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精选9篇)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该考试具有两考合一的功能,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要求的主要依据,也是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作为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高中阶段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依据;语文学科考试结合北部湾四市同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三、命题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发挥考试的甄别、激励、选拔等评价功能。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着眼长远发展;有利于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二)基础性原则。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考查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状况,考查阅读与语言积累的质与量,考查语感形成水平与思维品质,突出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科学性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与形式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试题难易适当,表述清晰准确;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良好区分度。
(四)综合性原则。试题内容要课内外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焦点问题,考查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
(五)教育性原则。发挥试题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有机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引导关注现实,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珍视人类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考试范围
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语言特点
我们常说, 说明文的相关答题技巧和语言特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语言特点,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考查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特点。
(一)第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做题进行考察说明文的较准确的语言。例如文章中,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的语言特点。
这种答题格式为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通常选择下面这些词:“目前的”“完全”“所有的”等是从时间,范围来准确的说明了“黑匣子”的特点。
(二)第二种题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替换成别的词语? 并且简单地说明原因。
这种答题格式一般是:1.不能;2.加点词语在原来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3.要替换的词语是什么意思;4.如果替换了加点的词语,这句话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造成事物脱离实际的情况。5.加点的词语能体现这句话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
能否删除限制及修饰性的词语?
解答这种题目一般是:1.能或不能;2.找出修饰词语。例如:表示程度关系的有“非常”“几乎”等词语,表示数量关系的有“有余”“多”等词语,那么表示估计关系的有“左右”“大约”等词语;3.如果删去了这些词语,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脱离了实际;4.这也词语让说明文更能体现出内容的科学严谨。
(四)第四种题型
请说出不能删去某几个字或词的理由。
这些字或词往往都有固定的一些语法作用出现在句子中,例如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或者主语以及下面句子中某个现象的结果或原因,如果删去,既不符合句子的语法,让句子少了一些成分,导致语句意思不通顺;还会造成句子没有完整的内容,在逻辑上缺乏关联性。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种题型,最近几年中考语文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考的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
(一)列数字
通过数字的列举来说明,具有说服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保证内容准确无误的作用。例如文章中,“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就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密封盒异常坚固的特点,让读者对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
(二)打比方
运用暗喻、明喻等修辞方法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文章中“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飞行记录器的重要性,通俗易懂,以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三)摹状貌
经过详细的描写突出事物的体貌特征及特点,不仅能对事物形象进行生动说明,还能让说明文的阅读价值更高。
(四)引用
把以前的资料原话或某些名人名言引用到现在的文章中,作用是强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真实可考的。
(五)作比较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突出说明对象的影响、地位等特点
三、说明顺序及结构
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中运用逻辑顺序比较多。一般来说, 出现在说明文中的各种顺序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性语言,同学们可以通过出现的这些词语去辨别是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说明文具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这几种并不复杂的结构,找出文章结构,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互相铺垫,关系紧密,我们可以同时对顺序和结构进行理解分析。
四、中考中常见的说明文考点
最近几年最常见的中考语文考点包括:考察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分辨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以及最近几年常在最后出现的开放性题目等。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中,就比较全面的对我们提及的这些考点进行了概括,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概括黑匣子特征,根据自己推断和文章内容选择关于黑匣子介绍不正确的选项等。
五、结语
中考说明文的分值比例虽然没有记叙文、作文等高,再加上说明文不是每年都必考,导致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说明文不太重视。其实说明文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说明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复习课本时,讲透说明文知识点,重视技巧点拨,提高学生应试技能,鼓励学生多做真题和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等技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扎实做好说明文中考复习工作。
一、回归课本,讲透说明文知识点
有人认为,面对中考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再去复习课本,课本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中早已成为课桌上的一种摆设,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课本上的说明文是学生获取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些说明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选进中学教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本是教学之本、知识之基。中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就是寻源求根,尤其是在一些地市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呈现回归教材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认识,加强指导学生重点复习课本的经典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在对重要课文的复习中,重点讲解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点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做到重要内容不遗漏,难点知识要讲透,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技巧点拨,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是也是一种技巧的测量。虽然每年中考说明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终有技巧可循,甚至某一技巧可以在多个试题中反复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考说明文的时候,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能,节约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总体成绩。对于概括说明文内容的试题,可以从题目或关键语句中捕捉筛选,或者摘录重要文段的重点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尤其是要注意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如果没有以上明显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就要学会在概括重要语段段意之后,加以总结。针对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可以写出大概套路,让学生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如列数字的作用: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考场上,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对于与题目有关的重点语句最好用笔做记号,方便答题时参考,这样的技巧可以节约考场时间,同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说明文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多做真题,实战出真知
在考试之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中考说明文的模拟试题,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学生家长、教师有时很难选择,甚至由于无法辨别就购买那些质量不高的试卷,这些试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试题和答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最近几年各个地市的中考阅读真题,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搜索,只有真枪实战方能出真知、出成绩。一是中考真题充分体现命题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学会从命题者角度分析问题,培养“题感”。二是真题题目的设置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斟酌,严谨科学,而模拟试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推敲,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高。三是真题答案标准规范、得分点详细,对于老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参考性,而市场上的模拟题答案有时错误百出,得分点不详细,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考前大量做历年真题是个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
试题讲解是说明文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试卷讲解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失,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确保试卷讲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解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原则。学生完成了阅读题的训练,实际上经历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到鉴赏到评价到表达等涉及诸多方面能力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答题的思维记忆并不会马上消失。但老师如果把这个阅卷的过程拖得很长的话,学生的思维印记就会淡化乃至消失殆尽,这时候,他眼中就只剩下一个何题错何题对的印象了。因此,教师要在做完阅读题后及时讲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针对性原则。试题讲解,不可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三是发散性原则。试题的讲解,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来整理、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试题讲解课应力求有发散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对话、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说明文的信心。
中考说明主要内容有考试性质,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目标,考试方法,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以及具体细目表。
由于基础课程改革,部分区县成为了教改实验区,从02年秋季开始,海淀区进入课程改革。接下来的几年,英语都是由海淀区自主命题,独立完成,中考说明是由海淀区进修学校出的。而06年根据北京市中考改革领导小组的意见,文化课改为全市统一考试,试题由北京考试学院统一命制,分区县阅卷,中考说明也改为北京市教育学院出。由于教材不同,试题和说明有两套,分为“大纲卷”和“课标卷”,我们海淀区的考生应用课标卷。
05年中考说明和06年的课标卷说明基本一致,考试性质都为选拔考试,个别地方有一些不同。
首先,课标卷在考试指导思想体现了三个“有助于”:有助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有助于促进初中教学质量工作和平稳推进教改和素质教育。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05年说明非常详细地指出,考试要体现对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知识的考察,考试要有很好的区分度。
05年的说明更加体现了对于能力的考察以及明确表达了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
其次,05年中考说明指出了课程标准五级目标,对总体目标,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知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有助于考生在各个方面了解教材对于自己的最终要求。比如说05年说明在词汇上指出要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短语搭配。而课标卷没有详细指出
第三,课标卷有不规则动词表,而05年说明没有。
第四,题型示例上两本也有区别。课标卷只举了05年海淀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并标出相应难度。而05年说明选取了大量中考题并按题型进行了难度列举,十分详细清晰。
第五,05年说明有专为中考设计的复习指导及专项训练,在听力理解,基础知识,阅读完形,综合语言运用以及书面表达都有与中考难度基本相当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考生熟悉考试难度,更好的了解中考。
一、编写背景
《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六大条第14条
中考强化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考察,不过分强调对语法知识的考察,考查学生通过“泛读”“速度”,从阅读教材中获取、分析信息答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英语实用写作能力。
二、指导思想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促进教学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课改理念;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招生考试
三、修订原则
强调基础;能力立意;学以致用;关注人文
四、修订重点
优化试卷结构;
内容
题数
小题分值
分值小计
分值合计
听力理解
一、听对话选图
5
1
5
30
二、听对话或独白选择答案
10
1.5
15
三、听对话或独白记录信息
5
2
10
知识运用
四、单项选择
10
1
10
25
五、完形填空
10
1.5
15
六、阅读短文选择最佳选项
15
2
30
50
七、阅读短文还原句子(五选五)
5
2
10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5
2
10
书面表达总计
九、文段表达
1
15
15
15
试卷题型及分数分配
题型
分数分配
选择题
85
填空题
10
简题
10
作文题
15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控制在中考英语难度左右
五、重选参考样题
附录的变化:与课标一致
听力理解:五个选图的对话 五个听对话或独白的文章 一个听对话或独白记录信息的文段
示例(一)Tele Message
(二)Suggesstions for Weekend Activities
知识运用:完形填空:文章体裁不变:夹叙夹议
题目量减少为10个:3个名词4个动词2个形容词1个副词
参考样体与2015年北京市中考试题在测试内容和题目难度方面没有对应关系
附录语法项目表取消了2014年中考说明语法项目的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区分理解的动词,完全与课标一致,只;列出了考查的语法项目。
词汇表:所有数字、星期、月份为必须掌握的内容,作为整体认读而没有列入考试说明词汇表中;凡是由课程标准中可以由词根通过构词法变成的新词没有列在词汇表中;课程标准之外的词汇79个
六、特点分析:明晰范围、与课程标准一致;题型明确,考察方式留有空间;突出“能力立意”和“学以致用”;词汇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阅读广度和深度的增大;着眼初高中衔接
数学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数学学科命题要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兼顾教材,有利于指导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学科教与学的正确导向,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方向;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考查获取新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考查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和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角度,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角度,考查对数学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考查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包括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数学素质.适当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命题原则
2018年中考命题要体现:
1、科学性。要保证试卷内容的科学性,避免出现知识型、观点性、技术性等错误;试卷语言表述规范、准确、简洁、逻辑严谨。答案与评分标准科学合理,便于操作。
2、基础性。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学实际,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超不偏。
3、全面性。试题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不出偏题、怪题、死记硬背的题;试题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育性。命题要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适切性。试题要符合教学及学生的实际,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
三、命题依据
2018年中考命题要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龙东地区学科考 1
试说明”结合六地市初中数学教材和学生实际。
四、命题范围
在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中选择命题内容。以人教版“六·三”学制数学义务教育教材为准,以八、九年级教材为主。
五、考查内容与说明
(一)考查内容
在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中选择命题内容。根据我省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考查知识点具体如下: 数与代数
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会比较有理数大小;(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4)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5)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6)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7)掌握简单的混合运算;(8)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9)能灵活处理较大数字的信息。
注: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2.实数:(1)了解平(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立)方根;(3)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4)会求平(立)方根;(5)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6)能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7)了解近似数;(8)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9)会进行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注: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1)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及表示;(2)理解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3)会求代数式的值。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基本性质;(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3)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乘法运算;(4)会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运算;(5)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6)掌握分式及基本性质;(7)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注: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乘法公式指:(a+b)(a-b)=a-b,(a+b)=a+2ab+b;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 2
2222
5.方程(组):(1)会列方程解应用题;(2)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4)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5)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6)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7)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8)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9)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10)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注: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不等式(组):(1)掌握不等式及基本性质;(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3)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4)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运用。
7.函数:(1)理解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3)了解函数的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会求出函数值;(5)掌握一次函数及表达式;(6)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7)理解正比例函数;(8)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9)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0)掌握反比例函数及表达式;(1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12)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13)掌握二次函数及表达式;(14)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15)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对称轴;(16)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17)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18)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注: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空间与图形
8.相交线与平行线:(1)理解点、线、面;(2)掌握角并会比较角的大小;(3)掌握角度的简单换算;(4)了解角平分线及性质;(5)了解补(余)角及性质、对顶角及性质;(6)了解垂线,垂线段及性质;(7)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性质;(8)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9)掌握平行线的性质;(10)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11)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
9.三角形:(1)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高);(2)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4)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5)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6)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8)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9)3
了解等边三角形及探索其性质;(10)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12)掌握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10.四边形:(1)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式;(2)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3)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4)掌握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6)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7)理解平面图形的镶嵌。
11.圆:(1)理解圆的有关概念;(2)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3)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4)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5)了解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6)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7)了解切线的概念;(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探索并了解切线的性质和判定;(11)会计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12)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12.尺规作图
注:尺规作图在作法后不要求证明。
13.视图与投影:(1)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4)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14.图形的轴对称:(1)认识轴对称及探索其基本性质;(2)能利用轴对称作图,并能指出对称轴;(3)探索基本图形的轴对称及其相关性质;(4)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15.图形的平移:(1)认识平移及探索其基本性质;(2)了解平移作图;(3)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16.图形的旋转:(1)认识旋转及探索其基本性质;(2)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图形;(3)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4)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17.图形的相似:(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3)了解三角形相似的概念和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掌握位似及应用;(5)利用图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6)掌握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7)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8)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9)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
18.图形与坐标:(1)认识并能画平面直角坐标系;(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3)掌握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4)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19.图形与证明:(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定义;(3)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4)理解反例的作用;(5)体会反证法的含义;(6)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及依据;(7)掌握基本事实并能运用证明相关命题;
统计与概率
20.统计:(1)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2)掌握总体、个体、样本;(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4)会计算加权平均数;(5)会计算极差和方差;(6)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7)能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8)理解并认识统计的应用。
21.概率:(1)了解概率的意义;(2)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3)理解并认识概率的应用.
说明: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执行,加强对圆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的考查,其难易程度不超过教材上例、习题的难度。
(二)说明
1.试题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题量降低难度.个别试题源于课本,但赋予一定的新意或灵活性,使试题源于课本又异于课本,降低几何证明题的难度,适当增加合情推理题;依据课标不出偏、难、怪题,不出计算和证明烦琐或人为编造似是而非的题目,使学生复习时真正做到减轻负担,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2.试题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接触生活的试题,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能力的测试,以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3.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试卷长度与难度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满分值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数与式46.℅空间与图形42℅概率与统计12℅
试题易、中、难内容各占80%、15%、5%,整卷难度与2017年持平。
七、试卷题型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说明对象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时一般分三步:第一步大概浏览全文;第二步带着后面的问题阅读;第三步有针对性地精读。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中考考点, 如2006年河北中考16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此类题较容易, 考生只要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即可找到答案。
1. 看题目。
有些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如, 2008年河北中考《太空“清洁工”》、2012年河北中考《植物的抗旱本领》。
2. 观首尾两段。
有时候说明文没有题目, 那么我们就要认真阅读第一段, 往往在第一段的结尾引出说明对象;如果题目或开头仍找不出来说明对象, 作者会在文章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段落。
3. 抓住关键句, 自己归纳总结。
除了上面三个位置外, 有些说明对象不太明显, 需要我们关注文中的关键句和中心句, 自己归纳总结。
二、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09年河北中考14题“选文第2、3、4段的位置能否互换, 为什么?”这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 要求学生掌握三种说明顺序及其特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一般能从表示时间或空间方位的词语中判断出来,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等, 2009年14题就是考查逻辑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看清题目中要求是:找全文, 还是找部分段落, 弄清楚再判断。
说明方法也是必考的考点, “中考说明”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在中考复习中, 老师总结得非常详细, 并有相关的作答要求, 在平时练习时要举一反三, 牢固掌握。
三、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 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
近几年来, 中考说明文的文章选材一般都是介绍学生非常乐意的、知道的、通俗易懂的,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侧重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阅读文本的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I.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 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⑧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泽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墓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 D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 D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⑧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注:加*的内容,不列入2003年度考试范围。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共有26道题,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采用人工阅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常规卷”;采用机器阅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分卷”。“分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45分;试卷类型有A、B两种,每个考生只答一种。第Ⅱ卷为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占105分。
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分别如下:
1.语方知识和语言表达,9题,30分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分
3.古代诗文阅读,7题,26分
4.现代文阅读,8题,30分
5.写作,1题,60分
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如下:
1.单项选择题30%
2.多项选择题
3.古文翻译题
4.填空题
5.简答题
6.写作题
一、指导思想
初中升学考试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促进教学均衡发展;有利于初高中知识衔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方向;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考查获取新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应用书面材料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角度,考查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和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考查对数学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包括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的研究,增加探究性试题的设置,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增加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命题依据
《2016年中考改革方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齐齐哈尔市2018年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命题范围
以本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为基准.
五、考查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实行网上集中阅卷),满分分值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六、试卷结构
数与代数内容约占45%,空间与图形内容约占35%,概率与统计内容约占10%,综合与实践内容约占10%.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75左右.整卷难度与能力要求:基本能力约占50%左右,透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约占30%左右,综合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约占20%左右.试题易、中、难内容的比约为6:2:2,在后两个比中体现区分度.
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中单项选择题为10道;填空题为7道;解答题7道(其中包括计算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几何证明题(含圆)、统计初步应用题、一次函数图象信息题、综合与实践题、二次函数综合与探究题等).七、考查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中,命题内容要涵盖初中数学教材每章内容.为了升学考生更好的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加强对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圆、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根据我市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考查知识点具体如下:
数与代数(62个考点)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会比较有理数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4)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5)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知道|a|的含义(a表示有理数)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6)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
(7)掌握简单的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8)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9)能灵活处理较大数字的信息.
(10)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1)了解平(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2)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立)方根.(13)会求平(立)方根.
(14)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15)能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16)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17)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18)会进行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19)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及表示.(20)理解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21)会求代数式的值. 4.整式与分式:
(22)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基本性质.(2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24)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乘法运算;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乘法公式指:(a+b)(a-b)=a2-b2,(a±b)2=a2±2ab+b2;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25)会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运算.(26)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7)掌握分式、最简分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28)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5.方程(组):
(29)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30)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31)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32)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3)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5)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3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6.不等式(组):
(38)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39)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40)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4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7.函数:
(42)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43)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44)了解函数的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
(45)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46)掌握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会求出函数值.
(47)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8)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49)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50)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51)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52)理解正比例函数.
(53)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5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55)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56)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y=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57)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58)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k(k≠0)探索并理解k>0和k<0x
(59)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60)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61)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
(6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图形与几何(87个考点)
(一)图形的性质 8.点、线、面、角
(63)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64)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65)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66)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7)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68)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69)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9.相交线与平行线
(70)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71)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7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73)掌握基本事实: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74)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75)理解平行线概念;(76)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77)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78)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79)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5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80)了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0.三角形
(8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8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8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8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5)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6)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7)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8)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8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9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º,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º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掌握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9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93)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94)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1.四边形
(95)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96)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97)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
(98)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99)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的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100)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2.圆
(10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0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10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10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10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106)掌握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10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10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13.尺规作图
(109)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10)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111)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112)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14.定义、命题、定理
(11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114)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115)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116)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117)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5.图形的轴对称
(118)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了解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119)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掌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120)掌握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121)了解并识别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16.图形的旋转
(12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了解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123)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12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125)了解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7.图形的平移
(126)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127)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并指出平移的距离和方向.
(128)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9)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130)能综合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解决有关问题. 18.图形的相似
(13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并会判断是否成比例及计算未知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132)认识图形的相似,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3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与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推理、计算和应用.
(13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13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36)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利用所给三角函数的对应值,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137)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四边形的计算和简单实际问题. 19.图形的投影
(138)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139)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140)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141)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图形与坐标
20.坐标与图形位置
(14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会求已知点与坐标轴的距离.(14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14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理解图形变换前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145)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1.坐标与图形运动
(146)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147)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148)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149)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统计与概率(13个考点)22.抽样与数据分析
(150)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能处理简单的统计数据.
(151)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152)会用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153)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154)会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并会用其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155)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56)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推断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157)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 10
达自己的观点.
(158)能根据问题或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159)能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60)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23.事件的概率
(16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162)会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通过实验,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