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7教学设计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作7教学设计

习作7教学设计 篇1

昆阳一小 吴艳琼

教学目标:

1、营造自由对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谈星空的奇妙景象,消除学生习作的畏惧感。

2、多角度地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写想象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小小的船》作好想象的铺垫

1、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想象。我小时侯,也很喜欢想象,尤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出神地望着夜空,一颗一颗地数着星星,觉得那满天的星星特别有意思。

2、你们看过夜空吗?在平时的观察和阅读中,夜空中的什么让你特别感兴趣? 星座。(是的,那是星星组成的最美的图案)月亮。(什么样的月亮吸引过你。)

流星。(是的,那瞬间的美丽足以让人难忘)流星雨。(那可是天空中最耀眼的一场雨)月食。(这是一大天象奇观,吸引力很大)……

还有哪些有趣、奇妙的现象吸引过你?

二、感受想象世界里的星空,拓宽想象的思路

1、看得出来,夜空中的星座、月亮、流星……(相机板书:星座、月亮、流星……)都曾被同学们所吸引。不仅是你们,千百年来,那浩瀚的夜空总是以它神奇的力量,让许多人神往,浮想联翩。

2、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就曾为此写过一首小诗?(出示:小小的船)会读的同学请举手。

(1)指名读。感觉怎么样?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2)读得真美,一起读一读?声音轻一点,速度慢一点,再来读一遍。(3)夜空中,那弯弯的月亮在叶圣陶爷爷的眼里是什么?(小船、弯弯的小船)是小船,那深蓝的天空就是——(大海,浩瀚的大海)

坐在这样小小的船里,你可以(干什么)——和星星说话,驶向我要去的地方……(3)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轻轻的。

3、小船、大海,乘着月亮船去遨游,这是叶圣陶爷爷看到弯月所产生的想象。那么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会是什么呢?仔细听,边听边想。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什么? 指名说。

月亮是眼睛。小外甥为什么会说月亮是眼睛呢?

哦,月缺月圆,在小外甥的眼里,就是月亮眼睛闭上又睁开。你觉得这样的想象怎么样?

是的,很美妙,很富有诗意。

4、诗意的夜空,给人以诗意的想象。那段立男同学看到迷人的星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一起将书翻开到143页,轻声地读一读?(出示)谁来说说段立男同学想象到了什么?

当月亮最圆的时候,星星就少了;月亮弯弯时,星星就多起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月朗星稀。而在段立男同学的想象中却是一个故事。你觉得这样的想象怎么样?(奇妙、合理、大胆。)

三、担当角色,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1、是的,眼中是月亮,想象中它可以是小船、可以是眼睛、可以是花瓶,还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2、现在你们想看那迷人的夜空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遥望着夜空,静静地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它让你想象到了什么?(相机播放课件)

3、你看到了什么?你把它想象成了什么?

4、假如你会飞的话,你想飞向哪儿?会遇到谁?

5、假如你能像神仙一般会变的话,你最想变成星星还是月亮?变成它,你想干什么?

6.教师下水文展示,揭示方法。师:老师昨天晚上在遥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吉祥三宝》中的一句歌词:(投影出示:月亮、星星、太阳是吉祥的一家)

师:于是,我又想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家庭吧?他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太阳爸爸不和月亮妈妈、星星宝宝们在一起呢?想着、想着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这么一段温馨的故事:

一碧如洗的夜空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这座瓦蓝色的漂亮房子,很大很大。房子里住着热情似火的太阳爸爸,还有美丽而又温柔的月亮妈妈和数不清的星星宝宝。星星宝宝们既调皮又可爱。你看有时流星飞逝,那是星星宝宝在追逐打闹。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好象在说我困了,不跟你们玩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太阳爸爸悄悄地从东边升起来了,告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工作了。月亮妈妈和小星星们在家里静静等待爸爸的归来。这样的事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多么美好的夜晚呀!

教师小结板书:联系生活、真情流露。

四、明确习作要求,自由编写美丽的故事

1、想象是翅膀,拥有这样翅膀,它能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

2、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想象作文。(出示要求)轻声读一读要求,看看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得注意的。(1)根据星月进行想象

(2)可以写成仙境,或是故事,或是奇妙的旅行……(3)故事要能打动人。(4)题目自拟。

4、好,现在就赶快写吧!看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

五、点评。

1、请同学们暂时先将笔停下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朗读,提示:注意听,你觉得他的想象怎样?妙在何处?有什么建议?

习作7教学设计

习作7教学设计 篇2

“前习作教学”, 简单地说, 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 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 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 以此降低写作难度, 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 让学生有话可写, 想写。

为什么要实现习作教学的重心转移, 重视“前习作教学”呢?

第一, 从学生的习作现状来看, 学生“无米下锅”仍然是目前习作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

2009年笔者曾在湖南省范围內对五年级1947名学生就习作命题、材料、思路和习作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认为“没材料可写”的有93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47.8%。由此可见, 学生习作最头痛的还是“无米下锅”,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小学习作教学在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 “写什么”仍然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习作教学的“功夫”, 要花在动笔前, 在动笔前搭建学生与生活的桥梁, 调动情感, 激发其表达欲望, 切实解决好“习作源”的问题, 让学生有材料可写。

第二,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情况来看, 经验、语言的积累及表达欲望的激发是习作教学取得效果的重中之重。

叶圣陶先生认为,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就是说, 小学生在作文之前, 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积蓄的基础, 到作文时综合利用, 才能写出文章。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就对“前作文”教学有过研究, 他主张习作教学要贴近生活, 让学生走进生活, 为学生的习作开辟“习作源”。这对我们改变封闭式的“后习作教学”方式, 将习作教学的重心向“前习作教学”这个重心转移很有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所倡导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非常注重“前”写作教学, 通过办《班级作文周报》, 以发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以“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以及“优先卡”“才运卡”等形式, 激励并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从根本上解决调动学生写作欲望的问题。管老师的“每日简评”所做的是促使学生每日积累写作素材, 一周能积累五个写作素材。教师的评剧星, 是通过教师的成熟的眼光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好的写作素材的途径。显然, 重视了“前习作教学”, 学生有了写作欲望, 有内容可写, 效果自然明显。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所反映的国外母语教育及港台地区的语文教育所显示的理念, 都很重视作前指导, 注意降低写作难度。比如美国的全程习作教学,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视作前准备, 即学生动笔前一般都有搜集资料, 体验生活, 进行课外阅读等活动, 学生在多方积累与思考的基础上再动笔, 自然“有米下锅”, 也乐于表达。

第三, 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 情动才能辞发。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写文章的人情感躁动了就会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躁动是生成语言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当学生在生活中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时, 抓住时机, 让学生趁机宣泄自己的情感, 表露心声, 即让学生有感而发, 习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刘勰又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 读来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 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 读来则味同嚼蜡。学生习作前有了生活体验, 才能有一定的情感, 习作时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如果学生没有生活情感, 就没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 就写不出好文章。叶圣陶先生也一直提倡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 体验生活。提倡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习作时有习作材料可写, 有真情实感可发。“情动而辞发”是习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专家、学者和有识教师们的共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加强, 学生生活面和接触面越来越广, 学生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所好各异, 但总的来说, 每个学生都有爱好、快乐、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 习作教学如果很好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并且非要写出来不可, 不写出来压在心里非常不舒服。那么, 所催生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篇动人的文章。所以, 习作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激情十分重要。教师要变学生“怕习作”为“盼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习作教学”的主要途径有以下:

第一强化观察, 注重生活积累

目前, 教师厌教习作, 学生怕习作现象比较普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习作教学设计脱离了“观察”这一环节。“前习作教学”方式, 要求习作教学课堂开放、题材开放、思维开放、习作过程开放。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 走向中课堂, 走向大课堂。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和事。在观察与体验中获取鲜活的习作素材, 获取真情实感, 然后动笔成文。

一般来说, 学生的观察越全面、越细致、越深入, 习作内容就越充实。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呢?

首先, 要掌握观察方法, 学会观察。

定向观察:就是预先确定范围或目标的一种观察。这种方法便于指导, 使学生获得观察的基本要点。如根据季节变换, 带领学生观察公园、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确定观察的重点和观察顺序。观察人物时, 可从外貌、衣着、动作、神态等进行观察。

比较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为了发现事物的差异, 抓住事物的特点, 常常用到比较观察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 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 美好的与丑恶的同在, 因而要自觉运用横比、纵比的观察, 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连续观察:强调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生活中, 像树木花草的生长规律, 小动物的生长过程, 需要连续观察, 做好记录。为了取得观察效果, 观察时应有目的、有重点、有研究, 并不断前后对照, 修正认识, 掌握其生长特点。

全面观察:养成全面观察的良好习惯, 对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意义很大。因为生活本身是千变万化、复杂多端的, 学生在观察同一事物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事物的不同侧面, 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

其次, 在观察中积累。

狗熊掰棒子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成功的积累。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无论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 还是对客观存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都要随时记录下来。

(1)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 分门别类进行观察记录。既便于记录, 又便于查找、比较和选择。

(2) 要定期、定时地交流观察內容, 积累习作素材。用班会、故事会、板报、新闻园地等多种方式, 给学生提供交流积累的机会, 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此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只有不断地丰富积累, 才能使习作材料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第二, 重视阅读中的积累

加强课内阅读积累, 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 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时代气息。在教完毎篇课文后,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不同特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积累。比如做读书笔记就是进行阅读积累的好形式, 它可分为四种形式:

(1) 摘抄型。如把格言警句、优美片断、历史典故分类摘抄下来, 既可积累词汇, 增加知识, 又可启迪思维, 提高认识, 对习作很有好处。

(2) 归纳型。也叫提纲型。学完一篇课文, 根据原文的內容和结构, 围绕中心主题, 在理解、分析、归纳的基础上, 把各段要点, 全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下来。写这种读书笔记是分析和归纳两种思维方式的交替使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感想型。即读后感。因人而感、因事而感、因物而感、因景而感。

(4) 评价型。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或真或伪, 或善或恶, 或美或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內容。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吸收, 怎么会有尽情地习作倾吐!没有阅读滋养的心灵是沉重的、枯萎的。阅读除了能获取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外, 更有深广的精神內涵。它告诉我们:做个阅读之人, 才能做个有根之人。当然, 阅读也要有科学的方法, 如果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充塞记性, 任悟性和良知空虚”, 那么, 这只能是一种用来填充时间而无法用来填充心灵的阅读形式。我们要把阅读、记性、悟性和德性融为一个整体。让阅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情感的碰撞;进行智慧的较量, 进行语言的积淀;进行思想、个性的奠基。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 视野在思考中开阔

(1) 重视想象与联想。《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我们知道,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

“想象作文”与平时作文中的“想象”有所不同。平时小学生写作文也要想象。实质上, 所有作文都缺不了想象。作文中还有的是重新组合材料的想象。我们在小学生作文训练中, 为了把景物写得更美好, 把事情写得更富有意义, 把人物特点写得给人印象深刻, 可以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积累, 根据作文需要, 加以重新组合, 然后构思表达。写的也是生活积累, 但不一定是自己完全亲身经历。因此, 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 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 进行想象作文的指导, 是当前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进行“前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

(2) 学会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 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如一学生在观察校园垂柳时, 发现一枝条上两头叶子大, 中间叶子小的现象, 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就来问老师, 老师告诉他中间原来的叶子可能是被摘掉的, 现在是新生出来的。他似懂非懂地问:柳叶是不是像壁虎的尾巴一样有再生功能呀?通过追根求源地发问, 明白了柳树在发芽生长期, 柳叶有再生功能。柳树不仅在秋天有落叶, 在生长过程中也有落叶现象, 在落叶处会抽出新的枝条, 这叫新陈代谢。

学生在观察时, 无论运用哪种思考方法, 能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进行推理, 作出正确判断, 认识事物就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思维就可得到科学的锻炼而逐渐走向深刻。掌握这些方法, 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调查研究和用事实说话的良好习惯, 丰富生活积累的内容。

第四, 内容在活动中丰富

(1) 课堂游戏的地位不可忽视

游戏是灵感唤醒的主要通道。课堂游戏是调动学生写作激情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坚教授认为“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 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 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 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 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 是达到‘前’作文教学目的的必然手段。”游戏的方式有很多, 如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做哑剧、唱歌、画画等等, 都是常用的游戏类型。这样,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⒉课外探究活动将习作教学引向深入

习作中的调查探究活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它能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课堂结构, 把习作指导延伸到课前, 在实践中组织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对课前调查的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 倾吐真情。

比如, 生活调查作文在近代日本语文教学中就已出现。日本昭和时期就提出了生活调查作文的概念。二战后, 日本的生活调查作文不仅仅是作文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自然社会的观察调查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调查, 自我定题, 收集、查阅资料, 调查访问, 以文字形式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生活调查作文更关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生活体验。这种研究对我国的习作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要以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实验, 获得感性的认识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有一种天生的表达欲望, 在感知体验后, 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比如一教师在一次读后感的指导中, 先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活动。有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老师, 你说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教师听后随机引导:“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要看他所做的事情对大家有利还是有害。”,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认真地阅读了相关书籍, 从书中找出了很多论据, 写出了很有特色的探究式的读后感。

《习作7》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做到了课堂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叶圣陶的小诗《小小的船》目的有二,一是感受星空的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是为了引出主题,自然,不生硬。然后,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夜空中或阅读过有关夜空的书籍中,夜空中的什么让你特别感兴趣。这一环节可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正是为习作酝酿写作素材,有了想象的内容,才有写作的灵感,学生头脑中有了想象中的表象内容,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动口说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会说才会写,会写才是真。之后是学习例文,再次强调“小作者看到了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完例文,就让学生观赏夜空图片,由抽象到具体,同样让学生观看后畅所欲言。最后教师下水习作,给学生做表率。课堂始终围绕“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一主题,使“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2、注重说的训练。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与汇报,不仅拓宽了学生习作的思路,避免了思维的单一,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为下笔成文打下基础。

3、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主习作空间做到了想象自由,表达自由,体现了学生是想象与习作的主人。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甚至年纪越小,想象越丰富,越大胆,越新奇。我抓住儿童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浩瀚夜空。表达自由,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技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大胆想象和自由表达。真正为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得到贯彻落实。

4、培养了学生赏析与评改作文的能力。赏析作文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当学生自己的作品被朋友赏识、分享时,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评改习作,是情感的再次体验与交流,创设学生互评教学情境,让活动中有对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学生通过取长补短,既增进了了解,又加强了合作,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共同提高。

我认为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也是我备课中的不慎之处是:

1、学生知道想象中做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课中也强调了,但究竟怎样想象才是贴近生活,才是联系实际,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学生头脑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就像甄立杰想象到的:对衣服说一声“变”,衣服就会自变颜色。他认为,这样的衣服多么神奇,这就是我的美好想象。而她就不知道这种想象是脱离实际的,是空想,也就是说无论经过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让衣服说变就变,这就给人神话般的感觉,它不属于想象的范畴。老师在习作中应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指导,比如,在习作之前,可以出示一些句子训练,有想象合理的,有想象离奇的,也就是不合理的,让学生分析,判断,提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学生就不至于习作中出现想入非非,凭空想象的现象了。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一点,由此我想到,讲课是次要的,备课才决定讲课的成功与失败。

2、评析作文中,学生善于发现优点,寻找问题,找到了问题,学生知道去修改,谈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认为学生只做到了蜻蜓点水,但究竟如何去修改,怎样修改,才能恰到好处,学生谈的就不是那么深刻了。这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犯同一个毛病,我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儿过,应在修改处引导、点拨,尽量让学生去改,使之完美,让汇报的学生和评的学生都明确:这样修改好多了,心中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才真正达到“评”的作用。如何修改,如何修改得更好,这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今后的作文课上,应力足引导学生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是我今后习作课的努力方向。

习作7教学设计 篇4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倪思春

一、习作要求

我们已经读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选玩具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习作7,学生通过前六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加之三年级学生属中年级学生,喜爱童话故事,并喜欢大胆想象自编故事,因而设计本次编写童话的习作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习作水平。为了让学生们对小动物有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本次习作还特在习作要求下方安排了例文,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2.学生进入一种童话故事情境,进入角色投入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3.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恰当的语言,使故事内容更加丰满,也能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1.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能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清楚、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五、教学设计思想

1.引导孩子们进入一种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童话故事的情景中,投入到角色中去;

2.孩子们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启示,体会到合作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意义;

3.激发起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不让写作成为负担,而是孩子们个人情感抒发的工具。

六、教学准备 1.课件、《怎样编写童话故事》微课 2.玩具

七、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话故事,进入情境

1.同学们读过不少童话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童话故事吗? 学生说一说

2.同学们读过地方童话故事真不少!你们都喜欢童话故事,想不想写童话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写童话故事。

(二)观看微课《怎样编写童话故事》,了解童话故事要素;

1.我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你知道童话故事中什么是必不可少的吗?请观看一个视屏;

(学生观看)

2.交流:从这个视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人物:

时间: 地点: 故事:

(三)读例文《找饿》,借鉴写作方法;

1.自由阅读例文《找饿》,看看这个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时间、地点、故事又是什么?

2.读后进行交流。

(四)摆玩具,编故事

1.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两个人(或三个人)合作编一个故事; 2.学生进行创作

(1)把你们刚才编的故事写下来;(2)学生写作。

(五)全班交流赏析,指导修改

1.大家写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把自己的故事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读作文,老师进行点评。)2.谁能把自己写的故事演一演?

习作7导学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活动一:主题阅读

阅读教师编写的描写体验活动的习作,完成阅读任务,为自己习作积累篇章和语言方面的范式。

编写主题阅读材料,提出阅读要求:想想体验活动的经过,画出体验活动中描写感受的语句。

内容一:《“护蛋”》《体验黑暗》《尝试》《今天我买菜》《我做讲解员》《我当小老师》

内容二:搜集和摘抄形容心理(担心、紧张、兴奋、遗憾)的好词好句

活动二:实践准备

1.学生分好小组

2.全班组织体验活动: 包饺子

3.本教案所组织的活动: 活动名称:包饺子

活动概述:大家分组一起包饺子(不会的学生边学边包),品尝饺子。4.活动过程:

(1)包饺子

(2)吃饺子 巩固练习

小组内进行比赛,看谁包的饺子又多又漂亮。拓展延伸

回家把今天的包饺子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参与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回味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把过程写具体,把感受写深刻。

【学习重点】把体验活动的过程写具体。【学习难点】把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写深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活动三:宣布活动谈感受

通过回忆的方式交流宣布活动时的感受。

1.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组有关体验活动的文章,也为今天的体验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包饺子的体验活动(贴上课题)

2.引导学生回忆:当老师宣布这个活动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四:回顾体验作采访

口头表述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

1.口述活动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活动的过程,可以把感受加进去)

2.采访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主要抓住包饺子前的期盼;包饺子时的担心、得意、骄傲;品尝饺子的感受)

活动五:例文赏析明要求

1.出示教师下水文片段:

2.学生自读,找出这个片段的优点。

3.交流,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板书:过程清晰,描写具体,感受深刻)巩固练习

习作: 难忘包饺子

拓展延伸(可能出现的感受:有趣、新奇、困难、简单„„)

做一做,写一写:

习作7教学设计 篇6

一、叩问:习作原地踏步的原因

习作教学之所以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教师与学生均没有走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

(一)在“终点”中迷失“原点”

写作教学的“原点”是什么?语用学认为:写作即交流。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符合现实世界中的写作规律的。但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通过写作”完成交际的意识,教师为了写作而教,学生为了写作而写。在写作成品这个“终点”里迷失了对写作的“原点”的思考与追问。

(二)以“解释”来代替“解决”

这个“解决”主要是指解决写作困境,解决交际需要,指向的是“人”。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指向写作的客体———文本(写作成品),是从怎样写好“文本”来思考写作的,着眼点是对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解释”,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写作需要与写作困境。

二、嬗变:基于原点的交际写作

(一)写作指向交际的需要

写作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强调要有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并从交际的目的和交际的对象的视角来打量写作的文本。

(二)教学瞄准写作的困难

交际习作从传统的关注写作“文本”转向关注“人”的写作困难,并从写作的困难入手展开教学。

三、践行:交际习作的教学路径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交际习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依据写作样本,用数据确定写作目标

作为母语课程,学生的写作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是局部性的要素不足。教师只有找准这些局部性的不足,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用“经验判断”来代替“写情分析”,导致“经验判断”与“实际写情”的不相符。交际习作强调基于学生的写作样本,进行学情分析,研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含混复杂的,总是夹杂着大量的枝节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仔细甄别学生写作样本中的关键性问题,并聚焦一处进行微化处理,使得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我们倡导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写作内容与目标。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通过分析写作样本,得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从表1所得数据,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把握学生写作的主要困境———事例不典型,并由此确定写作内容与目标。

(二)创设交际语境,从交际视角展开写作

整体语言之父古德曼认为,整体语言希望学校的语言学习回归真实世界……当语言是完整的、真实的、相关的;当语言具有意义,且有实用功能;当语言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语言是很容易学习的。因此交际写作强调:当写作目标和写作内容确定之后,需要创设交际语境,将这些内容镶嵌进去。从具体的写作任务、明确的读者对象、切实的交际目的入手开展写作。就苏教版教材而言,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创设交际语境。

1. 现有语境的直接利用

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语境的创设,倡导习作的交际功能,很多习作直接就可以作为语境使用。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用以上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教学时就可以直接使用。

师:同学们,端午节就要到了,班级的黑板报正在征稿,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为班级撰写稿件吧。我们的黑板报是写给同学们看的,所以你的语言应该怎样?

生:应该写得通俗易懂。

师:黑板报的篇幅有限,所以作文的字数应该?

生:字数不能太多,语言必须简洁。

利用教材的情境,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有了读者意识,学生的语言就会通俗易懂;知道是为黑板报供稿,学生写作的篇幅就确定了。如此,习作就变成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读者对象、有规定的篇幅的真实写作,写作就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2. 教材语境的改造使用

写作的话题、读者对象、写作的任务是交际写作的关键。但在教材中,有些习作这三个关键要素不全。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的语境进行改造,将这三个要素补全。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创设以下语境:“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做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请你选择一位你最熟悉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猜出你介绍的是哪一位同学。”

话题是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同学,读者是小伙伴,目的是让大家猜出自己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从读者的视角,选择内容和语言展开写作,以期达成交际的目的。

(三)创生表达知识,用支架指导写作过程

交际语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解决了一些写作的问题。但是因为受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的制约,学生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根据学生写作学习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从而为学生写作学习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笔者在实践中认为,一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1. 唤醒生活经验,提供“写什么”的援助

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会因为没有习作内容,不知道该“写什么”而需要教师的帮助。例如前文介绍的读后感,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写,笔者设计了以下支架,帮助学生找到“写”的内容:跌宕起伏的情节、荡气回肠的故事、画龙点睛的语言、发人深省的感悟。

2. 创生表达经验,提供“怎样写”的帮助

表达经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语识、语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这些语文经验的缺乏,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是不能准确连贯自如地表达,不能实现“意→言”之间高效自如的转换。这是需要教师给予帮助的。需要教师设计集体的交往环节,在具体的交往中借助已有的经验不断创生。

例如,在上述介绍熟悉的同学习作中,学生对从哪个方面进行介绍有困难,教师可以在交往中提供以下帮助:你最熟悉的同学哪里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她)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他(她)的性格怎样?

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外貌、兴趣、性格等方面去介绍自己熟悉的同学。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具体的教授,而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总结的。是知识的创生,而非知识的讲授。

(四)搭建交往平台,从读者视角评改写作

学生习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此完结,而是体现着教学正走向更高的价值追求———言语交往。这时,需要教师搭建交往平台,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交际目的达成为原则,进行评价。如果被读者认同了,就证明写作成功了,反之,就意味着习作在功能呈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缺陷,需要作者进一步的弥补和修正。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要求编个童话故事读给小朋友听,使他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1)如果你有这个坏习惯,读了他(她)当年的作文,你愿意改正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通过故事来说服他(她)?

交际习作主张为言语的运用而写作,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意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它不能解决所有的习作问题,还必须与读写结合、创意写作等一起作用,才能共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自1904年写作课程独立设科以来,已历时百年有余,但是写作教学始终原地踏步不前。究其原因,教师与学生均没有走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误区。而从实际出发的交际习作则是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写作,原点,交际

注释

国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7 篇7

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7

习作7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今天,我们来写故事。 把课文中读到的.故事写下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来,先自己练习说说其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将要写下的故事题目和主要内容。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组织同学汇报:谁来说说你或者你们组写出了什么故事? 根据学生编出的故事,相机生成,提炼出编故事的要点: (1)有情节 (2)有意义。 3、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 大家写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一说。 4、指导学生怎样写: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你写的故事让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讲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5、教师点拨,总结: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请大家试着把故事编得有趣儿,让大家都喜欢听,同桌互相讲一讲,相互提提建议。 大家看,咱们班的同学多了不起,编什么样的故事,怎么编故事,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是编故事的能手,一会儿,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有没有信心写好? 6、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说出各自的想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编故事要有情节,有意义,有创意。 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提供好方法。 同桌互相讲编出的故事。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习作7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周围的生活,能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生活中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想法。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多幅图片,准确把握图意,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连贯、具体、生动地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重难点:通过合理丰富而独特的想象、连贯、具体、生动地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说生活中的小事,唤醒生活体验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对善于倾听的的耳朵,一个聪明的大脑,生活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简单说说生活中你的发现。(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感人的画面与大家交流。)

2、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老师倾听为主,适时简单点拔、引导。

二、谈谈例图中的内容,学习感受生活

1、走进例文、例图,初谈感受。

(1)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酸甜苦辣的,什么画面,什么故事,什么味道都有。有一个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和爸爸一起回家的路上就发现了这样一件事:(课件出示:........)(2)读一读这段话,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紧张、恐怖,或者心理砰砰直跳”)

2、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观察画面,了解事件,说清图意。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这位小朋友从现场拍摄的画面吧。(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简单说一两句:小燕子被大货车撞死了,另一只燕子飞来想救他没救成,很伤心。学生的发言应该是不唯一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发言。)

(2)请同学们看着每幅图,试着说一两句话,然后再连成一段话。(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第一张照片:一只倒在路上的燕子,可能是被大货车撞死。第二张照片:另一只燕子飞到倒在路上的燕子身边,关心的凝视着它。第三张照片:一只燕子正用力扇动着翅膀,呼唤倒在路上的燕子,希望他醒过来。第四张照片:那只燕子拍打着翅膀,用爪子努力的抓着它,想把他带走。第五张照片:那只燕子终于绝望了,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教师鼓励多元想象,并引导学生确定两只燕子的关系,比如朋友、夫妻、母子、父子、兄弟等)

(3)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个人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观察多幅图的方法:先整体把握图画,了解主要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画面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清楚,思考这几幅图合起来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仔细观察局部,再统观全局,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观察。

4、重点指导,学会具体表达

刚才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清了发生的事件内容,我们还要学会把事情说具体。

(1)如何把事件说具体,我们共同出出主意(预设: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说具体,还要进行猜测、想象等,再简单写写周围人的表现等,老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给与鼓励,激发表达欲望,尊重自主发展)

(2)我们试着来说说,先说说哪幅画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并说出你的感受。

(3)重点指导第三幅图

(预设:另一只燕子正张开翅膀准备保护自己已经死去的朋友,这种友情打动了我。)

展开合理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如使“燕子”开口说话,换角色想“燕子”心理活动等,还可以想象图上没有的画面。请大家仔细观察站立着的燕子,看看它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怎样的神情?它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5)小结:这些同学已经从燕子的眼神中才想出他在想什么,说什么。所以说的很感人,从小燕子的神情和动作中,揣摩出他好像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可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合理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会把事情说得具体生动感人。(板书:仔细观察合理想象)(6)情感升华

雨在不停的下着,无论那只活着的燕子怎样的呼唤,受伤的燕子已经没有了反应,无情的雨飘落在它蓬乱的羽毛上。如果活着的家燕是妈妈,看到女儿永远离去,它会说些什么?如果他们是兄弟、朋友呢?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呢?(预设:)

(7)小结:一幅静止的画面,一个感人的事件,在我们合理的想象中,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再现了这个真实的场景,这就是具体描写,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写出你感受最深的画面。(板书: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5、学生学写一个画面。

6、评作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7

芒棒中心小学

马荣素

习作7教学设计 篇9

请你在三分钟时间内完成如下的小测试:

1.请你写出五种水果的名称: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五种小动物的名称:____________

3.请你写出五位科学家的名字:____________

注:只要在测试纸的右上角写上年级和姓名, 其他题目不用做。

这道题是赵老师为他的学生出的, 他刻意将“注”的内容放在边角而且字体那么小。很显然, 这道题决不是简简单单让学生写出那些名称、名字, 其意图, 一是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 二是要创设习作的情境, 让学生乐写、愿写, 有话可写。

对此话题同样感兴趣的还有来自江苏的毛家英老师, 在QQ交流群里, 我们和赵老师进行了预设。赵老师认为在这个话题下全部学生都会得零分, 毛老师则提出异议:“不排除有细心的学生就是按照要求只写了年级和姓名呀?”赵老师说:“那当然很好啊, 这是‘正面’的例子, 学生习作时也会有话可写。比如学生拿到这张测试纸看到‘注’里边的内容后, 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忙碌地做题, 他肯定也会有想法的。听到老师揭晓成绩时, 他又会有心理活动, 也是会有话可说的。”我们听了都感觉很有道理, 学生如果不先看完纸条上所有的字就马上答题的话, 他在做完测试题后再看到这一行小字, 肯定是追悔莫及, 此时他的心里肯定会有很多的想法, 在进行习作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了。即使有的学生看到了那些小字, 按要求不做题, 但他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做题, 自己却坐在座位上, 是不是心里也会产生矛盾呢?是不是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呢?毛老师决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第二天, 毛老师雷厉风行地在班里进行了测试, 并将过程记录了下来。

测试三分钟

毛家英

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 我特意把前门、后门都关了, 还用夸张的语调说:“今天, 我要利用放学前的时间来做一个小测试。”教室内有点小骚动, 我知道孩子们都怕测试, 况且现在已经是放学时间了。不过我不动声色, 继续说:“这次小测试只需要三分钟, 注意, 只能做三分钟!”

听到我说三分钟完成测试, 刚才的骚动不见了。我请四位学生分发这些小测试纸, 不过我反复强调:“发纸的同学只能反着拿, 然后把有字的一面合在课桌上。拿到纸的同学不许偷看。”我还要求所有学生拿出钢笔, 不能拿铅笔, 待会儿做测试题用。

四个学生在发测试纸, 我呢, 自然是盯着全班学生, 防止他们偷看。看看所有学生都拿到了测试纸, 我继续说:“待会儿我宣布‘开始’的时候, 大家赶紧把纸翻过来做, 注意, 只有三分钟时间。三分钟一到, 必须马上停笔, 并且把纸翻过来, 等我宣布‘上传’的时候再从后往前传。”我怕有些学生听不明白, 又重新强调了一遍。看看学生都明白了, 而且都满怀信心地准备接受测试, 我随即宣布开始。

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做着题目, 我在暗自好笑, 果然如我们预料的一样。不过每过一分钟, 我都一本正经地宣布时间, 我就是想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我一边计时一边巡视, 还真发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学生———章越凡。一分钟过去了, 她没动笔。一分半钟过去了, 她还是没有动笔。但是可以看出, 她坐在座位上有些不安。两分钟到了, 她仍旧坐着没动笔, 但是似乎有点犹豫。我觉得能有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很不错的, 就怕她在最后的一分钟内动摇, 所以走到她身边, 经她同意后我先收了她的测试纸。

三分钟一到, 我立即宣布停止。当学生们把测试纸从后往前传的时候, 很多学生问:“老师, 要不要写名字?”我一反以前有问必答的态度, 避而不答, 只是要求他们快点往前传。有的学生还不死心, 继续发问, 我还是不答。最后测试纸全部传到讲台上, 我又故作神秘地说:“我马上就能揭晓分数, 想不想立刻知道?”在他们大声回答“想”的同时, 眼里、脸上却是大大的问号。我要的就是这效果。

我在讲台上快速地翻看他们的测试纸, 一会儿工夫结果揭晓:“全班45位学生, 44位0分, 1位100分, 这位100分的同学就是章越凡。”这次的骚动可是显而易见的, 大声叫的, 不服气的, 甚至还有敲桌子的……我依旧不动声色, 只是笑着请章越凡说说她得一百分的原因。当章越凡讲明原因后, 没看到“注”的学生低下了头, 看到了但是没当回事的跺起了脚, 看到了也明白该怎样做, 但是没办法改的学生撅起了嘴……我让他们说说从这个测试明白了什么, 有的说做题要认真细心, 有的说做题前一定要先看看题目, 也有的说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做, 自己千万不能随便猜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会审题”四个大字。

随后, 我要求学生把刚才的这个过程写下来, 有三点要求:一是把过程写清楚;二是要加入自己的内心活动;三是结尾稍微点一下, 此次测试让你明白了什么。

当我问学生们会不会写的时候,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那声音响亮得让人感觉都快要冲破教室屋顶了。

我微笑着读完了毛老师的文章, 毛老师将整个过程设计得滴水不漏, 不给学生任何喘息、揣摩、反悔的机会。整个过程, 时间控制得很严格, 要求很明确, 监督很到位, 环节也很紧凑, 而且毛老师对整个过程的观察特别细致。读了毛老师的文章, 我似乎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有灵气的孩子, 一位执著、细腻、爱学生的老师, 感受到了这是一个融洽的集体, 学生拥有着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在这愉悦的氛围中锻炼了能力, 习得了方法, 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第三天, 毛老师将学生的文章发到了自己的博客里, 学生们写得真好!下面是一位看到“注”但没当一回事的学生写出的自己当时的心理———

今天快放学的时候, 老师拿着一沓不算太大的长方形纸走进了教室, 她说要进行个小测试, 并且让四位同学把纸发下去, 不过要反放在桌上, 还不许我们偷看。测试纸发到我桌子上了, 我开始紧张了, 心想, 这不会又是通知打针的吧, 我可是最怕打针了!随着好奇心的增加, 我越来越想翻开它看看。我的手几次不由自主地伸了过去, 但一想到老师说的话, 又缩了回来。

测试开始了, 我看到了四道小题, 第一题是写出五种水果的名称, 第二题是写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第三题是写出五个科学家的名字。我继续往下看, 最下面是“注”:在右上角写上班级和姓名, 其他都不用管。其他都不用管?这是什么意思啊?老师说要做测试的, 可这上面却写着“不用管”, 到底听谁的啊?哎呀, 管它三七二十一, 老师让做就做。

(闫娜)

这段文字将过程写得很详细, 而且, 她居然还想到了“打针”。那“几次不由自主地伸出手”, 和“到底听谁的啊”足以表明学生当时矛盾的心理。

再来看看唯一一个得到满分的章越凡的文章———

今天放学时, 毛老师手上拿着一叠纸走进教室说要做一个小测试, 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内容。老师叫四个同学把那叠纸反过来发在我们的课桌上, 我们都很好奇, 真想翻过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内容。

开始答题了, 只有三分钟的时间。我翻过来一看, 原来就是让写水果名和科学家名而已, 简直太简单了。可是当看到最后写着“在测试纸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 其他的题目不用做”时我想:到底要不要做呢?这句话是蒙人的还是真的?我左思右想, 最后还是果断地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写在了右上角。但是, 看到别人都在认认真真答题时我又犹豫了。我只写班级和姓名, 会不会是错的呀?我开始紧张起来, 几次想提笔做题, 可是班级和姓名已经写上了, 怎么改啊?怎么办?怎么办?我甚至有点冒汗了。正在这时, 老师走过来把我的测试纸收掉了, 我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三分钟时间到, 所有测试纸上交, 大家还在热烈讨论写哪些科学家是对的, 可我什么话也不敢说, 生怕别人笑话我。

老师要揭晓成绩了, 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想:我完了, 我肯定全错了, 这下死定了!当老师说到“这位100分的同学就是章越凡”时, 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啊?真的是我吗?直到老师叫我说说只写班级姓名的原因时, 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天哪, 真是虚惊一场啊!

最后, 老师告诉我们, 做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否则会吃大亏的。

这个章越凡多有意思, 她审题正确了却还有如此多的心理活动, 还真如我们预设的一样, 经历了一番很艰难的思想斗争呢。她把自己当时的所有想法都真实地展现给了“读者”, 从“开始紧张”到最后的“虚惊一场”, 过程写得完整, 也很具体。这些想法是真实的, 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生动有趣的。

毛老师这次的习作指导无疑是成功的, 我们从中能得到点什么启发呢?我认为, 首先,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习作的环境, 兴趣是第一位的。再者, 就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习作的过程, 做到有话可说。这样, 激发生活的情趣, 有了亲身的实践, 有了自己的感受, 诱发学生的语言, 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们就能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来。

上一篇:如何运营一个微博下一篇: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