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小学班主任困惑的问题(精选7篇)
石小:李敏杰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班主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着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沟通”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班级。可以这样说,没有班主任老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顺利有效地进行。尽管如此,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有着太多的困惑。
最令班主任困惑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现在社会各家庭的经济压力大,年轻的父母们,为了生计都疲于奔波,到处打工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疏于对子女的关怀与教育。孩子们因缺乏父母的关怀,其情商的发展严重滞后,进而又影响到孩子们智商的发展。这样,我们班主任在学校中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学习能力低,学习基础很差;有的孩子性情喜怒无常,性格暴躁,在班集体里惟恐天下不乱;有的孩子郁郁寡欢,不能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这些都是我们班主任需要严肃对待与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 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 由于知识点较多, 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 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 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 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 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 并在实际中检验, 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 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 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 让学生选择, 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 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 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 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 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 一点一滴细水长流, 前后联系紧凑, 步步为营, 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 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 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 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 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 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 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 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 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 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 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 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 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 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 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 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 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 (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 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 又是生活化的, 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 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 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 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 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 (数量关系式) 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 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 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 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 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 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 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 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 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 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 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 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 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 画示意图或线段图, 列表或摘录条件, 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 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帮助叙述, 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9.
[3]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林革.打破常规解决问题.今日小学生A版, 2002 (03)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被赋予狭义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根据数学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本文就笔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困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事物感知缺乏整体性。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往往会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这也影响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一条具体的要求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克服负面因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顺利地解决问题呢?
一、多阅读
数学需要阅读,也离不开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错后,让他自己读一遍,他就会了。认真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解答。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题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题中问的是什么?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着感觉走,做出判断,那只能闹一个笑话而已。如果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题1】中问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个相差问题,而不是求和问题。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先理解题意,再解答,而理解题意的基础就是阅读,一遍不理解就多读几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号,圈圈、画画,帮助理解。某【题2】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到“小红和她的3个好朋友”时,用画线的方法提醒自己,这里引起重视,有4个人呢。某【题3】中,学生读到“一头大象的体重比这头牛的8倍还多162千克。”可以把“8倍”和“还多162千克”圈起来,明显这里要做两步计算,这样引起重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减少产生错误的机率。
二、多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让数学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有关那方面已有的知识、技能。这些旧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只需在这之间巧妙地搭上桥梁,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才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题4】中的“一件上衣”和问题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较,很明显“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裤子和上衣合起来,所以算出裤子的价钱后还需要求和。某【题5】中“8角钱”和“4元钱”作比较,单位不一样,先把单位化成角再计算。某【题9】中问“杨树一共多少棵”,那杨树到底多还是少,更加要比较了。在“柳树有35棵,比杨树多17棵。”这句话中,究竟是谁多?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得出是柳树比杨树多17棵,也就是杨树比柳树少17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学家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几点个人的不完全体会,并不割裂开,而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的。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更关注过程与策略,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提炼方法模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积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这些基层的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存在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困惑。教师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解决办法: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预习也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还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
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时期,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同时也具有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心理困惑,有些困惑能够被学生自身正确理解并得到解决,但仍有许多困惑是他们无法理解和难以克服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困惑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隐患,甚至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明确和把握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进而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困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小学生成长中主要心理困惑与原因
探索学生心理困惑,就应先了解何谓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心理困惑的涵义,从而分析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类健康定义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也指没有心理障碍、不虚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i]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健康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ii]由此,笔者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应理解为,有创造力;具有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的适应周围环境;人际交往协调;有健全的人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心理活动的原理,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目的明确、设计系统的教育活动。[iii]
(二)小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我国教育学学者姚鑫山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心理轻微失调,包括厌学、自卑、依赖、任性、孤独等;第二层次:轻度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第三层次: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iv]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的心理困惑问题。目前,中小学生心理轻微失调主要集中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 第一,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惑主要体现为厌学。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其主要表现有打瞌睡、闲聊、做其他的事、侵扰、闲荡、发呆、玩铅笔、橡皮等文具等。其中,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两方面的问题为比较明显的心理困惑。
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必然规律导致的。比如小学生学习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差、精确性差、坚持性差等特点,他们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不高,感知事物时不善于区分细微的差异,很容易混淆相似的事物,因此不能准确地认知事物,从而导致其学习习惯存在困惑。此外,引起相似厌学的原因还有:
主观上,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失败导致厌学。有些学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认为学习为了父母;社会上没有读书的人仍可以赚钱,这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无用。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压力,害怕学习,并因此丧失信心,害怕学习、讨厌学习。
客观上,学习负担过重、家庭、学校培养方式不当以及人际关系不好导致厌学。学校、家长为了学生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不能得到动手锻炼,独立性差,导致逆反心理,对学习越来越厌倦。第二,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困惑
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困惑表现为自身的孤独感;与同学的交往;与父母、老师的交往问题。
有孤独感的学生主要体现为:最怕放假,没人玩;没有好朋友,心理难过;父母离婚,孩子觉得孤伶伶的等。学生有孤独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这样就会感到孤独,逐渐地就不愿意上学了。孤独感是压抑小学生的一种困忧,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随着人们关注力度加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颇多,在此不在详述。
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困惑有:男生欺负女生怎么办;打抱不平总被老师批评;男女同学讲话为什么被别人耻笑等。在与老师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困惑为:老师太凶;老师有私心,出来问题和对同学的态度常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为标准;不敢向老师提问否则老师会责问为什么上课不专心听讲等。在与父母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有:父母很凶,考得不好要挨打;父母不尊重自己,什么事都管;父母逼我画画、练字,可我一样都不喜欢;父母搓麻将,我没地方做作业等等。
(三)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有诸多原因,例如遗传、生理因素与环境影响等。本文主要从环境影响探讨。儿童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第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于父母的素质不高,行为粗俗等给学生带来许多苦恼、困惑的情况普遍存在着。如父母与邻里的争斗,与老辈不和睦、父母贪小便宜、对工作不负责等。有个四年级的学生诉说,有人上门向父亲讨100元的赌帐,父亲警告:“不准告诉妈妈。”“我想,我不告诉妈妈是对妈妈不诚实,妈妈知道后一定会骂我,但我告诉了妈妈,不但爸爸会打我,骂我,而且他们还会因此吵架,这是我最怕的事情。”可想而知,父母给孩子的身教是什么?
另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脱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以“填鸭”、“干涉”等不当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结果适得其反。此外,父母工作很忙,或者为了生存远离孩子,到外地打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很小就与父母在感情上分离,会使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所以,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何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学校因素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影响很大。因为,一是小学生个性很不稳定,是个性的形成时期,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二是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个性形成最佳时期。
学校因素还涉及同学影响,小学生自身发展中,同龄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健康的群体存在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力,在健康的群体里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所需的养分。第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要么随其进城,要么留守农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例如,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的不相容性;留守儿童心灵家园的丧失等。
二、解除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正确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消除孩子心理困惑是应尽责任,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加以实施(简称“四多法”): 第一,多观察
小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易于外化,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就要多观察他们情绪的变化,因为人的情绪与健康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如何;通过观察他与同学的关系,知道他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知道他的行为是否异常等等。只有多观察,才能够发现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去解决问题。第二,多倾听
倾听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让老师知道一些无法用观察方法得到的答案。老师只有多与孩子交谈,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想法,才会了解“孩子眼里无小事”。
倾听有助于使学生的苦恼倾诉出来,减轻其心理负担。如果一个人一直被心理问题困扰着,会感到很苦恼。把事情告诉别人,会觉得轻松许多。第三,多交谈
首先,与学生本人交谈。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仅仅依靠倾听,是不能完全掌握学生情况的,还需要与他交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与学生交谈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对人,而不要对他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多方了解,有时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的学生不愿意把心理问题都说出来,有一定顾虑。这个时候可以向他朋友以及父母了解情况,通过他周围的人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第四,多辅导
首先,通过掌握的情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意义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如果从有心理问题本人的交得考虑,人与环境的变化是否相适应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失落感会引起心理冲突,如不能自行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或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心理问题就产生了。三是不能正视现实,对过去耿耿于怀,适应能力差,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二,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v] 结 论
一、破解卫生之困, 小调整带来班级卫生大改变
最近, 班级里的卫生老是被值班老师扣分, 这让班主任很是头疼。在强调过很多次要把班级里的卫生搞好之后, 班级的卫生状况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于是, 班主任只能自己多花点时间了。每天一大早, 班主任就站在教室门口, 督促值日生打扫卫生。有时候, 值日生打扫得不干净, 班主任还亲自动手。打扫卫生之后, 有些学生没有好的习惯, 经常把一些纸屑乱丢在地上。于是班主任就提醒这些学生不要乱丢纸屑, 如果有些学生被班主任当场抓到乱丢纸屑的话, 这些学生就要被罚打扫卫生。教室后面角落的垃圾桶经常装有很多垃圾, 而负责倒垃圾的学生经常会忘记及时倒掉, 这让坐在教室后面角落的学生很有意见。于是, 班主任经常在课余时间走到教室里来, 督促值日生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及时倒掉。在班主任的督促和努力下, 班级里的卫生状况大有好转, 但是班主任有点吃不消了。每天这么早到教室、这么晚离开教室, 课余时间还要经常来督促学生打扫卫生, 这让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怎样破解班级里的卫生之困呢?在笔者的建议下, 这位班主任在班级卫生方面做了一下小调整。其他的班级卫生值日生不变, 但是负责倒垃圾的值日生调整为坐在教室后面角落的学生, 因为当垃圾桶的垃圾多了之后, 这个学生马上就可以看见, 而且如果垃圾不及时倒掉的话, 自己坐在那个离垃圾桶最近的位置是最倒霉的。这样小调整之后, 垃圾桶再也没有出现堆得装不下的现象了, 垃圾桶每天都能够及时得到清理。面对有学生乱丢纸屑的现象, 这个班主任后来制定了一项小规定, 要求每个学生负责自己座位及周围的卫生状况, 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和后排的学生, 他们的卫生负责范围分别往前移和往后移。如果发现自己的卫生负责范围内有纸屑的话, 这些学生要负责把这些纸屑清理掉, 如果有学生故意丢纸屑的话, 要立刻报告给班主任。另外, 班主任还重视起了劳动委员, 要求劳动委员每天协调、督促值日生打扫卫生。这样一来, 班主任就用不着那么操劳了, 班级里的卫生状况也非常好, 所在班级得到了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表扬。
班级卫生确实是班主任需要重视的问题, 因为好的班级卫生不仅能够给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一个好印象,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破解小团体, 挖空心思瓦解不如顺势而为
班级里有五个男同学经常呆在一起, 外界称他们是“五大金刚”, 是任课教师非常头疼的几个“人物”。最近, 数学老师说这“五大金刚”老是不交作业, 而且有一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班主任听后很是恼火, 准备好好治治他们。这天早上, 这五个男同学集体迟到, 班主任逮到机会了, 决定好好教训他们。
班主任把这五个男同学叫到一边, 问第一个男同学迟到的原因。这个男同学说:“我的自行车坏了。”班主任再问另外几个男同学迟到的原因, 另外几个男同学也说是第一个男同学的自行车坏了, 他们等他修好自行车再出发, 所以集体迟到了。听完这几个男同学的话, 这个班主任一下子没辙了, 严厉批评他们吧, 说不定他们说的是真的呢, 自己平时不是一直鼓励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吗?而且听他们说话的语气, 他们是有准备的。不批评他们吧, 他们还会以为这个班主任好对付, 以后也许会得寸进尺呢。在权衡了一下之后, 这个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他们不交数学作业、上课顶撞数学老师的行为, 然后决定当面逮住他们犯错之后再来处理这“五大金刚”。
思来想去, 这个班主任觉得光给这“五大金刚”找茬也不是办法, 各个击破、坚决瓦解这个小团体才是长久之计。于是, 他选中了这五个男同学当中成绩稍好的张某某, 决定通过给他单独补课的方法开始瓦解这个小团体的第一步。放学后, 这“五大金刚”从教室里出来, 正准备结伴回家。班主任拦住了张某某, 叫他留下来补课。张某某留下了, 其他四个同学悻悻而去。等班主任给张某某补好课, 暗自为自己的做法叫好的时候, 他发现另外四个同学还在校门口等张某某, 最后他们还是五个人一起结伴回家了。第二天放学后, 班主任又把张某某拦下来给他单独补课, 其他四个男同学又到校门口去等了。接连几天都是这样, 看来用这招来瓦解小团体还是很难行得通的。
与其只给一个同学补课, 还不如给他们五个一起补课呢?于是, 这个班主任决定顺势而为, 干脆保留这个小团体, 只不过让这个小团体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这个班主任经常给这五个同学一起补课, 经常和他们聊聊天, 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当得知这五个男同学喜欢打篮球之后, 班主任决定让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篮球比赛。课后, 这五个男同学不再无所事事或者捣乱了, 而是经常到篮球场上去打篮球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虽然这五个男同学的学习成绩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是经过班主任的种种努力之后, 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是有了进步, 更可贵的是, 他们不再与老师作对了, 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了。
几个同学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团体, 这说明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需求, 如果班主任一定要瓦解这样的小团体的话, 可能会遭受很大的阻力, 所以, 与其挖空心思去瓦解, 还不如顺势而为, 先冷静下来, 走近他们, 然后再努力引导, 说不定这样的小团体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破解文化之困, 挖掘潜在资源注入文化正能量
进入初二了, 班级里的风气有点不对劲了。一天, 英语老师拿着几本书对班主任说:“这些学生太不像话了, 我上课的时候居然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下面看小说, 我果断地把这几本小说给没收了。”随后, 班主任把这几个学生找来了, 问他们:“你们上英语课的时候是不是在看小说啊?”他们低下了头, 不做声。接着, 班主任又问:“你们的小说哪里来的?”有一个同学说是自己家里带来的, 另外两个同学说是借的。之后, 班主任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
第二天, 班长到办公室对班主任说:“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喜欢给别人取绰号, 难听死了。”于是, 班主任就到班级里去调查这件事情, 三个男同学低着脑袋跟着班主任走进了办公 室。班主 任对他们 说 :“如果我来给你们取几个难听的绰号, 好吗?”这几个同学同时摇了摇头。接着, 班主任说:“既然你们不喜欢我来给你们取难听的绰号, 那你们为什么要给其他同学取难听的绰号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只是因为好玩而已, 没有恶意。”班主任说:“只是因为好玩?你们现在这么有空啊?有时间你们不会好好学习啊?”然后, 班主任又给他们讲了一番道理, 并警告他们不要再给同学取绰号了。
眼看着这几天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 班主任认为光“发现一起, 解决一起”也不是办法, 他想, 该想想其他的办法了。于是, 他准备在班级文化方面下点功夫。
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之后, 这个班主任把教室布置了一番。他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了一些标语, 教室后面摆放了一个书架, 自己买了一些书, 其他的书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教室前面有一本班级留言本, 要求学生写下一些在学校的感想。墙壁上还有一个“百科知识”栏目, 由专门负责这个栏目的学生定期从网络上摘录一些知识打印后放在上面。每天早上, 学生轮流登上讲台进行五分钟的演讲。中午, 班级学生花十分钟时间合唱一些健康的校园歌曲。班会课上, 班主任有时候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有时候会给学生读一读自己看到的好文章, 有时候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适合初中生看的视频。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来自作为“特色班”的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最大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个“特色班”的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他们好奇,辨别能力差,容易冲动,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在学校规章制度面前或师长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班主任,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这也便成了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主体,而不是泥团,可以用一个模子雕刻成同样的形状;学生是一棵棵生命力茂盛的小树,而不是盆景,可以用一把剪刀修剪成不变的造型”。当然,每个学生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错位的家庭教育和扭曲的家庭关爱正滋生了这些“独苗”学生的弱点:其一,他们都注重自我,张扬个性,总是以“我”为中心,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其二,他们自私狭隘,集体意识缺乏;其三,自律意识差,自省能力差;其四,劳动观念淡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父母为他们安排一切,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带有的共性特征,而我们现在的班主任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感受到了德育工作的压力与挑战。
第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与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90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密切相关。班级是一个离不开大社会的小社会,社会有什么,班级就随时也会出现什么。当今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常有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等引进来,从而削弱心理、思想尚不成熟学生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90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表面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因而,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影响这些学生。然而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
“你给学生推开一扇窗,学生就会描绘出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不可克服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的反映,对此,班主任只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的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是非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则不是单纯的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所能解决得好的,也不是简单的哪所学校的问题。今天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
【最令小学班主任困惑的问题】推荐阅读:
小学班主任精彩的评语05-30
小学毕业的班主任评语10-15
小学班主任论坛的演讲稿06-27
描写我的班主任小学作文09-06
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寄语09-13
小学班主任给班级学生的寄语09-19
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的学生评语11-17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的07-23
班主任给小学生诚信的评语09-21
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的教学计划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