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有的有的(精选11篇)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下面是用有的有的仿写排比句(精选50句),请参考!
1、早晨我去公园晨练,有的人在跑步,有的人在做健身操,有的人在舞剑,有的人在踢毽子,还有的人在玩空竹。
2、那些雨滴有的落在屋檐上,有的撒在田野里,有的挂在了树枝上,还有的跟随着小溪奔流进大海。
3、大家在操场上玩,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跑步。
4、公园里面人真是不少,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打太极拳。
5、天上的云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怒吼的狮子,有的像温顺的绵羊,有的像威猛的巨龙。
6、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踢毽子,有的拔河,有的做游戏。
7、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的像羽毛,有的像绵羊、有的像鱼鳞、还有的像高耸的宝塔。
8、今天早晨我去公园晨练,有的人在跑步,有的人在做健身操,有的人在舞剑,有的人在踢毽子,还有的人在玩空竹。
9、广场上的人很多,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跳舞,有的在追逐打闹。
10、天空的云朵千姿百态,有的像巨龙腾飞,有的像火凤浴火,有的像雄鹰翱翔!
11、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在天空中掠过,有的在屋檐造房子,有的唧唧喳喳的叫像在唱歌似的。
12、操场上的同学真多啊!有的同学在打球,有的同学在踢毽子,还有的同学在丢沙包。真是丰富多彩啊!
13、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他们有的画画,有的跳舞,有的做游戏,还有的看画报。
14、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洒水,有的擦桌子,有的扫地,有的倒垃圾,很快就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15、那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菊花,有的犹如一把撑开的伞,有的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有的好似一盏盏精致的灯笼。
16、公园里的花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是白色的。
17、花园里的花真美啊,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还有的已经绽放了。
18、今天去春游,有的同学带面包,有的带水果,还有的带饮料。
19、晴朗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有的如劈波的帆船,有的如矗立的高楼,还有的如撒欢的牛羊。
20、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餐厅,有的服务员在扫地,有的服务员在擦桌子,有的服务为客人在上菜。
21、池塘里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已经绽放出大大的笑脸;有的虽然没有像先前一种开得灿烂,却也已开出了娇嫩的花儿来;有的还只是一个花骨朵,好像随时都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来;有的则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肯含苞。
22、天上的云朵真是变化万千啊,有的像快乐的小鸟,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自由的小鱼,有的像可爱的小兔。
23、天上的云朵有的像棉花糖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有的像绵羊悠闲的散步,有的像一张洁白的毯子柔软舒服,有的像鱼鳞似的十分美丽。
24、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写作业。
25、天空的云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骆驼,有的像沙丘,有的像高山,有的更像少女翩翩起舞。
26、大家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多彩;有的上网,有的打篮球、有的去爬山,有的去逛街!
27、操场上有很多同学,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踢足球。
28、朝霞的形态变化无穷,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只蝴蝶,有的像一个奔腾的骏马。
29、广场上的人很多,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追逐打闹。
30、操场上,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捉迷藏、有的同学在打球、有的同学在跑步。
31、下课了,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活动,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打羽毛球,还有点在散步。
32、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同学在玩乒乓球,有的同学在玩篮球,有的在玩羽毛球,有的在跳绳。
33、上体育课,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跑步,有的跳高,有的跳远。
34、花园里的花真多,有的是百合,有的是牡丹,有的是玫瑰,有的是月季,真美丽!
35、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有的.擦玻璃,有的擦桌子,有的拖地,有的摆桌椅。
36、春天花儿都开了,色彩斑斓。有的花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蓝色的,有的却是白色的。
37、在世博会参观的人海中,有的来自北京,有的来自新疆,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湖南,总之来自五湖四海。
38、山上的野花很多,有的像菊花那样美丽,有的像荷花那样纯洁,有的像桂花那样飘香。
39、池塘里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只张开两三朵花瓣;有的全张开了,有的快要凋谢了。
40、下课啦,有的同学在写作业,有的同学在看书,有的同学在做游戏。
41、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有的在扔沙包,有的在跳房子,有的在跳绳,也有的在踢毽子,大家玩的都很开心。
42、公园有很多人,有些在聊天,有些在玩耍,有些在打太极,有些在散步。
43、苹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又红又青,还有的是大红大红的。
44、在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有的跳拉丁舞,有的唱流行歌曲;有的表演魔术,还有的展示功夫······联欢会开得可真热闹啊!
45、六一联欢会,同学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表演相声,有的演小品。
46、有的玲珑小巧在草丛中穿梭;有的与树齐平,仰天长啸;有的蹦蹦跳跳,跨越小溪;还有的凶神恶煞,猎捕生物。
47、考试结束了,窗外的草坪上满是学生,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趴着的,还有横着的。
48、夏天到了,降温的方法哟哟很多,人们有的吃西瓜,有的吃冰淇淋,有的游泳,有的打开空调。
49、公园里,有的树在伸懒腰打哈欠,有的人在布满落叶的道路上散步,有的鸟在展翅高飞,有的山在等待着云的偶尔驻足停留,可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在进行。
50、天上的云,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有的像静卧的白兔,有的像蓬松的棉花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 排比句仿写
★ 梦想是什么排比句仿写
★ 匆匆排比句仿写
★ 用“时间”写排比句
★ 你好开头的排比句仿写
★ 妈妈的爱是什么仿写
★ 用变成了仿写句子
★ 用放肆来仿写句子
★ 写材料常用排比句
在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 就是要尊重作品本身, 尊重作家本人, 尊重写作的时代。在解读时, 学生应顺着作者的思路, 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 进入到情境中去。要注意作者独有的经历、体验与表达方式。切忌做架空分析, 或者以自己已有的“常识”去评判作家个性化的表述, 更不能搞时空穿越, 拿“当下”去替代“过去”。说到底, 对句意的理解只不过是要求读者去揣摩作家想要表达的意思, 是和作者进行一种特殊的思想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 读者要虚化自己, 快速地进入情境, 形成与作家思想情感的共鸣。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中多次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表述前后近乎矛盾, 如何来理解?顺着思路, 不难发现, 第一次是就程君的提醒、刘和珍的喜爱文学而言的;第二次是就四十多个青年的流血牺牲、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而说的;第三次是就青年学生牺牲而群众却显得淡漠而发的, 第四次是针对惨案的制造、流言的散布而申诉的;第五次是为了引出请愿中弹的真相而有意重复的, 最后一次是就惨案的意义而作沉痛的表述。组合起来, 可体味到惨案前后作者不吐不快却又难于言说的悲愤、沉郁心情。
二是“整体”意识。
所谓“整体”意识, 是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 对句子作系统的、宏观的把握, 即通常所说的“句不离篇”。常见的误区是:或只谈一点, 不及其余;或只管表象, 不作深究;或断章取义, 以讹为正。在解读的过程中, 可先从上下文中找出与该句有关联的句子, 如同意变换, 相反相对, 前后呼应, 互为因果, 缘事入理 (情) , 借景抒情之类的, 据此确定问题关涉的话题, 情感延展的方向, 议论生发的角度, 就此形成结论, 则虽不精准, 却也不会偏失。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正如17世纪, 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 出现了一种规律, 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 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问是何意, 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通过类比, 说明巴尔扎克同黎塞留一样伟大。”若注意到第一段中的“从今以后, 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 而是思想家。”则答案应修正为“巴尔扎克是一位比武力统治者更为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一结论既与下文“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 这位哲学家, 这位思想家, 这位诗人, 这位天才”相符, 也与巴尔扎克早年的誓言“我要用笔完成他 (拿破仑) 用剑未完成的事业”相吻合。
三是“重点”意识。
就表意而言, 同一句子当中的词语其功用并非全然相同, 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词语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仔细推敲。其中一些词语显得与众不同, 这些词语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使用了修辞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 作者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里“停止思想”即死亡的委婉说法, 即用了讳饰的修辞, 无论于公于私, 作者都不乐见马克思死亡, 故用这种修辞表达一种痛惜的心情。对于修辞类的句子, 依据具体辞格解释即可。二是不合常情的。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作者说“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为何美好的情景显得可怕?联系下文可知, 不是针对眼前的景象, 而是着眼于这里的过去, 它曾经是“人间地狱”。三是指代性的。如《宇宙的边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从宏观来看, 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解读的关键, 是“宏观”“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这两个指代性的词语, 联系上文可知“宏观”即宇宙, 至于“人类所关心的问题”是指我们以人类自身为关注的焦点。四是不合乎正常语序的, 如《祝福》这篇小说, 在写邂逅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作者在这里有意将修饰成分后置, 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 向读者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处境, 揭露当时社会的冷酷。
四是“转换”意识。
阅读和写作是相反的两个思维过程, 写作时, 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个体特征, 评论家称之为风格, 其中就包含了语言;而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要扫清作家个性化所带来的障碍, 最基本的一环就是对语言的揣摩, 要将语言转换为当下的、通俗的、大众化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再作比较鉴赏。需要转换的原因, 在表达方式上有直白含蓄的差异, 在句式上有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的分别, 在效果上有修辞方法的使用与否, 在来源上有原文与译文的不同, 在外部因素上有社会环境的制约。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这些因素。
五是“细化”意识。
十几天前的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同学考完试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可是,就有这么一群同学,他们希望在这个暑假中有更多的收获,便毅然决然地成为酷暑中的留校族。他们要么忙于考研,要么忙于实习,都希望用努力来证明自我。
◎考研族:努力备考不懈怠
空荡荡的`教学楼里总会有这么几间教室,从清晨一直到夜晚总是座无虚席,这些同学留校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考研。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要选择留校复习时,来自宿迁的吴昊同学表示,“虽然学校环境比较艰苦,但是更能够让人专心只做一件事,安逸的环境让人无法静心。如果考研不成功,我会后悔一辈子。”原来,在学校,每天早晨7点半,吴昊就开始看书,晚上十点半休息,大部分的生活费也是用于日常开支和买复习资料,并不会花太多的钱。
吴昊同学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可我们班级三分之一的同学考研,同宿舍3名同学和我的女朋友也决定考研,所以暑假留校复习的路上我并不孤单。”
◎羽毛球球员:积极备战省十八运
伴随着暑期的来临,省十八运的赛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这么一位来自贵州的小伙子,他放弃了放暑假回家的机会,留校训练,图的就是能为淮安增光添彩。郑瑞丰是学校羽毛球队的一员,也即将代表所属学校参加此次省运会。虽然家乡远在贵州六盘水,一学期也难得回去一次,但他还是选择暑假留校,积极地备战省运会。
“能参加省运会的一定都是高手,在单打水平和团队配合上也会有很高的要求。教练总是说我技术不错,但是体能太差,这也是目前最担心的。”为了提高体能,郑瑞丰每天都要重复进行蛙跳、耐力跑、举杠铃和爬台阶等一系列的训练。郑瑞丰笑着表示,“当面对回家和留校的抉择时,也纠结过,但是我从小就喜爱羽毛球,能有机会参加省十八运,我很珍惜。”
◎实践族:参加实习学以致用
“课堂教给了学生理论知识,而实践之中才能出真知。”来自南京的李筱婕抓住暑假的机会,希望在实习中提升自己实践的能力。“总觉得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太空,所以这次我也是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去专业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希望能学以致用。”
二、每人须准备以下材料
1、入党积极分子档案袋一个
2、入党申请书一份
3、团员入党推荐表一份
4、思想汇报四份
5、《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一份
6、党课结业证复印件一份
7、本人自传一份
8、综合政审材料(父母各一份)
9、班主任、辅导员意见
10、《发展党员预审表》一份
三、到组织部领《入党自愿书》
每人一份认真填写(一定不能有涂改迹象)
四、开发展会议
1、群众座谈会记录
2、公开评议签辨情况报告
我听我的爸爸说,妈妈生下我没多久,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回来,再也没有音信。我们只知道妈妈是贵州的,具体是什么地方,爸爸和我都不知道,更没有去过。小时候,只要听到别人说妈妈或者听别人叫妈妈,我都要缠着爸爸要妈妈,我都会伤心地哭一回。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玩游戏,她的妈妈来了,她高兴地扑向她妈妈的怀抱。她妈妈张开双臂,把她抱起来,在小伙伴的脸上使劲地亲了一口,说:“宝贝,想妈妈了吧!”我那小伙伴仰着头,望着她的妈妈,也使劲地在她妈妈脸上亲了一口,说:“妈妈,我当然想你啊!”接着,她妈妈放下她,牵着小伙伴的手说:“宝贝,这么贪玩,我们回家去,妈妈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好菜吃。”我的小伙伴边走边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望着小伙伴跟她妈妈离去的背影,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的眼泪扑簌扑簌地直往下流。我跑回家,爸爸却责怪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他把我骂了一顿,我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又偷偷地哭了起来。
我在学校时,有些同学明知道我没有妈妈,却常常拿这个取笑我,说我是“没娘的孩子”,这让我特别伤心,我有时实在忍不住,我就会责骂他们。有一回,一个男同学又这样骂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我忍不住怒火骂了一句他的娘,他过来打了我一耳光,还喋喋不休地骂我没娘的孩子,穷光蛋。我打不过他,我只好一个人躲在学校后面的一角偷偷地哭,上课铃响了我都不知道。后来,我的同桌来叫我上课 ,我因为迟到,老师批评了我。为了让我长点记性,以后不再迟到,老师把我的小手拍了几下。我抿着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我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流下来了。
回到家,我放下书包,我也没有把白天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对爸爸说。爸爸让我吃完晚饭,要我把家务收拾好。我那天特别伤心,又特别疲倦,但我从来不敢违抗爸爸的命令,一直把碗洗干净,把地扫干净,洗完脸才去睡觉。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想着一天的遭遇,我的泪又来了。我想若是妈妈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向妈妈诉说我的遭遇,我想我的妈妈一定会帮我的。
有人说我命不好,没有了娘,爷爷奶奶也没有了,只有和爸爸相依为命。但我想,我还有爸爸,我还有一个家,尽管爸爸平时有点凶,但他却是我的依靠。有些人在这世上一个亲人都没有,是名副其实的孤儿,我比他们还是幸运一些吧。我习惯跟爸爸一起生活,习惯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事,习惯照顾爸爸。只是有时我静下来的时候常常会想:要是妈妈在该有多好啊!我也会在妈妈怀抱里撒娇,我也会要妈妈帮我梳头发,我也会要妈妈做好吃的。别人欺负我,我也会告诉妈妈,我也不会像这样辛苦,要做很多很多家务。
老师, 您觉得怎样做才算是选材好呢?
也就是说, 选材能力提到多高, 您认为这个学生才算基本上过了选材关了呢?
您教过那么多优等生, 他们选材关过了, 作文的主要情况是怎样的呢?
干脆, 您结合一篇优等文说说好吗?
【王老师回答】
新接一个班, 讲作文选材, 当我批评过“胡编乱写”、“千篇一律”等现象后, 问“选材应该怎么办”时, 许多同学都会说“选新的材料写”。
说得不错。你们升到高年级, 要闯选材关, 得知道选材的原则。理解这几条选材原则并努力去闯关, 选材关便在你身后了。
一、选材的“三原则”是什么
在“选材的正路在哪里”一节, 我详细讲了选材“三原则”, 即要“真”, 要“新”, 要“独”。
“真”, 指选写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新”, 指选写的内容应是比较新颖的。
“独”, 指选写的内容力求是自己独有的。
这三条里, “真”, 是基础条件; “新”, 是进一步要求;“独”, 是最佳状况。这样讲不太容易理解。本讲就结合实例, 和大家一起把这个问题讨论明白。
二、为什么要着力选独有的材料写
说“独”是选材的最佳状况,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其一, 假的内容, 胡编的材料, 老师一讲再讲, 同学们看后也有意见。“从写真实起步”, 这个“真”, 我们讨论得很详尽了。应该说, 只要选材态度端正了, 这一原则是很容易掌握的。大家都养成写真实内容的选材习惯, 它也就从重要变为一般要求了。
其二, 选新的内容写, 也有欠缺。
新鲜的反义词是陈旧。选材, 尽量挑新鲜的内容写, 这一点绝大多数同学是知道的。作为材的一条原则, 大家掌握起来也不难。
不过, 使用这一原则去选材, 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例如命题为“记一次集体活动”, 上周才搞过全校跳绳比赛, 新的, 就写它。老师批改时一统计, 全班竟有三十多人都写它, 千篇一律了。命题为“我的×老师”, 刚升六年级, 班主任是武老师, 新的, 就写他。结果呢, 反倒是有几人写了“旧”材料 (上幼儿园时的老师、读一年级时的老师) , 成绩好。
可见, 只知道“真”、“新”这两招还过不好独立选材关。于是, 当老师提出写“特有的”材料时, 优等生立即冲上去, 抓住不撒手了。
三、选“独有的”内容写应该怎么做
作为最佳状况的选材, 这“独有的”内容在哪里呢?选写这样令人满意的材料, 作文时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 结合力慧同学的一篇优等文实例, 和大家细说一番。
1.命题“这次活动教育了我”。
对高年级同学说, 这个命题难度不大。它包括三层要求: 一是“这 次活动”, 要记叙一次集体生活;二是“教育了”, 要写出这次活动的思想效果;三是“我”, 要交代自己是怎样参加这次活动的, 是怎样接受教育的。
2.选材过程。
看到命题, 思考三五分钟, 决定写什么内容, 这一步太重要了。审题, 对力慧这样的优等生来说难度不大。写哪次活动呢?照“三选一”做法, 在副本上列出三项内容:
5月里的一天, 五年级200名师生一起 去公园赏牡丹。
6月里的一天, 我校40名少先队员去 人民大会堂, 向夺冠归来的女排健儿献 花。
深秋的一天, 校医室陆大夫带领各班卫生员参观了南郊敬老院。
思来想去, 在哪项前头打对号呢?她决定:
“赏牡丹”, 班里人人 都去过, 不写;“给女排健儿献花”, 本班去十人, 即除自己外, 还有九人掌握着这份材料, 也不写;“参观敬老院”, 班里只有自己这卫生员去过, 是独有的材料, 就写它。选这份材料写, 绝不会与别人的内容重复。
3.完成作文。
这次活动教育了我
去年深秋的一天, 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空气清新。我们全校卫生员在校医陆大夫带领下, 坐着大轿车到南郊敬老院参观。
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下了车。老人们随着一位中年人出来迎接我们。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走进敬老院。
这里布置得像一座小花园。院中央的花坛上还开着几种小花, 这是一位老爷爷亲手栽的。
我们和老人们手拉手进了游艺室兼餐室。屋里布置得整整齐齐, 墙上贴着领袖像, 屋角摆着一台大电视机。
坐好后, 总辅导员向我们介绍了那位中年人, 原来他就是院长。院长说:“同学们, 这些老人没儿没女, 旧社会都过着贫苦的生活。是党和人民使他们过上了安乐的晚年……”大家热烈鼓掌。这时, 一位坐在前排的老奶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站起来诉说家史:“打日本鬼子那年, 我一家逃荒, 男人去要饭没有回来, 孩子病死了……”说着, 老人禁不住流出眼泪。李梅同学代表全校师生送给老人们一幅大寿桃国画和一封慰问信。我们和老人们一起交谈着……
在院长带领下, 我们又参观了图书室和老人们的卧室。院长说:“这里年龄最大的赵奶奶89岁了。今天因为身体不舒服, 没有出来和大家见面。”我们轻轻地走进屋里。赵奶奶正躺在床上休息, 看我们进来, 马上坐起来迎接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赵奶奶, 您好!”老人家高兴地说:“好, 好!”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参观结束了。出了敬老院, 我一直在想:老人们生活得多么幸福。他们虽然没有儿女, 但敬老院对他们一切都照顾得那么周到。回去的车上, 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优等文讲评。
这篇作文被评为“优”等, 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点:
一是选“独有的”材料写。如前面她思路中早已料到的那样, 这次作文, 写“参观南郊敬老院”的班里只有这一篇。会这样想、这样写, 是闯过了选材关的表现。
二是中心明确, 思想性强。由于“这次活动”选得好, 作者只需如实地记叙那天事件的经过, 自己受到了什么教育, 一目了然。她的感受, 写出来也感染了我们。孤单无依的老人也有幸福的晚年, 这的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文中, 没有什么标语口号, 置身于活动之中, 摆清了事实, 要讲的道理也就落实了。
三是细节描写运用得好。作文优等生多懂得细节描写的妙用, 如“屋角摆着一台大电视机”、“送给老人们一幅大寿桃国画”、归途车中唱起来等, 都为全篇增色不少。
但是我不会气馁,我一定会加倍锻炼,我相信,功夫不会负有心人的,我付出的汗水终会有回报的。我的`愿望会实现的。
我有一个愿望,简单而又幸福的度过一生;
我有一个愿望,擦亮双眼又充满智慧的活着; 我有一个愿望,拥有平和而健康的心态;我有一个愿望,个子长到175厘米:我有一个愿望,让愿望永远不要离开,永远永远…… 剥离美丽的外衣,愿望其实真的很简单。
我想让自己许个愿望抓个星星坐在月亮上。
我想让自己随风歌唱音乐就是我的信仰。
我想让自己飞翔年轻是p膀我要飞过太平洋。
我想让自己跟著太阳找到那片属于我自己的晴朗。
正当心满意足地走出书店,忽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不敢回头,愣愣的站在那里,缓缓地移动着步伐。“站住!”一个严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慢慢的转过身。天哪!是书店老板!“你这个小姑娘,老是待在我书店里,又不买一本,我是做生意的,以后别来了。”老板狠狠的指责我。我那早已酸麻的小腿简直快要撑不住了,像一根冰凉而即将融化的冰淇淋,眼里那冰冷的泪水,模糊了我回家的路。
第二天早上醒来,这是一个周末,无聊地呆在家里,我的心早已被勾到了书店,这是我最期盼,也是读书最自由的日子。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点也没有吸引我的眼球,嘈杂的叫卖声也无法打乱我内心的沉静,昨天的那家书店,就在眼前,像往常一样挤满了人。“以后别来了”在我的耳边回荡,叹了口气。朝另一家书店走去,书店同样好多人。从人群中挤进,好不容易,有一个空位,找到昨天看的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一小时,两小时,……没有一个人来打扰我。
不知不觉已过晌午,合上书本,抚摸了一下封面,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心里悻悻的与书说再见。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前肚贴后背,早已是饥肠辘辘,咽了口唾沫,蹑手蹑脚地走出书店。刚跨出店门,背后又传来的急促的脚步声,心已绷得紧紧的`,转身一看,是书店老板。难道又要驱赶我,他会像昨天那样责骂我吗?怎么办?我无奈地停下脚步,他很快地先进了我,脸上的表情一点也不可怕,只听见:“我观察你很久了,我很欣赏你对书的痴情。以后想看书,就来这里吧。
中□学赵, 甘海肃
敦煌
一、抓纲扣本, 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是从课本知识点和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 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 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纲领。分析近两年的《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发现:考试目标既强调学生对“双基”的理解, 又强调用知识去推理论证, 解释化学现象, 设计实验, 评价自然科学的见解、方案、过程、结果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被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 试题情境的时代性强调了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突出了对统摄思维、发散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定势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考查。而实验设计能力也被放到了考查的重点中。
另外, 《考试大纲》中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难易比例”等信息。因此,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考试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 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 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不可刻意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规律”。我们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指导思想。
二、关注主干知识, 把握重点内容
据统计, 所有考点中, 有60多个属于“了解”层次的, 有50多个
属于“综合运用”层次的。体现在高考的12道题中则是属于“了解”层次的约3题, 属于“理解”层次的约5题, 属于“综合运用”层次的约4题。由此可见, 复习的重点应在“理解”和“综合运用”这两个层次上。透析近几年的试题不难发现, 历年考查的重点知识通常是不变的, 而且题型比较稳定。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量的计算与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的检验、鉴别和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原电池和电解池;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的性质及衍变关系;实验的基本操作、装置、评价与设计;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等。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宜采用分散复习法, 让学生注意积累, 强化记忆, 以达到“题来即解”之功效。另外, 我们还可采用以“主干知识”为线索, 以“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方法”为思路, 以“专题训练”为手段进行复习,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强化实验复习, 提升实验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 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 实验在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魅力。正因如此, 历年高考试题中都非常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我们可以发现, 对实验的考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基本操作, 强化实验技能;重视课本实验, 强调实验原理;重视实验改进或实验设计, 考查创新思维。那么, 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提高实验的复习效率呢?
1. 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重做
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课本实验。重做这些实验并非只让学生简单重复地做一遍, 而是要让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 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2.指导学生进行有一定研究性的科技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3.在后期复习中, 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的培养。4.要做一些典型的实验试题。
四、及时反思和总结, 严格纠错
反思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措施。每次解完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回顾解题过程, 审视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 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是否还可以优化, 语言表述是否规范、合乎逻辑。不仅要一题一得, 更要一题多得。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完善, 又能通过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 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每个单元的小结复习后, 教师还要让学生反思本单元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让他们通过反思形成有效的知识块, 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 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三种:1.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 在旁边写上评析。2.专门准备一本错题本, 让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本上, 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3.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 在课本知识点的相应处, 用不同的字符标出该错误的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对出现的差错, 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成果总结, 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是新犯的“毛病”, 从而不断地消除复习中的疑点和盲点。
五、看练结合, 优化应试策略
在这里, 我们必须更正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认为高三最后阶段不做练习, 只需看错题, 归纳知识点即可;另一种则是认为这一阶段应该大量做难题, 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做练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在高考中只知道如何分析, 却不能正确地书写, 至少是不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大量做难题”则更不可取, 这样不仅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还容易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遭受打击,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
解题需要的是知识、策略和心态。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 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就要归结为心理失误了。因此, 优化考试心理也是高考复习中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 我们必须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 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 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的策略, 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 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 考虑周到, 书写规范, 切实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 又要重视复查环节, 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 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 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仿真的环境中, 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要关注了时间, 就有了时间, 就有了效率, 就有了速度, 就有了紧迫感, 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 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
高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方式, 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只有当学生的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等因素均达到最佳时, 成绩才可能是最理想的。
[关键词]生物;高考复习;思路;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 (2009) 12 (B) —0053—02
一、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生物试题的主要特点
根据上表所示, 分析试题特点如下:
1. 试题结构、区分度和分值的分配比例相对稳
2. 试题难度适中, 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查, 突出
了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联系, 尤其体现出了考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透度”, 也突出了对他们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
3. 试题体现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主干线。
如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免疫、微生物等。
4. 实验考查方式以实验设计为载体, 考核内容
分值较大 (占卷面总分值的18%) , 是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的亮点。
5. 试题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
6. 试题体现出小分值、大题量的主导思想, 有利于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
依·抓·视———三轮复习迎高考
□魏英
(兰州市第五中学, 甘肃兰州730000)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然而这种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虚拟计划。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我觉得如今对孩子应该进行如下的教育。
我们应该从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解放自己的思想。学习成绩好固然可喜,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生存是第一位的。开放的中国每天都在接受新思想,当我们从舆论中知道,在德国,产业技术工人的工资比白领和蓝领高几倍时,你还会觉得学习成绩好就是优势吗?这种信息变化,给中国的政策带来借鉴,如今的技校学生以后也会有一番天地的。所以只要我们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拥有一颗探索进取的心,就是最好的引导。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孩子的爱玩心理,经常导致成绩不稳定,我们不应该对孩子的成绩或错误不分青红皂白的肯定和否定。从孩子的心理考虑,针对问题,分析原因,耐心的说服他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要记得多表扬少批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更有信心,才能不断的激发学习热情。
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挖掘孩子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个事物。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不同角度,不同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增加了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象数学中的简便方法,一道繁琐的题目,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得出答案,但乐趣不同。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智慧是开发不尽的,只要正确引导,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孩子的。
三,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当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时,也想自己的孩子能拥有许多爱好,该是多好的事情。虽然人的智力不分上下,但天赋和喜欢决定了孩子的选择,当他不喜欢弹琴时,你却让他学钢琴,适得其反。结果是挫伤了孩子的爱好,过多的负担会使孩子产生厌学逆反心理。就是去学了,也是没有意思的,被动的爱好是可悲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点,适当的选择一种专长培养。是的,孩子以后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不希望他永远是别人的观众。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适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过分的溺爱会丧失他的独立自理的能力,遇到挫折时,过分的依赖大人,这是很可悲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的考验,帮助他们提高坚强的毅力,和遇事不惊的精神。只有这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波澜不惊的处理好,对以后的发展有益处。还记得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中日小朋友的夏令营,中国的孩子是家长在遭罪,而日本的孩子,却是自己在实践,他们的背包里有各种生活用品,试想多年以后,他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不同?五,培养孩子的爱心,在理解中学会沟通协调。没有爱心的世界是黑暗的,没有爱的孩子是孤独的。拥有爱心的孩子,心底无私,气质迷人,与人沟通容易,会拥有许多朋友的。这样的人无论在那里,都是强者。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会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会赢得尊重,赢得信任,赢得一切。
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导入新课: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四、初读诗歌,品讲诗句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听录音。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3、朗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4、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1 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5、“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6、“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一节在朗读时哪些字该重读?为什么? 明确:“不能活”“更好的活”应该重读,从而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7、“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诗句中的“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明确:“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8、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又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9、“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一节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写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鞭挞,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歌颂之情。
五、再读诗歌,分析构思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2、朗诵全诗,思考:这首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 2 鲁迅的深厚感情。
3、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六、朗诵诗歌,推敲写法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诗歌注意锤字炼句。请说说下列改句为什么比原句好?
①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ǒu)与“朽”(xiú)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②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 “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 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③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ū)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四、本课总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不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3 悼念玛丽·居里教学目的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介绍居里夫人。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
二、她已去世;
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学生讨论、交流。
【排比句有的有的】推荐阅读:
拥有的语句11-24
珍惜拥有的亲情作文10-21
前所未有的反义词06-14
有的人小学350字作文10-07
见习生应有的素质12-18
成功人士都有的11个习惯07-02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赏析01-01
珍惜所拥有的幸福1000字作文09-07
有的人,该忘就忘了吧情感美文06-22
珍惜所拥有的激情优秀作文800字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