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市场分析报告
1.甘肃主要以庆阳市,陇南市,平凉市,天水市,定西市,兰州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主,劳务,学校会往长三角 这边来。而兰州西北 7个市很难来长三角工作,因为太远,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劳动局组织合作,来开发甘肃市场,同时出差去拜访合作的劳动局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学校。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2004年甘肃省农村人口为2063.56万人,农村劳动力为1057.8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51.27%。
从性别构成上看:全省男性劳动力为557.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70%;女性劳动力为500.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0%。男性农村劳动力高出女性农村劳动力5.4个百分点。从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区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天水市、定西市、陇南市、庆阳市,其农村劳动力达518.71万人,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49.03%。分别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14.62%、12.61%、11.91%和9.88%。这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份额较大,从而说明它们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地域,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的农村从业人员共为184.08万人,仅占全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7.40%,分别占2.78%、5.39%、7.81%、1.28%和0.12%。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以贫困地区作为重点。
二、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基本状况
据甘肃省统计局对全省18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2004年调查户当年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人数分别为828人、820人、915人、1008人和1000人,分别占调查户劳动力的16.29%、16.29%、18.39%、20.19%和20.15%,以此推算:2000-2004年甘肃省外出打工农民分别为152.22万人、153.45万人、185.43万人、212.08万人和213.16万人,外出打工农民人数每年净增15.23万人,年平均增速为8.78%。从2004年甘肃省农民外出就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外出地区、外出地区类型、外出从业时间情况、外出就业行业等方面分别来看,有以下特点:
1.外出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就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3岁,在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下的人数占78.70%。其中:16-25岁的占27%,26-30岁的占14.5%,31-40岁的占37.2%。
2.外出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1.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文化程度占14%;中专文化程度占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4%。
3.外出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较大
2004年甘肃省当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分别为85%、11.8%和3.2%。
4.外出到中小城镇的比重略高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劳动力外出到省会城市的占26.1%,到省内中心城市的占22.3%,到县城的占22.3%,到建制镇的占11.9%,到其他地区的占17.4%。
5.外出就业行业主要为二、三产业
从外出就业的行业看,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到第二产业就业的占50.4%,其中,采矿业占2.6%,制造业占3.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0.2%,建筑业占44%。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39.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2.8%,批发零售贸易业占5.7%,住宿和餐饮业占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4%,教育占0.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8%,其他占12.5%。
6.农民外出打工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季节性
在省内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基本上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据调查:2004年甘肃省当年外出劳动力中从业累计1-3个月人数为163人,占16.3%;从业累计3-6个月人数为217人,占21.7%;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为617人,占劳动力人数的61.7%。
7.农民外出打工的组织方式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预期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打工,依靠自己或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的广泛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寻求就业机会。2004年甘肃省当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自发外出打工占6.8%,依靠亲属亲戚朋友介绍打工的占86.9%,通过(政府、单位)组织外出打工的只有6.3%。
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劳务输出和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劳务收入逐年上升,大批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和转移摆脱了贫困。劳务输出和转移也成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1987年全年输出和转移12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亿元;到2002年全年输出和转移266万多人次,创劳务收入40多亿元。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劳务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为2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人均外出务工收入195元,占11.63%;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对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32%。2003-2004年甘肃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5.2%和10.7%,而同年的劳务收入水平却分别增长了11.76%和29.48%。成规模的劳务输出,不仅使很大一部分农民脱贫,使部分农民开始走向富裕,而且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农民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
农民长期贫穷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观念陈旧、信息闭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亲历了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到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到沿海地区打工,等于进了一个全新的培训班,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总体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迅速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这种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质量、效果,是任何正规学校都无法比拟的。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统计,该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已经有3000多人通过劳务实践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靠一技之长在城市站住了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400多人先后担任所在企业中上层领导,由一个打工者成长为企业管理者,该县恭门乡女青年张敏就曾担任过深圳某房地产公司的顾
问。
2.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省农民经济收入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劳务输转带来的收入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由于大量劳务收入积累的资金投入农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花卉种植、温室蔬菜、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3.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出售难、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凸现出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富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改善了农民的就业结构。“九五”期间,甘肃省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1069万余人次,创劳务总收入120多亿元,相当于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转实现了异地就业,减少了农村的不安定因素,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长期困扰农村的“三打”已经逐步被新的“两打”取代,即由打牌(赌博)、打关(喝酒)、打架,变为“打工出门挣钱、打道回府创业”。
4.促进了乡镇企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甘肃省乡镇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比较缓慢。通过劳务输出和转移,一部分农民不但解决了温饱,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办经济实体,推动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临夏州、永昌县、永登县、山丹县等地近年来兴办的建材、化工、制革、毛纺、养殖、旅游等一批相当规模的企业,大都是劳务人员创办的。许多通过劳务输转脱贫致富的农民,积极捐助资金投入当地公益事业,加快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全省劳务人员投入乡镇企业和公益事业的资金达6.83亿元,占当年劳务收入的22.7%。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战略举措,而且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的发展战略。这项措施与国家的“扶贫计划”相比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见效快的产业。同时,劳务输转减轻了土地的人口负荷,减少了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遏制土地的滥垦和水资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甘肃外出劳动力存在的问题
1.转移多呈盲目性
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农民自发的个人行为,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组织劳务输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工作缺乏连续性、灵活性,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缺乏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他们做好转移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对实现转移后的人员关注也不够,致使一些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城后在户口、就业、子女入托、上学、工商登记等方面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迫使部分人又重新返乡务农。调查资料表明: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返乡劳动力人数占当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的9.2%。
2.转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安全设施差
随着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位用工逐年增加,为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劳动用工工资、劳动安全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往往滞后,不少用工单位工作场地简陋,生产设备陈旧,缺少安全防护,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经营者只重视眼前效益,擅自延长工作时间,压低劳动报酬,不少民工甚至辛勤劳作一年,到头来领不到工钱,被人肆意盘剥,这种现象又导致已转移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务农。2004年甘肃省当年农村返乡劳动力因要不到工资、缺乏安全感人数占当年农村返回劳
动力人数的3.26%。
3.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
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全国较低位次,200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居全国第30位,排序倒数第二。因此,摆脱贫困、尽快致富是甘肃省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养成等待政府发救济、给补助的“等、靠、要”思想,自我脱贫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像发达地区的农民那样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途径,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一技之长。
4.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并存,劳动力市场还不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仍然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所构成,农民不能平等就业,制约了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地方对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重视不够,信息服务滞后,管理收费重重,挫伤了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已经转移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有组织转移的不多。由于这种自发性、分散性,当转移后其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势单力薄,他们迫切需要有组织的转移。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中,通过政府(单位)组织外出的只占6.3%。
5.外出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
一是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民没有参加劳动保险;二是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民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一旦遇到意外事故,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自己;三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2004年调查资料显示:外出打工农民中只有2.6%的农民参加了劳动保险,只有9%的外出打工农民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6.2%的外出打工农民拿不到工资。
五、加快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加快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关系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抓好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发展的要害,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实践证明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其途径和方法:
1.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集中精力抓,政府相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配合抓,采取主动出击走出去,团结互助结对子,广泛联系订合同等方法,形成固定的劳动输出渠道
2.加强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一是建立多类型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要主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种不同形式的办学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甘肃省由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变为具备较高素质与技能的人力资本输出,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调节就业需求和推动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加大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力度。四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外出劳动力的定级、评职称等方面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3.积极推进相关制度创新,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起“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竞争上岗”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取消不合理的行业、工种限制,打破区域性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其次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政策。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积极鼓励他们以转让、租赁、抵押或作价入股等形式,依法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以解决农民“身
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放心流出。实行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集聚的土地
政策,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出租、作价入股、以地换地等方式直接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再次是加快建立支持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制度。适应劳动关系多元化、流动性和就业变动频率大的特点,建立起既可以保障劳动者权益,又方便操作的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接续制度,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逐步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那些长期在外务工自愿退出土地的农民,政府应通过土地流转所获得的部分收益建立土地基金,或采取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保险基金,专门用于解决退地后失业保障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深化甘肃省劳动力市场化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加大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突破户籍制度对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禁锢,扫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城市特别是小城镇都要为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敞开大门,降低门槛,他们只要在城里有了安身立足之地,不论打工、经营,都应当获得与城市同样的待遇,同样享受到城市人的各种权利,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掌握信息,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城本身就意味着脱贫。
5.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从甘肃省城乡经济结构和体制看,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则是解决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最好的出路之一。农村小城镇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畜水池,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增长。这样不仅可以搞活城乡流通,打破农村的封闭性,而且可以使商家和农户直接组合,从而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农民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
一、全球钾肥资源供给状况
世界钾矿资源丰富, 但分布集中。世界钾盐矿石工业类型主要有钾石盐、光卤石、硫酸钾盐、混合钾盐及液态钾矿石五种类型。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数据, 全球钾矿资源总量达2500亿吨, 绝大部分为地下固体钾盐, 少部分为含钾卤水。按目前产量, 其探明储量 (83亿吨) 静态可保证250年左右, 基础储量 (180亿吨) 可保证500年左右。世界钾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和约旦等国, 其中加拿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储量占90%以上, 而加拿大一国的储量就达44亿吨, 占到全球储量的一半以上。全球约有12个主要钾盐生产国, 包括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美国、约旦、英国、西班牙、中国、巴西、智利等。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5国的钾盐产量, 占了世界总产量的84%以上。
资源分布的集中性决定了全球钾肥资源的垄断性, 按国家分布来看, 北美集中在加拿大的萨斯喀省, 中东地区集中在死海附近, 俄罗斯的钾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拉尔的彼尔姆地区, 谢尔维尼特也是在其边缘, 白俄罗斯集中在索里戈尔斯克附近。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钾盐产量占全加拿大总产量的95%以上。Potashcorp (PCS) 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 该公司拥有加拿大钾盐一半以上的产能, 占世界钾肥生产能力的23%。Mosaic公司是加拿大第二大钾肥生产公司, 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普利茅斯市, 是一家美国公司, 每年钾肥的产量在700万吨左右。Agrium是加拿大第三大钾肥生产商, 总部位于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市, 每年钾盐的产量约170万吨。
俄罗斯是第二大钾肥生产国, 白俄罗斯位居第三。俄罗斯主要有Uralkali和Silvint两家大的钾肥公司, Belaruskali是白俄罗斯唯一一家经营钾肥的公司, 2007年两国钾肥合计产量为1870万吨, 占全球产量的33.6%。欧洲钾肥生产主要是德国的K+S公司, 2007年欧洲的钾肥产量为730万吨。ICL公司是以色列、西班牙及英国共同经营的公司, 2007年以色列的钾肥产量为330万吨。此外, 约旦也是主要的钾肥生产国, APC公司是该国的主要钾肥公司, 2007年该国钾肥产量为180万吨。Intrepid公司是美国经营的钾肥公司, 2007年钾肥产量为120万吨。SQM是智利经营钾肥公司, 该公司主要经营无氯钾肥, 硫酸钾和硝酸钾, 产量约为60万吨。
长期以来, 由于钾肥资源的垄断, 加拿大、俄罗斯等几个国家的钾肥巨头为了维护全球钾肥价格的稳定, 形成了国际钾肥寡头联盟。定期根据钾肥市场的需求状况, 调节钾肥产品的供应量, 以此来实施“以销定产”的战略方针, 从而使钾肥价格保持在较高的区间运行, 最终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钾肥行业是个高投入和长周期的行业。根据国际钾肥公司的统计数据, 投资新建200万吨氯化钾产能, 需投资20亿美金, 关键是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 还有很长的建设周期, 据估计需5-7年的建设周期, 大量的资金投入, 长时间的建设周期, 加上对未来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判断, 是投资者所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国际钾肥需求有望回暖
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粮食需求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来, 全球对钾肥的需求每年增长近200万吨, 涨势强劲。但2008年因信贷危机, 粮食降价等因素导致了钾肥产品需求的严重萎缩, 用户推迟采购, 生产企业限产。但随着各国的惠农、支农政策纷纷出台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预计钾肥市场将于今年下半年回暖, 而更大幅度的反弹有望在2010年出现。目前有五大利好因素将对钾肥市场反弹形成有力支撑:
1. 棕榈树用钾肥约占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钾肥使用总量的70%, 据了解, 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食用油需求上升的推动下, 在过去10年中,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增加了一倍多, 预计在今后10年内年均增速近4%。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市场受经销商高水平库存影响, 在2009年上半年对钾肥的需求有所放缓。但最近棕榈油价格已回升到对钾肥有利的水平, 这对2009年下半年钾肥需求增加将形成有力支撑。
2. 钾肥主要市场巴西的土壤严重缺钾, 作物丰收又必须依赖钾肥。农业是巴西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 政府一直通过各种措施给农业生产者增加信贷力度, 并在改善农产品出口价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将大幅增加农作物对钾肥的需求, 而巴西的钾肥库存将于今年第二季度达到较低水平, 补库无疑将推动需求的反弹。
3. 印度众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更多粮食和更好饮食的需求。印度政府最近成立了农业部, 并定下了到2012年粮食产量每年增长4%的目标。为了刺激农民提高粮食产量, 该部门将年度水稻的最低市场交易价格提高了40%, 并继续对农民使用钾肥给予大幅补贴。其2008年的钾肥进口量增加了约200万吨, 预计2009年对钾肥的需求将保持强劲。
4. 受后期合同结算影响, 加拿大钾肥公司2008年对中国的发货量降至510万吨, 比2007年减少了400万吨。但中国钾肥的供应方有限, 2008年钾肥施用量大大低于正常水平, 预计2009年的钾肥进口量至少增加25%。在今后几年内, 中国计划每年提高约10%的粮食产量, 为了实现这一增长, 中国政府增加了一倍的农业补贴以改善农民收益, 提高了小麦等主要产品的最低价格, 并开始允许转让土地使用权, 这些措施最终也会带来对钾肥的更大需求。
5. 阴冷潮湿的天气和泛滥的洪水使得美国中西部地区去年的播种推迟, 进而推迟了这些地区2008年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时间, 没有给正常的秋季施肥留出足够时间。而到了秋季施肥时, 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氮肥和磷肥价格的走低, 又使得当地农民推迟了对钾肥的采购。从传统上来讲, 其钾肥用量能占到化肥总用量的40%。在去年秋季施肥较少和对农作物经济支持加大的利好因素下, 今年的春季施肥将处于正常水平或高于正常水平。而经销商的库存在春季消耗后, 必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大规模的库存补充。
三、钾肥“欧佩克”将再次主导全球钾肥价格
目前, 因金融危机导致钾肥需求疲软, 全球范围内的钾肥生产商纷纷宣布减产。加拿大钾肥是世界最大的钾肥生产商, 其氯化钾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22%, 产量约占17%。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3个钾肥矿山2008年年底因工人罢工而导致停产,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及德国钾肥也宣布消减产量, 2008年世界氯化钾的产量降至5200万吨。受需求下滑影响, 在2009年第一季度, 加拿大钾肥再次宣布关闭了一条200万吨的钾肥生产线。据统计从2008年8月到2009年5月, 全球范围内宣布减产达到800万吨, 约等于全球钾肥年度产量的15%;同时, 全球钾肥市场受经济前景不明朗影响, 国内外买家均推迟采购, 导致钾肥生产商最近几个月的库存逐渐增加。据悉, 北美地区的库存水平已比近5年的平均水平高出39%。由此, 不难看出国际大的钾肥公司已成为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他们共同利用钾肥高度垄断的格局来实施对全球钾肥价格的操控, 无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钾肥“欧佩克”。
四、未来钾肥供求将以消耗库存为主
[关键词]矿业权市场;交易规模;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一、矿业权
1.矿业权的含义。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使用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矿产品的权利。根据《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矿业权经依法批准,可以转让他人。矿业权的价值是矿业权人在法定的范围内,经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而形成的,应当依法受到保护。
2.矿业权的分类。矿产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中其分类也有所差异。澳大利亚把矿产权分为三类:即探矿权,采矿权和评价权。日本的矿业制度以许可制度为主,因此主要将其分为两类:即分为钻探权制度和采掘权制度。而且规定取得钻探权的企业在探明勘探区确有矿产并适于开采时,享有所探矿床的采掘优先权。
在我国,矿业权分为两部分:即探矿权和采矿权。所谓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所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3.矿业权的交易。矿业权的交易主要分为矿产权的出让和矿产权的转让两类。
矿产权出让。矿产权出让是指,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代表的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矿业权审批权限和矿产资源规划及矿业权设置方案,以招标、拍卖、挂牌、申请在先、协议等方式依法向探矿权申请人授予探矿权和以招标、拍卖、挂牌、探矿权转采矿权、协议等方式依法向采矿权申请人授予采矿权的行为。矿产权的出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矿产权流转的一级市场。
矿产权转让。矿产权转让是指,已经取得矿业权的主体在符合一定条件后将矿业权依法转移个其他主体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称之为矿业权流转的二级市场。
二、矿业权的交易规模及发展现状
1.矿业权交易规模及其方式结构。矿业权交易规模及其方式结构主要包括矿业权出让及其交易方式和矿业权转让及其交易方式。(1)矿业权出让及其交易方式。1998年以前,中国的矿业权的出让交易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申请审批和无偿取得的方式。1998年浙江省率先进行了矿产权招标出让;1999年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海南不磨金矿探矿权招标试点成功;2002年全国有19个省市区采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探矿权。从矿产权出让交易总体规模来看,矿产权出让交易的金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矿业权转让及其交易方式。自1999年以来,我国矿业权转让交易市场就呈现出整体周期性上升的趋势,交易金额在不断的增长,从交易方式来看,在所有的转让交易方式中,出售所占的比重最大。
2.投资矿业权的主体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矿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矿产勘查在开采领域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其多元化形式主要表现在矿产勘查领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采矿许可拥有比重在逐年下降,相应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采矿许可比重在不断上升,随着主体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私营企业的采矿许可比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逐步实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主体结构的多元化。
在矿产勘查领域,我国也已经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矿产勘查投入的资金来源来看,国家财政投入的总比重在不断的下降,非油气勘查投资比重也在不断的下降,而尤其投资领域现在主要是依靠企业投资。
3.我国矿产权交易规模的发展。(1)我国矿产权专业性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矿产权评估业诞生于1998年,我国的矿产权评估业自诞生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上百家矿产权评估机构,分布的地域广泛,至2008年我国已有17家矿产权评估协会获得了矿产权评估资质。随着我国储量评审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已基本实现各个省市区都至少拥有一家储量评审机构的规模。当前我国矿产权专业性中介机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评估机构自我完善发展相结合的有效管理格局。(2)矿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矿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起步于2001年,在此发展期间主要有两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2001-2003,随着矿产权的公开竞争、有偿出让方式的试点以及全面展开,全国的大部分的国土资源厅都建立了矿产权出让交易大厅,使得这一时期的矿产权的出让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二是2006年至今,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正度和资源整合”的深入,使得矿产权交易平台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交易平台建设高潮,到目前为止,我国我国已建立的矿产权交易中心主要是采用公司制和事业制两种形式。
三、矿业权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矿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全国统一的交易体系和交易平台;(2)多层次的市场交易平台仍未完善;(3)矿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中缺乏明确的配套的法律规范;(4)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这些问题导致了矿产权市场体制作用发挥的不完善,使得市场交易信息的形成和传输功能受到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矿产权市场的发展。
2.解决的方法。(1)建立健全有效的交易信息体系。要想实现矿产权市场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全国交易信息平台,以确保交易信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沟通和传输能够有效的实现。(2)加强中介管理制度。加强中介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矿产权交易市场的公正、合法。建立相应的专门监督只够能够对矿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避免不合理的交易出现,规范市场秩序。(3)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交易市场的有效持续的运行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引导。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我国矿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废除不平等的资源开采制度和建立健全矿产权投资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出让探矿采矿权必须有偿[J]. 有色金属工业. 2003(01).
[2]聂莉斌,黄霞.矿业权两级市场中的采矿权权属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06(17).
[3]国土资源部将调整采矿权审批程序[J]. 资源·产业. 2001(11).
[4]晏波.矿业权交易效率与矿业权交易中心角色定位[J]. 中国矿业. 2009(01).
为了深入推进全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我们组织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大方便了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使大量的废旧物资得到了回收利用和正确处置,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初步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县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1家、个体工商户300余户,再生资源加工企业5家;各类网点360多个;与此相对应的流动收购人员已形成相当规模,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他们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未办理任何手续,大多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2009年全县收购黑色金属4万多吨、有色金属5000多吨、废旧塑料5000多吨、废书报和纸张6000多吨、废玻璃3000多吨、废旧轮胎10万余套,销售总额2亿元以上。从现状看,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经营无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早年曾纳入公安的特种行业管理。经营放开后,由于该行业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不大,利益驱使一些人疯涌而上,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虽然全县有3000多人从业,但多数未办理正式手续,大量的无照经营,造成了市场难以管、无法管的现状,经营主体相对混乱,致使竞争无序。现虽有部门规章,但由于是事后备案,非事前许可,管理手段和管理力度大打折扣,落实难度大,该行业的无序状况
没有根本改观。
(二)环境污染严重。根据调查发现,业主普遍存在规模小、方法原始的问题,分割加工大都采用氧割、锤砸、酸浸、火烧等人工拆卸的古老方式进行。一些拾荒者从垃圾箱、垃圾集中点翻拣废品卖钱,使垃圾随地散落,遗留物随处丢弃,对城镇、街道造成了二次污染。特别是一些回收加工网点露天存放废旧物资,晴天臭气四溢,雨天污水横流,污染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群众身体健康。
(三)市场建设滞后。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现行布点极不合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县仍没有一个像样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市场和分解中心。故造成不少收购网点沿街沿路开设,一两间旧房、一块空地、一个台称就开张营业的情况随处可见,占道现象突出,收购的废旧物资乱堆乱放。从业人员白天外出高声叫喊,忧民现象严重,少数人员住宿与破烂混杂其间,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与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极不相宜。
(四)安全隐患较多。调查发现,不少的回收物资都是堆放在居民楼下,大量易燃物品集中堆放,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未经任何法规教育和业务培训,有的在收购中随意压价,短斤少两;顺手牵羊,收盗结合,损坏群众利益,扰乱社会治安;更有胆大妄为者对盗割的通讯器材、公共设施,不问来源一律照收,既为犯罪分子提供了销赃的便利,又危及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据通讯部门反映,每年损失数十万元。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一些不良经营者还将为了高利而目无法纪,见利忘义,收赃销赃,致使行业成了藏污纳垢的破坏性场所。
(五)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技术落后,方法陈旧,对收购的物资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根本无法充分挖掘其应有价值,造成回收利用率低下。特别是有些人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对废旧钢铁、铜、铝、废纸等高利品种争相抢购;对微利的玻璃、塑料等物品则积极性不高;对废旧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时,对价值小的零部件基本上是以垃圾丢弃,造成了大量再生资源的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县己形成规模的再生资源行业,应该对经营条件、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规范,以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管理的建议
为了把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这一有益于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好事办实、办好,改变目前的无序状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抓好法规宣传,使之能守法经营。应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中大力宣传贯彻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六部委局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从业者明确守法经营和有效利用再生资源是他们的责任,使从业者学法、懂法,依法经营,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服好务。
2、抓好规范管理,部门应各履其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行业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较多。在规划建设、证照办理、环境监测、市场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商务、公安、工商、环保、建设等部门应各尽其责,做到环环有人管、管到位。同时建议相关
部门将一些职能赋予县物资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作用,协助搞好清理整顿,抓好一些日常监督工作,共同把行业管理得更规范有序。
3、抓好统筹规划,建设好市场设施。我县是人口大县,应该对再生资源这么大的市场有一个好的规划,并积极着手建设。尽早建成一个专业市场和分解中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邻县的经验,我县应规划在县城近郊建设一个占地50亩左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再生资源专业市场,分门别类设置仓库和分解中心;乡镇建立综合收购站,村和社区设置规范化的收购网点;并以原国合企业县废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和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负责市场建设项目的实施,做到数量、规模与需要相适应,达到废旧物资有人收购、价格合理,有利环保和宜居城市的建设。
案例
《市场配置资源》情境化教学设计:
本节课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和学生的平时生活联系不是太紧密,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法进行授课学生不仅听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我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借用视频和系列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播放:小品《打工奇遇》(截取关键片段,大约播放4分钟)。
小品内容略。
学生积极兴奋地投入在小品欣赏当中,课堂气氛变得非常热烈,学生既兴奋又困惑这与本节课的关系,在学生的期待中我趁热打铁抛出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融入进去的系列问题。
问1:小品《打工奇遇》暴露了市场的什么弊端?
生齐答: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问2:为什么会有这一弊端?(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为了钱。
生2:为了自身利益。
问3:市场主体难道不可以牟利吗?
生3:可以,但是必须有条件。要通过正当手段、符合国家法律才行。
师归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合法经营赚钱,而不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学们:正确的金钱观是什么?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齐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问4:小品中老板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生4:扰乱市场秩序、浪费资源。
问5: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提示:注意“主体”)
生5:国家要打击不法行为,建立市场规则,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生6:企业要讲诚信,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社会效益,不能赚黑心钱。
生7:我们公民个人也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勇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就像小品中的老太太一样勇敢……
师:(总结)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通过各方主体多种手段来克服它。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相互讨论。
学生讨论。
……
生8:国家要有健全的体制、完善的法律。
生9:我们大家要诚信!
师:是啊,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才是治本之策。只有诚信,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所以我们大家无论何时都得讲诚信。
评析
1.借用小品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视频的形象直观刺激学生感官。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具有直觉的道德感,其认识水平不太明显大都是对道德认识、道德经验最直接的反应,这种情况就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道德情感。
2.根据小品设置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在提问中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完成问题。本情境的设置主要根据青少年道德意识形成的特点、社会上存在的不讲道德诚信缺失现象、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具有可信度和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并能进行道德评价。以实现“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以及诚信为本的观念”的情感目标达成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
3.设置了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逐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以及回答上一问题的答案来设计好每一具体问题。
4.本案例的不足之一是主要考虑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而对学生的情况考虑不充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本案例的不足之二是采用的小品是截取现成的视频,缺乏改动和创新。如果选取学生身边的实例,由学生组织表演,即采取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性,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人力资源分布于不同区域、行业、部门、单位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已经走向市场化。大学生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重新认识学校动的作用和确立自己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积极面对市场、适应市场。
(2)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新颖性,适应社会发展和积极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要求。
(3)加强求职择业教育,培养就业意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向社会推销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力,在了解社会的同时提早融入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4)面对现实,树立自强意识,及早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求职择业,确立“双选”意识,在社会挑选自己的同时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做一个“社会性”的人,一方面培养“智商”增智慧,另一方面强化“情商”培训增强洞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
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劳动力市场就是指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的机构。
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由以下几类就业机构构成:
(1).各级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2).各类民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3).各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所;
(4).各类民办的职业介绍所;
(5).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供需交流会;
(6).社区劳动服务部门;
(7).专门的职业介绍网站;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最近10年之中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基本确立,职工自主择业空间的扩大;《劳动法》的颁布以及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等等。这些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并没有完成,劳动市场功能的发挥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转变严重影响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0年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据统计,我国每年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总量超过8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增就业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优势,又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将会使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丧失,并维持一个相对更长的时期。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般来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已经确定,但两种体制并行依然存在,适应企业的完全市场化的体系,在国有企业由于垄断的存在,进入很难,退出也很不自由。但大多数是通过劳动力和市场来实现就业的。
(2).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目前来看依然是供过于求。
(3).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以市场为导向。
(4).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5).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
(6).劳动力市场法规、执法监督体系初形成,有基本的劳动法和各种条例法律。
但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劳动力市场存在自身的局限性,A.竞争不充分B.就业机会不均等C.寻找工作的代价偏高,地区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D.信息不对称
(2).劳动力流动存在障碍。A.身份界限(户籍等)B.市场分割。市场有一级、二级,外部、内部市场的差别。
(3).社会保障的限制,归根到底也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A.国有同私有的社会保障参与程度和方式上的差异,让劳动力难以流通B.社会保障以省为一级单位管理,难以转移C.社保的水平层次在不同行业、地区间差别很大。
(4).市场的工资调节机制还未发育成熟,垄断行业高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
(5).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原因在于目前,由于受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何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1).观念管制
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一是社会主义允不允许失业。同时工人失业,再就业缺乏必要保障,一旦下岗,对失业者本人和家庭有着切身利益的影响。因此,观念上必然产生强烈抵触,即使是经济转型中正常的失业。同时有地方政府的撑腰,人们养成了走关系,等分配,要饭碗的成习,许多素质低下,知识技能更新滞后的劳动力“赖岗”,而真正的人才却得不到任用。二是,劳动者是否还是“主人翁”,质疑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必须是当家作主,而对于下岗转行则视为受压迫,剥削。三是,谋职于非国有部门,是否意味受剥削 许多在旧社会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家长,他们往往强烈阻挠子女进入国有经济就业。
(2).体制管制
在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诸因索中,体制管制影响最大。
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举例而言,北京,上海,香港等都市有着户口准人就业的限制,西部比东部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劳动力市场处于城乡,地区及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
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国有企业长期受行政管制,重投人,轻技改,企业吸纳了许多低层次劳动力.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低层次劳动力供给,而适应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技术,管理人才则供给不足.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资源中大专以上的劳动者仅占xx%,高中程度的占xx%,初中 及以下的占xx%.还有相当部分劳动力是文盲。
第三,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性就业机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跨地区就业的比重要相当小;毕业生就业仍处于由国家安置就业向通过市场,实行竞争就业的过渡阶段;在人才的分配上也主要是面向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国有小企业难以获得人才。此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尚未有效形成,工资分配制度处于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并存的阶段,企业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工资分配仍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价值和供求关系。
(二)、推动就业市场化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1)诚如中国历史上各种变革,应该始于现念的转变。
观念不更新,改革难以进展。放开各种管制,应从转变观念人手,引导企业,劳动者,社会向市场观念转变,培养 新型就业择业观念。同时,目前不合理的行业收人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富余人员的就业观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一些垄断性部门的高额收人,树立公平分配的机制和氛围。
(2)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革就业及相关体制。
必须逐步废除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劳动力就业的所有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巨大差别等政策和制度,因为这些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自由转移,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导致过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格局和狭小的就业空间。同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所有制,部门乃至城乡界限,建立劳动者能进能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鼓励企业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实现用工市场化。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信息扩展渠道,保证信息的对称流畅和准确。
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还受到较大的地区,行业的限制,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信心性信息网络;还停留在职业介绍的层次上,不能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一定的参 考。因此,政府需要投人资金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把就业服务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4)规范就业指导,重视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
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各国对劳动力质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劳动力在数量上虽然供过于求,但却缺少大量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近些年教育投资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人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3%左右徘徊,与全世界平均(xx%),发达国家水平(xx%),发展中国家水平(xx%)相比都相差甚远。教育投资不仅数额小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人,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实现从学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全方位提高未来的劳动者素质。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掘市场潜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如果第三产业经济保持xx%的增长速度每年可以净增加10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在我国还大有潜力可挖,它将为我国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老年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吸收社会就业。
(6)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开辟劳动力就业的国外市场。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xx%,但是目前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xx%左右,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出口潜力很大。我们以此积极鼓励我国劳动力大量出口, 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就业指导,降低国内劳动参与率,扩大国外劳动参与率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流动,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从而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自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提特思维而的德雷克井出油到现在, 石油工业已经经历了148年的历史, 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正是由于石油资源的重要性, 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在争夺石油资源和开发石油市场的博弈过程中, 都要尽量维持利益最大化的供需格局。当代石油市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政治化、全球化市场, 与石油的生产、消费、运输有关的各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因素都会引起各国关注。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 截至2006年底, 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2082亿桶, 可供开采40.5年。纵观全球,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最为丰富;非洲特别是几内亚湾地区存在巨大的石油资源潜力;中南美地区的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老油田再开发、海上石油开发和重油生产之中;中亚地区的出口管线和战略石油资源开发将是争夺焦点。俄罗斯已经确立了明确的能源强国意识, 并依此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东南亚国家则具有较长的对外合作开发石油的历史。
据全球能源消费统计数字表明, 世界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依赖在不断增加。2006年, 全球石油消费量为38.9亿吨油当量, 占世界能源消费的35.76%, 同期天然气消费量为25.7亿吨油当量, 煤炭为30.9, 核能为6.4, 水电为6.9。这主要是因为煤炭、核能对环境具有影响, 水电资源有限。被誉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的开采投资大, 运输、储存困难且费用高。而石油则有便于储运、热值高、可生产多种下游产品、对环境污染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所以, 在21世纪, 世界各国的工业和民用需求仍然把石油作为最佳的能源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美国能源署的预测, 预计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以21%的年速度增长, 至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为9350万桶/日, 2015年为1.03亿桶/日、2020年为1.13亿桶/日。到2020年, 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将占38.1%。而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世界能源展望2000》的预测, 预计世界石油供应量将从1997年的7500万桶/日分别增至2010年的9600万桶/日和2020年的1.15亿桶/日。并将出现两个重要的产量趋势:一是2010年后, 非欧佩克的总供应将趋于成熟并进入平稳阶段;二是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加速增长, 其中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更为明显。
二、中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石油能源建设成绩巨大, 特别是近20年来,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世界产油大国, 石油产量已连续十三年位居世界第五。但中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 1993年, 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06年中国石油产量略高于1.8亿吨, 而需求量则达到了3.5亿吨, 并呈高速度增长。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取决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 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能源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目前, 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呈如下三个特点:
1. 国内石油市场供给乏力, 需求强劲
由于我国主要产油区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 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 加之新增可采储量不能弥补当年生产消耗的储量,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石油产量增长十分缓慢,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致使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加快, 而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消费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2. 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近些年, 国内外研究界对于我国21世纪前20年的石油供需矛盾的研究不少, 总体结论基本一致:21世纪的前20年,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因此, 石油需求还将继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 我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能力将难以有大的提升, 石油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中国石油安全》一书中对比了中国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署 (IEA) 、美国能源署、欧佩克、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对未来20年中国石油的产量和需求预测。这些预测的平均值为:2010年国内石油产量1.75亿吨, 需求量为3.49亿吨, 进口量为1.74亿吨, 对外依赖程度达50%;2020年国内石油产量为1.83亿吨, 需求量为4.80亿吨, 进口量近3亿吨, 对外依赖程度超过62%。这些预测相对保守, 2006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0%。
3. 石油战略储备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 中国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 国家将尽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和应急机制, 这将是中国保障石油安全的有益选择。我国石油储备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石油资源进口安全机制尚不完善, 石油进口量大, 来源集中、运输通道安全性能差, 缺少石油供给与需求的监督评价体系。
三、石油目标市场投资环境评价模型
目前, 我国石油企业向国外进行资金和技术投入, 参与国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以获得石油资源和资金。这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关于“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技术、两种资金。因此有必要对海外目标市场进行分析, 以便石油开发和服务的跟进。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石油资源开发与消费情况详见表1。
标记“﹡”项为无数据项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7
对于以开拓国际市场的石油企业而言, 研究出口国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科技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目标市场的环境分析。一种是定性的PEST分析法见表2, 另一种是定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PEST分析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宏观分析的框架。为了便于对石油目标市场的量化分析, 现建立国际石油投资环境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设计参考国内学者邢云在2003年发表的《国际油气上游投资环境综合决策评价模型》一文, 该论文将国际投资环境分为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两部分, 前者是指非人力所为, 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的因素, 如石油资源富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和语言与文化背景;后者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 并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 包括石油投资法规完善程度及利润分配模式、政治稳定性、经济富裕程度、与我国的友好及开放程度、基本设施健全程度、石油市场成熟程度, 见表3。
通过对国内外近200名石油公司专家的两轮问卷调查, 利用运筹学的方法, 确定出各因素的权重。
W= (wa1, wa2, …, wa9) = (0.250, 0.100, 0.033, 0.167, 0.133, 0.050, 0.067, 0.083, 0.117)
下面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目标市场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1.建立因素集A。因素即为各指标项, 相应地A= (a1, a2, …, a9) 。
2.建立评判集V。评判集V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 此处表示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V= (v1, v2, v3, v4, v5) = (十分不利, 不利, 一般, 较有利, 非常有利) 。
3.建立各因素的权重值w, 上文已给出。
4.建立模糊矩阵。设i=1, 2, …, 9, j=1, 2, …, 5, 则待评国家按照因素集A中第i个因素ai进行评判, 对评判集V中第j个评语vj的隶属程度设为rij, 其数值可以采用专家意见进行统计, 然后计算得到, 具体等于对第i个因素评判为第j个评语的人数占全部评判人数的比重。
其中, 对于石油资源富裕程度a1, 根据其石油储量 (单位:亿桶) 构造其隶属度函数如下:
属于“十分不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不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较有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非常有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对于石油投资法规完善程度及利润分配模式a4, 按照投资者占有利润的百分比进行划分, 构造其隶属函数如下:
属于“十分不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不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较有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属于“非常有利”状态的隶属度函数为:
5.模糊综合评判过程。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权重, 用模糊矩阵复合运算, 得到A的评判指标集。即
其中, “·”是模糊矩阵合成运算符, 本文采用先逻辑乘后逻辑加的形式。
若bj=max{b1, b2, …, b5}, 则得到综合评判为vj。据此可以判断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优劣。
四、结束语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 扩大境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在未来发展中,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突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战略, 赢得发展主动权, 使石油企业实现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朱剑英:智能系统非经典数学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7
[4]吴磊:中国石油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目前,很多的行业和企业早就告别了单品打天下的时代,很多企业奉行“孩子多了好打架”的市场策略。然而,对于区域经理而言,如何在时间、精力和费用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1+1>2”的效果,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年初的时候想在今年大干一场,可没想到年末盘点却发现与去年相比整体销量下滑了1.83%。尽管下滑幅度看起来并不大,但却足够让人伤心的。伍成全,你快帮我分析分析,我明年该怎么办?”张云向伍成全——一个有着多年咨询经验的好友求救。
“你有没有详细的销售数据和资源投入数据的记录?如果有,你把它提供给我,我整理分析后再和你探讨。”伍成全回答道。
张云是H公司G市的城市经理。G市是中国东部的地级市。H公司目前在G市有A、B、C、D四大产品系列,分别抢占着4个不同的细分市场。A在所在的细分市场处于领导者的地位;B所在的细分市场是近几年各大厂家争相进入的细分市场,产品最多,竞争最激烈,但尚未形成领导者品牌;C所在的细分市场为传统的进补市场,该细分市场已经拥有4个强势品牌(这4个品牌在该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之和超过了73%);D对行业产品而言是一个全新功能保健市场,目前其竞争来自药品而非保健品。
分析
产品A:现金牛产品
“张云,你的那些数据我整理了一下,并且做了几张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几天后,伍成全找到了张云。
“从图1可以看出:1.产品A仍是目前贵公司的主力产品,但与去年相比公司对其的依赖略有下降;2.产品B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销售份额有了很大的提高;3.产品C和产品D所占份额比较小。”
“从图2可以看出:1.除产品A以外,其他产品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都在上升;2.产品B的增长非常稳定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3.产品C尽管年平均增长速度很快,但极度不稳定,并且有增速放缓的趋势;4.产品D整个年度都呈现出乎稳增长的态势。如果结合图1与图2进行分析,显然,年度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A在整个产品线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太大,从而在产品A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引起了整个年度的总体销量下滑。”伍成全分析道。
“我明白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结论是:如果产品A的销量不下滑或者与其他产品同步增长的话,我们的整个销量就会上升。也就是说,明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产品A的下滑态势,将资源重点向产品A倾斜,对吗?”张云松开紧皱的眉头打断伍成全的话兴奋地说。
“从逻辑的角度,你的话是对的,但如果由此进行决策,我们就会走进一个误区。”伍成全笑着说道。
“误区?”张云充满疑惑。
“是的,误区。”伍成全肯定地说,“因为这样的决策根本就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是否可以扭转产品A的下滑态势,并且也没有考虑将资源重点向产品A倾斜能否取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产品A的销量为什么下滑和这些产品各自应当充当什么角色。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图3。”
“费用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几乎完全重合,体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说明销售增长率下滑(销量的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费用增长率的下滑(费用的下滑)引起的,因此,只要增加投入,产品A的销量就会上升,难道不是这样吗?”张云看着图3稍加思索后反问道。
“表面看起来确是如此,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你们公司是根据销量来制定费用计划和使用费用的,因此两者的曲线基本一致是必然的。要进一步分析,必须考察两者变动速度的相关性。况且,从图3中的销量指数与费用指数来看,产品A在‘-5年’达到销量的最高点后是一路下滑,并且其下滑的趋势与费用下滑的趋势并不呈现出直接的线性关系,特别是在‘-2年’和‘今年’的时候还出现了反常现象:在‘-2年’时费用增加了,销量还是下滑了;‘今年’同比费用下滑幅度加大,但同比销量下滑幅度却有所回落。我认为这充分说明产品A已经进入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其销量的下滑将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从销量指数这条曲线的趋势来看,只要市场不发生重大的改变如没有强力的竞争对手出现等,那么产品A将会步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与前几年相比)。”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产品A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和整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情况。客观来说,产品A所在的细分市场容量近几年略有下滑,产品A本身尽管销量和市场份额都在下滑,但从品牌、市场占有率等硬性指标来看,仍然处在细分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当然其相对优势是在不断下滑的。总之,产品A在细分市场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整个细分市场对我们的吸引力不高(注意:因为我们本身不是公司的战略决策者,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来看待市场的吸引力——产品A本身衰势难遏而我们又没有办法通过技术的改进、产品的改进等措施来提升产品A本身的产品竞争力),因此,我认为产品A对我们应该是一个现金牛产品,花太多的精力或者投入太大的费用都是没有价值的,只需要正常维护即可。当然,鉴于产品A在整个公司中的地位,对产品A也不能掉以轻心,应以打击竞争品和旺季抢收两个方面的工作为主。”
产品B:明星产品
“你的分析真是一针见血,非常有道理,那么你对其他产品的看法呢?”张云追问道。
“我们接下来看产品B的情况,由于产品B是从前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导入市场的,因此,我只分析最近两年的数据。见图4,显然,产品B的销量是在迅速增长。”伍成全继续说道,“请详细看边际费用效率这条曲线,首先所有的数据都大于1说明销售的增长率高于费用的增长率;其次,增长曲线从四个季度来看波动非常明显,但考虑到第一季度与第三季度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二季度和四季度是销售淡季,因此一季度与三季度、二季度与四季度的比较才更有意义,显然发现产品B无论是在旺季还是淡季其边际费用效率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基于此,产品B已经进入了成长期,而且是一个高速的成长期。”
伍成全顿了顿继续说道,“对于产品B所在的细分市场,近年来由于有大量的厂家蜂拥而至,一方面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基于所有厂家的共同教育,使得细分市场的容量在不断扩大。当然,由于贵公司在业界和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声誉,产品A的领导地位而形成的品牌声
誉,以及产品B本身的技术、效用、包装的综合优势使得产品B在细分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总之,一方面是产品B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细分市场和产品B的高增长率,因此产品B应当是明星产品,应当在明年的资源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产品C:瘦狗+问题产品
“再来分析下产品C,参见图5。首先,产品C的销量有明显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放慢的趋势。其次,从边际费用效率曲线可以看出,年度的费用增长率与销量增长率基本持平。但在销售旺季的一、三季度其销量的增长率略高于费用的增长率,在淡季的二、四季度其销量的增长率远低于费用的增长率。因此,在对产品C的费用使用上应注意在旺季给予倾斜。再者,结合产品C所在的细分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这是一个传统的保健市场,存在有4个强势的品牌,产品C无论是在产品的丰富程度,还是在品牌与功效等方面与他们相比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市场占有率也是远远低于这4个品牌。因此,产品C在此细分市场是典型的跟随产品。总之,产品竞争力不强和增长态势趋缓是产品C的写照。因此,产品C是介于瘦狗产品和问题产品之间的产品。当然,考虑到补充产品线占领货架及其产品销量仍在增长等因素,以及旺季边际费用效率高于淡季边际效率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淡季对产品C减少关注(甚至无须关注),而在旺季加大促销等投放力度,一方面用以增长销量,另一方面通过在旺季的高促销力度吸引竞争对手的关注和跟进,从而降低竞争对手的赢利能力和打击竞争对手。”
产品D:未来产品
“对于产品D,参见图6。显然,产品D的销量呈现出平稳的增长态势,并且边际费用效率也相对平稳并有稳定增长的趋势。当然,由于产品D本身的销量还很小,这种缓慢增长的迹象符合产品导入期的成长曲线。再者,由于产品D所在的细分市场以前都是由药品把持(产品D是此细分市场中第一个针对此功能的专业保健产品),因此可以断定产品D处在产品的导人期。尽管在细分市场拥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只有边界的竞争对手——同功能的药品),但由于细分市场需要教育,因此,产品D的成长依赖于细分市场的成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依赖于公司对细分市场消费者的教育,也就是说,产品D有获得高速增长的潜力,但需要持续的高投入。”说到这儿,伍成全稍加停顿了一下,笑着说道:“张云啊,你只是一个区域经理,对你来说,如果将产品D作为你现在的重点攻坚产品,或许你可以赢得未来,但目前由于产品D的销量基数太少,预计明年你的总指标肯定完不成,结果你可能在公司的未来都没有了。因此我的建议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你对产品D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适当兼顾即可。如果你是你们公司的营销总监或者总经理,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你的建议肯定不一样。”
“那种情况你的建议是什么呢?”张云好奇地问。
“我会建议你将产品D从目前销售系统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部,单独运作。”
四种产品的资源分配
“我们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对上述分析作一个总结,参考图7和图8。”
“为什么在图7中没有出现产品D?”张云看着两张图不解地问道。
“因为图7所采用的矩阵不能用于分析新业务(行业或细分市场属新业务类型时,不适宜于采用这种分析模型),假如我们将产品D纳入上述的模型,我们很容易将产品D归于现金牛产品——高市场竞争地位、低市场吸引力。但实际上产品D由于所在的细分市场尚未成熟和有待开拓与发展,如此分析将会错失机会。对于这种类型的业务借助于图8的模型分析将会更有意义并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伍成全回答道,“显然,通过上述分析,四个产品的作用与地位是一目了然,其资源分配总体策略如表所示。”
“经你这样分析,整体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具体到每个产品上如何分配资源你还准备给我提供哪些建议呢?”张云略加思索后笑着问伍成全。
“在各个产品的地位和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你应该:第一,思考产品B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怎么做?广告、促销、渠道按何种节奏进行推广?什么时候做到哪一步?全年按这种节奏运作市场能完成多少销量?需要多少费用?第二,思考产品A要想达到提高获利能力和尽可能地控制衰退速度的目的,需要怎么运作?各个季度/月份按照常规应该如何运作?按正常情况在旺季促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需如何运作?并且需要投入多少资源?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攻击,需要预留多少费用作为针对性措施的预备金?第三,考虑产品D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使用?针对可用的资源(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如何有步骤地开拓和教育消费者?从哪个细分市场人手?选定的细分市场的消费行为是怎么样的?采用何种措施和哪些措施的组合能起到有效教育消费者的作用?第四,看看在你的资源里,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使用或者还能争取到多少资源?然后用来设计针对性的促销措施,利用在旺季大幅度的促销措施将竞争对手拖下水,同时扩大销量。总之,在总体思路明确和各个产品的目的明确之后,将各个产品围绕其目的单独来制定各自的营销方案,然后汇总,再按总体思路审核总体方案即可。也就是从总体到个体再到总体的过程,即多产品整合运作的方案选择过程。”伍成全回答道。
“明白了,谢谢你!伍成全,今天终于知道,市场原来还可以这样分析和运作呀!”张云由衷地发出感叹。
张云利用这种思路很快拿出了具体的资源分配方案和下年度工作安排。一年后,在G市H公司的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产品B的销量提高到占整个公司销量的44.97%,尽管产品A的销量比上年度还是下滑了12%,但总体销量却增长了17.84%,基本完成了产品线结构的过渡。
通过上述的案例,区域经理在运作企业的多个产品的时候,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配你的资源:
1.产品资源的有效分配依赖于产品线的系统整合运作。
2.产品线的系统整合运作的基础在于产品线中各产品地位的确定。
3.各个产品在产品线中的地位的确定应该参考各个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细分市场的吸引力、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强弱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综合确定。
【资源市场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分析07-15
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09-07
资源管理课程分析报告05-29
人力资源考察报告07-04
我国矿产资源分析07-21
自然资源资产履职报告05-25
国土资源调研报告05-26
矿产资源调查报告06-22
植物资源学调查报告06-30
人力资源管理自查报告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