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爱情诗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的爱情诗(推荐8篇)

诗经的爱情诗 篇1

——《诗经》中的爱情诗

郑珩 200710122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诗,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类型多种多样,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1、描写男女互相倾慕的爱情诗

相恋首先是男女之间从心底对对方的悦慕,因此,表现男女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爱情是中非常突出的方面。这里有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诗中男子那忠贞专一的感情以及其真率大胆的表白,让人读来感动。

《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悦慕、爱恋不仅只是男子,同样也有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如《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诗中所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坚贞于所爱之人的强烈心理。

2、描写男女欢会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3、描写在城边相约和郊外幽会的爱情诗

这一类诗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它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4、描写相思之苦的情诗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写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如《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女主人公以女子特有的矜持,埋怨情人为什么不主动地前来,为什么连个信也没有。她想起两人当初在城阙幽会是的情景,更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受,抒情真是细致入微。

5、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其中的恋爱诗更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自然露.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由于这些恋爱诗篇在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显得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爱情是圣洁的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在这一切物质化的时代里,在这日趋失去感动的时代里,我们所缺少的也正是那处于生命本原状态的情.许多现代人的爱情观上似乎已不在那么纯洁,那么执着,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满足物质需求,想散就散,想离就离的虚言。

诗经的爱情诗 篇2

关键词:《诗经》,情诗,爱情,婚姻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 反映男女婚爱之情的约占三分之一, 达百篇之多。这些诗从时间论, 正好上自周初下迄春秋中叶约五百年之久;从地域论, 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并扩大到江汉流域;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男女关系的各个方面, 凡属自由的恋爱, 感情专一, 婚爱生活的离合悲欢, 忧喜得失之情, 都在这些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表现方式上, 或记事、或正面歌颂、或反面讽刺、皆为精彩动人。如《周南·关雎》之表追求, 《秦风·蒹葭》之抒思慕, 《鄘风·桑中》之叙幽会, 《周南·桃夭》之颂婚嫁, 无不情真意挚, 感人心志。

一、恋爱自由, 用情专一为主调的“情爱诗”。

《诗经》时代中下层社会男女之间自由的恋爱生活是培养真正爱情的广阔天地, 因而产生了大量歌咏自由恋爱的优美情诗。《郑风·溱洧》就是描写溱洧之滨男女春游以反映自由恋爱生活的代表作品。《郑风·出其东门》就是对东门之外的春游场面的描写。在这种自由定情的场合中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 是完全以双方的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自由恋爱, 由感观上的爱慕引起的恋爱, 邂逅生情, 赠物定情。《郑风·野有蔓草》是求爱的优美恋歌。诗歌写一个男子在露珠晶莹的田野里, 偶然间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相遇, 姑娘长着一双眉清目秀的大眼睛, 男子被她的美丽迷住了, 眷恋欢悦, 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些诗中突出表现了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而且非常直率朴实的爱情生活。男女间两情相悦, 自然导致幽会, 这样进一步了解和倾吐真情, 密切感情。诸如《齐风·东方之日》、《陈风·东门之池》、《齐风·莆田》、《小雅·菁菁者莪》等篇, 主要反映了相爱着的双方都主动地进入爱情的乐园, 更体现出男女之间最有意境最情深绵绵, 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

对情爱、对恋人的用情专一还通过倾心思慕、刻骨怀念的抒写。如《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二、以歌咏夫妻欢爱与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为主的“婚姻诗”。

《诗经》的情诗作为爱情与婚姻基本一致的时代产物, 还表现为歌咏夫妻欢爱和渴望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

正如开篇之作《周南·关雎》所描写的那样, 经过长期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殷切思念, 终于与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结成了情意相投, 融洽无间的美满伴侣。

恩爱的夫妻间有着无穷乐趣, 甜蜜的幸福生活, 充满着难解难分的感情, 所以都希望能长期相聚, 乃至白头偕老。而且, 愈是恩爱愈受不了离别和相思之苦。《诗经》情诗中, 也存在着夫妻俩相离时, 苦苦思念的情诗。如《卫风·伯兮》是表现妻子对远征在外, 久盼不归的丈夫思念之情的诗, 充分地表现出她思念丈夫的真挚、深刻的情感。这类的诗很多, 如《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王风·君子于役》和《小雅·采绿》等。

《邶风·击鼓》和《豳风·东山》中都写出了久役在外的征夫思念妻子的心情。这些诗都抒写离别之苦寄托企求重新相聚的愿望。因此许多抒写丈夫远役而归的诗中, 就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无比喜悦。《召南·草虫》云:“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以未见时的忧思与既见时的喜悦相对比, 更显其喜。

三、反面突出主题的“弃妇诗”。

导致婚姻上不能白头偕老的原因还有男女间、夫妻间此方被彼方所遗弃。《诗经》时代不合理的封建宗法制度下, 广大妇女的遭遇比男子悲惨, 受到的痛苦比男子重, 而且在婚姻恋爱中受着种种摧残与侮辱。女性在婚姻恋爱中有着不平等的待遇。“弃妇诗”在婚恋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遗弃给受害一方精神上所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 它正反映了这一悲剧性现实。

撷品《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3

摘  要:《诗经》现存的三百多篇作品中,爱情诗不仅数量多且内容十分丰富,集中反映了先民社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尤其是对情爱的理解和表达,对后世文学创作及积极健康情爱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情爱

《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如果细读,其实是对情爱的深刻体会和理解,以至纯、至真、至美表达了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憧憬到初恋、从热恋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甜蜜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且这种表现从艺术情感来说是真挚、动人、无邪不造作的。无论男女对爱的理解和表达都展现出上古人们的情爱观,婚恋观,对后世文学创作及国民性格的塑造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至纯至美的追寻

自古人们对真爱的追求是身与心的集中坦露,其中味道五味杂陈,酸涩苦甜只有全心的投入和真挚的付出才能深刻体会,正如这首《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营造了一个秋水凄迷的早晨,芦苇苍苍,露水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徘徊,深情凝望寻找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但是秋水盈盈,烟波浩淼,主人公万般尝试,意中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画面,营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且略带凄凉哀婉色彩,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虽然主人公的心情我们难以确切描摹,但是可以很肯定是这位主人公是真心爱慕着意中人,非常执着,非常谨慎,我们读到的是真。比《关雎》表达的感情要相对含蓄。《关雎》中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追求是热烈直白、大胆奔放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但这首宛如女神一样在主人公心中,表达的很含蓄也很在乎,对主人公心理的描摹通过一连串的比拟,显露忐忑、期待又无所适从的感觉。

至今人们读这首诗也非常触动,感受颇深,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可理解为这在国风当中最具代表性,表情达意最为真挚感人,同时其写景鲜明生动和诗的意境浑然一体,风格也朴素自然。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它渡过了群婚制的蒙昧阶段,刚步入了史上的文明期。还未进入封建礼教和氏族家庭十分严苛、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成熟期,离当下这个以金钱为婚恋先决条件的商品经济时代更为遥远。大胆,自由,奔放,男女也基本是平等的。男子追求女子合理,女子追求男子亦合情。

二、男女相邀两相宜

在《郑风·褰裳》中: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直抒胸臆,主人公直接吐露心声:“你若是想我,就提起衣服趟过这溱水来,你要是不想我,难道就没有他人思念我么?你这轻狂的小子!”爽快而不羞耻,活泼而不拘谨,上古淳朴开放的民风展露无遗,而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唐代李白也有一首描写小儿女情爱的《长干行》,那个新婚少妇却是“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可见当时社会礼教约束对人情感的抑制。

而在《诗经》时代,当相恋的两个人相互打开了心扉,进入热恋状态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读者能解读到的是自由甜美、随性率真,如《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的大意是男主人公表示有个贤淑的美女,在城边一角等“我”,喜欢“我”却娇羞踌躇,不出来见面。这是热恋时期的男子和心上人相会,心里非常自足,且言语间有些洋洋自得的感觉,表达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这首爱情诗情、境、美古今独步,描绘出了上古男女自由恋爱的轻松、欢快,既不偷偷摸摸,也不畏首畏尾,双方感情的展现非常自然、健康。在文学表达上直陈其事,语言朴素。

而诗中表现的这般美妙无邪的境界,在后世文学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因为这以后便是一个封建礼教文化禁锢的时代,我们熟知的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东晋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宋代的《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等等,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也不可能有这种状态,或者说这种情景正是他们渴望和追求的。

三、衷情之坚贞无二

《诗经》爱情诗中是既然是深爱、真爱,所表现的情爱观也是忠诚专一的,这对后世正确的情爱观有着积极作用。《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这首诗大意是自从心上人去了东方,我的头发就凌乱如飞蓬,难道是没有发膏和米汁么?可打扮好容貌给谁看啊。期盼着老天快下雨,偏偏太阳高照,念念不忘想心上人,想得头疼也甘心。

这首诗撼人的艺术力量来源于深刻而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女子对男子坚贞,同样男子也秉承真挚唯一的情感,例如《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主人公直抒胸臆,面对如云的美女,表达的却是对恋人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的情感,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男女之间的感情也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

而与《诗经》时代距离较近的《汉乐府》诗歌,也有一首表达感情专一的名篇《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显然受到诗经爱情诗的影响,但在表达感情强烈方面又超过《诗经》,列举一连串五种自然现象是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借以表达那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诗经爱情诗历来是后代学习的范本,给后世文学创作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当代小说作家琼瑶的言情小说也很动人,在其多部小说中,多处引用《诗经》的名句,而琼瑶笔名的来源,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琼瑶本意为美玉,而木瓜和琼瑶,象征了相互馈赠定情之物,无论是互赠信物还是互诉衷肠都是“匪报也,”既不是报恩的关系,更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只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婚恋别离长相思

当两人自由恋爱,心心相许,感性坚定不移而后,便是进入婚恋状态的男女,例如这首《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借旁人之口表达对即将步入婚姻的女性的祝福与期待,以期婚后男女生活幸福,和和美美。夭夭是茂盛的意思,桃夭的比喻很贴切,也很有想象力,喜庆之情溢于言表。后起的“妖”,本意也指艳丽和妩媚,三国时期曹植曾写的《美女篇》的开头部分:“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这里的“妖”指的也是美好之意,美好的祝愿伴随新婚燕尔的夫妇。

新婚燕尔后,总有别离时,古人的情感如此表达: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大意是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他的服役期限还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家来了。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我怎么能不想念呢?主人公就这样,一直在等,从早到晚,盼星星盼月亮,盼丈夫回来,表达情思深重,荡气回肠。

后期也有很多摹写的类似的思妇诗,从多方面展示闺中思妇的心理状态,例如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描写手法接近,但表达的感情轻快。

有婚恋就有离别,有离别就有可能遭遇遗弃。先秦时期遭遇离弃的女性对待自己不幸的宣泄也值得尊敬,并不歇斯底里的愤怒和苦苦挽留,而是理性有节制对待命运所赋予的不公,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怨而不怒”。

五、决绝之“怨而不怒”

在《卫风·氓》中: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有故事性还有表现力。主人公的叙述非常完整,从如何相识、如何生活又如何遭遇离弃的整个过程都有描绘,但读者读到主人公的不幸和哀怨,虽对男主人公“氓”有指责有怨言,也有自己深切的懊悔和苦楚,但诗的末尾却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地面对一切不幸,感情节制且坦然。

整首诗怨而不怒,这是《诗经》中主人公情感反映到文学作品的一个表达特点,后来的诗作继承了这一传统,随后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篇类似的弃妇诗《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表达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主人公听闻心上人有异心,公然以实际行动表示彻底的决绝。感性基调怨叹而不愤怒,节制而有理性,不苛求,在当前看来也是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诗经》中的爱情诗,其中的《郑风》《卫风》是《诗经》中最富艺术个性的部分。表现青年男女对婚姻平等、自由的追求,赞颂忠诚专一,刻骨铭心的爱情,表现了我国早期的婚姻、恋爱的进步思想,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而《诗经》产生于男女关系比较开放自由的“初民社会”。这种活泼、健康、大胆直白、毫无顾忌的风格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且当时的上层社会对此也是持肯定态度。《论语》中孔子就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说它纯美无邪,是因这一时期的爱情诗的形成是自然天成,这时的诗歌是“天籁”之声,这也是以后时代所难有的。

参考文献:

[1]董晶晶.三千年的歌唱[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2]金性尧.闲坐说诗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3]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阴山学刊,1995,(2).

诗经里面的爱情诗 篇4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下面一起去阅读欣赏一下诗经里面的爱情诗吧,希望你喜欢!

第一首:周南·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第1章四句是总述,写小伙子“在河之州”由关雎之声而引起对漂亮苗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睢鸠”预示着男女爱情的和谐专一。

第2章八句写求爱、思恋过程,“君子”想追求“淑女”,但却“求之不得”,陷入了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3章八句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第二首: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第三首: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赏析

《子衿》写的是女子等待男子,表现女子等待男子的.焦急心情。《采葛》写的是男子等待女子,表现男子期盼着与女子见面的焦急心情。

全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有一个感情的渐进过程:三个月……三个季度……三年。“三秋”是指三个季度。

第四首: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的篇章,充满了和谐、明媚、秀雅、甜蜜的情致。投:投赠,赠送。

青年男女之间互赠信物,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求爱方式。现在有些民族仍有此习俗。木瓜:植物名,果实椭圆。琼:赤玉,又是美玉的通称。琚:佩玉名。“琼琚”和下二章的“琼瑶”、“琼玖”都是泛指佩玉而言。

第五首: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爱上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知什么原因,两个人产生了误解,小伙子对她冷淡了,于是姑娘唱起了这首歌。那个小帅哥,不跟我说话了。因为他的原因,使我饭都想吃了,气都气饱了。

那个小帅哥,不和我一起吃饭了。因为他的缘故,使我觉都睡不安。恋爱过程是男女双方不同思想、性格、感情在逐渐了解中取得和谐一致的过程。

因此,即使没有环境的阻碍,中间也不免有所矛盾。也许偶尔因为一句话也会闹个小别扭,赌气不再和对方说话。

第六首:召南·摽有梅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jì)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赏析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当梅子还很多的时候,既女子年龄还小不着急婚嫁的时候,她希望小伙子挑个吉祥日子向她求爱。

很妙的是女子感情的变化,越来越急切——这里描写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怎样的女子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5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被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给我特。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当它们得到幸福时,就会自然地唱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一、历来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评价

1、孔子评《诗经》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他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诗经》,可见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后人对孔子的话的曲解,主要是在孔子对“郑声”的评价上作文章。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实孔子所谓的韶、武、郑声,都是指音乐。“韶”指舜时候的音乐,“武”指周武王时候的音乐,“郑声”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他认为郑国的音乐不好,并没有说郑国描写的爱情的诗篇是“淫诗”。孔子之后一直到秦汉,评论家的看法基本与孔子一致。

2、《毛诗序》中的《诗经》

汉末的《毛诗序》杂糅了秦汉以来关于郑卫之音的说话,但对《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了很大的曲解,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后妃,指周文王的妻子太太姒,说她“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是对《关雎》之义的曲解。《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她描绘了一个上层青年男子对意中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及其想象与那美丽女子结为伴侣时的情景。说其是后妃之德,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歪曲了《诗经》中的爱情的本来面目。

3、朱熹眼中的《诗经》

南宋的朱熹,他虽然抛弃了一些前人的羁绊,但他比《毛诗序》中对爱情、婚姻诗的解说更牵强附会。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只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4、明清以来对《诗经》中情诗评价的改观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淫诗”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淫诗”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杨慎、戴震、陈启源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驳斥了将《诗经》中的情诗诬为淫诗的观点.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了我们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的、纯真的、山花烂漫的、天真无瑕的,正如歌德所描绘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永远让河边的少男怅惘若失。《诗经》的情感是纯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正是因为《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的思想的表达,因此后期的经学家、道学家批判为蛊惑之词,而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二、《诗经》中情诗的分类

1、描写恋爱生活的诗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该诗写得浪漫不羁,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这篇诗写得很大胆,也很率真,说明诗人心中并无对封建礼教的顾忌。《诗经》中还有许多是描写男女青年的纯真的恋爱生活的诗篇,如《邶风·静女》、《郑风·溱侑》等。

2、描写相思之苦的情诗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写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3、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4、弃妇的怨诗

在礼教的压迫下,妇女还常常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迹,因此在《诗 经》中还有一些是描写弃妇被遗迹的过程及怨恨,弃妇诗是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如《卫风·氓》就是弃妇诗中的名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与《卫风·氓》有同样题材的弃妇诗,还有《邶风·谷风》、《陈风·墓门》、《王风·中谷有推》等,这些诗都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参考书目:

《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诗经集转》,(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诗经直解》(全二册),陈子展撰,,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诗经今泽今注》,杨任之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诗经》,(宋)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7.3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 《古代文学研究集》,余冠英等,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 《诗经新注全译》(增订本),唐莫尧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出版。《论语章句集注》,朱熹注,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论语注》,康有为注,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论语译注》,杨伯俊,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论语今读》李泽厚,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中国文学史略作业

学生姓名:刘洪柱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分类有哪些 篇6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抒写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很率真,也很感人。“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同情。古代礼制,《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既有明确规定,逾时不婚的女子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内心充满着痛苦。此诗第一章用飘落的梅树起兴。梅子成熟则下落,留在树上的只剩七分,由盛而衰,好景不常。这正和逾时不嫁的女子的处境相似。然后直抒胸臆,向求婚的男士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时不我待,机不应失。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二、三章,不仅回环吟咏,重吟叠唱,而且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既之”。从“迨其吉兮” 、“迨其今兮”到“迨其谓之”逐步深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经的爱情诗 篇7

文学作为人类最典型的艺术形式之一, 或如纳博科夫所言, 作为“人类思想所能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艺术之果”。而爱情是文学最永恒的主题, “没有爱情就没有文学”。《诗经》是汉语文学的先河, 而其中的情诗是整部《诗经》最耀眼的部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情诗, 记录了人类最初的爱情婚恋模式。如今读《诗经》中的那些美丽的情诗, 我们的眼前依然能再现当时人们的情爱活动和婚恋习俗等场景。水族口碑古籍中的情歌也是如此。

在人类社会的懵懂时期, 两性的结合只是生理的本能需求和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需要, 还无所谓爱情。《吕氏春秋·恃君》里写道:“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 知母不知父, 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 无上下长幼之道”, 就是说, 在杂婚群婚的情况下, 人们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群婚之后渐渐发展到对偶婚, 这是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结果, 周代就是群婚到对偶婚的过渡期。人们有了固定的生存场所等生存资料后, 才能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里有固定的配偶。在这样的情况下, 男女都渐渐有相对稳定的配偶, 虽然可能不是十分牢固, 但因为有了一定时间的接触、交往以及结合后, 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适应对方、依恋对方的柔情蜜意。心仪的男女在一起, 生活里平淡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情意, 这时候诗歌就出现了。他们以歌代言, 因情而歌。于是, 就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情歌, 形成了最初的民间文学。

水族古典情歌和《诗经》里的情诗就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情诗和水族情歌都是可以独唱或合唱的。正如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也。”

一灿若星河的《诗经》情诗与水族情歌

1.《诗经》情诗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 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歌颂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整部《诗经》中, 情诗是最晶莹剔透的宝石, 它使整部《诗经》光芒耀眼。在《诗经》305篇中有关爱情的诗篇为87篇, 其中风诗79篇、雅诗8篇, 占总篇数的29%, 占风诗160篇的54%以上。流传下来的这87篇情诗, 来源于周南、召南、邶、鄌、卫、王、郑、齐、魏、唐、陈、桧、曹、豳等“十五国”。因为地域不同, 《诗经》中的情诗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 但总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男悦女诗。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国风·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国风·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 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 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 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 还予授子之粲兮。”

(2) 女悦男诗。如《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国风·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 济有深涉。深则厉, 浅则揭。……招招舟子, 人涉卬否。人涉卬否, 卬须我友。”《国风·鄘风·蝃蝀》:“蝃蝀在东, 莫之敢指。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 怀婚姻也。大无信也, 不知命也。”

(3) 男女相悦诗。如《国风·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国风·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4) 思妇思夫诗。如《国风·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寘彼周行。……陟彼砠矣,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云何吁矣!”《国风·周南·汝坟》:“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鲂鱼赬尾, 王室如燬。虽则如燬, 父母孔迩。”《国风·召南·殷其靁》:“殷其靁, 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 莫敢或遑?振振君子, 归哉归哉!……”

(5) 贺婚诗。如《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国风·召南·鹊巢》:“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维鹊有巢, 维鸠盈之。之子于归, 百两成之。”

(6) 弃妇诗。如《国风·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 中心是悼。……曀曀其阴, 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 愿言则怀。”《小雅·白华》:“白华菅兮, 白茅束兮。之子之远, 俾我独兮。……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念子懆懆, 视我迈迈。……有扁斯石, 履之卑兮。之子之远, 俾我疧兮。”

此外还有《国风·召南·行露》和《国风·陈风·衡门》是两首爱情反抗诗, 《国风·秦风·蒹葭》《国风·唐风·有杕之杜》《国风·陈风·防有鹊巢》3首主人公不分男女的恋诗。

2. 水族情歌

水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水歌就是水族比较有代表性的口头文学, 在水族口碑古籍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在水族地区素有“唱起歌, 像江河之流”之说, 水族情歌在水语里称:86 (谐音“旭匪”) , 大量的水族情歌成为水族广大男女青年在社交时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媒介。是否会唱情歌, 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才华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在水族地区, 唱情歌备受年轻人青睐。水族青年男女常常借助歌声, 把爱情生活中相会时的喜悦和热恋时的欢欣, 分离时的期待和失恋时的痛苦, 乃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控诉, 在情歌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水族情歌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 一般以七字句居多, 三、四、五字句式较少, 有时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每首歌没有固定的句数, 短的四句或八句为一首, 长的几十句或数百句甚至上千句为一首。水族情歌主要是七字句式, 通常是以三、四字分节结构。句型的节奏, 常放在第三、四字之间停顿, 没有冗长的句。在演唱的过程中前三字语气缓和, 后四字语气较为紧凑, 节奏十分鲜明。

水族情歌数量庞大,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惜春歌。“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处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 面对异性的吸引, 自然产生对爱情的渴望, 心中羞涩的情愫慢慢滋长。然而, 情窦初开的水族青年男女, 并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往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羞涩地用歌声来表达。如《隔窗相望》:“两座楼窗窗相望;你家窗窗格遮挡。窗格挡看不到你。”《锦鸡鸟愿你飞来》:“锦鸡鸟, 常住山野;好容易, 飞来村边。彩色毛, 实在美丽;和家鸡, 结伴觅食。……锦鸡鸟, 愿你飞来;一辈子, 相恋相依。”

(2) 相爱歌。水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过程中, 彼此情意绵绵、难分难舍, 希望能与对方恩爱永久, 白头偕老, 同时表达出“非君不娶, 非君不嫁”的坚定信念。例如这首《一辈子恩爱欢欣》:“盼你多, 坡头呆望;你英俊, 正中我意;恋你多, 心绪难平。媒人选, 不合我心。你离开, 我常思念;这次玩, 下次成家;一分手, 泪滴淋淋。快聘媒, 趁早定亲。……夜里想, 翻来覆去;惦记你, 总难入寝。愿牢记, 甜蜜约会;一辈子, 恩爱欢欣。”

(3) 誓约歌。水族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 最后真心相恋, 这时候他们就会向对方许下承诺, 永远忠于爱情。如《生成对死要成双》:“我等你, 柳江断水;我等你, 大河枯干。深潭枯, 你别丢我;江河干, 女不丢男。我久等, 石板生蕈;蛇变龙, 游进深潭。我问你, 回音缠绵;心里甜, 胜过吃糖。相游玩, 走遍天下;守住你, 死也不放。伴随你, 再也不走;生成对, 死要成双。”

(4) 思念歌。在青年男女的感情世界里, 最大的煎熬莫过于相思之苦。由于传统婚姻观念的禁锢, 或者由于其他种种缘由, 使许多有情人陷入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 从而产生了许多倾诉相思离别之苦的情歌。如《等啊等》:“我等啊等, 嫩笋成竹又生笋。破土的茅草又登蓬。阿哥哟!我等啊等, 等得我害病瘦得皮包骨。桐树开花果实壮。再晚一步!我等啊等, 你只能收到我的冤魂。遍野映山花都凋谢。转世投胎, 我等啊等, 你去哪里找到我的替身?”

(5) 分离歌。在恋爱和婚姻中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 或是男女双方中的另一方对爱情的不忠贞, 因而产生分离歌。青年人控诉婚姻不能自主, 渴望婚姻自由, 也有不少情歌谴责对方对爱情的背叛, 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如《忘不掉昔日恩爱》:“想你多, 啥时见面;爱你多, 怎能相挨。愿花钱, 把你迎娶;才了结, 相思冤债。命运差, 只怪八字;骨头贱, 生辰偏歪。……害得我, 守堆冷灰;流尽了, 相思血泪。打单身, 寒夜难捱。忘不掉, 昔日恩爱。”

《诗经》情诗和水族情歌都以文学形式较系统地反映了水、汉族人民的爱情心理, 展现了多彩的情感生活。翻开这些诗篇, 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具有种种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二两者都和农业劳动分不开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男女之情的产生和发展也往往离不开劳动, 爱情诗歌就在劳动中萌芽。《国风·周南·关雎》中的主人公对淑女的感情是随着对荇菜的“流之”“采之”“芼之”而进展的;《国风·召南·野有死麕》的浪漫故事是在打猎后的草丛中发生的;《国风·鄘风·桑中》的自由结合是在采葑时的桑林中进行的;《国风·周南·卷耳》中主人公的思夫之情是随着采卷耳的劳动而变化的。其他如《国风·周南·汉广》“翘翘错薪”, 《国风·齐风·南山》“析薪”, 《国风·豳风·七月》“伐柯如之何?”《国风·卫风·氓》“抱布贸丝”, 《国风·召南·草虫》“言采其蕨”等都是边劳动边进行感情活动的。水族情诗虽然大多是在赶集时而不是在劳动时唱出的, 但水族属于典型的农耕民族, 水族的情歌自然而然也渗透在农业劳动中, 如《哥妹同把包谷薅》:“六月天气热难熬, 二道包谷很难薅。只要我们感情好, 妹去歇气哥来薅。”《哥你煮饭妹引火》:“哥去薅地同薅地, 哥去薅花同薅花。哥你煮饭妹引火, 哥你赶场妹守家。”《同心来把家业创》:“妹家哥家都一样, 吃穿二字好商量。幸福要靠勤劳动, 同心来把家业创。”《一心相连幸福来》:“青菜白菜同园栽, 我俩都是好菜薹, 一同煮来味道好, 一心相连幸福来。”

在明媚的春日里, 在柔情的山水下, 在辛勤的劳动中, 还有什么比深情的歌声能与之相配且能传情表意让人心动和愉悦呢?青年男女用歌声来相识相交、了解景慕和相互追求, 表达着率真的爱意。

《诗经》情诗和水族情歌都依情而歌, 表达思念、爱慕、苦闷、追求、盟誓、埋怨、欣喜、幸福等种种丰富的感情。

三两者都具有淳朴的爱情观

水族古典情歌和《诗经》情诗都产生于社会欠发达的时期, 心仪的青年男女见面时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满腔热情, 分别时只能借心上人赠予之物以解相思之情, 但由于处于社会初期, 情人们相互赠送的物品, 大多是自然界的花果、生活中的常见之物, 用淳朴之物表达淳朴真挚的爱恋之情。追求朴素美是汉族和水族赠送礼物的共同之处。如《国风·郑风·溱洧》:“方秉兰兮……赠之以芍药。”《国风·邶风·静女》:“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贻我握椒。”《国风·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赠之。”《国风·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 遗我佩玖。”《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木桃、木李) ”“报之以琼琚 (琼瑶、琼玖) ”等。水族的爱情信物也是常见的生活之物, 如《采朵野花给妹戴》:“野花朵朵路边开, 阿哥走来随手采。阿哥采花做哪样, 采给阿妹头上戴。”《妹怕阿哥打赤脚》:“草鞋断了四股索, 阿哥不跟阿妹说。连夜搓索连夜打, 妹怕阿哥打赤脚。”《摘个甜瓜给郎吃》:“太阳出来披彩霞, 妹提竹篮去摘瓜, 摘到甜瓜给郎吃, 妹提苦瓜带回家。”周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们寄托感情只能是随处可见、随处可得的东西, 而水族女子心灵手巧、擅长女红, 荷包、花带、头帕上密密麻麻的针线就是她们情深意切的见证, 也最能代表她们深沉的爱意。

赠送物品如此, 那么看待恋人又如何呢?《诗经》中的男女这样选择:“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硕大且俨” (《国风·陈风·泽陂》) ;“伯兮朅兮, 邦之桀兮” (《国风·卫风·伯兮》) ;“硕大无朋”“硕大且笃” (《国风·唐风·椒聊》) ;“不如叔也, 洵美目武” (《国风·郑风·叔于田》) ;“硕人其颀”“硕人敖敖” (《国风·卫风·硕人》) 。他们希望男的高大威武, 女的也健壮丰满。而且恋人以着装简单、色彩淡雅为美, 如《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云”“有女如荼”, 诗人心目中的恋人更是“缟衣綦巾”;《国风·唐风·扬之水》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国风·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情诗里的恋人朴素纯美, 就如自然界里的露珠、朝霞、清水, 不经雕琢。水族情歌里的择偶对象也如此, 如《只选志同道合人》:“一蓬竹子选一根, 不选身材和家产。千万人中选一个, 只选志同道合人。”《有心结伴莫嫌穷》:“高坡种豆豆角红, 平地种麦麦秆空。麦秆好似空心树, 有心结伴莫嫌穷。”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勤劳朴实和双方的同心同德, 而不是注重金钱和财富, 这样的感情是远远高于物质的外形之上。这些描写都是健康的朴素的情感, 表现了人们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择偶观和审美观。

四两者都注重形象美与意境美的创设

《诗经》的情诗和水族情歌的形象美来自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诗经》中形象美突出的是《国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从对五官、肤质等全方位的贴切比喻, 将一个美丽动人、顾盼神飞的形象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有画龙点睛之妙。历来被评为神韵描写的鼻祖, 意境最美当数《诗经》里的《国风·秦风·蒹葭》, 以淡淡的笔调营造出白雾茫茫、青草萋萋的缥缈朦胧的景象, 所思之人近在眼前, 又宛在天边, 迷离惝恍、飘忽不定, 如宋玉笔下的洛水神女“时容于以微动兮, 忘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 若将来而复旋”。给古往今来的读者留下了无边惆怅和绵绵悠思。水族情歌中的意境美, 如《星月闪耀》:“月儿皎皎, 挂得太高;星儿亮亮, 满天飘摇;我三九跳, 也够不着;……东方见白漂, 月儿下山腰;露珠往下掉, 星儿弃我逃。星移斗转, 谁与深交?”写出一种深邃唯美的思恋之情, 与《国风·秦风·蒹葭》不谋而合。

水族族情歌和《诗经》情诗对意境美和形象美的成功塑造, 来源于它们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诗经》中, 赋、比、兴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如《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国风·卫风·硕人》:“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比”如《国风·卫风·氓》:“桑木未落, 其叶沃若……桑之落矣, 其黄而殒。”用桑叶的盛衰比喻爱情的浓淡厚薄。《国风·卫风·硕人》通过柔荑、凝脂、蝤蛴、瓠犀等事物来比喻硕人之美。“兴”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以雎鸠鸣叫求偶来兴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国风·唐风·椒聊》:“椒柳之实, 蕃衍盈升。”用花椒多实来兴对妇女多子多孙的祝福。水族情歌里“赋、比、兴”的运用也较多。“赋”如《一辈子恩爱欢欣》:“盼你多, 坡头呆望;你英俊, 正中我意;恋你多, 心绪难平。媒人选, 不合我心。你离开, 我常思念;这次玩, 下次成家;……夜里想, 翻来覆去;惦记你, 总难入寝。愿牢记, 甜蜜约会;一辈子, 恩爱欢欣。”“比”如《阿妹如花似锦》:“情友啊, 你哪里人。今有缘, 你到位村。你颈上, 洁白像银。俊脸蛋, 如花似锦。腰儿细, 似青苔。青且嫩, 动人心弦。你能歌, 人人知晓。歌声亮, 扼住行云。今为啥, 唱了又停。不知你, 嫌我做甚!”“兴”如《等啊等》:“我等啊等, 嫩笋成竹又生笋。破土的茅草又登蓬。阿哥哟!我等啊等, 等得我害病瘦得皮包骨。桐树开花果实壮。再晚一步!我等啊等, 你只能收到我的冤魂。遍野映山花都凋谢。转世投胎。我等啊等, 你去哪里找到我的替身?”

水族情歌用“比”最多, 几乎首首用“比”。在这些诗句中, 人们把天地万物作为引发诗兴之源。他们生活在山清水秀中, 处处是树林葱郁、青草萋萋、百花争艳、禽飞兽走、鱼游虫鸣, 这些都是他们作诗歌唱的源泉, 他们随手拈来, 以之比喻和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创作中大胆灵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使诗歌形象生动, 富有情趣, 这是《诗经》光彩夺目、流芳百世成为后世无法超越的丰碑的重要原因, 也是水族情诗之所以感人肺腑、传唱不衰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最淳朴的美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封建礼教渐渐浸透世人的意识, 《诗经》中健康淳朴的情爱观念渐渐远逝, 两性间的淳朴唯美的相互爱悦之情和对爱情或大胆直露或婉转含蓄的咏叹也随着时光远走, 一去不复返。但水族的情歌还生机蓬勃地传唱至今, 它保留了《诗经》的遗风, 也发扬了本民族的特点, 它让后人能够真切触摸水族淳朴爱情, 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诗经》远古爱情的清新与芬芳。在这些淳朴真挚的情歌中, 充满着自然、古雅之美, 充满着人性最初之美, 这是人类永不坍塌的精神家园, 永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摘要:水族情歌是水族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体现, 其歌唱形式主要有两种:单唱和对唱;水族情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语言生动, 节奏鲜明, 常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艺术风貌, 体现水族人民淳朴、热情、自由的恋爱观。《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诗歌总集, “赋、比、兴”是《诗经》的修辞手法, 其中的爱情诗篇都似不曾雕琢的玉璞一般展示着人类最初那种真挚淳朴的恋爱观及感情生活。本文试探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水族古典情歌,《诗经》情诗,淳朴,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锋、边家珍、乘舟.诗经诠释[M].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7

[2]范禹、潘朝霖.水族情歌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3]三都水族自治县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办公室编发.中国歌谣集成·三都县卷[Z].1990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研室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史研究组编.水族民歌选·岛黛瓦[Z].1981

诗经的爱情诗 篇8

关键词:《诗经》;情诗;女子;爱情;思想;地位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03-02

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使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诗经》以其特殊魅力让人们传唱至今仍津津乐道,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更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情诗是《诗经 国风》中的精华,它深刻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典型地展现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场景,透过《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子的生活状况与精神追求,以及她们在奴隶社会中保留的本真和自我。

一、情诗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周礼 地官 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11月733页),由此可知,这时礼仪初设,男女青年恋爱、婚配保留了一定的选择自由,尚少爱情禁忌。另外,先秦时代男女交往犹传承了原始婚俗,古风犹存,这种社会习俗经长久生活积累而形成——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被视为正常生理需求。第二,王道衰,礼仪废。西周到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一方面是无休止的徭役赋税兵役,青壮年男子远赴他乡,经年不回,另一方面是女子在战争中的悲苦生活,边劳作边侍奉老人孩子,无人苛求,也无法在男女大防上设置过多约束。第三,当时没有大的城市聚居地,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在户外,如打猎、采集、砍伐等都发生在野外,在男子服役期间女子在同等劳动中获得了一定地位。

这些为女子的思想自由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了客观条件,作为青春期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亲近,也迫使她们内心强大,想要冲破礼教、家长制的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二、由情诗中女子对爱情的态度分析其思想追求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诗经》中情诗占了很大篇幅,这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情诗中所表现的女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恋篇中女子对爱是一种渴望与占有。

爱情是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和相互吸引,是人性的一部分。《诗经》开篇第一首《周南 关雎》篇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追求的女子的地位仿佛高不可攀,她的允诺求爱成为一种赏赐,这种君子配淑女的形式,成为后人追求爱情的一种时尚,这里的女子是被动地接受者,也是爱的完全占有者。《郑风 子衿》篇写女子盼望恋人来相会,“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说出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主动,这里展示的是女子在互相爱恋中的主动地位,一直是她在主动去赴约会,这一次因受阻不能赴约而希望恋人主动来。敢于主动说明女子有主动的权力与资本,并不受社会约束。《陈风 泽陂》篇描写了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她因心中的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而强烈地爱上了他,这是女子因外貌高大强壮而有威仪就一见钟情地产生爱情,以至于“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这种感性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女子把这种高大威猛的男子作为配偶来爱恋是因为她认为可以恋,否则就叫仰慕而不是恋,她们的爱里没有自卑,而且积极主动,可见此时女子并不是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二)反抗篇中女子的恋爱自由。

爱情很美好,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是都能得到亲人的祝福与认可。《鄘风 柏舟》篇中女子自行择欢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仍坚持自己的抉择,“之死矢靡它”,同时哀求之声萦绕耳旁“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里的母亲不相信女儿择婿的眼光,这是母爱,与孝道及礼教无关,而女子对男子会讨自己欢心就认可他并顺从自己心意,坚持自己的爱恋不以他人为转移,这一点说明她能自己做主。《召南 行露》篇更把女子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即使被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甚至用讼诉来胁迫自己,也绝不屈服,当得知男子已婚又来欺骗自己的感情时,这个女子敢于铁骨铮铮地正面表态,意志坚定,气概凛然,这种不甘受辱敢于反抗骗婚男子毫不考虑后果的行径,说明女子的行为是被当时社会见容的,她不会受到谴责,反观男子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及道德的不容,有底气才会硬气,社会环境没有使女子失去自尊自爱,才让她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郑风 将仲子》篇也有来自父母兄长的压力,但是并没有使女子放弃自己的不同看法,仍以劝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她们有着恋爱的自由,有选择权力。

(三)两情相悦篇中女子的不亢不卑。

有平等才有琴瑟和鸣,否则,只能是缺少沟通的所谓的相敬如宾,《郑风 女曰鸡鸣》篇以生活中“晨催”场景引出女子的祝愿,丈夫因惭愧而自省,妻子并不因丈夫是家中生活支柱而放任,坚持提醒他早起打猎养家的责任,面对丈夫推脱搪塞也不一味包容,催起时委婉地以祝愿方式劝勉,“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让丈夫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带着幸福与满足去打猎,还觉得愧对妻子,这种情意浓浓是典型地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场景,女子在生活中并不自卑自怜,甚至起到主导作用,结果是夫妻和睦,感情诚笃,人生美好。《卫风 木瓜》篇以男女互赠定情物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契合,心心相印的甜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与琼琚并不等值,但在男女心中却一样价值,并以此印证“永以为好”的心意。可见,女子在爱情生活中有主导作用,她们可以不亢不卑地主导自己的爱情生活。

(四)怨妇篇中的爱情宣言。

因徭役兵役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许多男子无法养家护家,最难过的是妻子,妻子边劳作边守家边思念丈夫,但并不悲观失望,《卫风 伯兮》篇写一女子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她想到丈夫“为王前驱”的英雄形象,更激起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怀,其深沉和强烈使自己无法梳妆,“甘心首疾”,对丈夫的爱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标,这样深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丈夫才配拥有的,曾经的美好才是支持女子坚守的力量源泉,爱使其内心强大,才有了无怨无悔和无所畏惧。《卫风 氓》篇中通过女子由自由恋爱到结合到被抛弃的过程,女子并不过多悔恨,而是不断反思婚姻失败的根源,她发现是男子的“二三其德”的后果,最终决定“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主动提出断绝关系。这位女子考虑是既无爱则分手,她没有把以后生活情形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说明她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只会比眼前的处境要安心,这才是她果断提出了分手的理由。《召南 江有汜》篇直接写出了被抛弃女子的愤怒,以“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发出了似阻咒般地心声,她是不甘心也不愿放弃昔日的情爱才有这样的话语。无论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分离,女子是痛苦的,但她们不妥协不萎靡,而是庄严地立下自己的誓言,为自己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情诗中造成女子性格主动大胆的缘由分析

以上单恋篇、反抗篇、两情相悦篇到怨妇篇中的女子形象都有从自己的追求上不妥协、不退让的精神体现,是什么造成她们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果敢性格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缘由。

第一,当时社会对女子有自己的追求并不禁止或是相对较宽松。使我们看到了爱情上男女平等的追求权力印迹。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在西周到春秋中叶正是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会动荡,语言也不一致,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观点,但在这些情诗中,女子追求爱与婚姻幸福并不过多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只从思想深处接受可以接受的观点,或者说这也正是统治者没有精力考虑束缚压制女子的地位,只是放任自由发展,而这时的女子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她们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追求,在追求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自由和生活自由权力。

第二,爱情使人内心强大。在这些情诗的描写中,女子大多有主见,有追求,有自由权力,除了外在环境限制较小以外,她们为爱而无所畏惧也是一方面原因,这也是社会地位影响思想的一个例证。爱情的单纯、诚挚、热烈刺激着女子的淳朴健康的感情。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美学》二卷305页)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爱情上她们有话语权,所以她们能爱能恨,也能放弃,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说明了她们在思想上并不从属于男权或他人。

第三,冲动的年龄使她们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发乎情”阶段,也就使她们只遵从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尊重,追求对人的个体价值显现的一种强烈愿望和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健康向往。情诗中的男女或婚前求爱,或婚后情浓时的痛苦分离,正是渴望实现生理心理需求的年龄的冲动时期,她们借助爱情的形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因为这一种情感是美好而高尚的,这也衬托出女子纯朴的灵魂和高洁的品质。这样的女子才是人们念念不忘地精神寄托,这也把女子的地位上升到一种象征,成为男子追求的目标。

四、情诗中女子的地位是平等自由的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权力的,在中国,随着社会时代的变更,在这些方面并没有赋予女子更高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的智慧》张文逸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2月95页)的现象,可见社会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走向严厉的,封建社会是一步步束缚女子的同时也束缚了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女子地位象早产儿一样摇摇摆摆。那么,在先秦时期,男女却可以自由交往,甚至有令保护,女子可以大胆表露心迹的同时,也可以自由约会或放弃不幸婚姻,并没有后顾之忧,这从以上的情诗中可以体会到,当然也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非媒不得”(《齐风 南山》)的情况,这不能证明女子无发言权,也说明有些男子自身无所长则无法吸引金凤凰的情况,所以从《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也就是说她们在思想上是平等和自由的。

参考文献:

[1]饶东原;曾炽海.中国古代文学(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国土局工作总结专题下一篇:遗体捐献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