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推荐8篇)
胡风军
玉雕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玉器作为中国最早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艺术品则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传统的玉雕艺术又是艺术品种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而玉雕艺术品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玉石之美,并经耐心琢磨,使玉石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和实用品,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出于对玉雕艺术的喜爱,在此,对传统玉雕艺术做一个浅析,希望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打造玉雕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玉石艺术中的艺
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温吞、谦虚、沉默、持重却不乏风雅。古今玉器,一件好的作品,离不开料、工、艺三方面的要素。其中,料和工是可以用客观标准去衡量的,而艺则较为抽象,是更高层面的升华。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比黄金更为让人牵挂,比黄金更有延伸意义,每每谈起玉石,就不得不使人想到新疆和田。据说新疆的玉主产于昆仑山。棋盘河上游的支流是密尔岱山,追根溯源,故事的人们坚定地认为玉是通天信物,昆仑山是天神的后花园,而玉石则是地球与上天沟通的天梯,如同我们现在的无线移动网,所谓宝玉通灵源于此,只要身佩玉器,就会接收到天神之灵气,才有了中华五千年前的玉文化崇拜。玉是作为神器圣物进奉中原部落的。玉文化崇拜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这也是今天在我们华夏民族的价值观中,玉石的价格为什么远远高于黄金钻石的重要原因。
玉石石料通常从色度、细度、浓度、纯度、润度几个方面去衡量。工,是指制玉人对玉石原料进行雕琢、打磨、抛光、将其变成玉器工艺品或艺术品的过程。多采取薄意、浮雕、圆雕、镂雕、透雕、阴线等雕刻手法,通过点、线、面等表现形式在玉材上加以造型。
玉雕艺术的定义是什么?所谓艺术,是指运用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传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种行为。而雕刻艺术就是利用玉的这种特殊载体,通过雕刻、琢磨等工艺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内容表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艺是工的升华,它带给人们的首先是视觉上的美感,进而使精神上的启迪,是一件作品的灵魂所在,是玉雕艺术的生命力。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往往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情境。
二、传统玉雕的创作题材
中国人历来崇爱美玉,轻轻碰击玉体会发出轻脆悦耳的声音,听起来比碰击普通石头那木木的声音动听,有点钢琴声音的味道。这不禁让我想起民间流传的“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堂上的地毯”的谚语。这也许正是玉的纯美之故吧。
玉雕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体现出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产物。而玉雕艺术是雕刻工艺的一种补充,也必须具有同样的传统和民族特色。
传统玉雕的吉祥题材广泛而丰富,如果以吉祥寓意分类,可分为平安顺利、恭喜发财、吉庆有余、福喜临门、腾达进禄、功名有成、荣华富贵、婚恋祝吉、早生贵子、吉祥如意、长寿百岁、趋吉避凶等十多类,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福、禄、寿、喜、财五大类。
具体表现手法是雕琢苹果、瓶子、马鞍、鹌鹑等图案寓意平安;雕琢“鲤鱼跳龙门”图寓意时来运转,商场得利;雕琢渔翁垂钓得鱼图寓意“渔翁得利”;雕琢家家买鲤鱼图寓意“家家得利”;雕琢刘海戏金蟾图寓意生活富裕美满;雕琢蜘蛛相聚图寓意喜事降临(古代传说蜘蛛是一种报喜的动物);雕琢一豹一喜鹊寓意“报喜”;雕琢五只蝙蝠在云中飞翔的图案寓意“天赐五福”;雕琢古代酒器爵的图案是祝愿加官晋爵、飞黄腾达;雕琢一直猴子骑在马上的图案是寓意“马上封侯”;雕琢密蜜蜂和猴子的图案也寓意“封侯”;雕琢鹿的图案寓意“得禄”。
雕琢毛笔、银锭和如意图案寓意“必定如意”;雕琢芙蓉花和鹭的图案寓意“一路荣华”;雕琢并蒂莲的图案寓意夫妻恩爱;雕琢盒、荷、如意或灵芝图案寓意“和合如意”;雕琢喜鹊和古钱图案寓意“喜在眼前”;雕琢;鹭、蝙蝠和寿星的图案寓意“一路福星”;雕琢三个元宝图案寓意“三元及第”;雕琢天竹、水仙和灵芝及寿
石的图案寓意“天仙祝寿”;雕琢岩石、蝙蝠、灵芝图案寓意“寿山福海”;雕琢蔓、葫芦、石榴或笋的图案寓意“子孙万代”;雕琢蝙蝠和桂花的图案寓意“福增贵子”;雕琢牡丹和蔓草的图案寓意“富贵万代”。
三、怎样提高并雕艺术品创作玉作
玉雕艺术的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体现出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产物。而玉雕艺术是雕刻工艺的一种补充也必须具有同样的传统和民族特色。
和平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家庭和睦、亲人和谐、朋友亲密的生活小环境里,珍视脑海里手机世界万物真善美的自然源泉,敞开胸怀吸收和拥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尽可能的让它涌入头脑中的那片海,使脑海里的每个角落里都有着那种真善美的无形艺术真谛。充实修养,提高素质,用无形累计达到想象力,让它在脑海里自由的游走,相互融合,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在脑海中产生某种特殊的生命力——灵感。形成意与象的统一,力求从意象中获取信息,深化思考,怡情与构思,将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营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意蕴,使一件玉雕作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统一。意与象相融无间。
艺术是用来表现美的,玉雕艺术也不例外,美是心灵的源泉,作品是创作者思想的融入,它必将是创作者平时精神教养的累积,艺术素质的提高,更依赖于创作者要自觉地去欣赏美、发现美、缔造美,树立高尚的审美意识,使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辩证的融入到作品中去,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使之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
灵感在创作玉雕艺术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多少艺术底蕴就会有多少想象力。正如人们常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平时没有储蓄,用到时拿什么来获取。碰到一块好的玉石材料,也无法进行展示,反之就会自由自主的跟物体进行对话,传递给你某种美好的艺术信息,仿佛感觉到整个物件已经融入到你的精神世界中,达到了某种亲密无间的感情传递,蕴藏着艺术的灵魂。
关键词:寿山石雕,传统工艺,现代元素
寿山石雕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演变, 也是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寿山石雕源远流长, 早在南朝时期就已萌芽, 在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进中, 寿山石雕以其特有的艺术属性得以流传, 在人类的进步中得以不断丰富, 现今寿山石雕作为人们生活艺术品的一部分, 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古今雕刻工艺并存, 共同繁荣, 共同进步。
一、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
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 寿山石雕已初具原形, 当时的寿山石雕主要用于祭祀, 雕工粗糙。唐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 在种类和雕刻技法上得以丰富。进入宋代, 经济重心的南移, 使得福州成为了沿海重要城市之一, 寿山石雕的发展随着福州的经济的复苏, 迈入了新的阶段。在宋代, 寿山石雕已趋于成熟。
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是纯手工制作, 在选石、雕刻和造型上都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并受当时文化的熏染, 使寿山石雕更具艺术内涵。传统的寿山石雕制作工艺, 每一步都是经过无数次积累和验证的成果, 内里蕴含, 博大精深。
(一) 相石
“相”的含义多种多样, 其中也有观察的意思, 而“相”石也可以称作选石, 在古代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中, 把观察、分析寿山石称作“相”石。古有伯乐相千里马, 寿山石亦如是。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和纹理以及质地来相, 其目的是为了雕琢成器。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 忧喜在于容色”, 将骨比作寿山石的外形, 而容色就好比寿山石的色彩、纹理和质地。寿山石的外形是雕刻造型的关键所在, 一块寿山石的形状如何, 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艺术形象。摸骨, 相形, 是寿山石雕的前期准备工作, 也是相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是其最为出彩的部分, 也是寿山石的标志所在。寿山石是火山喷发的热液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 经过上千年的地壳运动, 形成了纹理和质地独一无二的珍稀石种。相石, 就是要将寿山石的质地、纹理把握到位, 在保持这些天然美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雕琢, 在雕刻的时候因材施艺, 最大程度的体现寿山石的纹理之美、质地之润。寿山石的色彩富于变化, 层次分明, 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相石过程中, 色彩最为夺目, 古人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最为讲究。古人造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璜礼北方”。寿山石色彩丰富, 在处理的时候注重巧色妙用, 将色彩的碰撞归于和谐, 依循天地至理, 展示万物神奇变幻。
(二) 雕刻
寿山石雕在萌芽时期, 雕刻的形象几乎没有技巧可言, 只具备大致的形状, 手法上也很粗糙。但在之后的朝代发展中, 寿山石雕不仅在运用范围上有所拓宽, 在雕刻技法上也有发展和进步,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寿山石雕的雕刻手法在种类上更为丰富。
1. 圆雕
圆雕技法, 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 不仅是在寿山石雕中可见, 在木雕、玉雕上也经常使用。圆雕又被称为立体雕, 是物件的整体性展示, 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圆雕作品, 主要应用于人物和动物的雕刻。人物和动物都具有三维空间立体感, 面部感官和肢体饱满富有动感, 圆雕技法恰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与寿山石的人物雕刻相契合。
寿山石圆雕的历史悠久, 在福州挖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皆是圆雕作品, 发展到清朝时期, 圆雕技法已有较大的超越, 艺术水准也有质的飞跃。古代寿山石圆雕作品讲究神行具备, 它以最简洁的笔触去展现最丰富的艺术形象, 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事物, 通过延伸人们的视线, 营造出立体的感官空间。尤其是人物的塑造, 古代寿山石雕作品多为仙、佛、人物, 这些形象的刻画要求逼真、生动, 在打胚的时候有严格的比例要求, 同时还要注重作品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圆雕技法讲求精炼, 用最鲜明、简练的形象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集中深入的塑造富有特性的典型人物, 这也是古代寿山石雕作品得以流传的一大秘诀。
2. 浮雕
具有悠久历史的浮雕是一种装饰行的雕刻技法, 继圆雕之后出现, 被雕刻艺人广为使用。同圆雕的立体感不同, 浮雕着重从前方位表现所雕刻的物体形象, 后方位简略雕刻, 因此具有半立体感, 一般按照寿山石料的情况进行简易的处理。
寿山石的浮雕技法运用始于明、清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寿山石砚的四周以及印章的方柱四面, 主要是起装饰性效果。寿山石生于岩石缝隙之间, 开采的时候无法成片的进行,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寿山石雕的体型偏小, 与中国历代的浮雕作品想比, 差别较大, 但传统的浮雕艺术对于寿山石雕的影响, 是深远而巨大的。寿山石雕作为一种小型艺术, 自成一格,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寿山石浮雕作品虽体型较小, 但是在选材上十分讲究, 寿山石色阶分明且石面平整, 因此色彩分明的薄形寿山石是上佳之选。以底层石色为衬, 外层石色雕刻景物, 形成自然套色。寿山石印章的套色最为出挑, 往往是两色兼容, 形成自然套色, 美观大方, 装饰效果极佳。作为传统寿山石雕刻工艺的一种, 浮雕技法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还涉及触觉, 在题材、空间等方面的处理优势, 是圆雕所不能及的。
3. 钮雕
钮雕技法的应用有相应的针对性, 主要是用于印章的雕刻, 但是在古代, 印章的使用比之现代更为广泛且多元。印章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权力和凭信的象征, 古今皆是。钮雕主要是指印章上部的雕刻, 起装饰性作用, 开始纯为实用, 用来系结穿绳, 之后才加以巧饰, 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用寿山石做印章源于元代, 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寿山石具有柔而易雕的特性, 色彩鲜明, 洁净如玉, 备受人们喜爱。明朝时期, 钮雕被广泛使用于寿山石印章上, 并日渐兴盛, 逐步发展成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元中期到明朝, 由于文人的大量使用, 印钮雕刻从原来只是简单地在“印鼻子”上穿洞, 逐渐发展成为在印章上部的平台上进行雕刻装饰。尤其是明、清之后, 雕刻内容更加丰富, 雕刻手法更加精致美观且富有变化。印钮从简单的纹路扩展为“古兽”, 再扩展为人物、博古图案、鸟兽、翎毛、鱼虫等多种类型。
(三) 造型
寿山石雕的造型是匠人的精巧构思, 也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体现。古人崇尚神佛, 因此观音、弥勒、佛像等题材最为常见。此类题材的寿山石雕造型或庄严或慈蔼, 体现的是人们对神佛的畏惧和崇拜心理, 是人们希望的寄托。花鸟、瓜果造型在寿山石雕中也较为常见, 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 在诗词文章中常常倾注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因此花鸟、瓜果类的题材在当时也是寿山石雕着重表现的造型艺术。
造型是寿山石雕外在的艺术语言, 它是视觉符号最为直接的体现。寿山石雕的造型如何, 关系着人们对寿山石雕的欣赏和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造型是思想的产物, 并受当时文化的影响, 反映在寿山石雕上则有不同的体现。唐代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宗教盛行。佛教传入中国, 至唐代已极为昌盛, 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代大兴寺庙, 僧众达数千人, 香火鼎盛。相传寺里的僧人们曾就地取材, 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 除了自己使用之外, 还作为纪念品赠予前来祭拜的客人。佛教在唐代的盛行, 集中反映在寿山石雕上, 这时期的寿山石雕皆与佛教息息相关。宋代俑制十分兴盛, 主要是作为陪葬品, 因此闽中地区民间则大量采集寿山老岭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从宋代墓葬挖掘的寿山石俑有文武俑、侍俑、男女俑, 形式有立像、坐像, 姿势大多作拱手状。而动物类有青龙、白虎、鸡犬、龟蛇以及十二生肖等。每个朝代的文化不同, 出产的寿山石雕造型也不尽相同, 文化与寿山石雕造型之间的练习是非常紧密的。
二、现代寿山石雕刻的创新与发展
寿山石雕的传承从古至今, 未曾断绝, 传承的不仅是寿山石雕的手工技艺, 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内涵。寿山石雕发展至今,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对于寿山石雕有所创新和发展, 主要体现在技法和造型的创新上。
(一) 寿山石雕技法上的创新和发展
寿山石雕的历史底蕴丰厚, 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现今社会, 寿山石雕已成为人们收藏的艺术品之一, 人们收藏的不仅是寿山石雕的历史底蕴, 所看重的还有寿山石雕的创新和发展。
1. 微雕
寿山石微雕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新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它新的发展空间, 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 寿山石微雕发展速度十分的迅速。微雕是源远流长的时代艺术, 在距离今天很遥远的殷商时代, 微型雕刻就已经出现在了甲骨文中, 但是将微雕应用于寿山石雕是近现代的创新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 当代福建的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 深刻认识到寿山石柔而易攻的质地, 认为寿山石是最理想的书写用材。他们在研究篆刻、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同时, 也不断的尝试在寿山石上作微雕艺术, 过程虽然艰辛, 但好在结果是令人欣喜的。经过不懈的努力, 他们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不仅纤如毫发, 而且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墨迹。寿山石微雕在选材上也是极为讲究的, 石质要绝对的精纯, 不含半点杂志和裂痕, 在雕刻时才能确保整体的美观, 不会在雕刻进行到一半之时发生意外。寿山石微雕需要具备深厚的雕刻功力, 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国画和书法功底, 凭运笔走势和所谓的“意念”去雕刻, 创作出的寿山石微雕才能是精品。寿山石微雕的出现是新技法的创新性成果, 赋予了寿山石雕新的发展空间, 如今寿山石微雕艺术已受到今东南亚及欧美的许多艺术品收藏家都对寿山石微雕艺术颇为青睐。
2. 机器雕和人工雕相结合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机器应运而生, 并成为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助力, 古时的纯手工制作已被机器所取代。寿山石雕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的机器雕刻的道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寿山石雕完全的依靠机器, 更多的是当做工具使用, 以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效率。
有些寿山原石体积较大, 光是打磨就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 而且人工处理有时把握不够精准, 很容易造型石料的破坏和缺损。运用机器雕刻的话不仅省时省力, 对于石料的切割也更为精准。传统寿山石雕制作工序十分繁杂, 首先是相石, 之后进行打胚、凿坯, 胚体制作完成后, 再进行进一步的修光和磨光, 所有的工序完成方能成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打胚主要还是靠手艺人, 后来就开始改用砂轮和梅花头等工具, 现在则流行效率更高的雕刻牙机。机器雕刻在现今寿山石雕中已是普遍使用的状态, 随着寿山石文化的发展, 寿山石雕已由手工的制作进入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创作。
(二) 寿山石雕造型融入现代元素
传统寿山石雕的题材大多为人物、神佛、花鸟、瓜果等, 这与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在信仰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传统的题材在现在依然得以保留, 但是在此基础上, 现代的寿山石雕融入了新的元素, 在造型上更为丰富多彩。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历经几千年而不断, 先辈的智慧与劳动结晶至今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我们依靠着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摸索着走到了现在, 对于这份依靠我们有着很深的眷念, 因此中国人有着明显的怀旧情结。对于收藏家来说, 他们看中的不仅是传统的寿山石雕所能带来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寿山石雕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现在的寿山石雕造型千奇百怪, 有编织的草帽, 栩栩如生的螃蟹, 形态逼真的五花肉等等, 这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 是寿山石雕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语
寿山石雕作为我国艺术的瑰宝, 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它不仅集结着前人的智慧和技艺, 也闪耀着现代人的思想火花, 两者的和谐并存, 是寿山石雕进步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锡铭, 王一帆.从故宫有一万多件寿山石雕谈起[J].艺术·生活2011 (03) .
[2]黄忠忠浅谈寿山石雕的特点与创作[J].收藏界, 2008 (11) .
[3]陈哲寿山石“薄意”雕刻审美掇谈[J]艺苑, 2013 (02) .
[4]叶钗论福州寿山石文化初探[J].艺术·生活2011 (05) .
[5]陈学霖浅谈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与心得[J].文艺生活, 2012 (6)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任何时候都没能像北京奥运会这样。将这个话题如此真切地推到设计师和文化研究者的眼前,并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才可能有自己民族的真正繁荣和富强。
一、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必然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文化内涵,因此,对现代设计的深层次内涵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随之增强。日本的平面设计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日本平面设计变革之路为我们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找到了实践的依据和成功的范本,而且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来完成将文化传统符号创造性地走上现代设计的舞台。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之路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但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就需要我国的设计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并不断加以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之路。
二、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得以发展的基础
现代艺术设计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师在立足现代面向末来的前提下,从传统文化的深层而不是表面上探索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美学取向,使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设计中自然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还能够见到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的原因。所以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上,结合当代的应用要求来进行设计。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已的传统的责任,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传统进行表达,并发展传统文化木身,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創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风格的设计时,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这种“美”与“美”的创作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影响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是人们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等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则富,并对现代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巨人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传统文化都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传统多元的文化使我们的设计有了更多的营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依托和更多的发展取向。
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
对于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一方而应该比以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师的立足点;另一方而,要多吸收西方的一此先进理念和工艺技术为我所用,促使我们的设计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上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吸收、更新,建立一个健全的、既具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设计文化体系,以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使我国的设计水平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传统民族造型形式的发展要将民族性与现代化融合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重新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造型形式,在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真正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以尊重和强调文化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使传统造型形式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中华民族的本位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标志之一,传统的民族造型形式定将获得新的发展。
2 我国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古代艺术设计活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像彩陶、青铜器和金银器的出现,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案纹样。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不同的彩陶在制造的过程中在造型设计、装饰花纹纹样、色彩、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所区别,而彩陶的制作过程也出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图案形式也是经历了从简洁、明快到纷繁复杂的过程。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图案方面一定程度上是在彩陶图案上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制作的材质、工艺、造型、功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区别。青铜器独特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设计蕴含了当时人们的物质观念和精神观念。如今现代的艺术设计,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和传统图案与纹样。在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当中,古典装饰图案纹样都能够较好地表达我们民族文化的风格、形式。从审美价值来看,我国传统图案纹样是最能反映我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今世界潮流,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现代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全球的文化视角,自觉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从中汲取精髓,使自己的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艺术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1吹糖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现在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见的,几乎被人们淡忘。
糖人的原材料就是糖稀,你们知道糖稀又是怎么做的吗?是先准备一百克的白砂糖,再准备比白砂糖多一倍的水,也就是二百克,然后把白砂糖和水一起倒入锅里加热,用勺子一直搅拌,直到没有颗粒为止,变成粘稠状即可。最后把它放入碟子里冷却才可食用。
糖人可以做成千姿百态,主要靠吹和捏,只要技艺高超,想要什么就做成什么样的。
吹糖人技艺是在六百多年前传到现在的,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现在到北方地区应该能看到很多人卖这个的。以前就是在爷爷奶奶这一代,就有特别多的人卖这个,靠这个养家。因为当时和现在不同,以前非常穷,没有钱,一般只会做这个。现在也有卖的,但是现在卖的非常贵,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
如果你想要一个小老鼠,手工艺人就给你吹一个肚子吃得饱饱的小老鼠,捏得栩栩如生,好像是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手中逃走。吃的时候味道甜甜的,可好吃了,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我非常喜欢它,都想住在糖人的世界里。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一传统艺术,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2剪纸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扇子既是中国的古老工具,又是我们杭州的三绝之一。今天我来到扇博物馆大饱了眼福。
走进展厅门口,一把特大号的长柄羽毛扇挡住了我的去路,蓝色的羽毛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耀眼极了。走上楼梯,来到二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扇子,令人眼花缭乱,好像来到了扇子世界。
这边是特大号的牛皮纸扇,听说这把扇子是王星记的工匠们用了六十六张牛皮纸拼起来,又在上面画了西湖全景图。我想:这么大把扇子,一定用了能工巧匠们的不少心血,中国古代的艺术太伟大了。
俗语话说:王星记的黑纸扇,一把扇子半把伞。意思是说,王星记的黑纸扇还可以挡雨,真是让人称奇。
一会我们还去了剪纸,原来这个剪纸和我们平常剪得不太一样,是在模板上剪的。我想:太简单了,开始剪了,没想到,一下子就剪破了,还好经过补救,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鱼就剪成了。
今天的扇博物馆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多的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3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4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我画的国 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 地上的葡萄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
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 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 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 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 知道:哎呀,太难了!
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 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 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 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 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5现在的潮流社会,许多青年人都注重时尚,对戏剧之类的毫不知晓。大多都是老人知道,是他们在默默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我原来是不喜欢京剧的,何谈失去赞美他了,讨厌还来不及呢。我“爱”上京剧是受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电视上传来京剧的声音,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赶来观看。慢慢的,我也发先我喜欢上了京剧,发现了在那之间存着许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从古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表演者的脸上总涂一些颜色,当然了:每种颜色以象征人的性格和特质,命运和角色。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它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惊人,没有字幕你是听不出他在唱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你去体会,快来了解京剧吧,不让你就真的out了!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6拉洋片又叫拉大片,是清末时期传入北京的,它由“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组成的,今天我就看了拉洋片。
拉洋片十分神奇,演员只需要用手电筒照一下,戏台上就会出现十分有趣的团,有的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赵州桥的情景,有的画着三打白骨精的情节,还有的画着考状元的情节,那个身穿火袍,头顶帽子的就是状元。
拉大片不但神奇,而且有趣。听说从前有一个叫大金牙的演员,他的演技特别好,成为了天桥八大怪之一呢!他分成“形象怪”和“声音怪”两种。“形象怪”是因为无论眼神、口型、图案都非常滑稽,而“声音怪“是因为演员的唱腔为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北京后与北京语音结合而成,所以声音怪。
随着祖国事业的发展,拉洋片也走进了书香迷人的学校,走进了芬芳迷人的公园。小学生们也可以在若干张纸上画上了许多手绘“漫画”。
摘要:以传统文人绘画中的写意与现代艺术中写实为切入点简要的论述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进而分析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审美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扬广大。
关键词:传统审美理想 文人画 表现 现代艺术 写实 形神 天人合一 虚实
(一)、对传统文人画“写意”的阐述
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其别具一格的辉煌的审美形态,对中国的审美情趣、人格构成、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追求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文人画在“真”的三种形态都与非文人画区别开来。就物象之真而言,文人画更能写出神、质和常理;就心灵之真而言,文人画家保持自由的品格,摈弃功名利禄,因而更能独抒性灵。更重要的是,文人画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无论画前的立意,还是画后的境界,都追求天成的自然境界。所以,简单地以“写意”概括文人画的本质,是不全面的,此其一。
其二,“写意说“赖以立论的依据主要是元代文人画。东西方学者都将此北宋文人山水画看做更为写实的作品。从宋到元,文人画逐渐地从重理向重意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元画纯粹为意,宋画绝对是理。相反,由于天人合一的规定性,无论理,意都须在与对方的融合中成其为自身,它们不但不对立,反而互相贯通。
如果仅仅把元画看做“写意”,那么如何看待另一种显然更为写意,却与文人画直接抵触的画风——南宋院体山水?所谓的表现主义,在西方绘画作品中,通常能通过作者个性化的笔触看出人物明显而激烈的心理活动,人物表情以动态为主,就中国山水而言,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物象经过明显的,精心的安排,云雾总是恰到好处地遮断山腰。这一切都能体会出作者心中的激荡,显然心意流露得更加明显。事实上,傅抱石先生虽然认为元代写意画将“写实”、形似的那一套简直鄙视的不值一顾,但他注意到院体山水同样具有写意性质:尤以马远夏圭在画面上敢于采取和写意比较接近的水墨苍劲的笔法,遥遥的从院体中伸出他的手向写意频频的招摇,表示会心。
如果这尚且不能称为写意,那么明代以徐渭、陈淳为代表的泼墨画,当可以正当地冠以写意,且是大写意的称号。因为他们二人,笔墨挥洒更为冲动,与自然中真实动植物的形象相差甚远;而且画面上的题诗将作者的心绪宣泄得一览无余,但是这些写意的画风,与元人山水整体的静谧寂然相距何啻千里?在风格上,元人作品更接近平淡天真的境界,即自然本根的特性。特别是倪瓒,学界一般都认为其“逸笔草草,聊写胸中意气”的语录是元代写意观念的宣言,但正如台湾学者高木森先生指出的:但是如果以今人‟自由创作„的观念过分强调那逸笔草草的创作态度,可能会对倪氏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他在绘画当儿大笔挥洒,为所欲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看他用笔墨之情,便会体会出他的真诚,他所谓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尽可能无为,使自己消失于太虚之中,故其画艺亦然。高从创作方式上再次论述了元人的山水力求能在纸面上遵循自然之道。而宗白华先生更进一步,论证元代山水正在将自然本身予以笔墨实现。
以天为美的本原,以有人复天的审美的归宿,这种美学思想本身就包含这信仰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的名族信仰在审美领域的体现。审美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那么,有形入神,缘心感物,以人合天,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观点。
(二)现代主义“写实主义”的阐述
随着国门的打开,现代艺术潮流呼啸而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画坛真正地实现了裂变,多元化的意识深入人心,艺术开始与世界接轨,尝试并努力同世界潮流同步发展。曾经被奉为传统和正统的写实绘画命运如何?在现代艺术思潮中,写实绘画一度陷入两难境地,似乎写实绘画被视作封闭和保守的同义语,在这种前提下,坚持学术性的立场变得十分苍白乏力。加之艺术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来,由于艺术市场操作的不尽人意,也由于“市场”和“学术”的不同步,部分艺术家更属意于市场的竞逐,便使得写实绘画(当然不仅限于写实绘画)的学术形象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但是,写实绘画作为多元的一元,其自身的艺术使命和艺术魅力在经历诸多风雨之后,仍然不减它的风采。从近年展示的艺术实践来看,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至少带给我们以下三点提示:
首先,艺术家更注重绘画语言的表述,充分运用油画艺术的载体来关爱人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绘画语言风格各异,强调自我面貌的凸现。再者,艺术家在实践中吸收了多种材质的运用(部分功劳应归于依维尔和宾卡斯的材料技法教学),画面的效果处理明显优于八九十年代。最后,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融入,不少艺术家在作品中以全新角度诠释和表述心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新具象主义”、“新架上绘画”等等,我们姑且可以统称为“新写实主义”。
从古人言论中,我们发现文人画所以成其为自身,乃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本根论。现代东西方学者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研究文人画,一方面丰富、拓展了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又未免以今人观点强加与古人,不尽符合历史。写意说主要认为文人画以抒发心灵感情为本,不关注客观现实与自然。中国的写意说从20世纪初兴起的传统文化大检讨运动开始盛行。无论是文人画的支持派,如陈师曾,日本大村西崖;还是反对派中的激进或者改良者,如陈独秀、徐悲鸿与潘天寿,对文人画写意文本这一点,殆无异议。陈师曾先生做<<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提出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大村西崖更认为文人画为离于自然的绘画,并且对自然离却愈著,其气韵愈增。反对派则希望援入西方写实主意以格文人画不重自然,不写真景之流弊。如徐悲鸿先生提出中国艺术之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潘天寿先生以为:元人作画之态度,对于有合物理与否,既每不屑顾及。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汇入欧美资本主义潮流,民族工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民党政权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奖励和提倡民族工商业,民间资本和海外侨资纷纷投资兴办工商实业。20世纪3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现代工业大约占据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十左右,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仍然占据百分之九十九左右。正是这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大约只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工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俞剑华、张志安、傅抱石及现代诸多学者也大都持此观点。俞剑华先生定义文人画为: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以笔情墨趣为高逸,以简易幽淡为神妙,藉绘画为写愁寄恨之工具,自不乐工整繁缛之复古派,而肆意于挥洒淋漓之写意派。傅抱石先生提出:我以为荆关董巨以下的变,即似是“写实”向“写意”,“重色”向“水画”的变。有些学者以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来类比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如张治安先生说:“20世纪以来,欧洲美术界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正是中国画所已有的特色。他们倡导主观的情感意志的表现,而蔑视客观写实。
西方学者将写意称为“表现”,并与西方美术史的变迁类比。这几乎成为中国画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方闻明确地将山水画分为绘画再现、书法化的自我表现复兴时期和综合阶段四个阶段,以构成他整个风格分析论的基础。一般而言,他们以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称谓北宋前期山水画,而将元明新型山水画视为浪漫主义、表现主义。
(三)传统审美写意与现代写实的冲突
中国近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和经历是中国自魏晋时期人物、山水、花鸟分科以来人物画的又一次面临东西文化交流、融合、抉择的过程。近现代人物画选择了一种欧洲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创作手法,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直接切入人们的社会经历,重新确立人物画视觉真实的绘画研究方向,从而最大程度地再现和还原视觉认识和历史技艺。伴随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思想的步步深入,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写实的能力与技巧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然而人们认识上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写意情节,并不能真正善意地接受刻意深入描写的写实表现风格。逸笔草草在放纵了形的约束之后归于精致、典雅、暗合了现代人们崇有的审美意识。在这里写意和写实的显性矛盾演变为中国水墨人物画隐形的形和神,以及虚和实的矛盾问题,这两者似乎存在着对立而不能调和的斗争。尽管传统人物画的贵无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崇有是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同价值判断,然而人物画的形和神问题是绘画生活绕不开去的实际问题。现代人往往以科学实证为准绳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式推演出形实而神虚的理解方式,或许认为只有形准的人物才有传神的可能。围绕着形和神虚实问题的探讨,实际揭开的是写意和写实关系问题。在这里我无意评价写意和写实的高低,但必须真正理解和领悟形和神的关系是在旋转的运动中不断转变虚实的位置。
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无须顾忌形实而意失的误解,关键是写实的创作手法是否真正解释了自己所关注的命运和主题,是否达到了庖丁解牛的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畅神之境界。
近百年来,作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不断遭到揶揄嘲责。其实,远非文人画如此,建筑、音乐、戏剧、小说,举凡本土固有文化,莫不与文人画所遭相同,乃中国人所用的语言亦被视为落后。
在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之后,东方的迷梦被惊醒了,失败的惨痛导致对固有本土文化的清算,与此同步,文化观念想西方倾斜,对西方的写实绘画加以推崇,从而否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对荆关、董巨的写意山水、花鸟加以批评。同时,受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的影响,中国的绘画走想了中西合璧之路,西风东渐之风如此盛行,陈独秀对美术革命的内涵有明确的主张,他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精神。”他认为清初四王的画,尤其是王石谷的山水,不过是倪、黄、文、沈一派的恶画的总结束,若不打倒则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将无从言起。这一类见解,其中心只有一点,即以写实改良文人画的写意。这正是关乎中国画存亡的所在。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就因其为写意。故从画家讲,称为文人画,从材料讲,则称水墨画,从精神讲,则曰写意画。中国画之须改良,自不待言,然而是否以写实主义来改良,并将其改良为写实主义画?说来颇具讽刺意味,当这里在高叫输入洋画写实主义的时候,洋人却从东方输入写意精神。众所周知,欧美现代派便从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的文人画乃至书法中汲取了美学精神。自法国印象派产生后,写实主义已不是独霸花坛的主盟者了,更遑论20世纪以后的画坛。
以社会功利目的为恒定艺术的第一性标准,从此以论优劣则安息的、自然的、直觉的、精神的、心灵的东方艺术无以是处矣。时至今日,文人画已非为文人所独擅了,所以,当代直呼之为中国画。极而言之,文人画经过漫长的历史,想非文人画的社会层面不断渗透,已经是民族独立精神的表征了。社会革命是取淘汰方式,中世纪社会终结,现代社会遂告成立,此断无逆转退回之可能,既往的社会形态至此遂成往迹。而艺术的发展则是取继承、吸收、包容、并存、补充的方式。
中国画自有其盛衰的历史,恰在近代,它落到了低谷中,所以,徐悲鸿先生才有中国画之颓败,时至今日已极之叹。但处于低谷是一回事,有没有价值是另一回事;它于社会变革取冷漠态度是一回事,是否落后又是另一回事,美术革命、国画改良,嚷嚷近百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嚷得漫天价响,中国画处于低谷之中,究其原因,不在于它不写实,相反,真要用写实主义来革中国画的命,则中国画只有死路一条,岂但中国画,即如中国书法、中国戏剧也将前途堪虑。国画之衰,在于文人太少。百年来,西学东渐,科学昌明,国人留学西洋,如蜂拥鹜趋,沉入国学的人已趋之若鹜。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审美之路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的审美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同时与传统的社会也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的宗法社会。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两条,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导致在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所追求的,主要是那种和谐、宁静、自然的美。中国传统艺术所创造的,也主要是这样的美。直到明中叶以后,随着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的出现,情况才发生真正的变化。无论审美道路,还是审美理想,都表明:中国传统意识就是审美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它的历史本质,就是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生净化为、超越为审美境界。
总之,写实绘画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有如此多的艺术家投身其中,潜心磨砺,必能再现无尽风光。
(四)参考文献
《美,从茶杯开始》汉宝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神与物游》成复旺 山东人民出版社 《后现代的故事》王其钧 机械工业出版社
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
姓名:窦林贤
学号:20094505007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在现今这个人类精神文明越发进步的年代,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发地注重起来, 并在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因此, 深入研究我国的戏曲表演的艺术传承的特性与功能, 不仅仅是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也可以更好地弘扬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承特点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措施, 国际上曾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首先是以真实的文字记录或者是影音视频录像、图片留底记录, 其次对相关的人物, 或者是事物进行专门的保护与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依靠着人来进行一代代地传授与讲述, 从而进行传播。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是以一个动态的传承模式呈现的, 因此必须依靠有实际代表性的表演传承项目与表演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必须依靠着传统的表演模式, 依靠艺术家的一代代传承, 因此传承人是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一个生动的载体。传统戏剧中, 黄梅戏、京剧、越剧、京东大鼓等, 都必须依靠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示范, 演示, 言传身教。这些无论如何无法以单纯的文字形式记载出现, 因此只能依靠着表演艺术家去进行传承。人物传承的特性有以下三点:
1. 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方式是依靠人为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是以往的生活以及行为发展的过程,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使其延续的人, 通过人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复制与制作, 而传承的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与证明。尤其是传统戏剧, 如京剧, 其所存在的方式也不能通过纸笔来记载, 必须通过人来演绎与表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人相互依存, 共存共亡, 以此就体现出了传统戏剧的艺术传承的本质与特性。
2. 对于传统戏剧来讲, 其本身的价值、呈现状态、人们的接受程度, 与传承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被延续传承。人们所去留存的、重视的、延续的, 应该是那些拥有极高的精神价值, 拥有深刻意义, 蕴含浓厚的民族感情, 深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精髓, 并随着时间的发展, 能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散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为了保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可以被更好地延存, 其传承人也必须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导师:可以把本身的技能, 以及从古至今流传下的各种表演技, 进行一代代的延续与传承。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 拥有可延续性、非单一与可替代的特性, 因此可以不断地培养传人, 使之传统表演艺术也可以一代代地进行发展与延续, 不会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淡出人们的视野中。
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
1. 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弘扬与发展传统戏剧的文化, 不发展创新就意味着灭亡, 因此传承人需要以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依托于传承者得以延续, 因此传承者必须以开阔的眼光去审视问题, 在原有的古老的技艺基础之上吸收新的技艺, 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气。
2. 对艺术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 要不断地更新文化内涵, 真正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穿越时空、时间、空间、种族、国家的一种形态意识, 是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一代代延续至今的艺术珍品, 这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人们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眼观与审美角度。随着无数传承者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3. 传统艺术的领域并不仅仅是脸谱、水袖, 表演形式也不仅仅是唱念做打, 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 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形式。同时传统表演艺术中的场景、故事、对白等, 都使得整个表演形式充满了东方的古典魅力。
四、结语
传统的戏剧表演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也在不断地去吸引现代的年轻人。因此, 传承者应从各种渠道去宣传传统的表演艺术, 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其中, 使传统经典的表演艺术形式保持着勃勃生机。
摘要: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在中国文化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力推广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与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特性与功能分析
参考文献
[1]郭英德.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 2015, 5 (03) .
[2]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 2015, 4 (01) .
作为201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剧目,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和上海音乐学院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的这部音乐诗画《木卡姆印象》,将传统艺术与多媒体艺术完美结合并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中华民族融合、东西地域艺术交流的结晶,更是“一带一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木卡姆印象》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音乐为载体。木卡姆音乐源远流长,是融音乐、舞蹈、诗歌、戏剧表演为一体的独特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华瑰宝”和“丝路明珠”,同时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留木卡姆原生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木卡姆印象》引入现代美学理念及创作手法,将古老的木卡姆与现代数字化舞台空间呈现形式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影视、动画、全息影像、三维全景式、网络虚拟环境观摩形式等多媒体手段,对传统艺术形式重新构架、表达和演绎,有效延伸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舞台空间,将木卡姆艺术的精华以崭新的面貌体现出来。
西域奇葩
那么,什么是木卡姆音乐?
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了伊斯兰文明。此后,伊斯兰文明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向东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迅速传播。从中国的新疆到北非的突尼斯,在长达一万多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了拥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地区。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音乐,伊斯兰文明所涵盖的几十个民族享有一种共同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调式结构特殊,节奏模式独特,音程迥异,使用大致相同的乐器,这就是木卡姆音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木卡姆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通的,因此形成了一种世界范围的音乐现象:国际木卡姆现象。
公元16世纪,在新疆南部强大的叶尔羌汗国(首府在莎车),谙熟音乐、精通各种乐器的英俊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迎娶了热爱写诗和弹琴作曲,会演奏热瓦甫、弹布尔和萨塔尔琴的阿曼尼莎汗做王后。阿曼尼莎汗掌管了全国的音乐机构,召集民间乐师,把维吾尔的叙事歌、木卡姆和麦西热普等艺术遗产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使其定型成套,这就是“十二木卡姆”。这是维吾尔音乐史上划时代的改革。遗憾的是,阿曼尼莎汗后来因难产去世,年仅34岁。国王承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在她去世后不久也因过度悲伤而逝世。维吾尔人民世世代代怀着崇高的敬意,将阿曼尼莎汗对十二木卡姆做出的历史性的功绩铭记在心,她的名字在维吾尔文化里程碑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遗产的抢救、挖掘工作极为重视。1954年至1955年,吐尔地阿洪等木卡姆大师被请到乌鲁木齐,除了录音以外,还对他们所演唱的木卡姆唱词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来自北京的音乐家万桐书等在1958年根据录音,第一次记录出木卡姆曲谱,并于1960年以五线谱曲谱出版发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又投入人力财力,录制CD、DVD,出版发行。还将木卡姆的歌词翻译成汉语、英语,对木卡姆的演唱、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木卡姆”一词的解释有多种说法。有说“规则、规范”,也有说“乐音、音位、音阶、调式”,认为“木卡姆”指在琴板上所按的位置。还有说“音乐体裁、套曲”,特指一种音乐体裁。我们的解释是:“融歌、舞、乐、画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维吾尔木卡姆中,“十二木卡姆”最具代表性意义,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等十二套大型套曲组成,其中每一套又包含“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组成。“琼乃额曼”意为“大曲”,由叙咏歌曲、器乐曲和歌舞组成;“达斯坦”意为“叙事长诗”,是一种说唱形式;“麦西热普”意为“聚会”,在日常生活中节日聚会都会以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十二木卡姆中每一套的演唱时间大致为两小时,因此演完十二套共需约20多小时。十二木卡姆如一杯杯美酒让人如痴如醉,又像一幅幅画卷,你能在里面看到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
每套木卡姆的演唱速度一般按照“散、慢、中、快”变化,并按照“深沉、优美、欢快、热烈”的情绪展开。开始的散曲委婉曲折、扣人心弦;中段的慢板抑扬顿挫、凝重典雅;中板节奏流畅抒情、沁人心脾;到快板欢快热情;到最激烈时则热情激烈,甚至狂热。木卡姆的旋律节奏变换异常丰富,却又变化得自然得体、不留痕迹,其调性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它与十二平均律有着根本性不同,有很多四分中立音和活音,使音乐风格绚丽多彩。木卡姆的乐手同时也是歌者和舞者,他们放下乐器,即能载歌载舞。
维吾尔木卡姆除了“十二木卡姆”外,还有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它们各不相同,却又相互影响。刀郎木卡姆苍劲有力,旋律高亢热烈,那是刀郎人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抗争。在刀郎艾捷克、热瓦普、卡龙奏出的复调衬托中,领头的歌者高声诉说心中的希冀,随后几十位鼓手一起敲响。那激越的鼓声震撼苍穹,震撼人心。
新疆维吾尔人,生也是歌,死也是歌。融音舞诗画于一体的新疆木卡姆,昭示着维吾尔人对生命的渴望,对大自然的赞叹,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向往。
交融辉映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音乐总监、此次活动的策划与总导演努斯莱提·瓦吉地畅言,此次演出是木卡姆这一古老艺术的全新表达。
十二木卡姆以及新疆其他地区的木卡姆原版本演唱时间较长。此番东西部艺术家携手创作并演出的《木卡姆印象》,选取的都是每套木卡姆中的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重新创作,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族乐器,还加入了钢琴、管弦乐及双排键等现代乐器,使乐队更加充实、音色更加饱满,更丰富地展示木卡姆的音乐特色。如哈密木卡姆片段,由于哈密木卡姆长期受汉民族音乐影响,其旋律委婉深沉,从3/8到6/8拍,再到5/8和7/8拍,迷人变幻的音乐伴随着优美律动的舞蹈,令人神往;又如刀郎木卡姆片段中,一群英俊潇洒的男舞者伴随着热烈奔放的音乐舞动,令人振奋;伊犁木卡姆节奏平和,多以2/4拍、4/4拍交替进行;吐鲁番木卡姆音乐和舞蹈激情奔放,剧中三个美艳的维吾尔姑娘合着热烈的鼓声,演绎了维吾尔人火一样的热情……
nlc202309081754
木卡姆的音乐和舞蹈兼宫廷雅乐和民间俗语双重属性,仔细聆听观看可以发现,在《木卡姆印象》中,每套的散板即“琼乃额曼”部分,节奏多用2/4、4/4拍,曲调优美抒情,舞蹈动作端庄、稳健、婀娜多姿,头、面、肩、手腕、小腿等部分配合巧妙;而‘‘麦西热普”部分,节奏多用5/8、7/8拍,适宜粗犷有力的“萨玛舞”,开始跳舞时,舞者深情庄重、肃穆,动作古朴沉稳,随着音乐逐渐高涨,舞者变得痴迷狂热,节奏越来越快,舞蹈也渐趋欢快热烈,最后进入跳跃和旋转的高潮。现场看到,观众几乎要跟着他们舞动起来。
《木卡姆印象》的每一位演唱者都气息饱满、音域宽广、音色明亮,且感情真挚感人,每一句乐句都让他们唱得或沧桑悲凉,或凄婉柔情,或奔放激荡,使听者身临其境,内心随着旋律跌宕起伏。这种来自生活的声乐艺术非常本真,从技巧层面上看很难定位他们的“唱法”究竟属于美声、民族还是原生态。演出团队中有些歌者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但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束缚,力求以真情实感把对生活的热爱,真诚而又热烈地表达出来,使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被打动。这就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值得所有演唱者好好学习。
《木卡姆印象》的乐队是一个优秀的乐队。可以想象,演奏着萨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都他尔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家与演奏着钢琴、管弦乐及双排键等西方乐器的演奏家之间的配合,需要怎样的融合及默契。令人钦佩的是,在《木卡姆印象》的整场演出中,乐队的演奏几乎是无懈可击。演出刚开始,我们听到的是用键盘模拟出的啾啾鸟语,钢琴流淌出的自然风光,随着而来是钢琴伴奏下的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等演奏出的轻快节奏,烘托出《美丽的传说》主题和缥缈梦幻般的诗情画意。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就完全领略到西方现代音乐和木卡姆传统音乐融合辉映的魔力,也领略到演奏家们的高度契合。乐队除了自身的演奏和配合,还要高度关注多媒体画面的变化。如在打小鹿的情景,我们看到的是当小鹿跳跃、转身时,和听到的音效配合得分秒不差,可谓天衣无缝。
毫无疑问,《木卡姆印象》的巨大成功,还在于把现代数字多媒体艺术融合到木卡姆的剧情和场景之中,使古老的木卡姆焕发出现代气息和青春活力。令人赞叹的是,数字多媒体在作品中完全排除哗众取宠、表现自我的诟病,真正融合到剧情里,并为我国东西地域文化的融合乃至新时代的民族融合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当第三篇章《炽热的爱情》拉开帷幕时,我们看到多媒体营造出彩蝶纷飞的画面,更有艳红的飘带扑面而来——彩蝶在汉族文化中象征着刻骨铭心的爱情,红飘带则更是炽热喜庆的象征。第四篇章《幸福的家园》,多媒体在背景的中央展现出烈火熊熊的火焰山,它昭示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家园就在火焰山,就在中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精益求精
从2015年3月开始筹划,直到2016年5月亮相沪上,《木卡姆印象》整整经过了14个月的打造历练。《木卡姆印象》由“50后”老一辈艺术家统筹和指导,而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70后”和“80后”,他们受当代文化的熏陶,大部分接受过西方音乐的教育。比如总指挥努斯莱提·瓦吉地老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是新疆当地最早接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前辈;而担任该剧第一场作曲的尼加提·艾尼瓦尔是曾求学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博士;副指挥努尔巴纳正在上音访学。第二、第四场一些音乐片段的作曲家伊里亚尔、木合塔尔等也都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读书。老中青三代通力合作,表现出学者和艺术家们对木卡姆的敬意、保护和传承。
由上海音乐学院媒体设计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信息科技硕士、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筹)负责人代晓蓉老师带领下的《木卡姆印象》视觉创作团队,基本由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老师构成。作为非新疆本土的艺术家团体,在此次的剧目视觉编排中经历了一番从学习、模仿到全部推翻、重新解构、组合再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并调和的问题——要在已经非常成熟、有鲜明特色又坚守传统的艺术根基上进行创新。这是一项极高的挑战,要求《木卡姆印象》的制作既不能够完全照搬木卡姆原型,也不能够脱离他们的灵魂和精髓。2015年8月,团队最初创作出的作品已经非常接近维吾尔族的审美,但经过反复商讨和斟酌,大家认为如果做出来的东西与原版的木卡姆艺术近乎一致,也就失去了制作这部新剧的意义。最后,团队毅然决定放弃这些初创成果,赴新疆各地进行了大量实地采访和考察,还对新疆题材资深纪录片导演刘湘晨等专家做了采访,获得了很多创作启发和灵感。最后,全剧采取了“取极致”式的表达模式,即抓住精髓并将其解构、扩大、重组,最终形成在现代艺术概念下的维吾尔族艺术表现新样式。
我们相信,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将赋予木卡姆新的生命源泉和活力。
【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推荐阅读: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10-31
现代教学艺术07-21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05-26
民间的传统艺术07-16
高中美术现代艺术欣赏01-0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漫谈06-13
传统艺术的作文400字11-11
后现代设计艺术教案09-25
现代摄影艺术教学大纲备课07-20
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