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精选8篇)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 篇1

跟随马芯兰老师进行数学改革实验两年来,感受很深。马老师在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应用题教学来谈一谈。

小学数学研究的11种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关系的应用题: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下面就后两种关系的应用题做个具体说明。

一、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马老师非常重视概念教学。因为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

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就能知道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就有1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矗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马老师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像马老师所说,“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二、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大小数的概念;大小数的关系;大小数应用题。

(一)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 篇2

1 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 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 个梨, 有这样的3 盘。其中每盘有2 个梨, 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 渗透了每份数; 有3 盘, 就是有3 部分, 渗透了份数,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 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 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 要讲清 “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 “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 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 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 理解数量关系。例如: 每盘有2 个梨, 有这样的3 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 盘是1 个2, 就能知道3 盘是3 个2,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 也就是要求3 个2 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 个梨, 有这样的3 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 盘梨的总数是6, 6是3 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 就要把6 平均分成3 份。知道一共有6 个梨, 每2 个装在一个盘里, 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 就有1 盘, 6 里面有几个2 就有几盘,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 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矗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 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 大小数的概念; 大小数的关系; 大小数应用题。

2. 1 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同样多” 是研究大小数之间关系的桥梁, 只有在深入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 才能很好地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数 “2”的时。当学生知道2 朵花是由左边的1 朵花和右边的1 朵花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的时候, 问学生“左边和右边花的朵数怎样”, 学生能够说出 “一样多”、 “一般多”, 这时老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 这就是 “同样多”。这是通过具体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 “同样多” 的概念。在学 “ < ”、“> ”和 “ = ” 符号时, 先讲 “ < ” 和 “ > ”, 目的是为了学“= ”, 理解 “同样多”, 这里仍然是通过实物图让学生理解, 如3个苹果和3 个梨比较, 没有多余的苹果, 也没有多余的梨, 我们就说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 也就是3 和3 同样多。这时学生从具体的两部分同样多, 已经认识到两个数同样多, 同样多可以用 “ = ”表示, 也就是 “= ”表示两个数同样多。

第二层: 认识 “大数、小数、同样多”。前面所理解的 “同样多”是两部分正好相等, 这一层所要理解的是小数和大数里的一部分 “同样多”, 如: 3 个苹果和5 个梨里的一部分同样多, 其中3 个梨是5 个梨里的一部分, 3 个苹果又和梨的这部分同样多, 所以说苹果的个数只相当于梨里的一部分, 即小数相当于大数里的一部分, 在这里 “同样多”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同时 “3”为什么是小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层: 通过大量实物图巩固大、小数和同样多的概念。

要达到这一层的目的可不是一日之功, 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求每天用5 - 1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多种角度循序渐进地来巩固这部分知识。

第四层: 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 进一步理解大数和小数, 仍然利用每天5 - 10 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以上这四个层次均为大小数应用题的准备阶段, 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 “同样多”这一概念, 初步认识了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2. 2 大小数的关系

大小数的关系, 也就是研究大数、小数、差这三个数量的关系, 大数和小数、大数和差、小数和差, 这三个数量中每两个数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 3 个苹果和5 个梨进行比较。3 个苹果和2 个梨的关系: 这2 个梨是比3 个苹果多出来的部分。2 个梨和5 个梨的关系: 2 个梨是5 个梨里的一部分。3 个苹果和5 个梨的关系:3 个苹果相当于5 个梨里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三个数量的关系仍然要抓装同样多”这个概念, 以 “同样多”作桥梁, 把 “大小数的关系”转化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去分析理解。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深入理解 “同样多”, 初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 ( 理解 “多”和 “少”) 深入理解大小数的关系, 初步理解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

第三层: ( 理解关键句) 深化大小数之间关系, 理解大小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初步培养学生逻辑判断推理的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3

一、 早期铺垫, 适当渗透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就应该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进行适当的渗透,早期铺垫。一年级的应用题要从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应用题的过度。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铺垫。看图写算式和看图说话。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3和几?”很多学生都回答:“5”。这时我就要求小学生把话说完整:“8可以分成3和5”,请小学生说一说。从简单说话开始准备,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训练小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例如:我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先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在拎水。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小学生把话说完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拎着水走过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小学生说一说,但有很多小学生在说第三句话时会这样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这时就要小学生多跟教师说几遍正确的说法,让小学生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准备阶段,就是在教学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开始准备。

先让学生说说这张图他们的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帮小学生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再让小学生叙述完整:“左边有4个圆,右边有1个圆,一共有几个圆?”初步孕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应用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过渡阶段。就是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要引导小学生懂得“已知条件”和“问题”等数学术语,进一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并系,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为以后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好基础。

二、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心理障碍,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小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在教学“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一课内容时,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意思,“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图上直观的图意。这时我就让小学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小学生这样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时小学生发言就勇跃了,有的说“弟弟拿了3个苹果,哥哥拿了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等等。这样,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又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三、 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解题思路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小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从何处开始去想,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找到觖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觖题的能力。而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首先,要多读题,通过读题,使小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然后让低年级小学生知道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知道问题和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看图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2.提问题的练习;3.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及早培养训练4.看图编习题; 5.发散思维训练;6.对比训练等针对性的训练。人们是借助语言来思维的。教师就要要求小学生将外部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思维活动,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这个特点,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的过程,使小学生解题思路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小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是培养小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学会审题,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的是哪些条件?要求的是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小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应用题教学应加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要重视教给小学生联系实际,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到应用题情节中,去理解。例如:鸡有11只,其中母鸡有5只,公母有多少只?让小学生先想一想,再小学生理解“鸡”包含公鸡和母鸡,要求公鸡有多少只,就要从一共有的11只鸡里去掉母鸡5只,剩下的就是公鸡的只数,所以是用减法计算,11-5=6。又如:15枝铅笔,卖出一些后,还剩7枝,卖出了多少枝?象这样的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讲是逆向思维,比较难理解。教学时,让小学生多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问的是卖出多少?就要从一共15枝中,去掉卖剩下的7枝,就是要15里面减去7,算式是15-7=8。这样教学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理解比较清楚,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明确,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小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

五、重视操作活动,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利用想、摆、画、说等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两数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小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了解。画一画,摆一摆,让小学生体会到“同样多”的部分,体会到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一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出来的,这样就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作了铺垫,为解答思路打下基础。

六、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习惯

在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在教学中,有的小学生不重视写答案,问问他,他的想法是对的,但答案不对。其实,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果,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不仅要使小学生重视检查,还要让小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几次课程改革,对于教学的要求也是逐渐由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开发培养型。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如何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教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意志的真正的独立的主体,他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教师要全面发展他们,就需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教者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的许梿和构建尤为重要,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思维导图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很好的办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低年级;语文教学

目 录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1

(一)概念界定..............................................1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1

(三)思维导图的功能........................................1 1.建构知识框架..........................................1 2.训练思维,养成学习习惯................................1 3.提高学习效率..........................................2 4.挖掘、培养学习兴趣....................................2 5.加深理解能力..........................................2

(四)研究理论基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2

二、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2

(一)内容繁多..............................................2

(二)死记硬背..............................................3

(三)效果浅显、表面化......................................3

三、思维导图应用案例及评价分析..................................3

(一)案例分析..............................................3 1.教师备课..............................................4 2.课上引导..............................................4 3.课后复习..............................................4 4.再丰富................................................4

(二)评价分析..............................................5 1.优点..................................................5 2.缺点..................................................5

(三)应用说明..............................................6 1.教师整理思路..........................................6 2.内容网络化形成导图....................................6 3.课堂上引导使用........................................6

四、结论与反思..................................................6

(一)结论..................................................6

(二)反思..................................................6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东尼·博赞所创建。灵感源于达芬奇的笔记本中除了很多文字记录之外还有很多相互连接的图形,这后来被证实为达芬奇的超强大脑的秘密。所以四位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这种思维辅助工具是一种把抽象化的思维转化为形象的图文等模式的便于理解记忆的思维工具。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的特点之一——放射性。放射性是指思维导图的表象化特点是由中心一点放射出来的一个树状的思维框架,这很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思维的这种不定项性、发散性。

特点之二——中心聚焦。这是相对于现有的概念图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概念图可以是多核心的,而思维导图则是通过最核心的一个思维中心,发散出很多个节点。

特点之三——分支的构成是图形或关键词。这种形式也是非常符合人类的思维特性的,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不一定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文字,更多时候是画面,是抽象的。而概念图传统的思维模式则是局限于用文字来表述,所以在信息记录、提取、搜索等方面效率很低。

特点之四——树状图的表现形式。这点是和放射性相对应的。人类的思维通常都是由于某个时间点上的某一事物勾起相关的联想或者想象,是一种逐扩散的过程,而这一思维过程的具象化就是树状图。

(三)思维导图的功能 1.建构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和树状图的特点注定了采用这种方式的学习者在思维上注定形成框架性的一个体系。而合格框架是由一级一级的要点(无论是关键词还是图片或者其他形式)相互连接形成的。可类比为人体内的一个可移动数据库。

2.训练思维,养成学习习惯

正式因为思维导图的放射性和中心聚焦的特点,使得使用思维导图的人会通

过一个细节点联想或者想象出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使用者的思辨能力、记忆能力或者是其他能力都会有相应的提升。而在这个不断细化的思维过程中,当使用者遇到无法补全的空白时,便会主动采取措施去填补,也就是知识的不断丰富过程。

3.提高学习效率

如上,学习的核心在于把握一门学科的核心思维以及如何学习的能力,构建知识框架的好处在于合理整合资源,思维的整合则是一种灵活提取资源的机制。为两者的组合则会加速使用者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再创造、再构建,无疑学习效率会提高。

4.挖掘、培养学习兴趣

如上文所言,思维导图的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表现形式,而他的树状图形式表明了这种思维是逐层、无限深入的,同时也是扁平、无限拓宽的,而这种形式正好符合学生们的好奇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5.加深理解能力

如上文,思维导图的是一种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挖掘式的学习,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法。必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研究理论基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于其根据自身以往经验,去吸收构建知识的能力强弱,而非授予知识者的的能力以及背诵记能力。这和新课改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式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和学生以往经历的联系或者是加强学生的吸收构建能力。

二、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内容繁多

对于成年人而言,或许这些书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翻阅完毕,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智力开发阶段,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都很薄弱,所以,这些诗词歌赋、阅读写作等对于学生们而言是繁杂而且众多的。

一般而言,初中生三年要学习6本书,平均每学期的前3个月要加足马力把

新知识“啃”完,后一个月则是各种复习考试,期间还要穿插一些测试等。这是仅仅就语文学习而言。众所周知,一般而言还有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稍高年级还有化学、生物和物理课程的学习,所以,总体来看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境况中,要接受的知识是特别多,而且各成体系的。

(二)死记硬背

如上文所言,期末要考试的内容很多,学生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往往就是会集中时间在期末临近的时候疯狂等的背记知识。常见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背诵作业,要求家长监督某晚上必须背下什么古诗,文章,还有听写很多词汇,甚至还有网上民众们经常吐槽的一些成语或者词语的填空等等。

虽然这在短期内确实有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一些东西,但是长期下来,家长和学生都是苦不堪言,而学生学到的“知识”考完试之后就“还给”教师了。这是很无赖的现状。语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于也是我们的母语学科,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语文,但是这种教学现状,语文的处境实在是不容乐观。

(三)效果浅显、表面化

如上文,这种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模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不过是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也是对于语文的一种不好的传承,因为学生们根本没有领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学习意义所在。

举例而言,在教授阅读理解的课程时,现代语文教学的模式一般是课前预习,明确生字词,然后课上朗诵检查预习,再进行语句文段的解释和讲解,或者是直接告诉学生作者是基于何种情境写的这个文章,表达何种情感,然后再告诉学生要记住什么、会考什么,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

而高一点的年级则会在阅读理解上将一些分析方法教给学生,比如分析表现手法的时候把借景抒情、前后对比等直接一一往上套,以此来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但是实际上这种模式只是一种应试的模式,难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去理解一个人说的话也要这样一个一个去套吗?这是很可笑的。

三、思维导图应用案例及评价分析

(一)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的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教会学生们对于字词的认知,其次是基本额理解能力的养成。

据统计,在人教版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字词总计350,其中,会认会写的150个,会认的200个。

1.教师备课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的时候要准备梳理一下全部的知识,可以按照拼音、偏旁、同近义词等方式以来进行放射,形成思维导图,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相应的图片来加深记忆,或者以图片来代替不同的放射中心。

2.课上引导

那么在课堂的进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比如,讲到“仁”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们说一下听到这个字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当然要合理控制发言人数,合理把控时间。

然后再问,“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多少个单人旁的生字呢?” “以前我们学过的重要的单人旁的字有哪些呢?” 或者“还有哪些字的拼音是ren呢?”

这样学生们会自己去搜索思考,而且在下一次遇到这种类型的字,或者问题的时候,就会回忆起这次课堂的内容,当然,如果何种模式平常化,那么每节课堂的知识就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关联点形成一个整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再遇到不会的字或者知识也自然而然会采取这种类比联想的方法,然后把新学到的知识又加入这个体系中。

3.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枯燥,比如可以让孩子们“画画”,画的自然就是思维导图,这是对课上的内容的一次复习,也是学生的一次自我开发,因为在每一个思维的分散点,每个学生的方向都是不同的。那么课后学生也可以有交流,这种良性的互动会使得学生间的这种不同相互传播,在巩固了课内知识的同时,还合理应用了学生们的社交和相互比较心理,促进了知识的交互传播。

4.再丰富

上文所言的课后的交互其实也就是知识框架的再丰富的过程。从实际情况而言,正如建构学习理论那样,教师始终只是一个推动者,是辅助者,学生才是核

心。而在课上的这种认识“字”的模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很符合他们思维极其发散、活跃度很高的特性的,同时这个过程就像是游戏里面的闯关——你通过认识一个字,而联想到很多不同的字,或者图形,那么在下一次的阅读时,你的阅读障碍就变少了。当然,这是建立于文字认知的思维导图,那么同样的,还有可以基于同样一个文章主题的思维导图、基于同样的情感主题的思维导图„„可见,就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就可以发散出很多不同的内容,那么一本教材的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思维导图的模式相互连接起来的。同样,不同的课外智慧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而和课内的知识相互连接起来。

(二)评价分析 1.优点

一是思维导图的模式是完全顺应人类的思维过程的,运用这种模式来学习是顺应自然的,也是可以锻炼学生原有的思维能力的。

二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在课堂上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完全按照教师的步调走,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需要给他们一些空间,而思维导图由于需要学习者自我发散、自我填充,所以,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我调控空间。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通常是不受控制的,有点信马由缰的味道,而思维导图则恰好是“借势”,或者顺势而为,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从而热爱课堂。

三是,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明显的框架式的知识体系。如上文所言,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一种富有逻辑性的内在联系来统一整个知识体系,同时又要能够开发强化学生的思考、学习能力。而思维导图自然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2.缺点

一是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这对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对于基本的学生心理的了解有一些要求。因为,在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时,教师必须首先对思维导图要了解、理解、使用,同时在授课的时候,也需要先形成自己的一个思维导图。

二是,要求教师灵活教学。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在每个节点可以发散出很多完全不同的枝干,这也是思维导图的特点所在。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就要明确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为导图并非唯一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教师课前

准备的思维导图只是起到一个示例模范的作用,那么自然在形成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而不是控制。

(三)应用说明 1.教师整理思路

语文教学虽然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学期考试还是占比很重,而且也是目前卓有成效的检测学习成果和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的方式,所以,在不仅要在课前准备整理授课内容,形成框架,也需要在复习的时候整理思路,帮助学生将考试的知识框架化、结构化。

2.内容网络化形成导图

思路的整理是在脑海中的一个过程,这关乎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对学生们进行指导,而形成导图则是外显化的一个过程,也是思维导图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式。那么在这个外显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关键节点的提取表示不要局限于文字。因为学生们对于图标的注意度和接受度往往高于文字,同时也要注意色彩的运用,来达到美化导图,分门别类,引起注视等的作用。

3.课堂上引导使用

课堂引导使用就是如同案例中的论述一样,把教师的这个思路整理过程和导图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导图。

四、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思维导图是一种把抽象化的思维过程具象化的工具,也是训练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建构知识框架的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相应的也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老师也应该跟进时代潮流,要积极吸取新鲜知识、尝试新的方法。

(二)反思

由于笔者初步研究思维导图的运用,所以缺少实证案例以及数据,合适接下来笔者要去完善的。同时,通过这篇研究论文的撰写,笔者也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已经争相响应新课改,但是能够真正从教学的实质上改革的还是很好,或许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笔者想说的是,“革命是需要流血的”,所以各位教师同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教学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关键词: 识字、写字、认写分开、音、形、义、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编口诀、排队组字、抢卡片、编故事巧记字形、猜字谜记字形。

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狠、恨”时学生把它们与“跟、很、根”等对比联系偏旁部首来记忆;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 1

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以下介绍我采用的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口诀。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点。

2、排队组字。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来组成老师读出的生字,全体学生认读和评议。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

5、猜字谜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

浅谈低年级写字教学 篇6

临清市京华小学

于爱民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古往今来,汉字书写能力作为文化人学识和人格魅力的象征,“文如其人,字如其品”的辨别人才的标准已形成不可改变的社会共识。但当今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书写爱好的那份执着渐行渐远,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弘扬汉字书写文化,我们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而低年级正是培养孩子热爱汉字热爱书写的最好时期。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字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时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如何让学生从学写字到爱写字、会写字。通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学生爱上写字。

古人云: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是一个人行为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在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们的写字兴趣。

1、讲述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同时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比较恰当,并注意语言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写字的角色中去。如王羲之换鹅的故事,柳公权发奋链子的故事,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等。

2、编辑儿歌。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因此,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撇”像柳叶,“竖”像剑,“点”像雨点,“横”像扁担。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

3、开展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如星级作业:每次作业优秀的加一颗星,五颗星就可以换一朵小红花,3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一张小小书法家的奖状。每隔一段时间还可以在班内进行一些书写比赛,对进步较大的和书写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发一些小奖品。还可以在整个年级组进行书写比赛,辅导学生参加校外书法竞赛等。

二、重视写字指导,让学生有法可循。

学生刚刚接触汉字书写,可以说都是零基础。所以老师细致耐心地指导非常重要,应循序渐进,切记不要急功近利,要知道字无百日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先要让孩子们认清田字格,为以后观察汉字的笔画占位打下基础。

1、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几个过程。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开一个好头。

2、偏旁部首。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

3、汉字结构。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好写字。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要注意具体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长短宽窄也要留心。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的字,偏旁的高低、宽窄变化比较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臵。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训练下去,学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写,也就是手到。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在这方面也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静气和,内心深处对字的结构、形体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写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有个人特点的汉字。

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写好字。

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要按“一拳、一寸、一尺”(身离桌边一拳间、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和“头正、肩平、背直、足安”的标准要求,时时刻刻,抓住一切机会提醒并督促学生。

2、培养正确的运笔方式。正确的运笔方式对于学生规范写字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运笔方式,还要做好实际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演示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让学生了解逆锋、回锋的含义,以及把握好轻、重、缓、疾。

3、掌握正确的笔顺,端正书写态度。学生在书写每一个汉字时,掌握正确的笔顺十分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汉字正确的书写笔顺。提笔即是练字时,这句话我经常和学生讲,要让孩子们养成认认真真书写每一个汉字的习惯,不求多但求精。

4、养成每天坚持练字的习惯。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成质的飞跃。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练字30分钟,平时在学校留给学生时间练字,周末或者假期要和家长配合好,让家长监督孩子练字。滴水可以穿石,只有不断练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让学生写成一手好字。

四、教师是榜样,时时做示范。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要求教师做到以身示范。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的师范十分重要,他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课上板书和作业批阅时,坚持写规范字,不仅做到书写认真、端正,而且必须起笔运笔规范,无形之中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低年级的孩子看到教师在自己作业本上或者黑板上书写的汉字,往往会悄悄滴进行模仿,有的还会不自觉得描红。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规范书写和写字姿势,勤学苦练,在教学生之前自己应该先写得一手规范秀美的汉字。这方面于永正老师是我的榜样,只要写字,无论何时何地,他每一笔都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心。

五、多鼓励表扬,让学生爱写字。

小学生天性好胜,“好表扬”是其重要心理特点,是鼓励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写字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捕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运用表扬的武器,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使其不断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书写质量及时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学生自我点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利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

第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坐姿、握笔姿势、运笔方式等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自评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书写水平。

第二,学生互评。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欣赏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提高书写水平和书写兴趣。

第三,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因此教师要运用激励和表扬的话语来恰当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教师要让学生在得到鼓励的同时,能够快乐地进行书写;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信心。第四,家长评价。学生的作业通常都是在家里完成,所以家长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监督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谈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7

第一, 抓住特殊能力即数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就以掌握数学概括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 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 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 这需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 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 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 这就是抓住了数学应用题的结构。在教一步应用题时要着重抓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 如画线段图的训练, 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 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的训练, 对比训练等等。教学两步应用时重点应放在把直接条件变为问题条件、变换题、让学生抄题、缩题、扩题、拆题、看问题添加条件等几个方面的训练。讲授多步复杂应用题时,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第二, 要重视解题思维的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 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 (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 , 缺乏应用的训练, 这使学生拿到问题无从下手。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拿解计算题同它作比较。解计算题时, 学生根据运算法则,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且计算的步骤看得见。通过训练, 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时学生要了解题意, 通过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 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 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算式, 思维过程少则几步, 多则十几步, 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思维过程, 在过去, 真难以训练。对此, 我认为训练的方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已知条件中, 哪个是直接条件, 哪个是间接条件, 问题是什么, 条件与条件, 条件与问题有什么关系, 读题的过程, 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作记。即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考分析, 判断的结果用文字, 符号标出来, 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联系。

画图。一般我们用的是线段图, 用线段把题中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应用题内部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理。即让学生用清楚、简洁、准确的语言, 说出自已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读、写、画、说, 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了应用题的一大难点。

第三, 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中心。要另编一些具有一定技能的练习题, 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着眼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形成数学能力。因此, 另编的练习题, 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 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 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 系统的思维训练, 还有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比训练, 一题多解的训练。

这里以“变式课”为例。“变式课”可有五种基本方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 即题意不变, 仅改变题中某些词或句子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条件, 即问题不变, 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 或把间接条件变为直接条件。三是改变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是连接条件与条件, 条件与问题的纽带, 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四是改变问题, 即条件不变, 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 而且思考、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五是同时改变条件和问题, 即把条件变成问题, 把问题变成条件, 使题意大变, 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改变。

由于“变式课”的形式多样化, 既有灵活性又有复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 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 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 变的内容就越复杂。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 篇8

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分为两种类型,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运用投影仪进行这部分应用题的教学。

一、“求多几,求少几”的应用题教学

这是两个数相比较的应用题中的第一种类型,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能直接说出“12比7多5,比14少2”,究竟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根本说不清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解题方法呢?我选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准备阶段,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课起始阶段出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投影片,有利于抓住学生新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同样多”“多几”是基本概念,是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产生的,学生对此认识模糊,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投影片。

在新授课复习时,先出示图形和左边的覆盖片,再出示右边的覆盖片,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理解了“同样多”“多几”,也能说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是哪一部分。然后再把左边的覆盖片掀开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还有几个?怎样列示?剩下的三角形指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同样多”“多几”的认识,又蕴涵了解题思路,为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授阶段,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应用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例3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后,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白兔和黑兔谁多?谁少?白兔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回答后,再问:“这样求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怎样列式?”学生在复习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便可回答出:从白兔总数中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算式12-7,再让学生讨论12和7各表示什么?减7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很快学会了解题方法,也知道了解题思路,根本不需要去记“大数减小数”,就能把题做出来。

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

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求多几”“求少几”以后出现的,也是关于两个数量比较的,但比第一种类型的应用题难掌握,难理解。难点在于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很难在脑子中建立这句话的形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呢?如果运用投影教学,这个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1.复习准备,实现知识过渡

由于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求多几”“求少几”应用题的变化,所以在复习时,通过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我仍旧用上一次的投影片,不过演示的步骤不一样。先把投影片全部映出,提问:“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分成了哪两部分?圆形与三角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后,我指着投影仪复述一遍。再让学生用学具摆一下,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同样多”“多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2.新授投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

新授时,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出示例6中“红花比黄花多3朵”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图,分析题意,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便会说出: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加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的朵数,再让学生互相说。学生不仅学会了解题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都是与两个数量相比较有关,数量关系是一样的,而学生在分析题时,要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脑中形象化,再加以分析、解答,因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这种转变主要靠学生对形象的事物多观察、多分析,这就需要直观形象的视觉材料,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分析。这样,不仅把解题思路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清楚。掌握了解题思路,就不必教给学生应用题的名称,也不需要总结什么解题公式,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联系运算含义、确定解答方法上。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解题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课程素质教育下一篇:新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