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10篇)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篇1

英国才子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便是这样的一本关于旅行的细节、意义和追求的随笔集。他在文字中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对于旅行的细节的发现。比如,在第一章里,他便提到:“…一目了然,公路弯曲,绕过山头;河流延伸,通向湖泊;电缆从发电厂一直通到各个城镇…”这些日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美,在德波顿的随笔集中随处可见。德波顿的旅行,不仅仅是看看风景、拍拍照、感慨两声这么简单,而是在不经意间连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细节的精神体验。

德波顿提到:“好奇心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所引起……”而细节,便是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小现象,而据此联想出的关于大自然的想象,才是旅行真正的思想上的和精神上的精髓。

在第五章《乡村与城市》中,描述了他在英格兰湖区的旅行中的关于华兹华斯和大自然的联想。这是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段落,在湖区相隔仅仅几公里的两个地方——大朗戴尔河谷和安布赛德镇,景象便是截然不同的。虽然都属于湖区这个大自然中的地方,但是安布赛德镇里,小酒馆、商铺到处都是,报纸和书刊上登的是伦敦的最新政治局势,俨然就是一个喧闹的大都市在乡间的的缩小版,毫无大自然的风景;而漫步于大朗戴尔河谷中,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迎风而动的是橡树、松树,雨点砸在淡蓝色的湖面上,溅起水花、泛起波澜,听着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在望着远处的郁郁葱葱的大山,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细致入微的景象。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2

轻踏早已枯黄却依旧苍劲的满地秋叶,我初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与坚强。

看着随风飘落的秋叶,不经意间,眼前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史铁生坐在窗前狠命地捶打着双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饱含着这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当时,史铁生又怎能知道母亲话里沉淀了多少生命的无奈与坚强啊!

这位伟大的母亲,最后还是在一个落寞的秋天永远地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还是“我那有病的儿子……”隐隐地,有一种痛感在心底生起,我想那个伤感的秋天,定然长久存活在史铁生的心中,根植于他生命的旅程中。

又是秋叶满地的秋天,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湖北武汉的母亲,当她得知年仅13岁的儿子被确诊为患有肝豆状核病变,可能导致死亡时,这位母亲为了挽救她儿子的生命,决定“急速减肥”捐肝给她的儿子。

这位母亲在连医生也不敢相信的时间内消除了重度脂肪肝,实现了捐肝救儿子。这七个月里,谁又知道这位母亲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小的饭团,每天暴走几十公里,不知走破了多少双鞋,脚上的茧子长了刮,刮了长……只为实现把健康的肝脏捐给儿子。

又是秋天。在外求学的我接到来自偏远小山村里妈妈打来的电话,叮嘱我秋风起了,让我多加些衣服。虽然城乡的距离阻断了视野的延伸,却隔不断母亲对我的挂念。听着电话里妈妈的声音,不觉间,想起了很多往事,眼前映出母亲的影子在跃动……每当上完晚修回家,临近家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的温馨,四周虽是无尽的黑暗,但家门前的点点灯光是那么的耀眼,我知道妈妈在等我。

我常常在阴郁而漫长的秋天里,一遍遍忆起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恋;一遍遍想起那位为了儿子在短短七个月内消除重度脂肪肝的母亲;一遍遍想起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母亲。母亲呀!母亲!您就是一棵大树,是可依靠又可荫庇的大树。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3

书中目前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活在当下与做真实的自己。活在当下,说的就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常常陷入到自己的自我情绪当中,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而忘记了当下。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差不多都集中在当下,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睡的时候就睡。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和孩童时的我们一对比,就发现小时候我们能做到的事情,长大了之后,似乎变得不太可能做到了。我们的自我感,不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而是来自于外在,并且渴望通过外在的力量来得到认同,比如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财产等力量。当我们获得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幸福,而当我们失去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痛苦。我们在写学习总结或者工作总结的时候,总是会回顾过去以及展望未来,是的,回顾过去没错,因为我们要通过过去的失败以及教训,来进一步的加强与改进,从而使得未来能够得到成功。这部作品的作者在书中曾经这样说过“过去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时刻,未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当下”。

而做真实的自己,其实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来说,这或许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了。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是谁。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许多角色,但在这些角色中,你要自己清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就拿现阶段的我们来说,你结婚了没有很重要,你成功了没有很重要,你富裕了没有很重要,这些是很重要,但这些却不是完全重要的。因为这些只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一些外部因素,马云在我们看来已经很成功了,可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的吗,答案或许他自己才知道吧。是的在别人看来你已经结婚了,但是又有谁知道是因为到了年龄该结婚了而结婚,还是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才打算结婚的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在意外界的眼光,重要的是你自己,你自己愿不愿意,想不想要去做。学习也是如此,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结果,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因为有的人想要通过学习得到一些知识,想要通过这些知识来使自己得到提升,所以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有的人天生就不爱学习,尽管你在他耳边说了上千次要好好学习,要努力,要奋斗,可到了听者的耳里,他就觉得这是一项差事,只有在别人的督促下,才可以完成的一项差事。

草房子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4

《草房子》是曹文轩叔叔纯美小说系列之一。用诗一般美丽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百看不厌的江南水墨画: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主要写了一些学校的事情,描写了农村愉快的童年趣事。我先介绍一下秃鹤,哦,不要弄错了,秃鹤原名可不叫秃鹤,叫陆鹤。因为陆鹤是秃头,所以叫他秃鹤,陆鹤以为是个秃头,经常被同学们戏弄,因为他很不服气,因为一些表演都不让他参加,所以经常跑到河边自己哭。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信任,完成许多表演。

我再介绍一下纸月,纸月其实以前不是油麻地学校的,是纸月文弱,柔和,恬静,清纯,成绩好,字写得好。正因为纸月文弱就受到一些男孩子的欺负,所以纸月转到油麻的上学,然后介绍一个是关于老师的,白雀和将一轮是很好的搭档,有一次表演的时候,白雀突然不见了,随后将一纶天吹笛子。接着我给你介绍一个叫杜小康的孩子,杜小康出生在一个油麻的最富有的红门里,但一夜间,杜小康的爸爸得了重病,因为给杜小康的爸爸治病,红门变成了最穷的了。而名列前茅的杜小康只能退学了。等他爸爸病好的差不多了,他们父子俩人就去放鸭,而因为鸭子经常跑到别人的鱼塘,经常扣留,是杜小康的妈妈把他们领了回来,回到家以后他给了桑桑5个双黄蛋,这就是算他们所有的收获了,桑桑就卖了自己心爱的鸽子,把卖鸽子的钱给了杜小康,杜小康拿着卖鸽子的钱在批发部批了一些小玩具到学校门口去摆摊卖。你们看杜小康是不是勇敢的面对挫折,让每个人都看到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

最后让我们讲一讲主人公桑桑。桑桑以前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比如说:有一次他拿蚊帐改装成鱼网去捉鱼,抢陆鹤的帽子挂在高高的旗杆上。但是之后他变得很懂事,他忍受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学,最终战胜病魔,考上了中学。我读了《草房子》我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遇到一些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的,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李德志)

暗算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5

第一部讲述安天和瞎子阿炳故事,阿炳是一个异人,什么都看不见,却什么都听得见。安天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他的任务是找到阿炳寻找电台。于有了安天寻找阿炳和阿炳寻找敌台故事。

第二部讲述安天和天才数学家黄依依爱情故事,黄依依可以破获敌人密码,安天负责保护她。于又有了安天寻找黄依依和黄依依破译密码故事。

第三部讲述安天父亲和母亲故事,唯一知道秘密的人是安天父亲,但他却被软禁某处,如何才能把情报传出去……

流言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6

关于张爱玲,是许久以前便耳熟了的。知晓她很小便读阅了许多中外名着,很是感慨。有心效仿,可惜客观主观环境都坚持不住。记得有那段时间读书格外疯狂,不管中国的外国的,枯燥的有趣的都拿来读,想着开卷必定是有益的。后来,高考蜂拥着一大堆压力奔涌而来,我心慌意乱,抛开其他,只沉默着与他对应。高考过后,像是久久被囚的劳犯突然被释放,又把所有都放下了,只想着我累了这么些年,念书念得我疲累的很,应该放松释放了去。所以那些感兴趣的书籍也就搁在了那里。上了大学,不知识怎么的,被各种东西干扰着,倒失了以前的那些兴致。甚至一年多以前买的书都还未翻动。现在想起来,它们就呆在那个角落里,那么的凄凄冷冷,无人怜惜,倒是我的罪过大了。

只是可惜,《流言》是前几天看完的。记得刚看完那会,心里感触诸多的。在翻阅期间也有许多启发。这会隔了这好几天,一些感觉都淡了,学习上忙着赶作业,上课,担忧期末考,不知怎地就把我的那些感慨挤到了未知的角落,如今便翻不出许多来了。且就着还仅存的这点写写吧,等有机会必定好好在温习一遍,或许更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收获呢。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7

这几天,我闲来无事,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是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二部。

尼摩船长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10岁时,父亲把他送往欧洲去接受教育。后来,为了反对英国殖民者,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争。所以,英国殖民者对他恨之入骨,他不得不逃跑,但他的妻子被杀了。

再后来,他造了一艘潜艇,改名为尼摩,自称“尼摩船长“(尼摩在拉丁文里是子虚乌有的意思),开启了他的冒险、复仇之旅。

看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尼摩船长这么疯狂地复仇呢?当然是英国殖民者杀了他的妻子罢。为什么英国殖民者要杀他的妻子?是因为尼摩船长反殖民吧。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反殖民?因为他是爱国者,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英国殖民者是可恶的,甚至可恨。归根结底,这只是善恶造成的结果。

如果世间都是善人,那么就不会有殖民者。二战之类的事发生。那么就是一个太平盛世。

人们啊,请悔过吧!不要让欲望蒙蔽了双眼。不要做出恶意的举动,请用真善美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简爱》读后感优秀800字左右 篇8

妈妈说《简爱》是一本著名的书,让我认真地读一读。还未读完,几次泪水连连。

最打动我的是:简爱小的时候,她的舅妈里德太太,经常打她,骂她,两人相见心里都不痛快。当简爱在屋子里看书时,约翰里德大叫,骂简爱,使简爱藏在心中的怒火燃烧了起来,大骂。虽然她以前都是顺从的,但今天她憋不住了,开始了反对,抗议……

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的紧张,我害怕简爱会被里德太太打骂,使她的精神和皮肉都会受伤害。

慢慢的,我快要看完了,我发现,在简爱的一生当中,她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经历了许多坎坷:在劳渥德学校的残酷生活;在桑菲尔德的种种波折;在圣约翰家的几近屈服……

中国震撼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9

张维为教授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予了《中国震撼》迷人的魅力。张教授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问题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

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正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绩。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寻人不遇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10

读完《寻人不遇》,我忍不住感慨: 谢天谢地,他们生对了年代!

在这全民都贴着“成长”、“管理”、“自律”等标签以示自立自强的“自时代”里,诗人们的生活状态看起来是那么不思进取:有守着一官半职过安稳生活的,也有不愿再在官场里勾心斗角告老还乡的;有出身名门望族只想逍遥快活而不求功成名就的,也有出身平民想考个小官然后混日子的,除了少数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要出人头地的追求,只想静静地过小日子,做自己。

他们中的公务员们,生活闲适是众所周知的,这要是在今天会被骂死:太闲了,你们可是人民的公仆啊,整天只顾写诗不问政事怎么行?!

而他们中的贫民们,更是连独善其身都成问题,靠着朋友、亲戚的接济度日。如果写诗歌不能卖钱但仍要坚持写,恐怕也要招来一片骂声。

幸好他们生活的年代里,没有人对他们这种生活追求进行道德批判,朝廷也无暇强推反腐倡廉。对死去多年的诗人们,当代人的态度出奇地宽容,什么坚持理想、实现自我、崇高的追求、出淤泥而不染,一谈起来态度是非常景仰的、钦佩的,但如果周围人也想考公务员然后过清闲小日子,从文艺青年做到文艺老年,多半会被鄙视。

但这就是被后人仰慕的文人墨客们的理想生活方式,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当官是为了更好和更闲的生活,其次才是为祖国为人民。写下不俗诗篇的诗人们也是俗人,在他们的时代里,大家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过着看天吃饭的生活,追求安稳舒适是合理的,平常心而已,并不可耻。

二、读书作诗不清高,本来就是功利的。

我很不愿意这样想,但还是接受了这一点。

传统观念里,读书作诗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无论报效国家还是实现个人理想,是为了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还是所有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当官都是最好的选择。想要进入朝廷,就得通过科举考试,想考上,就得读书,在某些朝代,作诗甚至成了一种执业资格,还得必须是即兴作诗。“一个无法作诗的人是无法在朝廷做官的。”

可读书有时又是非常无欲无求的。对此我的理解是,就像音乐一样,许多人还没上学就被父母逼着学乐器,是为了能在十几年后的高考加分,用他们的话来说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等到音乐特长不再作为一种竞争优势时,就没有人再去关注它有什么用了——它终于不再肩负着带来好处的期望了!不喜欢的人如释重负,喜欢的人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奏,去感受,甚至主动精进。他有了别的期望,只要满足自己就好。

读书同理, 你可以带着功利心入门,把它当作出人头地的垫脚石,也可以仅仅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余兴节目,读得高兴就好;有所求的时候事无巨细刨根究底,若只想当作消遣,“享受语言的快感就行了,过于质实的追问似乎没有必要。”

作诗(写作)就更自我了——如果有什么无法与外人道、或是自觉不能被理解的思想,为什么不写下来呢?给你的想法一个具体的形式,有人与你共鸣那当然好,要是没有,写出来也是一种宣泄,总比堵在心头念念不忘要好。

承认吧,为了更好的生活也好,更好的自己也好,变聪明或是寻开心,你才不是一无所求。

三、该汗颜的不是老外比国人更热衷于古诗,而是国人的纪念观

有人说一个老外的古诗文造诣超过了太多中国人,实在是令人汗颜。这有什么可汗颜的,我天朝古人的文采不但打动了千年以后的后代,也征服了另一个文化领域的人,这难道不应该是高兴吗?

相比之下,如何正确对待古人的“墓”、“故居”、“纪念馆”甚至故乡才叫人头疼。

比如李白有四个故乡,“李白就像一个大蛋糕,每个人都想分一块。即使李白现在没死,我想他自己也会笑死的”……大写的尴尬。

其他文人的纪念遗址有简陋的,有宏伟的,有的已经变成农人的耕地,而有的则成了乡村垃圾场,不是过度开发,就是任凭它荒废下去,无论哪种结果都让人无奈。

而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比如辛弃疾故居已经没有了,只能瞻仰原址旁边的泉。“……每年也就来三四个游客,所以没有什么改造计划。另外一些与辛弃疾相关的地方,比如斩马桥和期思渡口,也什么都没有了,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其实这样也好,比只是去纪念馆拍照留念要真诚得多了。

也许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不设纪念址,他们留下的诗就是一座丰碑。

四、这只是一份工作,其初心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和《空谷幽兰》相比,比尔的文风(翻译问题?)变潮了,用词新颖、妙句频发,刚看到目录就觉得这简直是在为做任务刷地图啊!一翻开,读到他用这样的口吻讲述“朝圣之旅”,有种莫名的违和感——这是那个寻访隐士的修行人?

再读下去,第一章的结尾就明白了,他说他以前靠做旅游节目谋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被要求继续做下去。我只好走丝绸之路,访彩云之南,拜谒我所能想到的任何古迹,然后写作和录制成系列电台节目。就这样不间断地行走着、写作着……必须承认,这工作太累人了,我不向任何人推荐我的旅行路线和写作方式。幸好,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本书了,还有最后二十九天,旅程即告结束,曙光在前,胜利在望。”

这本来就是工作,30天的朝圣之旅,有时甚至一天要拜访四个诗人。只有工作才会如此仓促,工作是强调效率的,还得有正反馈。他的本意不是为了了却什么心愿才去拜访古人,虽然那些人那些诗他喜欢,可喜欢的事情一旦变成需要拿去换钱谋生的任务,初心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这就是生活,没办法的。旅途中断过两次,第一次是为自己,第二次是受伤,经历过一场手术后隔了大半年再回来,哪里跌倒哪里继续,对一个70岁的老人,还能要求什么呢?

比尔是个坦率的萌大爷,看到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教他在沙子上写字的雕像,他会在纸上写“下辈子一定要有一个沙盘”;他喜欢吃柚子,因为吃的时候不会弄得手和胡子都是汁液,于是赶紧记下“下次坐车之前一定买个柚子”;他一直关心泡澡、洗衣服等生活问题,吐槽外国游客挨宰和旅游区见钱眼开的种种不快,这很自然,很生活,这只是一个游客的平常心,在这场朝拜里他并不以修行人自称。

我敬佩他能找到敬业和热爱之间的平衡,作为工作上的访问,他还是最大程度保留了自己的真诚,他打从心底喜欢那些文人、那些诗,然后才把旅途当做工作去完成。因为国情他无法访问陶渊明的墓,只好倒一杯酒,委托军官替他撒到墓碑上;“谢公祠”在佛堂里,他不敬酒,默默地三鞠躬,谢过住持然后离开。他选的诗不但应景,有一些甚至可以说是在与诗人的灵魂交谈,仿佛在说“我懂你哟”。最感动的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热爱由读寒山诗集开始,到了告别的时候也选择寒山作为最后的致意。这就足够了。

上一篇:物流合作合同下一篇:文物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