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共11篇)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 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一)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
(二)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三)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五)神经系统: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存活者中15%有癫 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性视力丧失的视神经炎和下丘脑综合征等。Reye综合征在水痘后发生者占10%。
【预防】(一)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者,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可给予水痘一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顶防作用。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副作用少,接触水痘后立即给予可以预防,即使患病亦极轻微,故对使用激素或恶性病患儿接触水痘后应予以注射。
(三)控制传染源:病人必须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痴为止。托幼机构中接触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
二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发生大面积流行,甚至是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病学】 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好发于冬春季节,以经常形成局部或大规模的流行为其主要特征。此症传播力极强,且易引起肺部感染。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流感流行的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复发。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化非常快,被称为“千面病毒”,所以流感是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毒导致的不变的疾病,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并发症】 多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於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肠胃炎、晕厥、出现幻觉等,后果十分严重。
【预防】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七)流感疫苗接种是世界公认的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流感疫苗的免疫接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减少流感危害的一种重要措施和手段,对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肾、胰、骨髓、甲状腺等。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预防】
1.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2.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患者饮食用具、洗漱用具要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好伤口,育龄期妇女必须避免 怀孕。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忌酒、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饮食,食欲恢复好再正常饮食,给予高蛋白如奶、蛋、鱼、瘦肉等,适量吃糖。
3.防止血液污染,尽量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又称猫瘟热、猫传染性肠炎。临床上以突发体温升高, 呕吐、腹泻、脱水, 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
FPV可使各种年龄的猫受到感染, 但以1岁以内的幼猫更易感, 此外其他猫科动物 (如虎、豹、山猫、豹猫) 鼬科动物 (豹、雪豹) 及浣熊科动物 (如浣熊、长吻浣熊) 也可感染致病。
病猫和康复猫是本病的传染源, 其粪、尿、唾液、呕吐物等含有大量的病毒, 异致环境污染。与这些传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即可造成水平传播;此外妊娠母猫还可以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造成畸形胎甚至流产。
冬末春初季节多发, 尤以3月份发病高峰。跳蚤和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
最急性型突然出现无症状性倒地而死亡, 往往误认为中毒。其余病型出现体温升高, 双相热型。不同程度的沉郁, 厌食, 频繁呕吐, 腹泻, 血便, 迅速消瘦、脱水。眼的分泌物由浆液性变为粘液脓性;怀孕母猫可能流产、死胎或产出畸形胎儿。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在出现第二次发热后迅速减少, 降低1倍以下, 有的血液涂片中很难找到白细胞。病理解剖主要是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借助病毒分离, 血清学试验等可确诊。
病初应用高效价的猫瘟热高免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 综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止泻、止吐、止血, 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中后期, 当血中的白细胞数极低时, 大多愈后不良。抗生素可选用头孢, 氨苄西林, 首选止吐药氯丙嗪。
二、猫的白血病
猫的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C型肿瘤病毒属的猫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猫的一种传染病。可产生两类疾病:一类表现为淋巴瘤, 成红细胞性的白血病;另一类是以细胞损害和细胞发育障碍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 (也称为猫的艾滋病, FAIDS)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猫均可感染, 幼猫更易感。即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 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消化道淋巴瘤型表现饮食下降, 体重减轻, 粘膜苍白, 呕吐、腹泻等;多发性淋巴瘤型则表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胸腺淋巴瘤型则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胸水增多, 病猫虚脱;淋巴白血病型则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黏膜皮肤出血, 机体消瘦。
确诊需要用血清学和病毒学检验。
治疗不易彻底, 故有人不赞成治疗, 放射性疗法有一定疗效。
三、猫传染性腹膜炎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慢性传染病, 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聚和高致死率为特征。
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 但以1~2岁的青年猫和11岁以上的老龄猫发病最多。常呈地方性流行。经消化道或昆虫可水平传播, 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 (非渗出性) 和“湿性” (渗出性) 两种病型。干型病例主要侵害眼、中枢神经、肝、肾等组织器官。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腹部触诊肾肝大, 肝受损时可能出现黄疸;中枢受损时, 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湿性病例中后期可见腹部膨胀, 在母猫常误认为是妊娠, 腹腔穿刺可抽出大量的腹水, 呈无色至谷草色, 还有可能含有纤维素, 暴露在空气中会凝固。腹膜、肝肾等内脏器官表面也有纤维蛋白附着。有的还出现胸水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死前诊断较为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渗出物检验、血清学试验及病原分离有助确诊。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预防。初期补充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有一定效果, 或病程拖长以后死亡或进行安乐死。
四、猫上呼吸道感染
猫上呼吸道感染 (URTI) :90%以上由猫鼻气管炎病毒、疱疹病毒及猫杯状病毒引起, 同时常继发细菌感染。
幼猫和处于应激状态或免疫抑制状态的猫易感;病猫、康复猫是主要的传染源, 健康带毒可达数年之久。
急性病例常出现发热, 打喷嚏, 鼻流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唾液分泌增多, 食欲下降, 结膜炎及眼分泌物增多。猫鼻气管炎病毒会引起角膜溃疡、流产和新生幼猫死亡;猫杯状病毒会引起口腔溃疡和肺炎。
慢性持续性病例最显著的表现是鼻流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
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的首选药是阿莫西林 (22毫克/千克, 每8~12小时用药1次) 或氨苄青霉素 (22毫克千克, 每8小时1次) ;若怀疑有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 可用氯霉素 (10~15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或强力霉素 (5~1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慢性病例可用阿莫西林或三甲氧苄氨嘧啶 (15毫克/千克, 每小时1次) .也可选用氯霉素 (10~15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或强力霉素 (5~1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1次) 抵抗许多细菌和衣原体/支原体的感染。恩诺沙星 (2.5~5.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1次) 可用于具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
五、猫肠道冠状病毒感染
猫肠道冠状病毒感染是由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属的猫肠道冠状病毒引起的猫一种新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引起42~84日龄幼猫患肠炎。
FECV和FIPV虽然同属冠状病毒, 但其致病性完全不同。FECV引起42~84日龄幼猫肠炎, FIPV导致0.5~5岁猫致死性腹膜炎;PECV是靶组织只是十二指肠中断至盲肠末端的柱状上皮, 尤其亲嗜空肠和回肠。在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 FECV并不逃逸到其他部位;而FIPV亲嗜部位很多, 当产生免疫反应时, 可从淋巴组织逃逸到小静脉、肝、腹膜、胸膜、眼结膜、脑膜等其他组织, 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
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 一般35日龄以下幼猫很少发病。42~84日龄猫感染时常表现为肠炎症状, 如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肛门肿胀、脱水等。成年猫多呈隐性感染。患猫、健康带毒猫可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康复猫体内虽可带毒, 但在90~120天不会致病。
目前还没有能够确诊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只是在肠炎明显时怀疑本病。由于许多无临床症状的猫可能成为带毒者, 所以预防较为困难。只是要特别注意对断奶幼猫分开饲养, 加强护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增强其抵抗力。患病猫可对其进行止吐、止泻、补液、消炎等对症治疗。
六、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由反转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的猫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危害猫类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也成猫艾滋病 (FAIDS) , 临床上以慢性口腔炎、鼻炎、腹泻及高度虚弱为特征。
本病呈世界范围性分布, 猫越密集的地区患病越多。猫互相之间的撕咬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大于6岁的猫、公猫、户外活动型猫最易感。生产后的母猫通过授乳可传染幼猫;两性之间舔食, 可经唾液传播;精液能否传播未得到证实。
能观察到的症状是:齿龈炎、口腔炎、腹泻、贫血、血小板减少、眼色素层炎、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神经症状有痴呆, 怕见人, 狂躁不安, 四处游走。后期常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导致弓形虫病、隐球菌病, 蠕形螨、耳痒螨病及血液巴尔通氏体病或因外伤继发菌血症而死亡。
诊断可借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诊。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传染性很强,多发生于冬春季。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患了水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请家长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水痘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如:米汤、面汤等,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还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指甲长了要及时剪短,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疱疹已破,可涂1%紫药水。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全年都会发生。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3.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病人用具间接传播。本病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伴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预防:加强锻炼,讲究个人卫生,开窗通气,均衡膳食,适时接种流感疫苗,流行期间可服用抗病毒类药物。
4.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痄腮”,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器具间接传播。本病潜伏期2~3周,初期多一侧腮腺肿大、疼痛,继而波及到对侧,触之压痛,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预防:及时隔离患者,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对冬季传染病的预防,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科学穿衣
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 经常开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 勤洗手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 多喝水
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喝白开水或矿泉水,少喝最好不喝甜的饮料。尤其在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喝白水,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易上火生病。
△ 适当锻炼
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加户外活动,常晒太阳,经常晒衣晒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提高抵抗能力。
△ 平衡营养
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 保证睡眠
不过度疲劳,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
“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我校始终坚持“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体质得到明显增强,体育达标率达90%以上,防近覆盖率达100%,视力不良率稳定在10%以内,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2%,防龋率达98%,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我们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网络。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政教处、总务处、校医室、班主任组成的健康教育教网络队伍,层层落实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学校形成领导抓,教师抓,经常抓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健康教育,注重预防质量。
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生长发育的特点、变化,青春期常见病的预防;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营养的概念,以及健康的概念,近视、脊柱弯曲、神经衰弱、龋齿等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常识。并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讲授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体育锻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介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措施,使学生遇到中暑、触电、烧烫伤、狗咬伤、煤气中毒等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对待,正确地处理。
三、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学校紧密配合防疫站的工作,做好对学生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并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免疫的基本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和防疫、防治的措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接菌注射,并在日常生活做到自理自护。
四、抓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六勤”: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事。在用眼卫生方面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把标准挂在每个教室的前面,要求学生时时对照,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标准做好眼保健操。要求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在抓学生常规的同时,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卫生细节入手,严格训练,形成卫生习惯。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的水准,努力使学生成为当地最讲文明的人,学校成为最文明洁净的场所。
五、认真落实上级要求,抓好口腔防病工作。
重点抓好口腔卫生保健中的刷牙、漱口等洁牙方法,教会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及保护牙齿,睡前不吃零食,少吃甜食等的防牙措施。
六、认真抓好宣传。
学校能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每月定期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4、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学生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5、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
1、男生睾丸炎:较大学生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
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
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隔离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肿后3天止,自发病起约3周时间。
7、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手、足、口腔可发现皮疹、丘疹或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4天。
8、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学生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并发症: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水痘肺炎;心肌炎、脑炎。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隔离期限: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
9、流脑:为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冬春季,病变主要在脑膜、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高烧、头痛、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10、乙脑:为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季节为7、8、9三个月,传播途径是经蚊子叮咬。临床上以高烧、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隔离至体温正常。
二、学校常见传染病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条件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范围》的规定:
1、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或者同一个村发生有联系的麻疹病例2例及以上。
2、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等集体单位或者乡镇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3、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等集体单位或者乡镇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4、手足口病:当单位出现聚集性病例,即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3天内有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自然村(居委会)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手足口病病例。
5、流感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它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人,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人死亡。
6、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等集体单位或者乡镇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流脑:1周内,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或乡、村因同一因素发生流脑3例及以上,或者有1例及以上死亡;或周边地区(全国、省、市、县)发生流脑暴发流行期间,发生1例及以上流脑病例。
8、乙脑:在一个县内,1周内发生乙脑病例5例及以上。
三、学校常见传染病个人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上述学校常见传染病除手足口病外,均有相应疫苗可预防。
2、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晒衣被,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
4、均衡饮食、加强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强抵抗力。
5、在传染病流行高发期尽量避免让孩子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患病机会。
6、药物预防 :可服板蓝根冲剂、玉叶冲剂等抗病毒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
四、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疫情控制
1、疫情的判断与核实:根据上述介绍的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症状判断与核实为何种传染病;确认后向当地卫生院防疫组做疫情报告。
2、坚持晨检制度:按照《学校传染病防控晨检工作规范》要求,认真询问、观察、检测(测体温)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认真登记《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记录登记表》,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3、严格病人隔离:严格掌握并按上述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限责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直至满隔离期限后或经当地卫生院提供医师开具的无传染性的证明,患病学生方可返校上课。教师职工亦同。
4、执行疫情日报告:每日根据晨检结果,指定专人汇总填写《学校晨检结果汇总表》,报告当日新发病例数、痊愈病例数,住院病例数等信息,每日上午11时前上报区教体局。
5、环境清洁与消毒: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清洁,校园内无卫生死角;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消毒,消毒对象与方法详见《学校各场所的消毒方案》。
6、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学会勤洗手、勤晒被、多通风、喝开水、吃熟食的十五字防病口决。疫情发生期间同学不互相探望、串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
7、保护易感人群:对未发病学生可建议由家长携带到当地卫生院应急接种相关疫苗或视疫情程度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当地卫生院组织入校开展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保护易感人群。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任楼小学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疾控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传播的主导环节,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防止传染病的继续传播。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依赖于三点: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适用于各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1.鼠疫;2.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常见的乙类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肺结核、淋病、疟疾等,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常见的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等。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
值得注意的是水痘不在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中,但也需要疾控中心对其进行监测管理。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观察,并适当做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疫情出现后对病例所在小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麻疹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尽可能地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一)隔离
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病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对由病人的飞沫和鼻咽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麻疹、流脑、肺结核等,应做呼吸道隔离,常见的呼吸道隔离方式包括:戴口罩,对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或消毒液消毒。对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食具而传播的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应做消化道隔离,具体隔离措施包括:不同病种最好分室居住,同居一室时须做好床边隔离;常用治疗器械,应固定专用;护理人员须按病种分别穿隔离衣,并消毒双手。病室应有防蝇措施。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及体液而发生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应做血液-体液隔离,具体措施包括接触或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时戴口罩;防止针头、刀片等利器损伤,禁止针头回套,应放入防水、耐刺并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焚烧或灭菌处理等。
(二)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我疾控中心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84消毒液喷洒消毒和紫外线照射消毒,这也是目前针对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预防性消毒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人群和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生活水平等,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其关键性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通过各类疫苗的常规接种工作来遏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已成为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保护低龄易感人群的关键手段。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可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麻疹的潜伏期为约10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目前国家采取以预防接种麻疹类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麻疹类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仍然是评估疾控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温馨提示:
1.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2.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3.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5.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7.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8.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9.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10.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11.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关键词:番鸭,传染病,防治措施
番鸭作为一种瘦肉型的肉鸭, 由于具有生长快、耐粗饲、脂肪少、瘦肉率高、口感好等优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1,2]。合浦县公馆镇番鸭养殖业发展迅速, 但由于目前番鸭养殖疫病较多, 致使番鸭养殖面临成活率低的困境。为此, 现根据实践, 将番鸭养殖业中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病毒性肝炎
雏番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3种类型, 即1、2、3型, 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1型, 各型之间病毒在血清学上有着明显差异, 无交叉免疫性。该病主要通过病鸭接触传播, 传染性极强, 对雏鸭的危害巨大, 特别是10日龄内的雏鸭, 其病死率可达90%以上。主要临床症状:病程短、传播快、死亡急, 雏鸭发病后数小时可出现全身性抽搐, 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 死前常出现角弓反张的现象。主要病理变化:肝脏肿大, 质地较脆, 颜色较暗或呈土黄色, 肝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有时呈斑驳状, 肾脏充血、肿胀。
防治措施: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主要是通过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进行免疫预防, 患病早期的病鸭可使用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免疫血清进行治疗;中草药可使用茵陈、黄芩、黄柏、栀子、柴胡、板蓝根、双花、防风组成的方剂,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细小病毒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番鸭, 故又称为“三周病”。近年来调查发现, 该病的发病日龄有增大的趋势,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主要临床症状:患鸭精神不振, 拉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 脚软, 后期常蹲伏于地, 呼吸困难。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实质器官呈败血现象, 十二指肠、空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特征性病变是在回肠中后段常见外观呈显著膨大的肠节, 剖开后见有大量炎症渗出物并混有肠黏膜的“腊肠样”栓子。
防治措施: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患病早期可以使用番鸭细小病毒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鸭瘟
番鸭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 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1月龄以下的雏鸭发病较少, 其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体温升高, 可达43℃以上, 两腿麻痹, 呼吸困难, 下痢, 眼红流泪, 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主要病理变化:头部皮肤呈胶冻样浸润, 食道黏膜被纵行排列灰黄色的假膜覆盖或有出血斑点, 假膜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肠黏膜广泛出血, 泄殖腔黏膜充血, 表面常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 较难剥离;产蛋母鸭常出现卵黄性腹膜炎。
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平时要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一旦发病, 应及时进行隔离;对未出现症状的鸭子, 迅速组织紧急免疫接种。
4 大肠杆菌病
番鸭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细菌性疾病。各日龄的番鸭均可感染,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病原污染水及饲料也可以传染本病。在临床上有多种病型, 其中以雏鸭的急性败血型及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较为常见, 危害较为严重。主要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 张口呼吸, 食欲下降, 逐渐消瘦, 拉黄白色水样粪便, 运动失调和抽搐。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呈急性败血症, 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腹膜炎;产蛋母鸭病理变化多表现为输卵管增厚, 有畸形卵阻滞, 甚至卵黄破裂溢于腹腔内, 有干酷样物, 腹腔有灰白色渗出物。
防治措施:为了避免大肠杆菌过早产生耐药性, 在防治该病时, 应多考虑交替使用多种抗菌素,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可提高治愈率。
5 禽霍乱
番鸭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4]。该病病程短、死亡快, 各日龄的番鸭均可感染。主要临床症状:病鸭口鼻中流出黏液, 呼吸困难, 常摇头, 群众常称之为“摇头瘟“。主要病理变化:心包积液, 心冠脂肪及心冠部出血, 肝脏肿大, 肝脏表面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 十二脂肠充血、出血。
防治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按程序接种禽霍乱疫苗, 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多种抗菌药对该病治疗有效。
6 传染性浆膜炎
番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是由鸭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 (特别是脚部皮肤) 感染而发病;各日龄的番鸭均可感染, 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 发病率常常在80%以上, 死亡率达5%~75%不等。主要临床症状:病鸭精神萎顿, 呼吸困难, 眼部有脓性分泌物, 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眼圈”, 关节肿大, 破行, 常伴有抽搐等神经症状。主要病理变化: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腹腔炎、脑膜炎等。由于该病常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两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比较接近, 如需诊断, 可通过实验室进行微生物检查确诊。
防治措施:鸭里默氏杆菌容易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 有条件的养殖场, 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提高治愈率;或者可以使用当地分离的鸭里默氏杆菌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另外, 良好的饲养管理方式及科学兽医卫生制度对减少该病的发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瑜, 李文杨, 程龙飞, 等.雏半番鸭“花肝病”简报[J].福建畜牧兽医, 2002 (6) :17.
[2]吴宝成, 陈家祥, 姚金水, 等.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 :227-230.
[3]刘思伽, 凌育燊,郭予强.番鸭“花肝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的初步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0 (12) :12.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疱疹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任何品种、年龄的鸭都能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30d,死亡率在90%以上。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能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鸭群感染鸭瘟后蔓延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量死亡。
1.1 临诊症状 见图1。
病鸭表现为高热、头部肿胀、缩颈、流泪、眼睑水肿、两翅下垂、脚麻痹,严重的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病程2~3d;产蛋鸭还可表现为产蛋量下降。
1.2 病理变化
1.2.1 典型病例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剖检头颈部肿胀处,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或呈胶冻样。
1.2.2 咽喉部、食道粘膜表面覆盖着灰黄色或草黄色的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或在食道粘膜、肠粘膜出现纵向排列的出血带。在食道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环。
1.2.3 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绿褐色或棕褐色的坏死结痂,不易剥落,粘膜有出血斑。
1.2.4 肝脏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到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不规则灰白色坏死斑点和出血斑,有些病例在坏死灶中间有小出血点,其上还常见灰白色小坏死点。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出血斑点。
1.2.5 产蛋母鸭发病时,卵巢、卵泡发生充血或出血、变形和变色。有部分卵泡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1.3 鉴别诊断 鸭瘟病症在有些方面同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很相似,容易被误诊,诊断上两者可从4个方面加以区别。
1.3.1 流行病学特点 禽霍乱的病原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多种家禽都能感染发病,而鸭瘟除鸭能感染发病外,其他禽类如鸡、鹅一般不会感染。
1.3.2 临诊症状特点 鸭瘟病例有特有的流眼泪和眼睑水肿。两脚发软,不能站立,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等症状;禽霍乱则没有。
1.3.3 剖检病变特点 鸭瘟病例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可见坏死结痂或假膜性病灶,但在禽霍乱病例中是不存在的;而禽霍乱在肺脏通常有严重的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但鸭瘟的肺脏变化不显著。
1.3.4 药物治疗效果 禽霍乱一般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治疗都有良好效果,而鸭瘟无效。
1.4 防治措施
1.4.1 预防 ①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用具、贩运鸭子车辆和笼子的卫生消毒,药剂有10%~20%石灰乳或5%漂白粉、百毒消等;②不从疫区购进鸭子,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健康检查,隔离饲养,定时检查证明健康后才能并群饲养。不要在可能感染疫病的地方放牧,如了解到上游有病鸭,就不能在下游放养;③定期注射疫苗预防,目前广泛使用鸭瘟弱毒冻干苗,安全有效。疫苗注射前用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做100倍稀释,10~20日龄鸭肌内注射0.5ml,7d内产生免疫力,隔21~30d可再加强免疫1次,有效期6个月,种鸭和产蛋鸭在产蛋前可再接种疫苗1次。
1.4.2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免疫鸭血清和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0.5~1ml,按2~4ml/kg体重注射更佳。克感清(双黄连口服液)灌服或饮水;黄芪多糖等配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2 雏鸭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雏鸭均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发病日龄主要为l~3周龄,尤以1~2周龄最为严重,个别发病日龄达到4~5周龄。发病率为30%~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以上。
2.1 临诊症状 本病发病急,死亡快。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两脚发生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且呈角弓反张姿势(图2-A、B)。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患病鸭群死亡高峰在2~3d内,死亡率在50%以上。
2.2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地松软,呈淡红色、土黄色或红黄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图2-C、D);胆囊肿大;肾脏肿大出血,脾脏轻度肿大,呈斑驳状,胰脏肿大充血,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2.3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鸭瘟和禽霍乱区别。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在2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鸭瘟或禽霍乱在此日龄阶段很少发病,且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雏鸭病毒性肝炎不一样,因此鉴别不困难。
2.4 防治措施
2.4.1 预防 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保护3周龄内的雏鸭,让其具有足够的免疫抗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①接种免疫母鸭。通过免疫产蛋种鸭来保护雏鸭。种蛋鸭于开产前2~4周接种2次鸭肝炎弱毒疫苗,间隔15d左右;在产蛋高峰期再免疫一次,可保证孵出的雏鸭具有较高母源抗体,进而获得良好保护;②接种免疫雏鸭。疫苗直接接种雏鸭群,即在雏鸭出壳后1~3日龄内颈背皮下注射0.2ml鸭肝炎弱毒苗。由于传染性肝炎发病日龄多数偏早,因而多数鸭孵化场和养鸭户均在雏鸭出壳后1~2日龄内注射0.5~1ml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预防保护率可达90%以上。
2.4.2 治疗 ①立即注射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每羽注射1ml,严重病例可再注射1次;②将肝肿康加入饲料(每1g拌料25kg)或饮水(每1g加水20~40kg)中喂服,连用3~4d。
3 番鸭花肝病
本病是199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的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的归属问题仍在研究中。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d,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d内即达死亡高峰。
nlc202309022119
3.1 临诊症状 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粪。重病鸭呼吸急促,患鸭机体脱水,迅速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3.2 病理变化 病死雏番鸭最具有特征性的剖检病变部位为肝脏和脾脏。表面密布大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使肝脏呈“白点”肝或“花斑”肝(图3-A、B),脾脏呈“花斑”脾(图3-C、D)。此外胰脏、肾脏及肠壁充血出血,有弥漫性或局部性灰白色坏死点。病程稍长的病例常见有心包炎、肝周炎及肠壁粘连。
3.3 鉴别诊断 在临诊上,雏番鸭“花肝病”应与雏番鸭沙门氏菌引起的副伤寒相区别。发生雏番鸭副伤寒时,肝脏和肠壁虽然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但肝脏常呈古铜色,肠粘膜糠麸样坏死,这是雏番鸭“花肝病”所不具有的。
3.4 防治措施
3.4.1 预防 雏番鸭“花肝病”是最近几年新发现的雏番鸭病毒性传染病,有关本病的防治方法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因此,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常规消毒外,疫苗免疫接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免疫接种应在3日龄内进行。由于本病发病日龄与雏番鸭“三周病”相似,故目前推荐采用雏番鸭“花肝病”和“三周病”二联弱毒疫苗(“花周”二联疫苗)1次注射,每羽0.2ml,预防效果较好。
3.4.2 治疗 对本病的控制,目前尚未有理想的特效药,发生本病时,应尽快注射“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可减少发病死亡。
4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或喘泻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雏番鸭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会发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特别多见于10~18日龄者,而鹅和其他种类的鸭不发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和脚软为主要症状。经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居多,其潜伏期为7d左右,病程6~7d,出现3~4d后为死亡高峰,发病率27%~62%,死亡率22%~43%,病愈番鸭大部分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给番鸭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番鸭饲养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4.1 临诊症状 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厌食、怕冷、拉稀,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常粘附于肛门周围羽毛。病雏番鸭常脚软喜蹲,呼吸困难,多数病鸭流鼻水、甩头或张口呼吸(图4-A、B)。病后期喙发绀,喘气频繁,显著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病程一般为2~5d,少数耐过的雏鸭成为生长不良的僵鸭。
4.2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胰腺和肠道。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图4-C)。心脏色泽苍白,心肌弛软,胆囊肿大(图4-D)。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肠粘膜充血或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尤其在空肠和回肠病变处具有特征性,有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香肠状,手触很坚实。从膨大部分与不肿胀的肠段连接处可看到肠道阻塞现象,膨大部的肠腔内充塞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状物。
4.3 鉴别诊断 雏番鸭易感染小鹅瘟细小病毒,两者在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上非常相似,凭肉眼观察对这两种病不易区别,只有通过实验室检验才能区别诊断。
4.4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加强雏番鸭的饲养管理,给初生雏番鸭接种弱毒疫苗,在疫区预防本病发生,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有一定效果,但对发病晚期的疗效不明显。
5 雏番鸭小鹅瘟
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是一种高发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或因患病雏番鸭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了饲料、饮水、垫草等而感染。本病主要感染雏鹅,但近年来雏番鸭也有此病流行。2~5周龄的番鸭多发。
5.1 临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不食;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有泡沫,流眼泪,鼻汁,呼吸困难,很快消瘦,最后抽搐死亡。
5.2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较明显,尤其十二指肠粘膜出血。肠道外观肿胀,特别是小肠中后段粘膜脱落坏死,形成特征性腊肠样栓子;肠道出血,肠壁变薄。肌胃和腺胃粘膜出血,交界处粘膜溃疡糜烂。
5.3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消化道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应注意与雏番鸭“三周病”相区别,发生雏番鸭小鹅瘟时胰腺不出现白色坏死点。
5.4 防治措施
5.4.1 预防 雏番鸭于2日龄内注射小鹅瘟弱毒苗或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病毒二联疫苗,每羽注射0.2~0.3ml。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主要是通过孵化场传播和早期感染,应加强对孵化场的消毒和出壳后的饲养管理等工作。
5.4.2 治疗 一旦诊断为本病,应尽快将发病雏番鸭与健康雏番鸭分开,并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2ml,同时口服庆大霉素等抗菌药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6 鸭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亚型毒株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性综合征。目前已发现,一种H5和H7血清型流感病毒对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鸭群均具有高致病性。雏鸭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60%~95%,甚至更高;其他日龄鸭群发病率一般为80%~l00%,死亡率为30%~8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发生禽流感的鸭群易并发或继发鸭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杆菌病、鸭霍乱及沙门菌病等,此时鸭群死亡率大大增高。因此,禽流感是当今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2005年,禽流感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及我国不少省份流行,禽流感已传给人类并造成人的发病和死亡,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6.1 临诊症状
6.1.1 最急性型 患鸭突然发病,不食不喝,精神严重沉郁,闭眼蹲伏,头顶触地,很快倒地仰翻,两脚作游泳状摆动,不久即死亡。
nlc202309022119
6.1.2 急性型 此病型症状最为典型,患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腿软无力,伏地缩颈,眼潮润,流泪红眼,有的病例肿头。病鸭死前喙和足蹼呈紫色,仰翻扭颈,倒地挣扎之后,出现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发病鸭群在2~3d内大批死亡。在产蛋母鸭感染禽流感之后,产蛋下降,产小型蛋、畸形蛋,甚至出现产蛋停止现象。
6.1.3 慢性型 属非典型流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鸭出现呼吸急促、喘气或张口呼吸、咳嗽、流眼水、食欲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消瘦等现象,此时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
6.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粘膜有不同程度出血或出血点,腔内有粘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肺出血或淤血。
胰腺出血或有出血斑,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坏死点,或呈透明样。心冠脂肪和心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或呈白色条纹坏死,心内膜有出血斑。严重病例可见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带。肠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指肠尤为明显,有局灶性出血性溃疡病灶,还可见出血环。
产蛋母鸭卵巢中的卵泡严重充血、出血、变形和皱缩。输卵管粘膜充血、出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中。
6.3 鉴别诊断 鸭禽流感必须注意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相区别。
6.3.1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患病毒性肝炎雏鸭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雏鸭禽流感仅出血或淤血,但心脏有出血性坏死病变,而雏鸭病毒性肝炎心脏无此病变。
6.3.2 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区别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变主要在胰腺,整个充血、出血或苍白,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心脏淡白色或灰白色,似煮熟样,而雏番鸭禽流感心脏无此病变。
6.4 防治措施
6.4.1 预防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鸭的抗病力及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①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禽流感的鸭场,对其养鸭设备、用具及场所、车辆和笼子等都要及时和定期清洗,然后选择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当前对禽流感较有效的消毒剂有0.1%~0.2%过氧乙酸、百毒消和速净(双链季铵盐消毒剂)等;②疫苗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防治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在疫区普遍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每羽注射0.2~0.5ml,也可用组织灭活苗。由于禽流感亚型多,易变异,且亚型之间又无交叉免疫,因此,往往一种疫苗在一个地区有效,而在另一个地区无效,甚至场与场之间免疫效果都有差异。最可靠的办法是事前弄清本地区流行哪种亚型(H5、H7或H9),然后使用适合该地区的单价或多价油乳剂灭活苗,能使鸭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③免疫程序。可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雏鸭在7~10日龄或15~20日龄进行首免,间隔15~20d再免疫一次,应在颈部背侧的正中处皮下注射。对于要留种的鸭群和蛋用鸭群,在首次免疫后的2月龄再进行二免,在产蛋前15~20d进行三免。以后每半年再免疫1次。
6.4.2 治疗 如果鸭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由于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患鸭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对这种禽流感目前治疗难度比较大。故一旦发生后,应立即将病鸭扑杀、烧毁或深埋,彻底消毒场所和用具,以免扩大疫情。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抗洪救灾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上级主部门的要求,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从而保障我县人民的身体健康。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为更好地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于2013年6月10日组织院内医护人员开展洪灾后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医务科科长亲自主持会议,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洪灾后常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学习。分别对疟疾、霍乱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报告制度进行了重点的讲解。
一、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培训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报告,疟疾、霍乱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使全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法、重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加强安全教育
1、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2、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
3、不要喝生水。
4、注射流感疫苗。(二)加强校园管理:
1、门卫要做好门检工作,对外来人员进行检测。
2、常见病、多发病高发期,根据需要,每天对幼儿进行体温检测,此项工作由班主任老师完成并进行登记,卫生室派专人检查。
3、做好幼儿晨午检工作,密切关注幼儿健康状况。
凡发热在38、5℃以上或有流感症状者,应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通知家长,接回去医院治疗,痊愈后持医生诊断证明(无传染性)方可复课。
4、按要求做好对发病幼儿的情况调查工作,并登记造册。
5、加强值班,保障通讯畅通。发现有传染性疾病及时向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报告。
6、活动室、办公室要经常通风换气。
(三)增强师生健康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3、根据气温变化,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关键词:细菌性传染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由养殖行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畜禽养殖已进入结构调整期,相对于其他养殖类别,牛羊的养殖不仅具有污染小、投资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其产品的价格也具有相对稳定、稳步增长的势头,预期未来这类养殖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不过由于牛羊在养殖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会给养殖业者带来经济损失,所以为促进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降低养殖的风险需要对牛羊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进行有效防治。
1 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牛羊类畜牧养殖已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重视,但在畜类养殖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大规模的家畜死亡,严重时还会影响到相临的其他养殖区域,所以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家畜饲养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2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牛羊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热和破伤风等。不过以往由于对如何进行传染病防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存在误区,所以常会因此导致大量的牛羊死亡。在畜牧养殖中,需要养殖者时刻关注牛羊的生理状况,以此来判断牛羊是否感染疾病、感染的程度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2.1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类别与防治
2.1.1 肉毒梭菌类 这是由肉毒梭菌毒素所产生的牛羊中毒疾病,主要病理是通过毒素麻痹牛羊的运动神经,影响它们的正常进食和活动,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类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牛羊进食了含腐败尸体的草料所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咀嚼困难、流涎、呼吸困难。这类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应从牛羊的饲料开始进行卫生控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病早期可通过注射多价抗毒素来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肌肉或静脉注射,注射量3~5毫升/次;间隔2天后再对发病的牛羊按千克体重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5万U;利用补液疗法进行治疗。用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此外一个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将待饲喂的饲料用100℃进行加热10分钟后再进行投喂。
2.1.2 沙门氏菌类 这是由沙门氏菌导致的传染病,在症状上有与肉毒梭菌毒素相似的地方。一般临床表现呈散发状态,主要有肠炎、败血症、发烧、精神萎靡、腹泻等症状,且常发生在幼崽中。对这类传染病的治疗主要是要注意避免与肉毒梭菌中毒症混淆,导致采取了不当的防治措施,错过救治时机。同时主要要加强对牛羊舍的卫生管理,如开展定期的消毒工作、储备相应治疗药物等。
2.1.3 巴氏杆菌类 此类病症多属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的急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以及炎性出血。按症状又可具体划分为败血症、浮肿、肺炎三种。败血症发病表现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粪尿混有血液等;浮肿发病表现为咽喉、头颈部位出现浮肿;肺炎发病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咽喉、颈部的皮下位置出现浆液浸润现象。这类病症的防治需要对病畜进行隔离治疗,然后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当病畜出现死亡后对尸体要进行深埋销毁处理,并严格消毒避免场地受到污染。
此外,细菌性传染病中还有一种羊梭菌性疾病,这是一种以羊为感染对象的急性传染病,病症是由一类主要通过梭状芽胞杆菌中存在微生物所导致的,危害非常大,可引起包括羊快疫、羊碎疽以及羊黑疫在内的传染病。这类病症发病速度快、病程短,所以对平时的防治工作要求特别高,需要开展加强处理。对病症常发区域,可采用二次疫苗进行定期的高密度预防注射。
3 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牛羊的养殖在畜牧业中算是大工作量的工程,因此为确保牛羊生理健康,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落实相关预防措施:为牛羊的养殖创造出干净卫生的环境,并及时对环境进行消毒,定期进行疫苗注射等。这些基础措施都是对常见的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措施。
3.2 完善动物防疫机构
动物防疫机构作为畜牧养殖的主管部门,既能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保护性指导,也有义务向所在地的畜牧养殖户传播正确的防治措施。当动物防疫机构能有效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就能实现在提供正确、科学的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牛羊传染病的感染几率。
3.3 合理的使用药物
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牛羊抵抗感染细菌性传染病的能力,对感染了细菌性传染病的牛羊可以提高用药量,减小传染病的传播速率,抑制牛羊发病率,使牛羊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由于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对牛羊养殖过程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应主动了解掌握应对的防治技术要点,同时加强对此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此外还需加强对牛羊群体的管理力度,降低牛羊发病率,实现有效防治。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推荐阅读: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06-17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综述11-03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09-12
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07-08
胡总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10-17
常见病知识教案09-26
骨科常见疾病知识10-04
诗歌鉴赏常见基础知识06-10
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09-26
煤矿工人常见知识问答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