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推荐10篇)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阅读王维的《鸟鸣涧》①,完成题目。(8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家附近。
1、诗中 字突出了春夜山涧的特点。(2分)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静(2分)
2、以动衬静(2分)。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2分)
3、抒发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2分)
【试题解析】
【1】试题分析:这首诗描写了桂花、山、月、鸟等景物,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了山里的幽静与闲适,突出了春夜山涧静的特点。
考点:这是有关诗词鉴赏考点。
点评:诗词鉴赏在近年的语文中考中逐渐走俏,成为文学鉴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应对这一题型进行深入探讨,掌握诗词鉴赏的方向和角度,对学生的审美培养有很大的益处。
【2】试题分析:该句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了山里的幽静与闲适。用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如: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
考点:考查学生品析古诗的表现手法,用语言描绘画面的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时一定要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用语言描绘画面 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另外,还要了解古诗中一些表现方法,比如本题的两词语运用的“以动写静”(把静态物写成动态)。
【3】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诗中诗人写“桂花”,写“春山”,写“月夜”,写“鸟”写“涧”,笔法丰富,意境美妙,不难理解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考点:赏析古诗,品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大致感受诗人恬适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2、学习抓诗眼,体悟重点词所营造的情韵,感受诗人的闲适和环境的静谧,通过诵读、品味、想象、涵咏,领悟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默写诗歌。积累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师:她有很多好多听的名字——玉兔、夜光、冰轮、玉蟾......她挂在空中,映在水中,温情地贴在人们的心中;她是古往今来诗人的知己(相机出示有关诗句)——李白吟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她是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苏轼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维慢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她是美的寄托,情的牵挂。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你看,晴朗的夜空中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
2、师:月亮这一意象反复出现在我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情思。古诗词中,与月亮有关的名句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出示诗句,师生一起轻声吟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设计意图: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如果能在广博而浓郁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就能实现文化浸润的教学诉求。教师用诗意的语言渲染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把学生带人浓浓的诗境中,课始便很好地营造了适合古诗学习的心理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同时,这样的导入契合了教材的编排特点,突出了主题意识。】
二、听诵,感知,初入《鸟鸣涧》之诗境。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唐朝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鸟鸣涧》。请大家跟我一起来书写诗题,边写边想象一下会鸟鸣涧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诵《鸟鸣涧》,尝试边听边想象画面。
3、师:静静地听完了老师的朗诵,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老师诵读的诗句中听出了怎样的感觉。
4、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营造的恬适、静谧之美。
师: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水乳交融,王维感觉自己的身心已完全与这静谧的春山夜色融为一体,便十分自然地吟出了这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鸟鸣涧》。出示诗句,学着老师的样子齐读。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诉诸于声音和形象的语言艺术。古人创作诗歌,主要是“吟”。所以,教师不是先出示诗歌的文字形式,而是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在倾听中,学生通过语调、节奏、韵律,同时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很快进入诗歌描写的情感和环境氛围中,从而达到“初读如佳肴入口,味蕾渐次绽放”的效果。】
三、朗读,想象,品味“静谧”之美。
1、师:请同学们慢慢地、轻轻地朗读每一句诗,边读边感受、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2、师:读着品着,从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请在诗句中圈出来。学生圈出“静”字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眼中环境的静谧,细心品读诗句,画出诗句中突出“静”的词语,并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自然环境的宁静。预设:突出环境幽静的词语有:“落”,因为桂花小而轻,只有环境特别静,花落衣襟的些微动静才能感觉得到;“空”,是空寂的意思,夜色中的春山静得连桂花飘落的声音都听得见,此时此刻,当然是万籁俱寂;“惊”,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这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突然洒下皎洁银辉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仿佛这明亮的月光是奏着曲子飘洒到大地上的。这是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夜色春山的静谧。
3、练习读出自己品味到的“静”,再展示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抓诗眼,入诗境,是学习和欣赏古诗的方法之一。《鸟鸣涧》的诗眼就在一个“静”字上,抓住了“静”字,诗中描写的自然之境便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诗眼是“静”,围绕“静”,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山静夜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诗眼,圈重点词,想象画面等读书实践,使这幅春山静夜图在学生的脑海里渐渐清晰、明朗。】
四、导思,感悟,咀嚼“静”中之“静”。
1、师:读着诗句,我们仿佛和诗人一同置身于静谧的月夜春山之中,而当我们用心发现的时候,你会看见,在这清凉幽静的夜色中,在一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月桂树旁,立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2、学生再读诗发现,交流。
3、师:此时,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读读诗句,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4、学生再读,找出“闲”字,用心品味、感悟。
5、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月夜春山本来就是静的,但是,如果诗人没有一颗闲适、恬静的心,是无法与这自然之静谧产生共鸣的。课下,同学们搜集了诗人王维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6、分享有关资料,重点认识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而且具有不俗的音乐修养。他的作品被人称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自然优美、清雅空灵,细细品读,总能把人带入一种优雅恬适的境界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7、师:结合资料,对照插图,再次品读《鸟鸣涧》,悟诗情,入诗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8、师生合作,教师诵读诗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吟诗,吟的是自己此在的心境和情感。古诗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诗中的自然之景发现诗人自身的存在,悟出景之“静”与人之“闲”是相互契合又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的引入,促进学生体味诗境诗情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古诗欣赏的水平。】
五、诵读,内化,沉淀诗情画意。
1、师: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到云溪别墅,来到桂花树下。清幽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桂花飘落衣襟的声音也轻轻柔柔地传人耳畔。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宁静之美,诗人禁不住吟道—— 出示一二句,师生齐诵。
2、师:边吟边体会,怎样的诵读最能表现出此境此情?
引导学生诵读时注意将“闲”字读得稍长,“落”字读得轻而短。
3、师:王维刚刚还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哦,原来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不由得接着吟道,出示三四句,学生齐诵。
4、师:细细品味,怎样的诵读才是最适合的呢?
引导学生诵读时注意突出“惊”字,短而重;“鸣”字要读得长些,因为这时的鸟鸣是诗人喜欢的,是充满生机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悠然,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5、配乐诵读,沉淀内化。
6、反复品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古诗要重视诵读。教师将诵读与品味诗情诗境融为一体,使诗歌中美妙的诗情画意沉淀于学生的心中,内化诗歌语言的同时,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古诗学习是真正的审美体验的过程,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得到了保障。】
六、迁移,拓展,丰富“主题”积累。
1、默写《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还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如《少年行》《老将行》《陇头吟》等,皆气势豪壮,色彩绚丽,情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苍凉悲怨,表现了戍卒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很有浪漫主义气息。他的一些绝句,也都凝练、含蓄、朴素明快、优美动人。特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就已被谱成有名的《阳关三叠》的进行乐曲,成为名作。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最详。
《鸟鸣涧》简介
《鸟鸣涧》教学设计
授课人:空山先念小学 唐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味本诗所描绘的静谧清幽的美丽意境
3、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
体味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清幽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这个美好的日子,美丽的季节老师想带领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出示图片,谈感受。
2、你知道吗在唐代有位诗大诗人他一生把他所有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因此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如同这春景一样动容,宋代大文豪苏轼高度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王维
(设计意图:古诗意境本身比较抽象,学生难以体会其中意境。而王维山水诗又特别美,因此想通过美景一开始就将同学们带入美的体验之中。并且对诗人王维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喜爱之感,进而让同学们对他山水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山水诗的代表作品——《鸟鸣涧》 王维简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出节奏
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与情感)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倾听感受其中韵味、节奏与情感。
2、学生自读古诗。
3、指明个别朗读。
三、结构梳理、整体感知。
1、多美的一首古诗啊,这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春夜)夜色中王维在这山涧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仔细地找一找并圈出来。(花、夜、山、月、鸟、涧)
2、在这深深的夜色中这些动人的春色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妙变化?
3、白天这山中的一切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4、深深的夜色中诗人为何能体会到大自然的这一切微妙的变化呢?
四、细读品味,体味静谧清幽与宁静
1、这细微的渐变在他心中似乎在生根发芽,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 细细品味理解感受这每一句诗里的情致吧
同学们看见过桂花吗?你听到过他的声音吗?但王维在那个夜晚他却看到了却
听到了
2、夜很静人也很静,静得连桂花落的声音都听得见——人闲桂花落。寂静让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在寂静中月亮出来了,山雀竟然被明亮的月光惊动了 时断时续在山中鸣叫在山涧中回响——时鸣春涧中
四、情感升华,学习表达效果
同学们再仔细想想不是很寂静吗?却听得见桂花落地,鸟鸣啾啾,山涧潺潺,这是为什么呢?
以声衬静表达效果——如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地听见了同学们笔纸间沙沙的声音。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看似万物静寂,实则万般生动。这首诗就像欣赏一副有声有色的春山月夜美图。静谧、清幽、和谐、美好。课外拓展王维山水诗
五、板书设计
花
落 夜
静
山
空
以动衬静
静谧
空灵 月
出 鸟
鸣 水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
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
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1、理解诗意,学习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习划分诗句节奏的方法,练习读出诗歌的韵味。
3、了解以动写静这一古诗中常用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以动写静这一古诗中常用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之初,我们先来会一位老朋友,他就是——王维。板书:王维(课件出示图片及简介)
王维,唐朝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的名和字出自佛教的一部《维摩诘经》。可见王维精通佛学,外号“诗佛”。
2、对于王维,我们并不陌生,回忆小学阶段,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有一首诗,写出了王维身为游子的思乡怀亲。(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有一首诗描写王维送别友人之际那深挚的惜别之情。(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王维精通诗、书、画、乐,今存诗400余首,而其中大多数诗作都是以山水田园为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所作一首的一首山水诗——《鸟鸣涧》。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题目:鸟鸣涧
涧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根据字形来猜测字义)谁来解释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小鸟在山涧中鸣叫)听!(播放音效)让我们紧随诗人王维的脚步,去往那春夜的山涧中,探寻这幽美的景色。
二、解诗意,诵诗韵
1、初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打开书,出声朗读古诗,注意将字音读准确。谁来读读?
读得非常准确,可见此诗若想读准并非难事,但若想读美却实属不易。
2、练习诵读
同学们,古诗是具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的,因此,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才会感觉朗朗上口。请你再次朗读古诗,尝试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谁来朗诵,你是这样划分的,(一起读读)还有不同的划法吗?(再来读读)
划分节奏的依据是什么?(跟诗句的意思有关……)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那就让我们一起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前后四人为一组交流本诗的诗意。要求:表达准确、语句通顺、语言优美
明确方法:若想表达准确我们可以(借助以往的经验和书下注解)若想语句通顺可以(尝试加上适当的词语);若想语言优美可以(加上修饰性的词语)开始小组完成任务。谁来说说本首诗的诗意。(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我静静地欣赏这桂花慢慢凋落的情形,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不时地传来轻轻的鸣叫声。)引读: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我静静地欣赏这山林的美景……读出你的理解(齐读)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伴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原来,这诗中藏着一副画呢!课件出示: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让我们一起心中有画,口中有诗来齐诵这首诗。(伴奏)
小结:原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划分节奏,还可以使我们读出诗歌的韵味呢。板书:解诗意 诵诗韵
三、品诗境
1、找诗眼“静”
其实,这诗中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意境,请你找到画出来。(静)下面,我们就要通过这一个静字,来品品整首诗索要表达的意境。板书:品诗境 请你仔细读读每句诗,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静,说说理由。(板书:静)
2、体会“静”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句话直接写出了山的美和静。而此时,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如何?(悠闲、宁静的)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还有哪里写出了“静”呢? ②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被惊醒的山鸟在春涧中鸣叫,是喧闹的感觉还是安静的感觉?
在这里作者是用动态的景物来衬托环境的安静,这种手法叫做——以动写静。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这种手法。
3、积累背诵
①同桌两人对读,体会这一静一动,展示。②男生女生对读。③谁来朗诵整首诗?
④试着背一背,谁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背景简介
王维的这首《鸟鸣涧》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正是因为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才能使诗人王维能够如此悠闲、如此宁静地感受山野之美。而本诗的高明之处正是以景物的动来衬托环境之静,这种手法诗人王维在他的许多诗作中常常运用。来看这两首诗。课件出示: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你尝试体会诗境,美美地读一读,再找一找哪里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五、作业
这样好的表现手法,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都曾用过。请同学们课下搜寻一下,还有那些古诗运用了此法,搜集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他的精妙之处。
板书: 鸟鸣涧 王维 解诗意 诵诗韵
品诗境
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突然,掉进了一个洞里。一位叔叔向我走了过开,满脸笑容,好像刚才吃了蜜糖似的,拉起摔倒的我:“小妹妹,和我去山里逛逛吧!”我看清了他的`脸,原来是王维呀。我一蹦三千尺,心里乐开了花:“好呀!我最喜欢爬山了。”于是我兴高采烈地跟着他向山里面走去。
夜里,到处空无一人,安安静静的。山路两旁种满了桂花树。一阵风吹来,便下起了“雨”。这“雨”可真香呀!可真美呀!和我的裙子颜色相称,。我就像一个桂花仙子在山中翩翩起舞。
我心里奇怪:这成千上万的桂花树是谁种的呢?我好奇地看了看桂花树,又疑惑地看了看王维:“叔叔,这些桂花树是你种的?”王维的眼里充满了成就感:“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桂花还可以做出香喷喷的桂花糕呢!”我捧了一些掉落的桂花,装在了包里,感觉这一切都像是梦境。
月亮出来了,山里的鸟儿不知道被什么一惊,一哄而散。山涧里还时不时发出一阵婉转动听的鸟叫声。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象只圆盘,有时象把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猜古诗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
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江雪》、《静夜思》。)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 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1) 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2) 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3)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4) 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四)初读解题知作者(课件出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诗题。
鸟:鸟儿。 鸣:鸟叫。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五)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宋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大学网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 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六)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揭示主题
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
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
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四、布置作业
本校是一所各方面比较先进的农村小学。这些小朋友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诗中所描写的山水田园般的美景,有一定的切身感受。此时正是中秋节,学生已经观察了中秋的月亮,并已经在口语交际课作了交流。学习这两首诗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农村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在语文素养,古诗鉴赏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协助学生体会写作中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和设想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4.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5.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古朗月行》古诗课件。
2.《古诗二首》课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另一首古诗。
4.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师板书“暮江吟”。让学生试着猜猜题目的意思
解题:“暮江吟”就是歌咏黄昏的江边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⑴初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师:让我们一起快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多读几遍,试着读准字音。
生自读古诗,解决生字。
师:谁有信心站起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原文地址www.lspjy.com/showtopic-71395.aspx读读这首诗。
⑵再读,划出不懂词句。
⑶品读,参考学习资料与同学深入研讨。(可根据学生实际选取其中一种方案)
方案一: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
师: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生提问题。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查找的资料逐一解决问题。
生可能提出:①残阳?②瑟瑟?③可怜?(师重点解释“可怜”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怜”的几种含义,选择古诗中正确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了解“可怜”的意思。)④铺?(师可以让学生自身先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太阳已经落山了,阳光变柔和了,所以不能用“照”“射”这样太强烈的词,应该用词温柔一些。师也可引导学生看图感受。)……
方案二: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黄昏的江边一起用心灵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关于这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可能提出:①残阳?②瑟瑟?③为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江水还有不一样的吗?……(对于学生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可以协助。)
弄明白前两句诗意后,师邀请学生诵读1、2句。
师: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的夜晚的景色又怎样呢?――“露似珍珠月似弓”。多么美的景色啊!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生讨论。(“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有怜惜的意思。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推荐阅读:
王维《送别》赏析11-29
赏析王维禅诗12-26
王维《孟城坳》全诗赏析11-03
王维杂诗赏析10-29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06-26
论王维诗歌的特色07-05
论王维诗歌的特点11-14
王维《陇头吟》诗歌鉴赏11-24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12-03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与翻译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