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影评(共12篇)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就会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1937年寒冬,曾经繁华优雅的六朝古都南京满目疮痍,30万生灵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惨无人道的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让世人彻底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面目;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却激发起四万万同胞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在一个纪念胜利的年代反思苦难,警示如此深刻。南京之殇,殇自国力衰微,殇自一盘散沙。南京之祭,既为生命之消逝举国致哀,也为人类和平警钟长鸣。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铸就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亿万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化作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构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穷兵黩武的侵略者归于末路,还是曾经任人欺凌的弱国走上复兴之路,都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千古铁律。
即将走过2015的中国,对70年前那场热血浇灌的胜利有着更深的感怀。九三胜利日高亢嘹亮的阅兵号角,开启时间的闸门,激荡13亿人民深藏于心的中国梦;总书记“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的庄严宣示,回响着一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对所有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贯穿一年的纪念活动,再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以不屈抗争赢得尊重、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临终遗言,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胸襟的真实写照。“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源于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选择,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谋划,熔炼成“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义利观,贯穿于各方协作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际社会对战争的集体反思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理念凝聚广泛共识,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跨越山海阻隔,超越文明差异,架起沟通之桥,扬起合作之帆。
哲学家康德曾经预言,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别无他选。从南京到奥斯维辛,从中国到世界,战争浩劫让人类付出了太多代价。烽烟尽处,一束象征和平的紫金花,凝聚着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平年代,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携手开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时代。
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使数十万鲜活的生命旦夕之间化为乌有,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页。因此,反省历史,谴责战争,呼唤和平,都应该成为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纪念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反思的角度,似乎集中于民族主义的单一视角,而反思的声音中,民族主义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对待近代百年耻辱史最为标准的态度和口号。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既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真正认识和反思,也无助于今日中日两国人民的和解。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反思曾经的历史和屠杀。首先,从国家层面或者说从政治层面来讲,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当时的政府为什么没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并保护自己的国民?应该说,这个层面的反思是我们做的最多的,但却不见得做得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曾经的最为正统的答案,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落后?这仅仅是军事落后的问题吗?政治上的专制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国内的分裂和派系斗争又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的抗战和民族力量的团结?这是政治层面所应做的最根本的反思。否则,再次发生战争,我们仍会一败涂地。其二,民族性的层面。我是不愿意强调这个层面的,这往往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指教之嫌,而且当处于与他们相似的境遇中时,我们本身也未必能做的更好,更何况原子化的个人不可能对抗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但是历史逼迫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面对日军的屠杀,为什么没有反抗?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层面的反思。为什么人性会扭曲并残忍到这种地步?面对手无寸铁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何以痛下杀手?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扭曲激发了这种疯狂并使人类兽性的一面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战争?制度?还是洗脑?怎么才能防止这种兽性的再次爆发?如果我们处于这种状况中,面对良心和命令只能二者择一的情形,我们会如何选择?或者我们是否还能意识到自己的良心?日本军人的凶残屠杀不仅仅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们的耻辱,更是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们的耻辱。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反思”自身。长期以来,中国以外的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之甚少,远没有形成对纳粹似的全球检讨和反省。二战以后,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间团体与学者密切配合,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对纳粹罪行进行不断地揭露和控诉,并对逃脱的纳粹罪犯进行全力追捕以期绳之以法。但是两岸政权却相继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对抗战史的研究甚至一度成为学术禁区,即使有所研究也多是强调民族感情和意识形态,而不关注于遭受不幸的鲜活的个体,这也导致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只是中日两国政治对抗的需要。最终竟然是依靠一个柔弱而坚韧的女性以生命的代价写成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才引起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和承认。这本身难道不值得反思? 七十年后当我们再次祭奠数十万无辜的冤魂时,我们不应记忆仇恨,而应该记取教训。日军屠城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曾说过:“我们可以宽恕,但我们不可以忘却。”是的,我们宽恕是为了放弃仇恨,我们记忆是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
一段历史,悲壮苍凉,刻骨铭心。一种精神,不屈不饶辉映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
6月6日上午我来到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采风,第一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车辆在南京城道路两旁特有的法国梧桐树的光影里穿梭,不到10点钟,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我们的车子转了好几圈才勉强停好。当看到灰白色调方正建筑的纪念馆外墙时,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目光触及到纪念馆前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欲哭无泪,表情无助的雕塑一霎那,一种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在内心彭拜,我能感觉到紧紧攥着拳头的关节声和手心渗出的汗水。雕塑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进入悼念广场,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遇难者”醒目的大字,刺痛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史料陈列馆一半处于地下,外表看着不高,里面很大,是在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上修建的。走进这黑压压的天地里,似乎听见了遇难者与日军残酷暴行作抗争歇斯底里的呐喊;又似乎听见了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对恶魔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兽行声嘶力歇的诅咒……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用影视、图片、图书、报刊、雕塑、沙盘、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分别展现了当年南京沦陷时日军在南京的焚烧破坏、奸淫掠夺和大屠杀、毁尸灭迹等罪行。展厅中有三面高耸的墙,特别引人注目:一面是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幸存者照片墙,一面是档案墙。均密密麻麻、高不见端,让人感觉沉重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日军大屠杀的暴行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直到1938年2月。在持续6周的大屠杀中有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这个庞大数字代表了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这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种种惨无人道的十恶不赦罪行。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77周年之际,国家又把这一天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首次举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12月13日,有多少人记得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又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日子曾经赋予我们的民族怎样深重的耻辱? 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著有《拉贝日记》的德国翔实证据人约翰拉贝曾经说过:“可以宽恕,但不能够忘却”。所以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同跨越时光长河,重温那段惨痛的历史。日本和德国都是二战中法西斯的罪魁祸首,但战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罪态度。德国人洗心革面真心忏悔,以赔礼道歉、精神抚慰和物质赔偿等方式向被侵略蹂躏过的国家谢罪悔罪;而日本却以篡改教科书、损毁证据、否定慰安妇等一切愚昧的丑态行为欲盖弥彰。特别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发表一系列不实言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和平从来都是需要强有力的国力和国防科技作保证的,多年来我们的宽恕并没有换来日本的忏悔,反之一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篡改历史以漂白自己的罪行,大有军国主义抬头复辟之势。安倍政府的修改和平宪法、否定“村山谈话”、追加军费投入、搅局东海及南海局势等一系列危险信号,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因为日本就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民族,遇到强手时,就显露出一幅十足的奴才相,美国当年的一个原子弹至今还威慑着他们不敢妄为,处处像一只摇着尾巴的哈巴狗讨好着美国佬;而遇到弱者,就显现出凶残的本性一面,中国及朝鲜、韩国的仁慈和宽容,不但没能唤起他们反省的良知,反而在日本人眼里成了软弱、好欺负的软柿子,所有他们就一再挑衅我们的底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这样的一段题词:“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中国人有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身体上曾经遭遇过怎样刻骨铭心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伤痛的感觉终将会慢慢平复,成为短暂一生里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插曲。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选择对过往的伤痛——历史上的灾难采用一种一笑而过的态度,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感到费解的。毕竟人们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听到过这句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说实话, 刚下火车的时候有些失落,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 宁波和杭州的差距不大, 但是临时搭建的火车站、老去的建筑、破烂的出租车, 打破了我对这个城市美好的幻想。看到马路上幸福的小情侣和绚烂的玫瑰花, 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去错时间了, 我们要拜访的对象, 是否也急着回家过情人节呢?
来到预定好的宾馆, 前台服务员笑容满面地送上1枝巧克力玫瑰, 在我的软磨下, 又给了1枝, 霎时对宁波人民有了莫名的好感。
热情好客的宁波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 宁波的生活消费水平高, 房价高、吃饭贵, 忐忑的我们来到1家看着不算低档的川菜馆, 翻开菜单, 心定了, 还行嘛, 跟南京差不多。热情的老板娘看我们俩姑娘一起过情人节, 还张罗着给我们介绍对象, 泪奔……
整个出差行程非常顺利, 不管是分公司经理还是经销商, 还是厂家老总, 对我们都很热情, 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谢, 也希望你们有机会能来到南京, 让我们一尽地主之谊。
宁波发达的经济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丰富的海鲜特产也是外来客的最爱。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 宁波相对早也相对快地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在我们江苏空调还鲜见的时候, 宁波人已经懂得装空调可以冬暖夏凉。到如今, 空调行业已逐步成熟时, 一些先进的空调技术和新产品也能较早被宁波消费者接纳。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家用中央空调在宁波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极为普遍, 加上新楼盘在设计时只留出1个外机箱的位置, 经济宽绰有余的宁波人相对多地选择家用中央空调, 家用中央空调逐步取代壁挂机的位置, 成为1种趋势。
国家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对宁波的房价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老城改造, 城市新建都离不开空调, 我们有理由相信, 宁波的中央空调市场还有着无限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也真诚地祝福在这个行业里奋斗, 不断取得进步的空调人, 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短短的4天调研结束了, 我们的调研报告只是在每期杂志中对某1个城市的中央空调市场现状做1个简单的阐述, 我们知道做出来的报告不一定准确, 但不出去走走, 做出来的一定是不准确的。
38岁的陆川看起来十分年轻:他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穿着黑色羽绒服,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滔滔不绝。虽然按中国古话,他该是年近不惑,但陆川给人的感觉,却仍像20多岁的小伙子那样轻松与鲜明。在拍摄了两部话题沉重的电影之余,他甚至不吝于在博客上展现自己小小的幽默感;又因为年轻有为,模样清秀,在最近的媒体上,陆川的感情事也成为娱乐记者们很愿意提及的话题。
这给人一种陆川不务正业的印象,但实际上,陆川实在太忙了。采访时间很难敲定,经过多次协商,采访定在了下午一点钟,但陆川两点钟才到,又一头扎进内室,过了半个小时才出来。与此同时,在外屋,他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合作单位探讨字幕的问题,双方排出的时间表以10分钟为单位。陆川的时间就交付给这些分割开来的10分钟。字幕,剪辑,审查,他还有一堆事要做,而助理已经在提醒奔赴香港的时间了。
是的,《南京!南京!》就要公映了。然而,在审查阶段,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这注定是一份过于敏感而冒险的题材。因为有些段落必定是触目惊心,也因为陆川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他要将曾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禽兽”还原成“人”。
《南京!南京!》是年轻导演陆川的作品。现当代,战争题材的影片是年轻导演必拍的。
陆川拍摄的《南京!南京!》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故事,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妓女小江,她虽然来自于社会最底层,但在难民营里,却用自己的肉体换来一群人的生命救赎。
狼烟滚滚、尘嚣漫天、断壁残垣、镇压与反抗、残暴与善良、希望与绝望······召唤出了我蛰伏于心底深处的悲痛和感动,电影带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不仅更深刻的了解到了1937年的那段历史,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今年是建党88周年暨建国60周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换回来的。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 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请见。对大量的贫寒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等。屠杀规模、死亡人数等没有世界公认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这部影片真实的再现了那段灾难性的岁月和屈辱的历史,但是不管怎样,越了解历史就会让我们越了解我们的国家,越热爱我们的党,越发激励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但可以选择原谅。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会惨遭淘汰。
在开场,在一个教堂,有上万的中国难民躲在里面,面对突然闯进来的几个日军,竟然集体去收投降,没有一个反抗的,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都说那么多中国人每人上去咬一口都可以,但那些日军其实也很恐慌,那时他们还没有开始屠杀,甚至在误杀了几个中国难民后,感觉很内疚,之所以在以后出现疯狂屠杀中国人是受当时整体失控局面所致,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良知,杀人已经是任务,是练习,这牵扯到个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变化,个人已经失去判断善恶的标准,只能说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了,日本人只知道杀人,而中国人也已经失去了反抗的本能,心理上就产生了以见日本人就害怕的心理,很弱势。慰安妇百合子,众多日本妇女自愿报名去前线当慰安妇,在她们心中,这种近乎变态的畸形心理是当做爱国的表现,你能说她是错的吗?不觉得很伟大吗?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和后来中国妇女为救同胞被迫去当慰安妇是同样值得敬重的不是吗?在看到日本人屠杀国人的时候我不知道骂了多少句畜生,但如果电影的目的仅仅是唤起你的复仇情绪的话,那么是绝对错误的,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愿意看到的,历史毕竟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是在历史中寻求未来!
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翻开历史的那一页,那一页写满一个民族的悲痛;那一页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历史的那一页,忘记就是对我华夏民族的忤逆;忘记就是对国家的背叛。
看着那些日本兵活埋,焚烧,杀人.奸淫,无恶不做,我们的人民害怕、迷茫,顽强和希望,沉重的随着镜头一一展现,我们的心情与眼泪也一如影片人物中的表现而起伏, 影片的最后展现了日本军人角川的自尽,用他的话说:活着比死更难受.影片的最后展现了日本军人角川的自尽,用他的话说:活着比死更难受.有人认为导演是赞扬日本的人道精神,我觉得这是很肤浅的看法,最具争议的就是,电影结尾导演用很大的笔墨去表现日军对他们在战争死亡(其实我很想用牺牲)的人的祭奠,表现的很亲日,其实我认为,这正是导演理性的体现,生命在任何人眼里都应该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抵抗,从未停止!浩劫中,30多万同胞蒙难。而日军至今仍否认其罪行!遍地死尸!
人头,被作为胜利的硕果高高举起!死不瞑目的同胞张开嘴!······
杀戮成为荣誉,杀戮成为英雄,血腥成为象征!
当日军在中国施暴,日本在欢呼!杀人比赛成为荣誉,日本出现战争狂热!日本成功占领南京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日本妇女在大街游行庆祝前方的胜利。
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现在正在被日本人膜拜!
这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角度上还是从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上,无疑都是优秀而厚重的。黑白胶片的处理、史诗般的战争场景、穿透耳膜的枪炮和哭喊声,再现了那场惨烈痛苦的悲剧,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不论你是身居海外,还是出生在战后的和平年代,都会因这部电影产生极其复杂难言的感觉:激愤、苦涩、羞耻、哀伤……千百种不同的情绪涌上心头,汇聚在眼眶里、哽咽在喉头上。南京大屠杀太沉重了,沉重到这是全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沉重到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上,就像所有内心的伤口一样,害怕去触碰,又不能够忘怀。
电影中有一个人物给让我感触很深。刘烨饰演的革命军官陆剑雄,在南京已经失陷、部队所剩士兵不足十人的情况下一边让手下的士兵逃命,一边与日军上百人的部队展开了最后的巷战。直至被俘,他毫无惧色;最后被杀,他也挺直了脊梁,站到了成千上万同样被俘的百姓前面。记得有一个军人说过,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守护我们的百姓,那我们是没有资格求生的。也记得莫斯科保卫战中俄军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在所有士兵中流传着一句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就是我们的父母和妻儿。
也许有人认为军人早已不惧死亡,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但其实他们对生的渴望比一般百姓更为强烈。但他们的生却不是简单的自己生命的存活。记得《战长沙》中军官顾清明这样说过,我们走上战场不是为了赴死,而是为了求生。我们不求自己的生,而要求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对生有无限渴望却能英勇赴死的战士,我们的国家在八年抗战后获得了重生,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南京!南京!》,让人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是每次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而已,除了震撼,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其它的东西。我相信,每个用心去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悟吧。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字幕,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能通过画面和人物的表情猜测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其实,这也差不多就够了。
这部片子比我想象中的要恐怖、伤感,不可思议。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命,真的就如同蚂蚁一般,轻轻一捏就碎!让我不得不感叹生命之渺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竟然看到了很多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为之流泪,面对死亡的从容,身陷囹圄的不屈,直面敌人的无
胃·····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很感动!不是只字片语所能说得清的!看着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掠过,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尽管没有字幕,它就像无声电影一样进行着,除了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音乐。我没办法把那场景形容出来,我相信,任何一个亲眼看过的人估计都无法真切的描绘出来吧。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看到了日本军队中唯一的一个好人,跟其他人相比,他不一样,不能说绝对的不一样,但至少他有同情心,懂得同情弱者,尊重弱者,重视生命。而其它日本人是怎样对待被俘的中国人呢?在巨大的厂房门前,听话的走进去,然后可以看到在破碎的窗口一张张麻木毫无表情的面孔,倒油,放火,掷弹,巨大厂房成了魔鬼的炼火炉。在山坡上,是在被坑埋的百姓,一个个毫无动作面无表情的坐在坑里,然后埋完后,是成群的日本人
在上面舞蹈;再远一点,是一群老军官在训练观摩新军官杀人,在想什么?训练他们的残忍与勇气去杀这些被豢养的中国人!所有所有的场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想尽一些办法,蹂躏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残害儿童、妇女、老人。他们何曾想过,他们也有孩子、有妻子、有老人啊?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对待老弱妇孺的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难道真的这么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陆剑雄带领百姓抗战到底的场面,很让人感动。当他们最终也成为俘虏的时候,日本人真的像对待牲畜那样,拿起长竿指着中国人,像狗一样狂叫着赶他们起来,当持久没有人搭理他的时候,陆剑雄第一个站了起来,走向了刚刚屠宰过他们同胞的方向,小豆子站起来了,10岁不到的孩子,然后,我们的战士无声的一个,一个,一个个大义凛然的站了起来,走向了他们的天堂!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淋的鲜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是他们全体呐喊出南京沦陷来最大的吼声!最后的尊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没有丢自己的脸,更没有丢中国的脸,我向他们致敬。
于是, 角川就成了大屠杀中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一位论者甚而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个日本好人和一座叫做南京的城》, 观众几乎要不得不为角川之死落泪了。
暂且不去揣测陆川为什么要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一名鬼子兵的善良, 我想说的仅仅是:角川这个人物在本质上是虚假的, 他仅仅存在于陆川的臆想当中, 而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
说角川在本质上和历史上是虚假的, 并不是说在几百万侵华日军中完全不存在个别类似角川这样的人物, 而是说, 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 不应该只是个案的自然再现, 而是要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解释, 让观众明白“历史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观众通过电影, 应该更接近而不是更远离历史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要说角川是虚假的。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在她那本著名的《菊与刀》中, 正确地将日本文化归结为“耻感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人, 和在“罪感文化”及其他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人一个最大区别, 就是同族之内相互评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远远超过个人良知的自律。一事当前, 做或者不做, 日本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所属群体的其他人对此会作何评价, 至于道德上的正当与否很少被考虑在内。
可以想见, 这种由群体内部人际之间的认同或不认同约束起来的道德规范, 在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而一旦超出了群体的范围, 比如当面对一个陌生的外国人时, 就会完全失去任何约束力——因为群体之外的人的评价对他没有意义——而只按照力量对比来行事:如果你是强者, 就对你尊重有加 (比如日本战败后国内出现了狂热的麦克阿瑟崇拜) ;如果你是弱者, 则对你肆意欺凌。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正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
本尼迪克特的判断, 为众多历史文献所证实, 比如拉贝就在他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日军的野蛮程度远远超过野兽。”一位墨西哥作家写道:“日本人是魔鬼中的魔鬼。”日本自己也没有隐瞒这一点, 关东军参谋田中隆吉中佐就曾在公开会议中说:“坦率地讲……我认为中国人是猪猡, 对他们怎么干都行。”日本兵大前嘉在回忆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时说:“中国人是蝼蚁之辈。杀死蝼蚁之辈, 还会受到什么良心的谴责吗?”
所有日本的研究者, 都认可日本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那么, 是田中隆吉、大前嘉等人的心理更接近历史的本质, 还是“角川”的心理更接近历史的本质?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吧。
再说角川的自杀。自杀, 确实是日本文化心理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 没有哪个文化像日本文化这样推崇自杀, 而这背后深层次的根源, 就是武士道。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的“自杀及复仇制度”一章中解释道:“死是摆脱耻辱的可靠隐蔽所。”学者山本常朝在《叶隐闻书》中则这样概括:“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 要当机立断, 首先选择死。”
在其他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如此选择, 其实只要看一下日本的生存环境就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岛国, 日本空间狭小, 资源紧缺, 一旦失败, 断难有翻身的机会, 为了免于终生的羞辱, 还不如选择自我了断, 所谓“赖活不如好死”。相反, 作为大陆国家的中国, 则因为地域辽阔, 情况复杂, 回旋余地很大,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的事例不绝于史书, 所以人们就更愿意遵循“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信条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日本从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到一线战壕里的普通炮灰, 自杀的不知凡几, 但基本都是因为失败而自杀, 甚少有人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从这个角度来看, 角川的自杀, 是非常不“武士道”的——陆川太不了解日本人了!
导演:陆川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香港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座城因这段屈辱的历史而灰暗,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武力可以摧毁城墙,但绝不能摧毁一座城市。回顾历史让人痛苦,但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痛苦,还应有沉思与奋起。
片名:《北京人在纽约》
导演:郑晓龙、冯小刚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那里也许是个天堂,遍地黄金;也许是个地狱,充满罪恶。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踏进了这个城市,于是繁华与落魄、奋斗与挣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成人出国去淘金,这个世纪初孩子出国去求学,利与弊、成与败、得与失,又有谁能说尽呢?
片名:《魂断威尼斯》
導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法国
这是根据托马斯·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威尼斯,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水,独具特色的建筑,让这个城市美到一种极致。一个如画册中美丽的男孩出现在人的视线中,这是一种唯美。理智在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只能让人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痴迷于纯真少年,痴迷于唯美城市,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观《南京!南京!》有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纵火烧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数据显示,有30万中国人徒遭杀戮,遭受迫害幸存的人数不详。这就是震惊世界历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它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华民族烙上了永远不可抹灭了印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不可抹灭的伤痛。
《南京!南京!》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无数次听过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行,看过抗日战争的鸿篇巨著,“南京大屠杀”也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重要篇章,但那些只能算作耳闻,不是目睹。
看过了《南京!南京!》,我才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无人道
之其极……德国纳粹还是建集中营,关着门秘密屠杀犹太人,而侵华日军完全是公开地、毫无人性地种族灭绝。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带给我们这段惨痛历史的不仅仅是民族的衰弱,更是无情的战争。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不仅仅是受害者,还有侵略者。日本士兵的行为纵然不可饶恕,但是帝国主义思想、军国主义思维以及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已经让他们的人格发生了扭曲、人性受到的摧残,他们已然是魔鬼般的存在。正如约翰〃拉贝,虽然他是二战胜利方的国民,他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中国受害百姓的苦难,甚至可以雪上加霜,但他却在追求胜利和悲悯死难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尴尬生存,最终因罹患疾病不医而终,难逃命运的丧钟。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凉的死城,它弥漫着死气沉沉和绝望的气息。
电影开始了,电脑上显示出了四个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过了一会儿,电影上出来了几行书法字,上面写着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仅仅6个星期内,毫无人性的日本人侵略入江苏省南京市,将南京的老百性一个也不放过地给残忍地杀了。他们以枪杀、刀砍、焚烧、活埋,水溺等许多残忍的酷刑对待我无辜的市民,日本人们将烧光、杀光,枪过作为口号,向我国的南京人民进行大屠杀。他们将五万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赶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机关枪,对着那些痛苦的人群扫所射„„除了个别的幸存者外,绝大多数都躺在了满是血腥味的血泊里,连一幢大多数完好的楼房也没有,都被可恶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南京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可怕极了!日本军队还齐心协力将孙中山的雕像用铁链拉起来推倒,扔到大江深处。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们: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小江的勇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他们大大声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看完了电影,我的心情沉重,这刻苦铭心的国耻,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不会亡!
《南京!南京!》是一部黑白片,在这个颜色过剩的时代,黑白单色反而给人以陌生化的冲击力。黑白也帮助陆川有效地处理了大量的鲜血。在黑白的镜头里,血会变成深色,而不再是给人强烈刺激的红色。且不论黑白是否成就了陆川所期望的“仪式感”,但至少这一色调并没能带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比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纪实照片,《南京!南京!》的画面显得过于干净、光滑,形式的美在某种程度上缓释了杀戮本身所造成的震惊和创痛。黑白镜头将观众和历史拉开一定的距离,制造出一种简洁、纯粹的效果,同时也将观众放在一个相对冷静、安全的观影位置上。
可是,从这个位置望去,这“美感”的含义就不免变得暧昧起来。影片中的群众演员都经过了精挑细选,群像中一张张中国人的面孔特写的确美丽、俊朗,饱满地占据着银幕,小豆子的眼睫毛甚至在阳光里闪闪发光,让观众产生了温柔的触动。但尴尬的是,我们发现日本兵的面孔也不可谓不美。角川英俊,伊田魁梧,正在杀戮和强奸的日本兵,他们的面孔全都青春逼人,棱角分明。这让我们想起费里尼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脸都正确无误!”让人更感别扭的是被许多人称道的挹江门屠杀那场戏,成千上万的身体在枪声里有节奏地次第倒下,镜头跟随江边的日本军官的视角而拉升,由平视升到俯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布满了中国人尸体的全景,江面阔大,黄沙满地。那样一种雄壮、悲凉的美,令人不禁联想到为纳粹所热爱的瓦格纳的音乐。“强暴”作为电影中反复被强调的重头戏,也有着同样的效果。慰安妇们在日军的兽性摧残下悲惨死去,当一具具洁白的女性裸体被抬到板车上,那种缓缓落下的姿态伤感而富有诗意,让人油然生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它混合着感伤、怜悯以及其他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通过角川的目光,我们从堆叠的女尸中辨认出了小江,她的脚腕上还系着那条带小铃铛的红绳。角川对小江有特别的印象,因为她长得像自己所爱慕的日本军妓百合子。在这个年轻士兵的人生中,百合子有着特殊的意义,她混合着糖块的甜味和清酒里“家乡的味道”,代表了一次刻骨铭心的青春体验。在那一瞬间,我们的目光追随着角川惊诧而忧郁的神情,似乎和他分享了同一种夹杂着惊讶、悔恨和青春伤感的情感。在此刻,日本妇女和中国妇女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角川也是。因为角川的怜悯,我们甚至连带着怜悯了角川。
在那场日军祭祀仪式中,这种奇怪的感觉达到了顶峰。日军祭祀仪式曾经像神启一般出现在陆川的梦境里,最后化为他埋在心里的电影内核:祭祀的舞蹈整齐雄壮,鼓声热烈密集,在具有强烈煽动性的仪式里,每个观众都似乎被一种令人战栗的法西斯精神所感召。陆川有意识地舍弃了过于残酷的视觉影像,而选择了仪式化的肃穆。这场戏的确足够震撼,它甚至令人想到《意志的胜利》中的某些经典场面。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场戏视为法西斯美学的某种表征,但必须承认它同样是以盛大庆典的形式表现了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人和物的大量集聚中,你能够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存在。在狂欢中,个人的痛苦获得了宣泄,而死亡也藉由肃穆的仪式而染上一层森然的美。但这种美却让我毛骨悚然,我感到自己未必不是在无意中透过摄像机的镜头,分享了日军屠杀中国人的快感。
在惊悚中我禁不住要问自己:我到底该怎样看《南京!南京!》?当我安全地坐在电影院里,观看一段七十年前的灾难历史时,该怎么面对这些人的痛苦和抗争?对我来说,看《南京!南京!》,和看《辛德勒的名单》或者《钢琴家》这样的影片,究竟有何区别?我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观看银幕上重现的南京大屠杀呢?恐惧、怜悯、同情、理解,还是屈辱、愤怒乃至仇恨?究竟哪种感觉是正当的,并且需要我挑选出来进行记忆的加固?在我随着角川目击了一场大屠杀之后,角川的视角却让这个看电影的“我”开始崩溃,并怀疑起自己来。
也许《南京!南京!》最有意义的地方,正是它能让“我”产生这种不安。这个看《南京!南京!》的“我”,是一个现代中国人,但这个“我”却并不那么可靠。这个“我”在此之前看过更多血腥暴力的影像,被日本恐怖片过度惊吓过,也被好莱坞灾难片狂轰滥炸过。在影像的过度刺激下,这个“我”可能已经变得麻木,对于“我”,残暴和恐惧可能只是一堆杂乱的图像和声音,它们没有历史,没有时间,只是一些散落在具体历史之外的碎片。也许在一分钟前,“我”还在翻看一份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欣赏一张张漂亮得宛如面具一般的脸,而后“我”便坐在了电影院里,观看那一张张已经牺牲的中国人的脸。在切断了和历史的连通之后,“我”对战争不再有切肤之痛,反倒会有一种荒诞的感觉,这种荒诞感甚至会烙刻在“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整个记忆之上。似乎并不能将这一切都归咎于陆川,但无法否认的是,他那种貌似中立客观、不带立场的镜头语言,根本不能帮助“我”返回真实的历史场域,促使“我”进行深入的思考。
《南京!南京》最新奇之处,是通过角川的视角去看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来说,这叫“换位思考”。可是,“换位思考”未必不包含着某种危险,当你进入到敌人的内心时,你凭借什么相信自己是在批判而不至于转而认同对方呢?你怎能保证自己没有因此而分享他的残暴?姜文在谈到《鬼子来了》时曾说:“马大三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推己及人,这意愿原本不坏,但问题在于你不可能抽象地、简单地把今天的中国观众和一九三七年的日本侵略者互换位置。当陆川想以宽阔的心胸包容敌对的他者时,这个“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角川到底是一个历史中的真正的日本兵,还是仅仅是七十年后中国导演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所幻化的影子?
一个名叫鬼头久二的日本兵曾在自述中这么说:“……也想过,如果日本被占领,自己的女儿或者是女人被强奸该怎么办。但是,当时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所以趁还活着的时候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跟天皇的命令什么的没有关系。这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推己及人”的日本兵没有也绝不可能像中国导演所想的那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鬼子来了》里的马大三以仁义和慈悲心肠对待日本军官花屋小三郎,花屋们却回来一把火烧了他的村子。
可见,这种“换位”未必能解决什么问题。多重视角貌似可以确保叙事的客观性,让观众自己去做出判断,但并不等于说导演只需讲一出“罗生门”那样的故事就足够了。当然,陆川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但囊中似乎并无其他长物,唯有“人性”这一件宝器而已。所以一路祭起,似乎无往而不可克。可若是按其逻辑推演下来,观众看完《南京!南京!》后,所能领悟到的就只有一个道理了,那就是唯有自律的良心足可依恃。然而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江边唱歌喝酒的日本兵和凶残的刽子手是同一个人?为什么日本兵从军日记里那个日常生活的南京,和血流成河的南京是同一座城市?去历史化的“人性”不愿面对也无力处理此类问题。而在我看来,正是历史感的匮缺注定使影片无法走得更远。
陆川说,“我讲述的是人性的反抗史”。作为一部中国人拍的讲述民族自身历史中某个重要时刻的影片,《南京!南京!》最令人关注的,自然是它如何塑造国人的形象。我们看到,影片虽然展现了在南京这座死亡之城中形形色色中国人的群像,但是却没能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主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或壮勇或麻木或耻辱地死去的个人,却看不到使所有这些惨烈的事件得以发生的具体的历史。历史的背景是如此稀薄,“中国”的面影又怎能不模糊难辨呢?中国主体形象的破碎,所反映的其实是导演本人历史观的破碎。尽管陆川声称为筹拍这部影片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和史料,笔记都做了十几本,不可谓不精心,然而从影片中我们却看不到他本人的历史观,而倘若没有一种清晰的历史观作为支撑,那么所谓的史料就只能是一堆零碎的材料而已。面对众多的质疑,陆川自我辩解说拍摄这部影片,其实是一次对中国、对日本都“去符号化”的过程。何谓“去符号化”?按照陆川的说法,就是要改变以往习见的中国人的“哭诉”形象和日本兵的“魔鬼”形象。事实上,就影片采用的叙事策略看,所谓“去符号化”主要还是“去‘魔鬼’化”,即把日本兵作为“人”来描述。“去符号化”本身不能说错,关键在于怎样“去符号化”。陆川的策略其实很简单,说穿了无非就是将人——包括杀人者和被杀者——还原为“人”。但怎样理解这个“人”?是具体历史中的“人”还是漂浮在历史之外的抽象的“人”?遗憾的是,陆川所理解的显然是后一种“人”。因此我们看到,陆剑雄站着死是为了捍卫“人”的尊严,唐先生出卖伤兵是暴露了“人”的自私和怯懦,角川的动摇乃至最终崩溃是出于“人”与生俱来的不忍和怜悯之心。这个“人”的人性就像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一样,可以顺畅地通兑一切,去除隔阂,达成沟通。在这个由无差别的永恒人性所搭起的平台上,所有人都不过是“人性”的虚幻影子而已。太阳底下无新事,关于“人性”我们又能说出什么新东西?无非是亘古不变的那么几出悲喜剧而已。而在用“人性”通约一切之后,还能够区分杀人者和被杀者吗?他们都是“人”,都为某种“人性”所驱使,在“人”的层面上,他们完全可以扯平了。由此可见,将人还原为“人”的“去符号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将具体历史中的人抽象化的过程,或者干脆说就是一个去历史化的过程。正因于此,我们在《南京!南京!》中看到的,只是对“人性”的抽象刻画,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活动的人。
历史感的匮缺甚至使得陆川在对一些基本史实的表述上都有了不应有的模糊。陆川在各种访谈中多次提到希望影片能够“引入一种对战争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认识到“可怕”这一战争本身的性质。在影片中,这种“反思”是通过角川的自杀来表现的。陆川认为,到最后的时候对一场战争进行反思的主体不应再分什么日本人、中国人,角川的反思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我们所有人。正是这种“反思”,使很多人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战片。在这种反思战争的表述中,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的“侵华/抗日战争”被笼统抽象的“战争”一词所替换了。当战争本身被指责为“可怕”时,战争的性质便成了无需考虑的问题,区分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似乎已不再有意义,因为任何战争都是对生命的剥夺,对生活的摧毁,因此就应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可见,一旦将战争抽象化,战争本身就必然具有了不义的性质。在《南京!南京!》中,对战争之不义性质的思考主要是通过日军的残暴行径来表现的,那一颗颗吊在半空中的头颅、一层层堆叠的尸体便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但陆川同时又强调《南京!南京!》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抵抗,影片也的确通过陆剑雄们的英勇杀敌表现了抵抗的主题。抵抗自然不是赤手空拳地靠慈悲心肠去软化敌人,而必然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那么该如何调和“抵抗”和“反思战争”之间的内在冲突?陆川似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那种对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中双方的不同角色不加区分、而只是揭示战争本身的残酷可怕性质的“反思”是多么苍白无力!这种“反思”不仅不能给人们提供关于南京大屠杀乃至一九三七到一九四五年间历史的真实认识,反而模糊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正确判断,自然这种“反思”也完全达不到通过澄清思想来防止战争的预设目的。
南京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深度合作, 联合构筑了移动政务应用服务平台“智慧安监”、“掌上商管”、“钟山清风”等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 大大提高了南京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 树立了政府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 一个政通人和、和谐发展的新南京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钟山清风”助推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心、关切的敏感话题。在以往, 市民如果反映廉政问题, 要跑纪检部门或者趁着“月黑风高”投递检举信, 费力大风险高。如今, 即便是南京普通市民, 也可以通过手机廉政网站“钟山清风”获取政府的廉政信息, 直接向纪检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这种新型、便民的廉政监督服务手段, 不仅拓宽了市民举报途径, 也开创了民众廉政监督新模式。
据悉, “钟山清风”手机版是南京移动与南京市纪委、监察局继廉政短彩信举报平台之后的持续深度合作, 为纪委监察部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创了新阵地。据统计, 自廉政短彩信举报平台运行以来, 已经收到举报信息2000余条, 处理案件超过300个。
南京移动工作人员介绍说, “钟山清风”手机版开设了八大模块22个子栏目, 内容涵盖廉政新闻、业务知识介绍、业务顾问、信息公开、投诉举报等八大栏目, 方便市民通过手机了解纪委监察部门廉政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廉政教育信息。这是南京市纪委、监察局通过手机面向全市1000万移动电话用户开辟的一个全新廉政平台, 在国内纪检监察领域尚属首家。
拓展投诉举报渠道, 是“钟山清风”手机版的一大亮点。它融合了纪委书记信箱、监察局长信箱、12388信访举报信箱、行政效能投诉信箱于一体, 从互联网上“集大成”到手机上, 让用户轻点手机屏幕, 即可随时向纪委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钟山清风”运维人员在后台实时收到举报后, 将及时处理, 并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
此外, 该手机门户网站还将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搬上了手机。“业务顾问”栏目通过鲜活的案例, 例案说法告诉市民“哪些行为将构成犯罪, 将受到怎样的处罚”。
“掌上商管”助建现代商管
如今, OA办公系统早已成为各行各业办公自动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标志。近日, 由南京移动为南京市商务局精心打造、量身定做的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OA办公系统“掌上商管”, 深受商务局工作人员的喜爱, 这也是南京市政府部门首套移动OA办公系统。
据南京移动技术人员介绍, 为南京市商务局开通的这套OA办公系统客户端通过APN专线接入、传输加密、设备号与手机号码绑定等措施解决移动终端与OA系统之间数据专用通道的传输及安全性等问题。同时, 专业客户端软件能够自动完成APN相关参数设置, 连接专用APN网络, 简化了用户登录移动办公系统前的一系列繁琐网络设置工作。
这套OA办公系统包含系统平台服务器和系统客户端两个主要构件。移动客户端对目前主流智能手机操作 (Android和i OS) 系统完全支持, 另外, 客户端软件使用了定时抓取机制, 做到当OA系统有提醒信息时, 能够主动推送移动终端屏幕, 并附带声音、震动提醒。
南京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说, 政府一直在号召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办公, 早先因为害怕因为年龄原因用不习惯用不好而担心。没想到, 自打OA办公系统上线应用后, 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教会了他如何使用。几天下来, 他早已运用的得心应手了。依托“掌上商管”OA办公系统, 通过移动终端能够查看系统中的个人待办事宜版块, 待办文件、已办文件、待阅文件、收藏文件等分列清晰, 能够直接切换到文件具体办理或查看界面。待办文件和待阅文件还能够主动推送到移动终端屏幕, 实现主动提醒。
而移动终端中的电子邮件、个人日程、手机短信、通讯录等功能, 更是不会让应用者疏忽掉工作中的任何一件大事小情。不仅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邮件的删除、恢复、归类等操作, 还能在移动终端上设定个人日程安排, 查看私人通讯录、公共通讯录联系人信息, 直接对联系人进行发手机短信、打电话操作。
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公告快讯、收文管理、发文管理等重要内容, “掌上商管”办理起来更是一点也不含糊。重要通知、公告、快讯等内容, 不仅PC系统上可见, 移动终端亦可以查询。收文方面, 移动终端即可一目了然地查询到办公室主任拟办、局领导批示、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秘书分办、部门内部阅办、文档员办结几个过程。至于发文拟稿、文件修改、排版、套红、盖电子章、打印均可在PC系统上进行。此外, 还可进行“掌上商管”常用审批意见的维护、常用联系人维护、个人资料维护等。
“智慧安监”助力安全生产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保持生产安全稳定, 对于巩固社会安定、增加社会财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对于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为了促进南京市安全作业生产水平, 保障企业财产和群众人身安全, 提升南京安监管理能力, 南京移动推出的“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将监管监察、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集成于一体, 平时适用、战时能用, 充分体现了平台“平战结合、以平为主”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意图。
如今, 南京市安监执法人员携带执法工具箱到执法单位后, 打开笔记本电脑, 通过桌面上的安监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客户端, 通过帐户、密码登录平台后, 可了解企业信息 (地址、编码、业务范畴、违规记录等信息) , 现场检查后将检察结果通过3G无线网络上传至后台信息中心, 并为企业违法行为做出判断。如果是做些简单现场处罚, 通过执法包内的A4打印机打印处罚文书, 将文书现场递交违法单位, 即可完成处罚, 并将处罚结果上传至后台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