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简历”做好大文章(精选8篇)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我刻苦学习,放假期间又不辞劳苦联系新闻单位去实习,在中央、省、地、市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可是令我烦恼的是,尽管我万般努力,但由于我只有大专文凭,在求职路上不知遭受了多少人的白眼。
一次,在杭州人才市场,一家报社正在现场招聘新闻记者和编辑,我刚把简历递上,还没来得及把自己那厚厚的一本作品的剪报拿出来,那个头发已有些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大叔就忙把手一挥:“行了,不用拿了,你的学历不符合我们要求,去其他单位看看吧?”而另一个应聘者,虽然什么作品也没有发表,但因为有本科文凭,那位招聘的大叔就笑眯眯让他先填了应聘表格,我只有站在一旁叹气。
后来,我又先后去两家杂志社应聘工作,可同样的结局让我只能望“本”兴叹。经过多次的求职失败,我在心里开始了反省:“是不是我对自己的实力估计得太高?还是对工作的单位过于挑剔?为什么我不选择那些与我学历要求和工作经验相当的单位上班呢?”
于是,我不再瞄准那些“僧多粥少”的单位,而是把目标转向了一些小有名气的民营集团的“企业文化宣传专员”和企业报编辑、记者的职位。但没想到,应聘那样的工作也是人满为患,竞争相当激烈。
就这样我精疲力尽地奔波了三个月。一天,当我再次茫然无助地徘徊在浙江省人才市场,应聘一家大型民营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员”一职。简单地聊了几句后,该单位的总经理问我“想要什么样的待遇”,我无暇多想,竟随口说出了800元/月的全场最低价。总经理问我为什么只要这么点儿,我就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刚毕业出来,工作经验不丰富,新的环境和工作对我来说是个锻炼自己、挑战自己的地方,所以不能‘漫天要价’;如果您在日后的工作中认为我干得还不错,到时候再涨我的工资不迟。”说完,我随手附上自己的一份简历,离开了。
没想到一周后,那个总经理竟通知我去上班,说:“你被录取了。”
去报到时,总经理微笑着指着他桌旁的那几十份包括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应聘资料对我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在众多的高学历的应聘者中独独选中了文凭不高的你,并且给你的薪资待遇是你要求工资的两倍多吗?”
我疑惑地摇头,总经理端起杯子喝了口茶继续说:“一是因为你是所有应聘这份工作的人员中,对待遇要求最低的人;二是当天现场的面谈,你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你说话比较谦虚,可以看出你是个努力上进的人;三是你在简历上用心做了‘小文章’,你那份32开简历,比一般人的A4纸要小许多,招聘方最容易把它放在众多简历上面,以这种巧妙的方式不知不觉在吸引别人注意,这说明了你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观念,而我们的企业文化正需要不断有全新观念来支撑啊!”
关键词:预算管理,湘西烟草,事项
一、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预算管理概况
湘西烟草公司自2005年开始试行预算管理,2006年全面取消八个县级法人资格,构建起以州公司为经营主体的统一集中管理格局和人、 财、 物一体化业务流程,从2007年行业引入预算管理理念, 至2009年为预算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2010年初,湘西烟草公司为了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中烟办〔 2009〕281号《 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 和《 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规程( 暂行)》 要求,尝试通过精细化操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激励机制。 修改了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并先后出台了“ 公司基层烟站财务预算管理规定”、“ 预算绩效考核办法”、“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操作细则”等多项制度;同时深化考核突出激励,逐年修改预算考核方案,不断强化过程管理。 第二,不断加深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程度,建立业务预算、财务预算、投融资预算等全方位预算体系,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的预算关注,强调预算以岗位编制,全员参与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使预算管理实现“ 三全五细”。 第三,狠抓实质性工作,通过强调预算编制、批复面对面沟通,施行季度检查、重点费用抽查、实地学习、烟站调研、召开例会点评预算分析、基层烟叶基地单元试点等,使预算管理切入工作实际。
二、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1、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很迷茫
由于预算项目和指标基本上是由财务部门依据会计核算科目制定,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始终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并且一直视预算编制、执行过程是一件专业性强且比较难的事,从而导致各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依据不扎实,多数预算都是仅仅参考历史数据“ 拍脑袋” 出来的。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管控依赖性强,全凭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预警和报告来被动地接受账务报或不报,主动控制意识薄弱,不利于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成本费用的主动控制。
2、预算执行控制欠缺依据而显盲目
湘西烟草公司许多成本费用的发生,不具备计划性且严重与年初预算项目脱节,预算执行过程中欠缺统一的执行标准。 财务预算审核工作停留在按费用科目进行财务审核登记、只关心年度费用总额是否超预算上,预算执行质量不高、预算控制实质不明朗。 如各地零星用工单量标准各异,甚至存在同一管辖区内不同时段的请工标准偏差相当巨大的情况,不利于企业内部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基层业务管理的和谐开展。
3、预算信息失真导致企业资源浪费、违规行为的发生
由于预算信息失真,上下级单位、平衡单位之间存在预算申报时“ 打埋伏”、预算批复却因无法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而盲目“ 砍”的现象。 预算信息失真会影响企业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导致需要资源的单位因为费用指标紧缺而导致部分业务无法按正常的步伐执行,拖延至来年;资源富足甚至多余的单位,要么造成资源浪费,要么会由于受其他管理手段的控制约束而将有效的资源进行闲置;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单位为了不影响来年的预算“ 基数”而违规虚列成本费用。 这些现象的存在,既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而影响企业工作作风。
4、缺乏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基层参与预算的积极性不强
在预算考核方面,多数基层企业只关注纳入考核的经济指标,不关注企业管理过程,不充实企业内部管理理念, 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工作缺乏科学考核的量化标准,因而影响预算执行管控和考核分析的力度。 只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 导致很多企业内部单位在年度预算控制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考核高分,而忽视了对完成的业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能,严重影响各基层单位在参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
三、构建以“事项”为基点的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体系
1、以“谁做事、谁花钱、谁编预算”原则做细做实预算编制
所谓“ 事项”,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内“ 要做的事”,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企业的营运活动中的所有业务事项都必须纳入预算。 湘西烟草公司通过对卷烟、烟叶、专卖管理等各条线业务进行梳理,采集、整理年度工作计划,逐项分解各业务流程,将其浓缩形成一至三级的事项库,囊括581条明细事项。 事项库的建立,形象生动地将非财务人员难以理解的预算概念转换成了企业内部的“ 通用语言”,化解了“ 业务不懂财务、隔行如隔山”的局面。
2、创建“事权”驱动“财权”模式
以“ 事项”为基点的预算模式建立后,湘西烟草公司将管理年度计划称为“ 事权”、预算金额称为“ 财权”。 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为担当“ 事权”的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 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 财权”的决策和监督。 湘西烟草公司实行“ 事权”和“ 财权”分头管理并主动核对,办公室负责年度会议计划、人事劳资科负责年度培训计划、经济运行科负责年度投资和物资、服务类采购计划、技术中心负责年度科研项目计划,而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系统的预算管理。 在“ 事权”驱动“ 财权”模式下,以“ 谁管事、谁管钱、谁管预算”原则引导归口部门主动管理,让归口管理部门在整个管理链中依据各自权限各负其责,实现各类计划与预算按照会计核算科目统一串联,确保了年度投资计划、采购计划、培训计划等与年度预算形成统一的管理链,规避了以往的“ 有计划无预算、有预算无计划和计划预算不一致” 的管理局面。
3、按“什么需管、什么重要、做什么定额”原则构建两级费用定额
为保证资源分配的科学、合理、公平性,在各单位内实现对标比高低,湘西烟草公司在具备自主管理的权限范围内,通过引用类似于作业成本法,对影响各类业务事项的成本费用动因进行采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运用存货ABC法则,按费用的可控与不可控、重要与不重要等性质进行区分后,采用移动加权平均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48条具有固定、弹性、半固定半变动等多类型的线性方程一级定额(“ a+bx”,“ bx+cy”,“ a+bx+cy”,“ a+bx+cy+e”,“ a+ bx+cy+dw”,“ ( 1+g%)*f”,a、e为固定量,代表铺底数、历史因素,b、c、d为某一定性量,x、y分别代表卷烟或烟叶业务量,w代表人员数,f代表上年数,g代表某一浮动量) 和依据业务流程、精细分解各类因素的二级预算定额。 分级次的预算定额的建立,为年度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分析提供了基线。
4、按照“哪环复杂、哪里薄弱、专查哪里”原则实施预算纠偏
湘西烟草公司在年度中期,择时派员深入基层,通过实地查看、发放调查表、座谈和私访等形式,对基层预算单位年度的预算管理状况、特殊事项、预算定额执行等各方面进行摸底,并就管理过程中复杂环节、薄弱环节如物流费用、烟叶收购费用、车辆运行费用等进行专项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和针对调查访问到的情形及时纠偏,做稳年度预算调整。 2013年, 通过对基层烟叶收购流程进行专项调查,提出优化业务流程建议,减除浪费企业资源的环节,在烟叶生产经营规模不变的情形下, 降低收购费用39.7%; 2014年, 通过对烟叶收购期间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 将某些在基层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取消而及时纠偏,减少支出企业资源近800万元。
5、建立“谁办事、谁花钱,谁花钱、谁就承担责任”的问责机制
湘西烟草公司在建立起来的年度业务事项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套“ 谁花钱,谁承担责任”,“ 谁办事、谁花钱,谁花钱、谁就承担责任”的问责机制。 基于这种思路建立起来的预算考核评价体系在层级上含基层预算执行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程度上对预算管理过程的考核和执行结果进行双重考核,考核的结果与基层预算单位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保障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也充分调动基层的预算积极性。 2013年湘西烟草公司对在年度预算管理过程中轻视预算、随意申报预算的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惩罚,扣相关责任人一个月绩效工资并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会上通报; 2014年,湘西烟草公司全体参与预算管理过程的积极性更强,90%以上的单位较好完成预算目标, 涌现出6个先进单位获取预算奖励。
6、依照“要做事、要想事、要会事”原则进行管理创新
湘西烟草公司在致力于构建以“ 事项”为基点的精细化全面预算控制体系,正进行管理创新类科研项目“ 以‘ 事项’为基点的精细化全面预算控制体系”,通过将“ 事项”、 “ 动因 ”、“ 定额 ” 等进行充分融入自主开发的预算管理软件,使得事项预算管理思路得以成型,并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结语
通过以“ 事项”为基点的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湘西烟草公司的预算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预算编制质量提升。 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依据日益充分、预算编制标准得到统一、预算编制效率大幅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全面提升,有事项、有合乎常理的数量等动因、有预算标准、有预算项目的预算申报,反映了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由此也增强企业分配资源的科学合理性, 极大地保护了基层预算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预算执行盲目性降低、精准度提高。 预算执行参照年初的编制事项进行控制,对预算外事项实行特批并登记备案,年度内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加强,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三是全员预算意识增强。 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建立,全员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呈现,分工明确,权责对等,且通过日常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的反复沟通,有利于降低业务单据录入差错率,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推动企业管理朝科学有序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作为国内唯一带有“妇女”字头的专业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主要从事女性方面的图书出版。她不仅向社会和世界介绍中国妇女运动和成就,帮助广大妇女了解社会和世界。同时,站在女性的立场,指引和关爱中国广大女性的精神世界发展,出版了许多受欢迎的优秀图书。
2011,在出版业转企改制完成的第一个年头,迎来了中国妇女出版社的而立之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段新的征程,将由新一代勤勉、严谨、奋进的出版人继续书写妇女社的新篇章。
“巩固优势领域、做好单品种书、打造品牌系列就是我们要坚持的战略思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好“小市场”的大文章,这也是杨光辉社长在访谈中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在此,我们衷心祝福中国妇女出版社的明天更精彩!
出版广角:杨社长,您好!首先祝贺中国妇女出版社今年喜迎30周年大庆。作为新一届的掌门人,回顾妇女出版社走过的30年风雨征程和不凡佳绩,您现在是怎样的心情?
杨光辉:我是在2001年妇女社20周年社庆时,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调到妇女社工作。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我刚到社时,就市场图书而言,年出版图书120种, 发行码洋仅300万。现在年出书已近300种,发行码洋达到6000万。今年我社迎来了30周年的社庆,回想这10年妇女社脱胎换骨的变化,心情还是挺激动的。
出版广角:是的。去年,是部委社完成转企改制的重要一年,我们也对您做过相关专访,能否请您介绍贵社改制的最新进展?和同行分享已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
杨光辉:我社被列入第一批部委出版社转制名单。按照上级制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转制工作一直严格遵照程序如期进行。到2010年底,以注册企业法人、注销事业法人和全员上养老险这三项“名分”标准衡量,我社已正式成为文化企业。
但转企改制毕竟不是简单翻牌的走过场,为了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重点是做好“三个转变”的工作。
首先,在出版社的财产方面,我社把重点放到了办公楼的产权明晰问题上。由于历史原因,我社自筹资金建筑、使用的办公楼的产权一直没有明晰。因此在转制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最紧迫的事项上报主管部门,经过几个月的细致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多方配合和协调下,2010年底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其次,如何在转制方案中充分落实上级的各项配套政策,妥善处理好编制内的“老人”和“中人”各种利益关系,真正保障转制职工的基本权益和切身利益,给他们吃下定心丸,这是我社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我社改制领导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做出郑重承诺:无论是否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老人”和“中人”转制后,其原有的权益确保不变。根据这一承诺,对于编制内人员,我社本着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制定了我社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的调整方案。2011年初,在完成全员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基础上,我社立即将工作重点转到全员聘任方面。到3月底,所有在职人员重新签订了新的劳动合同,并依据各部门新的岗位设置方案,完成了全员岗位聘任工作。目前社里人心稳定,保证了转企改制的顺利实施。
第三, 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加强管理。2011年一季度,我们就以改革员工分配制度为龙头,对项目负责制度、岗位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以修订、完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薪酬的改革:即为了尽可能引导出版社保持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避免出现片面追求数量规模型扩张的冲动,经过反复慎重的论证,社里决定从4月1日起,把过去的三合一的薪酬(岗位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奖金)变为二合一薪酬(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其中基本工资源于对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化核算,并且较过去的岗位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效益工资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各岗位、各部门乃至于全社的利润情况,利润高则效益工资就高,反之亦然。以期使薪酬制度的改革平稳有序,真正达到公平公正、提高效率效益的目的。
出版广角:多年来,妇女社开展的读书活动,在出版界颇有影响,以前业界把妇女社称为“活动社”,贵社活动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杨光辉:经过30年的摸索,我们社形成了“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一轮是市场图书,一轮就是读书活动——包括在全国开展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和全国妇女读书活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社就一直坚持开展“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此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一年一个主题,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18届,每年全国都有逾3000万的青少年参加读书活动,累计参加活动的近6亿人次。
妇女读书活动主要是配合全国妇联的中心工作。我们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策划家庭教育读本出版,开展家庭教育读书活动。家庭教育专家卢勤的第一本书《写给年轻妈妈》,第二本书《写给世纪父母》,都是我们策划、编辑、出版的。《写给年轻妈妈》发行了230万册,《写给世纪父母》发行了约100万册,分别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单纯依赖市场,我们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参与,自己创造了市场。
在2002年之前,我们主要以读书活动为主,市场图书出版为辅。后来发现这两个轮子一大一小,发展不平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以及出版社发展的需求。2002年我们社开始在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重点放在发展市场图书上。现在两个轮子共同驱动,齐头并进,确保了我社的发展平稳而快速。
出版广角:目前,妇女社的全品种图书,有哪些著名的系列和品牌?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杨光辉: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尤其是近八年来的努力,我社的家庭教育、孕产养育和生活健康类图书已经在全国树立了品牌和优势地位,家庭教育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稳固在前三位,孕产养育类在前五位,生活健康类在前十位。在作者资源上,我们一直严格把关,与我们合作的大多是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专业机构。例如我们出版的“中国儿童智力方程”系列,“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系列,“冯德全早教方案”系列,“中国家教名家书系”“世界家教典藏文库”“ 智慧父母自修书系”“男孩女孩培养课堂”“健康名家讲堂”等书系,都赢得了读者的良好口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中国儿童智力方程》、《发现母亲》、《洪昭光谈家庭健康》等,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奖项;最近,《爱和自由》入选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出版广角:我们留意到,杨总曾经对媒体阐述过自己的出版理念,比如“在优势领域里打拼、出好单品种书、走平铺直叙路”等。这样的战略是否略显保守?女性图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同年龄段,都有可以精耕细作的蛋糕,对此,妇女社是否可以有更广阔的思维?
杨光辉:尽管我社是综合类出版社,但从人员规模来看,不过50多人,是小社,如果做全品种,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捡了芝麻丢西瓜。我们一直认为,最好的出版社不一定要产品大而全,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上面所说的,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在家庭教育、孕产养育、生活健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所以就要紧紧抓住这个优势,将这几类产品进一步做到“专、精、特、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巩固优势领域、做好单品种书、打造品牌系列就是我们要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认为,“广阔的思维”不一定要体现在出书面广,出版品种多上,做好小市场中的大份额,也是一个思路。与其求大求全,盲目跟风上很多新品种,不如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个产品,维护好、推广好每个品牌。毕竟,品牌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品牌的维护和发扬更是需要持久、努力的工作。我们也有计划在女性文学、女性励志、女性人物、两性情感等方面进一步开拓选题思路。
出版广角:杨总也表示过,“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计划在3年内,把我们在主要领域里的图书出版推上一个新台阶。”这也是符合杨总“走小而精的发展之路”战略的。那么将如何实现呢?
杨光辉:首先,利用转制契机,抓好选题策划,促进产品转型,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转制意味着出版社将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主体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开发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图书精品,创立和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品牌,才能谋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分析了已有产品,力争将拳头产品品牌化,将畅销产品系列化。同时,创新思维,开发新的产品,创新产品形式,加大原创图书出版力度。
其次,在转企过程中,我们已经将编辑队伍重新整合,根据个人的专业定向和兴趣特长,成立了三个图书策划中心和一个公司,分别主抓家庭教育、孕产养育、健康生活、青春文学类选题的策划、编辑,又向社会招聘了一批思维活跃、项目运作能力强的编辑,进一步充实一线生产力量。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编辑的培训力度,督促编辑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建立一支作风严谨、工作规范、敬业高效的专业型团队,是我们做好产品的重要人才保证。
第三,在作者资源方面,加大投入,留住我们已有的专家团队,对老作者进行延伸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不放弃争取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作者,挖掘优秀的原创产品。
出版广角:营销是各个出版社都会面临的问题,目前,全社上下的营销意识如何,从机制与模式上有哪些突破,能否聊聊?
杨光辉:的确,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当前“酒香还得会吆喝”,产品才会销得好。不过,我们认为图书行业的营销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完全复制其他行业的营销经验。毕竟,单本图书的利润率相对较低,宣传经费很有限,盲目靠做广告或者做活动进行营销,投入产出比并不合适。目前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我们认为在控制产品成本、明确市场需求上,还有努力的空间,这些可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来达到。如果做到这一点,单品种图书的利润就还会有较大的提升。其次,我们力争将产品按照序列同时推出,针对系列化产品、品牌化产品进行营销宣传,而不是就单品种图书宣传。这样,一个成熟的知名品牌可以带动相关系列图书的销售,相对来说,营销成本就会降低。第三,根据产品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营销手段,不求面面俱到。比如孕产养育类图书,通过母婴店、早教中心等渠道做营销活动,效果就比较好;而家教类图书,作者演讲促销的收效就比较明显。最后,我们将以减少库存、以销定产为目标,慎重确定起印数、加印数,按照清仓出货、竭泽而渔的要求将印制出的产品推向市场,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图书全部见到天日,而非在库房趴窝。当然,这要求我们在出版印制环节、建立和扩大发行渠道、跟踪在途图书信息、控制退货比例等等方面,都要做过细的工作。
出版广角: 名家经典作品出版,一直也是妇女社的重要产品线,比如亦舒精装珍藏版图书。其实也是女性图书范畴,在图书“走出去,引进来”上,贵社有什么新的想法?
杨光辉:先谈谈亦舒。她是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作家,一直为国内若干出版单位所重视,甚至不惜出高价,希望能够得到她的作品的专有出版权。但是,由于我社多年来在出版其作品方面所积累的良好的信誉度,亦舒最终在去年还是与我社签订了其全部作品在大陆地区的五年专有出版权,尽管我们给的版税等条件不及某些出版单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所谓“引进来”,并非一定要出高价、给优惠,而是要在出版质量、市场营销、透明经营等方面下工夫,用实实在在的诚信树立自己的形象,赢得海外出版商和作者的信任,才能顺理成章地把优良产品引进来。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引进英国DK公司的孕产养育图书的过程中,也取得了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至于“走出去”,多年来,我社的版权输出主要局限于港台地区,尽管每年都有十余种图书,但距离走向世界还有很大差距。我想,走出去的难度主要在于了解世界图书市场的需求,在于如何使中国文化以图书的形式为外部世界所喜爱、所接受,如何突破语言障碍、放宽外版图书出版及出口的政策。相信这些难点会尽快得到解决,使中国的图书不仅能够输出版权,更能直接进入国外的书店。我社将与出版界同仁一道,为此做出应尽的努力。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是河南南交通运输厅直属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河南交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教育为民生服务、教育为学生服务,努力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为民生服务
近年来,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在教育为民生服务方面不断采取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
1.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狠抓专业建设。学校目前拥有5个教学系部、19个普通中专和中级工专业、4个高级工专业、3个“3+2”大专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及应用是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重点专业点,汽车修理、汽车驾驶、公路工程是河南省人社厅认定的省级示范专业;汽车维修专业被河南省人社厅确定为河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二是做好招生工作。在中职学校招生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学校连续3年保持了良好的招生态势,稳中有升,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短期培训、继续教育规模超过5000人。开办了普通中专教育、技工教育、“3+2”分段式大专教育、对口升学教育、本专科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初步形成了普通中专、技工、“3+2”大专、对口升学、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三是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新建了汽车实训中心,争取到了上级划拨的500万元汽车实验室项目和300万元的河南省2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年来学校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总投入达1650万元。先进的土木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汽车实训中心等陆续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已累计3943万元。四是美化校园环境。2013年学校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以奖代补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53万元和省交通运输厅校园环境改善工程项目、绿化美化工程项目资金90万元,开展了校园路灯更换、小广场改造、花坛树种更新等校园环境美化绿化。一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及绿化、美化工程相继完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2.坚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代表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我校学生在2012年、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中职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个。学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和阳光德育测评试点工作,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根据市场岗位需求修订完善主干各专业《中、高级工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高级工专业学分制实施办法》,制订并落实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校还制定了《学校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学校成功承办了全国交通技工院校汽车运输类第5轮教材主参编会议;作为组长单位,学校组织召开了河南省职业技术培训体育专业中心教研组成立大会和第一次会议;在省、市级教科研成果评比和教学大赛中,由我校教师主持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2项、二等奖 3 项;有1名教师获取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取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取二等奖;编写了6部校本教材,主参编了4部全国中职院校汽车类主干教材和2本交通安全培训教材,主参编的3部教材喜获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十一五”优秀教材奖;在CN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84篇;获省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0篇;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竞赛奖励24项;1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3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25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三等奖。
3.校企合作、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校企合作继续向提升内涵、丰富形式推进,顺利与3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分别聘请了5名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妥善安置了二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三年级学生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二是经与驻马店市、上蔡县和确山县等地的民政部门的主动联系,我校首次开展了退伍军人的就业技能培训,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三是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成功被省交通厅认定为首批全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考评机构。四是通过广泛争取,多方联系,3年来我校利用师资和设备优势,共完成5000余人的短期培训。其中,驾驶员培训4000余人,驻马店市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培训900余人,驻马店市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师资培训100余人。
二、教育为学生服务
教育为学生服务是我们“三个服务”理念的核心,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学习焦裕禄精神、“六问六带头”活动、专题辅导报告、警示教育、“教育三服务”征文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有效感召和带动了教职工,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教育为学生服务的真正含义,并形成了行动的正能量。近年来,我们主要以“关注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开展教育为学生服务活动。
1.严格管理,注重引导,学生管理有了新成效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班主任管理办法》,完善了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加强了对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和培养,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和奖惩措施,强化班主任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责任意识,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开展了校园文明大讨论、成人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实现由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三是以生为本,改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伙食补贴和减免学费等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将有关资金全部足额及时地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近3年共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金607.95万元、办理免学费237.51万元和发放困难补助金12.1万元,学生满意率达100%。
2.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全员聘任制、聘后管理、部门目标责任管理等制度,逐步实现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调动了校属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维修改造了校园超市、食堂和宿舍,制定并实施了超市、食堂经营承包方案,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引入了有资质的企业来校经营,加强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督,有效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服务质量。三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会、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作用,全程参与监督教学设备采购、维修项目建设、教材采购、日常教学及办公耗材购置等。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升。
3.大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与各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了校园及家属院封闭式管理,确保无安全责任事故。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学法用法制度,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校工作,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三是及时总结和上报了学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验,连续3年被驻马店市驿城区命名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正以建设国家交通运输部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基础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入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办出交通行业特色,为河南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责编
吴新雄《 人民日报 》(2009年1月23日07 版)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战略意义,努力做好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
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第一位的是提高思想认识。只有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意义,才能增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节能减排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又要在发展实践中有新举措。抓好节能减排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对于工业化程度相对不高、正处于加快崛起阶段的江西省来说,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高、意义更大。江西省紧紧抓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契机,要求各级干部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检验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脆弱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本着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把节能减排工作抓细抓实。
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环境退化、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的经济建设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为代价,而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节能减排正是形成这样一种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着力点。
推进制度创新
设计并构建合理的制度,是让节能减排从政策要求走向具体实践、从口号变为行动的关
键。制度创新是系统工程,要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统筹考虑,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法律和政策的同时,加快形成保证节能减排、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制度。通过明确的法规导向,引导企业等经济主体开展节能减排。加快完善节能减排的法规体系,制定必要的能耗标准、排放标准和准入标准,特别是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排放标准、重点耗能产品及新建建筑能效标准,使节能减排有章可循。同时,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等完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交易机制,试行能源使用权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形成企业之间的配额交易市场,用市场力量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建立保障节能减排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既着眼于企业等具体的经济运行主体,又着眼于政府部门等负有监管责任的主体。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没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区、企业,采取停止享受有关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停止除环保设施外的项目审批、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刚性惩罚措施。对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得好的地区、企业,落实奖励措施,如环保设施的用电实行电价优惠、用于环保的投资经财税部门批准可享受优惠政策等。同时,明确各级政府是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完成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首先,加强生态保护立法。修订《江西省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关于“五河一湖”源头污染防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其次,严把项目核准关。项目审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项目违规责任追究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列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根本性举措。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就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上下功夫。
推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对江西省来说,应通过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升级第一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坚持一手抓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一手抓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文化、传媒、信息等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
放在优先位置。这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治本之策。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近年来,江西省着力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建立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一方面,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在政府层面,将节能环保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在企业层面,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在企业中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并注重总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应用。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江西省应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工业方面,发展技术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生态工业;在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近年来,江西各地探索形成了一批科学发展模式,如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系列模式、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系列模式等。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重大工程,如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目前,江西省正大力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力争用15—20年时间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走进石家庄卷烟厂,在感受现代企业勃勃生机的同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全厂2400多名职工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而厂工会围绕切实维护职工根本权利、切实为职工服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职工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广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
一、建设富有特色的“职工之家”,以情治家,以心暖人
石烟工会始终坚持重要节日慰问困难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老干部,坚持对职工的红白喜事进行协助处理和参与操办,坚持年终发放困难补助并建立了特困救助机制等等。工会及时在职工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给职工以关怀和帮助,为解除经常跑外的营销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定期请家政服务;为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每年对全厂女职工进行三次分类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职工过生日,工会都会送上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以及为全厂工会积极分子和劳模送报上门,订阅报纸
700余份。一系列的“送温暖工程”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把企业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称赞,也坚定了职工为企业建功立业的信心。职工们从肺腑发出“厂里给我一分爱,我还厂里十分情”、“在岗一分钟,尽责
60秒”的心声,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石烟工会力促劳福事业的兴旺发展,为职工办实事创造有利条件。99年在厂宿舍区兴办了职工消费合作社,以近乎零利润的销售方式让利职工,不仅大大方便了职工购买商品,还使职工从中四年来受益达57.5万元。同时,工会组建了万事利货运公司,安排企业再就业职工80多人,两年来实现运费收入1800多万元,创经济效益140多万元,为工会劳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减轻企业负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建好“大家”的同时,石烟工会把重点放在车间、班组的“职工小家”建设上,以“建小家,促大家”,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车间、班组的小家建设为着眼点,不断丰富“小家”建设的内涵,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把职工的情感、思想、行为紧紧维系在“小家”建设上,从而形成“职工之家职工建”的良好氛围。如今在已建起的14个“职工小家”中,有“模范职工小家”8个,其中一个还被评为省级“模范职工小家”。
二、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厂务公开,真正做到职工当家作主
石烟工会一直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认真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坚持行之有效地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真正让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更好地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坚持做到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方案不出台、不实施,未经职代会讨论决定的大事不拍板、不定局。
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在公开内容上,注重把“四点”作为公开的重点,即职工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容易产生的疑点及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最大限度地让职工知情、参政。在公开形式上,坚持以职代会为主,辅以公开栏、厂报、厂内文件等,做到定期公开、临时公开、及时公开“三结合”。在具体运作中,坚持做到“五规范一满意”,即内容规范、时间规范、形式规范、程序规范、阵地规范,让绝大多数职工满意。该厂还实行了三级公开,即:厂务公开、处务公开、班务公开,形成了“横到边、竖到底”的三级公开网络。
该厂在民主管理组织建设上形成了厂、车间、班组三级民主管理网络,实行厂半年一次职代会、车间一季一次职工大会,班组一月一次民主生活会。民主管理渗透到全厂每个职工中,不仅成为联系职工、上下沟通、了解厂情的桥梁和纽带,更使职工有效参与厂里的各项管理和改革活动,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民主监督上,厂工会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新特点,把评议和监督作为重要内容,在狠抓“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同时,强化和完善职代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
XX年3月,由职工代表参与的民主评议干部对全厂61名中层干部进行考核,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严格评议,对最后两名实行末位淘汰,后3到5名给予黄牌警告、降职使用。充分体现了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连年增长职工更加充满了信心,他们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参与企业管理。为了充分运用职代会这一舞台来反映职工的心声和意愿,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该厂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11个专门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这些专门委员会分别对企业的劳动工资奖惩、生产经营、劳动保护、职工生活福利、民主评议干部等内容,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了该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指导思想,职工们尽主人责、行主~、办主人事,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大为改观,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做贡献
在工作实践中,石烟工会认为,工会组织要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到维护职工权益和维护企业利益统一,必须广泛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此,他们注重发挥工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到企业生产经营之
中,围绕企业大局开展工会工作,赢得了地位,得到了支持,扩大了影响。
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他们积极与行政配合,组织职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举办了“消费者信得过操作工”、“消费者信得过质检员”竞赛活动等,做到有声势、有气氛,职工赶有目标、学有榜样。为了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他们在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提出要做到“三个突破”,即,一要在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上有所突破;二要在培养选拔能工巧匠和经济技术创新班组上有所突破;三要在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形式、思路、服务、推进上有所突破。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每年都有30余项,仅此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坚持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每年形成有效合理化建议100余条,都能及时运用到工作生产中去。连续两年在全厂范围内举办了职工计算机知识普及应用培训,全厂职工计算机知识普及率已达40%。同时还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提高职工操作水平、专业素质为主题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百日质量创优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了职工做主人,献才智,努力工作的热情。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
社会越发展, 劳动分工越细, 就越需要大量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中高级实用技术工人。职业技术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高水平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人才和中高级实用技术工人的主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 高级管理型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实用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目前, 我国人才结构已经出现了中高级实用技术工人缺乏的严重情况。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供应不足, 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同样的手表配件, 在我们的工厂与在瑞士的工厂组装出来, 我们的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为什么同样的轿车零件、同样的汽车品牌, 设在中国的厂组装出来的整车, 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相差很远?为什么成熟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应用?不是我们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赶不上人家, 而是现成的技术在具体制造应用中走了样, 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了一线产品的质量。近年来, 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与行业中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缺乏不无关系。
在我们国家, 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中高级实用技术工人, 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 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 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即使在高技术产业中, 生产第一线仍然需要大批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最需要的是走进车间和工厂里面的人才。
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 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 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8年的58年中, 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 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 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职业技术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在德国, 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 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企业要发展, 需要各类人才形成互补, 才能有发展潜力,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仅需要博士、硕士, 也需要大中专毕业生, 特别是需要会操作、懂技术的生产队伍。以北京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180万从业人员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人, 仅占38%, 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15%, 技术工人中, 高级技术工人以上仅占3.5%, 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 高级技术工人至少应占7%。这种人才上的劣势, 将使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完全被动局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在眉睫。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发展, 而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是职业技术教育。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是国家为了贯彻、实施方针、路线或完成某一重大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统一和引导人们意志、行为的重要依据。要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1. 要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即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对新生劳动力 (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进行就业前职业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就业者必须经过职业资格鉴定合格方能被录用。这不仅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 也是制约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
2. 要加大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无论从经济角度讲, 还是从“投入”角度看, 职业技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 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和合理流动, 减少社会失业。而这些正是国家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应履行的职责。因此国家要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加大投入, 一方面要确保正常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 大力建设各种实训基地, 扩大学生实施技能训练的规模。
3. 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保护政策。
针对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流失的现状,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加以制止。首先要加强管理, 防止由于某些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而导致职业学校随意停办或改作他用;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执法检查, 对于拒绝承担职业技术教育责任和义务的行业组织和企业, 令其改正以致进行处罚;还要树立大教育观, 彻底清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管好、用好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改革与创新
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 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工人, 因此, 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培养高技能人才。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做好这项工作, 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理念, 我们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改革与创新。
1. 要重点加强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降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成本, 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学以致用, 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 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创新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创新通过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的培养模式;创新注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切实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创新注重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的学生评价模式和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对教育的贡献的学校评价模式。
3. 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一个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室, 建立现代的“技能教室”;
改革注重知识系统性的传统教材,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教材建设委员会, 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注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建立全国性的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依据的教学资源库;改革单一学制, 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 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改革教师标准和评聘机制, 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改革专业设置, 要以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岗位为依据确定专业、建设专业。
一、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农民进行投资、积累财富以及实现财富代际转移的主要载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有加重趋势。农民权益易被侵犯,根本原因是我国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核心是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失。这主要表现在: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善外,征地范围过宽,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关于农民宅基地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不全,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同样一块土地,由于所有制不同,在权利设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土地权利的二元格局导致集体和农民难以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收益。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和非农部门倾斜。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需要抓紧做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项工作。一是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在确权的基础上,为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真正给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二是尽快修改土地管理法,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等各项政策。明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期限,并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对失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平补偿,鼓励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采取集体留用地、物业置换、提高补偿标准等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两个“新”,是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坚持把“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作为基本方向,稳定而不折腾,完善而不跑偏。
那么,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抓什么呢?一是扶持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应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下,应充分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长期性,不能把土地流转的多少、流转的快慢、经营规模的大小作为衡量农村工作成绩的标准。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防止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从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的现实途径是大力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应加大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二是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散的农民没有议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把依法规范和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战略举措,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培育一大批运作规范、对农民带动示范作用强的合作社,以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联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经纪人等,是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统一服务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在为农服务、引领农民进入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保障农民平等获得金融服务权利
过去10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仍显得滞后。这突出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刚起步,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明确,农村金融具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不能把发展城市金融的办法简单移植到农村。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它们对金融的需求一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服务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贷款而言更为突出。城市工商业贷款中使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农业经营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具有高风险性,因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存在高风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三是重视发挥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的作用;四是重视微型金融的独特作用。应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重点引导各类资本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小型加工运销户、各类微型企业、规模种植养殖户、农村经纪人、贫困人口等提供微型金融服务。此外,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多元化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在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农民工没有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种不彻底的农业人口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只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不仅如此,农民工市民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期动力。调查显示,目前愿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高达91.2%,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越不愿意回农村,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这意味着以新生代为主的农民工留在城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
【“小简历”做好大文章】推荐阅读:
做好蓝色经济区建设这篇大文章05-31
如何做好自己的第一份简历06-24
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学校文章10-13
淡雅小清新个人简历06-30
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企业范文10-19
做好特色大化06-11
落实做好06-19
做好项目总结07-08
如何做好科研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