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推荐9篇)
教育是我们身边最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也维系着一个民族前途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教育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能使我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选择了以中西方教育为背景,以此来探究。为了能更贴合自身与实际,我们以研究大学教育为主线,探索并挖掘能使我们受益的东西。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谈到西方的教育,不由得让人浮想起电影中课堂上喧哗吵闹的场景。“作业少,活动多”是我们对西方教育的第一印象,“鼓励创新、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正是西方教育的特色,而“务实基础,课堂气氛严肃拘谨”则是中国教育的典型代表。在随机抽取的50名在校生中:有80%的学生平日里很少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远远少于西方学生。在学校教育方面,西方普遍注重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如“领导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等。以美国为例,每位大学生生,每一学期要到社区服务超过600个小时,而中国则更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像西方那样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了不少中国高分低能的学生,在面对应试考试中总能考出高分,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极差。语言沟通、表达能力都远远低于同龄人。而在几年前,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事件,则可见看出,一味追求“分数”而忽视对人素质的培养产生的后果有多严重,据一份研究调查现实40%-5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普遍抗压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提高全面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无论是自理能力,心理素质还是自身责任感,都有待于提高。当然,这也不是一味否定中国的社会教育,其实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不断在探索中追求教育的优化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中西方教育追求的共同点。
除此之外,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悲剧已屡见不鲜。近年来,一度敏感的性问题一度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少女妈妈频繁地出现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很早就授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鼓励并赞成与异性交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京某重点学校进行的对异性朋友的交情问题的调查中,只有4.3%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家长达到了95.7%。这一调查是令人痛心的。不少忧心的家长一谈起异性友谊就认为必然会导致早恋,而性教育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普遍差异。
老师在中国经常被比喻成知识的传播者。好老师就是要尽忠职守的把自己的知识传给自己的学生。一方是给予;另一方是接受,角色很明了。而西方老师的角色是潜能挖掘者。西方教育整个是一个自由式。这种自由从小学教育就开始。而我国学校教育是一致性的,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上大学很容易。但这种容易绝不是象我们现在这样降低标准,有钱谁都可以上。而是西方给学生一方面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生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上大学的标准多样化。上面提到的西方高考(SAT)每年有七次,也就是说他们每年有七次上大学的机会。机会多了,上大学当然就显得容易。再者,西方学生上大学并不完全凭高考成绩,还要看学生的中学成绩,学生所写的申请报告如何,一些相关人士,如老师给这个学生写的推荐信等。这就不象中国学生,一生的命运就决定在高考的那几天,如果高考失误,那怕你平时成绩再好,表现再优秀,对不起——过一年再说吧!西方学生上了大学,学什么专业,可以充分考虑自己的个人兴趣。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合自己的意愿,可以较容易转系或是转校。而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中美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教育本身目的的定位。看清了这点,有很多表面的现象,比如说美国没有中国式的高考,美国的学校课程灵活性很强或者是中国学生数理化比美国人强等等都可以豁然开朗。因为这些都是受最根本的教育目的本身所定的。我不清楚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强国,是富民?但是这些都太笼统了。因为教育对于每个国家的强大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教育给予什么给我们的新一代。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 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学界对于文化的概念各执一词, 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辞海》中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从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将文化上升到思维方式的层面, 将其看成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东西, 所以文化的差异, 不仅仅是文化卞体和文化形态或产品的不同, 更是一种模式的差异。
1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1.1 哲学渊源层面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哲学因为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 使人们不思去征服自然, 而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对自然产生一种崇拜、迷惘、甚至俱怕。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础上所产生对自然恐俱的心理, 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扼杀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不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实质是做人治人之学, 受其指导者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 遵循自然规律, 同时也形成了守旧复古、循规蹈矩、求实中庸的思维方式, 而不善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的追求。
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贫瘠的土地和优越的海洋资源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海运、捕鱼、采矿必须与自然进行搏斗, 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对人来说大自然需要驾驭征服, 人与自然关系越紧密, 所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越多, 这就不断促进人们去思考和探索。因此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 强调天人相分, 以求实求知为主旨, 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 充满理性色彩。这种商业文明衍生出的哲学观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结构, 以法律调整取代了伦理道德的调整。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 西方民族个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 同样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探索自然的品质。
1.2 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
从诸子百家起, 就比较擅长于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删繁就简, 整体把握。“大道化简”、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 成为智者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思维境界中少注重条分缕析, 排斥径渭分明, 竭力维护说也说不透, 想也想不够的状态 (曾德昌, 2001)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的美强调在和谐中去体悟达观, 独钟对整体的直觉、体验、领会和顿悟、修养、践履。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 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德漠克利特认为:找到一个关于因果必然的说明比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还重要。可以说, 在西方文明的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的理性的教养, 西方的祖先总爱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对立面, 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眼睛去观察思考一切可以或可能被观察思考的事物, 由想象而本质, 一旦有蛛丝马迹便要追根究源。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表现出整体和谐性, 强调悟性,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境界。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 善于把握整体, 合二为一, 注重平衡, 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轨片而性, 强调理性, 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喜欢化整为零, 一分为二, 注重分析, 同中求异。
1.3 价值观与交往行为方面的差异
总的来说,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 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 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 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 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 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 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才会变得完整,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 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 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 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 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如在西方,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知逍适应彼此的习惯, 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 不过分亲昵, 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 忌突然造访。否则, 受访者会感到不快,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 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 可以送礼物给别人, 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 一般送朋友礼物一般不能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包。
2 外语教学中进行的文化导入2.1重要意义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 还应适时、适度地导人相关的文化知识, 从而增强人文教育。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 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世上没有不反映一定社会生活和一定文化内容的语言, 也没有和语言毫无关系的文化, 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2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
2.1 词汇教学。
在词汇教学时, 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 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教授语言结构时要体现出差异, 汉语文化侧重知觉体验感悟, 强调语序, 语序可类比人们感知世界的顺序, 体现汉民族靠直观、靠感性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
2.2 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 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英语注重运用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对于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2.3 其他。
在传递文化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的习惯, 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 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 由于信仰、习俗等不同, 文化存在很人的差异,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人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 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6, 65 (3) :66-70.
[2]许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探析[J].胜利油日职工大学学报2006, 20 (4) :12-13.
[3]周丽蕊.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8, 12:71-72.
关键词:大学城模式;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大学城,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意大利的波洛尼亚等。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大学城随着高校的合并、扩招应运而生。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一批初具规模、环境优美的大学城已在全国涌现,如上海松江大学城、重庆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
与我国大学城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西方大学城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借鉴西方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特点必然给我们提供诸多宝贵的经验。
一、 我国大学城建设发展现状
在我国,大学城是政府主导的带有共享教育资源特征的新的教育组织形态[1]。它以多所高校为中心,并具有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的城市社区,为高等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
2000年9月,我国第一座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开城,标志着我国进入大学城发展建设阶段。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自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在东方大学城投入使用之前,先后有10个城市提出了大学城建设计划。2001年11月全国新建大学城数量达到29个,2002年全国各地已建成和在建设的大学城达到50个。到2004年5月,在“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城市新市区(城)”等多种目标引导下,国内有43个城市已建和正在规划建设大学城,大学城新建数量已经超过54个,遍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截至2012年初,我国大学城新建数量达60余个。
迄今为止,我国大学城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也发挥了一系列积极作用。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高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为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对于地区高等教育事业而言,大学城建设的发展效应也同样重大。大学城的出现有机的整合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了许多地区长期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3]。如广东珠海,之前珠海市内没有高校,但自珠海大学城建设以来,就吸引了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进驻,为珠海提供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
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大学城模式尚不成熟和完善,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大学城建设应利于有效地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使之集中化、规模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4]。而当前我国大学城过快、过热、过于功利化的发展,使得大学城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学城与周边城镇还没有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大学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度也不够,在很大程度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同一大学城内的各大学之间还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 西方大学城模式分析
与我国大学城建设不同的是,西方大学城往往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或若干所集中于一地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大学内部或周围聚集了一定的人口从事一些生产科研活动,从而使大学校园或者大学周围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5]。人们往往把这样的大学城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City)、校园城镇(Campus Town) 或大学社区(University Community)。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类典型的大学城模式。
(一) “自然发展型”的典范——英国的剑桥大学城
位于英国剑桥市的剑桥大学城伴随着剑桥大学的发展而逐渐成形。剑桥大学始建于13世纪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由于剑桥大学在当地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科研活动中的雄厚实力,促进了城市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剑桥大学被“包围”在一大片迅速成长和繁荣的地区之中,并且成为重要的城市中心。剑桥大学城也是一个高科技城,在良好的环境下,城内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结合,形成产业效益。整个学校就是一座城市,它没有人工围墙,与周围环境没有明显的界限,城市的街道贯穿于大学校园,城市生活社区与教学社区自然融为一体。
(二) “规划建设型”的代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园区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把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打造成全美的尖端工业基地,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将学校大量闲置土地出租给企业,兴办斯坦福研究园”的方案。此后,斯坦福大学划出部分校园土地来吸引外方兴建实验室、办公用房和轻型生产基地,加强与当地工业界的联系。于是,凡伦( Varian Associates) 公司、惠普( Helett Packard) 、苹果(Apple)、英特尔(Intel)、网景(Netscape)、雅虎(Yahoo)等公司相继进入,在那里逐渐形成了科技工业园区,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模式: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学术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形成高新技术密集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今日世界著名的工业园区,被公认为世界电子工业的心脏、信息社会的典型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中心——“硅谷”。“硅谷”拥有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还有圣克拉拉大学、圣荷塞大学和9所专科大学及33所技工学校、100多所私立专科学校,集中了8000多家技术密集型公司[6]。
三、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分析
大学城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对城市长足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7]。在对比分析国外大学城发展模式基础上,综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大学城当前的建设现状,提出我们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应该要实现:
(1)更好地促进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推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合作共建,以期达到共赢局面。
(2)更好地推动大学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大学城的生态化、特色化、人文化、现代化。
(3)更好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大学城规划或指定对口的科技园区,加快新技术转化。
(4)同一大学城中的高校可以尝试结成联盟,以研究型大学群的方式把各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研究生院;2.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中学)
参考文献:
[1][4]李勃.我国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4).
[2]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J].规划师,2005(1) .
[3]蒋达勇.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
[5]杨天平,陈小东.西方国家大学城的发展模式[J].学术研究,2003(10).
[6]曾林阳,黄志远.关国硅谷模式介绍[J].放眼海外,2004(2).
(一)西方文论中的“风格论”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στ,其本义表示一个长度大于厚度的不变的直线体,后来引申至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西方风格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提到:“优良的风格必须清楚明白。”在《诗学》中他又说道:“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亚里士多德不仅提出了文学艺术的风格问题,更明确提出了风格的定义——不流于平淡。虽然此时,他的风格论仅仅指的是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平凡和清晰,但是他对艺术风格的阐释思想仍然是西方文论的先河,并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西方文论中第一篇论风格的著作是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通过对崇高的风格,即伟大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解读,突破风格在语言形式上的局限,从内容、思想等的审美角度定义崇高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了西方文论中的风格论的理论内涵。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针对当时文坛上那种追求绮丽纤巧的风尚,呼吁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更突出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的主观精神修养对于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布封的“风格即人”理论奠定了西方风格论的中心思想,成为了西方风格论理论建构的核心。
对西方文论中“风格论”进行进一步充分补充阐释的是19世纪德国学者威克纳格。他认为“风格并非安装在思想实质上面的没有生命的面具风格论文如其人,它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它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或者,换言之,它只是实体的外服,一件覆体之衣;可是衣服的褶襞却是起因于衣服所披盖的肢体的姿态;灵魂,再说一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的或那样的动作或姿势论文范文。”威克纳格的“主客观说”使得西方风格论从作家个人精神修养反映说转而向主客观统一说发展,虽然这种主客观统一并没有达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主客观历史辩证统一这样深层次的内涵,但是比之以往的思想仍具进步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文论中的“风格论”
中国古代文论里“风格”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是以怀英逸之量者,不务风格以示异;体邈俗之器者,不恤小誉以徇通。”但是这里的风格指的是人的风度品格,而并非文学艺术中所指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文论,确实没有明确的“风格”之说,但是却有很多关于“风格”独有的理论术语,如 “气”、“体”、“品”、“面目”等,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指的就是由于作者主观气质性格不同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一篇中集中论述了文学风格,他用“体”指各种不同的风格,并将之区分为八种:“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晚唐司空图以“品”论文学风格,在《二十四诗品》中着重对诗歌风格意境进行探讨,在每一品中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把风格分为“雄浑”、“冲淡”、“典雅”、“绮丽”、“豪放”、“劲健”……等二十四品,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风格多样性。清初诗论家叶燮则用“面目”喻风格,他在《原诗》中说道:“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如杜甫之诗,随举一篇与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
由此可见风格论文如其人,虽然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如西方文论明确提出“风格”之名,但是对于“风格”之义的阐述仍然是丰富精彩的。中西文论对于“风格”的研究也是各有侧重的,西方文论注重风格的明确定义和内涵,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的独创性,它的内涵与范畴是清晰明了的,但是中国文论中的风格则带有一定复杂性,它的内涵范畴是含蓄写意的,其中较为侧重于风格多样性的阐释和辨别,中西文论的不同研究重点由此生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论”。
二、中西文论中的“风格论”之比较
(一)“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
文学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而风格是一种艺术独创性和个性的表现,因而与创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论都注意到了这一重点,于是提出了相似的命题:“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
“文如其人”源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以“文如其人”褒奖自己的弟弟(子由),说他的文章风格与他为人的性格一样时则汪洋肆恣,时则澹泊清静。“文如其人”四字简单明了地将作者的性格与为文的风格相比照,体现出风格展现作者性格个性的特点。然而,实则“文如其人”的渊源其实还要更久远,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提出过这样的思想,在《体性》篇中他将文学风格的成因与表现归结为八个字:“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他认为风格的形成源自“成心”,即作家的本性,风格的差异也是因为作者心性的差异,正所谓“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如此看来,似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如其人”与西方文论中布封提出的“风格即人”是完全相同的,同样都是在强调作者个性的显现,但是细究下来就会出现并非如此。正如曹顺庆在《中西比较诗学》中提出的,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尤注重人品,而西方风格论则更加专注于艺术形式特征。中西风格论的差异究其原因风格论文如其人,其实在于中西方文学传统的根源上,中国文学注重表现个人情感,“诗言志”,文学作品可以并且经常被认为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而西方文学则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作者关系并不紧密,因而在“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上才产生了偏重上的差异。
(二)“风骨”与“崇高”
1.《十日谈》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B 2.《巨人传》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拉伯雷 D:埃斯库罗 正确答案:C 3.《十日谈》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C 4.《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C 5.《诗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索福克勒斯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A 6.但丁的《神曲》不包括
A:《地狱》 B:《炼狱》 C:《人间》 D:《天堂》 正确答案:C 7.下面哪部作品不是欧里庇得斯的
A:《阿尔刻提斯》 B:《美狄亚》 C:《大力士的女儿》 D:《波斯人》 正确答案:D 8.下面哪部作品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A:《埃阿斯》 B:《俄狄浦斯王》 C:《安提戈涅》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正确答案:D 9.下面那部作品不是埃斯库罗斯的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波斯人》 C:《祈援女》 D:《俄狄浦斯王》 正确答案:D 10.下面哪位不属于希腊三大悲剧家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荷马 D:欧里庇得斯 正确答案:C 11.下面哪个属于荷马史诗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美狄亚》 C:《伊利昂纪》 D:《俄狄浦斯》 正确答案:C 第三批次作业:
1.绿蒂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贝姨》B:《浮士德》C:《熙德》D:《少年维特之烦恼》正确答案:D 2.靡非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李尔王》B:《奥赛罗》C:《浮士德》D:《熙德》 正确答案: C 3.苔丝狄蒙娜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威尼斯商人》B:《李尔王》C:《奥赛罗》D:《贝姨》 正确答案: C 4.考狄利亚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堂吉诃德》 B:《威尼斯商人》C:《李尔王》D:《奥赛罗》 正确答案: C 5.夏洛克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 B:《神曲》C:《堂吉诃德》D:《威尼斯商人》 正确答案: D 6.贝阿德丽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B:《神曲》C:《堂吉诃德》 D:《威尼斯商人》 正确答案: B 7.王后伊俄卡斯忒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B:《神曲》 C:《堂吉诃德》 D:《李尔王》 正确答案: A 8.《熙德》的作者是
A:莫里哀 B:班扬 C:拉伯雷D:高乃依 正确答案: D 9.《天路历程》的作者是
A:班扬B:莫里哀 C:拉伯雷 D:维吉尔 正确答案: A 10.《太太学堂》的作者是
A:薄伽丘 B:拉伯雷C:莫里哀D:卢梭 正确答案:C
第四批次作业 《白痴》的作者是
A:普希金 B:福楼拜 C:易卜生D: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确答案:D 《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雨果 C:狄更斯D:巴尔扎克 正确答案: D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A:雨果 B:狄更斯C:海涅D:易卜生 正确答案: C 《艰难时世》的作者是
A:福楼拜B:狄更斯C:雨果 D:易卜生 正确答案: B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
A:欧仁.鲍狄埃 B:福楼拜 C:狄更斯D:雨果 正确答案: D 《九三年》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欧仁.鲍狄埃C:雨果D:狄更斯 正确答案: C 《国际歌》的作者是
A:普希金B:欧仁.鲍狄埃C:海涅 D:易卜生 正确答案: B 《上尉的女儿》作者是
A:普希金B:霍桑 C:福楼拜 D:欧仁.鲍狄埃 正确答案:A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
A:福楼拜B:雨果 C:普希金 D:狄更斯 正确答案: A 《红字》的作者是
A:普希金B:霍桑C:福楼拜 D:欧仁.鲍狄埃 正确答案: B
第五批次作业
《艾尔那尼》是哪位作家的剧本
A:雨果B:巴尔扎克 C:伏尔泰 D:司汤达正确答案: A 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拜伦 B:海涅 C:华兹华斯D:雪莱 正确答案: D 《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普希金 B:司汤达C:巴尔扎克D:莫泊桑 正确答案: C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
A:普希金B:司汤达 C:莫泊桑 D:马克.吐温 正确答案: A 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罪与罚》 B:《红与黑》C:《双城记》D:《悲剧世界》 正确答案: C 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双城记》B:《红与黑》C:《高老头》 D:《简爱》 正确答案: B 马奈特医生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D:《双城记》 正确答案: D 梭巴开维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 B:《简爱》C:《死魂灵》D:《罪与罚》 正确答案: C 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B:《简爱》C:《死魂灵》 D:《红与黑》 正确答案: B 克洛德•弗罗洛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简爱》 B:《巴黎圣母院》C:《死魂灵》 D:《双城记》 正确答案:B
第六批次
1、A:梅里美B:司汤达 C:巴尔扎克 D:雨果
2、A:梅里美 B:司汤达 C:大仲马 D:小仲马
3、A:司汤达B:雨果C:扎克 D:歌德
4、A:乔治•桑 B:缪塞 C:司各特 D:雨果
5、A:雪莱 B:歌德 C:拜伦 D:华兹华斯
6、A:华兹华斯 B:骚塞 C:雪莱 D:济慈 7、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席勒D:骚塞
8、A:歌德 B:席勒 C:雨果 D:莫泊桑
9、A:席勒 B:司汤达 C:歌德D:雨果
10、A:歌德 B:席勒 C:司汤达 D:雨果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他在读《好逑传》后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促使它早日来临。”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维系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对“世界文学”概念有两种理解:①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②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荷马史诗》:现存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产生在先,但成文后,保存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最初为口头传诵,至前6世纪,雅典统治者才命令文人记录下来,以后又经过学者的多次编订。
二、简答题
1、流浪汉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艺术上以主人公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
2、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答:哈代在《苔丝》中集中体现了他对英国文明的尖锐批判,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苔丝的个人命运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并把她推向深渊,正是由于 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
(2)文明绅士的虚伪性。亚雷是对苔丝的最大伤害者,披着文明外衣,却有着强烈的利己思想。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从本 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的虚伪性。
(3)爱的不平等与男性道德中心。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苔丝对克莱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连一点儿尘俗成分都没有。而克莱对苔丝就是 无数次的伤害,是冷酷。
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成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
3、谈谈《伪君子》的戏剧成就。
答:哈代在《苔丝》中集中体现了他对英国文明的尖锐批判,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苔丝的个人命运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并把她推向深渊,正是由于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
(2)文明绅士的虚伪性。亚雷是对苔丝的最大伤害者,披着文明外衣,却有着强烈的利己思想。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从本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的虚伪性。
(3)爱的不平等与男性道德中心。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苔丝对克莱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连一点儿尘俗成分都没有。而克莱对苔丝就是无数次的伤害,是冷酷。
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成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
三、论述题
1、谈谈《巨人传》的特点
答:(1)、奇异性。外形巨大,吃的多量等。拉伯雷最明显的精神特质是”疯”,当周围人都太正常,太活在清规戒律时,随心所欲,独树一帜的强调个性的“疯”具有独特意义。(2)、激情性。描写和赞美惊世骇俗的巨人群,拉伯雷这样描写出于他的情绪、自由自在具有一种激情性,因而在情节设置上往往欠周密。
(3)、讽刺性。在赞美人的感性生命的同时,又讽刺僵化的社会,对当世乃至历史上的大人物都要调侃一番。
在《巨人传》中,拉伯雷运用了象征、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巨人形象——卡刚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这部小说总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叙述了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一,这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漫画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作者笔下的这两个巨人,都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智力发达,充满理性精神,同时也有寻常人的生活习惯,是作者理想中反封建斗士的新人形象。第二,这部小说的情节离奇,想象丰富,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荒诞不经的故事。第三,语言夸张直接,幽默有趣,讽刺辛辣。《巨人传》,整部小说中处处都有夸张的语言的影子。巨人的身材、吃饭的量、一泡尿淹死的人数等,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让人目瞪口呆。
《巨人传》的不足之处就是结构比较松散。这部小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主要写卡刚都亚骇人听闻的传记;第二部叙述了渴人国的国王庞大固埃传的传奇经历,主要写了他的惊人英勇事迹。第三部到第五部都是记录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第一、二两部还有一定的脉络可寻,故事围绕着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的经历而发展。最后三部只凭庞大固埃等的游历冒险这条线索把故事无限地延长下去。作者利用这种结构形式,在广阔的背景上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特别注意人物外形的描绘,但有前后不一致之处。庞大固埃在第二部还是个魁梧的巨人,第三部以后却好像和平常人一样了。《巨人传》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
2、谈谈《父与子》的思想意义
答:a.比较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俄罗斯新人的特点
屠格涅夫有距离观照俄罗斯的新人。巴札洛夫与巴威尔等不同,在巴札洛夫身上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它的实质是否定的决裂。即接受西方文明的青年人对传统毫不妥协地决绝的姿态。
b.不无哀婉地预示了作为父辈的贵族知识分子,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巴威尔,早年受过西欧式的教育,虽有改革社会的想法,却安于现状,仅仅保留了一些西欧式的穿戴,长而尖的指甲,洒香水。在年青人面前,显出过份地自尊,对年青人表示出了自己的轻蔑,这反而加深了他自己的孤独。屠格涅夫并无意尖锐突出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因为他们均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在末尾,巴威尔也不得不佩服巴札洛夫,感觉自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c.依旧沉寂的俄罗斯
《西药综合》所含科目
1.《药理学》主编:吕圭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版;
2.《分析化学》主编:李发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月第5版;
3.《有机化学》主编:吉卯祉,彭松。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药综合》所含科目
1.《中药学》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主编:雷载权。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2.《中药药剂学》主编:张兆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版;
3.《有机化学》主编:吉卯祉,彭松。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备注:
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
20 世纪50~60 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在70~80 年代得到迅猛发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潜能的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而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发展规律。在建设中西文化课程教学网站时要从人本主义出发,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对知识的具体需求,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潜能。
1.2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知识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的基础上, 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 重新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要引导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
2 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课时日趋减少的大环境下, 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大有裨益。
2.1 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纸板教材根据单元主题安排的课文和相应练习内容有限, 无法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面的要求, 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益的补充。形式多样的网络资源不仅提供文字资料, 而且还有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 可以弥补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相对缺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增加目的语的输入量。
2.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公共英语的课时日趋减少, 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 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讲授重点和难点。多看、多读、多听对于英文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选择教学网站上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把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其受益终生。
2.3 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学生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可以通过网络在网站的互动专区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流, 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 寻求帮助。
2.4 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针对不同的主题选编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 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有效输入, 帮助学生熟悉交流的文化背景, 积累中西方文化各个领域的表达方式和功能句型, 培养学生用英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网站建设的原则
3.1 适用性原则
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是对文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因此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建设教学资源网站时, 资源的选择要兼顾趣味性和规范性,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又能保证词汇和语法的标准化。语篇的难易程度合适, 不能过于简单, 毫无挑战, 也不能生词连篇, 晦涩难懂。
3.2 界面友好性原则
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的网页设计要美观大方, 在视觉方面给人以舒适感, 在功能方面易于操作, 便于人机交流。在网站资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 课程学习网站的导航系统必须清晰明了, 即学习者能够迅速地找到目标学习内容, 避免浪费时间寻找学习资料, 防止“迷航”现象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3.3 交互性原则
网络环境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站的建设要为师生提供一个快捷、畅通的平台供其交流和沟通。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生之间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必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有利于形成宝贵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4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又称为“整体性原则”, 网站资源的选择要遵循文化知识本身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碎片, 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检索和自如应用。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展开对中西方文化的介绍, 尊重学生从已知导向新知的认知活动顺序。
4 教学网站建设的内容
4.1 中国社会与文化
1) 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的客观要求。教学网站在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部分包括以下内容:历史、哲学、文学、教育、科技和风俗节日等。2) 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教学网站在这个版块涉及以下内容:中国的地形地貌、民族特征、语言文学、教育热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节日风俗、饮食文化和传统中药等, 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 提高其“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
4.2 西方文化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 当代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培养学生成为国际性的人才。教学网站的西方文化部分力求展现西方文化的全貌, 涉及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化 (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 、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网站的选材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教学网站的建设为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提供了具有多样性的语言环境,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网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网站上的相关背景知识,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导入做好铺垫;在课后可以推荐学生学习网站上的课外资料, 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视野, 开阔学生的思路。网站的建设必然面临很多技术问题, 需要英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精诚合作, 共同努力。网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使其日臻完善。为了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 日常管理和后期更新维护工作自然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崔建粤.多媒体英语教学网站建设[J].科协论坛, 2007 (3) .
[2]陈明辉, 杨蕾达.《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建设[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3]许霄羽, 王润孝, 赵雪爱.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网站的构建及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 .
[4]张舒.大学英语网站建设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5]陈秀玲, 王元飞.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网站建设初探[J].考试周刊, 2010 (55) .
[6]庞雨滨.英语自主学习资源网站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
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理工大学,继承了前身沪江大学的文理交融和德国的严谨与法国的创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之美誉。
上海理工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上海理工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至今,学校已接收了来自美国、柬埔寨、印度、越南、阿根廷、尼日利亚、蒙古、德国、澳大利亚等109个国家的国际学历生(本科、硕士、博士)、交流生、进修生和汉语生。其中,2012年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
由于地处上海,具有接受国际学生的区位优势,上海理工大学充分利用百年国际教育历史背景及优势地理位置,致力于为成为上海国际高等教育的窗口。国际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教师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例达到15%左右;20%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外大学文凭学位;30%的学生通过合作办学获得国外大学学历证书。学校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在最近20多年间,上海理工大学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的8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国外60多所大学开展学生交流交换项目,互认学分和互派学生。
抢眼专业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理工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为全国公认,因此也为学校吸引到不少海外留学生。在上海理工大学外国留学生(包括非交换项目的进修生)招生简章中,共包含58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专业、18个博士专业。学校为国际学历生提供汉语、全英语,中英、中德双语专业教学,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均与中国学生同班上课,原则上实行与中国学生类同的学籍管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古希腊民主概念的核心价值是(人民的统治),这一价值在制度上具体体现了古希腊人采取民选政府的制度。
2、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有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3、(秘密投票原则)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主权在君原则提出来的,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现代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4、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现代政党,最早建立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最早的两大政党为(辉格党)和(托利党)。
5、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6、任何公民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制度被称为(直接民主制)。7、15世纪,以马基雅维利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研究体系。
8、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所运行的政府制度属于(总统制)政府。
9、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主要包括(法院)(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10、司法独立原则包括司法机关地位独立,(司法活动独立)和(法官独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普遍选举原则 答:普遍选举权原则是指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2、多数代表制 答:多数代表制是指在一个选区中获得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名单当选,而得票较少的候选人或政党落败。
3、文官制度
答: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4、宪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规范的规范。
5、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总统制政府的特点有哪些?
答:政府由在选举制获胜的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独揽行政大全;政府与国会完全分离,政府成员不兼任国会议员,不参加国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政府不对国会负连带责任,政府成员对总统负责,总统对选民负责。
2、政党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以牟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为实现其政纲的主要手段;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
3、简述俄罗斯“超级总统制”政府体制的特点。
答:不设副总统,设总理职位,总理组织政府工作但职权受到宪法限制;具有半总统制和混合型特点;庞大的总统机构是维护总统权力的重要机关。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一)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
1、主权在民原则。
2、法治主义原则。
3、分权与制衡原则。
4、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原则。
(二)如何看待西方法治主义原则确立的意义?
答:
1、极大地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2、重新构建了社会道德体系。
3、规范政府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