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例报告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脑卒中病例报告(精选7篇)

脑卒中病例报告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武汉市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已列入湖北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的工作目标,为长期动态监测我市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水平及变化特征,推动我市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发病信息报告内容

(一)报告对象:武汉市户籍居民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各级各类具有脑卒中和心肌梗死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均为责任报病单位,包括二级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院、企业医院、部队医院等。

所有执行职务的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病种和内容

1、报告病种

(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脏性猝死(I46.1)。

2、报告内容

《武汉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二、发病信息收集方法

(一)医疗机构报告

报病医疗机构对门诊、急诊、病房等就诊发现的,经临床或病理、心电图、X线、CT检查,首次确诊的新发病例进行报告。

(二)死亡补发病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居民死亡报告系统核对本辖区死亡病例,如发现有上述需要报病的病例,经与发病报告系统核对为未报病例,需组织基层医疗机构补报相应的发病报告卡。

(三)基层监测组织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结合日常工作,发现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的病例,应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进行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经核实为未报病例的,需调查核实诊断后填写发病报告卡。

(四)漏报调查及其他专题调查

漏报调查包括医院漏报调查和居民漏报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

三、报病程序

(一)医疗机构报病程序

1、门、急诊或住院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卡;

2、相关科室门诊和病房,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

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一周内录入“武汉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系统”,最后集中将报告卡送往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网络报告的具体方法为:登录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点击“武汉市慢性病病例报告管理系统”,进入“武汉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系统”,然后按市疾控中心分配的用户名及密码进入系统内部,将卡片录入到报病系统。

(二)死亡补报病例

区疾控中心负责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核对死因系统,将系统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病例,与“武汉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系统”的数据核对,对无发病报告卡者,按街道/乡镇整理后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后,由公共卫生科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则补报相应的发病卡。

(三)基层监测组织报告程序

区内的个体医疗、村卫生室等发现需要报告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应向所辖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由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中心/院内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发病报告登记本,如为未报病例,应调查核实诊断后填写报告卡,并及时录入系统。

(四)漏报调查程序

1、医院漏报

(1)在医院可以通过定期查阅病史或出入院情况等资料,进行查漏。(2)在收集、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补填发病卡片,完成本院的死亡补发病报告。

2、居民漏报:全市每3年组织开展一次居民漏报调查以评估监测数据质量,校正监测数据。

四、报告要求

(一)报告规则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以28天为期,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二次急性发作均不另行报告;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新发病例报卡。

2.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二)卡片填写

卡片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随访、更正。

五、工作职责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建立健全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报病工作制度,完善报病网络,按报病程序认真做好报卡的填、审、登、报、查等各环节工作,使本单位内报病工作形成良性运转。

2、每月组织一次单位内工作自查,核实病历与报卡,发现错报、漏报、迟报,要及时更正和补报;每月将本单位报病卡审核汇总后,及时送往所属区疾控。

3、将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网络直报工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范围。

4、接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内区卫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和技术指导。

5、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漏报和错报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及时进行入户调查,并按照程序补报;负责每年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病例进行随访。

(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对辖区医院网络报告质量进行审核,剔除重复报告卡;对不合格卡及时退回报病单位,核对准确后更新信息;对常住户口不在本区的卡片及时转出。

2、做好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死亡补发病工作。每季度将死因报告系统与相应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报告卡核对,发现无发病报告卡的死亡病例,及时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经调查核实后,补报相应的发病卡。

3、每季度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报告质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简报形式通报各有关医疗单位,上报区卫生局,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存档。

4、进行全区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流行趋势及年报分析。

(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工作的全面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和评估,推动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2、进行全市范围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重复报告的排除工作;按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完成全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流行趋势及年报分析,结果上报市卫生局。

3、负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对发病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每三年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报告的漏报调查,监测和

脑卒中病例报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 200例脑卒中患者,男648例、女552例,平均年龄(64.3±2.8)岁。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住院恢复期间共死亡18例,约占1.5%。已死亡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72.4±3.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病史5例、脑卒中病史2例、冠心病病史2例、慢阻肺病史1例。基础疾病为脑梗死11例、脑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所有患者均死于脑卒中病情稳定后的住院期间,病情稳定后再恶化的平均时间为(11.5±2.3)天,住院至死亡的时间平均为(24.6±3.8)天。

1.2 方法

对所有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MRI/MRA或CT、腹部B超、心脏彩超、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检查、TCD、DSA等。统计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并分析脑卒中患者各项危险因素与住院恢复期间死亡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死亡原因

18例住院恢复期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5例),感染性休克(4例),复发性脑出血(3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3例),肺栓塞(2例),低蛋白血症(1例),见表1。

2.2 危险因素

脑卒中患者住院恢复期间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血压、昏迷、高热、卒中史、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上述因素存在时与患者住院恢复期间死亡率明显增加,与不存在上述因素患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在医学领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发生于60岁以上者,发病原因最多的是脑梗死,其余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6,7]。脑卒中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恶化期三个阶段。其中急性期因发病急、病情重,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多,患者及家属治疗积极性也较高。但随着急性期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因年龄大、病程长加之治疗费用昂贵,对疾病的治疗积极性和重视度下降,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几率[8,9,10]。

本组18例住院恢复期间死亡患者中,5例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死亡。此5例患者入院时即有4例心电图异常,住院期间偶有心前区疼痛,但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病情恶化后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因溶栓禁忌及不同意心脏冠脉介入治疗死亡。1例因住院长期卧床导致便秘,突发心肌梗死死亡。4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均为肺部感染导致,患者因年龄较大、长期卧床以及昏迷等原因,无法有效排痰,加之患者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不同意鼻饲,不同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及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3例复发性脑出血死亡患者经CT及DSA证实,1例为内囊再出血,2例为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脑水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而3例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入院时即存在糖尿病,由于入量不足、脱水时间较长引起高渗性昏迷。2例患者脑出血偏瘫,长期卧床,虽行双下肢循环压力及佩戴弹力袜治疗,但因不能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出现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因患病后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血压逐渐下降、心率减慢,最后衰竭死亡。

本研究资料同时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恢复期间的死亡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血压、昏迷、高热、卒中史、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与患者的死亡关系密切,与不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相比,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昏迷(死亡率4.6%)、脑卒中史(死亡率3.4%)、消化道出血(死亡率2.5%)和脑心综合征(死亡率5.3%),这4类因素为脑卒中患者住院恢复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P<0.01),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因此,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恢复期间存在的任何合并症、并发症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对各种危险因素予以充分的认识并积极预防、早期处理,才能为患者创造有利的康复环境、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1 20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18例住院恢复期间死亡。通过对所有患者详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寻找其死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结果:死因主要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复发性脑出血、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肺栓塞以及低蛋白血症;年龄、血压、昏迷、高热、卒中史、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恢复期间死因和危险因素都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予以充分认识并积极预防、早期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卒中,住院,死亡,分析

参考文献

[1]肖兴花,刘成华.脑心综合征1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2;6(11):22~23

[2]闫芳.脑肿瘤卒中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59~260

[3]张晓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2):126~127

[4]王林照.脑卒中恢复期死亡45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2):1658~1659

[5]闫青,尹萍,马国华.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的需求调查[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1):116~118

[6]刘百鸣.混合性脑卒中40例病因探讨和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6):552~553

[7]颜秉政,张淑杰,李宏芬,等.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33(5):711~713

[8]孙艳.社区护理干预对不同病程脑卒中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5):105~106

[9]王海玲,霍速,秦延京,等.对脑卒中急性期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2):300~300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可行性报告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良肢位 黄金时间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6年1月~ 2007年4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年龄<85岁,病程2周以内或有脑卒中但未曾留下明显偏瘫的患者。

治療: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同时综合康复治疗,即在发病后24~72小时、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时开始康复治疗。

功能训练:采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Brunnstrom、PNF、Rood等技术。

结 果

效果观察:患者在入院时1~3天进行首轮评定,35天后进行第2次评定,其效果:①实施肢体康复训练后,从Ⅲ级以下恢复到Ⅳ级以上的上肢、手、下肢分别为76.7%、55.5%,96%,从Ⅳ级恢复到Ⅴ级者的上肢、手、下肢分别为85%,80%,88%。病后1年内或更长时间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非常显著。②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3种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③提高了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后的运动质量,典型偏瘫病态步态减少,在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中能很快被纠正。④上肢实用运动能力提高,分离运动形式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⑤无关节纤维挛缩,无明显废用性骨质疏松。⑥患者心理损害少、保护了争取生活自理自信心。

讨 论

早期康复的可行性:①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我国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已上升为世界排名第二,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164700人,并且发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年患病率600人/10万人,死亡率122.4人/10万人,在存活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其中致残者占40%以上。如何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减轻家庭负担,使病人重新回归社会。②康复的“黄金时间”:脑卒中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和可塑性,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康复的“黄金时间”: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5~7天,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在发病后3个月内,康复治疗开始的越早越好。对于卒中偏瘫病人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远胜于用药,康复训练进行得越早、越科学、越完善,病人康复的机会越大。③康复护理的模式: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发挥病人体内的潜能,防止二次损伤和继发性残疾,最大限度地恢复其丧失的功能,它使基础护理中病人被动接受护理的“潜在护理”模式变为根据护士指导,努力协调完成各种动作,增强自我照料的“自我护理”模式,使基础护理工作更进一步完善,它与基础护理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方法上更注意各种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照料能力。护士与病人接触密切,以病人为中心,增加了护理时间,这样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交往接触,使护理人员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整体护理条件成熟,也使临床早期康复达到一定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④临床护士能在较短时间掌握康复护理技术: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掌握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部分综合性医院选送护士参加短期培训,学习康复知识及康复技能,为临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临床护士有着熟练的技能和护理专业知识,只要对康复知识及技能进行短期学习,掌握康复护理的概论及康复护理技术,并简要了解各种物理疗法及传统医学中的按摩疗法,并掌握康复功能评估及常见疾患的康复护理,就能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并使病室的护理工作成为康复治疗的继续及延伸。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残疾患者的残余机能和能力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活动能力,所以在病房内就可以开展,护理中就可以实施。⑤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脑卒中发作,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再发率高,恢复期长的特点,因此极易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表现恐惧、发怒、猜疑、悲观抑郁和社会隔离感等心理行为反应。即使疾病稳定的患者,看到自己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就易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甚至悲观厌世的心境;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没兴趣,烦燥、抑郁、缄默;也有的情感幼稚、脆弱,因此要使患者从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适时给予心理支持能消除抑郁情绪,促进主动锻炼,并教会病人与家属一些基本的康复护理手段,这样既可巩固康复疗效,又可以为病人早日回归家庭打下良好基础,出院前的护理指导也很重要。

早期康复的意义:①早期康复可以防止和减轻废用综合征的发生。②失语症康复训练,由易至难,由短至长,促进了失语症的康复。③防止褥疮、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④防止足下垂,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僵化,防止肌肉失用性肌萎缩,防止关节挛缩。⑤防止异常的痉挛姿势 ,防止下肢挛缩畸形。⑥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和从事职业工作的整个“人”的康复,同时履行社会的职责,为社会再做贡献。⑦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

早期康复现存的问题:①护理人员缺乏康复理念,距离康复护理的要求差距过大,康复病人多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护士对康复知识知之甚少,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难以承担多元化康复护理的重任。②病人普遍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陈旧观念,由于人们对康复缺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偏瘫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使75%的脑卒中存活病人留有偏瘫后遗症.③未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康复指导和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训练时期,留下了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担。④未坚持长期的康复锻炼,运动功能在3个月进入了平台期,指恢复功能的速率减慢,而不是大脑的可塑性就消失了,通过长期有效的功能障碍的训练,使整体的功能不断恢复和提高。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篇4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置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置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置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五、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2014年脑卒中康复工作重点 篇5

1、切实做好Team模式,提高脑卒中康复治疗质量和效率。

Team团队成员角色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各尽其责,使团队康复真正成为阳光康复中心的高效率高质量康复品牌。

2、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积极尝试病人选医生、病人选治疗师的优质服务模式。

通过这种尝试,改变目前人浮于事的现象,让病人得到应有的高质量高效率康复服务,让真正踏实工作的人得到真正的认可。

3、积极探索高肌张力治疗的新方法。

高肌张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难点,虽然目前有口服药物、肌注药物、神经阻滞、手法牵拉、针灸等诸多方法,但是大部分病人的高肌张力状态还是得不到良好控制,成为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康二病区

开展世界脑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 篇6

10月29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联合有关单位在南宁市举办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卒中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今年10月29日是第11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是“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脑卒中俗称“中风”,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专家表示,35岁以上的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单位、家庭的重担,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让这一群体了解卒中风险特点,养成定期体检、控制好血压、合理适度运动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卒中很重要。

脑卒中病例报告 篇7

关键词:上肢功能,偏瘫,作业疗法,THUE-HK量表,病例

偏瘫是脑卒中的典型症状,恢复过程中上肢肢体功能恢复远比下肢缓慢,康复效果相对不明显[1,2],致患者对上肢肢体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据报道,卒中后6个月约65%的患者患侧手仍不能进行日常活动,很少患者手功能恢复正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现介绍1例FTHUE-HK引导下作业治疗介入后偏瘫上肢功短时间内完全恢复的患者。

1 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7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6天”入院,入院诊断:右侧额颞叶出血性脑栓塞,双侧侧脑室旁、左侧基底节区多发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心电图表现不稳定,且患者年龄较大,主治医生予床边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及针灸治疗,未开展作业治疗。1个月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停心电监护,开始介入作业疗法。

2 作业治疗

2.1 初期评定及治疗方案

2.1.1 评定手上肢功能:

FTHUE-HK评定左上肢处于第一级;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I期,左手I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68分,其中运动项33分,认知项35分;功能独立程度为中度依赖。认知知觉功能:MMSE测试23/30分,患者计算及空间结构方面稍差,余无明显异常,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无需进一步认知评估。

2.1.2 治疗方案手

上肢功能训练:根据FTHUE-HK结果,训练原则以引导患侧运动为主,项目包括健侧带动患侧操作上肢功率自行车10min/天,Bobath握手状态下双手木钉板摆放物品运动或套圈运动10min/天,双手桌面擦拭运动或滚筒运动10min/天。ADL指导和训练:近期主要包括进食和修饰,3次/周。病房延伸治疗:指导和监督患者ADL训练及手上肢功能自我训练,1次/周。注意事项: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且有冠心病并植入支架,注意控制运动量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

2.2 二次评定及治疗方案

作业治疗第10天患者左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予以再次评定,进一步修改治疗方案。

2.2.1 评定手上肢功能:

FTHUE-HK评定左上肢处于第三级(患侧肩或手肘可大约提起至腹部,手指开始轻微屈曲),第四级完成不充分,可完成任务E,即患手稳定瓶盖子,健手打开瓶盖(患侧出现手掌抓举和腕关节的稳定性);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Ⅳ期,左手Ⅳ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74分,其中运动项39分,认知项35分,功能独立程度为轻度依赖。

2.2.2 治疗方案

手上肢功能训练:根据FTHUE-HK结果,训练原则以引导肩膀和手肘屈伸为主,治疗改为患侧操作,即左手单手操作上肢功率自行车10min/天,左手单手摆放物品运动或套圈运动10min/天,左手单手桌面擦拭运动或滚筒运动10min/天。ADL指导和训练:患者可自行进食和修饰,近期开始训练更衣和入厕,3次/周。病房延伸治疗:指导和监督患者ADL训练以及手上肢功能自我训练,1次/周。注意控制运动量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患者手上肢功能近期提高较快,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并再次评定及修改治疗方案。

2.3 三次评定及治疗方案

介入作业治疗第12天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再改善,再次评定及修改治疗方案。

2.3.1 评定

手上肢功能:FTHUE-HK评定左上肢处于第五级(患侧肩膀及手肘可举高过头,手指可进行较轻微的抓放活动);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Ⅳ期,左手V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83分,其中运动项48分,认知项35分,功能独立程度为轻度依赖。

2.3.2 治疗方案

手上肢功能训练:根据FTHUE-HK结果,训练原则以提高上肢协调性和耐力性及手精细动作为主,左手单手拧螺钉训练10min/天,左手手指与手掌心之间物品转移训练10min/天,双手推举重物训练10min/天。ADL指导和训练:继续进行更衣和入厕训练,3次/周。病房延伸治疗:指导和监督患者ADL训练及手上肢功能自我训练,1次/周。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及指导,防止无人监督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2.4 四次评定及治疗方案

介入作业治疗第17天,训练过程中发现患者手功能灵活性明显提高,予以再次评定。

2.4.1 评定

手上肢功能:FTHUE-HK评定左上肢处于第七级(患侧上肢和肌肉都能活动自如,但复杂或是粗重工作仍有不足);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Ⅴ期,左手Ⅵ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105分,其中运动项70分,认知项35分,功能独立程度为极轻度依赖。

2.4.2 治疗方案

协调性训练:根据FTHUE-HK结果,重点训练患者左右手和上下肢协调性,尽量选取与ADL紧密结合的治疗项目,如折纸、翻书、拧各种药瓶瓶盖等,20min/天,上下肢联动自行车10min/天。ADL指导和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安全指导,3次/周。病房延伸治疗:指导和监督患者训练协调性作业项目,包括拼积木、画图、手工艺等,1次/周。注意事项:患者近期恢复较快,提出骑自行车等危险要求,考虑患者年龄较大且基础疾病多,与家属沟通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宣教,明确患者需禁止的危险活动项目,包括骑自行车/电动车,独自远途购物/旅游等。

2.5 末期评定

介入作业治疗第24天,患者因其他疾病紧急转院治疗,未完成末期评定及出院指导。2个月后随访患者,患者手功能如常,日常生活自理并恢复至患病前水平。

3 讨论

患者脑卒中后1个月内未介入作业治疗,只进行简单的床边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和针灸,上肢功能未见任何恢复;脑卒中1个月后开始以FTHUE-HK量表为导向介入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第10、12、17天观察到患者上肢功能明显改善,可见介入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极为重要。目前国内文献报道,作业治疗及早介入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和ADL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吴保平等[5]研究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认为合理的作业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笔者认为,此患者痊愈在于FTHUE-HK的全程测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FTHUE-HK即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评价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间日常生活任务中使用上肢的能力,其考虑中国人的手部功能稍作调整,信度和效度较好[6,7,8,9]。FTHUE-HK较Fugl-Meyer评分简单快速,较Brunnstrom手功能分期更详细,能准确反映患者上肢功能的变化。另外,FTHUE-HK设计全套每个级别的详细训练指导,针对性更强,适用于工作量较大的临床评定,可予以推广。该患者在初期评定的基础上多次评定及修改治疗方案,因FTHUE-HK量表简单、方便治疗师跟进患者上肢功能变化。所以,日常作业治疗用FTHUE-HK量表及时评定患者功能变化并给予针对性作业治疗训练可收到良好效果。

本例患者治疗方案紧密结合评估结果,综合应用重复训练、双侧训练、任务导向训练等方法,经循证医学证明较为有效;提示笔者康复治疗要根据循证医学构建有效的康复评价体系,并制定切实的治疗方案。另外,患者功能提高与自身疾病恢复也有一定关系,但作业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Kollen B,Kwakkel G,Lindeman E.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a re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J].Rev Recent Clin Trial,2006,1(1):75-80.

[2]Kwakkel G,Kollen B.Predicting improvement in the upper paretic,Lime after stroke;a longitudiral prospective study[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7,25(5-6):453-460.

[3]Clarke P,Black SE.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stroke;negotiating disability,identity,and resources[J].J AppI Gerontol,2005,24:319-336.

[4]Dobkin BH.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N Engl J Med,2005,352:1677-1684.

[5]吴保平,郭霞,刘展,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349-6351.

[6]Fong K,Ng B,Chan D,et al.Development of the Hong Kong version of the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extremity(FTHUE-HK)[J].Hong Ko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04,14(1):21-29.

[7]沈滢,单春雷,殷稚飞,等.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I):997-1001

[8]邹智,薛晶晶,危昔均,等.单纯任务导向训练与其结合镜像治疗的效果比较[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

上一篇:小学上学年三年级班主任评语下一篇:(王颖杰)二〇一〇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