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

2025-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推荐6篇)

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 篇1

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3、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4、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7、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1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做状语)

一词多义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称(1)不以千里称也(著称)(2)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道(1)策之不以其道(方法)(2)得道者多助(仁政)(3)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端(1)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固(1)君子固穷(安于)(2)汝心之固(顽固)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苟(1)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2)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过(1)及鲁肃过寻阳(到)(2)人恒(过犯过失)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惠(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间(1)立有间(一会儿)(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4)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见往事耳(知道)借(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2)愿借子杀之(依靠)景(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2)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举(1)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4)往来而不绝者(断)尽(1)林尽水源(尽头)(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3)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颓然就醉(接近)苦(1)何苦而不平(愁)(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开(1)连月不开(放晴)(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善(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2)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2)意少舒(稍微)(3)饮少辄醉(不多)舍(1)屋舍俨然(房屋)(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谓(1)太守谓谁(是)(2)予谓莲(认为)(3)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4)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xiǎn,少)信(1)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3)杂然相许(赞同)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一时齐发(同一时候)(3)一碧万倾(一片)益(1)曾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遗(1)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意(1)宾客意少舒(心情)(2)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2)指通豫南(笔直)志(1)寻向所志(记号)

处处志之(做记号)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古今异义

1、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2、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3、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4、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5、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6、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7、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8、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9、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10、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11、简:简拔以遗陛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12、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3、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14、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15、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16、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7、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18、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9、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0、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21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2、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3、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24、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25、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26、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浅析 篇2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特征;类别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初中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词进行分析,使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一、文言文名词活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从王力先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第三,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

(二)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别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况,有比喻修辞色彩,可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着)《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按……”。

例:船载以入(用船载着)《黔之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

例:上使外将兵(在外面)《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岁赋其二(每年)《捕蛇者说》

二、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一)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可以认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动词拥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特征:第一,这个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第二,这个名词后面有一个表示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并对它们发出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第三,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这三个基本特征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将这一个名词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类别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1)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用眼看)《陈涉世家》

“指目陈胜”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指”活用作动词,作动宾结构中的动语部分。

(2)非显者刺(投名帖)《于园》

“显者刺”是主謂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名词“刺”活用作动词,做主谓结构中的谓语部分。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富人于五所园也(修建园子)《于园》

“园”是园子,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建园子”。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人不得上(上去)《于园》

“上”本是方位名词,受能愿动词“不得”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上去”。

上文关于名词作状语用和名词作动词用的基本语法特征和类别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阅读文言文,并有益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语句的真正意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的这些基本特征和类别,并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名词是不是活用,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初中文言文全解[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中华书局,1981.

[3]马汉麟.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写作中如何活用词语 篇3

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固定不变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写作中如能活用词语,则令人耳目一新,增强表达效果。

一、词语借用。

一同学写父亲的秃头:“……头顶的头发经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良’,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去了……最令他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终于在头顶上独立出了个‘地中海’……”如此幽默、俏皮的借用语,把父亲秃头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借用语要加引号,以示与原意的区别。

二、词语别用。

如,词语“三心二意”的原意是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有同学这样用:“学习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骄不躁;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课堂注意听讲;二是课外留意观察。”词语别用,开创新意,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词语仿用。

剧本《创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无非是仿用“水落石出”一词而来。巧换一字,推陈出新。

四、词语缩用。

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缩写成“投桃报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缩写成“见仁见智”等。

五、词语拆用。

如“排忧解难”可拆成:“排……之忧,解……之难。”

六、词语并用。

如,按句意将词语“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合并同类项,写成:“……现已马到旗开,这就预示着……成功得胜。”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篇4

季彩凤

【内容提要】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文言文占了近一半的份额。然而由于文言文距今久远,学生学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文言文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以及应付考试,较普遍的做法是学完文言文后将其中的特殊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词类活用归为一类,通假字归为一类,特殊句式归为一类等等。今现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已经奠定了基础。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某个词属于某个词类相对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分工。比如名词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形容词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昂,使„„高。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活,使„„活下来。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第一册《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⒋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第四册《促织》)高,使„„高。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⒍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安,使„„安居。⒐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正,使„„正。

⒑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第一册《勾践灭吴》)耻,使„„受耻辱。⒒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六册《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⒓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第四册《促织》)劣,认为„„劣小。

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第一册《勾践灭吴》)女,嫁女。

⒉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衣。⒊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⒍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師》)盟,结盟。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⒒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⒓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舍,盖屋。

⒗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命名。

⒘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说出。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三册《石钟山记》)名,命名。

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第三册《项脊轩志》)乳,哺乳。⒛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册《登泰山记》)烛,照。

23.此文人画士,心之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第三册《病梅馆记》)绳,衡量。

24.德何如则可以王?(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衣,穿。

26.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第六册《报任安书》)衣,穿。

27.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舍,安排住宿。

28.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衣,穿。

2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嘻,发出嘻的声音。

3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刃,杀。3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第六册《屈原列传》)祖,效法。32.仗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第四册《促织》)仗,用杖打。3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函,用盒子装。

3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一册《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35.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爪,用手抓破。36.范增数目项王。(第二册《鸿门宴》)目,看。

3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第三册《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第二册《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3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第四册《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第一册《勾践灭吴》)郊,在郊外。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第三册《登泰山记》)西,向西;东,向东。

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廷,在朝廷上。⒏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第六册《信陵军窃符救赵》)北,向北;西,向西。

⒐仓皇东出。(第三册《伶官传序》)东,向东。

⒑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⒒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前,上前。㈡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第四册《促织》)笼,用笼子。⒊日将暮,取儿藁葬。(第四册《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㈢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㈣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⒉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第三册《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

⒍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第六册《屈原列传》)短,揭短。

⒎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好,喜欢。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篇5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课件展示)

【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

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

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

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

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⑪单独设题。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⑫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⑪、⑭、⑯、⑱、⑳、⑴、⑵、名词活用为状语:⑫、⑬、⑰、⑲、⑸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⑮、⑷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⑶、⑸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⑯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⑱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⑴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⑳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⑬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⑰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⑲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⑶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⑫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⑬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⑪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⑫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

5(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 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⑥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 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龙:出现龙 虹: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肉:使„„长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当作铛 砾: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为„„哀怜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 词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③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文言文词类活用例析 篇6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如果考生能借助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性的语法特点的有关知识,判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会对它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晰。

一、词类活用的表格与示例

二、词类活用细解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①秦师遂东。

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⒈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①死国可乎。

简析“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大行不顾细谨。

简析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简析“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简析“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稍出近之。

简析“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简析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跟综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惧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 注】 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便辟诡黠 ②便言多令才

B.①深文诬诋 ②文过饰非

C.①载入私第,弗予直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①命优童奏乐奉觞 ②请奉盆缶秦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纲叩马请自效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王与语,说之

②北与寇往来其间

①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①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①我故射不中

②朱亥故不复谢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遂寝蒐狩之礼 寝: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稽久不进 稽: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B.欲仕州郡

C.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会羌虏飙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劾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参考答案】

1.D (“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 (“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 (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4.A (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5.C (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6. (参考)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7.C (应为“感愤")

8.B (A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①用;②因:D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9.D (A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做官;C触犯;D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10.A (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11.B (“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上一篇:酒店财务检讨书下一篇:高三工业的区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