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推荐7篇)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篇1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新闻实务》初试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具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业务实践。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公共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具体要求。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具体新闻业务实践的能力。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

国际新闻学包括三大板块内容: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业务。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国际新闻业务考察国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新闻传播的系统理论知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特色;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前沿动态、理念、趋向;注重实际业务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公共部分(80分)

(一)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1)新闻采访定义(2)新闻采访的特点(3)新闻采访的要求 2. 新闻采访的选题(1)新闻线索(2)确立选题的标准(3)选题的方法

(9)社会现象通讯(10)解释性报道(11)调查性报道

(三)新闻编辑

1. 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2. 新闻稿件的选择 3. 新闻稿的修改 4. 新闻标题 5. 新闻稿的配置 6. 版面编辑 7. 图片编辑

8. 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

(四)新闻评论 1.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界说(2)新闻评论的特点 2.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导向功能(4)监督功能 3. 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1)政论主导时期(2)新闻评论形成(3)语体化进程(4)个性化时期 4. 新闻评论的要素

(1)论点及其要求(2)论据及其运用(3)论证的逻辑与方法5. 新闻评论的选题

(4)系列报道的采写要求

(二)广播电视评论 1. 广播评论

(1)广播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音响评论(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2. 电视评论

(1)电视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图像评论(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三)广播电视节目 1. 广播节目 2. 电视节目

3.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4. 节目设置 5. 新闻节目 6. 新闻性专题节目 7. 新闻性杂志节目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一)国际新闻理论 1.新闻理论 2.国际新闻的定义 3.国际新闻的发展形态 4.国际新闻的特征

5.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 6.国际新闻相关理论

霸权理论、软实力理论、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自由流动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霸权、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中心主义、东方学等。

(二)国际新闻史

1.前新闻时期国家间的信息传递 2.国际新闻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3.国际新闻的兴盛和快速发展 4.当代国际新闻的调整与变化

5.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新闻传播的全新格局

19.20.手机视频的发展进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二)新闻传播理论 1.新闻的起源与社会需要论 2.新闻的本源与认识论 3.新闻定义的代表性解释 4.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5.新闻价值及其要素构成 6.新闻伦理 7.新闻法规

8.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标准 9.“新闻自由”的阐释 10.11.12.13.14.15.16.17.18.19.20.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导向 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阐释 “三贴近”、“走、转、改”与媒介生态 新闻专业主义

“公共新闻学”的产生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传播效果与收视率 新闻学的形成与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 新闻实务

(一)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的含义 2.采访的基本方法 3.广播采访与报道形式 4.电视采访与节目形态 5.人物专访 6.调查采访

5.剪辑艺术 6.运动摄影 7.拍摄手法 8.拍摄技巧 9.纪实摄影 10.新闻图片组合报道

(五)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1.新闻节目类型 2.新闻联播节目特点 3.专访节目特点 4.谈话节目特点 5.新闻直播 6.特别节目 7.节目形态 8.节目风格 9.节目标识 10.节目品牌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所有考生必做的公共部分为80分,分专业指定选作部分为7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写作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篇2

2009年新闻采访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特点及问题、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采访心理、采访权、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采访伦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业务教学等方面研究。新闻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采访伦理、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成为2009年新闻采访学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探讨问题。

(一) 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的特点及问题

学者刘海贵研究和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采访学呈现的四大特点:由“术”到“学”, 从操作技巧的介绍到新闻采访学的构建;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促发研究重点渐次拓展;专著教材化, 教材同质化;采访权与新闻采访史成为该领域正在或可能勃兴的研究热点。[1]有研究者认为, 当前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亲身采访报道投入呈减少趋势, 导致媒体不实报道增多和新闻内容低质化等不良效应, 探索采访报道投入对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显要意义, 以期唤起媒介自省。[2]

(二) 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研究

有研究者探讨新闻工作者采访过程中情商建构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认为勿因职业诉求忽视人性的基本作为, 学会认识、管理、激励自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感。[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矛盾主要是起源于新闻事实的“源与流”、二者关系的“供与求”、认知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三对矛盾因素, 在采访中要认识矛盾, 解决矛盾, 尽可能减少冲突, 避免对抗, 以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统一。[4]有研究者认为, 对于新闻采访, 把握好角度才是正确的方向, 要针对新闻性选角度, 体现时代特征;针对受众的兴趣选角度, 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 增加新闻的“新意”。[5]有研究者认为, 为确保采访效果的最大优化, 采访者应该着重把握自身情感素养合适表露技术、引导采访对象主动参与采访的技术和运用不同采访提问用语的技术。[6]有学者认为, “首因效应”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败, 记者可以从仪表、举止和开场交谈三个方面着手, 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迅速打开采访局面。[7]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认为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从对方兴趣入手, 打开话匣子;控制节奏, 谈话要牢牢掌握主动权。[8]

(三) 采访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 才能更好地将采访活动中的“对立”统一在和谐的采访氛围中, 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9]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进行正确而有效地观察, 要注意记者自身心理活动的调节和锻炼、对报道对象心理特点的分析与判断、对读者心理需要的了解和研究。[10]学者陶文静、李双龙通过分析采访报道“5·12大地震”的记者的心路历程, 认为记者的心理素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 强化心理素养为记者整体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对记者心理素养的培养需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针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记者心理素养则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有针对性的培训相结合。[11]

(四) 采访权及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 直接影响了新闻传媒的发展, 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成为热点探讨问题。新闻采访权的性质是当今新闻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 有研究者认为, 从法学的角度对采访权加强规范是必然和必要的。[12]学者李衍玲对采访权与索偿权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权与索偿权都是受保护的权利, 采访权的实现更多地要靠各方的合意, 而索偿权的实现更多地靠权益的平衡和法律的支持;在行使采访权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发展的利益和个人的基本权益, 而在行使索偿权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媒体权益和公共利益。[1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类作品的初始形式属于双方合作作品, 采访稿是对双方合作作品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新作品, 著作权属于双方, 因此被采访者有权要求合理的报酬, 主张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转变以往的思维理念, 规范采访付费、收费秩序, 是建立良性互动采访作品创作市场的基本原则。[14]

(五) 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问题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主要包括对被采访者的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有三:公开场合、公众人物、公共利益, 并应当遵循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客观记录原则、严格审查原则。[15]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职业与公民的基本权利, 如何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尤为重要。[16]有研究者认为, 保持暗访合理性、合法性, 规避与化解新闻侵权可从三方面入手:更新观念, 回归新闻媒介的事实本位和角色本位;找准公民权利与新闻工作者义务的平衡点;寻找法律支持。[17]有研究者通过对隐性采访素材的民事诉讼证据效力分析, 认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以降低法律风险。[18]

(六) 采访伦理的研究

学者刘海明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灾难性新闻采访遭遇的伦理诘难为例, 分析了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总原则“己他并重”和子原则:善的原则、正当原则、秩序原则、情感原则、效用原则, 认为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制度构建, 应该从规范人的伦理行为寻找切入点, 并和权力规范、采访程序、利益规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制度性伦理框架。[19]有研究者认为, 人性化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20]

(七)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者结合实际探讨了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材料的艺术性再现。[21]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并非被采访消极地决定着, 它对新闻采访具有明显的反作用, 倡导积极采访。[22]

二、新闻写作

2009年新闻写作不仅侧重从结构范式、手法技巧的角度进行创新研究, 而且从思维方式、写作心理等层面逐渐将新闻写作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 更有研究者对新媒体写作进行分析阐述, 值得新闻业务工作者很好地借鉴和学习。

(一) 结构范式创新的研究

学者钟克勋指出, 新闻写作范式正在发生变化, 表现为新闻报道两大主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标题习惯形式趋于模糊, 文体的文本格式边缘化, 新闻文本的标题和格式都在创新, 但创新不能丢弃了新闻报道真实这个根。[23]学者谭云明探讨了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认为要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典型的事实说话、用事实的细节说话、用感人的事实说话、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24]有研究者指出, “故事化写作”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但是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 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 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25]有研究者从实践角度探讨新闻“散文化”, 认为应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 将描写、意境、语言的准确生动运用在新闻写作中。[26]有研究者认为, 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27]有研究者分析了西方特写的结尾写作, 指出新闻的“结尾”不应该沦为“被遗忘的角落”。[28]

(二) 手法技巧创新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 巧用悬念的手法可以将新闻写得更加生动活拨、曲折变幻, 从而增强可读性。[29]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 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 但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 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30]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应恰当地运用情感, 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 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31]有研究者认为, 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 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 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32]有研究者指出细节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33]有研究者研究和论述了新闻写作的几种特殊笔法:简笔、变笔、跨笔、合笔、衬笔;简笔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用最简要的线条, 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变笔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 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跨笔是指无论是描写、议论、叙述等等, 都采取大跨度和大跨越的方法;合笔是指多种表现方法合成的笔法, 在同一段文字中含有叙述、描写、抒情、评论等各种成分;衬笔是指记者在写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时候, 不正面直写,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 从陪衬的角度去写。[34]

(三) 新闻写作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新闻写作心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容易被人们忽视, 记者要具备负责的、开放的、敏感的、开朗的、皮实的心理素质;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心理的调节是很重要的, 要学会积累“心理势能”, 要有自信, 要创造“小心—大胆—小心”的过程, 防止“大胆—小心—大胆”的过程;要善于动静之间的转换;要克服过重的负担, 树立“代言感”、“对象感”、“创造感”;也要善于利用自然心态。[35]

(四) 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研究

有研究者对新闻写作中反向思维的特征和表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采写过程中, 不断地“反向”, 不断地“标新立异”,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36]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 认为新闻思维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以逻辑思维为指导;系统思维和重点思维相结合, 以重点思维为体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 以实践为基础;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相结合, 以聚拢思维为主;顺序思维和跳跃思维相结合, 以跳跃思维为主。[37]

(五) 关于新媒体的新闻写作

有研究者认为,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 使网络写作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 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38]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写作与报纸、杂志写作的差异, 来源于网络媒体和纸质体的不同以及读者浏览网页阅读报纸、杂志的差异, 网络写作要用活网络的可点击性 (超时空链接) 、版面的无限性、文本的多媒体性。[39]

三、新闻编辑

2009年新闻编辑实务研究包括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编辑素质的研究等。虽然从研究数量上实践应用研究仍然居多, 但编辑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关注, 新闻编辑的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者们逐渐开始转向从理论视角去探讨编辑实务问题, 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研究方向。

(一) 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

学者庹继光认为,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内地新闻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主要表现为创立了新闻编辑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对新闻策划展开了深入探讨、对各种编辑符号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对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编辑工作展开了论述。[40]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编辑研究方法, 但在报纸编辑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少, 造成了报纸编辑学体系研究的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编辑学体系研究的发展, 必须加强报纸编辑研究方法的研究。[41]

(二) 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学者蔡雯认为, 在今天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新闻编辑业务发展趋势将是以融合的业务技能实现对多种媒体的资源整合开发, 以“融合新闻”的新模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效果。[42]有研究者认为, 中国报业仍然缺乏图片编辑专业人才, 应该一改以往重“摄影”轻“编辑”的教育模式, 从新闻学、图像学、视觉美学、文学修养、心理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图片编辑人才。[43]学者许向东认为, 通过提高编辑的视觉设计意识和技能, 不仅有助于美化版面, 而且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 优化信息传达的水平, 达到易读、悦读的目的。[44]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进程中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 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编辑流程的再造将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信息产品的创新将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 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45]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中报纸编辑应当及时转换角色, 必须在思维创造途径、角色变换方式和编辑流程再造等方面, 走出新型编辑的创新之路。[46]有研究者认为, 面对现代新闻竞争, 编辑还必须从“幕后”走向“台前”, 从“把关”走向“主持”, 从“调度”走向“指挥”, 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 用全新的编辑理念重塑全新的编辑角色。[47]报纸编辑中引入网络元素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应将其融入报纸, 应区分使用网络语言, 借用网络的“新闻专题”的处理手法时应突出编辑意图和版面逻辑, 移植网络内容应适合读者阅读习惯。[48]有研究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体在新闻编辑方针的决策、标题的制作、版面编辑方面的比较来探讨新闻编辑的规律, 认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版面编辑的核心部分, 只有围绕读者才可以制作出精良的版面。[49]

(三) 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编创一体化”实质是以编辑为主导, 以市场为中心, 这种编辑机制在抵抗市场风险获得价值回报、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作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中应辨证分析、灵活运用。[50]学者闫隽论述了传统编辑理念与视觉传播理念在报纸版面设计上的运用形成的三组二律背反的关系:报纸定位是吸引眼球还是吸引大脑, 编辑实务是实用主义还是新闻专业主义, 革新理念的改版是否就意味着版面泡沫;认为无论视觉传播技术与版面编辑理念如何发展, 报纸编辑应恪守的核心新闻传播理念:新闻含量、版面节约、专业主义。[51]有研究者探讨了报纸编辑的编版理念, 认为内容要有“读者为本”的理念, 版式要追求“神、魂、韵”三个境界, 利用标题和图片让版面“亮”起来, 美编应主动将位置前移, 求变打破常规出新意。[52]

(四) 编辑素质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报刊编辑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的基本素质。[53]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 还要特别着力提升三种能力———新闻辨别判断能力、新闻资源整合能力、新闻策划主导能力。[54]有研究者认为, 编辑应该具备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意识。[55]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还亟待增强诸如打假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 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激烈挑战。[56]有研究者指出, 编辑需要具备从传媒中获取、分析、整理信息的素养和借助传播技术和特定的媒介传播信息的素养, 编辑媒介素养需要在传播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57]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 近年来我国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不讲求原则、以权谋私、缺乏社会责任感、治学不严谨、读者本位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快新闻编辑立法进程, 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水平, 正确处理“双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系, 强化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等, 以期能提升我国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58]

四、新闻评论

2009年新闻评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局及反思、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新闻评论的写作等方面。

(一)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评论工作的研究

新时代, 我国出现了大量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 发挥着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着重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利用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操作平台甚至是新媒体将代表主流意见的声音传播得更清晰、更透彻, 直接对新闻作出评论, 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同时, 新闻评论因为数字化媒介的虚拟、不确定、隐匿等特性和高门槛的传统“把关人”的虚拟缺失, 而使得评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出现不同的声音, 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的品质急剧下降、议题设置庸俗化、评论表达轻浮、引发“言语暴力”等困局, 反思当前我国的新闻评论工作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和使用主流媒体的权威平台, 加强对评论议题的设置和评论人才的培养、管理。[59]有研究者研究了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新功能, 认为从新闻学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60]

(二) 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

有研究者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日报》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 对党报评论在重大事件中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 认为这些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的评论文章, 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 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61]有研究者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背景, 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体系为例, 研究了新闻评论在操作中的规范———公论立场、多维视角、就事论事。[62]有学者在研究报纸59家、相关评论62篇基础上, 总结了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日”报纸评论的经验和教训, 认为灾情祭年评论主题重在征服与反省, 评论语言必须创新、与时俱进, 评论数据必须准确;作为一种特殊的评论形式, 灾情祭奠日评论要求在确定主题之后, 要处理好论证、叙述与抒情三者间的关系:总体来说, 论证不宜过多, 过多会伤害到情感的表达;叙述要注意具体而有节奏感;抒情则要求融情于叙述之中, 不宜舍本逐末地过分自我表达, 使纪念意义丧失。[63]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报纸新闻评论的应对策略: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在评论深度上下功夫、加大群众评论分量、注重评论的“亲民性”、积极实现与网络新闻评论的共生互补。[64]

(三) 电视新闻评论的研究

学者欧阳明论述了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必然性, 认为节目形态是目前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解困的关键;双方论辩节目形态是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重要出路。[65]有研究者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 指出节目主持人在中发出的新闻评论起着重要作用, 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探索出了新的模式。[66]

(四) 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

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 [67]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评论繁荣的原因:“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实现“三贴近”的有效路径。[68]有研究者则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评论成功的要素:要融入人文关怀、要掌握最佳介入时机、网络媒体评论员要做网民的代言人、打造知名网络评论员引领网络舆论、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网络评论员。[69]有研究者指对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70]有研究者从更新量、原创性、重点和倾向性等四个方面, 对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中六大代表性网站的新闻评论板块进行内容分析, 以比较不同网站在评论处理手法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五) 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新闻实务 专业化与职业化 课程改革 新闻教育核心三要素

新闻学教育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敏锐的新闻触觉、最独特的观察视角、最丰富的镜头内蕴,辅以准确、平和、优雅的同期声来捕捉信息、传递资讯、服务社会。而在当下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内容已经同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一、新闻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国际新闻教育的共同趋势

所谓“职业(Occupation)”,指从事一门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而所谓的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或叫“专业主义”,特指从事一种工作必须有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从业者所共用。我国学者孙旭培认为,“‘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指的是一门职业在升为‘职业主义’中的一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国外新闻学教育界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一直存在争论。而不同的学校则强调新闻学的不同方面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在世界媒体之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改进了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以紧跟媒体工业的需要,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介绍:“记者作为一种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媒体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式。”从2005年开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可选修的课程中提供实践案例研究。学生们将解剖分析由他们自己和其他记者写的新闻,以图理解在展开故事结构时的取舍技巧,理解故事是如何和为什么按照特定的方法构成的,以便使学生们在进入新闻行业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而当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以后,学校将向他们提供那些刚刚踏入新闻行业时没有能力应用的具有相关专业深度的内容,比如经济方面的、科技方面的专业内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新闻学院电视专业设置课程时,第一年要包括电视报道和编辑,第二学年学习电视新闻制作及纪录片等。此外,还要学习编辑录像带、制作硬新闻和故事片以及合成电视新闻等。专业方向的设置很细,学生需要对具体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和技能进行比较透彻全面深入的掌握。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的新闻研究生院脱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重新闻实践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路——实践与学术性并重。学生除了掌握新闻实际操作技能外,还得修读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法、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学方面并不仅仅是培养一出校门就能采编的记者和编辑,而更倾向于造就从事新闻调查、研究和批评的学者。

作为法国国内最早在大学中设立(1958年)和最早通过记者联合公约认可(1968年)的新闻学院,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对于我们了解法国的新闻教育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法国学生开展实习时的传统是集体行动远涉重洋,围绕一个预定的抽象选题进行操作,以短短一个月时间(用于采访的时间更短)操作一个陌生的选题,而且并未预先明确报道线索,这种“团队型+粗放型”的形式与中国学生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通过介入条线报道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报道思路、强化新闻敏感的实习方式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不管是专重新闻实践的美国新闻教育,还是两者并重的加拿大新闻教育以及突破传统区域观念的法国实习模式,在新闻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上殊途同归。

二、国内新闻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是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媒体第一线的新闻大师还是培养某个广告或IT公司的美工或公关策划人员?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席卷世界,这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内外学者面对的两难命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主张:新闻教育必须将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因为把新闻同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等相关的学科等同起来,就是抹杀新闻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及价值体系。这不仅是美国新闻教育在学术性和实践性培养中出现的困惑,也是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新闻职业需求的突出矛盾。

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新闻教育正在向其核心目标回归。但是,新闻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包括师资、设备和媒介资源)这三者共同协作来完成。中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培训上没有先天优势,而目前教育资源配套上又面临很多尴尬与无奈,造成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日渐脱离。在客观现实方而,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教师的准入与管理、量化考核与行政化办学、重科研而轻教学创新等,都使中国的新闻教育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渐行渐远。

以上是宏观视角下的学科环境因素分析,属于上层建筑和历史遗留问题,更多有赖于政策层面的解决。就新闻实务课程本身而言,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一)专业方向细化不显著,不符合当前新闻传媒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相关学科教育缺失,无法与当前的新闻传媒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衔接

(三)教学方式陈旧,成绩评定拘泥于闭卷,实践实习形式化

(四)局限于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养

1.忽视新闻写作中政治经济形势的敏感性,只能就事论事;

2.忽视新闻评论的立场和独立见解,人云亦云,只注意语言归纳;

3.忽视新闻报道的纵深挖掘,浅尝辄止,报道思路不清晰;

4.忽视图片摄影和影像制作过程中的镜头暗语与隐喻,片面关注影像本身的直观效果和层次感;

5.忽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解读能力培养,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6.忽视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的铸就,不能够德才兼备。

(五)我们强调的职业化和突出新闻实务,并不是片面的技能化

在实践中,技能化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完全技能化显现的缺点很明显。这是我们防止矫枉过正必要的清醒认识:

单一技能训练,使得新闻工作者所掌握的仅仅是简单的采访、编辑或写作等技能,在报道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时似乎还能应付,但是涉及到深刻的政治新闻或社会新闻,他们往往不具备洞察力与分析能力。而且由于职业道德滑坡,学生对于编辑的兴趣也在慢慢降低,新闻工作面临着巨大危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黄鹏博士所著的《美国新闻教育研究》中谈到:“基本的技能训练、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内化职业精神是新闻教育的核心要素。”基本的技能训练就是娴熟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加上现代新技术,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严格的学术训练就是和新闻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某一学科的深入学习相结合,是满足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需求;内化职业精神,简言之就是内化新闻专业主义和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业的真谛所在。

依据新闻教育的核心三要素,笔者认为,新闻实务的课程变革需遵循广博性、深入性、经济性和务实性等原则。

首先,广博性和深入性要求新闻实务课程必须体现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的院长洛伦·吉格里昂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经济等知识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法学让人懂得社会规则,政治学告知从业背景,社会学让人具有深邃的观察能力。

其次,经济性和务实性,新闻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广博深入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理论理解新闻、发现新闻、分析新闻。不同性质的媒体的采编评写等方面要求大相径庭,所以新闻实务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细化专业。只有细化了,学生才能按照明确的专业要求,专攻所需求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专业的高水平层次。

再次,加强新闻实务训练。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的成品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以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变革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借鉴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实习实践模式,同步实习进程与就业环境。

最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精神是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化的标准就是职业精神的坚守,新闻实务课程是职业精神的集训营,忽视了信念和操守培养,新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晓白.新闻教育:专业化,还是职业化?[J].青年记者,2004,(10).

3.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4.卡莱(James w.Cax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4,(1).

5.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保险公估实务考试大纲 篇4

——参考书《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

一、保险公估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包括保险公估人概述、保险公估人的经营、保险公估人的监管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执业行为守则。各科目的知识点如下:

(一)保险公估人概述 1.保险公估人的概念及特征

保险公估人的概念;保险公估人的特征;保险公估人的产生;保险公估人的职能;保险公估人的作用;保险公估人的现状;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

2.保险公估人的组织形式及分类

保险公估人的组织形式;保险公估人的分类。

(二)保险公估人的经营 1.保险公估活动的原则

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2.保险公估人的经营范围

承保公估;理赔公估;参与防灾防损;残值处理;监装监卸;信息咨询。

3.保险公估的业务种类

财产保险公估;责任保险公估;意外伤害保险公估;健康保险公估。

4.保险公估业务操作程序

公估前的准备;现场查勘;责任审核;理赔计算;公估报告;结案。

5.保险公估报告

保险公估报告的概念;初步保险公估报告;最终保险公估报告。

(三)保险公估人的监管 1.保险公估人资格的监管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核准;保险公估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保险公估机构的设立;保险公估机构的监管;保险公估机构的变更和终止。

2.保险公估人的执业监管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执业监管;保险公估机构的执业监管。

3.保险公估人的法律责任

保险公估人法律责任的性质;保险公估人法律责任的种类;保险公估人法律责任的认定。

(四)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执业操守 1.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概述;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2.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执业操守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执业准备;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其他行为。

二、保险公估相关法律法规

考试科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各科目的知识点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1.保险法总则

保险的定义;保险法的立法目的;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保险法的适用范围。

2.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的一般规定;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3.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保险公司的设立;保险公司的变更;保险公司的破产。

4.保险经营规则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保险公司的准备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再保险安排;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对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限制。

5.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对保险公司的监督检查;对保险公司的整顿;对保险公司的接管;保险公司的精算和财务规定。

6.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

7.相关各方的主要法律责任

投保方的主要法律责任;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的主要法律责任;保险人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要法律责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合同法总则

合同的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

2.合同法分则

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基本原则

民法通则的立法目的;民事活动原则。2.公民(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

3.法人

法人的一般规定;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联营。

4.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事法律行为;代理。5.民事权利

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6.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7.其他规定

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1.海商法总则

海商法的立法目的;海商法中的重要概念。2.船舶

船舶所有权;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3.船员 船员;船长。4.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一般规定;承运人的责任;托运人的责任;运输单证;货物交付;合同的解除;航次租船合同的特别规定;多式联运合同的特别规定。

5.海上旅客运输合同

海上旅客运输合同的概念;海上旅客运输合同的一般规定。6.船舶租用合同

船舶租用合同的一般规定;定期租船合同;光船租船合同。7.海上拖航合同

海上拖航合同的概念;海上拖航合同的一般规定。8.船舶碰撞

船舶碰撞的概念;船舶碰撞的一般规定。9.海难救助

海难救助的概念;海难救助的一般规定。10.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的概念;共同海损的一般规定。

11.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概念;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一般规定。

12.海上保险合同

海上保险合同的一般规定;海上保险合同的订立、解除和转让;被保险人的义务;保险人的责任;保险标的的损失和委付;保险赔偿的支付。

13.其他规定

时效;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1.道路交通安全法总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原则。2.车辆和驾驶人

机动车、非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3.道路通行条件

道路信号灯;其他道路设施。4.道路通行规定

道路通行的一般规定;机动车通行规定;非机动车通行规定;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

5.其他规定

《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4 篇5

第四章 负债

[基本要求]

(一)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掌握应交增值税和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三)掌握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四)掌握长期借款的核算;

(五)掌握应付债券的核算;

(六)熟悉预收账款的核算;

(七)熟悉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八)熟悉应付股利的核算;

(九)了解应交税金的内容及有关要求;

(十)了解其他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的核算;

(十一)了解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企业应设置“短期借款”科目,核算短期借款的取得及偿还情况。短期借款的利息应当按月预提,计入财务费用。

二、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尚未到期时,构成企业的一项负债,期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应付票据项目内。

企业应设置“应付票据”科目核算应付票据的发生、利息的计提和本息偿付。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以及带息商业汇票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企业无法支付到期商业承兑汇票,应按应付本息金额将其转入“应付账款”科目。

三、应付和预收款项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应支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应付账款一般应在与所购买物资的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或者所购买的劳务已经接受时确认。

在购买物资或劳务时,如果形成的应付账款附有现金折扣,应付账款应按照发票上记载的扣除折扣前的.应付款总额入账。因在折扣期间内付款而获得的现金折扣, 冲减财务费用。

企业应设置“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偿还、抵付或转销等情况。转销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计入资本公积。

(二)预收账款的核算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款项。企业在发货前所收取的货款,构成企业的一项负债。与应付账款不同,这一负债不是以货币偿付,而是以货物偿付。

企业预收账款的核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预收账款比较多,可以设置“预收账款”科目核算。预收账款不多的企业,也可以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不设“预收账款”科目。

四、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

(一)应付工资的核算

应付工资是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

企业应设置“应付工资”科目,核算应付工资的结算及其分配情况。

企业当月应发放的工资,月度终了应进行分配并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包括工会人员)工资,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科目;应由采购、销售费用开支的人员工资,记入“营业费用”科目;应由在建工程负担的人员工资,记入“在建工程”科目;应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人员工资,记入“应付福利费”科目。

(二)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应付福利费是指企业提取的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方面的资金。现行提取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标准发放的住房补贴)的14%,主要用于职工医药费、企业医务人员工资、企业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生活福利部门人员工资等方面的开支。

企业应设置“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应付福利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用于支付职工的非经常性奖金(如特别贡献奖、年终奖等)和职工集体福利的,也在本科目核算。

企业提取的福利费,应按职工所处的工作岗位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项目。为从事行政管理人员提取的福利费,计入管理费用;为生产人员提取的福利费,计入产品成本。

五、应交税金

(一)应交税金概述

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所得税等。

为了总括反映各种税金的交纳情况,企业应设置“应交税金”科目,并按照应交税金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交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

(二)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1.一般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应交增值税的发生、抵扣、交纳、退税及转出等情况,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两个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内,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转出多交增值税”等专栏。月份终了,企业应将“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时,根据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购入免税农产品,可以按照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购进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其所支付的增值税额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

接受应税劳务,根据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企业购进的货物、在产品或产成品等发生非常损失,以及购进货物改变用途等原因,其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入有关科目,属于转作待处理财产损失的进项税额,应与遭受非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在产品或库存商品的成本一并处理。

企业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作为投资、集体福利消费、赠送他人等,应视同销售物资计算交纳增值税,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企业交纳本月应交增值税,通过“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核算;本月上交上期应交未交增值税时,通过“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核算。

每月月份终了,企业应将“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余额转入“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2.小规模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小规模纳税企业需要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交纳增值税,不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其购进货物和接受应税劳务时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有关货物和劳务的成本。销售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时只能使用普通发票,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小规模纳税企业只需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不需要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中设置专栏。

(三)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交纳消费税的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消费税”明细科目。

企业销售需要交纳消费税的物资应交的消费税,记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企业将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或职工福利部门等非生产机构时,按规定应交纳的消费税,记入“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科目;企业委托加工物资, 应由受托方代收代交消费税。企业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将已由受托加工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成本;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 按规定准予抵扣的,将已由受托加工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记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科目。需要交纳消费税的进口物资,进口环节交纳的消费税计入该物资的成本。

(四)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交纳营业税的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营业税”明细科目。企业应交的营业税,记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

(五)其他应交税金的核算

其他应交税金是指除上述应交税金以外的应交税金,包括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土地增值税、应交资源税等。企业应当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记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记入“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科目;对外销售应税产品交纳的资源税记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自产自用应税产品应交纳的资源税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六、应付股利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确定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企业应设置“应付股利”科目,核算企业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已宣告但尚未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提议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不作为应付股利核算。

七、其他应交款

其他应交款是指企业除应交税金、应付股利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交的款项,包括应交的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企业应设置“其他应交款”科目进行核算,并按其他应交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八、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除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以外的其他应付、暂收款项。如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存入保证金等。企业应设置“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并按应付、暂收款项的类别和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科目。

第二节 长期负债

一、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

企业应设置“长期借款”科目核算长期借款的借入、应计利息和归还本息的情况,并按贷款单位设置明细账,按借款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长期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应当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按期预提并计入有关科目:属于筹建期间的,记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记入“财务费用”科目。如果长期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在固定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应当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数,计入所购建或改扩建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按规定不能予以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科目)。

二、应付债券

应付债券是企业为筹集长期使用资金而发行的一种书面凭证。债券发行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三种情况。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篇6

一、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基础

校企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 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签协议建基地、互派人员挂职锻炼或做讲座, 这种流于形式、缺乏监管的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只有深化校企合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竞争力。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因此, 培养新闻实务人才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齐心协力。作为宏观主导的各级政府, 需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出发, 协同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新闻实务人才所需的数量, 统筹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指导的行业相关协会, 应从新闻实务人才职业现状及发展着眼, 会同主流媒体和高等院校, 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作为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媒体, 要选派优秀记者指导合作专业师生的实习实训, 帮助学校建立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同时全程参与制定或修订专业及方向设置标准与督导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等院校, 必须按照传媒行业对新闻实务人才的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标准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专业教师与业务骨干、实训基地与新闻现场等零距离对接、进而培养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与媒体所需岗位能力一致的学生。此外,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将深化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与管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关键

新闻实务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 具有资深传媒行业背景和精湛业务技能教学的“双师型”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事关毕业生今后的工作表现与职业发展。在引进新闻实务人才教师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其行业背景和业务技能。只有拥有专业技能和教育知识合格的师资, 才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给予正确点评和精准示范, 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满足专业需求的变化, 保证职业教育良好发展。[2]从理论上说, 建设与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关键。前几年不少学校都采用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严重短缺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实践教学勉强正常运行, 但仍然存在学校自己培养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较差、来自媒体外聘的教师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和激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建设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学校、媒体和政府等多方努力: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抓住机会不断激励自己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院系制订与落实“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聘用、激励与管理等系列制度, 媒体树立“公民意识”, 把承担实践教学从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变为自主、自觉的行为,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经济保障。[3]

在目前条件下, 要想使“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大限度发挥效能, 更重要的是学校对已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规范管理。对于“走出去”的教师, 应当采取平时过程考核与实践期满考核相结合衡量该师在行业内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业务技能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业务技能合格的教师准许担任相关课程, 对于业务技能不达标的教师不仅不允许担任相关课程, 而且还要取消相关津贴补助。对于“请进来”的老师, 首先, 要考查行业水平是否出众, 教学技能是否合格, 教学时间是否充裕, 严把引入关。其次,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院系可以派年轻的教师担任助教, 协助其做好教学的准备和善后工作, 保证其集中精力做好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与引导, 把好过程关。最后, 经常听取所教学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关于外聘教师授课的反馈意见, 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做好反馈关。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应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核心

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是理论学习的继续与深化, 也是业务技能与经验的教、学、练、用的过程,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应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核心。一般来说,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保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其次结合专业特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然后将具体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最后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项目和比赛带动实践教学发展。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针对学校“开放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点, 根据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了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层次。考虑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接受规律,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实践教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置新闻职业导论、新闻行业体验、课内单一技能训练、校内外专项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的单一媒体和跨媒体的系统化、综合性实践等多个环节。此外, 新闻实务人才毕竟是与人打道的新闻工作者, 与生产物质产品的技能型人才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训练学生采、写、编、评、制、播技能的同时, 务必加强新闻伦理规范教育和人文关怀培养。

为了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新闻实务课教师应当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现代教育理念, 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特色、行业发展现状、学生个体差异等具体实际情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当传统主流媒体成为印证网络新闻是否真实的主渠道时,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判断以及评论新闻的能力。在媒介融合时代, 教师要教授学生以多媒体融合的技能完成不同媒体所需新闻信息采集的技能;在视频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实务人才的核心技能仍然是快速写、说、制作和播出的能力。针对这些技能的培养, 教师要在新闻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逐项训练、并严格把关。

四、专人负责的教辅工作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保障

李嘉诚曾说, 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 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大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群体, 自律性和自觉性较为欠缺, 需要有人引导、有监督、有人管理。新闻实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人负责的教辅工作做保障。每项课外学习应由专人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认真辅导、严格监督与适度检测。第一, 督促与检查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采用自律加强制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博览群书, 增强学生人文知识的宽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的新闻实务人才, 以期毕业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并有发展后劲。第二, 采用教师为主导、竞赛为抓手、学生为主体、规范为保证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技能竞赛。聘请学界专家和行业精英以讲座等交流形式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出台《大学生课外活动聘任制》等配套制度给予保证。第三, 成立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等四级就业服务指导体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教师全程跟踪并实时指导其就业。第四, 组织与监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新闻实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行业、学校和媒体等各方面通力协作。探索新闻实务人才校企培养途径固然重要, 但关键在于方法的执行与制度的落实, 并在执行方法与落实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修正。

参考文献

[1]殷志扬, 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2) :7-10, 24.

[2]蔡敬民, 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6) :14-15.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篇7

1、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重叠分组,称为复合分组。()

2、平均指标是把一个总体内各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3、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4、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

5、统计分析是由数字形成概念,从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所以说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6、全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7、统计分类标准只适用于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统计调查。()

8、单位代码是由统计部门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法定代码。()

9、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10、城镇失业率是城鎮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

四、计算题(请写出公式及必要的解题步骤,得出答案。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5道题,每题8分,共40分)

1、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均产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该企业2008年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2、某商场某季度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1)销售量综合指数。(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现有某地区相关统计资料如下:

①农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0亿元;

②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⑤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④运输邮电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⑤贸易、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⑥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⑦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⑧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试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计算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4、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50吨,运距400公里;第二批500吨,运距300公里;第三批350吨,运距520公里;第四批90吨,运距450公里。试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

5、某地区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990元,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1744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

试计算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参考答案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2、√3、√4、√5、√6、√7、√8、×9、√10、×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

1、解:

5、解:

(1)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1744÷103.5%

≈30670.53(元)

(2)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1744÷28990×100%÷103.5%×100%

上一篇:跨越南北诗歌下一篇:怎样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