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生物安全演练(通用10篇)
一.为及时、高效、有序应对生物安全事件,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检验科于3月29日进行了生物安全演练。3 月29日下午4:00分,在杨小燕副主任的指挥下,工作人员依照预先制定的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演练。演练模拟情景:生化室一台未装科封闭离心桶的运转离心机突然发生意外,离心机内生化管破裂。工作人员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指南》迅速反应,预案流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畅进行,应急处理小组人员到位时间符合规定要求,各个部门之间配合良好,演练成功。
附有照片。
二.存在问题
1.未设置黄色生物安全隔离提醒标识。
2.消毒时间应再延长。
3.部分员工因值班未参加。
三.整改措施。
1.设置黄色生物安全隔离提醒标识。
2.延长消毒时间
多年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个别检验人员对自身防护缺乏足够的重视。2003年香港的实验室以及北京、安徽的CDC医学实验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 给我们启示、检验科是一个比较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的科室。做好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是每个检验人员的责任。
目前二级医院实验室的状况: (1) 未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生物安全风险意识淡薄。 (2) 个别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检测标本时不习惯戴手套。 (3) 对于致病性微生物和传染性较强的标本不戴防护用具, 个人防护意识差。 (4房屋陈旧, 工作间流程不合理。 (5) 在实验室内吃东西、抽烟, 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分的不够严格。
对于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整改措施、更新理念。对生物安全危险性产生足够认识, 通过国内外多次实验室感染的实例, 令人清醒的认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应具备以下措施。
1 实验设施结构要合理, 应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医院检验科面对患者的标本, 无法预知标本所带的致病性的高危程度。在实验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 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 (1) 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 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 (2) 每个实验室均应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 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3) 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 地面应防滑。 (4) 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
2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并监督执行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并严格监督执行。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化、制度化。实验室入口处应有生物安全标志, 外来人员不得私自进入实验室。对于个别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就餐, 检测标本时不戴手套,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应监督纠正不规范操作和行为。
3 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设备和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 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临床医疗机构的检验科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按要求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容器, 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实验室应配有急救箱。个人防护设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发生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日常个人防护设备要有白大衣、隔离衣、工作鞋、帽子、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塑胶手套等。操作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 HIV血清学检测时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4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自身防护是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岗前培训, 重点岗位微生物室的管理。
5 消毒的执行和落实
每天上班前、工作后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每日2次擦拭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及时消毒处理。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洒落表面, 应立即消毒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保持30~60min, 擦拭干净手的消毒:应戴一次性塑胶手套接触标本, 工作前、工作后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2min。
6 职业暴露预防、急救处理措施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 并定期接种疫苗, 建立档案。建立有关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
7 做好废弃物处理、所有实验室废弃标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 均应高压灭菌处理, 方可运走
总之,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检验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岗位上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积极的预防。科室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规范不良工作习惯按有关工作规范操作、积极做好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避免实验室人员感染, 防止发生实验室事故, 是加强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根本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医院检验科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认识, 开展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 避免实验室感染。方法 分析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弊端。结果 硬件设施、房间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防护设备, 以及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结论 加强、规范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 重视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检验科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二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赵劲松, 李满元, 王爽.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2) .
[2]邓云清, 李碧茹, 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6) .
[3]徐兰, 郭玉杰, 张鑫.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7) .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医院所有科中最危险的科,它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人们首先会关注的是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工作环境,因为它是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检验科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医院检验科,就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实验室,比如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就需要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所以工作中,如果消毒不仔细或者是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工具刺伤,工作人员就很容易被传染,这严重威胁了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为了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各个医院要加大预防措施,为减少隐患的发生做最大的努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于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有关,所以没办法进行现实的实验,不能选择两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个小组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一个不进行,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被病毒侵害,所以我们找到了很久以前的资料作为对比。首先把近几年在医院检验科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安全隐患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因为近几年我国各个医院在加强预防措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可以选为观察组;而把很久以前的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资料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数据,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1.2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比性,首先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性别要男女比例协调,并且要基本涉及到各个年龄段,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其次,在研读资料时,要仔细认真,从各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要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是什么病症。
基于此项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困难度,首先要保证此项实验的参与者数目,其次要注意给参与者进行分组,来增加工作的精密度。再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提供观察组数据的医院要有完备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消毒程度。
1.3疗效标准显效: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感染率较低,安全隐患也很少;而对照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则被病毒传染率高,安全隐患也很高。效果不明显: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较高于对照组医院中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其差距不明显。无效:观察组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的传染率和安全隐患与对照组的数据没有差别,甚至高于对照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我们所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没有或者是差异较小,即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即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中,由于对照组中的医院对检验科进行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照组的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很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也在降低。而观察组的医院由于当时没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所以各个医院要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要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因为,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能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2]。其次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抽查,当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再次是实验室的环境,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穿戴要注意,口罩、帽子、服装要用特制的防毒布料,以免被病毒感染,导致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隐患问题,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6-377,317.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依据《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 理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室要求
专用实验室门上有明显的生物实验安全标志,充足的操作空间,实验室应划分 清洁区和污染区。
实验室台面材料应耐酸、耐碱,易清洁消毒,不渗漏液体。
实验室有移动的紫外线灯用于空气消毒。备有消毒品,消毒器材和设备。
有感应的流水装置,备有洗眼器、眼罩,足够的一次性手套、口罩。
清洁区(间)备有存放个人衣服、用品的设施。实验室备有空调设备,室内温度、湿度适合工作要求。
二、安全操作
人员要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实验室内不得进行饮食、吸烟和化妆打扮、会客等与实验工作无关的行为。
实验室内的有关用品(包括工作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私人和无关的物品不可 带入实验室内; 工作时要戴手套、穿工作服,手套破损即丢弃、洗手并换上新手套。
不要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材料用品。工作结束后,要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 毒;平时要保持环境的整洁。
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液体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遇到意外事故,应立即按照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处理。
三、废弃物品的消毒处理
1.血液标本、细菌培养基应就地消毒、灭菌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置,严格执行《医疗 废物管理条例》。
2•痰、粪便标本按医疗废物处理。
针头、载玻片、吸管等锐器,放在锐器盒内。回收的输血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5-不用回收的一次性消耗品,如吸头、吸管、胶塞等直接装入医疗废物袋内,按医 疗废物处理。
6.实验室所有垃圾,应严格按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分开放置。
四、健康监护
1.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应进行HIV抗体和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 检测。遇到职业暴露意外事故,接触者应在接触当时,接触后第4周、第8周、第12 周及6个月各釆血检査一次HIV抗体。
患有皮肤疾患、皮肤溃烂、破损情况要及时诊治。相关文件:
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和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降低损失、保护社会公众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一级事件(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3)实验室保存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二、二级事件(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与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
(2)实验室发生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泄露,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三、三级事件(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2)实验室发生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意外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所在单位认定的其他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应急处置
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时,应根据事件组织及专家组建议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组织事件控制和疫情处理工作。
(一)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响应,并组织人员对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立即报告,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二)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1、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5、进行现场消毒;
6、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7、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重大及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级、一级、二级)的现场调查与处置:
1、立即关闭事件发生的实验室;对周围环境进行隔离、封闭;组织专业消毒人员消毒现场;核实在相应潜伏期时间段内进入实验室人员及密切接触感染者名单;配合领导小组及辖区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感染者救治及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提供实验室布局、设施、设备、实验人员等情况。配合属地和上级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如消毒、隔离、调查等)。
2、事件结束(明确规定条件):受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消毒;生物安全事件造成的感染者已妥善治疗、安置;并在最长的潜伏期内未出现新的病人;明确丢失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得到控制;经专家组评估确认后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四)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三级)的现场调查与处置:
1、对被感染人员就地隔离,尽快送往定点医院;立即关闭事件发生实验室;对周围环境进行隔离、封闭;对在事件发生时间段内进入实验室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有相关疫苗的进行预防接种;配合属地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感染者救治及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
2、事件结束:被感染人员得到有效治疗;受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消毒;在最长的潜伏期内未出现感染者;经专家组评估确认后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3、事件信息由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沟通及对外发布。
(五)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附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实验室在操作、运送、储存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等活动中,因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和(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实验室外扩散的事件;以及在实验室发生的,以蓄意破坏实验室设施,或利用实验室菌(毒)种和设施等传播传染病病原体为手段,存在以达到引起社会恐慌、威胁社会安全与安定为目的的可能,对人员、财产、生态环境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造成危害的事件。
我院实验室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对一类和二类致病微生物不具备检测资质。
【摘 要】 众所周知,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医院的检验人员却不重视这个问题,使得自身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证。本研究将分析下医院眼科可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生物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71-01
前言
在医院检验科的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需要从事搅拌、离心、超声波破损等操作,检验大量的体液、血液等,极易受到感染,同时检验人员对自身的防护也没有足够地意识,医院的防护措施也不完善,这样直接威胁到了检验人员的健康。因此,需要医院重视这个现象,并通过采取相关防护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小议医院检验科生产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
2.1 检验人员缺乏足够地生物安全意识
一些检验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也明白安全操作的必要性,但是常年的工作使得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往往擅自违反规章制度以及检验操作程序,如工作中没有按规定佩戴口罩和帽子就进行操作;在接触传染性标本时未戴隔离手套及防护眼镜;工作中用未经过消毒的手接听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进入生活区之前没有脱下隔离衣等。
2.2 未对医院检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为了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医院控制感染办公室,加大了对医院生物安全管理的力度,但是各级医院将感染防治重心放在了对临床一线科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管理上,对于医院检验科等科室的监管力度却不够,较少组织医院控制感染管理方面的学习。
2.3 实验室缺乏完整地防护设施
有些医院由于科室工作面积不足,导致检验科不能严格地将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予以划分,各个区域之间缺乏有效地隔离屏障,有时甚至出现生活区与工作区不分的现象,而且有些检验科室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更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几率。另外科室隔离衣和防护眼镜等配备不足、紫外线灯数量较少达不到消毒效果以及洗手设备不能预防交叉感染等现象亦有存在。
2.4 医院不重视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不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不能对受污染的试验台和地面进行及时的消毒;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随意丢弃;在对含标本的试管或容器进行离心或振荡操作前未予以严格封盖,导致标本外溢污染机器;检验人员在操作前未按要求对手部进行消毒或彻底清洗手部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浅析针对如今医院检验科存在问题的所提出相应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于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因为多数检验科的建筑格局已形成,很难改变。添置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也不是我们检验科力所能及的,检验科的软件建设则是检验科的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包括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实验室消毒防护制度、差错事故处理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废弃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防护制度,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维护和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计划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实验室入口处须粘贴生物安全标志,注明危险因素,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行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后方可进入。
3.2 切实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实验室人员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是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位,才可能努力按照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做好生物安全防护。过去,由于一些单位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检验科的基础设施与微生物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相差较大,检验科的分区不明显,部分实验室无更衣室,工作人员在工作室内就餐,还有些检验人员进行检测样本时不习惯戴手套、穿工作服到清洁区等等。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就要经常对检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的培训,包括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的的指导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的周期再培训。通过培训使实验人员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做到严格遵守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3.2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工作要求检验工作
第一,注意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第二,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第三,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第四,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塑料制品代替。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断、弯曲、毁形等。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以减少刺伤机会;第五,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mg/L次氯酸溶液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0000mg/L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摘除手套彻底洗净双手。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是保证检验人员及患者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检验人员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特点,提高生物安全保护意识,并能按照操作要求从事检验工作,所采取的防护对策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陆海霞,贾伟.医学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06)
[2]李晓军,赵红梅.医学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6)
1 生物安全危害因素
(1) 血液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 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学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AIDS) 、梅毒的主要途径。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作为职业健康体检的检验人员, 每天都要采集大量血液标本; (2) 体液因素。目前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体液主要为尿液; (3) 化学因素。主要有盐酸、硝酸、硫酸、曲拉通、甲醇、冰醋酸、化学消毒剂等; (4) 利器。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利器主要为针头、玻璃片等玻璃器皿。在采集和实验过程中, 要接触注射器针头和玻璃器械, 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锐器致伤因素; (5) 气溶胶。实验过程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 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2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2.1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分级, 手册中依据生物安全的等级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 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个等级, 即BSL1、2、3、4级, 亦称为P1、P2、P3、P4级实验室,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亦应按此分级。
2.2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是自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以来, 逐渐兴起的一门与医院检验科类似的科室。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 与医院内医疗实验室不同, 因其实验操作项目是由有害因素种类决定的, 生物安全水平基本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及以上。实验室必须配备与此级别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有防护服、面部保护镜、耐酸碱胶皮手套、一次性鞋套等防护用品, 以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及身体健康。
3 生物安全防护
(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检验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加强防范意识。对所有检测的标本污染的物品都视为具有传染性, 严格施行预防保护措施。 (2) 严格物品分类, 检验前从样品的采集、运输和储存, 都应进行分类管理。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样品和污物时, 必须戴手套、口罩。 (3) 清除血迹。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检验、处理的过程中, 血样外溅造成环境污染时, 仪器和环境均需进行消毒处理。 (4)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 推广“正确洗手六步法”也是预防感染简单、有效、重要的措施, 检验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 并认真坚持。 (5) 如不慎皮肤损伤, 应先用流动水冲洗, 如刺破应让血流出, 避免局部挤压, 以免血液反流入血, 用安尔碘消毒, 严重者到急诊科进行处理。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 应推行应急性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 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 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 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6) 医疗废弃物处理。一次性的采血针头、玻璃片等要置入利器盒中, 其他的医用废弃物要置于黄色有标识的医用垃圾袋中。移交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销毁。 (7) 化学试剂的防护。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 应注意皮肤、呼吸系统、眼睛的接触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对于酸类的防护应结合现场实际, 给检验人员配发适合酸类的劳动防护用品, 如防护面屏、防毒面具、防酸服等[1]。在预防上, 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 带工作帽, 戴口罩、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 (8) 气溶胶的防护。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个人防护,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戴口罩、眼罩, 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应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消毒, 通风等处理措施。 (9) 喷溅等物品的防护。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 (10) 其他防护。实验人员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漏脚趾的鞋子, 禁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避免交叉感染, 做到这些也是对实验人员最好的防护。
4 讨论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接触到的样本一般被认为是“正常人”的样本, 对于潜在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标本的隐患, 检验人员常常存在侥幸心理, 往往被忽略, 因而更应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 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和安全制度。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 包括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相应特殊安全操作规程[2,3]。除了针对职业有害因素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外,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有健康监护检验实验室布局多数为老的设计方案, 存在不合理因素, 如污染区与半污染区界限不清等。实验室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落后是很多实验室的现状[4]。此外, 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做风险评估, 通过微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实验室应在哪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并根据危害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5]。建立应急机制, 对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员对生物安全危险性的认识, 是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强化实验室内部管理, 针对实验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教育及培训, 使实验人员在思想上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提高检验人员现场事故处理的能力[6,7]。作为职业健康监护的服务机构, 工作目的就是要对其他行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的健康做好监护。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要加强检验人员自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再先进的防护装备也替代不了实验室良好的操作习惯,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不仅是保护实验室操作人员安全, 也是对所进行的实验的重要质量控制和保障[8]。
综上所述, 以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管理、应急、登记、监测、评估、报告、培训、监督等制度, 会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降至最低。只有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 保证身体健康, 才能更好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群的健康监护做好服务。
摘要:认识职业健康监护检验人员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情况, 改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宣传和教育, 强化自身保护意识, 避免自身及他人伤害,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为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危害因素,防护
参考文献
[1]李彦民.浓硝酸生产中酸灼伤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分析及措施[J].甘肃科技, 2012, 28 (5) :84-85.
[2]王鑫, 周安涛, 陈永青.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 2007, 36 (2) :252-254.
[3]殷智红.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初探[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7 (1) :183-184.
[4]孙广.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8) :184-186.
[5]陈勤, 何建丽, 徐茜.浅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 (5) :99-102.
[6]张伟伟, 刘俊华, 任丽丽.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1) :11519-11520.
[7]王蓓蓓, 冯鑫, 张剑平, 等.医学实验室常见学生生物安全问题及其应对[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3, 7 (6) :934-936.
Two years after a tainted[污染的] milk scandal[事件] that left six children dead and 300,000 sick,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natural “biomarkers[生物标记]” in cow’s milk which they intend to use as a new standard for testing the quality of milk.
Chinese Expert A: (interpreted) We’ve found that there is a new group of molecules[分子] in milk called microRNAs注.
There ar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se microRNAs in milk, so in the end we selected seven microRNAs as biomarkers to test its quantity in raw milk, and for use in quality control.
In a paper published in Cell Research, Chinese scientists described how they analyzed raw milk taken from a farm in eastern China and found that it contained naturally occurring molecules called microRNAs.
Chinese Expert B: (interpreted) They can be used to test the quality of milk made in different places, but these seven microRNAs are relatively stable as we examine milk from different origins and stages of production. Since it is a stable throughout, we can use it as a measure of the intensity of raw milk.
Chinese Expert A: (interpreted) Theoretically, if the milk is diluted[稀释] or other things are added to the milk, there’s no way to restore the microRNAs to its original level, so as long as we test and confirm the level of microRNAs, we’ll be able to tell original raw milk from milk that has other additives.
两年前,一桩毒奶粉事件导致六名儿童死亡,30万名儿童患病。现在,中国的研究人员在牛奶中发现了天然的“生物标记”,并打算将其作为一种检验牛奶品质的新标准。
中国专家甲:(翻译)我们发现,在牛奶中存在一种名为“微型核糖核酸”的新分子团。这些牛奶中的微型核糖核酸具有一定特性,所以我们最终选定了七种微型核糖核酸作为生物标记,用以检验其在鲜奶中的含量并运用于质量监控。
在《细胞研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中,中国科学家们讲述了他们如何对从中国东部一个农场取样的鲜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了自然存在的、名为微型核糖核酸的分子。
中国专家乙:(翻译)它们可以用来检验不同地方出产的牛奶质量,但当我们检验来自于不同奶源和各个生产阶段的牛奶时,这七种微型核糖核酸都是相对稳定的。既然它能够一直保持稳定,那么我们就能利用它作为一种检验鲜奶浓度的标准。
中国专家甲:(翻译)理论上说,如果牛奶被稀释或被添加了其他成分,就没有办法将微型核糖核酸还原至原有水平,所以只要检验并确认微型核糖核酸水平,我们就能够将原始的鲜奶与含有其他添加剂的牛奶区分
开来。
(2009年3月17日 国质检动函[2009]112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424号,以下简称《条例》)等相关规定,依法开展进出境动物检疫实验室活动,保障业务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就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一要认真组织深入学习《条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年农业部令第52号)、《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品运输包装规范》(2005年农业部第503号公告)、《关于运输动物菌毒种、样品、病料等有关事宜的通知》(民航明传电报[2008]4487号)等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牢固树立生物安全意识。二要切实落实各局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的工作,明确生物安全管理的各方面责任。三要结合本局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制定和完善具体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加强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实验活动报告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要对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3年农业部第302号公告)、《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技术要求》(SN/T2024-2007)、《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SN/T2025-2007)等要求,对本单位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自查,对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在通过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并将生物安全级别的认可纳入到实验室评审中,获得CNAS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可证书。根据总局有关实验室规划建设P3实验室的有关局,应按照目前P3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抓紧时间建设或改建并完成验收认可工作,以满足当前动物检疫和科研等工作需要。其他单位如因工作需要新建BSL—3实验室,必须先报总局实验室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三、各实验室在开展动物检疫工作时,应认真对照《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见附件),确定相关实验室活动要求,并在规定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内开展检验检疫活动。在工作中开展涉及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须遵照《条例》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的要求办理有关报备手续。
四、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株的保藏管理工作。各局要对照要求,对本单位动物检疫实验室保存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进行清理检查,未经批准,不得私自保藏病原微生物菌(毒)株。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五、在检验检疫工作中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样品采集、包装、运输应当符合规定要求,要详细记录样品来源、采集过程和采集方法,建立相应档案。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的运输,严格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品运输包装规范》和《关于运输动物菌毒种、样品、病料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包装、运输,应事先报总局审批,并由总局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六、加强动物检验检疫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只有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七、总局将在2009年底对各局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检查,没有获得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资质的,不得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附件:
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
备注:
1.《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制定原则。
1.1全面采纳农业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中的124种病原微生物及其规定生物安全要求;
1.2采纳卫生部颁发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的19种病原微生物及其规定的生物安全要求;
1.3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的12种病原微生物,并确定了这12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1.4补充了OIE所列疾病和国际贸易中的其他重要疾病31种,并确定了这12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1.5补充了检疫条款、双边协议中规定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中的生物安全要求。
2.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总局动植司,以便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更新和完善。
3.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释义:
a.病原分离培养:是指实验材料中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增殖,以及用培养物进行的相关实验活动。
b.动物感染实验:是指用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感染动物的实验活动。
c.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实验:是指用未经培养增殖的感染性材料进行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理化分析等实验活动。
d.灭活材料的实验:是指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理化分析等实验活动。
e.进出境样品检测: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采集的无临床症状动物及其动物产品样品进行的检测,是未经培养增殖的进出境样品,其他实验按本细则中相应的实验活动要求执行。
f.运输包装要求:通过民航运输动物病原微生物和病料的,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要求分类包装,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UN2900和UN3373。若表中未注明“仅培养物”,则包括涉及该病原的所有材料;对于注明“仅培养物”的感染性物质,则病原培养物按表中规定的要求包装,其他标本按UN3373要求进行包装;未确诊的动物病料按UN3373要求进行包装。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和病料的,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农业部公告第503号)进行包装。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 形成独立的实验室。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 地面应铺防滑砖, 实验台要耐酸耐碱, 电源不能走明线, 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 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 室内要有洗眼装置, 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 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 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 重在执行
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 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 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 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 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 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 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 根据实验内容不同, 利用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 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 谁带实验课, 谁负责的原则, 做好岗位明确, 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三、实验材料准备要注意安全性
由于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有其特殊性, 学生所接触的是活微生物以及免疫实验课用的阳性血清如病毒性肝炎, 梅毒等标本。为使学生见到阳性结果, 老师在上实验课时, 把临床实验室阳性的病人血清收集到一起, 拿到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用, 这种具有传染性标本在上实验课时, 要注意安全性, 避免自身和周围同学的污染。另外细菌实验课最好每人一份菌株 (标本) , 不能几人一份标本, 易造成学生拥挤, 走动菌株迸溅, 污染周围。上实验课要求同学必须戴一次性手套, 实验课结束后由老师将菌株及阳性血清统一收集, 经高压灭菌后, 装入专用垃圾袋处理。实验台面要用含氯浓度为500m g/L消毒剂处理, 然后用可移动式紫外线灯再进行照射消毒30分钟。
四、实验课要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课要根据内容不同, 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及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尤其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 要强调课堂纪律, 不能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 避免相互碰撞。实验室内禁止吸烟, 不准带进食品及水杯, 上实验课要着装整齐戴口罩, 无论什么原因不穿白服, 不准上实验课。操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去做, 在发生意外时要立即向老师报告, 要遵照生物安全防范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总之, 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学生集中的地方, 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尤其是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 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 否则极易发生意外。为此医学高校实验室必须建立键全行之有效的系列防范措施, 建立标准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对老师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学习, 使其提高生物安全认识的重要性, 才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81.
[2]李秀平, 桂芳, 等.专科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4) :10-11.
【检验科生物安全演练】推荐阅读: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01-19
检验科微生物实习小结10-21
生物材料检验07-28
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设计方案12-13
微生物检验总结07-01
食品微生物检验重点12-30
病原微生物检验实习总结07-27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06-22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抽样检验细则06-27
压力表安全阀检验记录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