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共8篇)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1

2017年元月编制

(自动生成)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现代化事业生产的需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掌握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方面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健康体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职业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 1.政治理论方面:

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爱本专业、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的道德情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2.专业技术理论方面:

使学生具有读图、制图能力,掌握机械基本理论、电工电子知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知识。

3.专业技术操作方面:

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初步能力,掌握电力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必须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鉴定。

4.文化素质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方面:

懂得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快节奏。

6.军事训练方面:

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7.劳动方面:

每学期参加不少于一周的公益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

二、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三、周数分配

总周数118周,其中: 理论教学 51周 实习教学 63周 入学军训 2周 公益劳动 2周。

四、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见附表一二)

五、理论课程要求

1.政治: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的重要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

2.体育:讲授田径、球类、械操等主要项目的基本知识和竞赛规则,掌握基本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3.语文:加强学生对字、句、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帮助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作文教学课时不少于语文课时的20%。

4.数学:通过讲授代数、三角、立体几何的基础内容和解析几何的初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掌握公式的运用,并且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5.物理:讲授力学、电学、热学的基本理论,选学声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部分内容,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学会必要的运算方法和实验技能。

6.职业指导:主要讲述求职的技巧的基本原则、择业理念,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选择好自己的工作。

7.计算机应用:主要讲述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编辑处理等应用软件,达到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水平。

8.机械制图:主要讲授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使显示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并能按国家有关标准正确标注尺寸及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形状位置公差和技术要求等。

9.工程力学:主要讲授力学、运动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等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讲授材料力学中的拉伸、剪切和挤压、扭转、弯曲、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使学生掌握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强度计算能力和实验能力。

10.机械知识:本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工程材料与金属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动等部分。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及金属热处理的方法;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选用;了解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原理及使用。

11.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直流电路、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非正弦交流电路,磁性材料与磁路、半导体器件知识、放大电路、运放电路、振荡电路、晶闸管及应用、脉冲与数字电路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直、交电路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掌握磁性材料与磁路知识,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和整流、稳压、放大、运入、振荡、晶闸管等基本电路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脉冲与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及分析方法、集成电路的基本知识。

12.电机与变压器:主要内容包括:变压器原理,变压器的连接与并联运行,专用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单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机,三相同步电机,特种电机。着重讲解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主要特性及使用维护知识,对同步电机和特种电机的原理、结构和特性作了一般介绍。

13.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主要内容有:绪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以及变频调速系统等。

14.机加工技术:机加工的基本知识、钳工、车工、刨工、磨工、铣工及齿轮加工等。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配合实例,重点突出了车、铣、刨、磨、钳等机加工基本工种的技能训练。

15.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了解企业供电系统的构成、无功补偿;熟悉配电线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工作原理;掌握变、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方法、节能措施、防雷保护措施、工厂电气照明技术和安全用电知识。

16.机电设备安装工艺:重点介绍机电设备的安装工艺和操作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机电设备安装的准备工作,机电设备的拆卸、清洗、润滑和装配,机电设备的安装方法,机电设备的检验、调整和试运转,典型机器零部件的安装工艺,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工艺。

17.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主要介绍了机械设备修理的基本知识、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机械修理中的零件测绘设计、机械失效零件的修复...较系统地介绍了尺寸链知识在机械设备修理中的应用,以及在机械设备修理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18.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有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基本指令及编程,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应用,功能指令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举例等。

五、实习课程要求 1.金属加工实习

掌握钳工工艺理论、加工方法、工艺计算及相关的测量技术;熟悉钳工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及辅助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和维护方法;熟悉切削原理及刀具的有关知识,以及夹具原理、结构及常用元件、部件、典型夹具的知识;了解钳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情况;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具有分析、改进常见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巧,达到中级工的要求。

2.维修电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掌握电工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能正确选择与使用电工仪表;熟悉常用电工材料及选用方法;掌握一般电气动力线路与室内照明线路的

安装与维修。

3.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基本原理、选用方法和维修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熟悉电动机常见自动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调试与维修。4.电机与变压器安装、维修

熟悉电机与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原理,掌握电机与变压器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5.工厂常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熟悉工厂常用机电设备的结构;掌握工厂常用机电设备机械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6.综合实习

按维修电工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实习教学,使学生达到该工种的中级工水平,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能直接上岗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2

中高职分段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阶段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定位不明确, 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和交叉, 中高职衔接有偏差,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中职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如何保证两者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 如何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本文以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为基础,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认真探索面向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企业构建中高职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通过分析中高职分段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 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形成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市场调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南京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研, 到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江宁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调研中职学校办学状况, 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教学改革状况;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省及全国部分高职院校, 实地考察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体制制度创新为重点, 围绕南京产业链需求, 解放细想、统筹兼顾、科学设计、先行先试,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完善职业教育制度,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寻找高职与中职培养的结合点, 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 加快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新型人才, 为南京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贯通, 加快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高职“3+3”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互通, 开展高职院校与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分段合作培养专科层次创新型人才,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导向和高级职业资格特色, 建立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统整、中职直接升学的机制, 逐步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根据以上特点, 构建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

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 实施“3+3分段培养”模式, 突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其中前3年在对口中职校学习, 取得本专业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中专学历, 后3年升入高职阶段学习, 毕业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科毕业证书。

三、“岗·课·证相融通, 能力模块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确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中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整体设计、分工合作, 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 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 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 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 构建了“岗·课·证相融通, 能力模块四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如图1、图2所示。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它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机电设备制造业超常规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加强中高职的衔接与合作,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产物, 是培养大批技能性人才的有力保证。

中高职分段培养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举措, 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 是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学历提升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添加了砝码, 这是学生和家长都期待的, 就业有了保障, 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稳定。可以说, 中高职分段培养, 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顺应了学生、家长的需求。

从产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出发,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 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 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提升中高职分段培养的人才质量, 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玉兰, 林彩梅, 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2) :41-44.

[2]肖坤, 陈粟宋.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1 (30) :18-21.

[3]郑蔼娴, 朱守锂.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 2011 (4) :34-46.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2121人才培养模式

泸州市明确提出“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打造“中国优质白酒主产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川能源产业高地、四川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全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建设“七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轻工业园区),打造“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川南新经济增长极,泸州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泸州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决定》,勇担引领川南经济增长极的重任。[1]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主动适应区域特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泸州工程机械、高性能液压件等机械制造业和白酒产业链中的机电集成系统设计与应用岗位群,培养适应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中国白酒金三角”生产线检测维护的大发展需求,服务于泸州装备制造业、白酒产业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区域领先的装备制造业和自动生产线维护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

一、“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泸州市以装备制造业为背景的工程机械行业和以白酒产业为背景的印刷包装产业两大优势,开展与四川邦立重机有限公司、泸州川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四川恒威活塞环有限公司、泸州酒业玻璃有限公司、泸州金鑫印务公司、四川泸州一三五印务有限公司、泸州市永兴印务有限公司等大中型机械、玻璃、印刷、包装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2”,是指第1、2学期在校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机电基本知识、技能;第一个“1”,是第3学期派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实习,训练学生基础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能力;第二个“2”,是第4、5学期学生又回到学院学习机电设备的控制与维修维护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技能;第二个“1”,是第6学期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层内涵是:2个平台(“机械基础平台”和“控制基础平台”),1个根本(以“机械”为根本);2个方向(机电液集成装备应用与维护方向、机电集成系统设计与应用方向),1个重点(以“机械、电子、信息融合”为重点),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专业“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机电液集成装备应用与维护方向对接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主要突出工程机械的应用与维护,为泸州工程机械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机电集成系统设计与应用方向对接中国白酒金三角酒類生产自动线检测维护,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与维护,为与泸州酒业配套的相关产业(酒瓶自动化生产线、包装盒自动化生产线、白酒灌装自动化生产线等)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两个平台

1.机械基础平台

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是由机械制图、Auto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四门课程整合的一个课程群[4],在教学中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时有限、内容前后衔接不当、学生普遍缺乏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等问题,使得学生学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对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仅有肤浅认识,工程意识较差,尚未完全具备分析、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及简单机械的能力。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在早些年就已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技术的相关知识引入到了机械制图中,学生在学习零件图前先介绍公差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读懂零件图与装配图打下了基础。从2004年起,在机械制图的内容中我们又融入了计算机绘图的知识,即将AutoCAD的相关命令和计算机绘图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

近年来,随着我院学分制改革的实行,又将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了《机械制图与设计》课程,即机械基础平台,课程群整合后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机械制图基础;第Ⅱ阶段,机械组成、零件构形设计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第Ⅲ阶段,机械零件、部件设计),实现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纵向贯通,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全面素质培养等一系列目的。

2.控制基础平台

优化重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面向机电控制智能流程的控制基础平台课程。按照“综合化与简约化”原则,将电工电子技术、工业控制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控制基础与应用系列课程整合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门四阶段综合课程——工业控制技术及应用[5](Ⅰ.工业控制技术基础,Ⅱ.工业控制技术,Ⅲ.液压气动控制技术与实践,Ⅵ.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按照控制基础平台课程的阶段划分与衔接合理,围绕生产实际需求,创设较强的工程氛围,体现高职课程“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达到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密切地方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服务于机械设计制造、白酒自动化生产线设计维护企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深度合作

1.共建实训基地

在泸州市政府领导下,依托川南交通要塞的区位优势和白酒、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以省级重点项目“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为契机,健全“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工作机制[6],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工作平台。探索“政园企校”共建共育的新型办学之路,推进并创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体制机制。按照“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建设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支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依托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科技服务等形式,建立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共享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建立双赢机制,建设集订单培养、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重点实训基地。

2.打造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政府领导下,相关市级机关、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和我院共同建立了“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共创“政园企校”四位一体合作关系新模式。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形成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公共服务质量高的长效机制。理事会依据“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精神,统筹规划、决策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指导、监督,全力支持学校办学,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主管部门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挂牌。

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联合成渝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泸州地方产业需求发展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打造泸州高性能液压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同时,组建以高性能液压技术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泸州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集合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以高性能液压件为基础的机械工程重大科技攻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国家一流的液压元件研发和制造基地,推动我国液压元件设计制造及其相关机械产业的发展。

在已有“机电工程研究所”、“泸州机械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和“泸州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础上,重点申报“工程机械智能优化设计”泸州市重点实验室,通过校企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

依托以高性能液压技术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泸州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以高性能液压件为基础的机械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建设国家一流的液压元件研发和制造基地,推动我国液压元件设计制造及其相关机械产业的发展。

通过建立开放、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查询、发布机械原材料、机械行业共性技术和信息;举办信息交流或成果推广活动;建立机械产业电子商务系统,采用BBS系统,结合电子公告牌发布机械产品信息,完善并扩大机械资源信息库(包括机械原材料数据库、机械专家库、机械专利数据库、机械新技术新产品数据库)等手段,服务泸州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泸州市机械产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融入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中,通过联合攻关、联合技术创新和联合申报项目,推动泸州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四、结 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四川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适应泸州市发展装备制造业、白酒产业的迫切需要,坚持“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业技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实施校企合作战略,优化教学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专业优势与特色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有效支撑泸州工程机械、白酒等优势产业,跨界服务川滇黔渝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服务诸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為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作出了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

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

案[Z].四川泸州,2011:1-2.

[2] 泸州市科技局.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

基地建设规划[Z].四川泸州,2011:8-9.

[3]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组.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Z].四川泸州,2011:10-12.

[4] 贺元成.机械制图与设计省级精品课程[EBOL].(2010-

03-05).[2012-04-14].http://jxzt.jpkc.lzy.edu.cn/index.

aspx.

[5]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建设工作小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Z].四川泸州,2011:36-37.

[6] 泸州市人民政府.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Z].四川泸州,2010:35-37.

[7]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泸州机械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框架[Z].四川泸州,2010:3-4.

Probing in the "2121"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y

LI Ting-gu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docking local industry, the mechatronics specialty of our college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skills, facing the job-group of the industry chai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and liquor. It explored the "2121"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layed a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mechatronics;the "2121"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收稿日期:2012-07-02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ZY11B16);泸

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资助项目“高职机电专业控制基础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G-201110);泸州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基本形态的高职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LZ

12A35)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4

摘要:中职机电一体化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核心能力是培养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管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本文根据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明确专业目标,改革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开始交叉渗透,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导致工程领域的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真正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校为数不多,即使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也只是把机械和电气的知识简单地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渴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优化课时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即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实际的例子导入,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如对于金工实习,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

作者:张秋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

[4]蔡红琴.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5

摘要:兼并重组煤矿生产和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煤矿企业机电安全管理是一项极具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这给煤矿企业机电安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机电管理的经验,提出从机电管理 人员素质 设备选型 安全责任等方面来探讨机电管理经验。旨在为从事煤矿机电管理同行如何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管理 人员素质 设备选型 安全责任

机电系统是有很多机电设备组成。尤其是在当今安全、高产、高效的煤矿发展模式之下,煤矿机电管理尤其重要。要使机电管理满足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就必须使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向精细化、制度化 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安全质量。

1、兼并重组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煤矿机电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管理人员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煤矿机电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很多矛盾。当生产与机电发生矛盾时,上级的裁决往往是机电必须给生产让路,甚至不惜让主要设备带病运转、带隐患运行。在机电安全管理方面严重存在人力资源缺乏、物资投入不到位等问题。很多方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机电管理的正常运转,对整个煤矿的生产与发展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尽管各兼并重组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生产,应急问题处理,应付上级检查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1、2、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社会地位低,机电人员工资待遇差。高智商、高文化的人几乎没有,从而出现人员文化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年纪大等问题。又没有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接受新的知识慢,遇事反应能力差。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安全生产没有保障。

尽管兼并重组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文化低,年纪大等因素,对培训内容听不明白。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培训走过场。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1 、3、设备选型、购置、验收、试管理不到位。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购置、验收是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过程和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兼并重组矿井还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一般这些都是老板或他自己的亲属直接插手这项工作,他们位置不同,没有监督机制。各种选型、购置、验收等各项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内行听外行,价格胜于质量,权利胜于真理”的怪现象。从而导致设备选型、购置、验收和使用严重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划。

1、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煤矿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齐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存在差距。设备、配件采购混杂,同型号、不同厂家,通用性差,不能相互替换,备件利用率低,增大了工作难度。

1、5、设备投入不足,水平落后

由于管理、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限制,很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上的投入不足,设备因超期服役,安全性能大大降低,同时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影响着安全生产甚至会为安全事故付出代价。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资源有限,搬家挪面频繁,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维护量增加,机电职工经常加班延点,而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2、改进兼并重组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2、1、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选型责任制度

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机电管理的安全责任制度。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负责和监督。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加深认识、提高警惕。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定期检查、随时汇报、实时监控,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2、设立专业的机电监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设立机电监机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本矿设备要进行地毯式逐台设备、逐线、逐面全面监察,对查出的问题,不留情面,该停的停,该罚的罚,绝不手软。要用铁心肠、铁手腕去严格把关,公正执法。以身作则,摆正监察与被监察,监察与服务关系。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发现问题严格做到:定人员、定标准、定资金、定时间整改,并确保落实、监督到位。

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教育培训。教育职工爱护机电设备,不胡干蛮干,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使用。严格落实设备包机制度。坚持“谁使用,谁维护,谁负责”的设备包机原则。把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机电设备定期保养到位,故障及时得到处理。

2、3、积极倡导新的工艺和技术

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要积极的推广新设备的应用,要及时学习和引进新工艺。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最流畅的工艺,从而实现矿井设备、工艺、生产的安全、高产、高效。确保煤矿必须的生产装备、安全监控设备投入到位、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对设备的购进、安装、使用把好进入、验收、维修关,保证设备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坚决杜绝伪劣机电、无煤安标志、非防爆、非阻燃产品违规入井,从源头上消灭事故隐患。

2、4、重视机电管理水平

首先是矿井主要领导要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机电一体化 篇6

主要课程:电工上岗技术、电子技术、机械知识与制图、AUTOCAD绘图、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等、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电梯技术。就业岗位: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维护技术员、销售及管理人员等。

技能证书: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中级)、电工操作证(上岗证)、维修电工(中级)。

开学时间:2012年8月25日 学

制:三年

招生对象:全国高中、职中、中专、中技应(往)届毕业生

毕业发证:高级技工学生入校取得成人大专录取资格后方交纳成人大专学3000元/年,毕业颁发高级技工毕业证书和成人大专毕业证书及相关工种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未获得成人大专录取资格毕业颁发高级技工毕业证书和相关工种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

特别说明: 旅游与酒店管理、中国名菜制作与营养保健、西餐技术与经营管理等专业不招收HAA阳性者。

报名办法:我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办理报名和缴交学费手续:

方法一:持毕业证和户口簿(或身份证)直接到我校招生办报名及缴费(节假日照常办公);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7

针对职业院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以全国竞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项目为平台, 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注重实践教学、参与竞赛等途径, 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积极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 突出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思想上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敢标新立异、开拓进取, 缺乏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眼界, 无形中也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 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进步。例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竞赛项目, 我们学校安排我负责选手的竞赛辅导工作, 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发现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习中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师, 老师会帮他们解决问题, 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习惯, 这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是毫无帮助, 更别提企业靠他们去创新去进步, 因此,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我们的改革首先要紧跟企业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次要引用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 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现有教学管理模式, 更新专业课教材内容, 增加并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设计类课程, 让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学到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了解目前企业实际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的情况, 还能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创新, 如何才能创新, 最终达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则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只有自身创新意识增强了, 才能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将知识深化、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学生在具备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后, 他们不仅会增强创新意识, 而且还会形成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科技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应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者。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兴趣多样化, 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我们可以从具有双师型师资队伍中挑选, 因为双师型教师具有较深厚的基础文化知识、较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他们将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引领者和护航者。

三、注重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该项目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害处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同时还应该质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怎样做”的方法, 鼓励学生找出最有效、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通过在这样“做”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再多开设一些具有难度和挑战性实验项目, 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和科研实践的艰辛与乐趣, 了解科研过程和研究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竞赛项目, 要求3名选手在300分钟内完成数控铣床升级改造为加工中心的竞赛内容, 要想完成此次任务最关键的是在数控铣床上添加过刀库后, 刀库是如何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完成刀具换刀的, 完成刀具换刀其核心就是刀库PMC的梯形图编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在辅导学生时, 讲解了数控机床刀库是如何实施换刀的, 以及数控机床在换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元器件在PMC梯形图中的逻辑关系, 至于具体刀库换刀PMC的梯形图的编辑,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技能知识自主完成。从一台数控铣床升级到加工中心这就是一个技术创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四、参与竞赛,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职业院校应多参与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间的各种创新技能竞赛, 缩小同国内国际同行业在创新能力上的的差距。因为创新技能竞赛的宗旨就是“比实用、比新颖”,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竞赛项目要求3名选手在360分钟内除了加工出图纸要求的试切件、完成竞赛答题记录表、项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成果及展示与答辩PPT外, 还要完成三轴数控机床升级为四轴的竞赛内容。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竞赛项目要求3名选手在300分钟内完成机械拆装与电气安装、机床功能检查与故障排除、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试件切削试验编程与操作、职业素养与安全意识、数控铣床升级改造为加工中心6个任务环节。这些竞赛都是围绕着技术升级考核学生的, 这就要求参赛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激励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一批批技术过硬, 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应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思想转型,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甄立常, 马仕骏.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4.

[2]查芳.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康师专学报, 2003.

[3]王浩, 曾德江.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机电一体化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工”和“学”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一是教学场地、实训条件受限。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因教学成本极大、经费条件有限,其规模仅可满足机电一体化学生日常教学和实验,对于满足全部专业学生实习而言条件还有所欠缺。二是课程设置面广与专业知识要求的矛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类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和范围广泛,开设的专业课程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开设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课程。这样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知识断档。如果开设课程过多,而有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那么,学生就要花费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办学目标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方案的构建

1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中,从培养学生、加工产品、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合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密切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具体校企联动形式是:一是人员通道: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并兼职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锻炼,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训练;二是信息通道: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工艺调整实训项目和内容;学校为企业的技术、工艺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技术通道:学校请企业为实训车间建设、设备的选型和研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的仪器设备、技术可以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和借鉴,教师帮助企业及客户进行技术培训。

2校企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注重产学结合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本地区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創造机会。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室,使实训室成为教师掌握新技术的交流平台,成为生产企业的培训平台,成为公司的客户与员工的培训平台。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社会并很快适应社会,它与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构成一个系统,目标是培养人才,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因此,校企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其他课程一样,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考评等方面。

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构建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与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2)制订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3)制订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体系;

(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配套的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人才市场需求,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设计创新技能等子目标,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表达、协调沟通能力等。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设备、电机拖动、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等。专业技能包括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维修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设计与创新技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训,又有专业实训;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需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设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构建成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定期派骨干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nlc202309012001

(2)教学模式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模式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此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建立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个实训室,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不断探索、创新办学新模式,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双赢”发展。

4管理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协调、教学组织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5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年学生以技术工人身份顶岗,了解机电产品工艺和流程,及企业的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生在暑期到制造企业顶岗实习,初步了解制造企业,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

2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有选择地到制造企业的相关部门实习,以工程管理者身份跟班顶岗实习,参加和生产组织与管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下一步需要学习的内容,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考核。

3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以企业试用员的身份独立工作,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不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同时,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學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陈水生《摆脱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思考》成人教育

[3]周大农,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教育与职业

上一篇:经贸韩国语试卷及答案下一篇:美国签证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