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的文章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朋友的文章(共12篇)

与朋友的文章 篇1

只有真正的友谊,才会使朋友间互进忠言。的确,忠言有时十分逆耳,但在你生气之前千万好好考虑一下,不要为你的鲁莽,你的任性,还有你的所谓自尊,而拒绝了朋友间最珍贵的金钱难买的礼物。有了友谊,就有了朋友,有了朋友就犹如有了一面镜子。

真诚分享朋友的快乐,不让尘屑般的忧烦懊恼侵扰洁净如莲的心怀,如果别人得到了一团叫做“不遗憾”的火,就请微笑着将自己手中那一块叫做“遗憾”的冰凑过去,冰融的时候你的心注定会转暖,哲人说“美德犹如耳鸣”,真的,有一种声音,自己听到就足够了。

朋友们!在友谊一旦降临,请你千万好好珍惜,不要一失言而后悔万分。世上的友谊有千万种,有金兰之交,如水之交,忘年之交,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金镶玉彻的,闪闪发光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美好桥梁。

真正的朋友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等你到了患难危急的时候,他说不定就会忽然出现了。

可以为了朋友牺牲自己的人也许还有,可以为了朋友抑低自己的人,这种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吗?

与朋友的文章 篇2

谣言, 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 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

在人人都是信息源的今天, 一旦缺乏相关知识领域的分辨力, 很多人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载体和借助的工具。

在朋友圈里, 几乎都能找到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谣言。例如, “牙膏管尾的小竖条表明它的成分性质, 黑色是纯化学品, 红色是添加化学药剂;蓝色是添加天然药剂, 绿色是天然成分。”“吃榴莲时饮酒可能致死, 榴莲中的大量硫成分可使醛脱氢酶的活动减弱七成, 而该酶对清理酒精毒素至关重要。”“柿子虽然好吃, 但千万不要和酸奶、海鲜、酒一起吃, 刚发生了一件真事, 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 又喝了酸奶,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而这些谣言, 跟生活又密切相关, 这就使得谣言能够快速和广泛地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传播了。

那么传播谣言的人又是哪些人呢?从家人到朋友,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这些发布者中, 除了极个别的人别有用心, 其余大多数传播者对信息的真假缺乏相应的判断力。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 不过距离美国25% 的比例而言, 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根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占到了9.53%。但是就这些数字而言, 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 并不等于他就已经具备科学素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他们在朋友圈里传播的一些生活类谣言, 更容易使人信服,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谣言散布的速度和范围, 在一定意义上, 也成了谣言散播的“帮凶”。

近几年, 随着朋友圈、微博圈中谣言的大量散播, 一些虚假信息, 尤其是对政府部门的谣言已经通过公安和信息部门的监控和对传播者的处罚, 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 对于生活类的谣言, 因其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的影响, 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一些错误的观念, 继续误导人们的生活。

2 发展:辟谣从被动向主动

对于生活类的谣言, 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手段, 和媒体合作, 定期推出谣言真相等辟谣类的平台。但是对于谣言的源头, 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导致一些谣言如同狗皮膏药, 周而复始地重复出现。有的谣言甚至已经流传了三四年, 依然被不明真相的人们乐此不疲地传播着。

尽管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 质监工商和工商部门会定期在媒体上发布与商品相关的质量检测报告。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健康越来越关注, 这些检测报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科普性的报纸、杂志专栏以及电视栏目开始受到关注, 各种实验类的栏目如雨后春笋般, 成为收视的关注焦点。大部分的栏目以实验的形式, 通过文字、图片、示意图、表格、数据以及视频等手段, 来向受众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困难: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虽然实验类栏目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谣言的传播。但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 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谣言周而复始地传播和扩散。此外, 一些诸如钓鱼科普类的文章也大肆在朋友圈中泛滥, 例如《秋裤阴谋论》, 文章称“穿秋裤并非诞生于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 而是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后, 诞生于对‘苏联老大哥’的盲信与言听计从中。”虽然不少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辟谣, 但是只是采访一些服装学、人类基因学方面的专家及医院医生来对此进行辟谣, 却并未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谣言的内容中, 以真实的人物和虚假的故事来让人们去轻信, 以达到迅速传播的目的。而对此进行反驳时, 辟谣者却找不到强有力的数据来支撑整个文章。甚至, 有些谣言隔一段时间便会再次卷土重来。对于辟谣者而言, 反复对同一事件进行辟谣的同时, 不仅增加了工作量, 也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

4 解决:出台相应措施处罚谣言制造和传播者

近年来, 网络谣言中, 除了一些伪科普文章, 还有一些具有煽动性、攻击政府的谣言肆意在网上传播, 而对于这类谣言, 目前, “两高”已经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措施, 来遏制网络谣言。但是, 对于生活类的伪科学性谣言, 我们却没有看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谣言的制造者及传播者进行惩罚, 这也使得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肆无忌惮地继续散布谣言。另一方面, 除了被动去辟谣, 作为主流媒体, 我们也应该主动出击, 寻找谣言的源头, 将其扼杀。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微信圈、朋友圈成为谣言的重灾区。一些关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谣言也因科技的发展, 传播得更加快速和广泛。作为传统媒体从业者, 如何来应对, 本文从寻找谣言、如何辟谣以及加强与权威部门之间合作的三个角度来对谣言传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伪科学,传播,朋友圈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报.2015-09-21 (1) .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3]北京日报.2014-2-11.

与朋友的文章 篇3

科技期刊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与文章编号

根据《中国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科技期刊论文应标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与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通过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北京图书馆出版,第4 版)确定。文献标识码有5 种:A ——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的结构为XXXX - XXXX(YYYY) NN - PPPP - CC,其中“XXXX - XXXX”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YYYY”表示出版年份,“NN”表示出版期数,“PPPP”表示该文所在的页码,“CC”表示该文所占据的页数( 转页不计)。由此可知,一般期刊文章其编号的前12 位数字已为既定数( 即标准刊号和出版年份) 只有后8 位数字须待上刊时方能确定(即出版期数和所在页码、占据页数)。据此,希望有条件的作者给本刊投稿前查阅和准确标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赞美朋友的文章 篇4

那些已经陌生的脸庞,能否给我一点回忆,让我记起我们的以往。我也怕,有一天,这纸,沾了水,不见了字,不见了你,不见了以往。再相见,是一句好久不见,还是说一句你也在这里?

岁月如歌,唱出了一片欢笑,也唱出了点点泪光。它让你我长大,让你我懂得。相遇是缘,一份友谊,有的散去,有的长久。我却都在怀念,怀念那些走了的,怀念你们这些还在的。

明天,不知会是怎样的难以预料。只愿,你们都在,我也还在,还能回到相遇的地方。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能在谈谈以往,聊聊以后。再添一杯浊酒,忘掉所有烦恼,在彼此的言语中得以慰藉。

那些在我记忆中出现的你们,那些能叫我一声朋友的你们,我还能记得多少?是要洒脱的忘掉一些事,还是要悄然的忘掉一些人?我也怕,有一天,这些字,我再看到,却不记得当时能记起的人,忘了为何去怀念。

时间,依然静静地流着。它带走了你,带走了我,带来了各自的天和地,带来了各自的今天和明天。

感谢朋友的文章 篇5

“一花一世界”,那是超然物外的淡定;“一叶一菩提”,那是普度尘世的虔诚。是朋友给了我应对一切人和事的智慧,是朋友让我对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感恩。

我要感恩生活中的那份真诚。我的生活很平淡,但不乏真诚。朋友都很平凡,很朴素,但我们的友情坚实且永恒。你到我家来可以不脱鞋,大大咧咧满屋乱窜,哪怕我刚拖了地板;你在我家累了可以不洗脚,四仰八叉地躺上床,哪怕我刚换了床单。但我需要帮助时,只要一个电话,你会从遥远的地方向我伸出手臂。

我要感恩生活中的那份快乐。朋友是寂寞的陪伴人,烦恼的分享者。我独处学校,生活无聊、寂寞,你会和我聊天,但总是当听众,让我无休止地发泄;我情绪无常,你总是善意地浅浅微笑,用你的快乐渲染我。于是,拥有朋友,就让我拥有了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我要感恩生活中的那份宽容。我心胸狭窄,却又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常常犯错误。学生时代为了一点小事,我把同宿舍的你摁在床上,你只用含泪的眼睛看着我,可三天的四面山徒步游,一路搀扶着我的总是你有力的双手。工作中本是我的失误,我却大发雷霆地责备你,可当我身心疲惫时,你总是陪伴我,安慰我。

有朋友真好的文章 篇6

成长,并不孤独。有家人的关爱,有老师的指导,有朋友的陪伴朋友一一家庭以外的亲人,当你有了他,你会知道:有朋友真好。

那日清晨,阳光明媚。茂密的大树遮挡住阳光的热意,只留下几缕微光,使人舒坦;温暖。是夏,鸟儿不畏阳光的灼热,展翅翱翔。

夏虽炎热,却抵挡不住汗流浃背的青春活力。

操场上,同学们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肆意的挥洒青春活力,光芒四射。

本是温暖而安静的场景,画风一转一一医务室。

脚上包裹着白色的纱布,我低着头,周围散发这孤独的气息一一我内心焦脆着。医务室无人陪伴,我孤身一人。

林!一把熟悉的声音把我从孤独中拉了出来,我抬起头一一那是一道黑暗中的曙光,照亮了我的世界,驱走了孤独。

怎,怎么回事?气喘吁吁的她,面带焦急的她,熟悉的`她。怎么了呀?我蠕了蠕嘴唇,刚要回答,医务室老师走了进来;体育课摔伤了

老师帮我擦了药水,她一一依依,扶着我走出了医务室,坐在长椅上,还疼吗?不疼了。我微一笑。

欣赏着夏日的风景,有着朋友的陪伴,心间暖暖的。看这树枝上两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嬉戏,我笑了,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一那,便是我与她的友情。

文体意识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篇7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完诗, 纪晓岚把纸扇交到乾隆手中, 乾隆接过纸扇, 连声称赞:“好!好!龙飞凤舞, 一气呵成, 好!”但是仔细一看, 却发现诗中缺少了一个“间”字, 乾隆暗自思量, 纪晓岚素日恃才狂放, 今天莫非是欺我无学不成?于是龙颜大怒, 呵斥道:“纪晓岚, 你故意漏字, 来欺骗朕, 该当何罪?”说着就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闻言大惊, 拿起纸扇一看, 原来自己在提笔挥洒之间, 果真漏写了一个“间”字。但纪晓岚是谁啊, 他稍停片刻, 便镇定下来, 说:“万岁息怒, 臣写的本不是王之涣的出塞诗, 而是根据他的诗, 重新写的一首出塞词。”乾隆见纪晓岚胸有成竹的样子, 有点儿纳闷, 说:“既然你写的是一首出赛词, 那你就给朕读一读。”纪晓岚手持纸扇不慌不忙地朗诵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一改, 虽然与王之涣原诗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但仍不失为一首格调高雅、意境开阔的好词。乾隆听后, 甚为欢喜, 不得不叹服纪晓岚的聪慧机智。纪晓岚急中生智, 抓住“诗”与“词”的文体差别, 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出塞词》。这个掌故充分体现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 犹宫室之有制度, 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 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 况文章乎?”文体就如同制度之于宫室、法式之于器皿一样重要, 一样不可忽视。

那么, 何谓“文体”?“文体”即文章体式, 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 有表层的文本因素, 如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也有深层的社会因素, 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文体虽然属于文本的形式范畴, 但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 选择、运用哪种文体, 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表达目的的需要以及作者表达内容的具体方式。反过来,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同时, 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 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 对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而且, 文体本身就具有内容的性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看,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 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 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它文体无法取代的功能与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 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审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 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它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从更深层的写作主体性角度看,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表达, 是选择, 是风格, 甚至是一种强调。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 总要选择最符合自己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话语方式等等, 因而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

文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规范性:文章体式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一种文体一旦形成, 在体裁、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规定性, 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文体的规范性有的比较原则, 如现代诗歌只要求分行、基本押韵即可, 并无句数、字数、平仄方面的严格规定;有的比较具体, 如行政公文;有的比较宽松, 如散文的文体规范就相当宽松自由;有的比较严格, 如学术论文, 法律文书等。

2.流变性:文体既有稳定性, 又是流动的变化的, 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一种旧文体的消亡和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金代学者王若虚说得好:“定体则无, 大体则有”, 恒定不变的体式是不存在的, 但文章的基本体式是确实存在的, 这就是“定体”与“大体”的辨证关系。以散文为例, 散文的概念, 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由广而狭的演变过程。在古代, 散文是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如经传史书、书信、论文、奏议、序跋等等, 均归入散文之列。现代散文则是指那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 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书信、日记、速写、素描、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等。20世纪八、九年代,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大散文”方兴未艾。

3.综合性:文体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本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方面的综合, 另一方面是多种文体之间的渗透、融合、交叉。

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角度看, 文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文本形态及内容构成要素。2.依据不同文体的结构模式确定组织形式及结构类型。3.依据形态模式确定语言体式。4.依据格式要求把握文章的格式要素及标识规则。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语言风格、功能价值等基本规定性, 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时效性、真实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解决现实问题是应用文体的主要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规范性;审美性、文学性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思辨性、针对性则是议论文体的主要特征。面对同一写作素材, 选择的文体不同, 其文本形态、语言风格、构成要素、结构模式等也不可能一样, 当然, 读者最终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请看郭小川的诗歌《闪耀吧, 青春的火光》:

我几乎不能辨认

这季节

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

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

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

我自己

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

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

都是这样新鲜

这首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欢畅。阶梯状的分行排列, 错落有致, 仿佛波涛起伏的节律图式, 仅凭视觉, 就可唤起读者的生命感应和情感律动。同时, 文句的截断, 以及诗行间悬浮的空间位置, 给文本页面留下了跳跃活泼的空白, 使诗行具有了一种趋向再生与延展的形式张力, 这种张力, 本身就可有效地激活读者心态, 使之进入一种情感振奋的诗意状态。这种审美效果的达成得益于诗歌这种文体独有的文体特征。如果我们不这样不这样分行排列, 换成散文的形式:

我几乎不能辨认这季节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我自己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都是这样新鲜。

显然, 同样的文字, 只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文体形式, 其艺术感染力便大打折扣。

文体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要求我们在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读者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 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等信息,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文体意识强的读者绝不会以“科学真实”或“生活真实”来考量“艺术真实”, 也不会以文学性、审美性来取代新闻文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样道理, 具有鲜明文体意识的创作者, 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 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作品, 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一些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文学性笔法写申论, 虽然语言华美, 洋洋洒洒, 但内容空洞, 不得要领,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关于申论写作的文体意识。对此, 近代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体论》一书中早有阐述, 他说:“创作文章, 如不论体类, 其势犹无轨之火车, 失缰之骏马, 虽在天才。不免危殆。”

但这并不是说, 写文章必须完全遵从文体规范, 不能越雷池一步。恰恰相反, 文体的探索与创新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真正文体意识鲜明的创作者, 会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 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体式方面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与他小说“内容的深切”是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格式的特别”成就了鲁迅小说“内容的深切”。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分析阐释的是“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从题材内容看, 应该是一篇典型的社会评论, 但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医学报告这种应用文体, 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就诊过程, 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特点, 并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出“丧失诚信”的原因, “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深入, 用语诙谐, 且不乏令人深思之语。但形式创新无疑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韩柳文章与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 篇8

自从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管理思想就在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在汉代已经以经学的方式定型。后代的发展演变,主要以解经方式展开。到了唐代,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现实中推进儒学在国家与社会上的运用。而魏晋以来的清谈玄学和外来佛教的广泛流传,对儒学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儒学除了继续解经外,还需要对其核心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更为细密的学理说明以及更为可行的实践方法。韩愈提出的道统说和李翱提出的复性说,实际上就是要再塑儒学的价值理念,把“内圣外王”的儒学思想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论化。道统为外王设计出新的治理结构,复性为内圣提供了新的修炼路径。《大学》和《中庸》在儒学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开始奠定。这对儒学管理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儒学的哲学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儒学的实践化。所以,尽管道统不是为管理而提出,却成为管理原理中的原理。正如近代西方韦伯的理论本来不属于管理学,但后来的管理学却离不了韦伯思想那样,道统说为士大夫在政治体系中进行了定位,复性说为养成士大夫人格提出了学术化路径。韩愈与李翱并不属意于管理,却影响了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所以,他们的文学实际上是应用文学,从此,纯文学在中国失去了意义。而纪实、议论、小品、杂说,都成了指点社会、参悟人生的工具。古代的管理思想,也随之而弥漫在各种文体之中。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思想对儒家管理思想而言,是从汉代经学到宋代理学的转折点。

柳宗元与韩愈不一样,他没有承担起儒家管理思想的转折定位重任,却发挥出以文论政的智慧光芒。他的各种议论,偏激而又深刻,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不是专门论证管理而又处处谈论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篇目,柳宗元的各种论、议、辩、状、说、传、对、答、箴、戒,乃至墓志碑铭、来往书启,总会时不时地迸出一段振聋发聩的社会感悟,说上几句发人深省的管理格言。笔者在翻阅《柳河东集》的过程中,看到柳宗元的种种议论,不由会联想到当代的种种管理学说。尤其是他的纪实和寓言,似乎总能提出某些超越时空的卓越识见。柳宗元的灵光乍现,往往与现代管理的某种理论相吻合。限于篇幅,本文所提到的仅仅是柳宗元思想火花的吉光片羽,如果深入发掘,仅仅柳宗元的管理智慧一个主题,也足可以写出长篇大论。不过。柳宗元的管理思想,悟性极高却不成体系,需要进行梳理归类。他的管理思想,是古代文学与管理交织的成就典范。

当然,柳宗元的管理思想与当代的管理学说相比,灵动有余而缜密不足,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柳宗元提出了某种想法,就断言某某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更不能用柳宗元的例证贬低当今管理学的学术成就。柳宗元毕竟是文人,是失意官员,而不是管理学家,构建管理学理论体系和提出管理学观点的任务并非他能承担。但是,通过对柳宗元管理思想的探究,我们可以思考另一个相关问题:当今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读管理学专著的不多,读管理学论文的更少,但翻阅史书的却大有人在,他们为何不读管理学论文而宁愿读历史?

笔者认为,认知社会的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历史的,而认知自然的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实验的(科学的)。历史方法与实验方法的本质是相通的。当今的管理学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支配下,大量管理学论文采用数据化、模型化方法建构理论,试图以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式提高论文的科学性。然而,这种量化游戏,极难取得类似实验室的可控条件,更难取得完全客观的可重复性,所以,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相当可疑。企业家放弃对这种论文的阅读而转身从史书中寻求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方法对实验方法的反弹。而德鲁克等人能够受到企业界的欢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德鲁克等人的论著采用的是非实证历史方法。从柳宗元的管理思想探究中,我们无需过分拔高柳宗元的理论价值。况且他那种智慧言说,难免浮光掠影,加之缺乏验证,有些地方还会陷入谬误而不自知。但我们起码可以由此而思考一个问题:在管理思想的发展中,是不是历史方法比实验方法更切合认识社会的追求?

期待朋友相聚的文章 篇9

我走出卧室,妈妈在厨房里忙东忙西,爸爸在打扫客厅,我在写作业。不久,第一阵敲门声来临了,我热情的把她接待了进来,看看这,看看那。则家长们却在问问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学习累不累・・・・・・不久,第2阵敲门声来临了。这次是4个人同时来的。还买来了一大堆的好吃的。既然人都来齐了,就看烦了。我因早上没又吃饭,所以很有口福。他们也是一样,吃的津津有味。・・・・・・

吃完了饭,我们集体商议要下楼放鞭炮,一开始,是爸爸点火,由于XX好奇,也要点,幸亏我们躲到了楼里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谁知他拿起鞭炮来就往我们这边仍,但被我识破了哈哈!!!结果气的XX直跺脚。

朋友哲理的文章怎么写 篇10

偶然一日,休息在家。突然想起那些久违的老同学来,不由得想要打个电话联系联系,于是我按照同学录开始拨通了电话,第一个我想到的是和我当时最铁的中学同学,俩人同吃同睡一个寝室,无话不谈。后来上了高中就分开了,之后就断了联系。

电话接通,他喂了一声,我叫了一声他的小名。他没反应过来,我只好说出了我的名字。他在电话那边笑了笑说:“嗬!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来了?有事?”

“这……”我有些无语。

他又笑了笑说:“是孩子升学的事?最近挺严的,不好办,咱是老同学我不能博你面子,可是……”

他的话让我茫然,所以我打断他的话说:“孩子升学?我女儿才两岁……”

他听了哈哈大笑道:“嗬!老同学行呀!这么早就开始为孩子打算了。”

我听着更糊涂了,再聊下去才知道,他在教育局上班,天天找他给孩子办事的人多如牛毛。误会我也难怪,许久没有联系,突然来电,能没事?

为了避免他再三揣摩我打电话的意图,我只好说:“嗯嗯!以后孩子上学的事就拜托老同学你了。”

他说:“一定的,一定的。”

拨通第二个同学的电话,也是中学时和我较好的室友,那时经常在一起看书聊天,也是毕业后就断了联系。

他喂了一声,问谁呀?我直接报出了名号。他是想了半天才记起了我,他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说:“老同学最近挺好的吧!”然后小心地问:“找我有事?”

我尴尬的说:“没……”

他笑了,“老同学不实在,有事就说,我虽然在交警大队算不上什么领导。但是说话还是挺好使的。”见我没有接话,他继续说:“是不是有亲戚朋友出了交通事故,找我帮忙?”

我尴尬极了,极力否认。他到急了,“你看看你有啥抹不开的,这样我现在手头还有点事吗,那天咱们约出来聊。”说完他啪一声挂了电话。

打通第三位同学电话时,我的心有些沉重。一开门就报上姓名,对方愣了,问我:“你说你是谁?”

我大声又说了一遍,对方问:“你现在在那?”

我说:“在家呀!”

电话里嘀咕了一下,好像对方在和谁说话,不一会电话挂了,我再也提不起兴趣继续拨打电话,闷闷的躺在了床上。

也就过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我听见有人敲门,问是谁,说是物业的,我还纳闷物业费不是昨天刚交完嘛!我嘟囔着打开门,砰一声门被人踹开,几个持枪的警察闯了进来,我被吓坏了,双手高举,颤声问:“你们这是……”

“少罗嗦,带走……”

就这样我被稀里糊涂的带进了公安局,来来回回被审问了一小天,他们才弄清楚我的是个良民。最后他们问我为什么给这人打电话,我说没啥事闲的想找老同学叙叙旧。

警察死瞪了我一眼说:“没事瞎打什么电话,你这个同学正涉嫌一桩杀人抢劫案,我们正在寻找他的同伙……”

史家情怀与道德文章 篇11

应离师的出版学研究是在进行编辑出版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他钟情出版史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专业情怀。他大部分有关出版学研究的成果都与出版史有密切关系。从早年的《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到《中国期刊发展史》,到《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再到《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以及《亲历新中国出版60年》,他的研究在出版史研究的园地里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散发一片光芒。《中国大学学报简史》是他对大学学报这种学术媒介发展历史的总结和思考。这部书的编撰,当与应离师从事的学报编辑工作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或许是亲身躬行的学报编辑工作,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学报作为一种特殊媒介类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认识规律。而这些规律,就蕴含在学报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期刊发展史》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线索,以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从社会和期刊双向互动的角度出发,精心地勾勒出了中国期刊发展两百多年的历史图景,生动地再现了期刊这一媒介类型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巨大社会功能。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重视出版史料学构建。这是他出版史研究的一大特色。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曾经论述过史料收集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必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这里的“书事记言”就是史料收集整理。在刘知几看来,史料收集和整理是史学建构的基础。他把两者的关系视为“相须而成,其归一揆”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出版史研究中,最早注意到出版史料学建构的是现代著名出版学家张静庐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有感于后人对于近现代出版状况了解不够,张静庐先生发凡起例,费尽了后半生的精力,先后编撰了《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编等一系列出版史料丛书,形成了近现代出版史料学研究的大厦。然而,在张静庐先生之后,学界对新中国成立50年的出版史料的整理却付诸阙如。在此状况下,应离师决定师法张静庐先生,收集、整理从1949—1999年建国50年来的出版史料,建构起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学的大厦。这部八卷本的丛书,从开始编撰到成书出版,应离师和袁喜生、刘小敏两位老师前后费时六年,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多达一千多万字。最后,经三位编者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三百二十万字、八个性质的专题形式再现于出版研究界的面前。1998年,在编撰《中国当代出版史料》的过程中,应离师又萌生了以人物为主体编撰一部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的想法。他认为,通过对人物研究资料的汇集整理,既可以达到表彰典范的目的,又可以为研究者进行人物研究提供极大方便。于是,他就联合袁喜生和刘小敏两位老师,历时7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以个人小传、本人著述、亲属回忆、研究著作的体例,收录了20世纪54位编辑出版家的研究资料。该书洋洋10卷,425万字,收录近500位研究者630多篇研究文章,存目1744条。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充满着强烈的现实关照。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的现实情怀,是他研究出版史的一大特征。在本书《中国大学学报百年发展纪略》这篇文章中,他对大学学报发展的现状充满了忧虑,他说:“在新的形势下,学报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和矛盾。学术品位追求的‘曲高和寡’与商业逐利氛围的矛盾;学术研究高质量的要求与一些研究者的急功近利及浮躁心态的矛盾;新的生态机制与旧的办刊模式的矛盾;编辑队伍的人文操守与市场诱惑的矛盾;经费的严重不足与出版成本的加大的矛盾;新的知识高新技术与编辑素质之间的矛盾;刊物的面貌雷同与鲜明突出个性特色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出版家李达》一文中,他细致地回顾了出版家李达一生重要而丰富的出版活动,并指出他的出版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关系。在文章的结尾,应离师指出:“李达不论在报刊活动中还是从事书业出版中,对传播的内容及他本人的著作,都是在探索调查研究中形成的,内容求真求实,使出版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作用,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虽然他的出版活动距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但仍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在历史研究中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在历史研究中对出版发展规律的深入揭示,显示着他历史研究独具个性的兴趣偏好。同时,这也是他马克思主义出版史学观的生动写照。他常常说,历史和现实是有机统一的。历史中往往闪现着现实的影子,而现实中常常饱含着历史的因子。研究出版史,就是要借古知今,古为今用。

nlc202309032027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重视出版人物主体的价值地位。他注重对出版人物的主体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编辑家,到现当代著名编辑出版家,再到自己交往熟悉的著名编辑出版学人,他总是能够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倾尽笔墨来认识、分析和总结他们崇高品德和良好作风。在出版人物研究中,他特别关注那些被出版研究界长期忽略的一些著名编辑出版人。例如,胡绳、李达和张闻天等,因为在其他领域的殊绩而备受关注,然而其编辑出版的贡献却被长期忽略。应离师在人物研究中特别注意这一点。他提倡以一种专业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具有多重身份的编辑人的价值贡献。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成为编辑学界开始逐渐关注的人物类型。他在出版人物研究中始终闪耀着这样一个出版观——那就是他将出版人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来看待的。他认为,出版人才是出版学研究的中心。离开对出版人物主体精神的关注,出版学研究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在《胡绳——一位杰出的出版家》一文中,他说到:“出版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推动出版事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出版事业发展最活跃的因子。一部出版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批杰出出版人选择、积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在《中国20世界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中,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说:“一部20世纪中国出版史,其实就是一大批有胆识、敢创新、肯吃苦、讲实效的出版人的奋斗史。”他希望出版史研究能够在出版主体研究上多下工夫,力争深入出版主体的精神世界,对研究对象的深层主体素质和精神观念的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问题的出版人物,更要无偏无党、客观公正地评价褒贬。他说:“我们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像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什么东西。”应离师认为,每一位编辑出版家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他们的编辑出版思想,既受制于时代的影响,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出版主体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进入研究对象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深处,在时代背景的历史维度中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对象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

应离师的出版史研究有着鲜明而浓烈的史家情怀。这种情怀表现在他对出版史研究心无旁骛的执著探索中,也表现在他对出版史研究价值坚定不移的自觉追求中。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甘于寂寞和清贫而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状况,他说:“多少年来我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时光和岁月迷恋在图书馆期刊堆里,不计寒暑,翻阅资料,白天查阅,晚上梳理思考。查到有用的资料时,如痴如醉,忘乎一切,其乐无穷。把查资料吸收的有用的东西随时用在教学中,另外也为研究一些课题打下基础。为此,常常是腿不停地走(去图书馆),眼不停地看,脑不停地想,手不停地写。”这种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费时费力无名无利的“冷板凳”活,而在应离师看来却是一种苦中有乐和无怨无悔的值得不负此生的大事业。而且,他是以只争朝夕和与时间赛跑的心态来倾尽全力做这件事的。我和应离师相识十年有余,深知出版史研究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谦虚地说:“我生活单调,平生无喜好。唯有好读点书,翻阅报刊,留心学界信息。我没有什么奢望,只想平实地做点事情。”我心中一直在想,为什么他对出版史研究有这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这本书中,他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以史为鉴,探索出版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总结历史教训,指导今天的出版工作;有利于发扬先进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出版史研究价值自始至终有着坚定不移的自觉认识。这种对出版史研究价值坚定不移的认识,已经转化为他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和出版文化理性。正是这种出版文化理性才驱使他全神贯注和不计得失地投入到充满着各种艰难的资料收集中。与此同时,应离师身上还有着浓郁的生命自觉意识。在几十年研究的过程中,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只争朝夕、惜时如金的精神状态。他总是想趁早将想做的事情做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数九寒天,冷气逼人;三伏酷暑,汗流浃背,从不停息”。在读这本书中,我感到应离师的生命自觉意识应该与他早年不幸的人生经历有关。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向读者无意地透露了自己早年经历的两次生命之劫。一是1979年外出组稿中头被砸破,做了脑外伤手术,险些丧命。二是1983年又做了直肠癌手术,再次被亮起生命的红灯。我们难以想象他在这两场灾难中经受了多少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但是,这两次生命之劫对他后来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肯定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说:“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无情,驱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或许正是这两场生命的苦难,让应离师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自觉的认识,对生命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埋头忘我地从事研究的原因所在。从应离师身上,油然让我联想到出版学界近年来提出的出版文化理性这一概念。在我看来,出版文化理性就是一种出版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为出版主体生命意识的自觉,二为出版主体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三为出版主体出版价值观念的自觉。我认为,应离师身上的出版史家情怀,实乃这三种观念自觉的有机融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他才有不同凡俗的大境界、大胸怀和大手笔。

在读这部书中,我感受到应离师文章语言自然朴实、明净清新的特点。如同他素朴无华、清心寡欲的为人一样,他遣词造句以师法自然为主,不求文辞华丽,但讲言尽意现。于平淡中现真意,于平实中展真情。真可谓繁华落尽画更美,洗尽铅华情更真。宋代大词人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谈及他弟弟为文著述风格时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为文和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分割。文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文字中展现的岂止是个体的思想、才华?道德、风骨无不在内。明于此,就不难理解,应离师的文章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平淡无奇却又韵味无穷的朴实风格。因为他是用心在作道德文章,是用文章在作自我心性的修炼。繁华和风采早已不在他的视野之内,匠心和技巧早已不为他所求。在他的内心,“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出版史德才是他追求的为文的第一要义。

(《宋应离出版文丛》,宋应离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535页,定价:68元。)

(收稿日期:2013-04-25)

关于感谢朋友陪伴的文章 篇12

童年如风,转瞬即逝的时光。

小时候接触的事情并不多,每天在无知的海洋里漫游,有一群玩的很好的小伙伴,年龄有着一定的差异,那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每天在一起疯玩,以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来往变少了,渐渐地,便不再见面。

童年如风,来了,又离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小学了,那时,我体弱,有一年的冬天,住院了,在那了,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叫聪聪,我们玩得很好,如果在医院里没有她的陪伴,那会多么孤单那!但最终我们还是分开了,没有任何往来,虽然我们之间的友谊只有十几天,可我至今难忘。

童年如风,相见不相识。

几个月前,在街上碰见了一个人,很眼熟,但并不记得了,最后还是她叫出了我的名字,我茫然之间才记起她是谁。是我童年是第一个小伙伴,已五六年不见,现在见了亦不相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地变化,对于朋友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朋友,不仅仅是在一起玩的伙伴。朋友会在困难时伸出援手,在迷茫时给予鼓励。

小学三四年级时,交了一个知心朋友,萱。我们聊得很好,我们自幼儿园时就相识,那时相处并不好,但如今却是形影不离,那时在庄头等车,村口开小卖部的人家养了一群可爱的小鸡,我们经常撵着玩,想抓来一只玩,可结果呢?不但没抓到小鸡,还差点晚了车呢!在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呢!现在想想,好怀念。中学时期,我们还在一个学校,虽然不同班,但我们的友谊并不受影响,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滴友谊更加深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她每天来叫我去等车,从不间断。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很快,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要要考高中了,不知以后是否会再见,望着空空旷的天空,想起南飞的大雁,它们春天还会再来,可童年呢……想起萱,不知是否会像聪聪一样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哎!谁知道呢。

逝去的光阴已不会再来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把握好将来。在生活中,正因为有朋友的陪伴,成长中有朋友的陪伴,才不会觉得孤单。

让友情之花越开越鲜艳!有朋友陪伴在我身旁,绽放友情的光!

关于感谢朋友陪伴的文章3:对那些年陪伴你的朋友说声谢谢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

有一天,友情和爱情相遇。爱情问友情:“世界上有我为什么还要有你的存在?”友情笑着说:“爱情会让人们流泪,而友情的存在就是为人们擦干眼泪!”

友情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 友情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滩,我们就是滩中的沙砾,不过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独。

如果说青春的容颜是一季的风情,那么成熟的韵致便是生命常青的风景。那些凝结的刚毅挺得住岁月的坎坷,记忆的是那风风雨雨,春夏秋冬,无论悲苦,无论欢喜,无论沉浮,无论冲撞。

在友谊面前,人与人之间,犹如星与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而最好的友情,不是陪伴。

我们渴望陪伴,却从来不曾得到过陪伴,克里希那穆提在《爱与寂寞》里说道,“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

因为有了依赖,我们就有了要求。

失恋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能通宵达旦的陪着你,安抚你受伤的心灵;

无聊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能陪你聊天看剧打游戏,你就那么忙么;

离开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到车站送你一程;

不顺心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主动关心你的情绪,了解你的状况。

我想这样未免是对好朋友的曲解。有句常说的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不以君子自居,附庸风雅,但是君子有一样品质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那就是独立。

好朋友应该懂你。和你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便能感同身受,懂你的想法,懂你的感受,在这种懂得面前,语言是不必要的,她甚至可以懂你的沉默。

所以她不会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一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相反,最最重要的,他能够给你的思维另辟蹊径,能够给你的问题,一个你认为正确、却想不到的解决方法。如果他也无能为力,至少有一个懂你的人存在,仅仅是这种存在,就让你觉得心安。

有人说:友情认真起来比爱情还玩命。

为什么要玩命呢?

有人喜欢把能够证明友情的东西过分的展示炫耀。

友情和爱情一样,不是浮夸的资本。

所以,她不可能在午夜还陪着你疗伤,但是当你找到他的时候,他总能让你有所启发;

她不可能每天和你厮混在一起,但是当你们某个下午交谈的时候,你总能豁然开朗;

她不可能在永远在你无聊的时候陪你唠嗑,因为无聊的时候你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做;

他不可能一直随叫随到,但每次他的出现都会让你的现状有所改变,让你对未来再次充满信心。

剩下的时间,就让我们孤独的行走吧,一个人穿行风雨也好, 一个人路过晴天也罢,希望你能够接受,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真正的友情,不需要符号标记,不需要大声炫耀,如果你懂得了友情的意义,我想你会充满感激。

看穿了你所有的软弱和不堪,我仍旧愿意送你一把伞,我也只能送你一把伞,因为你只能一个人走进风雨。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溜掉了,朋友们的模样也变了许多,曾交下的情谊,或在或不在。爱情和梦想,其实就是青春的两个注脚,成长那才是主角。当青春逝去,回望的时候带着点微笑,也许苦涩,灰蒙蒙一片。

锦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一生知己不多,你就是我的知己。

幸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了一个愿意陪我疯的你。谢谢你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

关于感谢朋友陪伴的文章4:懂得什么是共情才是最纯粹的善良

写了这么多期善良,记得有位读者朋友发私信给我。善良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总是说善良的好处,就连你自己也曾发文过度的善良也会毁掉我们。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我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利弊相对统一的存在并作用在同一体上的,就好像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定区间,范围之内便是好的,而超过了就属于滥用。资源的角度来说讲叫做资源滥用。有一个成语叫做过犹不及也是这个意思。我所说的善并不是佛学角度的善因善缘,不是什么善莫大焉。而是浅/中层次的善良。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的善。只有懂得共情的人,才能把握好善良的尺度,这样的人往往掌握了最合适的方式与人交流,与人为善。他们往往都给人一种拥有超高情商的既视感。那什么是共情呢?雨汐给你讲几个故事,或许你就明白了。

01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出处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讲下这个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人,他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蘑菇,于是就没日没夜的蹲在角落里,一连几天的不吃不喝,就像是个真正的蘑菇一样。

他很需要被治疗,我想如果换做是我们来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

我们可能会说:“你不是蘑菇啊,赶紧起来吧。”

我们或许会反反复复重复着一句话,重复到自己都觉得烦到不由得去对着病人发火。甚至还会过去伸手用力拽他起来,但我想这个病人还是会无动于衷,不论你使出浑身解数,还是一动不动地走自己的路,做个蘑菇吧。

真正的心理医生是这样做的:“他也撑了一把伞,静静的蹲坐在病人的旁边。”

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你为什么也蹲在这里呢?”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啊。”

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而他的医生也是一脸平静的陪伴在旁边。一段时间过去了,他们谁都没有说话。

又过了好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了两步。

病人不解地问:“你是一只蘑菇你怎么能动呢?”

医生说:“蘑菇是可以动的啊。不信你也来试试”病人果不其然站起身子也模仿医生的样子走了一大圈。

他说,“哦,原来做蘑菇也可以动啊。”

没多久医生开始吃饭,他就问:“你怎么可以吃饭啊?”

医生回答:“不吃饭蘑菇怎么能长大呢?长期不吃饭我们是会死掉的呀。”

病人点点头,也模仿着医生的模样吃起饭来。

几周之后,这个病人被治愈了,他终于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吃喝玩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共情:感同身受的意思,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在别人遇到困顿时,蹲下身来切身的站在对方角度去衡量,再找到最正确的方法帮助他。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换位思考才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学会共情,才能触摸到别人心底的柔软,再综合运用自己的善良,对他人提供有效帮助。

02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莎莉文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此她非常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了说话。

莎莉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是的,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用心去体会生活。连同对于这个世界的爱也一并给了她。而海伦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善良达到了是共情的最高层次。得到的关爱无价,那么你也在无价的关爱里学到了怎样去传递最纯粹的人间至爱。

03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学生,那年寒假的某天中午,家门口来了一个提着化肥袋子,手拿一个破瓷碗的乞丐,浑身上下都脏兮兮的裤管还满是破洞,但脸还算比较干净。

他看到主人公一家聚在一起吃饭,就问可否能给他点吃的或喝的,刷锅水也行,门外车子上躺着他重病的老婆。他说他如果是自己一个人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不吃也不喝。只是不能委屈自己的爱人,

恰好那天一个邻居在家里串门,就说随便给个剩馒头,打发他走之类的话。

但是,奶奶放下手里的筷子,跟妈妈说,“把刚出锅的馒头分一半给他吧,接着回到了屋里拿了点钱给他们。”

那人接过馒头,坚持着说什么也不收那笔钱。最后老人还是把钱硬塞给他。

邻居不解,一直在说风凉话,说什么你们可真有钱之类的。总之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受听的话。

看着那个陌生男子走远。

老人叹了一口气,说她为了养活一大家子老小,当年也跟人讨过饭,正巧那年赶上闹饥荒,树皮都被人吃光了,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芋头叶就不错了。

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一户人家给了她一个玉米面窝窝头,这件事情给年幼的主人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铭记了一生。

很多时候自己以为是同情了别人,其实也是在同情自己。因有类似的境遇才会感同身受。

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共情。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以为嘲讽的是别人,其实也是在肮脏自己。

雨汐教你怎样处事1

1。遇事时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统观全局的同时把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从中得出结论:“你是否有错,又错在何处。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挑别人毛病。一个碗碰不响,两个碗叮叮当。”

2。有些出自你口中的话就像一个个锋利匕首,太过伤人不要说出来。钉子易拔而钉痕仍在。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讲求日三省吾身,但同一个错误不要犯第二次。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而且很多时候你也会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感到后悔。

3。换位思考,不偏不倚。即使是对于自己。或者你可以这样想有时候对自己严格未尝不是件好事,吃亏也是一种福分。人生不是一马平川。挫折里更让你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推心置腹,推己及人。待人多容人,而不要有过多小人之心。你也可以这么想强出头的是废物,能屈能伸才是人物。

上一篇:幼儿园说课材料下一篇:物业行业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