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标文集有感(通用12篇)
寒冷的冬季,细雨飘飘,冷冷的雾气环绕,这时候,除了亲人团聚的单纯而细腻的温暖,读《海子文集》,也能温暖人心,因为海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我梦中的理想王国,最经典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拟想个人的物质幸福、传递给亲人以精神幸福和撒播给自然、社会以无限幸福这三重境界,表现了海子追求幸福的人性;而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恰恰是人的本性.所以这两首诗的主旨意蕴,都是忧怨灵魂对人性的切切呼唤和沉沉诉求;而“忧怨”是杰出诗人的共同特征:“忧怨”源于诗人的内在禀赋,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刻洞见。
回想过去,曾经的秋季,曾经的飘雨,曾经是一个人走。看着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而我却陷入深深的沉思,突然觉得我与海子如此相似。来到这个城市,没有昔日,只有今朝,或喜或悲,或愁或苦,或繁华或荒芜,又是一个人笑着哭,让别人理解似乎好难,因为连自己也不明白如此无奈,素以海子为诗魂为另一国度的知因,只因为我想探索他内心对理想与现实苦苦追寻的争扎和无奈,竟与我如此神似,只是不同的是我不会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方式决别这个世界,我很欣赏海子的勇气,告别这个世俗世界的胆量,那是他对理想唯美主义的追求,是对完美情感世界的向往,是他对亲情的依恋、对爱情的执著、对友情的珍重、对一生灵的祝福„就这样,他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零点接轨,面朝大海的铁路就是他的天堂,或许那里是他梦的终点,又或许是他梦的延续,总之,他实现了„
张庆先生丰富实践是怎样体现在他的著作里的?只要翻看他的文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认识。全书八册, 其编辑的总目标是“为母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样本”。第一卷《感悟篇》、第二卷《求索篇》、第三卷《未来篇》、第四卷《雨润篇》以及第八卷《实录篇》等, 都与张先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有关, 仔细阅读, 可以毫无疑问地发现其已经形成的较为系统的专门学问。为了节省篇幅, 更为准确深刻起见,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书前的两篇序言。一篇是于漪先生的序, 一篇是朱家珑先生的序, 两序都将《张庆文集》的重要学术特点揭示了出来, 写得极有见地, 发人深思。比较而言, 朱先生的序还颇富感情色彩, 读之令人动容。我在这里着重提示两点:
第一卷《感悟篇》主要讲张先生对母语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全书共设14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以一首张先生谦称为“打油诗”的诗句来概括其内容。别看这14首短诗, 却是真学问的形象体现, 浓缩了张先生50年来对语文教学与研究、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的独特感悟。这些感悟, 不是凭空而来, 甚至也不是一时的灵感激发, 而是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又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概括。例如“养成好习惯, 恒久乃为功。终身受其益, 譬若影随形”;“岂唯纯工具?写字可育人。砚穿池尽墨, 笔走泣鬼神”;“教者如媒妁, 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 哓哓不中听”。这三首诗, 一是说人的习惯很重要;二是说人能写字, 字亦能“写”人;三是讲教师要当好“媒人”。在这一卷中, 针对感悟所得, 张先生自己也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指出的是, 这14首短诗, 每一首都为四句韵语, 通俗生动, 又不乏深刻, 类似唐代的儿童读物《蒙求》, 讲述历史故事, 传授人生哲理, 语言浅显, 对仗工稳, 声韵协调, 朗朗上口;但也不限于此, “《蒙求》者, 错综经史, 随便训释, 童子则固多宏益, 老成亦颇觉启予” (李良《荐蒙求表》) 。张先生的所谓“打油诗”, 绝非古之“张打油”, 而是包含着很为丰富的学问和学识, 无论是对“童子”还是对“老成”者, 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张先生是著名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也是他学术生命的一部分, 其中既有他毕生从事小语研究的心得, 又有他理解和贯彻新课改思想的时代精神。怎么学习、把握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是实验区老师共同面临的难题, 也是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操作层面的东西, 也有一个学术问题。张先生提出的八字方针“务本、求实、倡简、有度”, 就受到老师们的热忱欢迎, 它对于拨正教改航向、正确理解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此外, 于漪先生在题为《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的结合》的序言既是对新课标理论和理念的落实, 更是用自己的实践对之所作的补充和深化。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问, 唯其从实践中来的这种真学问和真学说, 才更显得有根基、有价值。正如家珑所说:“张先生所写所著决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事儿, 也是对语文教育理论的有益探讨。说它是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 依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见《是草根, 更是旗手》)
张先生“是我国不多的、对小学开蒙语文教育有着如此丰富经验和真知灼见的语文教育专家”, 对此两篇序言言之已详, 我这里侧重就其第五卷《文史篇》、第六卷《赏析篇》、第七卷《写作篇》略作分析, 这几卷乃是张先生个人长期从事母语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的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其更为深广的学识和学问及前述专门学问之所从来。
第五卷《文史篇》中包含有“文史从谈”“古语考释”“小学语文教材答疑”等内容, 它们都是张先生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来加以解答的,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而语文教师遇到的这些疑难问题大多涉及古代文史知识, 有些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容易误解的语言问题, 看似简单, 实质似是而非, 如果不加以辨析, 就有可能误人子弟, 影响教学效果, 而欲加以辨析, 则断非易举之事, 必待辨析者非有广博学识和深厚学养而不可, 张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常之能的学者。例如该卷中的《古都街衢沿革述略》《古代宗庙制度简说》《谈谈先秦的聘礼》等文章, 所谈莫不旁征博引, 言必有据, 显得博学多才;古语考释和教材答疑中的文章, 大多引经据典, 析难解惑, 能给人以重要启发。所有这些, 都显示出本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学术价值。
第六卷《赏析篇》中收入“艺术审美与诗文欣赏”“课文评析及教学建议”“古诗文注析”“唐人绝句百首译注”四组文章, 反映的大多为张先生阅读古今名著的心得, 其中也有部分文字意在指导小语教师钻研和使用教材。读书贵多, 要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和丰赡学识, 更贵在“有得”, 应有自己的新发现。此卷文集, 从总体上看, 就是张先生在“博学”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识见”的大展示、大放送。《诗词欣赏与人间词话》《谈谈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等文章, 是张先生联系教材和师生阅读实际所作的有关诗词欣赏与教学的深入研究, 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学识见解, 既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又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而《杜甫诗四首注释与赏析》等文章, 则由个别名篇的注释与赏析, 概括和提炼出诗歌创作的一般特色和要求,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最是欣赏此卷中众多的就个别问题展开学术讨论的短文, 如“珠玉潜水, 澜表方圆”、“《泊船瓜洲》教学辨证”等, 篇篇都有新见解, 字字皆是真学问, 真可谓“大珠小珠千万斛, 满地月明护寒玉” (王洪《毅斋集》) 。
第七卷《写作篇》收入“写作辅导”“好稿评点”“改稿例话”“说写训练”和“文言习作”五个部分, 均为张先生有关写作研究和创作成果的实录。古人讲治学, 多以“才、学、识”论之。三者之中, “才”最为要, 它是“学”和“识”的内化呈现, 是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本质性飞跃。如果我们将《张庆文集》的第五卷、第六卷分别看作是张先生“学”和“识”的体现的话, 那么第七卷就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张先生的“才”。因为某种情趣的驱使, 在这一卷中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古文创作 (即“文言习作”) , 使我大开眼界。这些古文, 不仅诸体皆备, 从赋到传记、游记、诗话、文论等等, 都有创作实践, 而且文字圆熟, 既能得古文之形, 又能传古文之神, 即置于古人文集中, 亦分不出真伪高低, 诚如孙菊斋先生所评那样:“叙事颇见法度, 铸词亦多匠心, 有引人入胜处。” (见《汗衫娘子》批语) 我尤为信服他的《文运》、《炼字》两篇文论, 极具刘勰《文心雕龙》之韵味, 从谋篇布局到语言结构, 几乎如出一辙。例如《文心雕龙》论文体篇的“章法”一般是“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序志》) 。试看《文运》和《炼字》, 自“夏世治虐, 则有‘时日’之谣”, 至“承恩羁滞, 借神域而写人世之暗影”, 原始表末也;“炼者, 铄也, 铄治 (疑为“冶”) 金也。炉火纯青则金利, 文字精粹则意丰”, 释名章义也;“子美《登高》, 十四言韫八意”以下, 选文定篇也;“然观前人论士”、“然炼字其难哉”以下, 皆敷理举统也。由此可见, 二文亦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举一例:“若夫声色狗马之际, 则绮靡而愉悦;暨乎南冠被囚之时, 遂悲恻而凄凉。是后主之境迁也。当夫燕尔情浓, 词被水漾芙蓉之美;至于丧乱, 情溢雨滴芭蕉之哀。是易安之情移也。” (《文运》) 这一段话的语言结构, 的似《文心雕龙》, 唯“是后主之境迁也”、“是易安之情移也”, 各自对前面两句具有绾结、收束之意, 不当独立成句, 故句前不应用句号, 证之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文澜校注本《文心雕龙》之标点, 此类句式句前皆用冒号可知。而编辑未察, 误作句号, 亦可为憾。由此细节可知, 《文运》、《炼字》二文, 参详古人文章已经深入精髓, 非在腠理, 亦可谓“有伦有序, 亦雅亦文, 可补舍人之遗阙” (见《炼字》孙菊斋批语) 。这就是功底、功力, 是真学问的体现。有这么好的学问, 还能编不出好教材?别看是小学语文课本, 仔细品味, 其实里面蕴含了张先生多少真才实学!
张先生其人及其文集的出版, 论其根本, 又可给予我们两点重要启发:
第一, 做一名称职的小语教师或教研员, 只需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可, 而做一名优秀的小语教研员和小语教材主编, 则需要更为深广的学问作支撑, 否则难免底气不足, 捉襟见肘。“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学养造就了张老师编写教材、推进课程改革的辉煌” (于漪语) , 可谓一语中的。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篇一】读课外读物有感
同学们,还记得去年,你们在小学毕业典礼上,都想了些什么吗?读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看到,一位叫英子的小姑娘在她的小学毕业典礼上,想了很多很多。我们先来看在毕业典礼开始之前,英子都想到了些什么?我们再来看毕业典礼开始之后,英子又想到了些什么?
毕业典礼在哪里举行?新建的大礼堂。英子坐在哪个位子上?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在英子的衣襟上,有一朵什么花?粉红色的夹竹桃。是谁给英子别上的呢?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在英子的衣襟上别一朵夹竹桃呢?因为夹竹桃是爸爸种的,英子戴着它就好象爸爸看见英子上台一样。英子很想她爸爸也能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因为她将代表全体同学上台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有爸爸在台底下,英子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可是爸爸病倒了,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毕业典礼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英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快回家去!快回家去!英子领着文凭,催着自己,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我们可以体会到英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急切。当英子回到家里,她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情景?弟弟妹妹们在干什么?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长得怎么样?垂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为什么呢?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也就是没有对夹竹桃进行修剪、捆扎和施肥。这些事情往年爸爸做没有?做了。为什么今年爸爸不做呢?爸爸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不是一天两天。爸爸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肺病,加上爸爸的弟弟给日本人害死的事,爸爸急得吐血过后,病情又加重了。英子把用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放进抽屉,再出来,走过院子,又看见那垂落的夹竹桃,她嘴里默念着什么呢?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作者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呢?表面上是写英子眼前的情景,深层的意思是说爸爸离开了人世。既是实指垂落的夹竹桃,又象征着爸爸离开人世。爸爸的离开人世使英子终于意识到她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爸爸走了,爸爸已经失去爸爸的英子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可是我们没有听到英子声嘶力竭、揪心的痛哭,我们听到的只是英子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语言是含蓄的,而感情却是深沉的,痛苦的。当缺了一根手指头的老高叫英子赶快去医院的时候,英子表现出了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看来,英子是真的长大了。那年,英子才13岁。
你觉得对英子的成长影响的是哪件事?我认为,是爸爸逼她去上学这件事。这件事发生在英子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英子赖床,不想去上学,在爸爸对英子发出了一个字的命令起!之后,英子还是不挪窝儿,这时,爸爸气极了,一把把英子从床上拖起来,又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只听见咻咻的声音,英子挨打了。爸爸把英子从床上打到床下,又从床头打床角,雨声混合着哭声。那天,英子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没想到爸爸又追到学校。原来是给英子拿花夹袄来了。看着英子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了英子。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面上十分严厉,实际上却充满了爱心。这件事对英子的成长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从那天起,直到毕业典礼,英子再也没有迟到过。每天早晨都是早早地到校,等着校工开门。英子赖床的毛病也改了。从这件事当中,英子认识到了不能赖床,不能不去上学,更认识到了不能偷懒,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英子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英子能够成为全体同学的代表去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这和她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和她爸爸对她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英子长大了,你们是不是还小呢?什么时候你们才认为自己真的长大了呢?是不是也要等到你爸爸或妈妈的花儿落了呢?
【篇二】读课外读物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在前几天我读了一篇由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读的人是惊心动魄。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法国学家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回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给“怪物”所俘获。他们虽身为俘虏,却收到舰长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并将这一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这本书里面,聪明好学的阿罗纳克斯教授,以及他忠实的仆人孔塞伊,他们一起观赏了很多的海底奇观。身手灵活体格健壮的捕鲸手。也可以在有危险的时候帮助他们。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参观了海底多种多样的世界。而且这艘船的船长,聪明,可以带领他的船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无人能敌。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们学习了这些人的聪明勇敢。还教会了我们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也是一本丰富的海底百科全书。
【篇三】读课外读物有感
莫泊桑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在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后,深有感触,下方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天生丽质的马蒂尔德却正因贫穷而嫁不到,一个好人家,最后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之后为了在一个部门舞会上彰显风姿,玛蒂尔德从兄弟姐妹那儿借了1条钻石项链。但是,误会回来后却发现项链儿不见了。于是,为了赎回那条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心血,但是,最后才知道那条项链儿居然是假的……
可怜的`玛蒂尔德!仅仅是为了1条钻石项链,她付出了她十年的青春岁月。十年后,她青春不再,美貌不再,按莫泊桑的话说,就是失去了做贵妇人的资本。她为了这条钻石项链,不惜牺牲自我的青春。其实,换个角度说,不必去怜悯她,她过分虚荣的性格就导致了她务必要品尝命运的苦果。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玛蒂尔德毕竟在艰辛中走了过来,走向了成熟。
但是,那条她用十年的青春赎回的项链,会不会还是假的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会的,真的有可能。在当时那个弄虚作假的社会,这种状况真的有可能发生。玛蒂尔德肯定没有想到,她十年的辛酸竟是为了一挂假项链,而且,换来的项链还是假的,她会怎样样?精神崩溃?郁郁而终?都有可能。但是,这就是她虚荣的后果啊!
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这是一个关于雅克的故事。主要记叙了雅克少年时天真无瑕和调皮捣蛋,还有伴随着这段多彩年华的种种生活的艰辛。极度俭省的外祖母、战死的父亲、眼盲的母亲。当然,还有他那些聪慧的玩伴和恣意胡闹的沙滩经历。通过阅读,我发现全文的记叙感情大多带着冷峻的漫不经心。可是,每每作者的笔墨触及雅克那无忧的生活和调皮的心态,作者就好像变得爱怜起来。我猜这种温暖的情感色彩可能是出于作者对自己的孩提身世的眷恋吧。而后,当作者写到雅克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时,情感似乎突然变得晦暗了,转而是一种哲理性的诗意的同情,这种同情,伴着雅克内心的童稚的慰藉,将黑暗描写得无比明亮了。小说开篇写的是雅克父亲和母亲生下雅克的情形。那是一个雨天,一切显得匆匆忙忙。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和还有无尽的黑暗里。然后,雅克降临了:“她站了起来,两个男人看见病人身旁有个血淋淋的难看的东西,似动非动,发出一种持续的声音,吱吱哑哑地好像来自地底下,几乎不易察觉。”马上,在一片朴素的欣喜中,远处传来了战火的召唤,父亲毅然投入了进去,然后就只剩了一具枯骨,一个坟墓。“高麦利·亨利,在马恩战役受了致命伤,1914年10月11日死于圣布里约。”人生的意味在巨变和悲喜中达到了极致的层次。可是,母亲由于双目失明不能到坟边细细流泪,于是,年青的雅克去了。在父亲的墓碑上,他发现地下的父亲竟然比自己还要年轻。这时,柔情、爱怜还有震慑瞬时充斥了雅克的心胸:“在凝固的他周围,在这些他不忍目睹的坟墓之间,接下来的时光本身被击得粉碎,岁月的脚步不再是齐整地追逐着那条流向终点的大河,它们只不过是碎裂声、激浪和漩涡„”终于,他发现了,在这阵奇特的眩晕里,这座所有人最终都要建立的雕塑,正随着岁月逐渐变得坚强,人们在此默默地消失,等待着最后的风化碎解。“他不再存在,只剩下这颗惶惑的心,抗拒着死亡的威胁,在这世上苟且偷生了四十年,这颗心总是以同样的力量冲击着那堵将他与整个生命的秘密隔开的墙„在死亡之前,最后为了生存而去弄个明白,哪怕一次,一秒钟,却是从来不曾。”就是在这躺着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父亲的坟墓跟前,年过四十的雅克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荒诞和可贵,可他正在懊悔,四十年的人生最终的重点就是躺入眼前的一座座墓碑,而他利用四十年干了什么,这时的他却迷惑了。死亡,从来不曾离开过,而生命,在死亡的威胁下似乎变得非常愚蠢。他正在寻找,寻找一种摆脱荒诞的办法。可是,面对着父亲的坟,面对着眼前隔离生与死的神秘的墙,他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已经消逝的四十年生命充满愧疚。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
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那是一位相貌丑陋却气质高雅的女经纪人。作家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在为一群刚入职的年轻人讲课。她精彩犀利的话语给作家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毕淑敏采访了这位长着龅牙的成功女士。当时,她刚刚为客户赚了许多钱,但是除佣金外,她没有向客户多收一分钱。正因如此,龅牙女士在业界拥有极好的口碑。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她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工作的经历。她曾翻着电话簿给有名的大公司打了四百多个电话,其中只有一个总裁愿意当面听她谈谈期货投资问题。
接着,作家问她,她的这般容貌在工作上会不会给她带来压力。她爽朗的大笑,并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其外貌具有的优势,其言谈间的自信令人心悦诚服。最后,她们又谈到对生活的要求和人生的志向。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
我把这位女士的成功要点总结为:智慧、勇气、自信和顽强。其中,她的勇气最让我佩服。她刚出世,没有任何力量可依靠,无所畏惧地为自己寻找机会。这份勇气,这份魄力不是谁都有的。面对一个佳丽如云的城市(深圳),生得这般容貌,还能自信地走进写字楼,这份傲气也不是谁都有的。
第一次了解朱先生的作品是在那柔美抒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现在荷塘里。”文章这般清新自然,令我受益匪浅。
《白种人—上帝骄子》等都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为自尊,一面感到空虚,一面却又感到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朱先生用笔用心同一切换人进行着斗争,对一切不人道的行为进行斥责。
经过一番反思我终于知道自己的心情是喜,喜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给我们后代留下了这么多可贵的精神食粮;喜他用笔掀开了这么多丑陋的东西,让人觉醒。
就是这些可喜的地方,让我了解了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十分完美的作家,并让他给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直向前走着……
闲暇之余,又重读了刘墉。《萤窗小语》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善于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繁琐点滴中悟出人生的各种真谛,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戒烟》是文集中不太起眼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刘墉有一位“瘾君子”学生,某一日,忽未见其抽烟,于是询问何故,学生答曰:戒了!并笑言戒烟并非大不了的事,他早戒过好多次了。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情节,就是借着戒烟这阳的小事,在三言两语之中,道理已经清清楚楚地摆了出来:“把成功看得容易,将失败不当一回事,勇于发誓而怯于实践,这大概是人们的通病!”
一段很直白却很实在的文字,也许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却说不来其中的奥妙。我们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理所应当,有着太多太多的不以为然,其实这就是生活,生活给我们很多,索走得也很多。
二年级二班程丽
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中我不断探寻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却无法触及作者的真实心迹。以《背影》为例,小时候躺在地板上仰着头看它,觉得那篇幅里笼长,语言直白无韵,便丢在一边;初一时在课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亲情一二,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所讲,笔不离手,安有间思考?现观之,觉其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在流露真情的同时,抨击大革命落败后使其家庭变故的黑暗社会,令人感动,令人愤怒!“虚,柔也。”柔似水,水者无形,心有间,以无形入有间,留下一片瑕思的空白。其文是如此,平静的水面下暗波汹涌——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
《荷塘月色》中“采莲花”几段颇受争议,余光中先生将其贬为全文挫败之笔,“祸患千万子孙”。这样的评论夸大颠倒了是非。“女人情结”乃其“柔”风之至。那是超越世俗污浊的高尚境界,安能以鄙夷邪念之心比之。《歌声》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訣,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绿》也有“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多么形象的比喻!当他的心逐渐趋于平静时,便带着这种把女人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情趣和经验去感知自然万物,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写下了记景抒情的传世名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那个封建时代竟能用得“少妇、处女”等词,足见其思想之开放。他是用自己的笔打碎那面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的镜子,因为
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虽因此而置身于风口浪尖,却恰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散文选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它们的起点都是我们身边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事或人,但作者却能从中提出问题,并且最终总会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受益匪浅。这些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其中我喜欢的故事有:《软枝杨桃》、《吉祥鸟》、《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
《软枝杨桃》让我明白了,如果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水终有澄清的一天》让我知道,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不去理睬,并且一直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说的是,作者的侄女就职工作紧张,压力很大。每次上台作报告前她总会念着“大家都是人”,念完后不再紧张了,多么神奇的五字神咒啊。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刺花》了,故事讲的是:猎人太郎叔的独生子因怜悯一窝小山猪,而被父亲赶出家门,太郎叔因此很后悔。一次,“我”和爸爸以及太郎叔在打猎山猪成功归来时,竟遇见了太郎叔的儿子,父子俩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故事中的太郎叔让我最为喜欢。他脸上的那一条刺花刺青也许使他看起来很凶恶、把儿子赶出家门也许使人认为他很严厉,但在他打山猪偶尔失神时,才看出太郎叔是关心、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的。他就像刺花一样,表面是锐利的尖刺,使人害怕不敢靠近,但坚锐的外表下是那颗细腻、美丽的心。
读完故事,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严厉的说我,和妈妈拌嘴,甚至是生气地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使我有时会埋怨他。但当我冷静下来一想,其实爸爸这么做是为了我、为了妈妈、为了家,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爸爸他那时严厉的外表下的浓浓的`爱意。
林清玄的散文所特有的淡淡的味道,犹如封面上墨竹般的清新一样。每每读他的文、品他的文、感受他的文,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受到他在文章里倾入的感情。
在他清幽而大气的散文里,巧妙地将他凌云的壮志,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在他那篇生命的化妆的散文里,通过解释一流二流三流的文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生命化妆是多么重要,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多欣赏、多思考,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善良的心去关怀,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夺目之光。
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让我明白了好的心态是何其重要。
我们小区有个高龄老太太,虽满头白发,却精神很好,每天像年轻小伙子一样晨跑,对待每个人都满脸慈爱,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她。有一次,我看见她,便好奇的问她:“奶奶啊,为什么您长寿并且精神呢?而且您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友善呢?”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这可多亏于我那好的心态,没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起一句话就是:要以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去解决困难,船到桥头自然直,何必为一个小小的困难去劳神自己呢?”我那时只是半懂。
我真正懂了那句话的时候还是在一个月光迷人的夜晚,我眉头紧锁,苦思冥想,连月亮都替我心疼,我心里头烦闷极了,可还是得把这道题解开。我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林清玄散文集》,又想起了老太太说的话,我便调整了心态,平静地看着这道题目,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一步又一步的分析着,突然我脑海里出现了解决方法,我慢慢地写着,这道题终于被我解出来了。这让我更加铭记:要以好的心态去面对、解决问题。
林清玄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就是被它吸引的其中一个。林清玄以他的智慧将人生道理通俗易懂的启迪我们。他的散文就像沙漠里的一涌清泉,给我们带来清凉,视若珍宝,又似是百花丛中一点绿,充满新意。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读路标文集有感】推荐阅读:
读冰心散文集有感07-26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06-08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有感11-11
人生路上的路标作文500字07-25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06-20
《林清玄散文集》有感07-11
议论文集10-10
三年级作文集09-16
八下英语作文集10-17
妈妈初二作文集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