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公开课教案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内公开课教案(精选9篇)

校内公开课教案 篇1

校内公开课教案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体育课教案 执教: 郑金国 水平阶段 水平一 年级 一 学生数 48 课次 1 日期 内 容 1投掷:持轻物掷远; 2、游戏:投掷比远 教学目标 1、知道正面投掷时投掷手异侧脚在前的动作方法。 2、在反复练习中学会前后站立、肩上屈肘的的正面投掷动作,发展协调素质,提高投掷能力。 3、统一信号的投与捡,加强安全意识,提高组织纪律性。 结构 教学内容 时间 负荷 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 激 趣 热 身 1、师生问好。 2、肢体语言体验(冷暖) 3、慢跑,打招呼。 5 分 钟 小 1、亲切地问好! 2、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现冷热。 3、引导学生在场地自由慢跑,遇到同学主动击掌,相互问候。 二发 展 能 力 合 作 探 索 1、自由抛接 2、游戏:“小流星”。 3、投掷:持轻物掷远 重点:肩上屈肘、快速挥臂 难点:动作连贯、协调 16 分 钟 中 1、讲解游戏的要求 2、学生分散进行小游戏 3、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做流星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飞的漂亮 4、再次模仿流星滑落的.动作 1、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的要领, 2、 教师带领齐读动作儿歌 前后站立 手臂举起 身体后仰 快快投出 3、 教师带领学生徒手模仿动作练习4、 教师巡回观察,纠正学生动作 5、 分组持轻物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优生展示,教师讲评,对共性动作进行纠错 7、 分层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投掷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线

校内公开课教案 篇2

一、校内公开课存在的一些误区

1.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在公开课中滥用多媒体的问题普遍存在, 有些新教师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理解出现偏差。在现代教学中应提倡使用多媒体, 但它不应该贯穿于整堂课的过程中, 多媒体不是课堂的主导, 教师和学生不是多媒体的俘虏, 多媒体应该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公开课后笔者与一些教师交流后才了解到, 他们为了备好一节课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课件的制作上, 为了追求“声像并茂”的课堂效果, 把课件的展示作为教学的重头戏。而一些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 更是直接把他人的课件全部搬上自己的课堂, 课堂中忙于电脑操作, 甚至连走出操作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我想这些只注重表面感官刺激而忽略教学本质的教学, 大大冲淡了教学的主题, 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走马观花”后学生收获甚少。笔者认为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内容和思想服务, 一节课的成败优劣不在于课件的精美与繁杂, 只要“直观”且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即可。有的课不用多媒体, 教师绘制出整洁精美的板书, 照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

2. 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误区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开展学生活动非常重要, 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些课堂中学生活动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一是忽略学生活动, 二是活动过于随意。

有几堂公开课, 教师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 即使让学生讨论, 也是流于形式, 并不留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 随即将答案告诉了学生。时间一长, 学生养成了不会讨论, 不会表达, 不知道讨论, 不知道说什么的习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强烈的表现欲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僵死而尴尬的课堂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与之相反在学生活动中存在着另一种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开展活动, 就是教学改革, 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在课堂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不考虑教材的实际, 整堂课都充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忙得学生焦头烂额, 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来归纳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课堂应该重视学习活动的开展, 但要有选择性, 有些课不适合开展学生活动, 就应该放弃活动。另外学生活动要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特点, 注意活动难易程度的搭配, 并且活动的开展要能放能收, 以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 且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目的。

3. 课堂预设重于课堂生成的误区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课堂评价有以下一些用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课堂气氛热烈”等。因此, 一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在备课时确实花了一番苦心, 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一举一动, 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及答案,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在教案中提前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中更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教案的预设进行。这样的课堂是在重演教师的教案, 而没有原生态的课堂环境。若课堂出现一些意外, 教师会尴尬地不知如何应对。长此以往学生灵动的思维会变成一潭死水, 创新的火花会灰飞烟灭。这样的课堂是单向地、机械地发展着师生关系, 导致课程走向孤立、封闭, 课堂缺乏生机和亮点。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是原生态的课堂,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两者互动才能在课堂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怎么样的公开课

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是“前热后冷”, 到最后听课的老师越来越少, 基本上是同教研组的教师, 课后的交流和评价也草草收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公开课要回归“平实”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个人名利, 而是学生的发展。公开课应回归“平实”的教学风格。“平实”首先是教师的心态和动机要纯正, 不为名利而是为学生。其次“平实”是指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属于常态, 不掺杂教学形态的造作, 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的评价。再者, 所谓“平实”指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风格, 即有灵魂, 课堂活动浑然天成, 这样的课不但显示教师的独特教学追求, 而且又具有清新的学术气质。平实的课堂虽然比“表演课”显得暗淡, 并会暴露出平常课堂的缺陷, 但残缺也是美和价值的体现, 它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素材。“平实”的课堂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 它可以留下某个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课后反思的材料。

2. 公开课应有鲜明的个性

笔者曾两次听两位教师上同一节内容的公开课, 课后感觉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组织形式和课堂过程如出一辙。后来才明白他们基本上照搬了《优秀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思路。这样公开课就成了“标准件”的制造车间。笔者认为教师在公开课中并不是教学的单一执行者, 而应该是课程的再造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执行应有独到的一面, 这样有利于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公开课是否有可看性和观赏性, 就看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课堂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并使自己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重复性。个性化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个性化教学风格应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现代技术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特别是执教者是否展现出思想个性, 创造出自己课堂的风格。

3. 公开课后应有研评活动

校内公开课时常出现听课时教师“聚聚拢, 走走散”的现象, 课后缺少必要的研讨、交流。笔者认为课后的品评和交流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公开课之所以值得其他教师关注和品评, 是因为其内在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质赋予其值得研究的价值, 这种研究价值表现在课堂的各个层面上。就课堂理念而言, 研评公开课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 即新课程所宣扬的“三维目标”。就教学方法而言, 研评公开课能达到“以教定学”、“以教代学”、“以教助学”的目的。就课堂伦理而言, 研评课堂内是否师生平等, 生生合作, 课堂是否真正形成开放和谐的氛围。假如公开课没有评评议议,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就不会促进教师专业提高, 且失去了“公开”的本身意义。

对校内公开课的一些思考 篇3

一、校内公开课存在的一些误区

1.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在公开课中滥用多媒体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新教师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理解出现偏差。在现代教学中应提倡使用多媒体,但它不应该贯穿于整堂课的过程中,多媒体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和学生不是多媒体的俘虏,多媒体应该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公开课后笔者与一些教师交流后才了解到,他们为了备好一节课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课件的制作上,为了追求“声像并茂”的课堂效果,把课件的展示作为教学的重头戏。而一些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更是直接把他人的课件全部搬上自己的课堂,课堂中忙于电脑操作,甚至连走出操作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我想这些只注重表面感官刺激而忽略教学本质的教学,大大冲淡了教学的主题,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主导地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走马观花”后学生收获甚少。笔者认为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内容和思想服务,一节课的成败优劣不在于课件的精美与繁杂,只要“直观”且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即可。有的课不用多媒体,教师绘制出整洁精美的板书,照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误区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开展学生活动非常重要,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些课堂中学生活动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忽略学生活动,二是活动过于随意。有几堂公开课,教师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即使让学生讨论,也是流于形式,并不留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随即将答案告诉了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不会讨论,不会表达,不知道讨论,不知道说什么的习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强烈的表现欲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僵死而尴尬的课堂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与之相反在学生活动中存在着另一种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开展活动,就是教学改革,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在课堂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整堂课都充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忙得学生焦头烂额,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来归纳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课堂应该重视学习活动的开展,但要有选择性,有些课不适合开展学生活动,就应该放弃活动。另外学生活动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特点,注意活动难易程度的搭配,并且活动的开展要能放能收,以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且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目的。

3.课堂预设重于课堂生成的误区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课堂评价有以下一些用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课堂气氛热烈”等。因此,一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在备课时确实花了一番苦心,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及答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在教案中提前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中更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教案的预设进行。这样的课堂是在重演教师的教案,而没有原生态的课堂环境。若课堂出现一些意外,教师会尴尬地不知如何应对。长此以往学生灵动的思维会变成一潭死水,创新的火花会灰飞烟灭。这样的课堂是单向地、机械地发展着师生关系,导致课程走向孤立、封闭,课堂缺乏生机和亮点。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是原生态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互动才能在课堂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怎么样的公开课

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是“前热后冷”,到最后听课的老师越来越少,基本上是同教研组的教师,课后的交流和评价也草草收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公开课要回归“平实”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个人名利,而是学生的发展。公开课应回归“平实”的教学风格。“平实”首先是教师的心态和动机要纯正,不为名利而是为学生。其次“平实”是指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属于常态,不掺杂教学形态的造作,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的评价。再者,所谓“平实”指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风格,即有灵魂,课堂活动浑然天成,这样的课不但显示教师的独特教学追求,而且又具有清新的学术气质。平实的课堂虽然比“表演课”显得暗淡,并会暴露出平常课堂的缺陷,但残缺也是美和价值的体现,它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素材。“平实”的课堂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它可以留下某个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课后反思的材料。

2.公开课应有鲜明的个性

笔者曾两次听两位教师上同一节内容的公开课,课后感觉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组织形式和课堂过程如出一辙。后来才明白他们基本上照搬了《优秀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思路。这样公开课就成了“标准件”的制造车间。笔者认为教师在公开课中并不是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再造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执行应有独到的一面,这样有利于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公开课是否有可看性和观赏性,就看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课堂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使自己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重复性。个性化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个性化教学风格应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现代技术的应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展现出思想个性,创造出自己课堂的风格。

3.公开课后应有研评活动

校内公开课时常出现听课时教师“聚聚拢,走走散”的现象,课后缺少必要的研讨、交流。笔者认为课后的品评和交流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公开课之所以值得其他教师关注和品评,是因为其内在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质赋予其值得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价值表现在课堂的各个层面上。就课堂理念而言,研评公开课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即新课程所宣扬的“三维目标”。就教学方法而言,研评公开课能达到“以教定学”、“以教代学”、“以教助学”的目的。就课堂伦理而言,研评课堂内是否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课堂是否真正形成开放和谐的氛围。假如公开课没有评评议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会促进教师专业提高,且失去了“公开”的本身意义。

作为教学常规的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和艺术的窗口,它展示了每位教师的课堂风格和魅力,展示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要反思公开课活动的得失成败,并把它作为专业成长的坚实台阶。

校内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4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虽然是同一节内容,同一个教学案,但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是导入部分,z老师通过一首音乐(最初的梦想)导入,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将一些历史问题生活化;而同样是历史课,z老师则主要是播放一些历史小视频,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课堂知识,也能增进课外知识;麦嘉玲老师的生物导入也是别出心裁,她将一杯变味的粥放在讲台上,请学生先闻,闻完后再问学生还敢不敢喝,接着解释变味是因为里面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从而导入本章节内容。

其次在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选择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动脑,如地理科组的z老师,她的课堂教学非常新颖,与学生互动性强,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并且在一个重点内容的讲解上,处理得也是非常到位,她先简单描述一遍刚刚所学内容,然后再请三个同学上台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重新讲述一遍,在学生都讲解完成后,再重新归纳总结,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加以补充。

再次,我觉得这些老师的教态都非常自然,在语言的组织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上都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每堂课都有学生参与,老师归纳总结。

最后,各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都融入了大量的练习,并且这些练习设计很有层次感,由简到难,由点到面。直接在课堂上就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5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语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春酒》 教案 篇6

《春酒》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品——悟”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自己读、品、悟,提高自己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吟诵过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都是表现“乡愁”的诗句,“乡愁”一直以来就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在以前,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何人传递?有一位台湾著名女作家,她五岁识字,七岁读唐诗,十岁读《诗经》、《论语》,十八岁前接受了完整的古诗文训练,诗词造诣很高,她的作品在台湾多次获奖。著作有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她写的最出色的是她的怀旧散文,作为一名海外游子,她临终前唯一的心愿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大家知道这名台湾女作家是谁吗?对,琦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琦君的散文《春酒》,一起走进浙江,走进温州,一起去体会那里的风俗和人情之美,一起去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愁。

2.板书课题、作者。

3.师:常年漂泊的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童年的往事挥之不去,《春酒》也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可以缓缓吟唱。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配乐朗读课文)

4.师:故乡的春酒,只有慢慢品尝,才可以品出醇香,品出深情。请告诉老师:通过刚才听老师读课文,你品尝到了春酒中怎样的“味道”?用句式“从课文中我品尝到了„”说话。(可从选材、语言、主题、情感、结构、手法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师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这杯春酒中沉淀着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回忆?(童年童趣、温柔慈爱的母亲、热情的相邻)

这杯春酒中寄寓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思乡之情)

师小结:通过发言,可以感受大家对这篇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真为大家的表现感到高兴。

5.师: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是语语动人、字字珠矶。而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富有情趣细节的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浓浓的情思。下面我们再仔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

6.春酒中蕴含了许多美妙的感情,愈久弥香,让我们不禁一起沉醉。我们首先来品尝第一杯“童心酒”。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心童趣?在文中找找看。(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总是”“一马当先”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师:母亲“小气”,我惜酒如“命”,小花猫醉酒,越品越觉得这八宝酒补劲大,力道足,味道美,真的是上乘的酒啊。这样上乘的酒是谁酿的?(生:母亲)

师:这不就是在赞美母亲的聪明能干嘛!

7.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作者的童年因为有了春酒而快乐无比,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尝第二杯“母亲酒”。师:有人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她的文字清新、质朴,文笔如行云流水,细腻温情。尤其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做摄影师,做电影电视导演,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抓拍人物的细节,细节就是特写镜头,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才能拍摄得最到位,人物的形象才最传神,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同桌讨论交流。(同桌交流时师提示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师:用“这是一位的母亲,你看”的句式说你的看法。(师强调:前一空可填母亲的性格特征,后一空一定要和前面母亲的性格特征相照应)

生1: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生2: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生3: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师:“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4: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师:“母亲又转向我说”,说这话的时候,母亲对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说说你的理由。(从说话的内容中去揣摩)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善意的提醒。表现母亲对我的温柔和慈爱。

生5:帮助别人——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颖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从不同侧面为我们解读了“母亲酒”的涵义。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纯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生:不是,还有父老乡亲。)

师:当然还有一个个喜爱我的人,一个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最后一杯“乡情酒”愈久弥香,更令人难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你觉得哪里能体现出温暖的人情美呢?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生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最好体现,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师:那点燃的仅仅是煤气灯吗?还有暖暖的人心,还有对这种热闹氛围和融洽关系的热爱。

生2: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生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请一个小女生朗读,读出小女孩的稚嫩可爱,读出回忆时的甜美。

师:真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啊。

8.师: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 课文最后两段中有一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这些美好的情感,在什么地方?默读最后两段,找找看。(板书:道地家乡味)

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因为“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作者琦君的生平。琦君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12岁时随家人离开故乡温州迁居杭州,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她又随父亲迁到台湾,后来定居美国。自从去台湾以后,琦君人生最后的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温州。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的某一天清晨,这位梦童年事、写故园情的老人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终究会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啊,请大家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最后两段。

师:如果删去这结尾两段,会不会影响全文情感的表达?(可从时间、结构、语言、立意、抒情、视角等角度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归纳:

(1)内容上:前八段写“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在浙江温州老家,和母亲在一起,有欢乐的童年;后两段写“我”的现在,现在在美国,“我”已失去母亲,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两段,文章结构分成了两部分,前面的热闹、快乐美好,反衬后面的冷清、伤感、失落。

(2)视角的转换。前八段,从儿童的视角记录童年时期的新年,文字活泼,感情基调快乐而温馨;结尾两段变成了成人的视角,由以前“喝”母亲泡的八宝酒,变为现在喝自己泡的八宝酒,这样文章就变得立体、丰厚起来,由简单的回忆童年时期新年的美好转化成抒发浓浓的乡愁,文章也变得深沉凝重起来。

板书:现在、美国酿春酒——没有家乡味

(3)情感抒发。文章抒发了两种情感:童年的新年,那是有关儿时的,与母亲在一起,喝着母亲的甜美的春酒的,春酒充满了温馨和甜美;而现在在美国的新年,没有母亲,喝着用美国葡萄酒酿不出美味的春酒的。充满了思念和感伤。师小结:两种情感,一先一后,一轻一重,相互映衬。总的来看,如果删去,虽可以独立成章,但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加上末两段,文章的立意就变化了,深刻了。原来,作者是借回忆童年来抒发那浓浓的乡愁的,这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说前面的记叙描写,都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的,是为表现主题蓄势;前面是文章形的体现,后面是文章魂的揭示。

师: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诗人们,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还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生:明月、笛、乡音、秋风等————师强调:这就是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手法。(让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苏轼寄思乡于明月,琦君寄乡愁于酒,那么另外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把他的乡愁寄托在哪里呢了?(播放朗读录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大家把这首诗与春酒比较一下感情基调和写作特色上有何异同?(感情:如果说《春酒》的感情是快乐中淡淡的忧伤,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忧伤;而两文用于寄托情思的意象不同的,琦君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上,余光中的乡愁则寄语在邮票、船票上。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所以,故乡情结是中国人共有的,它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明月、暮日、乡音、秋风、老树等这些不同的意象赋予了乡愁更丰富的内涵,更深沉的情感。故乡情结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谋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也不管春风得意,还是穷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让人魂牵梦绕。那么我们大家对于故乡又有什么记忆呢?也许有一天,你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到那时,你们会发现,当夜深人静之时常荡漾着儿时的梦;在你的记忆深处,故乡灿烂的野花开出的,才是最美的风景;你也会感慨,家乡的菜肴才是人间无上的美味。所以

请你珍视你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某个月亮升起的夜晚,你会发现这些往事是你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板书:

春酒琦 君

怀旧思乡情: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儿 时、故 乡喝春酒——酒味醇

(道地家乡味)喝会酒——人情美

校内公开课教案 篇7

1 澄清认识

教案是干什么的?公开课教案有什么作用?澄清了认识, 才能认真对待, 将它写好。

(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是在教师充分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计划。它要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 教案是反思的底本, 是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反馈教学, 总结得失的一个模板。成熟的教案会成为一个更切实可用更科学的教学计划。

(3) 教案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范本。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先要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4) 教案是公开课教学的补本。为了让听课者更迅速便捷地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思路, 就需要一个繁简适当的教案。

认识到教案有蓝本、底本、范本和补本的功能, 就会明白它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而非油水分离, 各走各道;也会明白它是教师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的体现, 更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踏板, 而不是给评课老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敷衍了事, 甚至随便下载、机械照搬。

那么, 写一份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教案应注意哪些问题?

2 注意事项

2.1 内容完备, 项目齐全

有的教案少了“课后作业”, 有的少了“板书设计”, 很多则没有“课后反思”。项目齐全的教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 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 课型。即本节是新授课, 或是练习 (复习) 课、习作指导课、讲评课等。

(4)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情感的渗透。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6)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其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分析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情况。

(7) 教学方法。即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 教具、学具准备。即本节课所用的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计算机、实物等用具。

(9) 教学过程 (也叫教学程序) 。这是教案的重点, 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 是教学设计的体现, 也是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1) 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2) 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 (3) 写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0) 板书设计。教案必须单列板书设计, 板书要直观精练, 科学合理, 易引导, 易归纳小结, 纲领性强。

(11) 课后反思。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 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 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 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怎样写?写什么?可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1)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就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设想以后该如何做。

(2) 教学的不足, 如小组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有没有关注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 写出改进策略和新的方案。

(3) 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4) 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上公开课前交的教案里不可能已经有反思内容, 但一定要列出这一项, 以便快捷及时的写出短小精悍、平中见奇的课后反思。

2.2 内容正确, 格式规范。

(1) 教案涉及的知识 (包括材料出处, 语句, 字的音、形、义甚至标点符号等) 不能出错。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原因及表现一般有:

(1) 教师认识不到位, 解读不当。如对《陈太丘与友期》中 (元方) “入门不顾”, 一位教师预设的讨论结果为:一、“表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二、“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也算无礼”。小结中说陈元方“赢得了对方的叹服”。文中这些加点字笔者认为说得有些过头。

(2) 基础不实, 功底不厚。如, 散文诗《金色花》一会儿打成文章, 一会儿打成诗, 说明教师文体不清。

(3) 作风不严, 查证不实。如对《陈太丘与友期》的出处, 有的说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 有的说出自“凤惠”一门。

(4) 校对不细。如“分析认为 (识) 形象”, “夙愿 (天资聪慧) ” (应为夙惠) , “君于 (与) 家君期日中”“传动 (统) 美德”。

(2) 格式用语不规范。如“默、朗合”, “老师有二个要求”就属于简称和数字使用不规范。再如每段开头要空两格, 前后的小序号一致等。

也许有人认为时间紧迫, 出现语病、错别字和格式问题都是小问题, 不应吹毛求疵, 小题大做。若是别的学科也还可原谅, 但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有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对这些错误要有敏感性, 尽量少出基至不出错。

2.3 教案教学, 密切相关

如有个教案上设计的教学重点应是“反复诵读, 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 结果教学中只有一遍朗读;具体步骤中有教师范读, 学生分组朗读、演读, 结果大多情况为取消或演变为默读。这就与教学重点及步骤的设计不符合。再如教学难点是:“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突破难点的步骤之二“创意表达, 升华感情”中设计一项课堂作业:“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 你准备变做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意?展开想象的翅膀, 请以‘妈妈, 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 表达你对妈妈的爱。”这个设计本身很好, 但因前面的环节, 拖了是时间, 这一难点没有突破。有的节奏过慢, 三四项内容没时间进行。

教案与课堂教学有点出入是正常的, 尤其是个别不太重要的环节。但重点必须突出, 难点必须突破, 不能有大的出入, 更不能相去甚远。

2.4 繁简得当, 要点突出

(1) 忌过详。有的教案所有的环节一应俱全, 教案成了讲话稿, 以致上课成了照本宣科, 绑得太死, 无法使课堂活起来, 更别说动态生成了。

(2) 忌过简。环节齐全, 不能减省。尤其是重点如何突出, 难点如何突破, 依据什么材料, 做什么活动 (教师如何指导, 学生有哪些活动) , 通过哪几个步骤逐步突出突破, 对这些都应有个预设, 简要点出。

2.5 机动灵活, 弹性调整

教案毕竟是预设方案, 课堂则是动态生成的, 所以内容多少的确定、时间的把握不可能丝丝入扣, 分秒不差。所以设计不可过满或过少。应留些机动时间, 多预备些补充资料或教学活动, 以便课堂上机动灵活地调整把握, 既避免为赶时间, 削足适履, 限止甚至阻止课堂生成, 又避免离计划太远, 完不成任务。

2.6 程序清楚, 一目了然

教案形式无论提纲式, 还是表格式, 都应将各个程序设计得有条有理, 一目了然, 便于提示自己操作, 也便于听课者快速了解。

2.7 自主设计, 避免抄袭

优秀的教案可以参考, 但必须是在自己深思熟虑, 成竹在胸之后, 否则会坠到云里雾中, 分不清方向和主次。目前在网上, 现成的教案很多, 但鱼龙混杂, 有的漏洞百出, 若不辨别选择, 一味抄袭照搬, 只能是错误连连, 贻笑大方。

2.8 方便实用, 个性突出

什么样的教案最实用?符合本人专业水平及教学实际,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突出展示个人亮点个性色彩的才是最实用的教案。

摘要:听课、评课活动中面对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对教案的认识和在教案规范书写上存在的问题, 想帮他们明确认识, 明白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写一份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教案。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澄清认识,规范书写

参考文献

[1]张琳.新课标期待新的序语文备课方式[J].辽宁教育, 2004 (7) .

[2]吕德锋.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甘肃科技纵横, 2009.6.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篇8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1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音乐公开课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内容。这首民歌是由有“西北民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高级知识分子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乐句都是基本相同的节奏,同样的旋律重复而让人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稍许变化,就能给人以新鲜感。最末两小节是乐段的扩充,在稍许变化的旋律中,用新疆维吾尔族乡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又回到主旋律中去结束全曲。

2.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使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通过学唱和欣赏歌曲,了解新疆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歌曲节奏的把握。

2.把握正确的歌曲演唱风格。

3.新疆音乐特点的提练总结。

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因此,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情景导入 引情激趣

要求学生视听后说出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说说歌曲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欢乐的歌舞场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青春舞曲》。

(三)、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

1、欣赏《青春舞曲》

2、教师和几位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歌曲伴舞。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为歌曲伴舞,主要是创设欢乐的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突破难点:

(1)、教师用手鼓示范边拍节奏边朗读歌词。

(2)、学生找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并拍出来。

(3)、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

(4)、按节奏朗读歌词。(边拍边读)

4、学唱歌曲

(1)、随电子琴跟唱歌曲旋律。

(2)、学生跟录音学唱歌词。

(3)、教师弹旋律,学生唱词。

(4)、教师根据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纠正。

(5)、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设计意图:初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已经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由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音乐活动---探究表演展现自我1、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3、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分角色进行集体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节奏与演唱、舞蹈的结合;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能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通过对比后,更能确切的的掌握歌曲的欢乐情绪。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5.板书设计

《梦回草原》 蒙古 《天上西藏》

藏族 《彩云之南》傣族 《达板城的姑娘》

《青春舞曲》: 选择:

歌曲的速度是:1 中速稍慢中速稍快 3 进行速度

歌曲的情绪是:1 欢快悲伤

上一篇:形容春天槐树的词语下一篇: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