字)你们听说过吗?(生摇头)
师:评书就是说书人拿着一块醒木在桌上“啪”一拍,然后声情并茂地说故事。评书和朗读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形式把人物读活,还可以读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来。要不,咱们现场来一段?
生:好啊!(情绪激动起来)
师:我来当说书人,观众们,要是我说得好,你们怎么表示?(学生鼓掌)不,观众听书也是有讲究的,说得好不鼓掌,而是喝彩叫“好!”观众们,可以开始了吗?
生:可以!(坐端正准备听评书)
师(示范)“: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停住)怎么?我说得不好吗?
生:好!(情绪激动,兴致盎然)
师(继续示范)“:头上戴着 金丝八宝 攒珠髻……翡翠撒花洋——绉——裙。”
生:好!
师:你们都叫“好”,究竟哪里好?
生:您说的时候,声音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师:这叫“抑扬顿挫”。
生:您还加上了很多动作。
师:对,我还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生:很有感情,就好像王熙凤真的来到了我们身边一样。
师:谢谢你的肯定。
生:老师的表情也不一样了。
师:你很会观察!同学们,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很好,说书的时候呀表情要夸张、要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声音也要抑扬顿挫,这么一来人物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也更浓了。现在就请你们也站起来试着练练。
(生开始练习,放不开声音、手脚)
师:打断一下,咱们要练呀就要放开手脚好好练。
(学生投入练习,教师巡视)
师:咱们一起来试试。(生展示说书)
师:好!过不过瘾?(生:过瘾!)也给自己叫个“好”!(生:好!)哎呀,了不起,一个彩绣辉煌的王熙凤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足足地品味了她的神韵。(板书:品味神韵)
【论语节选朗读】推荐阅读:
节选廉政格言05-28
边城节选11-30
离骚节选练习01-15
《组歌》(节选) 教案02-13
《繁星·春水》节选03-18
名家写景散文节选06-01
初中英语词组(节选)07-13
三字经节选10-24
秋水节选大学语文01-25
描写伤感说说节选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