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农村发展历程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精选5篇)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 篇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3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南区沟门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同年11月《解放日报》专门介绍了沟门信用社办社经验。1946年山西省壶关县百尺乡建立农村信用社,信用社主任王松牢发动手工业铁业工人自发的把自己工资集中入股,解决了手工业因无资本而未能生产的困难。王松牢又利用自己会打铁的专长,一有空就打铁,以此收入弥补信用社开支,使信用社越办越好,成为全国信用社一面旗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普设农村信用社积累了经验。

4、建国初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与高利贷作斗争,解决社员生产生活资金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有些农民不得已求借高利贷。由此高利贷死灰复燃,所以建国之初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与高利贷作斗争。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高利贷。它是一种贷放货币为主要形式,以榨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封建性质剥削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广泛发展。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取代了高利贷的垄断地位。但高利贷并未消灭。旧中国高利贷还比较猖獗。当时绝大部分地主富农乃至家境殷实的富裕中农他们开设的当铺、钱庄、银号都放高利贷。高利贷主要形式有信用借贷、担保借贷和抵押借贷。借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其中六个月至一年较多。高利贷种类有支青、倒灌利、双日利、大加

三、折实利、劳役利、借钱押房利、出门利等等。它使广大贫苦农民深受其害而又无可奈何。电影《白毛女》,黄世仁逼债逼死杨白劳,霸占其女“喜儿”顶债的悲惨事例在旧中国并不少见,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些贫苦农民深受高利贷剥削,卖房卖地,倾家荡产。解于县赤社村贫农吕太平全家五口人,病倒了三口。第一次贷款看病钱不够,他准备廉价出售房屋看病。赤社信用社及时上门再贷款。治好了家人病,吕太平感激地说:“信用社真是及时雨,救了我全家人性命。”1952年夏收时买一把镰刀只需5角钱,而没钱赊账的农民麦收后就得归还4公斤小麦。赤社信用社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高利贷剥削,及时给农民发放贷款,使高利贷失去市场和阵地,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底,全国乡一级信用社基本普及,有力的占领了农村金融阵地。

5,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要求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作为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同步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全国普及以后,主要任务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农村信用社就按这一方针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解于县赤社村信用社主任吕开化同志,他认识到随着农村形势发展单靠信用社扶持农业生产发展是不够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乡党委汇报后,乡党委及时召开了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联席会议,根据农业社全年生产投资计划,结合自有物资和资金,提出了供销社负责供应物质,信用社提供资金,信用社和供销社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制定了“三结合”合同。如金井庙农业社计划打砖井240眼,小型井196眼,需要配套,信用社资金不足,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麻绳,一端绑一个铁环,和农业社水利股长王华南同志深入到476眼井台,逐个测量水位深浅,绘制了一幅水利规划图,能用机器浇水的画个圈,能用水车浇水的点红点,又建议农业社水车和机器交换使用。这样,在减少投资的情况下,解决了农业社浇水问题,为此,1955年4月《人民画报》以两个版面刊登了赤社乡六幅图片,重点介绍了信用社送资金,供销社送物资。广大社员踊跃存款。中国农业银行乔培新行长亲自著文。这就是信用社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6、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乘胜前进”的元旦社论。社论提出:“深入揭批„四人帮‟是我们全年的中心任务,把„四人帮‟揭深批透,把思想战线搞清楚,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搞好。”农村信用社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全力以赴投入到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而推动信用合作工作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夏县为例,首先调整资金投向和服务对象,放宽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对包产组、包产户、包干户的贷款,视同对待社队集体企业一样,谁用谁贷谁还,贷款利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产贷款,按社队农业贷款对待。在贷款方针政策上,坚持贯彻绝不放松支持粮食生产的同时,支持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支持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以及社员家庭副业。

7、县信用联社建立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98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把信用社下放到公社办不对,搞成官办的也不对,这都不是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集体经济金融组织,信用社应在银行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的更灵活些,不一定受银行一套规定的约束,要起民间借贷作用。”从1984年国务院下发105号文件算起,全国信用社县级联社逐步建立,这标志着信用社改革向前迈进一步,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夏县为例:夏县有山有川,有丘陵有盆地,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林、草等作物,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这种状况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必须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养殖业和加工业。所以,在资金投向上,主要在十个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粮棉生产基地,支持蔬菜生产基地,支持杂果基地,支持山楂板栗木耳基地,支持苹果葡萄基地,支持养殖业,支持加工业,支持乡镇企业,支持科技兴农,支持脱贫致富。

8、现在,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全方位支持“三农”。1996年,随着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特别是2003年6月,全国省市区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使信用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道路,加之各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后,撤并了设在农村的网点机构,这有从客观上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这对农村信用社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夏县为例:夏县信用联社为了肩负支农重任,全方位支持“三农”。一是实施“信用工程”,对农户小额贷款、对象、用途、利率、资金评定、贷款期限、贷款发放与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准。在全县开展评定信用户,建设信用村工程。实行优质服务四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作风到位,支农资金到位,信贷服务到位。对农户核定的小额贷款额度定期上门服务,实行贷款计划、程序、额度、用途、利率“五公开”。信贷人员出柜台、进农户、拉家常、结对子,面对面为农民办理贷款手续。所以农民高兴的说:“手持小红本,贷款一个准。”进而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二是随着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汇兑结算渠道畅通,信用卡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结算难的问题。三是拓宽服务领域。信用社开办中间代理业务,农民交电费、交水费、交电话费以及国家惠农补贴等款项,都由信用社承办。所以说农民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信用社。这就是今天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二 农村信用社在艰难曲折中前进

大家知道,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一直固定不下来。六十年来,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人民银行管理、农业银行管理、乡镇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生产大队(村委)管理、农金体改办管理、省政府管理、就是今天这种体制也还在商榷中。这样以来,信用社婆婆更换频繁,信用社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处于弱势,所以信用社的艰难曲折路程可想而知。

1、信合老前辈艰苦创建信用社。战斗在信合战线上的同志们,包括已谢世的前贤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使信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就是信合的企业精神。崔如玉,1948年8月在垣曲县蒲掌镇办起了山西省运城地区第一家信用合作组织——信用部。他动员胞弟崔如珠、农民王永祥、刘发堂等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在蒲掌镇盖起了简易办公室;他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天步行百十里路,一月磨破三双鞋,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山泉水,不分白昼和刮风下雨,跑遍了蒲掌镇山庄窝铺,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向信用社入股;他把收回来的木炭、木柴、烂水桶、废铁等生产生活物资,又拿到供销社变卖成现金。就这样,动员了97户农民入股295元,初步搭起了信用部的架子。这就是信合老前辈艰苦创建信用社的一个缩影。

2、“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影响。1958年大跃进,刮起了“共产风”和“浮夸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六亿三,全国人民吃一天等等。反映在信用社也不例外,那时存款投资双管齐下,现金实物同时并举,信用社为了完成高指标的存款任务,违背存款原则,把社员住的房屋和房前屋后生长的树木以及正在使用的家具,作价存入信用社,而信用社又将实物存款贷给生产大队。这种严重的虚假现象,搞乱了国民经济,破坏了存款政策,使广大群众对信用社的信誉失去了信心。

1960年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低标准,瓜菜带”,是那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国家对吃的、穿的、用的都实行票证供应,粮票、布票、肉票、糖票等,凭票购物。那一段时间,信用社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又是几个生产大队管理一个信用社。职工口粮由几个生产大队分摊,你推他,他推你,长期得不到解决。副食品供应更是没有着落。向公社要,公社说你不属于社办人员,向生产大队要,生产大队说你不是我大队社员。那个时候信用社职工真成了“无娘儿”。

3、文化大革命,信用社更是雪上加霜。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全国上下掀起夺权斗争,不管是不是走资派,不论单位大小,统统夺权,就连小小信用社,连八品芝麻官都够不上,也未能幸免。夏县大吕信用社就是在这个时候夺得权,正副主任靠边站,红卫兵组织掌了权。1969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省嵩县阎庄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经验,这样一来,全国信用社由贫下中农管理,贫下中农代表进驻信用社,管人、管财、管资金使用。这下可乱了套,一个小小的信用社形成了多股势力,即:原正副主任是一股,红卫兵组织是一股,理监事委员是一股,贫下中农代表是一股,信用社职工是一股。一人一杆号,各吹各的调。搞乱了思想,搞乱了组织,业务萎缩,贷款沉淀,亏损加大,信用社面临崩溃的边缘。

4、建立县联社并不是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信用社一直处于“有脚无头”状态,要不是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信用社恐怕还处在那种状态。建立县联社有理论问题,有认识问题,更有权力分配问题。尤其是在建立县联社同时,农业银行也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信用社集体金融企业,一个企业领导另一个企业,农业银行有意无意出于本企业的利益考虑,伤害了信用社利益。可想而知,县联社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生存,多么不容易!县联社的建立,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棘手的是联社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如何解决。因为县联社像刚出土的嫩芽一样,要想生存和发展,就不能靠基层社摊派费用过日子,况且有些基层社连维持自己生计还有困难,哪有力量负担联社费用呢!夏县信用联社首先从资金富裕社拆借资金,发放贷款,拾遗补缺,在银行和基层社顾及不到的角落开展联社自营业务。1984年,联社自营业务收入除了购置固定财产,人员工资费用外,实现盈利2.2万元。这一尝试给联社开拓了思路,为后来联社成立营业部、办经济实体打下了基础,而且使联社自身业务越办越大。到行、社“脱钩”前,联社没有向基层信用社摊派一分钱。

农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后,处于本行业的利益,无形中扣押信用社结算手续,所以就出现了“结算难„的问题,有些客户感到信用社结算不方便,纷纷将账户转移到其他专业银行,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现金紧缺时又出现了“提现难”的问题。当时县联社在人民银行没有户头,农业银行将仅有的现金支付给农行客户,信用社客户一时拿不到现金,又出现了客户不愿意在信用社开户的危机。为提取现金,营业所和信用社经常闹矛盾。为解决信用社“结算难”和“提现难”的问题,联社想尽办法。以夏县为例:1986年夏县联社开办县辖往来业务,信用社与县联社之间发生了账务往来,这样,联社营业部利用本身结算手段,为信用社结算和提现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方便,缓解了结算难和提现难的矛盾;1987年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信用社县辖结算办法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要,农民肩挑、手提、自行车带,每天经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拿到周围县市出售,这样,县辖汇兑就无法结算。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联社又研究制定了《对县联社办理跨县直接结算业务的构想和具体处理手续》的办法,争得农行同意,和周围市县联社协商,双方共同制定方案并遵守执行,从而又解决了农民到周围县市出售农副产品结算的要求;1989年10月由于农行停止信用社使用的《省内限额结算凭证》,这又给农民发展商品经济设了一道屏障,联社又提出一个设想:县联社营业部能否视同农行营业所那样,参加农行省辖汇兑结算,并制定了一套实施办法,经过多次申请,争得了山西省农行批准,夏县联社第一批参加省辖汇兑结算,这给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插上金翅膀。

通货膨涨,农村信用社承受的压力。1988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制约着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党中央国务院指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大致方针,在金融方面,国家对存、贷款利率一提再提,最高达到月息1.8分,又对三年以上定期存款实行保值贴补,最高达到月息6厘。专业银行保值贴补国家财政补助70%,而农村信用社自行消化。这就是说,三年以上定期存款最高月息2.4分,而贷款浮动后才达到最高1.8分。这种存贷利率倒挂的现象,历史少见,中外少有。给农村信用社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到1996年底以前,全国信用社大面积亏损,而且亏损额度十分惊人。加上大环境影响,信贷资产低下,职工思想混乱,经济案件不断出现,农村信用社又面临生死考验。

6、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县联社。1996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2003年6月,国务院印刷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通知》,从而拉开了逐步建立省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序幕。2005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宣告成立。这就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使农村信用社从低谷中看到了希望。全国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以夏县联社为例:夏县信用联社在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县联社期间,实施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宣传发动阶段、清股扩股阶段、民主选举阶段。

(一)准备阶段。联社由理事长李锋杰挂帅成立规范领导小组。组织职工学习有关文件,深入调查,分类排队,制定计划,确定重点。

(二)宣传发动阶段。拟定宣传提纲,利用大小会议、广播电视、散发传单、大幅标语、街头演讲等形式让农户和企业了解规范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清股扩股阶段。对原股金逐户核实,造册登记,张榜公布。对历年拖欠股金红利一次分配兑现。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体社员股、职工股、企业股。全县股金总额比规范前增加18.6倍。

(四)民主选举阶段。加强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工作,制定清收和处置计划。一是认真请收。按不低于置换资金总额3%比例超额完成任务。二是有效取证。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操作程序》的要求,完成了处置工作。三是人民银行按时拨付票据置换五千多万元,使农村信用社甩掉了多年沉重包袱。

在此基础上,由入股社员民主选举社员代表。从信用社到县联社,分别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投票选举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从而健全和完善信用社领导班子建设,即:理事会、监事会、管委会。这就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农村信用社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由“试办”到普及,上级就注重加强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后,又在各个历史时期,按照党的方针政策,不断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1、首先介绍两位信合老前辈执行制度的典范。1952年刘道悟在担任山西省闻喜县东凹底信用互助小组会计期间,创造了“三年千日无差错”的先进事迹。主要做法是三要:一要定下心来,他从不为个人利益影响集体事业,他对家人说:“群众对自己信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耽误咱一点不要紧,影响到群众是大事。”二要勤学苦练。1953年9月,信用社改成新式账簿,对文化基础较低的他来说确实困难不小,但他不懂就问、边干边学,不到两个月时间基本上掌握了会计手续处理的全部业务。三要严格执行制度。当日事当日清,做到日清月结季公布。1956年光荣的出席了“全国金融先进工作代表会”。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4年夏县鲁因乡信用社主任贾宏元,在筹备建立信用社期间,按照《山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制订了《鲁因乡信用社章程(草案)》,共六章三十二条,对信用社的性质、任务、社员的权利和义务、业务范围、会计核算等作了明确规定。按照社章规定,筹备组首先向农民宣传建立农村信用社的目的意义,动员农民向信用社入股,股金额度一至三元不等。在入股的基础上,由入股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社员代表,一般一个村民小组产生一名代表,社员代表大会是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有权通过或否定社章修订,有权决定信用社的业务发展,财务计划和盈亏处理等重大事项,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罢免信用社主任。同时,社员代表帮助信用社发展股金、动员存款、介绍贷款。社员要求贷款时,必须由所在的村民小组社员代表介绍。1954年7月召开了首届社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社章,选举产生信用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七人组成,监事会由五人组成。社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行使职权。理事会每季度研究一次业务计划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贷款投向等。监事会每半年检查财务收支情况,年终结算时,全面检查账簿单据,平时搜集社员对信用社的意见或建议。

2、县联社建立以后,加强对信用社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县联社是信用社改革的产物,它从娘胎里一出来,就带有管理信用社的职能,也只有把信用社管理好才能体现县联社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过去由于信用社婆婆更换频繁,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有些制度参照银行制度去执行,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县联社首先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加强对信用社的管理。以夏县联社为例:1984年夏县联社建立后,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规章制度精神,结合本县实际,联社对社务、业务、财务、稽核、人事劳资、安全保卫、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信用站管理等制定出草案,发至有关股室和信用社,让大家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比如,在职工队伍管理方面,主要制定了职工自学制度和考核考评制度。在业务方面,制订了贷款投向、贷款审批、贷款程序、贷款三查以及清收不良贷款等项制度。在财务方面,制订了会计监督、主任审批、长款归公、短款自补以及费用管理等项制度。并且按照各个时期随时修订规章制度。并将制度和办法汇编成册,发至有关单位遵照执行。由于贯彻执行了各项规章制度,1996年以前,夏县联社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经济案件、无偷盗案件,会计出纳实现了“六相符”。3、1996年以后,随着各省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上级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办法,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从目前来看,信用社各个职能部门制度和办法基本齐全。主要问题是如何认真学习和领会制度,如何认真贯彻执行制度,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要点。(一)农民是上帝。当你一进到商店随处可以看到“顾客是上帝”或者“顾客至上”的口号和标语。对信用社而言农民就是上帝。

竞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突出的特点就是引进竞争机制。信合系统也不例外,要发展业务,提高市场占有比例,就必须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占领市场,以服务要效益。这里我着重讲一下文明优质服务用语。一是要求每个员工在接待顾客时做到:当顾客进门时,“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当顾客一时说不清楚时,“请您慢慢说,别着急。”当自己未听清楚时,“对不起,请您说详细点好么?”或者“请您再说一遍好么?”当你正忙着处理公务时,“对不起,请稍等。”或者说“让您久等了,这就给您办。”二是遇到客户咨询时做到:如果客户咨询不是你份内工作时,“对不起,这不是我负责的业务,请您到XX处询问。”当客户咨询需要领导解释时,“对不起,这不是我负责的业务,请我们领导给您解释好么?”当客户一时听不清楚时,“没关系,我再给您说一遍。”或者说“您听明白了么?还有什么不太清楚的?”三是受理到客户的错票或者票据不全时做到,“同志,您的票据有些不清楚,请您纠正一下好吗?”或者说“对不起,请将您的票据补全后再来。”并详细告诉需要补充的票据。当客户一时不理解时,“对不起,这件事有具体规定,我向您解释一下好么?”四是当客户态度不冷静是做到:“您别生气,坐下来慢慢说好么?”当客户还不理解时,“实在对不起,请你多原谅。”或者说“这件事确实不能办,请您配合我们共同执行国家规定。”五是客户办完事做到:“您慢走。”或者说“请走好。”“欢迎您下次再来。”(二)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信用社在群众中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信用社的业务就红红火火门庭若市。反之,客户流失,信用社坐冷板凳,直至关门倒闭。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求每个员工遵守文明服务公约和临柜人员修养。文明服务公约是: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自觉维护信用社信誉;忠于职守,不以权谋私、不索礼受贿;接待顾客要热情周到,不得推诿扯皮;注意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要大方文明;做到处理业务准确,快捷,提高办事效率;上班不得喧哗、聊天、办私事;保持工作环境优美,严禁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遇到重大事宜要及时上报,不得拖延或隐瞒不报;人人关心支持“三防一保”工作,防止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不擅离职守,严格请销假制度。临柜人员修养是:大人小孩一个样;业务繁简一个样;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三)认真学习各项制度。培训班结束以后,同学们将要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你在学好本单位大的制度的同时,一定要学好本岗位各项工作制度。如果你是会计员,要学习《会计法》、《全国农村信用社会计出纳制度》、《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联行结算制度》等等。如果你是保卫员,要学习《内部管理制度》,即:单位安全保卫制度、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制度、金库管理制度、守库值班制度、押运制度、带班值班巡逻制度、枪支弹药管理制度、防火制度、门卫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还要学习《安全保卫工作处罚细则》共十三章一百零六条等等。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岗位工作,都要学习领会本岗位规章制度,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

(四)坚决贯彻执行制度。能否贯彻执行制度,是关系到信用社生死存亡的问题,也关系到你本人命运攸关问题。我说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打个比方,金库管理按规定库钥分管,如果你违反制度一人管理,而且金库失盗,对单位来说,是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对个人来说,是不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根据目前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和业务运作架构,主要涉及到柜台业务、法人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资金交易业务和代理业务五个方面。现就柜台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讲一些意见。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 篇2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表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的发展壮大和农村人口的弱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1。 城市化一词是在17世纪中期由西班牙工程师(Ildefonse Cerda)提出的2。而城镇化一词也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但是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定义。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最早起源于英国,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学者制造的词汇。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异同,我国学者一直众说纷纭。“城市化” 国际通用,而“城镇化”则在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占主流。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英文都是Urbanization,一般地,在中国内地使用“城镇化”,西方国家使用 “城市化”,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则使用“都市化”3。中国内地一开始城市化、城镇化通用,后来学者们认为“城镇化”更符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随着 “城镇化”一词被中国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和1999年9月在中央文件中的使用,这一词汇在新闻媒体和官方文件中的使用便开始增多,广大民众也慢慢接受了这一说法,渐渐地“城镇化”提法在当今中国占了主流。

唐红波4对城市化、城镇化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科学的,他认为在现实实践中,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很相近的两个概念,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略有差别。二者相同点都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农村人口变少,城市人口变多, 人口从农村居住地转向城镇居住地,人口分布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放弃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随之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多层次发生改变,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可以通用的;但从二者的不同点看,虽然二者都是指农民职业的转换与居住位置的变迁,是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流动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也伴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但是,二者还是略有区别的。“农村城市化”含义主要侧重的是农村人口向现有城市转移,从农村迁向现有大、中城市居住,导致现有城市发展壮大,不涉及城镇数量增加,是个“市化”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在农村范围内聚集,这一过程伴随着小城镇产生,人员流动范围较小,对产业变更产生的影响也较弱,是个“镇化”过程。

韩文明5认为,城镇化的内涵承认城市的带动作用是首要的,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该共同发展,在强调发展城市的前提下,再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化则更侧重发展现有城市,强调现有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主张走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没有城市的发展,则谈不上城镇化。

但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是混用不加区分的,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说,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实质都是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6。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 镇。”因此城市是包含建制镇的。有些中央和地方的正式文件中,城镇化、城市化同时出现。正像秦建建7说的那样:小城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为前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应该共同发展,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小城镇的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镇数量逐渐增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壮大,农村逐步弱化的过程。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在中国则是先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发展成为镇,再将镇发展为城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这一过程自然包括:城镇增多,城镇基础设施增加,农地减少和城镇占地增加,二、三产企业增加,以及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的改变,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传统“散居”、落后的农村向现代“集聚”、先进的城市转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变迁,是我国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资源的融合、生产要素的融合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融合,包括居民、经济活动、地域空间三个主体的转化过程。

但是,张争艳8认为城镇化并不代表放弃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2006年2月,回良玉同志在省部级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为城镇化;二为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以前、1949—1958年、 1958—1978年、1978年以后。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城镇化萌芽阶段

1949年前,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城镇发展相当落后,非农经济相当薄弱,城镇无法带动农村,城镇发展相当缓慢。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除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全国只有136个城市、 2000个左右建制镇,5765万城镇人口, 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9。

(二)1949—1958年城镇化稳步进行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才正式开始,但是走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城镇化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发展,尤其是效仿前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和户籍管理制度, 把公民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严厉控制城乡人口流动,制约了城乡资源的融合,形成城乡二元化,延缓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经过三年的恢复期,便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启动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大量吸收了农民进入工矿企业,使城镇人口得到了迅速增加10。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大规模地工业建设和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全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提高到1958年的16.25%,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稳步发展。

(三)1958—1978年的城镇化徘徊时期

1.1958—1965年。这段时间由于政策原因,使得城镇发展大幅度波动: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造成超高速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958年的16.25% 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19.75%。之后,从1961年开始大幅缩减职工人数,压缩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从1961年开始下降,到1963年下降为16.84%,随后起伏发展为1965年的17.98%,使城镇化水平又回落到自然水平。

2.1966—1978年。 1966年开始的 “十年动乱”,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曾一度试图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无力安排新生劳动力就业;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携带家属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抑制了城镇人口的增长,使工业化、 城镇化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到1972年城镇化处于“负发展”,城镇化率从17.86%逐年下降为17.13%,至1978年才逐步恢复为17.92%,接近1965年的城镇化水平。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率从1958年的16.25%徘徊发展到1978年的17.92%,20年仅提高1.67%,年均增长0.08%。

(四)1978年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

1.1978—1983年恢复发展期。1978年11月24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诞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向全国推广,1983年全面落实。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村经济随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富裕劳动力便开始转向城镇,加上国家允许知青回城, 下放的干部返城等等政策,使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而且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恢复发展为1983年的21.62%,年均增长0.74%。

2.1984—1991年小城镇剧增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集镇和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小城镇数量从1984年的71861个, 快速增加到1991年的12455个。1984年新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进镇落户,小城镇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但对人口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不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很弱。 城镇化率由1984年的23.01%缓慢发展为1991年的26.37% , 年均增长0.48%。

3.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打破了城乡壁垒,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城镇化率从1992年的27.63%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1.23%。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1221元,上升到2014年的9892元,年均增加394元。到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74916万人,不仅城镇人口年净增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位,而且,城镇人口总量也已长期居于世界首位。目前,中国城镇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城镇人口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中国的城镇人口规模比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荷兰等27个正式成员国家的欧盟总人口规模还要大,大约多25%1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镇化发展都备受世界瞩目。而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决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将会发生质的飞跃,未来的中国将彻底取消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实现城乡人口入学、就业等机会均等,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新格局,中国将不仅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更是以一个平等和谐大家园的环境笑迎八方宾朋。

注释

11雷长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2

22 成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3 谢倩.河北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4 唐红波.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5 韩文明.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66 王张平.资源型农村城镇化道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77 秦建建.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0

88 张争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现实意义.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8-9

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28-13l

1010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8-33

临安香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3

临安市林业局

(2007年7月10日)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也是最具特色、最具市场竞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名特优林产品。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态价值,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发展香榧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状况、丰富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临安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就全省香榧的发展状况看,在大多数干水果市场呈现相对饱和,产品由量向质转变的情况下,只有香榧是急需扩大栽培、规模发展的干果。据统计,目前全省香榧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不到10万亩,年产香榧约1200吨左右,是山核桃产量的1/8,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目前香榧市场价格一般在160~200元/公斤,最高年份价格在200-300元/公斤,经济效益位居干水果之首。

临安是香榧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临安香榧曾是南宋皇帝的贡品。清乾隆《临安县志》记载:“风榧,形细长而红尖,出桃源(今属临安板桥镇)者,味甚香美”。1933年,临安香榧的产量仅次于诸暨,居全省第二位。1983年,板桥、三口、临目等地开始利用野生榧树嫁接香榧。由于种植成活率低、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基本以农民零星种植为主。2002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香榧,为临安农民培育第三棵摇钱树”的设想,并于2006年将香榧列入新兴产业加以扶持,香榧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目前,全市香榧种植株数达到12万株,折合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 1

布在5个乡镇7个重点村(三口镇长明村、樟坞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街道高山村、板坞村、西天目乡武山村、湍口镇柴家村)。2006年,全市有7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验收,今年又新立项了4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临安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适宜发展的林地资源较多。

从80年代以来,我市共营建了70万亩杉木林,其中40%的杉木采伐迹地适宜发展香榧。同时全市有10万亩退化竹林、5万亩山核桃老林需要逐年改造。通过在采伐迹地、退化竹林和山核桃老林中改种和套种香榧,既可以解决更新造林树种选择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大面积纯林病虫害增加的问题,还可以快速改变山核桃林地的生态景观状况。

(二)具有丰富的野生榧树资源。

根据省林勘院和林学院于2000-2001年调查资料显示,临安胸径6公分以上的野生榧树资源占全省的82%,达49万株,主要分布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这部分野生榧树通过高接换种,3-5年就可以挂果投产。

(三)具有成功的示范典型案例。

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村进行了香榧培育。其中,三口镇长明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高山村引种的香榧均已结果,并且产量、品质均不亚于诸暨香榧;三口镇长明村袁和荣的两株香榧,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收入都超过5000元,去年达1万多元。

三、当前制约香榧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期较长。

香榧生长慢,结实迟,前期投入高。实生香榧树,要经历25年左右才能开花结实。嫁接香榧虽然可以实现5年结果的目标,但真正要获得经

济效益,也需要10-15年时间。由于受种苗品质、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高标准营建香榧基地,每亩前期投入至少1500元,一般农户难以承受。

(二)优良种源相对不足。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规模较大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壮苗繁育基地,本地培育的香榧苗木相对不足,需要到外地调剂。因此,种苗来源良莠不齐,很多嫁接用的接穗采自低产树、或品质较差的母树,品种与质量难以保证。

(三)偷盗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香榧苗木价格高,部分地区的农民偷挖种植香榧苗木,盗采香榧接穗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榧农发展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推进香榧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加大扶持,建立产业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要把加强香榧产业发展列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予以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目前,市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对以村为单位、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给予1~2万元的资金扶持,这对做大做强香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从10年发展100万株香榧的目标计算,每年扶持资金至少在1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种苗培育和科技推广。同时,要建立香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一位市领导主抓香榧生产,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省、市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加快香榧发展速度。

(二)编制规划,推进产业稳步发展。

根据香榧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划分不同功能区,制订操作性强的全市香榧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可将我市的三口、板桥、太湖源等乡镇作为香榧主产区,大力拓展种植范围和面积,将连片造林与房前屋后、田边地

角等适当的地块零星种植结合起来,将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发展香榧生态林有机结合起来,通过5-10年的努力,发展100~200万株香榧(按20株/亩即发展5-10万亩),培育出一个年产值3-5亿元的新兴产业。

(三)抓好管理,加强香榧种苗建设。

要对现有苗圃加强指导管理,积极培育优良香榧品种采穗圃和资源圃,建立香榧种苗繁育基地。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措施,使严格按规范生产经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规划生产经营的受到处罚,避免假冒伪劣种苗坑害农民情况的发生,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加强服务,健全产业保障体系。

要加大科技兴榧力度,积极争取浙江林学院的科技支持,加快香榧古树的保护、香榧种质资源选优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注重香榧科技示范户与香榧嫁接能手的培养,形成香榧技术推广网络。要建立全市香榧产业协会,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要重点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发展历程 篇4

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

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

3月

3月在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突出贡献单位”,余敏总裁荣获“突出贡献奖”、设计师郭晓华、袁霄、魏已成荣获“优秀设计师”称号。

7月

星艺文化理念重新提炼和颁布:

星艺价值观:客户赞许 员工依恋 社会尊重

星艺经营理念:设计经典 质量第一 顾客至上 学习创新 星艺精神:敢为人先 恪守勤俭 诚信正直 勇于奉献 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 沟通理念:做装修=做朋友

广告语:把装修交给我们 您放心上班去 口 号:我们一起努力„„

8月

8月,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复审评定,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六次荣获“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

8月22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理事会换届大会在丽江召开。星艺创始人余工当选名誉会长,星艺设计研究院钱际宏当选会长,徐橘当选秘书长。

10月

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总工会批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正式成立。

10月22日,工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从140名会员代表中采取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7名工会委员、3名经审委员、3名女职委委员。

10月29日,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通讯)大会”在重庆举办。会上,经由国内新闻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呈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星艺装饰导报》在众多国内报刊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报刊奖”“中国企业报刊封面奖”“中国企业报刊摄影奖”“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五项大奖。

12月

12月7日9日,CIID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年会开幕。会上,2013年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学会奖”颁奖揭晓: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荣获2013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奖“最佳设计企业奖”; 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设计作品《2807号公寓》荣获住宅工程类金奖;集团总设计师、星艺设计研究院院长、星艺设计学会会长钱际宏和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分别荣获“中国五十位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荣誉称号;南宁公司设计总监李明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提名奖”荣誉称号。

12月底,由星艺装饰文化传媒中心策划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运作的大型设计专著“一个城市的幸福”系列图书陆续出版发行。

2012年

2月

2月16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先生、副会长刘晓一先生和中国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秘书长张仁先生莅临大会。会上李秉仁会长发表重要致辞对星艺装饰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肯定,并对星艺装饰的未来赋予了厚重期望。三位领导并为庆典大会题词,李秉仁先生的题词:“高举科学发展旗帜,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晓一先生的题词:“星级服务乃企业文化建设之本,艺术家装集全球风格总汇。”张仁先生的题词:“二十年行业领先,再续写辉煌篇章。”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静赣先生作了题为《做装修,就是做亲戚,做幸福》的重要讲话。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董事长周晓霖先生发表了题为《星艺的力量》的重要讲话。

庆典组委会邀请了全国客户、媒体、行业协会、合作伙伴和同行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庆典大会上表彰了在企业发展20年来作出卓越贡献的10位功勋集体,20位功勋人物和60位杰出人物。

5月

《星艺的力量-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纪念》大型图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书为集团首次以品牌名义向社会发行的出版物。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前会长、88岁高龄的张恩树先生再访星艺装饰并题词:“忠于品质,致力幸福。”

10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内部报刊(通讯)大会上,经全国新闻界、学术界资深报刊主编、专家和官员组成的评审团评审,《星艺装饰导报》以其鲜明的舆论导向、丰富的版面容量、厚重的标题质量和标准的文字质量等总体优势,一举奇得“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传播奖”和“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

11月

11月8日在中国建设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 2012第22届年会上,我集团荣获“最佳设计企业”称号。设计师谭立予的作品《Mayu汇景新城》荣获住宅、别墅、公寓工程类金奖。设计师谭立予、郭晓华的作品《xy财东十楼》荣获办公工程类银奖。

12月

成立23家子公司,初步完成“集团-子公司-分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出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会主席,余批生任副董事长。在第一届董事会

第一次会议上聘任了新一届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2011年

1月

在由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2010先驱中国之夜”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绿色环保企业奖”。

江西美术专修学校落户星艺艺术学院。

3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新网站正式上线。

4月

在央视一、二、三套进行品牌强势推广,掀起星艺二十周年庆典高潮。

8月

在井冈山全国经理人特训期间,提炼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的立企精神;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成就大我的大爱精神之”“星艺精神”。

9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证书。

10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1中国十佳企业传媒”。

2010年

3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4月

确立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经营大爱”,品牌核心价值观为“奉献幸福”。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正式成立,母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5月

4.14玉树地震后,全国爱心涌动,为灾区捐款。集团公司对玉树灾区的土旦才培、桑措等十五位大学新生进行完成学业的爱心助学捐助。

集团公司与阆品(LPL)软装设计机构强强联手,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台湾和香港六大国际采购定制机构、14个国际定制工厂基地及30多位全球顶级设计师加盟,倾力打造“传承不可复制的永恒家居”,开创了中国国际家居定制模式的先河,星艺装饰由此迈上了家居全球化的道路。

8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正式成立,余工任名誉会长,钱际宏任会长。

10月

在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博览会、亚太空间设计师筑巢奖作品展览会及第四届国际艺术和平展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年亚太优秀设计企业”、“201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家居设计机构”两项大奖。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成立,钱际宏任院长。

11月

星艺装饰与淘宝网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星艺装饰旗舰店”登陆淘宝商城。

12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0广东省优秀企业报刊”。

星艺印象国际家居馆成立,相继推出“星艺”牌装修主材。

星艺设计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八项大奖。

2009年

2月

“星艺有我四海尽飞扬 我因星艺人生畅豪情”——由郝峻作词、金旭庚作曲的企业歌《星艺人》录制并发行。

4月

《岁月留痕,星艺传说》——星艺最新企业宣传片问世。

9月

广东星艺装饰有限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由全体股东选举产生,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长,首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聘任了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10月

由董事长周晓霖领队,星艺经理人、设计总监14人赴美国考察。

罗照球主任代表星艺装饰出席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四川行活动,受到国家领导、国家部委领导、四川省党政领导亲切会见。

12月

在中国民营企业系列成就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奖”。

2008年

2月

星艺装饰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4月

星艺装饰被广东省工商局评为“2007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星艺装饰分别在都江堰、德阳、安县、捐建三所爱心学校。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授予我司“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12月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总结表彰大会暨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大会上,星艺装饰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星艺创始人余静赣先生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杰出贡献人物”称号;星艺设计作品“颐和山庄毓秀阁1702室”等一批施工工程荣获“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示范工程”大奖。

2007年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视察星艺装饰并题词:“创新发展,行业领先。”

11月

星艺装饰获“广州市著名商标”。

12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协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2006年

9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星艺装饰,这是星艺首度被中央级新闻媒体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这一中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室内设计展上,星艺设计师占据二十多幅获奖作品中的六席。

11月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100期。

12月

200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会胜利召开,星艺装饰高票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为星艺装饰颁发“知名品牌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AAAA级诚信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企业创新奖”、“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大奖。

2005年

1月

星艺装饰品牌事业部成立。

8月

组织百名经理、总监到欧洲考察。

发布“全国联保宣言”。

9月

星艺装饰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10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马挺贵亲临星艺装饰总部视察,高度评价星艺装饰

在行业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

12月

星艺装饰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室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

星艺装饰被中国双百峰会组委会评为“2005年中国家居产业最具影响力装饰公司”。

星艺进驻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直营公司达256家。

2004年

3月

星艺装饰商标名及标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

8月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工奔赴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等国家考察。

2003年

1月

100余名经理人在清华大学进行学习培训,拉开了星艺经理人每年半个月到国家重点大学脱产学习培训的序幕。

5月

余静赣先生在江西丰良创办“星艺艺术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加油站”。

2002年

4月

星艺装饰与国家建设部合作,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举办公装特训班,培训工程项目经理200名、工程监理120名。

8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9月

选派14人分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攻读MBA,成为业界首例。

2001年

10月

“绿色家装万里行”大型系列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杭州、成都、石家庄、厦门、深圳、中山、珠海等二十个城市同时举行,成为业界首家倡导健康、生态家居理念的装修装饰企业。

2000年

7月

向社会发布企业质量标准QB01/T07—2000《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确立品牌目标:“为行业做榜样,打造中国人住的名牌”。

8月

购珠江花园物业——星艺大厦作为公司总部基地和内训中心。同年,星艺设计岛在珠江花园正式创立。

1998年

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资500万,设立“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星艺”取“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之“星”和“艺”)继续承接原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所有业务,并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拓展,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

确立品牌Log。

确立红色为企业标准色。

首创“家装现场咨询会”模式,该模式演化为星艺在全国独具一格的“家装文化节”。

首推“装修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自觉将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交给客户和社会监督。从而走上打造 “星艺装饰”品牌之路。

1997年

9月28日,第一家分支机构——深圳公司开业,开始实施“棋行天下的品牌扩张战略。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发行,星艺装饰网站建立。

《星艺居》创刊。

确立团队口号:“我们一起努力!”

1996年

在广州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成为全国业界首个在媒体发布广告的装饰装修企业。“把装修交给我们,您放心上班去!”成为品牌广告语。

“做装修=做朋友”的沟通理念形成。

1993年

注销三星服务部,并同时设立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继续承接原三星服务部所有业务,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担任总设计师。提出十年目标——进入中国家居装饰行业三强。

1991年

余静赣先生在广州创立星艺雏体——三星服务部,属全国最早在工商部门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 篇5

从建国伊始迄今的农村经济发展改革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78年

这一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主要有以下历程: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建国前后, 即从1947年到1950年, 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土地改革, 经过土地改革,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 第二阶段, 从1978年至今

这个阶段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革的起步阶段、停滞阶段和快速推进阶段三个不同的发展期。

(1) 1978-1988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 出现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这10年的改革历程, 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 (1) 1978-1982年, 是农村改革的艰难起步阶段, 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1982-1987年, 是农村改革的第二阶段, 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政社分开, 建立乡政府。确立“乡政村治”二元治理体制新模式, 推行村民自治制度。 (3) 1987-1988年, 是农村改革的第三阶段, 改革的重点是鼓励农民面向市场, 发展商品经济, 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等。

(2) 1989-1998年, 是农村改革的停滞阶段, 出现了“三农综合症”。这10年, 我国农村改革的步子明显放慢了。农村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已表现出不合时宜之处, 农民负担逐渐加重, 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农民和基层政府矛盾凸显。

(3) 1998年10月至今, 是农村改革快速推进阶段, 出现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1998年10月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契机, 我国农村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的实质是“实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十六大以来的这几年, 是“三农”政策体系配套完善的时期, 是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 也是“三农”领域发生全面而深刻变革的时期, 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二、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1、创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有统有分的双层经营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土地“大包干”, 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双层经营制度有很大的弹性, 放活了农民, 给农民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赋予农民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2、建立培育了市场机制, 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后, 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逐步放开了农产品的经营, 农产品实现了由市场定价, 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发育确立了农户家庭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 农民成为自主的劳动者, 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3、发展乡镇企业, 促进部分乡村工业化、城镇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 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增加了社会产品供给, 加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有的地方把当地乡村扩建为城镇, 有的扩大原有的小城镇, 有的在新的地方建立城镇。很多地方当地乡村城镇化, 走出了一条在乡村发展工业、促使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道路, 推动了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4、实行政治民主, 改革农村治理结构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国家对农村的控制程度和传统意义上“集体”的职能已大大弱化, 农村治理方式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已基本成型。新的三级村社治理结构中, 乡镇政权是执政党在农村基层依法设立的政权代表;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自治性组织,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并建立了民主评议监督干部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农民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二是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多种多样的中介组织, 如合作经济组织、各种协会等都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促进农户联合,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须把家庭经营形成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和联合起来。目前农村已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一种是在原社区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村、组 (生产队) 级统一服务, 完善双层经营;一种是发展各种专业合作、股份合作, 促使它们进一步联合起来;一种是改革供销社、信用社, 使之具有群众性;一种是发展股份公司等。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 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 分工协作;保证生产销售的稳定;使产品符合市场要求和国际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效益;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真正做到合作、提高、互利,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的实现途径之一。

6、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003年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2004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性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文化、社会建设的投入增加;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加大;对粮油、猪、奶生产的支持, 对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全面取消农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部免除乡镇五项统筹费用;给集中种粮户、购买良种、购买农机、农业生产资料等以补贴;给畜禽养殖补贴;加强防灾防疫力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和完善农业保险;城市在资金、科技、信息、设备、文化、人才等方面支援农村。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促进了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融, 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农村进一步综合改革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 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 甚至有所倒退, 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 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建立现代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 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 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 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 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必要条件。

2、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乡镇一级政府要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 要把不应由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去解决。

3、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从表面上看是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但真正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障碍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下一步,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等。通过法律制度建设, 使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

摘要: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 中国农村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农村进入了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上一篇:执行力培训大纲下一篇:足浴店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