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精选4篇)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1

从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宴故友蒋干,直到蔡、 张二人被杀,是本篇的主文。群英会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安蒋干之心,使其相信周瑜以故人相待,对自己并不怀疑;二是借此展示东吴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有足够的力量抗拒曹操,和自己坚决抗曹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并借此堵住蒋干说降的嘴。

群英会的主要作用是一副道具,是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道具;蒋干是粉饼,是装饰周瑜雄姿英发形象的一块粉饼,最终皆以蔡瑁、张允被杀而谢幕。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篇2

一.骄兵思想在作祟

本来曹操并没有打算与孙权来打一场针锋相对的战争, 我们不妨看赤壁之战前曹操写给孙权的檄文:“孤今承帝命, 奉词伐罪, 旌麾南指, 刘琮束手;荆襄之民, 望风归顺。”这几句话, 一来表明自己此次南下是兴正义之师, 二来也表明自己的兵势之强。刘表苦心孤诣经营数十年的荆襄九郡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这实在有点出乎曹操的意料。想此次南下之前, 在北方灭了袁尚、袁熙之后, 谋臣中有人提出下江南之策, 当时荀攸在侧, 操指曰:“南方旺气灿然, 恐未可图也。”可见当时曹操对南下打刘表也无十分把握的。况且, 刘备这个曹操的心腹大患正在刘表处协助他。曹操在初取荆州时是受到一些阻碍的, 尤其是刘备的用兵致使吕旷、吕翔二位曹将被杀, 曹仁兵败樊城。但随即曹操就对刘备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迫使其军师徐庶离开并归于自己帐下。后刘备请出诸葛亮, 博望坡一把大火致使夏侯惇大败。但曹操御驾亲征后, 也随着刘表和刘备关系的闹僵, 并且刘表在这个节骨眼上的病逝, 荆州内部主降派占了上风, 尽管曹操在新野又遭孔明一把火, 但元气不伤, 随后曹操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 迫使刘备一败再败, 妻离子散, 几乎置刘备于死地。这样的胜利恐怕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此时, 曹操问计于谋臣如何破刘备时, 高参荀攸提出:会同孙权, 共擒刘备, 分荆州之地, 永结盟好, 孙权必惊疑来降, 便可以大功告成了。在这种情况下, 容不得人不骄兵。再加上曹军计有83万, 号称百万, 上将千员。自古以来, 骄兵必败, 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曹操也难以幸免。因为骄兵, 往往会更多地看到己方的优势, 而对己方的劣势哪怕是致命的缺点和不足也视而不见, 同时不去客观地分析对方的优势, 所以失败虽似意料之外的事, 但一切又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如此看来, 蔡瑁、张允成了曹操骄兵思想的牺牲品, 便可谓在劫难逃了。

二.多疑心理在作怪

曹操多疑, 晚年尤盛。俗话说:“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在使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一事上, 曹操就犯了“重用疑人”的大忌。他为何会怀疑蔡、张二人呢?

其实, 对于降将历来都是要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的。作为主帅, 对于降将, 总是要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对方是真降, 那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重用;反之, 则很可能使己方招来杀身之祸。当然, 就是那些曾经真降的人都有可能反戈一击。曹操对凡是自己认定真降的人总是极器重、极信任的。如张辽、张郃、庞德等。但他也吃过降将的大亏, 差点丧了命。在《三国演义》第16回中, 曹操征张绣, 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言, 举众投降, 曹操对此也深信不疑, 并重待张绣。后因醉酒戏张绣之嫂致使绣反。张绣又听从贾诩计策, 找借口, 以新降兵多有逃亡者为由, 乞求移屯中军。此话听起来似乎很合乎情理, 但同时又暗藏杀机, 不过曹操毫无察觉, 就连张绣已经起事了, 曹操还蒙在鼓里。就这样, 因为曹操的大意, 导致儿子、侄子及大将典韦的殒命。可以说, 此次教训是巨大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笔者以为, 这甚至可以说是曹操此后疑心病的导火性事件。而曹操此次杀蔡、张二人, 情况多少与此有所关联。我们再来看三江口一战, 曹操败北, 在责问蔡瑁、张允时说:“东吴兵少, 反为所败, 是汝等不用心耳!”这话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兵少不一定打不过兵多。俗话不是说“兵不在多, 在于精”吗?官渡之战, 曹操本人不就是用实践亲自证明了这一法则了吗?显然, 曹操此话表明了对蔡、张的极端不信任。后蔡瑁曰:“荆州水军, 久不操练;青徐之军, 又素不习水战, 故而致败。”并且建议曹操先立水寨, 令青、徐军在中, 荆州军在外, 每日教习精熟再用, 此话是最符合曹军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后来实施时, 就连水军专家周瑜看了都大惊叫绝。但是, 这同时也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可疑之处。即假如蔡、张暗通孙、刘, 曹操很可能被蒙在鼓里。因为对于荆州, 虽说代表政府的刘琮已投降, 但毕竟还有刘琦、刘备等人没有投降;其二, 曹操此前暗杀蔡瑁之姐、外甥, 蔡瑁就是乘机举事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水军布阵的方式又多么像张绣反叛时的情形, 万一蔡、张来一个“闷宫杀”, 曹操岂不要葬身鱼腹。所以当蒋干从江东归来并带回假情报, 曹操就立斩蔡、张, 这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曹操的一时冲动, 而是曹操多疑心理的外露, 张绣一事的前车之鉴不得不使他高度戒备, 只不过这一次是有些神经过敏罢了。

三.用人底线在决定

曹操举用人才是不念旧恶的。刘敬圻《<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一文中还引用史书所载曹操的《求贤令》, 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刘先生说, 故此, 才有不杀陈琳, 礼遇张辽, 安抚张绣等, 但是曹操不念旧恶有个最低档, 即下线, 绝不接纳、宽恕一切卖主求荣者, 即便勇武盖世所向披靡的超级战将或者曾经与他理应外合、破敌建功的内线人物, 也绝不饶恕。吕布、苗泽、杨松的“恶”, 就是属于被拒绝的范畴。

我们来看蔡瑁、张允是否属于这一范畴。《三国演义》第41回, 曹操大兵南下, 蔡瑁等先是力主刘琮投降, 后二人至樊城, 拜见曹操时, 瑁等辞色甚是谗佞, 当他们被操加封后, 二人大喜拜谢。这不是卖主求荣又是什么?对于这样品德低下的人, 荀攸曰:“蔡瑁、张允乃谗佞之徒, 主公遂加以如此显爵, 更教都督水军乎?”操笑曰:“吾岂不识人!上因吾所领北地之众, 不习水战, 姑且权用此二人;待事成之后, 别有理会。”显然曹操已将他们列入了必杀的黑名单。我们不禁要问“事成之后”是指何时?可以推断, 应该是擒住刘备、迫使东吴投降之后, 曹操本想将这两件事毕其功于一役, 没想到孙权会与自己对立, 既然孙权依仗的是水军, 那就让收编的荆州水军与之抗衡好了。但是, 更令曹操没想到的是, 蔡瑁、张允领导的水军竟然在三江口与周瑜初战即输, 在兵力不少于对方的前提下吃了败仗, 即便曹操不怀疑蔡瑁、张允的作战动机, 也会怀疑他们的领导能力。既然这二位不但没什么用, 又存在潜在的危险, 那么迟杀还不如早杀。

其实, 卖主求荣之人不仅仅是曹操一人加以拒绝, 可以说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不会容忍他们, 因为他们的存在时时都会对自己是一个威胁。一方面他们会因为某种原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出卖自己的新主人;另一方面, 自己身边的那些忠实之士一定不屑与之为伍, 这样, 便会在无形中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使一个健康的战斗肌体不断受到侵蚀, 最终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所以几乎所有明智的主帅对此类人都弃用或慎用, 以便做到防微杜渐。如刘备对魏延的态度就是明证。故此, 蔡、张二人被曹操喝令推出斩首之时, 曹操身边竟无一人站出来帮此二人说一句话, 可见杀此二人不仅是曹操一人主张, 也是其周围其他人共同想法。只是曹操并非像当初说的那样, 而是行动提前了。

曹操因为骄兵, 从而不把东吴放在眼里, 企图来一场闪电战, 就置东吴于死地, 而对这场战争的主要依靠对象蔡瑁、张允来说, 部队刚降, 加之久不习水战, 客观上说是不堪重负的;因为狐疑, 对三江口一战的失利归因于蔡、张二人的故意不尽力, 从而怀疑他们的投降动机;因为对蔡、张二人人格的不耻, 从而早有杀戮之意。此三个因素决定了蔡、张的命运, 所以, 蔡、张之死不能仅仅看成是曹操的一时糊涂, 也不能看做是曹操的独断专行, 而应该看成是曹操在特定情况下用人政策的结果。我想这样, 才能给曹操一个杀蔡张二人的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刘敬圻《<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明清小说补论》[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版.

[2]吕思勉《赤壁之战的真相》.《吕著三国史话》[M].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情节人物性格教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三、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教学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討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篇4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

?三、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

?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2.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1)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问题: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

?问题: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

?(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

?问题:周瑜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问题:为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

?(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合乎情理。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问题: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问题:从以上分析,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

?问题:通过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共有五题。重点可放在议议说说前面的三个题目。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意”“议答案”上。

?如第一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把握故事情节。《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课文之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如第二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三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

?[创意说明]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推荐阅读:

上一篇:短篇写景散文下一篇:乡镇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