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李镇西
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
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
“读几声?”
“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
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
“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
同学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便读sha。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_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问过!”
“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我说:“李文思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暂时停留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看一下,课文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两次的,有说三次的。
我要同学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同学说“三次”,于是我说:“至少有三次,是吧?同学们马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同学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方同学之间不时小声议论。
有同学说:“第一次看到的是爱情。”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看到的是爱情?不对吧?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同学们继续寻找并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见到了什么。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齐答:“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
同学们说:“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对!”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这句话的语言。第一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有同学插嘴:“爱情。”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呀!” 我笑了,然后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多数同学回答:“不可理解的美。”
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对,在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的眼光渐渐地表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
同学们纷纷说:“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同学们齐答:“没有。仍然是美和力量。”
我说:“但是换了一个定语……”
同学们说:“无与伦比!”
“对!”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同学们说:“没有。“
我说:“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什么?“
同学们说:“忠诚。“
我感慨地说:“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
“没变。还是……”同学们七嘴八舌。
“还是什么?”我追问。
同学们大声说:“美!”
“但‘美’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这定语是什么?”
同学们说:“‘不可理解’。”
我故作不解:“怎么还是‘不可理解’?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
同学们说:“‘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
同学们说:“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我说:“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那个字?”
同学们笑了:“‘伫立’的‘伫’!”
“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
同学们笑了。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的,有同学可能会读成’chu’。” 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同学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杨晓梅说:“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我说:“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戚西川说:“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于是我说:“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可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我顿了一下,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李运举手了。请李运起来说说。”
李运说:“这篇课文引用对话比较成功,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李老师:“我认为,对话不但推动情节,还……”
汪洋站了起来:“同时我理解也是层层递进。”
我说:“好,请汪洋同学展开讲讲,好吗?”
汪洋说:“先说爱情的美和力量,然后引申到更高层,‘忠诚’,然后再进一层,‘心灵的追念’。这些都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话对话完成的。”
我说:“对,层层深入,把对爱情的认识引向深入。刚才李运说对话把情节引向深入,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作者并没有全像我们说的,全都是层层深入。”这里,我有意想和学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导,“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
同学们开始重新看课文。不一会儿,何思静举手了。
何思静说:“是这几句,‘他们一会儿看天,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传情’。后面还有,也是这样重复的。“
我问:“你说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这样表达?”
何思静说:“因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上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告诉对方,他们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说:“很好,爱情,不用语言的,而且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看,这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美好!现在,像这种一种古典的爱情方式已经很少了。并不是说在大街上接吻拥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才是爱情。其实,爱情是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
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知道。”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了起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充满感情地说道:“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还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教室里再次进入一种神圣的沉静……
我继续说道:“再过一个星期,下周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六年不见了。李老师要去见他,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这位当年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同学们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但都在认真地想着。
我说:“这样吧,下来以后你们想好了,每个人写一张纸条交给我好吗?”
同学们大声说:“好!”
摄像是给我做了一个时间已到的手势,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我说没问题,成都几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我都认识的。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我对同学们说:“下课!”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 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 文学作品和大众文艺对爱情的渲染, 更加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和遐想, 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很难寻到答案的。当他们懵懂、好奇的时候, 是多么渴望有大人来为他们释疑解惑啊!可是, 现实中, 师长们不是冷眼就是白眼, 强力的打压只能起反作用, 逼着他们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致女儿的信》中, 作者给女儿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 从人们的目光里, 上帝依次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 力量”, 它们分别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上帝初次所见的爱情即是相爱, 是白居易笔下“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 这是爱情的初始阶段, 激情澎湃而略显稚嫩;50年后的第二次所见, 爱情中包含了忠诚, 即是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坚贞, 正如卢梭所言, 是因为爱情“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 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满不在乎”的成熟与专一;第三次所见, 老妇已逝, 爱情犹存!此时的爱情, 是心灵的追念, 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怅惘追思, 物是人非, 心灵不忘旧情, 深沉而美好。一辈子风雨沧桑, 世事多变, 但爱情不变, 这就说明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 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 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层层深入。这也正是作者揭示的爱情的真谛。
故事多次强调“智慧”一词—“做一个幸福的人, 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种智慧何来? 靠孩子自己的摸索显然是不可把握的。作为过来人的老师、家长, 则责无旁贷。笔者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并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家长、老师应为表率。
家庭美满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但是, 2012年, 我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竟高达310.4万对。其中的感情纠葛给社会带来多少负面影响, 有多少孩子从此步入单亲生活的阴影?还有极个别变态的老师, 猥亵、奸污学生,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怎能给孩子以爱情的智慧?恐怕只能给他们一生的伤害!所以, 笔者呼吁家长坚守高尚的爱情, 呵护美满的家庭, 老师以德育人, 身正为范。
第二, 向孩子伸出援手。
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 老师、家长都应该伸出温暖的手, 回避冷冷的眼, 做好疏导, 培养孩子的情商。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 学生被家长寄予厚望, 除了学习之外, 其余的大多数事情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甚至是不健康的行为, 其中也包括孩子们纯真朴素的情感。青春期的朦胧好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大人们若能做孩子的朋友, 给他们提醒与帮助, 和孩子一起分析分享, 帮助他们分开情与性, 将淳朴的情感迁移到阳光下, 迁移到学习上, 既把控了局面, 又培养了孩子的情商, 何乐而不为?
第三, 重视爱情教育, 不回避, 不敷衍。
与其在发生后去堵, 不如提前的教育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所做的, 正是这样一件事, 普通却意义非凡。他告诉女儿:“我把爱情称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 只有这样, 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 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 随波逐流, 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 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 相反, 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 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 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缺乏理智的性欲, 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 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他告诉女儿:“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他告诉女儿:“如果不善待爱情, 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 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理性的理解会帮助孩子在判断中爱憎, 在比较中选择, 使他们向着人类真正的爱情迈进。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艺对爱情的渲染,更加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和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很难寻到答案的。当他们懵懂、好奇的时候,是多么渴望有大人来为他们释疑解惑啊!可是,现实中,师长们不是冷眼就是白眼,强力的打压只能起反作用,逼着他们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致女儿的信》中,作者给女儿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依次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它们分别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上帝初次所见的爱情即是相爱,是白居易笔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这是爱情的初始阶段,激情澎湃而略显稚嫩;50年后的第二次所见,爱情中包含了忠诚,即是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坚贞,正如卢梭所言,是因为爱情 “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满不在乎”的成熟与专一;第三次所见,老妇已逝,爱情犹存!此时的爱情,是心灵的追念,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怅惘追思,物是人非,心灵不忘旧情,深沉而美好。一辈子风雨沧桑,世事多变,但爱情不变,这就说明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层层深入。这也正是作者揭示的爱情的真谛。
故事多次强调“智慧”一词—“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种智慧何来?靠孩子自己的摸索显然是不可把握的。作为过来人的老师、家长,则责无旁贷。笔者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并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家长、老师应为表率。
家庭美满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但是,2012年,我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竟高达310.4万对。其中的感情纠葛给社会带来多少负面影响,有多少孩子从此步入单亲生活的阴影?还有极个别变态的老师,猥亵、奸污学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怎能给孩子以爱情的智慧?恐怕只能给他们一生的伤害!所以,笔者呼吁家长坚守高尚的爱情,呵护美满的家庭,老师以德育人,身正为范。
第二,向孩子伸出援手。
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老师、家长都应该伸出温暖的手,回避冷冷的眼,做好疏导,培养孩子的情商。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学生被家长寄予厚望,除了学习之外,其余的大多数事情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甚至是不健康的行为,其中也包括孩子们纯真朴素的情感。青春期的朦胧好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大人们若能做孩子的朋友,给他们提醒与帮助,和孩子一起分析分享,帮助他们分开情与性,将淳朴的情感迁移到阳光下,迁移到学习上,既把控了局面,又培养了孩子的情商,何乐而不为?
第三,重视爱情教育,不回避,不敷衍。
与其在发生后去堵,不如提前的教育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普通却意义非凡。他告诉女儿:“我把爱情称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他告诉女儿:“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他告诉女儿:“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理性的理解会帮助孩子在判断中爱憎,在比较中选择,使他们向着人类真正的爱情迈进。
爱情需要智慧,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也需要老师、家长的智慧,这智慧中包含了平等、耐心、连续、贴心的教育与关怀,把成人的智慧传授给孩子们,给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长大后,用这智慧之树为他们遮风挡雨,使他们每个人的爱情高尚,家庭美满,幸福一生。
好喜欢这种感觉,当我参看了大量的教学资料,然后选用我最欣赏的名家教学设计或者名家教学实录。而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整理,把课上得连我自己也感动的时候,我真得感觉自己好幸福。
就如本课,我先在早读时让学生读文章后进行角色扮演,以爸爸或女儿的口吻读这封信,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谈谈你读了后有什么想法?接着问学生你们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想过又问过父母的同学举手,然后让学生设想你为什么不敢问自己的父母?接着抓住作者的解读让学生勾出你喜欢的、欣赏的或不懂的语句,再接着是班级交流。在班级的拓展中,引导抓住分析一、大天使是怎样向上帝解释的?二、作者借上帝之眼,在人间他看到的爱情是怎样的?上帝所看的三次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上帝对所看到的爱情又是怎样的态度?三、在人类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在这里,又加入《浪漫的事》这首歌让学生体会,最后深入拓展怎样才能成为大地上的上帝,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具体上课时尤其运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谧咪老师讲得故事、一个是我同学的故事来说明对爱情的慎重。
总体来说,从爱情的忠诚、永恒、简单到责任来逐步引导,在引导中不忘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学习中不忘文本的解读。一切从文本中来,这是解读的重点。当然遗憾之处在于在学生谈了爱情后过于死板的按照名家上课设计,而没有直接切入上帝对爱情的理解。二是对于文章的文学性或写作艺术除了读赏析不够。需要努力呢。
〖创意说明〗
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说、读、唱、背、品、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以下要求积累:
1、中外著名爱情诗──会朗诵。
2、中外著名爱情歌曲──会唱。
3、经典爱情名言──会背诵。
4、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会朗诵精美片段。
5、历史上真实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讲述。
6、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会品味。
二、阅读文本,说理解的话
1、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阅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3、重点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说说上帝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4、结合课文,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才是真爱)
三、交流、展示积累的成果
1、每个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以爱情诗歌示例,一个学生动情的朗诵,完毕,另一个学生结合歌曲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
2、代表激展示,教师点评。
四、敏感话题大讨论
话题:早恋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请畅所欲言。
五、写写父母的爱情
话题:通过细小的情节,展现你眼中的父母的爱情。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创设多种情境,理解爱情含义;通过理性思维,领悟爱情真谛。
〖教学步骤〗
一、激导入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神秘、最温馨、最浪漫的一种情感。可以说,正是有了爱情的滋润,人类才得以延续,生命才富有色彩。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更是对爱情充满了最浪漫的想象和憧憬。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请听一位父亲对他十四岁的女儿的讲述吧,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听故事,理解爱情的含义
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语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分三次进行朗读录音播放,每听完一层后,让学生结合所听的,说说爱情的含义是什么。
三、寻难句,悟句子的含义
1、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主宰”?
2、为什么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3、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
用心
爱心
专心
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
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
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
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用心
爱心
专心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用心
爱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忐忑、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难点: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现在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少男少女的信。
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
些论文和小故事。
2.字词积累
繁衍()忐忑()()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忐忑: 繁衍: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真谛:
3.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请同学复述童话....。(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前死后,永远不变。)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情公寓)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检测达标、查漏补缺
1.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细读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其用简单语句概括。)
3.作者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女儿交流爱情这个话题的?
五、教师小结:爱情既简单又深奥,让我们先听《最温馨感人的三个爱情故事》: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她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她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爱
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唯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
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谨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
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教师寄语: 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作业设置:(1)课外搜集有关爱情经典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2)熟读课文。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检测达标、查漏补缺
1.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痛苦。)2.细读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3.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分析理解能力。4.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走进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繁衍()幼稚()迷惑()惩罚()
一抔黄土()刹那间()
宿愿()伫立()怒不可遏()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化为乌有: 真谛: 伫立: 宿愿: 繁衍: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2.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搜寻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我”对女儿提出的爱情问题的态度如何?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4.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6.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7.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8.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运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注:此时作者的女儿18岁。)
1.开头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给了女儿哪些具体忠告?这些忠告最终可归结为哪两点?
3.第五段作者创设情境,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人生的短暂,自然贴切,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请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你所认为的人生描述出来。
4.有人埋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一张好脸蛋;有人说“鸟靠羽毛,人靠衣装”“三分身材,七分打扮”,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结合作者的看法和自己的身份谈谈你的认识。
5.“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一句中“冬天”比喻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自读课文。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明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选自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讲解对艺术的感悟,对亲情、对爱情本质的诠释,让人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但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因此,在讲授本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其次,通过对课文的探讨及对所搜集材料的整理,启发同学们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情感目标,品味重点段落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启示,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段落较多,而且文章阐述的道理较抽象。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品味文中某些含义深刻的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2、理解故事寓意,初步领悟爱情的含义和本质。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教法(讲授法和提问法)和学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导语设计为如下: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环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设计了 “自读感知,落实基础”这一环节。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提出的以下字词读音及意义问题:
然后我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就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介绍: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最后,我将请学生默读一遍文章,以便同学了解文章内容。自然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转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
(导入:老师第一次读者封信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童话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转述的这个童话故事。)
环节
(三)研读课文领悟主旨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教师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提出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讨论中,深入浅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对文章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环节(五、拓展延伸解读推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展示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的一段话语:人的爱情应当是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年龄差不多和同学们一样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这样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文章中提到的爱情的本质,再结合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谈谈你们的看法。
环节
(六)总结全文巩固知识 总结全文:爱情很美,可中学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像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时我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因此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就自己所知道的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谈谈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明白文章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由于这篇课文是篇略读课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可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因此采用学生自学与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适当提示。课前,我利用朝读布置学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简介,自己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且要求他们自己搜集有关爱情的故事、古诗、名言警句。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上,通过课前一系列的问题突破重点:如你了解童话中的爱情故事吗?你敢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你能说出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吗?本课的难点是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理解爱情真正的内涵。在难点的突破上,针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又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对早恋的敏感,使他们不愿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课中,我们只能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从身边最亲的人父母身上认识什么是爱情,名人又是怎么理解爱情的,这些活动中,去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脑海,还是在心房/它又是怎样发生/它又是怎样成长?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说出这个问题时,她的父亲会如何回答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出示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出示自学指导一:
学生轮流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课文。如果有读错的字立即停止,帮助纠正,教师将正确读音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
忐忑(tǎntè)一抔(póu)黄土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
3、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复述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复述课文。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指名复述,表扬复述比较好的同学。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体会写法)
1、出示自学指导三: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当作者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而是通过童话去解答呢?
(2)本文为什么反复提到上帝的表现?上帝在这则童话中起到什么作用?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和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
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爱情这一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易于被人接受,是伴随着作者成长经历的美好的。
(2)侧面烘托出爱情的美好和伟大,比上帝的权威大。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女儿的信》,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投影),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标的。
2、出示学习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2)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3)如何理解心头的记忆?
(4)为什么说只有人懂得爱,而不是地球上其它生物?这个人有没有条件?那你如何理解真正的人的含义?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讨论交流,并对发言好的同学适时鼓励。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与痛苦。
(2)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3(3)即使爱的人死了,也可以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超越死亡的“追念”,留下美好的回忆。
(4)只有懂得爱的人,会爱的人,并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第二题)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课后作业第二题。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讨论交流,并对发言好的同学适时鼓励。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并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很好的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四、教师总结:
爱情是美好而伟大的,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追求爱情,但我们现在可以储蓄爱的力量,当我们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时候,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在苹果没有成熟之前,别去啮食它的苦涩。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珍藏爱,收获爱,善待爱,愿幸福的阳光永远照耀着你们!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