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篇1

1848 年出版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著作《共产党宣言》,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具有普世永恒的价值经典名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该如何理解、感悟《共产党宣言》,并能把它运用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来, 这是当代中国每一个大学生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代社会最青春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是否对这一历史著作深刻理解也将影响我国未来道路的发展。

从接受学校布置我们阅读《共产党宣言》的任务之后开始,同学中很多人觉得它过时,于是一时间流行起了一股否定《共产党宣言》的风。讨论中大家或多或少地人为《共产党宣言》的是一种临时的处于革命时期的理论,而目前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以用《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建设发展已经不能够了,还有人甚至认为即使把其作为一种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也不会具有普遍意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所推崇的“布朗基主义”式的暴力革命与当今真正实现目标而推行的改良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按照这种逻辑说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党还是人名群众都可以对《共产党宣言》不屑一顾。

事实上,我觉得当今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共产党宣言》的指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诸如官员腐败,权色交易、社会上物欲横流等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背离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则。为了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了真正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及时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共产党宣言》重新审视,并将其引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来。只有让社会中目前最为前进的大学生们掌握了《共产党宣言》这个思想的武器,我们才能从《共产党宣言中》中吸取无穷的力量,最终赢得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那么如何推动《共产党宣言》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大学生群里中的影响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阐述其一路来发展以来指导上的重要性,与其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仍存在的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 在那里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觉得这个就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阶级斗争 ,夺取政权, 消灭私有制 , 建立公有制 , 与传统观念作彻底决裂 , 这些都只是手段 , 而不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 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 , 不能笼统地讲整体上的解放 , 还必须落实到个体的解放、每一个人的解放。因此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什么是人的解放呢?人的解放就是使人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只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 人才能够从艰险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贫穷困苦中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自然灾害中解放出来,使人的身体和思想都获得解放,使人的体能和智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人才能够过上安全、美满、幸福的生活。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世界各国的体制制度,更多的机会了解世界。很多人在粗略的了解以后便开始盲目的批评中国共产党,利用外国提出的人权的问题来批判现有的社会制度。不相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更加坚信我们将实现正的人类解放,与其去被外国国家的批判思想误导,还不如将自身投入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上去。在深入了解以后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想去让社会进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共产党宣言》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决定性要素,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根本任务。《共产党宣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历史线索,深刻揭示了生产方式更替的原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必然趋势,承认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在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时,需要以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必须以高速发展生产力显示新制度的优越性,并因此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共产党宣言》在谈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为人的自由发展,为自由人联合体开辟道路。”由此看来,无产阶级在实现其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按照《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为了解放生产力,才要夺取政权-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要变革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可能从根本上巩固并逐步完善社会主。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其贡献在于,他不仅恢复了《共产党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以此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于上个世纪年代末。果断实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伟大战略转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证明了《共产党宣言》 基本思想: 无产阶级在取得自己政治上胜利后,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必须将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这样,无产阶级就不可能长久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统治,社会主义也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这对当代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与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我国的富人数目以及达到了一定比例。随着媒体对富人们在权政或者私生活上的曝光。很多人眼里与内心十分“仇富”。他们开始批评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再带动其他人富裕”的口号。尤其是大学生之中,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思想。要么把一切不如意归功于社会体制,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努力,努力都是白费劲。要我们因应用《共产党宣言》中出现的思想去守住自己的内心。去认知到目前这一社会现状在实现工厂主义道理上的必要性。同时,我也要学会自己去解放自己思想与内心,拥有更高的眼界和眼光。充分利用好大学这段黄金时光,而不是在去叹息或者盲目的追逐中度过。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篇2

一、和谐社会理念

《共产党宣言》以很大篇幅,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尖锐矛盾的各种表现, 但揭露矛盾与分析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我们看到,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有史以来的社会矛盾, 实际上都是以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来进行对照分析的, 这个理想模式在其中说得很清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能够看到它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 而且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对于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虽然批判了其“空想”的缺陷, 但同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方面, 认为这些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著作, “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提倡社会和谐, 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的对立”。由此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不但充分肯定, 而且认为是“积极的主张”, 是“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城乡对立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表现, 《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使乡村屈从于城市的统治”,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消除这种现象。“和谐社会”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妥善的途径, 指出了美好的前景。今天, 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正在运用这种“和谐社会”的理论, 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二、以人为本思想

1.群众思想。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所体现的群众史观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 把“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精练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实现了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的伟大实践中, 江泽民同志阐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再次重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在21世纪的今天,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奉行着《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之下, 把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民生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的生存状况和人民利益给予了极大关注。他们描述了工人的悲惨境遇:“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 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 也是一种商品……他们只是劳动工具”, 而工人的家庭“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了, 他们的子女也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由此他们感叹道:“一个除自己的劳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 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下, 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努力, 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 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共产党宣言》同时强调, 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和唯一宗旨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过去的一切运动, 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公而无私的人民利益观, 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广大群众民生的人文关怀。

3.自由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从根本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一致的历史过程, 只有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论断, 真切地体现出了《共产党宣言》的最高价值指向——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切人”无疑就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人, 因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可见, 这个伟大论断的着眼点还是把对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考察置于现实的、历史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努力给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典型的人本思想。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很好地重读《共产党宣言》, 认真领会其理论精髓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并真正和完全地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素质, 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正是全面理解和贯彻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 真正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时代特点, 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三、与时俱进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于自己理论可能的历史局限性, 他们更是以科学态度、求实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来修改它、补充它和完善它。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说明无产阶级怎样才能取代资产阶级专政, 以及无产阶级应当如何对待旧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因为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但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由于有了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 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打碎”、“炸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才能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从而对阶级斗争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再如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道路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认为, 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后来随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的深入了解, 马克思在强调暴力革命是新社会的“助产婆”和杠杆的同时, 也提出了像英、美和荷兰的工人阶级, 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原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马克思恩格斯以自己科学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先例。与时俱进精神不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也完善了我们社会主义的精神理念。

总之,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它的真理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社会主义的征程。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还存在, 只要地球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就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是, 要使《共产党宣言》精神同时代特征和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使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从而使其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大宏.“阶级斗争”和“社会和谐”——对《共产党宣言》的两种不同解读[J].科教文汇, 2008 (8) .

[2]杨春贵.今天我们怎样读《共产党宣言》[J].理论视野, 2008 (7) .

[3]龚云.《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积极分析的典范[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7) .

[4]史家亮.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深层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篇3

关键词: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传统;当代共产党员;创先争优

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领导根据地军民不仅粉碎外部敌人的武装进攻,而且还创造性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反腐倡廉斗争,有力地反击来自革命阵营内部各种腐化变质思想的侵蚀,取得了反腐斗争的巨大胜利。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反腐倡廉革命斗争光荣传统,是当代共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清正廉洁党组织,争当廉洁优秀共产党员的强大精神动力。

1.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革命斗争传统,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1右江革命根据地军民反腐倡廉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的反腐倡廉建设之一

百色起义期间,由于一些投机分子混进革命队伍,加上由“兵运”改造过来的一些军官、士兵旧习未改,出现了动摇、腐化、贪图享乐、搞特殊化等现象。这些腐朽思想,反映到党内、军内和苏维埃政府内,侵蚀了革命队伍中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因此,在武装起义前后一段时间里,曾出现贪污、变节、携带公款潜逃等事件发生。一些苏维埃委员和政府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违背原则,给自己和亲朋好友多分地、分好地。有的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有逐步蜕变为新豪绅的倾向,致使一些地方苏维埃政府得不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一现象引起邓小平和红七军前委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在前委领导下,右江革命根据地内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革命斗争。

这场反腐倡廉斗争,采取坚决打击与宣传教育、挽救改造相结合的政策进行。首先,对反革命分子和变节分子、严重贪污腐化分子予以坚决清洗和严办,一些经教育仍不悔改的旧军官和兵痞流氓,则撤换其职务,或集中到教导队进行洗脑学习,或遣送出境。其次,强化根据地内制度法令建设,严肃革命纪律,运用制度和法令与腐化现象作斗争。例如,针对一些旧军官存在虐待士兵、耍特权等问题,红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布告》指出:“对士兵:改良待遇,废除肉刑,提高生活,官兵平等,既得参政权,又有土地分。”“对于各地苏维埃政府中一些委员、干部官僚化、新豪绅化,利用职权在分地中谋私利问题,《右江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与职责》明确规定:“肃清内部一切动摇腐化及剥削人的分子。”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还明确规定:“分配土地应以人口为标准,以出产之多寡,平均分配之。”实行严格的按人头平均、好坏搭配的分地原则,有力地打击了分地中的腐败现象。对于群众意见大的个别地方,则采取撤换苏维埃委员,重新划分土地的措施进行弥补,重新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了纠正苏维埃政府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现象,前委还发出《通告》提出要求:要“肃清苏维埃中官僚化的现象,如讨小老婆、乱用公款、怠工、不接近群众等,推动苏维埃委员到群众中去接近群众、做群众工作”。再次是在党、政、军中加强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的培育,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队伍内部的腐化变节和官僚化、新豪绅化问题,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举办一系列党员干部培训班、训练班,成立红七军教导大队对基层军官进行培训学习,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等领导人亲自编写教材并讲课。与此同时,前委、特委还决定,通过张贴标语、开识字班、举行士兵会、唱革命歌曲、整治讲堂、个别谈话、组织士兵到街道和农村向工农宣传等方式,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例如当时张贴的标语有:“肃清苏维埃委员豪绅化官僚化”、“肃清一切腐化动摇分子”、“必办不遵守革命纪律的分子”等等。识字班用的《工农兵识字课本》内容有:“红军是工农革命的志愿军,不是雇佣军人。……士兵对长官,行动上监督,士兵对民众,亲爱如手足。”“苏维埃是最革命政府,与反革命国民党政府不同,要反对腐化、官僚化……不准剥削者、压迫者来参加苏维埃。”根据地流行传唱的《红军纪律歌》歌词写道:“工农东西来得不易,一草一木不得损害;没收豪绅地主的东西,不得贪污归私,服从指挥上交给养队。红军处处爱护群众,莫把群众利益损害,若要发洋财即是反革命。”m经过一系列培训学习和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和红七军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党员、干部、战士树立起远大革命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败现象、官僚作风逐步减少和消失。

1.2右江革命根据地军民反腐倡廉革命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革命传统

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革命斗争,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刚成立不久,缺乏自身建设的经验。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面对来自阶级敌人的武装进攻,以及来自革命阵营内部各种腐化蜕变思想的侵蚀,以邓小平、张云逸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纲领,清醒地认识到,在强大敌人的进攻和条件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要把右江地区各民族人民团结到党的旗帜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红军力量,完成土地革命,实现根据地人民当家作主,并最终在全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必须加强党、红军和苏维埃自身的建设,彻底批判和严惩各种腐化变质的思想,整肃队伍,纯洁党的肌体。如果不坚决惩治和防范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和现象,任其滋生蔓延,最终将会动摇党的理想信念、助长不良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党、红军和苏维埃的信誉及形象,导致党、红军和苏维埃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各族人民的支持。实践证明,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作出的反腐倡廉斗争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过这场斗争的洗礼,纯洁了革命队伍,凝聚了人心。党员干部、红七军指战员和根据地的革命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保证了武装起义的顺利进行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是我党历史上最早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和党员干部廉洁教育活动之一。这一开创性的党建工作先例,后来为我们党继承并发扬光大,形成优良的革命传统。它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期包括创先争优在内的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反腐倡廉与创先争优的统一性

反腐倡廉与创先争优都是党的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创先争优是反腐倡廉的强大动力,反腐倡廉则是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应该将反腐倡廉当作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任务来落实,使反腐倡廉与创先争优有机地融合,相得益彰。

2.1反腐倡廉是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反腐倡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搞

好刨先争优活动的基础。开展创先争优,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力抓手。创先争优必须注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纠正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从而保证创先争优活动不走样、不变形,使党的基层组织努力做到“五个好”,广大党员争当“五带头”。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和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及广大党员积极创先争优极为重要。一个先进的党组织,必须是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廉洁党组织,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是严于律己、廉勤兼优的廉洁党员。因此,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争创的目标之一。

2.2创先争优是反腐倡廉的强大动力

创先争优,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把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具体化,让广大党员学有标尺、比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做榜样、树形象,有利于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党员奋进动力和创造活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反腐倡廉建设。通过创先争优这个载体,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法纪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防微杜渐,廉洁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风廉政建设,使反腐倡廉得到升华。

3.弘扬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优良传统,努力践行创先争优

3.1弘扬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光荣革命传统,努力创建清正廉洁基层党组织

百色起义期间,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党员干部、红七军官兵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国家民族独立、人民翻身解放的革命目标,在抗击外部敌人进攻的同时,敢于正视自己阵营内部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从而纯洁了队伍、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党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同样遇到来自党内、革命队伍内部的各种腐败现象,它侵蚀党的先进性、削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严重毒害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与当年的反腐倡廉相比,今天的反腐斗争任务更艰巨,斗争更复杂,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百色起义革命先辈开创的反腐倡廉革命优良传统和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推动发展、团结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责,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创建先进党组织的活动中,基层党组织要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同时,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刨先争优活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教育为先、惩防并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和反腐制度建设。注重在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创先争优;在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等党纪国法上创先争优;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创先争优;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创先争优,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人民满意的廉洁党组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在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党性原则、群众意见较大的突出问题,例如,不顾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创先争优实践中加予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组织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弘扬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光荣革命传统,争当廉洁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百色起义期间,许多党的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红军官兵,他们视党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遵守革命纪律、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时任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黄治峰,在组织进行土地革命时,坚持给自家分最差的土地,把好田好地分给其他贫苦农民。红七军主力北上,他回家提取由他保管的红军经费——黄金3斤12两、银元17箱。家人考虑他要北上远离家乡,要求留下少量银元养家糊口,被他断然拒绝,只留下一支枪要家人坚持革命斗争。正因为有无数个像黄治峰这样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无私地奉献,百色起义才取得辉煌的胜利,右江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发展,红七军才成为无坚不摧的英雄部队。当代共产党员肩负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在创先争优实践中,应当继承和弘扬百色起义革命先辈反腐倡廉优良革命传统,在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实践中,融入廉洁自律的内容,努力创反腐倡廉之先,争廉洁从政之优,争当党和人民满意的廉洁优秀共产党员。

当代共产党员的情怀学习心得 篇4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今天我有幸聆听董嵩斌教授为我们上的一堂预备党员培训课——当代共产党员的情怀。上课一开始,董老师用一、二两个数字引出本课的内容。其中,一表示一个人、一幅图、一首诗。二代表两首歌——《国歌》《国际歌》,并由这两首歌最终引申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共产党员的情怀。

一、“三感”

自豪感。自建国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如青藏铁路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2003年,神舟五号的成功升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这些巨大工程的成功完成和面对灾难的万众一心,顺利度过难关无不体现初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其中的一员这无不让我们感到自豪、骄傲。使命感。然而,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还很艰巨、复杂和漫长。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需要有这分使命意识,而它的现时目标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身上仍有很重的担子需要去挑起,祖国的建设仍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价值体现所在。

责任感。在这神圣的历史使命面前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党员要完成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就应该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认真学好各门知识,扩大知识量,全面提高知识素养,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学习,关心时事。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好坏、分清是非的判断鉴别能力,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一些党的基本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并且要学以致用,能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渴求知识的文化氛围,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扎扎实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竞争、求实、创新、发展的价值观念,致力于解决群众生活上、思想上的实际问题,让封建迷信、腐朽文化和伪科学在人民大众中无藏身之地。我们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的文化不前进就意味着落伍,不发展就意味着倒退。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而不能丧失机遇,勇于应对挑战而不能畏缩不前,响应党的号召,唱响主旋律,努力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三个意识”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正确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我们要全面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忧患意识凝聚着我们党深刻的历史经验。我们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进京赶考”的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可以说,忧患意识始终贯穿我们党的建设历史。91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政党,我们党已把忧患意识深深地融入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

忧患意识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化视野中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谓忧在眼前,患在脚底。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全球化时代条件下来自国际的风险和挑战。遏制中国发展强大,始终是西方国家的战略,他们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各种反华势力不断打出“人权牌”、“民主牌”、“台湾牌”和“西藏牌”等等,给我们的发展设置层层障碍。特别是近两年的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都引发了我国出口型企业受困、国内通货膨胀、股市低迷、房价攀升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不能不使人忧虑。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代价高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经济发展路子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社会保障等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在持续增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应对和解决,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可能吞噬30多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甚至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党性意识。党性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没有党性意识就没有党的团结和统一,就不可能形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只有具备了党性意识,才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共产党员树立和增强党性意识,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是保持和提高党的先进性、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基础,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可靠保证。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党性意识至关重要。增强党性意识,核心是增强党的先进性意识,只有这样,党员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增强党性意识就是要牢记党员的职责,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时时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把共产党员仅作为一个称号,不管职务多高,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只要是共产党员,都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条件要求自己,都要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都要遵守党的纪律,按照国家的法律和党的规章制度办事,决不能自恃自己、放纵自己,那些对党的事业和工作缺乏责任感,不为党分忧解难,或者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不能按照党章规定要求自己的人,事实上已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的起码资格。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强化执政意识,牢记党的宗旨,使我们党永远健康,充满活力。

养心意识。“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高官,会发现他们从辉煌走向贪腐的心路历程,无非压力变成权力和金钱,其止动力则是官员内心的自律自爱与道德约束。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败笔,而从大的方面对党、对国家来都是致命的伤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增强“四种意识”,其中“党性意识”是第一位。而我们要如何养心呢?一要以“六慎”持戒心。二是以“四不”生定心。三是以“三悦”养“慧心”。

共产党宣言的总结与感悟 篇5

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以此为代表,一场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兴起,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颇为公正的外衣也被魔鬼的右手撕得粉碎,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关系日益明显,利益的唆使,嗜血者们已经无暇顾及绅士的体面,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开始逐步显现,周期性的爆发生产过剩危机。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英、法、德等国的工人阶级冲出了破坏机器等的经济斗争,开始了政治斗争。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等。当时的工人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理论所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受空想共产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组织上的密谋宗派主义的影响,先后都失败了。但是在这些斗争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阶级要求,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经历了三个剥削阶级相继统治的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三个社会形态中,各自存在着两个相互对抗的基本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社会最下层。但它又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的。它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个别性的、地方性的反对个别工厂资本家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整个无产阶级进行全国性的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进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领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的阶级特性决定的。3.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

《宣言》揭示了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造成的后果:资本追逐利润的贪欲“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牧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5.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为,共产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剥削阶级的革命,它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要求彻底铲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私有制。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挖掉剥削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

《宣言》总结了人类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7.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要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的革命政党。《宣言》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对我国的影响

这本宝书正是马克思在“三十而立”之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指明道路的“安身立命”的奠基杰作。自从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作《宣言》在我国逐步传播以来,成为在我国最有深远影响、改变我国面貌最大的思想精神武器。经过中国共产党人把它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持续不断开展群众运动,我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三次巨变。第一次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次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三次正在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变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在这三次巨变中,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始终不渝地以《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原理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早就指明:不管世界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第一次巨变中,正如毛泽东所说:读了《宣言》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认识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20年代末起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步实现,到1949年在全国全面实现。在第二次巨变中,本来应该遵循《宣言》的指引,注重“争得民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采取一些“在经济上似乎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措施。可是由于受外来苏联压力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加上国内、党内的诸 多原因,未能准确理解《宣言》的精神实质,推行过“左”路线,急于求成。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一直强调贯穿《宣言》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阶级斗争,而且把“一个消灭,两个彻底决裂”(即“消灭私有制”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作为《宣言》的核心思想不断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和灌输。第二次巨变虽然也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却付出了惨重代价,留下了众多创伤(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1978年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来,重新把《宣言》所昭示的“争得民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等等真知灼见付诸实施,使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第三次巨变。感想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篇6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读了共产党宣言,我感悟良多。从理论到实践,革命前辈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所历劫难数不胜数。远有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近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刁难。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实行军事上的围堵。除此之外,钓鱼岛和南海的问题也直指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几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经济上的飞跃,国力日渐增强,对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是每一个共产党人肩上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理应承此责任,牢记我们的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生。

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将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决定着我们能否担当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关系着我们党能否继往开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是对学习的最好诠释青年学生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发奋学习、刻苦实践、锤炼品德,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到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经历了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的峥嵘岁月与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敢于勇立时代之先,昂然撑起华夏民族的坚定脊梁!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 篇7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概述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宣言》中的某些判断或设想可能已没有了实际意义,但她里面的许多科学精神和思想却始终指引着社会向前发展。《宣言》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也指引了方向,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宣言》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宣言》是第一次系统的阐述工人阶级政党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科学著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基石,是启发工人群众阶级意识和培育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同时发挥着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功能和作用。[1]

2.《宣言》规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宣言》是十分全面、周详的纲领性文件,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和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政党,对象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

《宣言》所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有: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教育;第二,共产党的纲领、宗旨、目标的教育;第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教育,战略与策略的教育等。

3.《宣言》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宣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第一,平等。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第二,公平。公平要面对一切人,要对每一个个体负责,凡是泛化的政治宣传口号都只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为意识形态的运行轨迹没有中间路线。第三,权威。一种理论、学说或者一门学科,之所以经得起推敲,正在于它本身就是权威的,尤其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找到或者难以找到一个我们群体中存在的榜样时。

《宣言》同时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一方面是独立个性。“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2]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教育的,虽然彼此都有共同的普适价值。另一方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和新成就的根本思想保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大任务。[3]

二、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教育过程过于形式化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为我国的稳定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来看,许多地区的教育条件不完善,有些地区即使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流于形式的教育,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都表明,我国虽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但是重视程度完全不够,无法真正的执行到位。从我国的教育来看,注重智育的培养,而忽略了德体美的发展。许多学校认为学生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他们在进行教育时就十分流于形式,不注重开展后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言与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方面的教育,缺乏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引导,看上去十分负责、兢兢业业。但部分教师课后言行与课堂不符,缺乏道德,形象不良,不具有威信。因此,这些教育者不管在讲台上多么深情的讲,也与受教育者找不到共鸣,更不用说从自身的示范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了。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陈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政权,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自上而下地宣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沿袭这个教育模式至今,导致现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流于“口号化”、“泛政治化”,内容空洞陈旧。此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以政治性准则作为内在的价值依据,以政治内容和政治手段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4]

4.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到位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老化、墨守成规,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许多内容仍然停留在“喊口号”阶段。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日新月异,面对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脱离实际情况,许多理论也没有阐述在现实中如何指导实践。

例如:在一些教材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等口号,但是在教材中并没有说明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些口号。因此,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不符合的局面,也就是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一些传统的老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有了一些新的好的思想,在他们看来那是不可实行的错误思想,如果真要实行下去就得耗费很大的物力财力等,它们接收新事物的观念比较淡薄。

三、《宣言》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面的一个分支,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成果。[5]《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尘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进行及时的变换,这样才能有利于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真正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而,《宣言》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较多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1.高度重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虽然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都还不够,离理想中的效果差距甚远,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

在当今国际环境中,虽然没有存在明显的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但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无处不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无时不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在国家内部,虽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不强调阶级斗争,但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增强社会和民族凝聚力,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为了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构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取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思想上、实践上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的政治文化素质,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言行不一,杜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形式主义。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工人是不需要接受教育的,即使在机器生产初期,工人也不需要受教育,但却产生了教育保护劳动力的需求;到大机器生产时期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但这种教育却使人异化,它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片面和扭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描述:“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描述了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各有不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人的发展往往呈现出片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借鉴国外和其他民族的经验

我国虽然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理论过于空洞,无法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缺陷。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要学会“洋为中用”充分学习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产品,世界的全球化为各国家、各民族的精神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在教育方法上,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上已经比较系统。他们通过教育和文化布局所开辟的环境教育方式、通过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所进行的感染教育等都值得借鉴学习。在教育内容上,古代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现代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和生态环保教育等有益的德育内容都能够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宣传过程中坚持《宣言》基本精神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柱,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基本精神的支撑,同时在进行具体教育时要注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新时期,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巨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系统及其内部的各个要素必须适应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社会实践的指导,也不能只注重社会实践,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素质层次和不同的现实需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帮助受教育者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克服因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局限,促进人全面发展。

结束语

以《宣言》为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基础,之后列宁、斯大林在俄国创立了布尔什维克政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7]如今,我国将前人的理论基础与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都要求我国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借鉴国外和其他民族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主体的培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逐渐地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更上一步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3]刘志超.《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8.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梁华林.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12):50

[5]韦莉莉.《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0.01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上一篇:爱其实没有技巧的散文诗下一篇: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