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800字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观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孔子》观后感800字 篇1

颠沛流离中,总有那群人将孔子紧紧追随。师徒的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把这一路的马蹄嗒嗒、车具

吱呀,沧桑里的气喘吁吁,谱成动人心弦的生命的交响曲。

这曲子环绕在我心头,终日不绝;这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怎样一位智者,有如此大的个人魅力啊。或许,没有精读过《论语》的我,对孔子博大高深智慧的了解,仅仅冰山一角罢。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其实更多的,是我对其执着的了解。

孔子被乡野百姓评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张岱却在《四书遇》中写道:“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试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岂不凡事皆可为?所以我们说“圣人”孔子。俗语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屈原有言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鲁迅也借作品吐露自己“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的心声。可见,孔子之风,这思想的东风,也拂过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拂出了中华大地的春天。

细细想来,“知其不可为”只是单凭经验所做的初步判断,并非实际的“不可为”,究竟可不可为,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孔子不因为结局的成功与否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为所应为”的哲学,乱世中也总会有懂得的人,于是,孔子身边总有一群人紧紧相随。

电影里,孔子的好长时间是在路上,凄风苦雨,甚至刀剑紧逼,这一路走过了时代的变幻无常,也历经了人情的乍暖还寒,然而岁月纷乱,我心不乱。孔子一如既往地前行,孔门弟子愈加忠心地相随。尽管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人生不可避免地留有遗憾。但这一路走来,一路的相随,一路地携起手来和命运纠缠,彼此心中,所有的患难便不难,所有的遗憾加起来,就是美满。

孔子电影观后感800字 篇2

与此同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对于学生的那份情、那份切。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特点。

他的学生里有富贵的子贡,好战的冉求,勤勉的颜回,还有生为家效的漆思弓,他对子贡说:“子贡啊,还是你最有办法,”他对冉求说:“国难之际,君子后有责任。”他对子路说:“国之事,切勿急于求成。”他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通过因材施材,让每个学生耳濡目染,深受教化。他理解个性,尊重差异,用实际教学诠释了”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因而学者,因而不学。”

孔子的仁义施政理念在鲁国未受国君重视,堕三都半途而弃,最终导致孔子都仁礼在鲁国推行深感失望,最终背中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在途中,孔子的身影萧寞又悲寂。马绳断了,被摔在泥沼里的孔子悲切的大笑了。那笑里有对知不为而为之的执着,有满腹才华却无处绝展的悲焰,有对国家的缠绵弦恶。

第二天,颜回来寻孔子。孔子问他:“那路途一片贫瘠,无水无食,你是否要随我而走。”颜回坚定而又真挚的望着孔子:“请师许我从行。”刚说完,孔子的其余弟子便驾着马车、书籍大喊道:“老师,我们来了”…多么让人热泪盈眶,感触心扉。

就这样,弟子们随同孔子走向了周游列国、推行仁义的遥遥大路。

他在卫国遇到南子美色的诱惑,却并非为所动,而是直觉到了卫国将衰的前兆,便迅速离开;他在宋国讲学时遇到了排斥、驱除,却仍心平气和;同时他的弟子仍无怨无悔伴随着老师长途跋涉,历经桑沧。

春秋未年,世乱纷纷,诸侯争霸。孔子及其弟子常常无处安住,无食充饥。有一次,他们来到因战乱而被废弃的村庄,颜因为孔子煮了他们所剩的最后一碗马肉汤。可孔子没有把它全部喝上,而是抿了一口,便让其余弟子分着喝下。那道途虽艰难,可这份师生之情却让人为之心动。

冬季,孔子与弟子们也仍冒着严寒继续前往,悠然,冰面崩碎。孔子与弟子们加快鞭马,在无情的寒酷中,惊慌失措,颜回掉进了冰渊里。在水中,颜回以顽强的意志浮到水面,生命旦危,却又投到水中,只为捡那一卷卷书。颜回每扑到一次,孔子就痛苦的喊:“回,你快上来。快上来。”然而颜回再也没有上来....

鲁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之,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抱着颜回的躯体,第一次流下了泪水…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篇3

一、终生学习、把握人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活到老,学的老。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通过不断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构筑起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孔子作为一个圣人,把学习当做了一辈子的事,完成了从“有我”到“无我”的过渡,几千年来,孔子的思想对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推崇。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能成为历经几千年而不被世人遗忘的思想宗师。在谈到学习对人的重要性时,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那他肯定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智慧但却不爱学习,那他将被放荡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直率而不学习,那他将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勇敢但却不爱学习,那他将被祸乱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刚强而不学习,那他可能将被狂妄所蒙蔽。一个人心怀仁德、为人直率、处世勇敢、遇事刚强,但如果不爱学习,所有的这些好的方面都可能向其反面发展。而那些心术不正、本身品质就有问题的人,若不学习就更可怕了。现实生活中,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单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信息化、互联网带给人类的科技成果,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新形势下教学需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探索。作风上,要加强政治纪律、党性、法律法规学习,思想才能过硬。不少职务犯罪的高级干部,翻开他们的履历,原本不少是有能力,正直、优秀的人才,可他们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人民的罪人。这不就是“逾矩”了吗?他们不就是放松了党性学习,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好的品质向其反面发展,被“放荡”和“偏激”所蒙蔽,不洁身自好了吗?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腐朽的思想所腐蚀,能够健康的成长、发展,只有终生学习,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一个无憾的自己,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让自己成为完善的社会人。

二、团结友好,提升自身水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认为,有了宽恕之心,才可以宽以待人、尊重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效率,团结出人才,团结出生产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科室,一个邻居,“宽以待人、尊重人,不强加于人”是搞好团结的基础,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应多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工作中,难免有磕磕碰碰,或意见、想法不一致,这时,怎么办?是打击别人?还是强加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替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多替别人分担,克服那种不尊重人格尊严的霸气和专横作风,工作水平和能力一定会随之提升,工作成绩也一定会优秀。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热爱本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要做好一件事情,应在“知”的基础上加入“好”,也就是有充分的兴趣,这样完成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做事的最高境界把它本身当成一种乐趣。对职业、行业来说有了解,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就是“乐之者”,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电教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电教工作的特殊性,感觉工作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头绪多,压力大,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孔子的智慧》中读到“‘乐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使人走向成功。”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圆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 篇4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魅力初中作文800字 篇5

孔子的魅力,首先源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言行主要见于《论语》,《论语》讲“仁”109次,讲“礼”75次(杨伯峻,1956),可见夫子对“仁”和“礼”的重视。“仁”的内涵是什么?“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括讲是“仁”,分开讲是“忠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相对于“仁”来说,“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孔子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在的本质的“仁”与外在的形式的“礼”的高度统一。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比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正是我们今天国家倡导的全民教育,人人享有教育权利的现代阐释吗!又如,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仍然是当今教育必须遵守的法则。再如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依然是学者学子们追求的为人为学的崇高境界。

孔子的魅力,也源于他的人文关怀。夫子关心的是人的生存状态,人活着的意义。他“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语“怪、力、乱、神”,又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不尚玄虚之谈,致力于解决现实人生和社会问题,创立上下有序,秩序井然,幼有所学,老有所养,和睦安定的大同社会。他所谓“和为贵”的思想,正是今天我们国家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真谛。孔子特别爱惜人的生命。他公开反对春秋时期的人殉,连用木俑、土俑代替活人殉葬他也是反对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文质彬彬的夫子也能骂出“断子绝孙”的话,可见孔子对殉葬的深恶痛绝。还有一例,马厩失火,夫子问“伤人乎”,不问马。同样可见他对人生命的重视。孔子的人权观,不见得不如美国啊。

孔子的魅力,更在于他的人格。他是圣人,更是常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调侃顽皮,让我们觉得亲近。读《论语》的乡党篇,简直是孔子生活的“花絮”,使我们领略到生活的艺术,教我们如何做人。从乡党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谙政治之道的孔子,看到了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看到了一个酒量很大而善于自控的豪爽之士,看到了一个有情有意的可以信赖的朋友,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也有“斗屑之人,何足算也”之类骂人的话,也有“前言戏之尔”的玩笑话,真是生动极了,活泼极了。然而更使我们钦佩的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的执著。大哉孔子,与日月争光可也。

《孔子》观后感800字 篇6

他的幼年并不安定,三岁丧父,随母颜征在移居他地。孔子小时便已与众不同“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少时家境平寒,十五岁时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曾学理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岁已博学多才。成为一名有名的学者,并在乡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他三十岁时,便已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便是一个“仁”字,仁即爱人,仁者爱人。他把仁作为他的行为准则。使仁与礼相互作用,主张君王对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从而实现“大同”的天下。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与许多其他的古代名人不尽相同。同样是早年丧父,同样是家境贫寒,同样是发奋读书。但他与许多其他人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他成名之后,便在鲁国做起了宰相。然而有一次,他见鲁君沉迷于酒色,三天不理朝政。便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从此周游列国。

对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他像别人认为的那样神乎其神。这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我是十分推崇的。他也有许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都是有许多道理的,也阐述了许多为人学习的方法。但我不喜欢他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不懂变通。

他总把仁作为他行为的准则,嫉恶如仇。在鲁国,见鲁君三天不理朝政,便拂袖而去。其实他本可以再忍受,得到鲁君的信任后,便可以独揽朝政,再推翻鲁君。到时候他不就可以在鲁国推行仁的思想了吗? 当然有人会说那违背了君子“可杀生而成仁,无求生而害仁”。是的,我并不反对,但一个真正的君子可以为了百姓而牺牲自己的仁。

鲁迅曾说过,历史不容细读,细读后,发现翻来覆去就两个字“吃人”。是的,这不是任何英雄电影,不会有主角不死的光环,不会有神秘人在危急关头出手相救,不会突然得到武林绝学。这是历史!

孔子他不知道。他的眼中只有那唯一的仁,他弃其一生去寻找并发扬那个仁。他知道君子要讲究仁义,但他不知道仁的目的有时需要不仁义的手段。他——不知道。

其实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一百个人眼中便有一百个孔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的观后感1500字 篇7

被追逐了千年的文化,在那浓墨重彩的春秋战国里,盛开出了骄傲绚烂的花。孔子,一位熏陶世代炎黄子孙的圣人,在周润发的演技之下,或微笑,或凝重,或慈祥,随那抹长须,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属于他的世纪。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透过大屏幕穿越过去,去思索。他的礼,他的爱,留在了过去,也流到了现代。对国对家,他予礼,予爱。对国家和君上,古朴又虔诚的朝拜,透过眼神,流露着忠诚与热爱。十年的颠沛流离,被嘲笑被驱逐,他依旧怀揣一颗兴邦安民的心,长跪于鲁国城门,一声“我回来了!”,多少委屈与无奈,化作两行热泪,留在他梦寐以归的圣土上。孔子在战火纷飞的春秋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当下的我们呢?对父对师,他予礼,予爱。家境贫寒,不忘先父教诲,本书生一个,却谨遵父亲遗愿,将射箭练习得优于擅长射术的季孙斯。他与师父老子,禅坐在云雾缭绕的峰顶。“先生的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世,我的道,则在人间。”对师长的谦逊与尊敬,在那微笑的脸颊上,淡泊的如此宁静。即使受万人景仰,在老师面前也毕恭毕敬,像个懂事的孩子。我们已经受到圣人精神洗礼数千年,这种尊师敬长的古老传统应该依旧在我们身上散发出年轻的光芒。

对妻对子,他予礼,予爱。他与妻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当他揽糟糠之妻入怀,充满眼里的是对发妻的感恩与挚爱。当他收到排挤不得不踏上漂泊流浪之旅,他的留恋,他的不舍,他的`无奈,岂是一场大雨冲刷得了?对孔鲤、孔姣,作为父亲,他似乎给予的太少,但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饱含一个父亲的严与爱,亲与怜。生活在物质丰富社会中的我们,能否保持那份单纯的爱,对爱人,对孩子,对自己?对徒弟,他予礼,予爱。徒弟,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奔波路上,他与众弟子不离不弃,肝胆相照。当颜回殉道时,我看到了一个师长对爱徒那撕心裂肺的疼爱与不舍,当子路殉国时,我看到了一个师长在惊闻噩耗时的诧异,心里猛地绞痛,鼻子一阵微凉,在异国他乡受到不解与排斥,依旧在纷乱中以仁义礼乐施教于人。“大道之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呢?为师者,至此足矣。对南子,他予礼,予爱。他看出了南子放荡不羁妩媚妖娆的外表下,知人善用,爱才惜才的坦率与真诚,南子看到了他所有的破落与不幸都掩饰不了的博爱与坚毅。他们都被其他人误解,却都被彼此理解与认可,于是长长的一跪……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受那些被人误会被人不解的“异类”?多一份沟通与理解,少一份冷漠与歧视。

对敌,他予礼,予爱。不管对手是敌国强大的君王大夫,还是国中的反贼叛逆,他都争取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当然,万般无奈之下,火烧公山狃的军队,我看到了他击鼓到最后的悲怆与不忍,我们对于敌人,是不是也应该以礼为尚,绝不首先使用武器与暴力,在和平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他用礼和爱教会了我们很多。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情思深深而无邪念,他认为朝闻道夕死足以。他认为人不能改变世界,至少可以改变人的心。他有着世人能理解的痛苦,却有着世人不理解的从痛苦中领悟到意境。

孔子电影观后感450字 篇8

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礼乐仁和,一次他为了不让一小孩陪葬,与众大夫唇枪舌战,还很幽默的说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得众人发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觉得,孔子在面对众人的挑战下,依然沉着稳定,言辞幽默有理,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鲁国确被权势驱逐,颠沛流离十几年,这几年间,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国游说实行礼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斗志。可是当时正值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大国吞并小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君王只想着怎么打仗,百姓只想着怎么活下去,试想下,如果你活在当时,会有空去接受什么仁爱之道吗,不太可能吧,我下顿饭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还有那闲工夫去追求礼乐仁和,我爱他人,有谁来爱我,来解决我的温饱吗?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说教并没有让人们接受。于是一行人周游各国十几年后回到母国鲁国,决定不参与国事,从此传道授业,并且着书,后人则有因为书而理解他的,也有因为书而误解他的。我觉得施仁政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可是俗人却因为欲望,而产生的邪恶念头推动着人类走向灭亡,走向腐败。

孔子当然也会有痛心的时候,当我看到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回来,最终淹死时。我觉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当时是多么的伤心,看着自己的徒弟为了拿回书被冰水淹死,却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但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弟子们对他的尊重,还有子路战死沙场,可以说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听闻了他的死讯,他能不伤心吗?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为大将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这句意味深远的话,我认为是说人们还是不懂在痛苦中体会到哲理,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去好好体会。

孔子电影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9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

于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导筒下的戈尔恰科夫,那个周游于意大利的俄罗斯人,故土始终在他的梦中萦绕:那所乡间的木屋,那条黑背大狗,那一坪风吹草低的俄罗斯田野……

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

《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

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

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的展现给观众,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不过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

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为了凸现孔子的外交谋略,我也认了。

但是,得知鲁军不听调遣时,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办”,立马让电影院笑了场。这种历史片,孔子动辄抛出《论语》名言,不能太穿越,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又满口大白话——我当时就想喊一句“你过时了”。

然后,掌了权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强制拆迁,要“堕三都”,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式老谋深算的变相流放了。

这时孔子独自上路,但颜回死乞白赖的第一个出现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师走。接着,子路、子贡、曾参等人悉数到场,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驴友团横空出世(史实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积极,力劝孔子离鲁)。

之前已经打好了南子的伏笔,周迅还是《画皮》里的狐狸精模样。子见南子一幕随即在影片中出现,但谈不上精彩,坦率的说,周迅有点太用力了,淫荡有余而富贵不足,在表演前观摩下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应该更好(周迅戏分不多,在海报上却很扎眼)。

之后最大的杯具来自孔子驴友团行走于冰湖之上,几个水下镜头就已经让观众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书简的马车压破了冰面,颜回为救书简,溺毙于冰水中。

《论语》里怎么说颜回?《雍也》记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着实是个超凡脱俗的精神贵族,后世称其为“复圣”,与孔子配享。但在电影里,任泉的演技没问题,可一张脸总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点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影子?再者,颜回明明死在孔子归鲁之后,而且归鲁后还开宗讲学,整理《易》经,发轫出了被称为“颜氏之儒”的学派——影片何苦改成这样呢?

颜回死时,水下摄影那个煽情啊,明显走的是纯爱剧的路子,再加上发哥脸贴着任泉的脸半晌不肯离开,估计一干腐女又得乐了。

不是颜回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讲,孔子的弟子们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爷们儿,纯是很纯,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这一票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然后才各有特性,书卷气毫厘不现,不真(称呼也有点乱,按常规,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弟子被孔子称为“赐”为宜)。

至于孔子的家人,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还是刘慧芳的路子,看着倒还行;但是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而不是“孔锂”,这个字幕错误就算是笔误也不可原谅,孔子那个时代,怎会有“锂”字?还好影片没把“子贡”笔误成“子宫”(据说片方在公映时会做紧急修改)。

而孔子见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戏,俩人坐在山峰上霞光万丈,我还以为发哥要改唱《神话》了。这段故事是桩史学公案,不过按司马迁的写法,孔子去周都洛阳见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史)老聃,按照那个场景拍挺不错的,现在这样改,我总联想起洗发水广告。

这个场景其实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圣化的艺术旨趣——当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讲究。人家拍《小**》《基督的最后诱惑》和《耶稣受难记》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径通幽的造神,我们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脑袋上加光环,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后的小半段历史,若比起《甘地传》讲述人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来,在素材删剪上也殊为可惜——孔子曾有“致学、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阶段论,扔掉前半截,总让人不满足(当然片长也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漆思弓后来总算出场了,跟着孔子颠沛流离一番,也出落成了个糙老爷们。而且没别的用处,报个子路的丧就算完了——其实子路也死在孔子归鲁后,你要说这是拍电影不必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过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实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归鲁后接连孔鲤卒、颜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后孔子卒,照着这个拍,不也挺戏剧的吗?

这个漆思弓太可惜了,拍历史片,总逃不过“正史”和“戏说”的纠缠,既是拍正剧,又不是恶搞戏说,加这么个虚构人物,其实完全可以透过他的视角来看历史人物。金庸用韦小宝写康熙,用郭靖写成吉思汗,都是把虚构人物镶嵌在历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余?当然,我也不是说戏说就不行,不过真要像刘镇伟一样把《西游记》戏说成《大话西游》那样的经典,技术含量恐怕比拍正史还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没被人戏说过,蔡志忠的漫画谁不服气?只怕中国电影人还没这个能力(费穆的《孔夫子》我没看过,但显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讲,发哥的演技让我折服。陈建斌的季孙式也很牛掰,最后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里也很酷——不过史实是他死在孔子返鲁前数年,影片为了突出戏剧矛盾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达》来了,我们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论的史实,一定要慎重。相对主义相对到孔子那里去,中华文化就彻底散黄子了——又不是康三癫变法的时节,现在不需要《伪经考》《改制考》那些东东(“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龙应台曾写过一本《古文观止》在六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故事,一册发黄的书本,伴着五千学生度尽劫波,纵使在炮灰连天时,《古文观止》的读书声却从未断过。最后九死一生,五千学子还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发老者,而《古文观止》书页虽黄,却无一页缺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想象?归根结底靠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能断,也不能乱。文脉一乱,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孔子,当然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传世,《孔子》突出他从政、领军、流放,而对其思想缺乏展现,委实可惜。中国影人拍中国历史,竟还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为证)。再者,即使从纯粹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戏剧性仍嫌不足,虽然加了不少戏,还突出了战争场面,但通片看下来,局部刻意还是掩不住整体温吞。

不过挑了这么多《孔子》的刺,我还是认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么叫主旋律,这才叫主旋律,对这样的题材,应当动用行政手段包场给官员们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学院也都应该给同学们放映《孔子》,也算多媒体教学嘛。

总之,胡玫担当起孔子的题材,我举双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错误,在大关节目上还是对版的;而且影片还让大成至圣先师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能让我们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点关于孔子的文史知识,就冲这个,也是功德无量。此外,《孔子》的题材难度之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比从日本漫画改编的《墨攻》强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过大官,搞过拆迁,玩过暧昧,还组过驴友团——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还有煌煌巨著传世。

可见,好好的一个知识分子,玩什么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丧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归鲁后,首先声明不许再拿政事来烦他,一心一意搞学问去了。

这是想通了,孔子管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后感孔子传1000字 篇10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上一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作文800字作文下一篇:企业纳税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