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翻译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游沙湖翻译(精选8篇)

游沙湖翻译 篇1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游沙湖翻译 篇2

一.“异人”———义生文外, 波起辞间

作者开篇记人———庞安常和我。作者一反常规, 用一半的篇幅记人, 其中大有深意, 有“义生文外, 波起辞间”之妙。

其一, 详写庞安常的“异”。用安常“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辄深了人意”的“异”, 来讽刺世人:这样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尚且理解我, 世上这么多身体健全的人对于我写的这么多的文字, 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

其二, 略写自己的“异”。对于自己的“异”, 作者用“余以手为口, 君以眼为耳, 皆一时异人也”一笔带过。庞安常的“异”清楚明白, 作者的“异”则含糊不清。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去揣摩和回味。在笔者看来, 作者的“异”恐怕有三层含义:一是有口难辩, 只能“以手为口”的怪异处境;二是异于常人的才能, 这是作者的自负;三是“忠不必用, 贤不必以”, 反而被人看作是行为怪异的人, 这是作者的自悲。以上情由, 苏轼碍于被贬谪的身份和处境无以言表只能含蓄道出。

以上两方面, 恰恰照应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的背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状况。而所谓“乌台诗案”正是一群宵小之辈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来诬蔑苏轼的冤案。因此在这里作者拿庞安常和自己的“异”来讽刺那些搬弄是非流言诬蔑的小人不是入木三分吗?明了此点, 作者那藏颖词间的深意便豁然开朗了。

其三, 为下面作者记游, 抒情作了伏笔。一是做了人事的伏笔, 庞安常是和作者一起游沙湖的, 对于人事上做了交待, 同时, 道不同不相为谋, 更何况是游沙湖这样赏心乐事的情况呢, 有知音相伴, 旅途上才会心情愉悦。二是作了情事的伏笔。正是“异人”的苦闷无法排遣, 才有了下文作者借游事而解忧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情事的变化。一悲一乐, 对比映衬, 更显作者身处逆境而心襟旷达乐观的一面。

二.“异景”———烟霭天成, 深浅各奇

沙湖的景很多, 文中记的只有清泉寺、洗笔泉、兰溪, 作者也并非“随笔写去”, 其中也不乏深意:清泉寺是“泉清世不清”多说无益, 一笔带过也罢;洗笔泉因是书圣王羲之的遗迹, 对于同为书法家的苏轼来说不能不有知音之慨, 故有“水极甘”的略作描绘, 另外作者心中是不是也有洗洗自己的笔, 使之不再惹来是非的一时想法呢?兰溪是“溪水西流”, 和大多数河流的流向相反, 这样的“异景”触动了作者“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 于是浓墨重彩, 大放厥词。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体现出游记根据游踪来记游的特点, 同时又详略得当, 重心突出, 显得文章洗练而又精当, 有“烟霭天成, 深浅各奇”的特色。

三.“异趣”———万虑一交, 动心惊耳

有人说, 境随心生, 心随境变。《游沙湖》就是作为天才的苏轼、受贬谪的苏轼、旷达任性的苏轼与大自然的造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无“异境”, 引发不出内心的“异趣”;无“异才”, 抒发不出这样的“秀语”;不贬谪, 喷薄不出这样的“异语”;不旷达, 倾泻不出这样的“豪语”。《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曰:“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浣溪沙》正是风云际会形神交会的产物。火花, 燃亮了历史的天空, 却未必能够完全驱除作者内心的阴霾。有人评价曰:达观幽默, 寓慨于谐。在笔者看来, 苏轼性格中的达观虽非一时, 但诗人却坎坷走完一世, 达观诙谐的心境难以尽掩世事沧桑的处境, 于是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万虑一交, 动心惊耳”的“异趣”, 来博得内心的欢畅, 同时与文章前面的“异人”照应, 一伏一应, 文章更显通透。

四.“异文”———昏迷庸目, 绝乎妙心

《游沙湖》打破游记散文传统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写作常态, 先记人, 再写景和抒情。在庸目看来, 定会轻薄哂文, 百般挑剔。但是文无定法, 贵在鲜活。《游沙湖》“异人”的叙述为下文写“异景”抒“异趣”埋下了伏笔, 而“异景”“异趣”又为“异人”张目, 可谓是秘响旁通, 伏采潜发。而且, 无论记人、写景和抒情都以“异”为核心, 这样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谓之“昏迷庸目, 绝乎妙心”的“异文”当不为过。

总之, 这是一篇前后呼应、文笔精炼、含蕴丰富、意深情浓的生花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摘要:《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 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 情寓于中, 意溢言外, 实为千古“异文”.

游沙湖作文 篇3

我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座铁架的大建筑。像大象挥舞着鼻子高声歌唱,像凤凰拖着尾巴昂着头展开翅膀

进门就像进了一个小花园。我热情地迎接花园里的一切。你好,小红花!你就像一串红灯笼,在黑暗中照亮世界;你好,懒石头!你倒在路边睡着了,连太阳都叫不醒你;喂,一丛丛杂草!你吸收了灿烂的阳光,你是多么的高大和快乐;你好,害羞的蟋蟀!你躲在草丛里,静静地唱着只有昆虫才能唱的歌,沙哑而欢快;嘿,淘气的麻雀!当你从树上跳下来环顾四周时,你是在玩游戏吗

过了一会儿,我上了船,船开动了。我望向远方,哇!湖水碧绿,不时有船经过,划出优雅的涟漪;湖边的小树,一会儿密一会儿疏;芦苇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湖边的房子很漂亮,有红色的瓷砖和黄色的墙

湖的另一边是沙丘。成群的骆驼静静地走着,隐约传来骆驼的铃铛声

风在吹,船在摇,我在摇,碧波在荡,游客在说笑,骆驼在悄悄行走,跳伞员在空中漂浮,船在湖上飞快地奔跑

我不禁惊呼:沙湖真美!

游沙湖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随笔小品特色;

2、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2 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黄玉峰《说苏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与其父______、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______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_____”,词与______并称“苏辛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3、背景简介、解题 解题: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游沙湖》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重点不在“游”,在“感”)

4、整体感知

a、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相:xiàng 颖yǐng 辄zhé 蕲qí 萧萧xiāo 少shào b、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1、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与一般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游记 a.篇幅短小172字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2、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那么主要写了什么呢?

第一段:记人 第二段:记游(写景)

四、赏析

(一)第一段: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

用的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人?是怎么写的? 找出相关句子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人物特点:聋(善医)颖悟绝人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物特点,你会用哪一个字?

异或怪

4、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请说明理由。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皆一时异人也”。背景: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断章取义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文章,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文学创作的巅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

5、既说都是“异人”,他们有什么“异处”呢? a、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

苏轼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才子

————都是一代异人

b、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

————拥有相同的境遇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小结:这部分包含了苏轼很深的感叹,上天还是公平的,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让他颖悟绝人,成为一个高人,我呢,尽管被贬说不定也会因祸得福呢,因为我们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

文章这个时候才进入正题,开始写游沙湖所见

(二)第二段:写同游沙湖进一步抒发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

1、找出游沙湖所见之景,有什么特别之处?

溪水西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情况下,水是往东流的。而这里的溪水却是向西流的。可

见,作者记的人是“一时异人”,记的景也是“一地奇景”。

2、赏析词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下阕用典: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3、作者借溪水的奇景表达什么呢?这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②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极其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反其意而用之)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

自信!乐观!旷达!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一个人不放弃希望,那么他会永远乐观。心态决定命运。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起起伏伏,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让我们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人失去信心与希望。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有老庄随缘自适的态度,也有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五、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但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信手拈来,随意为文,却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的低谷,却也成就了这位词人,他被贬黄州期间做了大量的诗作,许多流传至今的名作都是那时留下的,所以为官场的低谷也成了其创作的颠峰。人生最为失意之处却也成就了这位天才,可谓塞翁失马,焉之非福。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

六、板书设计

游沙湖

苏轼

记人 庞安常:聋 颖悟绝人————以眼为耳

↓异人

自己:被贬官 ————以手为口

记游 溪水西流 ↓奇景

自信!乐观!旷达!篇二:游沙湖教案

郑州市管城区第29中学教案

教师姓名刘琳 年级二学科 语文 时间:

导入语: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定**》,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词是苏轼什么时候写的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时所写。苏轼在黄州生活的第三年,在沙湖买了一块田地,他去看田地的途中遇雨,便写下了这首《定**》。也因为这次淋雨他生病了,求医遇到一个“异人”并结伴同游,于是又写下了《游沙湖》一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 题】《游沙湖》

【教学目标】

语言:请同学们默读这节课的学习

1、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目标。

2、通过朗读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默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难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预设】

1、“相”的字音读错。

2、分析不全作者写庞安常的用意。【知识铺垫】 ?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语言:请同学们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1、因往相()田

2、辄()深了人意 的字音。..

3、蕲()水

4、浸()溪 ..

5、谁道人生无再少().【教材解读】

一、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展示,纠错。

教师活动:评价预习情况。1

1、学生读课文。

2、齐读。

3、归纳文言知识。

4、合作交流。

语言:下面请一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听,记,纠错。

语言:我们一起读一遍,注意读音。学生活动:齐读。教师活动:评价。语言: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请三位同学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到学案上。

学生活动:展示 纠错。教师活动:纠错 评价。

语言: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在字词方面如果还有共同的问题,请组长记录下来。学生活动:交流。

语言:哪个小组还有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活动:引领学生解决问题。

语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一个“异”字来写,第一段写了一个“异人”庞安常,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写他的用意是什么?请大家思考,写到学案上。

5、解决问题。

二、赏析文章。

1、分析人物,思考用意。

2、学生展示答案。

明确:耳聋 医术高 聪明 善解人意 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自己。两个人都有超人的本领,一个是“以眼为耳”的神医,一个是“以手为口”的才子。

但又有相似的境遇,安常医术高明却埋没乡间,自己诗文绝世,却被贬谪偏远。【精神养护】

语言: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答案。学生活动:展示答案。

教师活动:针对答案给出评价。

语言:同学们累了吧,我们休息一下,全体起立,伸伸懒腰,活动活动。语言:第一段写了一个“异人”,第二段写了一条“异水”。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水往东流,在很多的诗词中可以找到佐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文中的溪水却是向西流。西流的溪水带给了作者怎样的启发 2

3、齐读《浣溪沙》。

呢?我们一起读《浣溪沙》。

语言:在这首词中作者引用了两个典故,请大家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并结合这首词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在学案上。

语言:大家肯定有了各自的想法,现在小组交流,找出你们组共同的答案。

语言: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学生活动:展示。教师活动:总结 评价。

4、思考问题

5、小组交流。

6、展示结果。

明确:典故一:《长歌行》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

典故二: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思想感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豁达。【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不刻意为文,随笔 写去,生动活泼,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

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课堂作业】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往相田,得疾 相:观察 .

教师活动:板书中心词语。

乐观 开朗 豁达 b.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明白 c.休将白发唱黄鸡 休:最终 .

语言: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独立完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痛饮 成课堂作业。..

2、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完成情况,不走一项是()动,不打扰学生思路。a.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学生活动:展示作业。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教师活动:评价。“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辞句意。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c.“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3 d.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板书设计】 游沙湖 苏轼 “异”: 异人 异水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不枝不蔓。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如果在设计上能再深入展开对苏轼情感的讨论会更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 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如果能在其中穿插一些视频或图片能更直观地感受文章的意境。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相xiàng田

类比 正衬 4篇三:《游沙湖》教学设计

《游沙湖》教学设计

义乌中学 伏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言字词,文意梳理过关。2.理解并学习苏轼旷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与庞安常异人之“同”,理解二人的境遇,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

请学生列举学习过的做品。(从初中开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还记得东坡写《赤壁赋》的背景吗?

乌台诗案

乌台就是御史台。(系御史台一百多天,株连三十余人)。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游沙湖》,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游沙湖 看文体,这是一篇游记。初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游记(ppt展示内容,不展示标题。《记承天寺夜游 》)齐读,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贬谪的落寞,落寞中的淡然,对生活与自然的一往情深。过渡:在《游沙湖》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三、初步感知,课文诵读,疏通文意。

1、自由读,学生代表读,老师读。(完成ppt上红颜色字体的解释)

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下临兰溪

溪水西流

君看流水尚能西

是日剧饮而归

过渡: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作为一篇“游记”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游记”文章有什么不同?它都记录了哪些内容?(明确)以往的游记主要以记游为主,而本文记游很少。

本文的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作者与庞安常的相识与相知,最后开玩笑说:自己和他都是当时奇怪的人。第二段写游清泉寺,看到了溪水西流。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文只是在被贬黄州后,有感而发,借游抒情罢了。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

——王圣俞《苏长公小品》

四、研习文本

苏轼被贬黄州后,到沙湖看田地,生了病,求医结认了庞安常,病愈后同游清泉寺,写了一首词《浣溪沙》抒发情怀。1.庞安常是怎样一个人?(齐读第一段,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翻译: 2.以纸画字的是苏轼还是庞安常?

别人在纸上给安常写字,写不上几个字,安常就能懂得别人的意思,安常在纸上写字,用不了几个字就能说中别人的心事。这两种理解,你觉得哪一种更合乎情理?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照应)4.皆一时异人也。...

异人: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皆(都),相同之处:

庞安常:巧手神医,隐居乡间

苏东坡:文坛领袖,贬居僻远

庞安常——以眼为耳——巧手神医,隐居乡间

作 者——以手为口——多才士子,贬居僻远

余戏之曰 .

戏,有一种戏谑的味道。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提示(被贬谪)苏轼很会发牢骚(洗儿)

抒发内心被贬而不得志的牢骚。同时,自以为是“异人”,可见其乐观、自信。

(庞安常)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胃的精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宋史〃方技传》

通过此事,可知庞安常是一个乐天知命,豁达之人,无怪乎与东坡为友。

异人

此段写出了作者(落寞)之情,但这种情感有没有伴其始终呢? 4.读全文感受。

5.记游是在第二段。找出三处景观(清泉寺、洗笔泉、兰溪)

兰溪水的特点。(西流)(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流东)

异水

《游沙湖》170多字,简短之中却用了他自己的一首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来结束,42字,约占全文的1/4,结构很有特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莫伤悲,不要因为年老就唱?黄鸡报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篇四:《游沙湖》教学设计 2 《游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字音、字义。如,相、善、辄、蕲、西

2、朗读文章,理解文意。

3、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异人”的内涵。

2、理解苏轼《浣溪沙》一词所表现的情感。

3、理解苏轼在本文中的心路历程。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词《浣溪沙》)引入本文。

二、朗读

1、学生默读,结合文下注释,理解文意,并用自己的话概况两段文字的内容。

2、学生个别读,把握节奏、语速。

3、教师纠正字音和语速,范读。

4、学生齐读。

三、重要字词的理解

因:因为 相xiàng :观察 善:擅长 辄zhé:就 蕲qí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四、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发言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教师总结)内容:第一段写苏轼得病,求异人庞安常治疗。第二段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并作《浣溪沙》一词。

2、多媒体展示句子,让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其深刻含义。

①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点拨:苏轼为什么买田?

(教师明确)买田可以看出苏轼已准备在黄州安居下来,平淡的走完人生,一代文豪,却遭遇诽谤,突出了他被贬此地的低落、抑郁的情绪,加上生病,情绪更加悲观。

②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点拨:庞安常“异”在哪里?诗人“异”在哪里?

(教师明确)他自幼聪颖,长大后耳聋,却可以自学中医,救人无数,可见庞安常的“异”是“怪异”、甚至“灵异”。

苏轼以手代口,用手中的笔抒发思想,成为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结合背景,贬居黄州,也是因诗文得祸,这是苏轼的痛。可他遇到了庞安常,看到了他在人生低谷时居然自学中医,救人无数,仿佛一线阳光照亮了他的人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所以他“戏之曰”,表现了他的情绪好转,开始有了起色。

③是日剧饮而归。

点拨:二人为什么会“剧饮”?

(教师明确)这是感情抒发到高潮处畅快淋漓的表现,表明作者情绪达到顶点。

五、理解《浣溪沙》词中“流水能西”“黄鸡休唱”的含义并领悟所抒发的感情。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苏轼想说,兰溪向西流,打破了常规,说明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联系自身,“我”虽贬居此地,不意味着就此沉沦,我要从低谷中爬起。

②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想说,不要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这两个典故反用其意,作者病好了,仿佛得到重生,又看见溪水西流,很有感触,觉得认为人老了还有再年轻的时候,不要为时光易逝而伤感,更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这首词将苏轼的情绪得到再次升腾,感情达到顶点。

六、作者情感梳理 见到溪水西流

遇到庞安常 乐观、豁达

遭遇人生低谷、得病 重生、乐观

悲观、失落

本文作者贬居黄州,心情跌入低谷,买田以求平淡生活,无远大志向,呈现出抑郁、失落的情绪,不想去察看田地时得病,心情更为悲观,遇到庞安常后,不仅病治好了,还从庞安常的经历和为人中得到启发和激励,心情有所好转,于是邀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在游览中见到兰溪溪水向西流,顿悟人生真谛,人生在世需有乐观、积极、豁达的心态,这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文,苏轼心路历程不是一步到达顶峰,而是通过一些经历自然而然升腾的,请同学们再次吟诵这首词,感受作者心路的变化和他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五、对于苏轼心路历程和乐观、旷达的心态,你有什么感悟?

(教师明确)苏轼,一代文豪,一生多次遭遇挫折,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积极面对,为官的低谷成就了他创作的颠峰,在黄州先后写下《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定**》等我们熟悉的诗篇。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遇到挫折时要向苏轼学习,在生活中积极寻找正能量来激励自己,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总结

现代学者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们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从字里行间感悟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心态!篇五: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游沙湖》精编教案

《游沙湖》教案

教学参考

0926 1326 《游沙湖》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简)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 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情感

乐观!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

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录:原文与译文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1)相察看(2)庞安常人名

(3)颖悟聪颖,有悟性(4)戏开玩笑(5)辄就

(6)异人奇异的人(7)甘甜

(8)萧萧风雨声(9)子规杜鹃鸟

(10)郭:城(11)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12)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13)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14)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写词抒怀。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游沙湖》教学设计 篇5

一说到苏轼,就容易联想到他的《赤壁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赋》中优美的句子?

那么有谁还记得苏轼作《赤壁赋》的背景呢?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以练习的方式回忆作者(1’)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三、 教学目标(1’)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相”。

2.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 整体感知(10‘)

1.齐读全文,注意节奏,思考一下问题(2‘):

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与一般的游记(如《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

(游记 a.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2.自行翻译全文。(5‘)

3.练习一(限时完成,3分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

以( 用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天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观察 )

②儿以薄禄相( 相貌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 )

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互相 )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我 )

(3)、翻译下列语句: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展开全文阅读 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

4.质疑答疑(15‘)

(1).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qí)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2).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请说明理由。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a、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b、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的境遇

(3).第二部分写游沙湖,主要写了沙湖的什么?写游玩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分已经抒发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更加充分。

(4.)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反其意而用之)

(板书)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深了人意

②奇(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五、 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10’)

1.自读提示(3‘)

解读“流水能西”“黄鸡能唱”两个典故思考: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观!旷达!

这时的苏轼已在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心情特别开朗。当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笔泉,又看到兰溪“溪水西流”,便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哲理,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境,对人生萌动了一种积极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豁达的。

2.练习二:(限时5-7‘)

鉴赏《定**》,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定 风 波

苏 东 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 小结(5‘)

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根据框架背诵全文

游天都原文及翻译 篇6

《游天都》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翻译: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游虞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7

《游虞山记》原文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游虞山记》译文

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

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好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有两块石头从中间分开,叫剑门,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蹲在岩石上,向下望去,田地平整广阔约有上万顷,澄碧的湖水,奔流的小溪,纵横交错,流淌着,翻涌着,华美得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向南望见毗陵、震泽,山青翠相连,高耸入云。雨气和日光参差错落在各山峰上面,水汽逼近,忽开忽合,瞬息万变。它的外面,烟云弥漫,光色满天,极目远眺,心游天外。岩脚下是拂水山庄的旧址,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胜地,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地不想离开啊!山崖的边侧是维摩寺,经过战乱后大半被毁坏了。

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转个弯,过了一道岭,然后向北,只见云海豁然开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现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对赵惠甫说,前些天我在那上面游玩过。又从西边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间间都可休息。走近寺一看,里面很多古树,有一株罗汉松,树皮已经剥落,树干光秃,像是上百年的树。寺里和尚准备了酒菜、水果,请我们两人吃。太阳将要西斜,我们沿着山向北走,经过安福寺,那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中所说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诗中描绘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树,从寺里过去,一路上充满着芬芳。从常熟北门返回,我们便到了言子和仲雍的坟墓。上面是辛峰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山路陡险无法上去,相约第二天去游玩。因为刮风下雨,又没有成行。

游山西村陆游翻译 篇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成就及特色

上一篇:上海查询个人社保的方法下一篇:大学生5年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