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乌塔》读书心得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乌塔》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课文《乌塔》读书心得 篇1

1乌塔读后感

上周,我们学习了《乌塔》这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课文中的乌塔敢独自一人出国旅行的费用都是她自己打工辛苦挣来的,没花家里人一分钱。乌塔为了不让爸爸妈妈担心,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为遇到危险时请求帮助,她还会再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报个平安。

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居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法。9岁的我,平日里的生活起居都是爸爸妈妈在照顾、打理着,就连吃饭有时候都控制不了自己,遇到可口的饭菜就使劲地吃,结果吃多了消化不了,害的爸爸妈妈担心,又为我买消食片,父母为我操碎了心。而乌塔却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孩子,她靠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一个人旅行了各国。和乌塔相比,我觉得自己差的太远了,乌塔生活那样的独立自主,个性也很强。不像我们这些孩子,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没有主见,父母帮我们把所有的事都解决了,经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生怕我们受半点委屈。但乌塔的父母觉得爱孩子,就必须让她们经历挫折和磨练。而乌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她都坦然地去面对,让自己在磨练中成长。

学完了这篇文章后,让我感到非常惭愧,惭愧我对父母的依赖,惭愧自己不能像乌塔那样有主见,惭愧自己都比不过一个小女孩。从现在起,我要向乌塔学习,学习她那种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

2由《乌塔 》想到的

我们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吃惊了。乌塔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却独自一个人游历欧洲,她的家人真的不担心吗?中国的小朋友,14岁时正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小公主”,家长才不会让孩子一个人出去旅游呢!

课文中讲到,乌塔为这次游玩,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她还自己赚取旅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看到乌塔能为此花三年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开学初期是否为本学期的学习做个计划,周末之前是否定了作息时间表……每到假期,我的时间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来安排,一部分时间用在了老师留的作业上,一部分时间花在了舞蹈班的学习上,剩下的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瞎玩,根本不能像乌塔一样去旅游。我十分希望能独自去游玩,但爸爸妈妈能支持吗?我想,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

乌塔四年级读书心得400字 篇2

乌塔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她勇敢、细心。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游历各国。自己先在家早早地把日程和游历路线安排好,而且旅费也是自己工作挣来的。她为了每一次的旅行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和习俗,她每天都看书了解各国,所以,她阅历也很高,知识也特别的丰富多彩。

乌塔她独立自主,有主见。而我们呢?我们中国孩子哪一个不是家长的心头肉?哪一个又不是在家被当作小皇帝、小公主似的`伺候着?哪一个不是在家长的手掌心里捧着,谁都不能怠慢似的?乌塔独立,我们呢?一刻没有妈妈,就很伤心;一刻没有妈妈的悉心照顾就无法生活。乌塔有主见,而我们呢?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只能靠妈妈。中国家长觉得爱就是什么都替孩子着想,什么都帮他想好,让孩子没有顾虑。而外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在磨难中成长。我们中国孩子就是太缺少独立了。别人能做到独立,为什么我们不能呢?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不敢去尝试,所以,我们要像乌塔一样独立自主。

我从乌塔身上学到了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我以后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妈妈少操心。而且,我还要帮妈妈做事,减轻妈妈的负担。希望其他小朋友也和我一样学会独立吧!

课文《乌塔》的教学反思 篇3

我想到了赵镜中先生的《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我还想到不久前度过的一些关于台湾阅读教学策略的文章,在台湾诸多阅读教学策略中最吸引我的是图像化组织,我想不妨试试。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乌塔》。

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在解决了字词之后,我要求孩子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画出有关乌塔的信息进行交流。孩子们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然后有意识地将所有信息纳入一个人形图中,我告诉孩子们其实用图像组织相关信息阅读的策略是基于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左脑掌管抽象思维,右脑掌管形象思维,图像化阅读教学策略将左右半脑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阅读方法,除了人形图之外,你还可以化成蝴蝶图(我又随手在黑板上将人形图改为了蝴蝶图),或者是任何你想画的图形,只要你觉得有意义就行。然后我让孩子们试着自己画一画,写一写。

小学课文《乌塔》的读后感 篇4

我认为,课文内的小女孩――乌塔,是一个有胆量,有恒心的14岁女孩。她敢自己一个人游遍欧洲;边旅游边自己挣游费。而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还要父母接送,真的是很惭愧呀。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打算尝试自己坐一次公交车,任务是:去同学家。妈妈对我说:“坐507就可以了,自己认真看好站牌哦!再见了!”我等了一会儿,507就到了。我坐在车上发了呆,“文华市场站到了!”我突然回过了神。晚上,爸爸和妈妈来接我了,我的同学说:“怎么样,体验了一下一个人坐公交车,好玩吗?”我开心地对她说:“真有趣,下回我还会来你家的!嘻嘻!”

傅雷家书课文读书心得 篇5

傅雷以身作则,立身行事,在一封封的家书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大到事业与人生,小到吃穿冷暖,事无巨细,对儿子无不关怀至微。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它将内心所想传递,浓浓的爱子心切在这诸多封信中最为强烈的表达。对于儿子的爱与希望,不舍与思念,都浓缩在这真切而又朴实的文字里面。面对儿子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异国漂泊打拼时,他是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由于在儿子幼年的时候,傅雷对他的教育过于的严苛,所以导致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面对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他们紧张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书信的伊始就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悔恨,并且他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很多不适的地方,也不断感叹希望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在这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的信件里,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对傅聪生活的真诚关心,对他事业进步的欣慰,并且也在不断告诫他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傅雷对他的子女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位。是傅雷的教育使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富有勇气与信心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他将来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家书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来展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与亲情,它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书中的许多情节烘托出来的感情仍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它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他在不断的给他的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与儿子的交谈中悟出的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是对儿子的深深关切,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眷恋。

《最后一分钟》课文读书心得 篇6

最后一分钟讲的是:6月30日午夜23时59分作者李小雨在距离香港回归祖国的最后一分钟所想到的、看到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香港才会被外国侵略者所霸占,我们美丽的祖国才会在外国列强的铁蹄下惨遭蹂躏。直到1982年9月24日,在邓小平多次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并提出“一国两制”,多轮协商后,终于同意在197月1日将香港归还中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23时59分,所以中国人都在等待最后一刻,期待与自己的家人团聚,香港就像祖国大陆的孩子,在与母亲阔别一百多年后,终于要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了。在这最后一刻,再也不是万众欢腾而是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每一个中国人“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到倒计时牌上,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预示着快要近了,快要近了!十、九、八……。当快要跳到0时,两岸人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啊!香港回归了!两岸人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全场一片欢声笑语。“香港回归了!”还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能够表达两岸同胞激动的心情呢?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乌塔读书笔记 篇8

这篇课文是汪晓洁作家写的。主要写了汪晓洁出国游玩,遇到了14岁从德国回来的乌塔,经过几次交谈。乌塔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汪小洁。是的,中国的小孩正像汪晓洁所说的一样,中国的小孩吃什么,要什么,穿什么,都靠自己的父母,像寄生虫一般,我也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我读到了这篇课文以后,改变了我的想法。

以前,我总是依靠父母。一离开他们就又哭又闹。我要什么,就向爸爸妈妈伸手,想去哪就让爸爸妈妈陪我去。干什么都要爸爸妈妈陪。一次,妈妈有事情,就让我一个人去博物馆。她本来已经给我制定好了路线,安排好时间,给我费用,刚把我送出了家门,结果妈妈回来以后,我已经到了家里,使妈妈哭笑不得。

可文中的乌塔却不一样。她自己一个人妥妥的制定好了行程,可我却不敢去。她是一个多么独立自主,勇敢,聪明、热爱生活,做事有计划,考虑问题周到的小女孩呀!

是的,正像汪晓洁所说的“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确实,中国的孩子,一点也不缺乏乐趣。但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有句话讲,“看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我们也应该一个人去游玩世界。

《乌塔》读书笔记优秀 篇9

读《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禁不住惊讶起来,一个14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一个人游历欧洲,实在是不可思议。当我读到“她一见到我立刻起来打招呼……她很自然的回答道”时,我感觉她是一个性格开朗、友善能干的小姑娘。由此我想到,我们中国大部分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连亲朋好友也要经过父母提醒才会不好意思地打声招呼,让人觉得很不懂礼貌。乌塔自立能力很强,竟把游历欧洲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往事,一天下午,我本想自己步行去上美术课,美术班就在我家住的小区内,连小区大门都不用出,可是妈妈担心来往的车辆太多不安全,极力反对。然而,外国做父母的却是把儿女自立能力的培养放到第一位,从小让孩子多尝试,多锻炼,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乌塔自己挣旅费、设计路线、阅读别国的书籍,我深感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姑娘。不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通过自己的辛苦为自己的欧洲之旅挣钱,是多么了不起啊!在这里,我想说:“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

读《乌塔》的心得 篇10

我觉得小姑娘乌塔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小女孩。

因此也想到了,中外的教育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在外国,父母很早就去培养自己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空间,让他们独自去面对困难,教育他们的自立自强。

而在中国,父母绝对是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吃半点苦的 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冒什么危险,独自出国旅游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中长大的,在中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父母腻爱孩子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说到这里,我却不忍心去批评他们了, 因为他们是真的太爱自己的孩子了!爱自己的孩子有错吗?没错,可方法错了!因为孩子终归要长大的,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可你让一个没有学会独立生活的‘孩子’怎么去自己生活!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彻底懂得了:“一个人从小就要学会面对困难,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解决。”要在生活中不断的锻炼自己,去磨练自己的意志,遇到困难,能自己完成的就自己完成,尽量不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上一篇:农电局XX年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感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