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专业校企合作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航空专业校企合作(精选8篇)

航空专业校企合作 篇1

甲方:

乙方:

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汽修专业人才,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共同建立“汽修人才实训基地”,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在甲方XX内设立XX,具体使用位置由甲方确定。

二、乙方在甲方设立的汽修车间只能用XX使用,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改为他用。

三、为保证汽修车间设备的数量和技术含量,乙方投入的设备、设施总价值不应低于XX万元人民币。乙方投入的所有设备、设施,产权均归乙方所有。

四、乙方在甲方设立汽车维修车间的所有资质及证照均由乙方办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费用。

五、乙方设立的车修车间的气体、污水排放及所产生的噪声均应达到国家对学校的环保要求。

六、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生产和办公用水、用电,使用费用由乙方承担。所有费用于每季度末28日前向学校财务处结清。

七、乙方设备安全和生产安全均由乙方负责。

八、乙方应保证进出车辆和人员对学校师生的安全。

九、乙方应选派责任心强,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并全程免费开放生产现场供师生专业见习、实习及培训。乙方所属的校外维修车间应对甲方师生开放,以供专业见习或专业实习。

十、甲方的毕业生应优先满足乙方用人需要,乙方也应优先从甲方招聘员工。

十一、为协调合作中的生产和教学关系,甲乙双方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协调小组”,双方均应充分尊重协调小组意见,以确保互惠互利的合作。

十二、违约责任:在乙方投入设备和不动产及其他相关资产后,由于甲方原因造成该合同无法履行,每减少一年合作期限,甲方应当赔偿乙方违约金十万元人民币;在甲方提供场地和相关设施后,乙方不能为甲方提供实习岗位和专业教学需要时,乙方应在违约后20日内将乙方设备、设施全部搬出校外,并赔偿甲方十万元人民币的损失费。届时如设备、设施不及时搬走,甲方则视为乙方放弃自己在甲方的所有物权,由此产生的清运费应由乙方承担。

十三、本合同有效期五年,如乙方要求提前解除合同,应提前60天书面通知甲方后,即可自愿解除本合同,并不向甲方承担任何补偿。合同到期后,乙方有继续合作的优先权。合同解除后,乙方所有添附归甲方所有。

十四、在合作过程中,如遇国家政策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不允许学校场地提供企业使用时,乙方应及时无条件退出,甲方不承担任何经济赔偿,乙方应给予充分谅解。

十五、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双方发生争议时,在不影响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可采取协商解决,协商调解不成时,双方同意由XX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十六、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

代理人:

单位地址:

电话:

传真:

航空专业校企合作 篇2

一、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施现状分析

长沙航空职院自2007 年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 一贯贯彻校企合作办专业的思路, 已有了与深航、川航等航空企业合作的基础。校企全方位合作贯彻人才培养体系, 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健全职业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

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 》的通知, 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工作要求展开分析, 目前专业教学品质提升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因素, 进一步降低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 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按学科化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思路, 不断提升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机制建设

1.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 开展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学院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及情况统计等, 广泛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岗位面向。将原有空中乘务方向及地面服务方向按工作领域重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涵盖航空服务典型性服务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照行业企业及IATA等行业协会岗位标准调整职业面向, 集中涵盖空中乘务员、客运服务员、值机票务服务员等航空服务典型岗位。

2.广泛邀请民航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能手, 开展专业对口岗位 (群) 工作分析。进一步分解岗位要素, 提炼能力培养要素,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 深度分析专业面向岗位, 按照航空服务产业岗位细化要求,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服务产业价值增值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对航空服务专业群涉及领域开展全面市场调研, 通过对湖南机场集团、深圳航空等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的调研, 进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以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分析民航企业共性岗位任务, 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劳动对象及工具、工作与管理办法、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等, 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共性及特点, 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 为后续选择学习载体, 及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典型岗位工作特性, 只有从岗位特性入手来开展教学改革, 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3.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归纳职业能力体系,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 职业能力分析。通过教师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形式, 体验岗位能力组成要素, 归纳提取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影响的职业能力, 将其组合成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或项目集, 这是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单元的原始素材。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的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代表性指项目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完一个学习领域, 就可完整掌握一种作业方法, 或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比如航空服务专业课程, 学会BSP自动出票软件基本程序、打票操作、证件识别方法并不是一个项目, 完成一次完整的旅客订票环节才是一个项目。在航空服务专业领域我们要认识到, 部分工作任务是独立的工作过程环节, 本身就具有典型性, 但部分工作任务的甄选比较困难。这取决于任务环境复杂性、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域的复合性等。

4.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 设计学习情境方案, 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内容 (包括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工作标准 (包括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 、工作方法 (包括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 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必须具备下述特征。 (1) 典型性: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的提升和深化, 其教学内容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设计的教学与训练项目必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2) 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最终职业岗位。在学习领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遵循学习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各层次或同层级学习领域的开发, 均需明确学生前置知识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基于岗位能力形成课程的支持。 (3) 针对性:课程项目化或任务引领化是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每个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任务环节。课程需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场景要求, 并推动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 实施线下至线上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接口。

5.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航空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航空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航空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 深度对接航空服务与管理产业群一线岗位, 调整航空服务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解构、重构专业群课程结构。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 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真实模拟工作岗位, 组织教学实施, 构建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为载体, 引入优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 建立合作共享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能力+ 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 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形式, 加强课程资源整合, 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标准、新成果,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 坚持“教学做一体”, 广泛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 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6.校企共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群四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 构建“基础能力实训+ 专项技能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过程由企业一线能手兼职和学校专任实训教师共同指导, 按照企业用工标准进行考核, 做到“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职业要求”。

7.建设“能学、辅教”的情境式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以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 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流媒体载体, 建立专业群素材库。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及资源标准, 建设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一体化共享型资源库, 营造灵活、高效、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 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 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综合能力。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专业素材库的基础上, 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 将关联的素材参照岗位工作流程结构化组合构建项目任务 (或学习单元) , 形成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情境式”网络课程。并将建成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建设包括岗位信息库、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一系列专业群共享资源并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 以供产业集群及同行共享。

三、体会与思考

1.航空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科学分析航空服务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充分与民航企业校企协同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2. 将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专业特色课程, 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 强化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3.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的教学实施和共同管理,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摘要:航空服务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 如何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学品质,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实施机制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入探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的机制, 以供航空服务专业类课程改革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航空服务,课程开发,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晓刚, 冯玮.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广西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J].大众科技, 2015, (12) .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改革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08-01

1 案例背景

河北是中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省属冶金类高职院校,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石钢公司)是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主要成员之一。石钢公司迄今已发展成为资产总额78亿元,年产能260万吨的国内最主要的特殊钢专业棒材生产企业。

在以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2005年起开始和石钢开展校企合作,内容涉及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随着合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高层次、多方位、深融合、双受益的校企合作特色。

2 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石钢集团委派石钢公司培训科科长(同时兼任石钢公司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负责此项工作。因为石钢技校开设中职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以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设、实习实训等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来自企业一线,既是行业企业专家,也是教育教学专家的帮助指导,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重大的帮助。2006年起,石钢公司培训科科长被聘为机电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3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认识实习是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实践性教学课程,机电专业认识实习是了解冶金企业概貌,初步积累冶金生产感性知识的教学实习活动,对学生了解冶金行业,了解钢铁企业,了解钢铁生产过程,了解冶金生产设备,以及毕业后到企业参加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实习教学工作从2005年起,一直在石钢公司开展,得到了石钢公司各分厂的大力配合。

在长期的合作中,校企共同制定了以下实习目标:

(1)了解冶金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况,了解冶金生产主要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主要设备。

(2)在下厂实习过程中学习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了解冶金企业生产状况,感受钢铁生产的重要性,进一步认清专业方向,激发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劳动纪律观念、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

在校企合作开发认识实习课程中,遵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观点,校企双方提出了以下原则:

强调校企共建课程,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包括共建教学内容、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院、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目标的统一。学院积极组织,企业主动配合,学生热烈响应;强调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体现职业性。在真实现场,面对真实设备和生产过程,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习过程中,体现职业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习不是走马观花,要体现看的懂、学的会、用的上的原则。

在课程组织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校企双方制定了按照冶金生产工艺流程,分为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几个主要的生产环节,实习中以下厂参观增加感性认识为主,配合必要的讲课的主要指导原则。在实习指导工作中,体现出根据学生情况不同的灵活组织原则:机电两年制学生因没有开设冶金生产知识基础课程,采用了半天授课、半天参观的实习安排;三年制学生在实习之后,增加了学生小组汇报实习情况,校企双方人员进行答辩考评的教学环节。

校企双方开发的认识实习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下特色:

(1)认识实习管理创新。注重过程管理,形成企业主管、学院主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三方共管的态势,拓展认识实习课程目标,确保实习取得良好效果。

(2)实习与就业紧密对接。学生毕业时,机电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冶金企业工作。认识实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重要性突显。

(3)创新了双师队伍培养模式。企业为学生安排企业指导教师,校企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 学院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

2005年至今,学院为石钢公司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学院制定了三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石钢公司职工培训方案,系统性的为石钢集团职工提供了一个学历进修、知识增长的平台,先后有300多名职工通过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工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并有多人考取了技师、高级技师等职称。

近年来,学院和石钢公司创新了职工培训模式,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对液压工、点检工等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技能培训,得到了石钢公司的好评。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专业为服务产业提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了机电专业实践体系建设,而课程体系建设以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带动理论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石钢集团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之一,多年来,机电专业在石钢基地开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工作,同时,石钢人员也对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通过在石钢公司实训基地收集课程素材,在生产现场录制教学录像,机电专业“通用机械设备维护”课程获得了高职机电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的荣誉。

6 学生就业

多年来,石钢集团吸纳了学院和专业大批优秀毕业生。很多就业学生经过企业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所在岗位的操作能手和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贺星岳,郭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J].职教论坛,2004(24):24-25.

[2]毕结礼,王琳.校企合作发展框架研究(一)[J].中国培训,2010(5):16-18.

[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33-35.

[4]翟英.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18-19.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论文 篇4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2.推进校企合作的对策措施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航空专业校企合作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人才培养

一、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那什么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一种为培养现代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员所进行的学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方向、有目标性地为企业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正是很多教育行业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为什么我国很多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并不出色呢?其中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困难,更好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每个职业教师都应该考虑的课题。众所周知,德国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他们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校企合作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一。这也说明,校企合作是可以被成功推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汽修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和企业构建一个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学校获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拓宽员工的培训渠道。其次,学校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训设备不足对教育教学的限制,尤其是汽修专业的建设所需的设备庞杂、经费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的问题。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实操技能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让学生能够具有真正的一技之长,拥有社会生存的能力。

三、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方案规划

作为中职院校,在开设各类专业之前,必须先研究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只有在明白以上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相对于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就酒泉工贸中专汽修专业如何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分析:

(一)采用学校引进企业的模式。就酒泉及周边地区而言,能够进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一般是大型4s店、大型的汽修厂,汽车制造厂等。

(二)制定校企合作规划方案:由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就校企合作的章程内容、培养计划方案以及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目标和相应的合作模式等进行共同的协商制定。

(三)课程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与企业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大纲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商讨并制定出符合社会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大纲,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编写适合校企合作的教材以及实训工作业。

(四)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理论知识扎实而实操技能较弱,为提高教师在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操作水平,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能力,学校可以结合与企业制定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定期让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并由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指导,通过不断的亲自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学习汽修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生实习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罩贫ǎ?学校安排汽修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协同企业技术专家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汽修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其实际生产操作水平,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六)教学效果评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鉴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将教学效果评估的制度标准不断的完善。

四、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法制保障。国家已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对校企合作的推进进行保障。很多企业担心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违反相关协议条例,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二)职业学校的教育认可度不够。很多家长依然坚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这也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三校生高考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热,这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一定的冲击。

(三)教育改革措施不配套。很多职业学校对汽修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无法跟上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航空专业校企合作 篇6

工学合作、校企合作情况综述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强势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学院党政领导对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高度重视,经常利用召开院务会、办公会议等形式对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专项研究部署。为加强工学结合,学院制定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关制度规定,强势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层次合作。学院召开了围绕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中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形成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迎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全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的共识。会后,学院对聘请兼职教师、建立实运转的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领导或专家作报告讲座、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目标。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和难点,全员发动,全力以赴,攻克难点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总结办学招生以来的高职教学实践,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全教研室的教师群策群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际的工学结合道路,将它概括为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管理到位、互利共赢”指导思想下的“点、面、线”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所谓“点”是指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几个实训基地;所谓“面”是指全面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所谓“线”是指课堂教学以实训、实践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串联起来。“点、面、线”相结合的模式,既有利于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在分享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的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人才。专业、企业、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坚持把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一项核心工作来完成。加强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民营中小企业等的联系,广泛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目前,已与部分行业协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与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

近年来,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出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基地优势,课内课外、按期按批对基地加以利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工作岗位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校经过专业课教学后,除有效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外,还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装潢艺术设计相关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各个工作岗位及岗位职责要求,了解第一线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践设计理论和设计流程,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设计实践经验,体验职场氛围,经受实战考验,提高综合素质。

2、校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依托专业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室组织实训。在书籍装帧、招贴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课程中,导入实际设计项目和比赛招标,在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完成了中国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国际反对品草艺术设计大赛、中南星设计大赛、河南之星设计大赛等一系列设计项目,并取得了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优异成绩,还在开封大学建校30周年、桂福祥珠宝首饰公司、郑州航天科技展等项目的设计招标中标。学生在校内企业中实习,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不足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截至目前为止,已签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有8家,共聘请了20余名校外兼职教师,并积极安排聘请企业领导专家来校作报

告、开讲座。

由于地域经济方向、文化教育、经济收入、人们的认识等诸多因素影响,开封市及周边地区装潢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发展缓慢。虽然本地区注册的设计类公司数量不少,但在规模和实力上明显较低。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设计公司寥寥无几,大多数设计公司规模较小,其中能够形成行业经营的较少,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管理经营形式。这些企业在人员需求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型公司需要有至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创意设计能力和实践设计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占多数的小型设计单位需要的又是既精通设计同时又能进行设备使用、维护的全方位人才。加上装潢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岗位不是集团化的生产方式,就使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寻找合适的校企合作企业方面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一些签约企业也存在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企业只停留在签定了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阶段,还没有让企业参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来,还缺少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五、工作建议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开拓校企合作的渠道

与省、市人事局、劳动局、中小企业局及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联系和沟通,了解适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脚踏实地,多找企业,广泛接触、了解、摸清相关企事业单位情况,为进一步深层接触、洽谈

建立实训基地打下基础。认真筛选,掌握重点,对掌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筛选,以便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数量和实训时数,进而推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速度。

2、建立校企联络平台

企业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拟定期组织 “企业家论坛”,邀请合作企业的老总作报告或讲座,介绍经验,互相沟通,增进友谊。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聘请兼职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进一步完善校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4、打破常规,接轨企业

现行的教学体制以常规化单一的教学来规范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样性;企事业单位需要与学院教学安排有冲突,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无法落实。现行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考核政策也使学生的实习很难实施。建议要尽快实施学分制,将实习也列入学分,并对现行学生考核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不同专业应根据企事业单位需求而调整教学计划,学院要主动适应企业,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5、在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会中成立“校企合作部”

成立校企合作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及其家长的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院“校企合作部”可由学院党总支负责给予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必将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刍议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篇7

一、“校企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改革中必要性

市场营销人才作为社会和企业需求量最多的人, 其专业是各大高校开设课程中最为广泛的应用性专业之一。由于长期受到故步自封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校企脱离教学模式的影响, 出现了营销专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特色不鲜明等缺点, 导致大多数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理论应用及技能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匮乏的今天,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不是社会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 营销专业的学生特别需要一个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的平台。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正好为学生创造了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 加强了与企业合作的紧密性。使得高校及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及企业需要的是何种人才, 有利于结合企业的需要实施理论教学, 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 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不具有鲜明的特色。老化的教案与企业和社会经济脱节严重, 使得学生的理论应用活动基本为零, 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与培养。这种情况下,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一种开拓性行为, 对营销专业及学生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作用。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确定校企联盟基本形式, 促进校企联盟合理化

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结构的需要, 更是企业为自身发展、寻求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既要企业参与学校培养营销人才的过程, 学校也要参与到企业营销业务之中。

1. 企业参与学校培养营销人才的过程

企业要参与学校制定营销专业教学策略及培养营销人才的全过程, 包括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制定、营销人才需求信息分析、营销理论教学与实训、顶岗实习及师资队伍组建等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校开展有效的营销教学活动, 提升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

2. 学校参与企业营销管理业务

学校参与企业营销管理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与掌握营销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关键流程, 便于为课程开展及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 学校参与到企业营销业务管理业务中, 能够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内营销人员素质, 为企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 结合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 创新传统教学课程及内容

首先, 高校应当秉持“走出去, 请进来”的教学方式, 定期安排学校领导和有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企业, 或是邀请用人单位的领导到学校进行客座讲授, 还可以与某用人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不定期地研究营销专业实际工作的情况。其次, 学校要加大营销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研究工作, 不太了解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 那么学校可以组织部分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营销管理业务中, 让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对营销工作机流程的了解, 便于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后, 根据营销专业在企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相关课程的研讨工作, 为完善现有营销课程和开展新课程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

(三) 改革教学教案与案例, 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下, 进一步明确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性强的教学案例,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除了要深入到用人单位内部, 还要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的课堂内容, 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例如,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创造教学任务, 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与掌握营销工作的内容及流程, 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用理论解决营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模式既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也是企业寻求所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学校和企业都应当参与彼此活动中, 才能提高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 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发挥不出自身的有效性。并且, 在合作过程中应当采取各种措施, 促进与发展这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 积极发挥出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小振, 张翠华, 孙继国, 王建利, 李秀荣.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2

[2]成飚.高职校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的研究[J].消费导刊, 2008.10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篇8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是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依然存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在这种局面下,推行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又称产学合作,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1]。校企合作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我国的一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如何依托旅游企业来培养专业人才是所有院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

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的培养方案里,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专业课程,但是供学生挑选的课程很少,而且很多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是学校自主进行,缺乏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联系,造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就业困难。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旅游教育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设置课程体系,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比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供人才需求,学校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对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较高。目前旅游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年轻的专业教师可以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操作技能,熟悉操作流程,了解接触前沿知识和旅游产品,从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课,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可以弥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差的不足,也可以打造一批旅游“双师”型人才,加快旅游师资队伍建设。

(三)校企合作有助于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就业

从“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以年均10.8%的速度递增,居民消费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游和出境游的比例迅速上升,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将势必带动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与这种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尤其是旅行社和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优秀的导游人员、旅游调度和旅游线路策划人才更是有严重的缺口。同时由于学生与旅游企业的接触不多,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跨专业就业。这些原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与市场需要的旅游人才相差甚远。

旅游实践性强的专业特色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广可以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实训可以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提前接触旅游企业文化,缩短了入职后的适应时间,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训挖掘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减少旅游人才的流失。

三、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的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表面,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学校虽然在了解企业人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只是偶尔请旅游企业的人员做几堂讲座,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把校企合作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实习,如旅行社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包括毕业实习等,根本达不到专业培养的要求。

从企业层面看,他们认为学生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仅限于学校在实习企业挂牌,给企业提高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一些旅游企业选择校企合作更多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以节约人力成本,这种现象在酒店行业尤为突出。这些做法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观念,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二)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还停留在浅层次合作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加强师资培养等基本模式,无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很难实现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合作目标。同时,校企双方在选择的时候往往都过于单一,局限在某一或某几个形式中,不能形成全方位的合作。这使得目前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或只做表面文章,很难有实质性的成果[3]。

(三)合作机制不健全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行业本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国家对企业利益保护也不够,致使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干预过多,高校办学要受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家没有出台明确校企合作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权威的校企合作准则,导致校企合作无章可依。

从学校和企业自身来看,目前都没有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事物的机构,很多事情由现在的人员承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教师和酒店人员的工作负担。另外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纠纷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加强合作深度

1.浅层次的实训合作

浅层次合作主要的模式是学校在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对方签订实训合作协议。旅行社实训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饭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训的时间跨度要比较长,学校可以与饭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或者挂牌建立实训基地,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

2.中层次的合作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学校与旅游企业可以资源共享,例如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申报一些科研课题,把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引入课堂等。另外还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挂职进修,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教学后进入企业实习,可以把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企业双向选择,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习结束后,企业可以优先留用优秀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深层次的订单式合作

为了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可以更多地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以及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力量以及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合作模式。例如旅游企业可以以设施、场地、技能等形式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指导办学过程,共享办学效益[4]。另外,旅游企业属于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沟通,采用“旺入浅出”的模式,即学校根据企业经营的淡旺季来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健全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环境,为了确保实训质量,双方应该建立实训指导、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制度。如校方可以指派专业教师作为企业实训的带队老师,酒店也要指定相关人员为专业实训负责人,双方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種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训。另外,在实训质量评价上,加大行业标准的权重,实现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和企业评价的有机结合[5]。

参考文献:

[1] 龚艳.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2):115-117.

[2] 谢颖,王江,吴玉初.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商业经济,2011,(7):121-122.

[3] 姜丽丽,崔玲,王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品牌,2011,(3):90-91.

[4] 周贵平.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08, (30):255-256.

[5] 余昕,黄晓菲.构建旅游实训基地,促进三效合一[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7-50.

作者简介:姜玲(1975-),女,山东荣成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管理系)

上一篇:对闺蜜说的励志话下一篇:神圣的心_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