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精选8篇)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 篇1

认定及整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及时有效地排查、整治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从事道路运输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道路运输企业违反安全生产和道路运输行业法律、法规,或者因其他因素在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行车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根据危害及整改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一般事故隐患、较大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在较短时间内能整改、排除的隐患。

较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发生重特大有责事故或者连续发生多起有责死亡事故或者发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或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需局部或全部停业的隐患;或安全生产条件严重不符合规定条件,致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隐患。

第五条 事故隐患的认定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杜绝形式化。

第六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参照本办法认定等级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查找事故隐患苗头,自我整改。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一般事故隐患:

(一)制度制订和执行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的

1.未按照道路运输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订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安全生产责任未落实到位;

3.安全生产责任书未按规定层层签订;

4.未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进行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 5.安全会议次数未达到规定要求;

6.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次数未达到规定要求; 7.安全隐患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

8.未按相关规定和标准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9.未按应急预案要求落实车辆、人员、设备、资金; 10.客运站危险品检查制度不落实;

11.未专门部署春运、黄金周等重大节假日及清明等季节性安全管理工作;

12.未对车辆、从业人员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安全管理机构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的 1.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但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 2.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不健全。

(三)人员管理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的 1.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不符合要求;2.未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 3.客运企业未按规定配足长途客运班车驾驶员; 4.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未按规定配足驾驶员、押运员; 5.未按规定配备、配足客运站危险品检查人员;

6.对运输违章和交通违法行为较多的驾驶员未及时进行处理的; 7.驾驶员骋用、待岗、辞退等管理不规范。

(四)车辆管理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1.未按规定办理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及年度审验手续; 2.未按规定进行车辆维护; 3.未按规定安装、使用GPS或汽车行驶记录仪;

4.使用报废、擅自改装、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相应要求的车辆参加营运。

(五)其他情形

1.发生一次性死亡1-2人的有责事故;

2.发生一次性伤3(含)—5人或重伤1—3人有责事故;

3.发生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危险品泄露事故,但未对社会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4.因安全管理不善受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县级两次或市级一次通报批评;

5.未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未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较大事故隐患 1.未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2.未设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

3.聘用(含车主私聘)无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道路运输经营; 4.允许无证经营或超经营范围经营的车辆进站从事客运经营活动; 5.客运站出站门检和车况例检制度未落实;

6.客运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投保承运人责任险; 7.发生一次性伤6-9人或重伤4—5人的有责事故;

8.发生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危险品泄露事故,对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9.一般事故隐患在整改期限内未能达到整改要求; 10.自然年内同一事故隐患连续3次列入一般事故隐患; 11.对上级部门安全督查要求拒不执行或整改不力;

12.因安全管理不善受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市级两次或省级一次通报批评;

13.未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1.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含)以上的重特大有责事故; 2.自然年内连续发生5起死亡1-2人有责事故; 3.发生一次性伤10人以上或重伤6人以上有责事故;

4.发生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危险品泄露事故,对社会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5.较大事故隐患在整改期限内未能达到整改要求; 6.自然年内同一事故隐患连续2次列入较大事故隐患; 7.突破当地行业管理部门下达的年度安全考核指标; 8.未落实法律法规的其他要求,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第十条

要及时做好事故隐患排查认定、整改督查、取消整改期限等的文字记录和被整改单位相关责任人的签字确认工作。

第十一条

整改时限要求

一般事故隐患整改期限在1个月内。

较大事故隐患视企业规模、隐患情节整改期限在1—6个月间。

重大事故隐患视企业规模整改期限在3—24个月间。

1.自然年内发生4起死亡1-2人有责事故的,自第5起事故之日起整改期限为3个月。综合性道路运输企业按客运、货运分类统计;

2.发生一次性死亡3—4人或伤10—15人或重伤6—9人有责事故的,整改期限为3-6个月;

3.发生一次性死亡5—9人或伤16—20人或重伤10—15人有责事故的,整改期限为6-12个月;

4.发生一次性死亡10—29人或伤21—25人或重伤16—20人有责事故的,整改期限为12—18个月;

5.发生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含)或伤26人以上或重伤21人以上有责事故的,整改期限为24个月;

6.突破行业管理部门下达的年度安全考核指标的,自突破指标之日起整改期限为3-12个月。

企业规模越大可视事故隐患情节从轻。

第十二条 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含)以上事故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进入限期整改时限。责任认定为无责或无法认定的,自责任认定之日起取消整改期限;责任认定为有责且责任认定时已超过规定整改时限要求的,整改期限为事故发生之日至责任认定之日。

第十三条 事故隐患认定及撤消程序

事故隐患由企业注册地运管机构认定并下发《督查通知书》(见附件1)。

事故隐患整改时限到期时,由整改经营者在整改时限到期时向当地运管机构提出撤消申请,经运管机构审核同意后下发《撤消通知书》(见附件2)。

1.一次性发生死亡10人(含)以上或伤21人以上或重伤16人以上重特大有责事故的,整改到期时,县、市两级运管机构审核同意后报省级运管机构,经省级运管机构确认同意后由当地运管机构下发《撤消通知书》。

2.一次性发生死亡5—9人或伤16—20人或重伤10—15人重特大有责事故的,整改到期时,县级运管机构审核同意后报市级运管机构,经市级运管机构确认同意后由当地运管机构下发《撤消通知书》。

3.其它事故隐患经注册地运管机构审核同意后下发《撤消通知书》。

第十四条 除一般事故隐患外,事故隐患整改要制订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运管机构举报事故隐患。运管机构要及时 对举报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运管机构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档案。

第十七条

整改期间,不予安全审核。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 篇2

一、安全生产领域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特征

玩忽职守行为通常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玩忽职守罪,我们需要综合分析行为人的职务行为、危害结果、职务行为与危险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做出准确判断。安全生产领域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发生的偶然性和操作的复杂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

(一)行业的特殊性

在安全生产领域,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监管部门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的监管部门还包括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邮政管理部门等。只有对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各部门均依法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安全隐患便可能存在。

(二)发生的偶然性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但并不必然导致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前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则安全生产事故可以得到更大限度地避免。安全生产事故不是必然发生的,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三)操作的复杂性

安全生产事故中,危害结果发生的因果链条非常复杂,常表现为多因一果。实践中,玩忽职守行为经常与以下多种介入因素相结合共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例如企业负责人的违规命令行为、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行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行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等。在判断玩忽职守犯罪中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不仅要考虑玩忽职守行为与诸种中介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诸种中介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①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安全生产事故中认定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安全生产事故中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认定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司法实践中,在判断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认定因果关系时主观臆断明显

判断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关键在于分析安全生产活动中行为人的履职行为、履职程度、履职可能性及履职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等。我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的监督管理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安全生产事故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案部门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是当前法律法规所不能穷尽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认定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时,多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做出判断,主观随意性较大。

(二)不当扩大玩忽职守罪的认定范围

并非每个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都存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并非每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在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如果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案情准确分析相关责任人的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而是简单粗暴地认定只要有危害结果发生,负有监管职责的人便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就会不适当地扩大玩忽职守罪的认定范围,违背惩治犯罪、守护正义的法律初衷。

(三)混淆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界限

我国《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该法条所规定的领导成员的“领导责任”为纯粹意义上的政治责任,是从政治上督促领导成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并不是因玩忽职守行为触犯刑法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实践中,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极易出现混淆,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行为并不必然意味着其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更不意味着其必然承担刑事责任。

三、安全生产事故中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准确认定

根据201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第二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如果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从而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那么,这些对危害结果具有‘原因力’的渎职行为,应认定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涉及三个因素:职务行为、介入因素和危害结果。笔者认为应综合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因果关系中断理论,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准确认定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

(一)职务行为与介入因素

原因说主张在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众多条件中,选择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条件作为原因。②在认定安全生产事故中的玩忽职守犯罪时,司法机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正确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并从中选择与介入因素极具关联性的职务行为作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否对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违规核发安全生产、使用或经营许可证,是否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生产隐患;(2)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许可和安全管理是否做到认真履职;(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经营、运输单位核发营业执照时是否严格依照法定程序;(4)其他不履职或不正确履职的行为。

(二)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主张,在危害结果的几个条件之中,某个条件足以发生危害结果时即构成因果关系。③自然事件、意外事故、第三人行为、被害人行为等介入因素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判断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以危害结果发生时的客观存在为基础,依据社会经验和法律事实判断某介入因素是否足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是判断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基础。

(三)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

在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发展进程中,介入了第三人的行为、被害人行为及其他因素,应当利用因果关系中断理论,通过判断介入因素出现的异常性大小、行为人的职务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因素,分析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较高,行为人的职务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则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较低,且该异常的介入因素可以独立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职务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判断安全生产事故中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是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关键。全面、客观地分析职务行为、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准确认定玩忽职守罪的因果关系、减少司法的任意性、维护司法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任晶晶.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认定之三步拆解法[J].人民检察,2015(3).

2任晶晶.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认定之三步拆解法[J].人民检察,2015(3).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管理 篇3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6-01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也有事故发生时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险肇事故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次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对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 事故分析

事故大多属于事先没有预料的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事故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要复发。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即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技术和投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生产(施工)环境不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不懂操作技术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2]。

3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追究责任。

4 事故处理

4.1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不仅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依责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且也是为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切都源于事故调查的结论。事故的结论正确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就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自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挽回事故的影响。

4.2 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区分

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4.3 事故处理程序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內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4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谈明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J].青海电力,2003(4).

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强化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生事故后,事故项目部应根据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救援,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事故,包括生产安全事故、铁路行车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危化品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其它安全事故。

第四条 安全事故分类

1、轻伤事故: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只有重伤及以下的事故;

3、一般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4、重大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5、特大事故(指一次死亡10-29人的事故);

6、特别重大事故(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

二、设备、财产损失事故分类:

1、一般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

2、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0-100 万元的事故;

3、特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以上的事故;

4、特别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

第二章 事故信息管理

第五条 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如实报告指挥部负责人,并如实报告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指挥部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局有限公司报告事故的简要情况。跨既有线施工发生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报告就近车站,同时报告项目部负责人,项目部负责人按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

第六条 指挥部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局有限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第七条 安全事故报告规定

一、轻、重伤事故:事故发生项目部,轻伤应在10日内,重伤5日内报指挥部安全监管部门。

二、死亡事故

1、一般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立即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应向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在10小时内报局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规定上报。

2、重大伤亡事故发生后,指挥部立即向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在5小时内报局有限公司领导。公司公司领导、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规定上报。

3、特大及以上伤亡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在4小时内报告局有限公司,局有限公司按规定上报。第八条 书面快报和统计报表

1、发生死亡事故的,应将事故的基本情况,尽快以书面的形式报送局有限公司。《事故快速报送书》格式见附表1。

2、安全生产统计报表分月报表和年报表(见附表2、3)。月报表各项目部在次月2日前报出;年报在次年1月10日前报出。月报和年报应附加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和说明。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九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项目部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保护事故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可以拍照或录相。

第十条 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严格按程序开展事故调查,为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处理事故提供有力的保证。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指挥部应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发生铁路安全事故由铁路安全监察机构组织调查)。事故调查组工作职责:

1、协助政府部门、铁路部门开展调查(一般死亡及以上的事故);

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确定事故性质,查明责任项目部和主要责任者;

3、提出防止事故方法;

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 按事故分类,明确事故调查处理权限,分级负责。正确把握“四不放过”的原则,从事故调查处理的过程中,汲取教训,真正起到警示教育、整改隐患、预防事故的作用。轻伤事故、重伤事故、一般财产损失事故的调查权限和处理决定,由各项目部明确规定调查权限和处理程序。但对于重伤事故的原因、过程、调查结果、整改措施、处理决定、执行及落实等情况,要以书面的形式报指挥部安全监管部门。一般伤亡事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的调查处理,由项目部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对一般死亡事故,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调查),必要时,指挥部分管安全的负责人要亲临现场,指挥协调事故的调查处理。由事故项目部安委会根据调查组的调查结论(调查组和政府调查组意见不一致时,按就高从重的原则处理),在听取指挥部安全部门的意见后,做出事故处理决定。指挥部并就事故的原因、过程、调查结果、整改措施、处理决定、执行及落实等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局有限公司。对于影响重大的一般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事故,局有限公司可以直接介入调查处理或直接协助政府部门调查处理。第十三条 重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特大及以上财产损失事故的调查处理,指挥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或分管安全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调查。影响重大的,指挥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或分管安全的负责人必须亲临现场,指挥协调事故的调查处理;必要时,局有限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或委派安监部门负责人)要亲临现场,指挥协调事故的调查处理。指挥部安委会根据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指挥部调查组和政府调查组意见不一致时,按就高从重的原则处理),就事故的原因、过程、调查结果、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事故处理意见等,以书面的形式报局有限公司,由局有限公司安委会做出事故处理的决定,经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事故进行调查时,有权向事故有关项目部和个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索取有关资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十五条 各项目部在开展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要注重与当地安监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自觉接受当地安监部门和特种设备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督。第十六条 在调查工作结束后10日内,项目部调查组应将调查报告报送指挥部安全监管部门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经同意,调查工作结束。

第十七条 事故处理完毕后,事故发生项目部应当尽快写出详细的事故处理报告,报告指挥部。

第十八条 发生重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事故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事故,事故责任项目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向指挥部就事故过程、原因、善后处理、整改措施、对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对项目部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和管理现状的认识、下一步安全工作思路和打算等具体事项“说清楚”。

第十九条 “说清楚”以会议形式进行,会议由指挥部指挥长或委托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指挥长主持,视情况在指挥部领导、安委会委员,安全、监察、人事等部门负责人范围内,确定参加会议的人员,指挥部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

第四章 事故处罚程序

第二十条 轻伤、重伤、一般伤亡事故(含一般设备、财产损失事故)由事故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对一般死亡事故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应事先征求指挥部安全监管部门的意见,做出决定后,指挥部抄报局有限公司。第二十一条 重大及以上伤亡事故(含重大及以上设备、财产损失事故),事故项目部除了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罚外,应由事故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对事故责任人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的意见,由指挥部做出对事故项目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的决定。

6、事故的经过和初步原因:

7、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执行措施的负责人、完成期限:

项目部公章: 企业负责人: 制表人:

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和处置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和处置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报告和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以下简称事故信息),是指已经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的信息。

第四条 事故信息的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和完整,信息的处置应当遵循快速高效、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煤矿的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

第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建立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制度,设立事故信息调度机构,实行24小时不间断调度值班,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信息报告和举报。

第二章 事故信息的报告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其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在依照第一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在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可以立即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第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事故发生单位的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同时书面通知同级公安机关、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

(一)一般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逐级上报至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三)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前款规定的逐级上报,每一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时,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八条 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者社会影响重大的事故的,县级、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分局接到事故报告后,在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逐级上报的同时,应当在1小时内先用电话快报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随后补报文字报告;乡镇安监站(办)可以根据事故情况越级直接报告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九条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的,县级、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分局接到事故报告后,在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逐级上报的同时,应当在1小时内先用电话快报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随后补报文字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用电话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先用电话快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随后补报文字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先用电话快报国务院总值班室,随后补报文字报告。

第十条 报告事故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应急救援情况);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使用电话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

第十一条 事故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负责事故报告的单位可以先报事故概况,随后补报事故全面情况。

事故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负责事故报告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及时续报。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日续报。

第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事故信息举报后,应当立即与事故单位或者下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联系,并进行调查核实。

下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事故信息举报核查通知后,应当立即组织查证核实,并在2个月内向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核实结果。

对发生较大涉险事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向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核实结果;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5日内对事故情况进行初步查证,并将事故初步查证的简要情况报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详细核实结果在2个月内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信息经初步查证后,负责查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并书面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之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之间,应当建立有关事故信息的通报制度,及时沟通事故信息。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 篇6

【法规标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14-9-22 第一条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工作,总结和吸取应急处置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除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以外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评估工作。

第三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第四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和监督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或授权、委托成立的事故调查组(以下统称事故调查组),分级负责所调查事故的应急处置评估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派出工作组协助下级人民政府事故调查组进行应急处置评估。

第六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单独设立应急处置评估组,专职负责对事故单位和事发地人民政府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

事故调查组应急处置评估组组长一般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人员担任,有关单位人员参加,并根据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参与评估工作。第七条 应急处置评估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听取事故单位和事发地人民政府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指挥部)事故及应急处置情况说明;

(二)现场勘查;

(三)查阅相关文字、音像资料和数据信息;

(四)询问有关人员;

(五)组织专家论证,必要时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技术鉴定。

第八条 事故单位和现场指挥部应当分别总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向事故调查组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提交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一)事故基本情况;

(二)先期处置情况及事故信息接收、流转与报送情况;

(三)应急预案实施情况;

(四)组织指挥情况;

(五)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六)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情况;

(七)现场管理和信息发布情况;

(八)应急资源保障情况;

(九)防控环境影响措施的执行情况;

(十)救援成效、经验和教训;

(十一)相关建议。

事故单位和现场指挥部应当妥善保存并整理好与应急处置有关的书证和物证。第九条 应急处置评估组对事故单位的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响应情况,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信息报送情况等;

(二)先期处置情况,包括自救情况、控制危险源情况、防范次生灾害发生情况;

(三)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情况;

(五)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演练、执行情况;

(六)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物资储备、资金保障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第十条 应急处置评估组对事发地人民政府的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响应情况,包括事故发生后信息接收、流转与报送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情况;

(二)指挥救援情况,包括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资源调动情况、应急处置方案制定情况;

(三)应急处置措施执行情况,包括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情况、应急资源保障情况、防范次生衍生及事故扩大采取的措施情况、防控环境影响措施执行情况;

(四)现场管理和信息发布情况。

第十一条 应急处置评估组应当向事故调查组提交应急处置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应急处置基本情况;

(二)事故单位应急处置责任落实情况;

(三)地方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责任落实情况;

(四)评估结论;

(五)经验教训;

(六)相关工作建议。

第十二条事故调查组应当将应急处置评估内容纳入事故调查报告。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应当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应急准备及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每年对本辖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情况进行总结,并收集典型案例,向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 生产安全险情的应急处置评估工作,成立事故调查组的,依照本办法执行;未成立事故调查组的,由现场指挥部或事发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执行。

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思考 篇7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人的的生命权、生存权, 因为对于人而言,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发展, 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和底线, 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要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决杜绝以牺牲人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发展。因此, 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命红线观”, 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观不放松、不动摇[1]。

1 生产安全事故

1.1 生产安全事故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身伤亡 (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2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1.3 生产安全事故类别

根据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 事故可分为20类, 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灼烫、淹溺、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他伤害。

1.4 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2013年2月23日14时,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起重轻伤事故。

2014年3月12日10时35分,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触电伤亡事故。

从起重伤害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起重指挥范某发现钢球斗子不正, 用手去推吊钩钢丝绳, 是造成这次起重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触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负责操作人擅自减少操作票项目 (尽管做了带电标识) , 但容易使其他人员误判断。没有进行安全确认, 及操作票执行不规范是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两起事故的发生, 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两起事故的原因表明, 我们的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违章操作, 不安全行为, 后果严重的难以挽回, 警醒我们员工要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杜绝违章行为和侥幸操作, 避免事故发生。

两起事故防范措施:

1) 广泛教育员工汲取教训,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2)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理解岗位操作规程和特殊岗位的操作规范;3) 持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4) 严格执行标准的电气工作票和操作票制度;5) 加强岗位危险因素辨识和安全确认制度;6) 加强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

2 企业不安全行为典型种类及原因分析

2.1 不安全行为

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 是人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 我们企业生产现场存在着员工或外委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如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 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 检修作业不规范, 氧气乙炔瓶放置或运输不规范等, 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2.2 企业员工典型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安全统计分析得知,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来自员工的安全知识不足, 安全意识不高 (识别和接受危险源的能力) , 习惯不好, 这三者的来源是员工所在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案的质量。

主观原因:

1) 员工作业程序不规范;2)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3) 许多老员工, 思想比较麻痹, 养成习惯性的违章;4) 员工侥幸心里作怪, 认为偶尔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了不安全行为;5) 外委施工队人员流动性大, 应付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客观原因:

1) 违章作业, 特别是检修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类不安全行为;2) 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教育不够。企业应尽可能的对所有安全操作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安排培训内容;3) 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够, 应该对所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系统整理, 并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4) 员工对作业场所情况了解不够, 对相关要求掌握不到位, 上岗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 不安全行为管控

3.1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应该坚持五个观念

1) 树立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2) 各级管理层要执行属地原则, 对各自管理的安全工作直接负责;3) 所有的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4) 企业要尽可能的对所有操作安全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并安排培训内容;5) 各级负责领导必须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沟通和正面引导。

3.2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杜绝不安全行为要做到六个要素

1) 领导重视;2) 切实可行的政策给予支持;3) 要有各级管理层到员工的参与;4) 要有效的双向沟通;5) 要有针对性的培训;6) 要有效的安全检查。

3.3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2) 安全文化的建立;3) 改变文化的关键要素。要从管理层驱动转变为员工驱动, 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团队合作, 进行持续的改进, 形成我们企业一流的安全文化[2]。

4 安全事故的思考

安全事故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教训, 更多的是思考, 我们要汲取事故教训, 切实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责任感。具体如下:

1) 全面客观分析事故。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可以由多个原因引发, 最主要的因素, 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2) 汲取事故教训, 增强安全意识;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4) 重视并加强安全生产的信息管理工作, 使安全管理部门能根据安全生产信息, 及时准备地作出科学决策指导生产;5) 要将“安全就是生命, 违章就是事故”等安全文化理念真正地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中, 使思想指导行动;6) 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当前企业上下正在进行扭亏为盈, 而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安全生产工作就是最好的降本增效。在工作中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还要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杜绝习惯性违章和侥幸行为, 消除安全隐患。

5 结语

只要企业人人都重视安全, 时刻关注安全, 把安全生产铭记在心, 消除任何对安全工作的饶幸心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摘要:介绍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分析了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员工不安全行为突出等问题。得出结论: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很值得反思, 要痛定思痛, 更要付诸行动。

关键词:安全事故,事故危害,原因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的“生命红线观”咋理解?[DB/OL].人民网:倪洋军, 2013[2015-07-2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609/c1003-21800254.html.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 篇8

一、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以及事故处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种公权力行为,理清法律关系有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明确思路,有效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从法律、法规规定和实践情况来看,事故调查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是:1、民事关系:以死亡事故为例(下同)。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的关系,是涉及善后和民事赔偿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协调这层关系时的原则是“有效指导、掌控局面”(下文会具体阐述到)。同时,民事关系还包括死者工伤保险赔偿的问题,涉及劳动部门。当然,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工会应该介入。2、行政关系:一是应急救援,当还有需要救护的人员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有效充分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救助,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个工作应该排在第一位;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对事故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三是凡涉及到行政机关不作为的,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及时进行取证工作。3、刑事关系:事故程度达到司法机关立案标准,司法机关应及时搜集有关证据,对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基于上述对事故处理可能涉及法律关系的认识,我们就相对清楚事故处理的基本目的:民事关系方面,善后工作和民事赔偿工作得到有效引导,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能积极协商;行政关系方面,行政部门要通过有效工作组织应急救援,及时调查取证;刑事关系方面,司法机关及时控制涉案人员,开展调查。

二、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点把握内容。

事故调查处理一般包括接收事故报告、有关部门救援、善后、调查取证、责任认定和追究等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应该把握的重点均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事故信息渠道及时畅通

事故发生后,时间意味着生命,能否及时报告直接意味着能否得到及时救助。事故报告这一环节,应该重点落实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宣传,让企业清楚《条例》的性质和具体规定,督促企业及有关人员知晓《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即:“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在实践中,我们处理过这样的案例,企业本身没有存在隐瞒事故的故意,却因为无知而未报告,在相关矛盾激化经媒体披露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介入,该企业行为最终定性为漏报。在今年的安月活动中,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和集中宣传时都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效果。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通知一定要衔接好。主要有:1、信息主渠道的报送,安监部门等接到事故报告后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2、向上级安监部门的报告。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将事故情况通知公安部门、劳动部门和检察院(如前所述,处理相应的法律关系需要)。在事故报告方式上,必要时先电话报告,事后书面报告。

(二)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从实践来看,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正是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和其它地方一样,我区已经制定总体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火灾事故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案和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各预案都以抢救人的生命为重点,明确工作机构、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预案制定后,有必要经常性开展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如在每年安全月期间,我区都组织开展大型的事故应急演练,检验相关设备的实战效果,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急配合等,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预案的实施效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有必要成立一个专业性强、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如我区就投资500万元成立集美区应急救援中心,统筹全区各应急预案的实施,事故发生后,救援工作更加有效、更加专业化。

(三)事故善后工作及时开展,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会赶赴事故发生单位,往往是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如在我们处理过的一起事故中,死者家属近50人围堵在企业门口要求立即予以事故赔偿等。因此,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开展。实践中,以下的程序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放任善后工作不管,必须有效掌控局面,因为善后工作涉及到稳定的问题,因此只能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督促、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整个善后工作由企业负责就可以而不管效果如何。综治部门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效介入。2、明确引导做好善后等工作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予以督促、引导:(1)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接洽等事宜,企业应当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沟通死者家属,这个工作会起到缓和紧张局面的作用。(2)协商善后和民事赔偿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引导。企业和死者家属协商尽快进行死者善后工作,明确民事赔偿的前提,即福建省关于人身伤害的相关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劳动部门、各镇街司法调解部门可以主动或应申请介入进行调解。这个工作能够防止死者家属因对有关规定不熟悉而无理取闹等。(3)督促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理赔问题。(4)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一直协商不下来或已经没有协商的必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督促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及时提交法院,进入司法程序(有些地区法院有专门设立处理类似问题的“绿色通道”)。实践表明,上述处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死者善后和化解纠纷工作。

(四)事故调查组依法成立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个法律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由安监局一家在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这实际上与有关规定是不符的,也必然不利于事故调查处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安监局是在政府授权的情况下,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不是调查处理)”。首先:政府授权程序要办理,依据是《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

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次,参与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单位有安监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条例》第22条作了明确规定。第三,经授权的安监局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组全面开展事故调查时,要避免出现只有安监局人员在调查取证而其他调查组成员没有参与调查,只是参加事故调查组会议。

(五)事故取证工作讲求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事故取证工作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规定的证据种类及时调取,要注意的是对容易缺失的证据要先安排取证。当然,事故取证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值得注意和总结:1、责任倒查方法。如在一事故中,死者是特种作业人员但没有特种作业证,我们就利用倒查的方法,先要确认他没有特种证的证据——再查当时招聘后的安全培训情况,这样,就很容易理清事故原因,认定操作员工、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事故责任。2、专家介入法。事故直接原因是认定事故事实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事故直接原因除了操作个人个体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必须科学地予以界定。目前,安监部门总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事故直接原因复杂,由专家介入是一个高效又很有说服力的做法。从几起由市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介入的事故处理情况来看。直接原因认定的比较有说服力,有些事故案件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后,法院也认可专家的意见。3、充分利用直接证据法。事故发生后,各当事人有可能基于种种考虑而回避相关问题,比如我们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就遇到事故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更加有效调取间接证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另一方面,我们应第一时间充分利用技术设备固定相关直接证据(相关致害物等)。如在一起高处坠落事故处理中,我们及时封存发生断裂的绳子,移送鉴定机构鉴定,调取现场监控录像,拍摄现场照片和录像等等,证据客观直接,效果很好。

(六)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要依法规范

按照《条例》第30条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该把证据情况和证据论证列入,才能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切实充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强调的是建立在各种证据支撑基础上的法律事实,而不是办案人员凭空猜测的事实。应该说,这也是调查处理事故应该十分注意的地方。

事故原因分析应该进一步予以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避免笼统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等之类的原因分析,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认定事故原因,如事故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未使用个人防护品”等;事故直接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具体列出)缺少,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事故间接原因:“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等。

事故责任认定方面,一般有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实践中一般不再认定“一定责任”或“部分责任”。具体来分析,直接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行为表现为:(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设施。领导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行为表现为:(1]没有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特殊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4)缺少或没有安全措施及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5)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就是指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以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七)事故责任追究要主体明确,实体和程序合法

1、事故处理的主体。如前所述,事故调查一般是安监部门牵头组织,而事故处理则必须依法明确具体执行的机关。如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交通运管部门,建筑施工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建设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对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对可能涉及渎职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

2、事故责任追究的内容。事实上,存在两种课罚行为的相互交织,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发生行为,在追究事故责任时,必须对事故发生行为予以追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行为中往往存在违法行为,是否予以追究呢?《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一般把事故发生行为认定为后果,而对事故原因的违法行为予以规定罚则。如:《安全生产法》第80条第2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总的来说,如果事故责任追究中已经吸收违法行为的处理,就不能再处理该违法行为,而事故处理中没有对相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则必须另行处理。

3、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都与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不一致,甚至有些标准会冲突,似乎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事实上《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的出台主要是要达到“依法治安”的目的,针对的是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理,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针对的是事故的责任追究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事故调查处理中就不难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了。

三、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其它问题

我们在调查处理事故过程中按照《条例》规定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事故调查组,检察机关也充分履行职责。应该说,这是个比较新的工作,关键是要明确检察机关在事故调查处理中职能定位。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的法律监督方面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比如在2007年,我区检察机关就有关事故责任人是否触犯刑事法律提出意见,最终由事故调查组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4起,追究刑事责任人4人,社会效果凸显。当然,检察机关也会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调查是否涉及渎职犯罪等。

上一篇:《小大人丁文涛》读后感作文650字下一篇:电视争夺**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