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用8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于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其中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首先,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其次,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少相应的标准。最后则是,土地的人口承载量低以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从以上的问题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农业科技创新才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只有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才能有效地真正地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的种类
农业机械按照运动方式分为自走式、牵引(背负)式和固定式。按照子行业可以分为种植机械和养殖机械。种植机械按照行业分可以粮棉油种植机械、牧草机械、林业机械以及果蔬机械,机械分为禽畜机械和水产机械。
目前,使用最广的是粮油种植机械,其按照作业功能分为:产前机械,主要是种子处理机械以及农田水利机械等。产中机械,主要是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机械。产后加工机械,主要包括粮油加工机械、秸秆处理和粮食烘干机械等
农业机械的特点
作业特点
作业对象一般为生物例如,播种面对的是有生命力的种子,中耕、除草和插秧作业面对的是禾苗与杂草,甚至粮食燥干也同样是有生命的籽粒。
作业物料涉及化学品如农业机械作业中会遇到塑料膜、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和有毒物品。
作业条件差万别我国地域广阔,农业情况复杂,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也非常复杂。如各地气温气候、地形地表、地块大小、作物品种、种植习惯等差异非常大。这就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也非常高,产品的品种也必然要多。
产品特点
与工程机械相比,农业机械更多地是在移动作业,而且作业速度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与汽车相比,农业机械不但要在比汽车更恶劣地面行走,还要进行强度很大的作业。同时因为作业对象是生物,所以作业车还必须要小心翼翼农业机械使用的季节性较强。例如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期比较短,只有5天左右,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机主损失会很大。即使跨区作业,耽误时间就是耽误收益,对机手而言不可接受。
刘振营指出:农业机械市场机遇主要表现在:创新改进现有加工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作业效率等方面。
行业特征
不完全的市场化
与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行业不同,农业机械行业有其特殊性。从附图可以看到,农业机械行业与一般行业运行模式的异同。
面对弱势群体
农民赚钱比较困难,而农业机械企业要赚取农民的钱,就更加困难。此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只是购置生产工具,更多意义上是购置赚钱工具,是一种投资行为。所以,企业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一定要能让农民赚到钱,才能让农民认可,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打开市场_
国家给予补贴
国家财政每年给予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一部分资金,叫做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中央财政从2004年的7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15年已经达到230多亿元。购机补贴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农业机械的生产及研发计划往往造成冲击。中国的农业机械市场早已是“补贴”主导的市场,有些规律和问题需要企业去探索。
市场现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国内外的农业机械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国际上大的农业机械跨国公司如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以及日本的久保田和洋马等,都已悉数来到中国。对于任何一种农业机械市场,不可能一家独享,特别是销量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内农业机械企业从整机到零部件,有一定规模的近1万家,他们大多处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领域,竞争也非常激烈。
产品结构矛盾突出
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已经达到62%。这个水平似乎比较高了,但事实这个水平是指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主要作物是指小麦、水稻、玉米,主要作业则是指耕、种、收。此外,这个水平没有质量概念,没有技术判断标准。首先,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是以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作业为主,其他作物以及其他作业水平都很低,产品也很少。其次,我国目前的主要农业机械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品质量普遍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经济条件还比较差,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思想观念亟待转变
近年,农业机械行业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但浮燥、浮夸的现象仍然存在,总于求成,急于收益而走向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农业机械是硬装备,必须稳扎稳打,踏踏实地做,有一位农业机械企业家说,做农业机械必须耐得住寂寞,而且要耐得住长期寂寞,否则很难成功。
存在的机遇
高端机遇
时间机遇跟其他装备产品一样,农业机械必将向高端迈进,我个人感觉国内企业存在着一个不大的时间机会。例如,拖拉机向动力换挡和自动挡技术升级,尽管这是必然的,但在我国普及还有个过程。首先,土地流转需要时间;其次,农民提升素质也需要时间,这就给了我们加紧研发提供了很好的时间机会。
网络机遇“互联网+农业机械”可能会给带来新的机遇。这其中有信息化的机遇,也有自动或远程控制的机遇。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使企业与用户更快更准确地对接成为可能,用户订制和参与组装成为可能,企业对机器的远程监控和远程服务成为可能。不远的将来,制造出互联网农业机械也成为可能。
全面机遇
农业机械行业目前提出了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的目标。所谓全程机械化就是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机械化;所谓全面机械化,就是所有作物和所有地区的生产过程都实现机械化。其实,这是行业和企业扩大产品线的机遇。据说,国际上有大约7000多种农业机械产品,而我国只的3000多种,这就是产品线机遇。例如,我国的丘陵山区农业装备还比较落后,高端的果蔬机械装备还没有起步,产前、产后的机械装备还有不少空白等。
创新机遇
【关键词】 集约经济 中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
1. 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中的集约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与靠广种薄收来保持或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粗放经营相区别的一种经营方式。它在各国的发展几乎是和农业商品化同时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农业商品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农业劳动者才更加需要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来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后备的耕地资源开发困难加大,实行集约经营,增加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2.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发展概况
2.1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政策引导形式 国外政府对集约经营不是就农业抓农业,而是从多方面采取政策加以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信贷支持政策。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商业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及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这类金融机构被政府严格控制,政策性浓厚,一般不吸收存款,从政府获得较多的资金,主要发放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贷款;农业补贴政策。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多,形式各异,从生产区域看,农产品过剩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中的大部分,把补贴主要用于控制和调节农业生产;政府给以优惠政策。西方国家的农业发展选择了农场家庭经营和在此基础上的非资本化的合作道路,农业集约经营的农民合作社成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有效形式;制定法规促进集约协调发展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的集约经营,一些国家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中依据法律按程序行使权力;低税收政策。美国在1982年以前对实行集约经营的农场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6%,而个人高达70%;农业集约经营自我保护措施。许多国家农业系统以法律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如今同契约关系、风险防范基金、保护价格、生产资料服务等。
2.2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产加销类型 公司加农户。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农场可增大投资强度,扩大生产规模,将农业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销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工业、商业及农业企业加农户。这种以资本股份形成的联益公司,对外联系面广,联合的企业涉及面大,但一般以1~2个控股企业为核心;农协加农户。以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科教加农户。科技进步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没有一条天然通道,需要科技搭桥,农民不可能主动研究和采用新科技,而必须通过教育、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的宣传、示范和协助,才能逐渐采用新科技;合作社加农户。合作社的农业服务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准备了多种用品和服务项目,农业生产者可以从附近企业内取得他们所需的一切。
2.3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农业集约经营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国外的农业服务组织机构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和私营机构。其中政府服务组织的影响最为主动,往往对其余两者有引导作用,而农民合作组织是集约经营服务的主体。各国服务体系的结构虽然相似,但又各有特色。一般农业服务企业包括国家机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合作社机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供销、加工和科技服务合作社)和私人企业(包括由工业企业垂直联合组织的农业综合企业等),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组织体系,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各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规模都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合同、协议形式确定下来,并彼此衔接成一个组织体系。这个体系的结构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显得十分灵活。
3.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对中国的启示
3.1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 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础之上,做到粮食安全、农民走向小康、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这三件大事,就能使农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行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迫切要求,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增长的消费要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3.2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和发展地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一,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发展总是不断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只有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才能使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张性得以衔接,从实践上看,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都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第二,集約经营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人地矛盾、产需矛盾、质量矛盾、环境矛盾、效益矛盾、产出矛盾等,解决上述矛盾,最佳选择是搞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因为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弥补耕地不足;可以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不断改善生产结构;可以发挥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之路。第三,集约经营发展在现阶段的条件已经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打开了通道,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为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积累了不少集约经营的经验,且有许多自然的优势,只要人们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认准目标,就一定能使我国农业的集约经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四,集约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是指在同一经营对象和范围内投入更多、更集约的资金技术力量,建立强大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农业像工业等产业一样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运行基础上。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部人类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都是由粗放型、掠夺式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集约化经营是农业走向市场的必然。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一方面,农产品商品率不太高,而且很多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投资仍然由国家经营和垄断。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还不适应,农业产供销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农民和国家。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与过度小型、分散的农户经营之间矛盾的表现,解决的办法,除了加强市场建设和国家宏观指导外,根本的办法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空间,建立直接连接市场的供、产、销、运、贮服务一条龙体制。第六,实行集约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农业经营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农民的主体——农民实行“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田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将农业交给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去经营,无疑这种“优化”必须以实行规模经营为条件,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3.3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基本途径 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应该从实际出发,由目前劳动集约为主向适度的劳动集约、适度的资金集约、适用的技术集约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等生产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稳定农业自身基础;扩大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单位产量;搞好物质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成品性精品农业,扩大市场占有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实行小康目标;加大农业减险投入,建立风险损失补偿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集约经营中的损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摘自《农业经济导刊》
——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摘要;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其发展关系到湖北西部整个地区的发展。巴东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巴东县的发展。贫困山区农业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字:农业现状;产业化,现代农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现阶段,巴东县总人口49.1万人。行政村总共492个(村委会),共有重点贫困村295个,绝多贫困人口16.56万人,低收入7.9万人。虽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权限任命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生活水平仍然是处于低水平。农民的发展致富极其困难,农村的持续快速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怎样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是当前的主要课题。
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下面就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一,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源的利用。
1)巴东县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高坡陡切割深。因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分割,形成三高山(北部小神龙架,南部蛇口山,中部绿丛坡)家两地(长江清江河谷)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地貌分类研究的报告中,巴东县被列为高山县,其大高山,高山地貌的比重分别为12.9%,68.6%居全省各县市之首的士高差悬殊海拔高从66.8米到3005.0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低山(低于800米)二高山(800米到1200米)和高山(1200米以上)面积分别占29.53%33.18%和37.29%。山多地少。
2)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在减少,人口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行政统计年报表明,权限1949年人口24.42万人耕地总面积48800.00米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到1996年人口增加到48.48安人而耕地面积下降到41770.00公顷耕地减少7030.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由0.2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据预测,到2010年,如果将人口控制在55.7万人以内,全县粮食总产量只能达21.4万吨。人平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全县粮食需求量为22万吨,与预测产量相比,还差0.6万吨。加之,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和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所在,将会淹没和占用一些耕地,根据灾后重建、根据治水患的“三十二字”方针,对于坡耕地还要还园、还林,耕地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3)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多“三跑田”。
土地资源详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坡度小于2°、2°-6°、15°-25和大于25°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1%、5.41%、18.84%、28.70%和45.14%,面积分别为1019.00公顷、2882.10公顷、10046.50公顷、15299.80公顷、24000.70公顷(含梯地1735.7公顷)。
1982年长办协助我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全县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7%。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据水保办提供资料表明,目前全县轻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548.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6.18%,而且土壤的片状侵蚀和沟状侵蚀以及小型滑坡分布广泛,局部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泥石流。
4)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15.88%,以旱地为主,99.0%的又为坡田,水田较少,且有效灌
溉面积更少,仅占水田面积的47.0%,由于坡地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旱抗涝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较高。
全县非耕地面积大,其中仅林业用地就占总面积的63.63%,其它地类比重较少,1996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2.2%,林业收入只占5.28%,牧业收入占32.4,而牧业生产的精粗饲料主要是靠粮油作物提供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从耕地中转化而来的,而面积大的林业用地的收入却远远低于耕地的收入。
5)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利用。山地资源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和养殖业。而是固守着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大量种植地产粮食作物,竭泽而渔的挤压式利用资源,生态黄静遭到极大破坏。
6)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巴东迄今为止未通高速公路,宜巴高速正在建设之中,沪蓉高速穿过巴东境内,尚未建成完工。农村网络发展缓慢,麦丰湾村尚未拥有一台电脑。信息及其闭塞,乡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落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更是落后。
第二经营模式极其落后,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济体制,农户都是分散的经营。自发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猪仔最贵时卖到200元一头,最便宜时竟免费送人都不要。家庭联产承包只分的彻底没有统一起来,没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或者是由县乡村组织的给农民信息的预测机制。
第三,机械化水平极其落后,农村除了几处平地采用插秧机外垄烟机外,其余的都采用“刀耕火种”或者原始的人力牛耕。其中牛耕绝大部分限于水田的耕种。农民劳动强度大,投入的成本高。
第四,农村人口流动机构不合理。近几年来,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全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妇女也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但这样的劳动力全部的外出,大部分可耕地荒芜。
第五,政府不作为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政府没有彻底改变贫富落后面貌,全心全意真正的为农民着想。政府没有勇敢的探索和尝试贫困农村的发展的新出路,而是等待国家政策的辅助,和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处于贫困县的政府扮演着“服务性政府”的角色,国家补贴和医保等下发时发一下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方面严重不够,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说政府的补贴对农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仅能缓解一时止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还要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和营销。同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的重要标志,根据巴东的实际,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坡地多,投入的劳动强大难度大,化肥多,但产出十分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实际,应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
一,调整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和切实实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园则园。不适宜耕种的变为林业药材油料柑橘的生产的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政府应给与大量切实可行的补贴,比如溪丘湾乡麦丰湾村板块经济种柑橘,补贴相当少,而且现在补贴至今年已达五年补贴未到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加强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本县的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县的成功经验,勇敢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推广。给出行管的奖励补贴政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政府给出相应方针政策,指导引导农民农民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勇敢地走出来。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加强教育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科研机制,人才强县,科研强县。甘肃会您的一个
极其贫困的县,被成为“状元县”。不知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是那县到现在仍然十分贫困。值得思考。),加强教育的投资,建成高标准,在巴东县要见一系列技术培训学校,为巴东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巴东县这类技术学校太少了。目前位置就巴东县一所吧。而且制度很不健全。都只是针对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企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下乡。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学到。),培养现代农民。农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业知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和绝对的趋势。而信息的索取要靠现代的农民,现代机械的使用也要靠农民。而这些都是要靠现代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对市场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当然这是全国农民都遇到的大问题,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对对巴东县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惠,留住巴东县的优秀人才,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巴东县实际上在为外地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些年来从巴东县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是巴东县人民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啊。可是有多少人回来了?对巴东县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都是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跳出这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是跳出去了,可是他们至亲的父老乡亲呢
巴东县的建设靠人才。巴东县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留不住主人才。巴东县政府应给出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回,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建设自己的家乡。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引进各种所需人才。还可以加强自己县内人才委托培养的计划,或者合同制等方式。现在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只是要靠人才来传播。现在是市场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但巴东县政府怎么就没觉察出来呢?
3建立和完善科研机制和基金机制。研究和开发巴东特色的农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创造名牌。比如在烟,酒,柑橘,药材等方面可大做文章。创造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巴东县在这些方面都是让那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方式。政府要加强这些产业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自主合作的组织。在巴东县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其手段。打造属于巴东支柱产业。
4巴东县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应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小型巴东港,利用陆上公路的便利想内陆辐射,恩施各县及外省辐射,大力发展加工行业。因此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纵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1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文章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这些年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文章重点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关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等重大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要求作了深入阐述。
文章指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但家庭经营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文章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文章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文章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既需要具有较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更加科学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文章分四个部分:
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三、努力确保2012年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直属国务院领导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有着稳固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外汇资金, 成立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人民币,全系统共有30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亚太农协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的正式会员,总行行长出任亚太农协执行委员会的中国执行委员,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为国际金融协会的联系会员.2010年末,仅江苏省分行贷款企业3843家,全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395亿元.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占比由年初的31%上升为34%。.我行经外管局批准为客户办理资本、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与国际结算业务相配套的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代客外汇买卖,和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具体有外汇汇入汇出业务,出口托收业务 进口代收业务 进口信用证业务 出口信用证业务 出口押汇 打包放款 出口贴现 减免保证金开证 进口押汇 提货担保等,一些进出口业务排在全国前列的大型企业经常在我行办理国际业务,如汇鸿集团,江苏海外集团,以及舜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汇资产总额为12875.34万美元,全年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年年增加,增幅达48%。2010年末,银行外汇业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境内外代理行392个.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国际业务开办以来,已经成功处理了多笔投资资本金汇入的业务,对客户的咨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对每个客户实行一对一的服务, ,我行对该业务的流程相当的熟悉,能很好规避潜在的风险在我行长期办理业务的客户可享受费率上的优惠,客户也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真诚的欢迎广大的客户来我行办理国际业务.
1、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方面成绩显著。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增长189%;棉花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51.8%,进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24%;食用油籽进口6228.0万吨,同比增13.6%,进口额377.5亿美元,同比增19.9%;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同比增23.1%,进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19.9%。2013年前五个月出口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前五个月,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53万吨,增加5.4%,价值77.3亿美元,增长11.6%;蔬菜28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34.6亿美元,增长15.4%;鲜、干水果及坚果110万吨,减少7%,价值13.1亿美元,增长10.4%;粮食110万吨,减少13.3%,价值10.2亿美元,下降0.7%。上述四者出口值合计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1.3%。
2013年前五个月,东盟、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我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45.8亿美元,增长23%;日本45.2亿美元,下降6.7%;欧盟31亿美元,增长2.7%;中国香港29.4亿美元,增长25.3%;美国27.5亿美元,下降3.9%。对上述五个市场出口合计占我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7.9%。同期,我国自美国、东盟和巴西分别进口农产品130.4亿、62.3亿和53.9亿美元,分别下降1.6%、4%和11.5%;自欧盟进口39.4亿美元,增长25.4%。自上述四个市场进口合计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62.7%。此外,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进口29.3亿、27.4亿美元,分别增长47%和7.3%。
2、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1)农产品贸易额度持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79.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7.7亿美元,增长5.29倍,其中,进口额由118.5亿美元增长到1124.8亿美元,增长8.49倍;出口额由160.9亿美元增长到632.9亿美元,增长2.93倍。除了2009年农产品贸易增长额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下跌而外,其余年份均是处于正增长状态,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2003年以前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农产品出口额一直大于农产品进口额,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48.87亿美元,之后逆差状态一直延续。从2004年到2012年粮食获得“九连增”,当前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工进城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供给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2012我国农产品出口632.9亿美元,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
(2)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失去了比较优势。中国农业贸易总体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出口专业化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我国进口金额大的农产品基本都是粮油类产品,如大豆、豆油和棕榈油、棉花、小麦、羊毛等,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占我国农产品进口的50%以上。粮食、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从长远看不具备出口优势。
二、当前我国农业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改善其就业和保护经济缓慢回升。以美国、日本实施有关措施为例,2010年1月,日本对中国养殖虾含药残、莲子含黄曲霉毒素实施命令检查;2010年3月,日本加强对中国香菇含农药残留实施检查;2010年5月,日本对中国大葱及加工品实施氟硅唑项目强化进口监控检查;2010年12月,美国通过《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将对外国进口食品,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食品实施更为严格的检查。另一方面,按照WTO相关规则,各国政府均可对农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俄罗斯政府在2013年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对农业的补贴率为13.5%,补贴额为1904亿卢布(约合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美国每年仅棉花就有巨额补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为本国农产品贸易提供补贴额,这些都使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2、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来,水产品、园艺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等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效率偏低,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逐步升值等,造成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下降,制约着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总体上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出口农产品的种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有规模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资源比较匮乏,尽管很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多数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从粮食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小麦和大豆生产明显缺乏比较优势,玉米生产有比较优势但在减弱,水稻有比较优势但有波动;国内棉花、油料作物生产也缺乏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综合成本上升,出口售价也有所上升,导致出口企业的整体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生猪、罐头、部分蔬菜以及初级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利润下滑明显,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3、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出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致使我国出口农产品检测项目不断增加,加大了出口成本,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检验检疫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农产品出口的风险性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大多数的投入都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对出口潜能大的产品和产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产品出口急需加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出口营销渠道有待拓展;缺乏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4、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不确定性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面临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全球贸易增长率从2007年的7.2%下降到2012年的2.5%;欧债危机自2009年开始、2011年底恶化,现在还持续扩散中,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二次衰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出现了通货紧缩,进口商不敢签订大的进口订单;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并且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从发达国家扩展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在市场需求下降和农产品贸易限制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部分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石油价格波动增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农产品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也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增添了许多变数。
5、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贸易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机制。比如,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大豆问题,它是受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产品,近10年来大豆进口激增,有人质疑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程度过大,但实际情况是2004年、2008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两次剧烈波动,导致国内部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压榨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停产关闭,从而引发两次行业兼并重组浪潮。而部分跨国粮商在这两次危机中幸免于难并趁机扩张,掌握了国内大部分的压榨产能。这或许是中国农业对外贸易这些年来真正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三、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进和完善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建设
第一,强化政策研究和战略规划制定,系统研究涉农国际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的基本规则和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国别研究,通过对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容量、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等的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战略。第二,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利用世贸规则的能力,加大贸易谈判和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的参与力度,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对中国农业有利的结果,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可行性研究。第三,推动建立统一、稳定、规范、高效的农产品外贸管理和调控体制。第四,加强农业产业损害评估机制建设和贸易救济工作。第五,提升农业国际信息和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的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通畅高效的农产品贸易信息体系,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2、在考虑对外贸易规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农业保护政策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探索建立农产品国内生产与进口稳定衔接机制,有效调控进口,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强化进口管理;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等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坚持立足于国内生产的粮食安全战略
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目前除中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养活13多亿人口的经验,也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分配管理相当于世界总消费1/4的粮食的困难。如果中国放弃以“国内生产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很难预料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会被怎样的改写。我国须继续对农业实行高度优先的政策安排。第二,中国仍然不具备依赖粮食贸易的基本条件。从技术上看,中国尚不具备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条件,如国内市场发育迟缓,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严重滞后,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工具。目前中国没有像美国、法国和德国那些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大粮商,没有类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局等贸易组织,也没有日本、韩国那样的进口管理机制,现有贸易基础设施也不具备承担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能力。
4、制定促进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21世纪农业生态经济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资源有直接关系,并建立在对他们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的双重任务,它本身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做了限定,其本质是对时间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可垦率低,耕地面积小,这样的耕地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路子,因此具有耕地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特点。耕地肥力总的说来基本稳定,耕地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从农业产量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理化性状也基本稳定,但局部地区耕地肥力有所下降,农田水利比较发达,199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123.9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中国的灌溉面积在所占的比例最高,但由于用水源的短缺,农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在逐年增加。近40年来,主要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林区生态系统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主要农区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系统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增加了3倍以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在逐年增强,一方面该系统的有机物质输出在逐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稳定,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抗逆性通过农田水利和农田林带的建设而逐年得以提高,显然这都是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显著改善的根本标志。
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状况与功能水平应该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之中,即不仅应当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应当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并保持动态的生态平衡。依据上述目标要求,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的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特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总之,在明显提高的人工干预水平下,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环境质量水平有相应的较为显著的改善,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显著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非持续性因素,这表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演变面临着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缺乏相应配套的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系统政策,因而对农业生态经济自通中非持续性因素缺少有力的抑制,对于可持续性因素缺少配套的支持。对此,我们应到对过去已有的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政策,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快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支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应当成为国家在总体上调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并附一个向间接调控手段以有效地实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干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又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保持生态平衡而忽视增加投入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
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政策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在物质投入、金融、财税、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持续发展实行政策倾向,以利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紧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粮食生产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农业尖端技术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大幅度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特别是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大幅度提高,这对于中国具有比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上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依靠常规技术,又要依靠尖端技术;二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增加对生物工程等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及重点支持对增产粮食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三是在农业投入上要改变重视物质投入而忽视知识型投入,忽视科技投入的倾向;四是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相结合的制度,改变轻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的做法。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还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有政策和法规的保障。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主要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对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必须在行政上、经济上以至法律上给予制止。二是防治工业和乡镇企业污染转移到农业生态系统,必须制定和完善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并配合严格的法律措施。政策的制定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对于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采取经济制裁措施。三是要重视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现代有机技术、无公害技术等。但是也要见识新的生物技术有无不利后果。四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治土、治沙、种树、种草以及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等。五是要重视城乡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各种环境污染,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威胁。
通过实施上述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生产力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就一定能够极大地推进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06-14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新中国农业发展史07-0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0-20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10-1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马关县支行开业10-08
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11-01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